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甄”字裏藴藏着上古的人文密碼



  甄 望(甄望,山西朔州。)

  偉大的中華民族的上古文明,對我們現代人而言,已有些模糊不清了。然而上古文明的光華,却像一個活化石一樣。在一個字眼裏奕奕閃光,並以姓氏的形式,由其子孫傳承了4000多年,同時也溶入了我們唯一代表中華人文精神的血脈中,——這恐怕是古今學者專家忽視,並未曾發現也難以料到的中華又一奇妙的文化秘碼與人文景觀——

  中華始祖最早傳記伏曦女媧傳世。位於長沙東郊戰國中晚期古墓出土的帛書,山西洪洞縣北伏牛村出土的清同治五年碑刻《曦皇廟記》,均記載,上古天地混沌期,伏曦女媧二神結爲夫妻,所生四子,代表四方君長神靈,距今約9000年,他們的主要功績爲,發展燧人氏燒制熟食,創造舍飼畜禽,引進改良黍麥,發明文字、歷卦,結繩爲網以漁以佃,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創造曆法,以爲天下萬世利,——伏羲是上古中華民族人文自然科學集大成者,因此倍受上古各氏族部落的擁戴,奉爲神矣。

  其後代隨黄河河道栖居,先後形成東西兩大部落,一是以炎黄爲主體代表華夏的號稱“西羌部落”,所用“羲”字上半部給“羌”,突出了鹿羊牛的兩角,與虎面的“王”形,居黄河上游西高處,故呼曰“西羌部落”;另一是以太昊,少昊,蚩尤爲代表的居黄河下游地帶,上游西羌人賤稱的“東夷人”,夷人稱一直含貶意,故“東夷部落”總稱。西羌的黄帝最後征服了東夷各部,統一形成了華夏主體一族,傳承與發展了所有文明,人稱“人文初祖”。

  據《吕氏春秋》載,“凡帝王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於下民,——黄帝之時,天先見大寅大螻,黄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黄,其事則土。”《史記·五帝本紀》也有,“有土德瑞,故號黄帝”。由此可得,自黄帝始皆以奉土德而王天下,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並五帝皆同姓沿襲土德王天下也。

  在上古五帝中,描寫記述最多最完整,人品、德行、智能、體格、家國最完美的,當是舜帝了。後世多種書籍記述贊美,《墨子尚賢》、《韓非子·難一》,聖人孔孟;《史記·五帝本紀》匯同百家自成一體,更是詳盡。“虞舜名重華·冀州之人,幼母亡故,父盲頑,繼母囂,弟傲,父愛後妻子,常欲殺舜,順事父及後母與弟,曰以篤謹,能和以孝,蒸蒸治”。

  當初,舜帝見東夷部落之陶藝不精,於是就親傳技藝,使得東夷人陶器堅固耐用,産量大增,散居在犬牙交錯中的人們紛紛前來歸附,“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這個都會,舜帝就給命名,因其祖上承伏羲是爲“西羌部落”,來東夷建設發展,爲區分“東”,取一個“西羌”之“西”。又自黄帝以來一直奉“土德”而王天下,農耕也好,制陶也好,均以土德作,崇尚土德,視土乃萬物萬事之本源也。故取“土”,城也土而築城,故取用“西”立高,“土”坐下,“西土”號城名,上敬奉神祖天地,下符合人事物像,意爲“西羌部落,奉土德王”。在其地制陶繁盛以成都會,陶器是先民賴以生存的主要器物,陶以耳醒目,即取“卩”,“西土卩”城位於東夷地,也有震懾之意,故城號曰“鄄”城。舜帝命其三子在此管理制陶業,並東夷人,並賜封采食邑地,做其“鄄”官。之後官方足以奢居有屋瓦之殿宇行政,爲區分平民草蘆,以“瓦”代“卩”以示奢貴,“官”號呼曰“甄”官,“甄”與“舜”且偕音,“舜陶甄河濱”也,其後爲氏。

  如果説早期伏羲之“羲”,是由西羌部落傳承“羌”有“羲”的上部,突出的是獸角虎面,那麽,“西羌、土德”,所有上古文明均有一個“甄”所承載,同樣突出的是“西羌、土德”。

  舜後雖禹繼承,然不奉土德。《吕氏春秋》載,“乃禹授天下,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禹由改“土”爲“木”,木克土也,以木德王傳子啓,廢禪讓制,以家天下也由原始公有制,轉向奴隸社會私有制開始,於是階級社會出現。故“甄”不僅有承載上古文明之妙意,而且具有劃時代之邃意。

  其後商湯時見“金刃生於水”青銅出現,以金克木,金德王奉代;周文王時,“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以火克金,奉火德王代之;秦又水勝,滅火周也,漢劉正朔以土德克水秦而代。由此而知,古人信奉的這一天意,“金木水火土”克生週期,歷2000多年,取字命姓號决非無由漫作,是在特定的年代制定的特别用意的符號。“甄”確爲舜帝時親定,只有信奉土德王期,且祖西羌部落方定爾,從現存的一切文獻資料更能清楚地認定。

  《左傳·莊公十四年》“單伯會齊侯,衛侯,鄭伯於鄄”;《史記》多處即是指“甄”爲地名,乃秦始皇統一文字以來,史家學者將“甄鄄”論同。東漢《説文解字》“甄、陶也、從瓦、垔聲,居廷切”。東漢月支人譯的《佛説般舟三昧經》有“甄陀羅”,更是將甄氏命名爲羅漢的法姓。《漢書》“猶泥之在陶,唯甄者之所爲”,《後漢書、郅惲傳》“含元包一,甄陶品類”,李賢注“天地造化品物、如陶甄也”,《通誌·氏族略》“甄者之後爲甄氏”;宋婁機《漢隸字源》“甄鄄古字通”。《萬姓統譜》“甄,舜陶甄河繽,因氏,音真,又雲,音堅,爲中山著姓”。《陳留風俗傳》“甄,舜陶甄河繽,其後爲氏,望出中山河南”。東漢應劭《風俗通義》,唐林寶《元和姓篆》,宋何承天《姓苑》,明吴沈《千家姓》,清張澍《姓氏尋根》和現存留下來的《魚臺甄氏古譜》、《古沛甄氏族譜》、《嶺南甄氏古譜》等和口碑資料裏,更是明白清楚地認定甄氏出自舜帝。

  一個單字,一個姓氏,標記了上古所有劃時代的文明,這不能不説是我們祖先的智慧,與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誠然,我們現代人不能望文生意,况所有漢字,並非一步到位,是歷經千百年來演變與簡化的,然而,千變不離其宗,由“鄄”或“甄”還導引出幾個漢字,雖獨立代表各種异義,但最初原指專意不變。“(yin土西土)堙”爲堵塞城門之意;“西土”代表城邑,“(門西土)闉”古代城門的曲城;“湮”水湮城池;“飄”城頭上飄颺的旗幟族徽,有風吹以顯示;“(yin礻西土)禋”,祭祀神祖,有祭廟的城都;“鄄”專指山東鄄城地名;“甄”除姓氏之外,後引伸爲“審查、選拔、鑒定考核”人才優劣真僞,能力、品質高低等。中華漢字歷經千百年簡化演變,然“甄”字基本没變,正是因爲舜帝封贈,不失爲奇觀也。

  所有這些,更清楚地説明,古老的“西土”,千變萬化也是代表城邑的,而最初這個僅有的繁盛城邑,便是由舜帝帶領人民只能因制陶業繁盛的東夷“鄄城”,舜帝在其地浸注大量心血,封贈三子在此爲“甄”官,更是順理成章。

  一個“甄”姓字,顯明而隱喻,平淡而奇妙,完美而準確地傳承標記下了上古所有文明。不知是文明的陶冶或是帝王的封贈,還是冥冥之中的神授,父承子繼地從上古走到了現代社會,像一個鮮活的化石一樣,又象一座中華民族的人文豐碑一樣,盡管歲月的風塵使它蒙上了神秘的面紗,在現代文明裏顯得那樣的模糊脆弱,然而,它那奕奕的難以擋磨的神秘文明光華,人文價值,却是那樣地執着真誠、美妙神奇,永遠閃耀着,政治文明、社會文明、人格文明、家庭文明、儀態文明、商業文明、愛情文明,道德文明,匯聚成一道美妙的偉大的中華民族的人文景觀——真千古奇“甄”也。

  甄氏贊

  西羌土德瓦宇宫 千古一帝舜祖封

  華夏人文一姓繼 萬世不改甄性情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