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史事數千秋 共聚探源流——“中華甄姓歷史文化”研討綜述



  甄炳昌(甄炳昌,廣州市甄氏宗親聯誼會名譽會長。)

  這次集合了海内外一些甄氏宗親,在廣州市舉行的研討會,真正從文化學術的意義上進行“甄姓歷史文化研討”,很可能這是中國甄姓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難能可貴的是,這次研討會得到各地甄氏宗親如此熱烈的響應。尤其難得的是,得到文化學術界一些非甄姓的朋友大力支持。如河南劉翔南先生、山東邊文紀先生、樑邦奎先生、美籍華人作家馮國棟先生、廣州中醫藥大學張忠德教授等給研討會送來有分量的論文。我們收到的論文有40篇,在此次研討會上發言的只有一小部分,下面我綜述的内容自然包含未作發言的作者文章。

  甄姓歷史文化研究,屬於姓氏學的一項内容。可以説,參加研討會的宗親,多半對姓氏學没有專門研究,對於幾千年的甄姓歷史文化也缺乏系統的探索。因此,可以坦言,我們的研討會的學術水平是有局限的。但是,由於大家抱着弘揚甄姓歷史文化的良好願望和積極參與的態度,使這次研討會取得了不小的成績,達到了預期的目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考證和認定中華甄姓起源於五帝時代的虞舜,甄姓子孫是帝舜的後裔;並根據豐富的文物古迹論证了“甄”姓的發祥地和甄姓氏族發展的主脈

  不少論文談到,甄姓有三個來源:一是帝舜後裔;二是皋陶次子仲甄之後,以王父字爲甄氏;三是北魏孝文帝在“漢化”運動中,把鮮卑族的復姓“鬱都甄”改爲甄姓。在這甄姓三源中,據史籍的記載,説明甄姓主要是來源於帝舜的後裔。東漢人的《陳留風俗傳》説,帝舜在黄河之濱幫助部落人製造陶器,其子孫後人因職業、職官以“甄”爲姓氏,這些甄氏後人大都出於中山、河南這兩郡的望族。唐代人的《廣州都督甄公碑》和宋代人的《鷄肋篇·甄氏舊譜·甄復》,都是説周滅商後,封帝舜子商均後裔嬀滿於陳國(今河南淮陽),楚滅陳後,胡公嬀滿的後人陳通因忠於周王室而被賜“甄”姓,並授陶正之官於洛陽。不僅史籍這樣記載,而且全國甄姓人的族譜,都認同古代帝舜爲始祖。所以,廣州市甄人在《中華甄姓源流與嶺南甄氏譜系》一文中指出:“根據史籍和譜牒記載,可以合理推定:中華甄姓起源於帝舜,山東鄄城和河南淮陽乃甄姓之發祥地。”

  關於甄姓發祥地考辨。山東邊文紀的《鄄甄考》,鄄城縣樑邦奎、甄奎山的《甄氏淵源考》,和《山東鄄城歷山廟古遺址》等文章,從對古代“鄄”與“甄”字的形成、讀音和詞義,以及其所包含的豐富的歷史、地理内容和人文特徵的考證;並根據古遺址和出土文物,對鄄城的由來和變遷作了深入的考證。從而論证了山東鄄城是古代甄姓最早的發祥地。河南劉翔南的《中國嵩山甄氏發源發祥史略》,甄天義、甄金山、甄秉燦的《中國嵩山甄氏源流考》等文章,查证了多種史籍記載,並以我國中原地區大量豐富的文化遺址和地下遺存爲依據,考證了自古甄姓出於帝舜後裔,以及河南淮陽陳留古國成爲甄氏發祥地之一的史實。并且,甄天義、甄少杰還在《河南甄氏名門望族歷史文化摭談》一文中,通過對史籍記載和文物古迹的考證,論证了河南甄氏名門望族的淵源和發展過程。尤其是論证了河南、中山甄氏兩大名門望族的宗脈源流及其同根同祖的親緣關係,使我們對歷史上甄姓氏族發展的主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二、對全國和海外甄姓人口的流變及分佈情况作了初步的考察

  甄姓是一個小姓,但國内外甄姓人口究竟有多少誰也不清楚。况且散居在全國各地的甄族人也缺乏溝通聯繫。自從2005年廣東甄舜河族人舉辦了“世界甄氏首届懇親大會”以來,才促進了各地甄姓人串聯認親。此次研討會的一個專題,就是對全國及海外甄族人口的調查估算。所以,有一些論文提供了這方面的情况。山東魚臺甄錫閣在《關於山東魚臺甄氏族譜及其他》的文章裏,根據族譜的記載,對部分省市甄姓人口作了初步推算:山東約70000人,河南約60000人,安徽約40000人,河北約30000人,江蘇約20000人,天津約5000人。江蘇沛縣甄宗臣在《江蘇沛縣甄氏始祖甄實及後人生息考辨》中,考察了始祖甄實遷沛後枝脈藩衍狀况,推算沛縣現有甄姓人口近20000人。滕州市甄氏文化研究會提供的資料是:“按歷時計算,山東滕州甄窪村的甄氏人口共約4000人”。廣東甄人的文章説:“當代中國甄姓族人聚居最集中,人口最多的地方,是廣東省臺山、開平、恩平、新會‘四邑’”。據他們推算,廣東的甄姓族人,包括在世界各地的應有十數萬之衆。臺山甄仲生寫的《臺山市甄舜河祖裔衆里居分佈及人口狀况》反映:他們在續修族譜時,分房係分村落對全市甄姓人口普查,掌握了較準確的數據,臺山市現有甄族人40000餘人。

  有宗親提出:我們甄姓有4000多年曆史,世系分明,名人輩出,爲什麽人口這麽少?甄錫閣在他的文章裏對這個問題作了初步回答。他認爲原因有三:其一,譜系百世内,續長不續幼,續嫡不續庶;其二,續正不續邪,如西周初,十八路反王中最强大的甄寶車没入族譜;其三,全族滅門,後世改姓,如明御史甄玉顯被姦相所害,抄家滅門,幸存後人改姓張。是否就是這些原因,大家可以探討。我認爲,有一個更主要的原因是,和全國幾千姓氏比較,我們甄姓的姓源顯得很單純。前面説到的三個甄姓來源,主要是出自4000多年前帝舜的血緣,後一個來源北魏改少數民族“鬱都甄”爲甄姓,恐怕也没有多少人。這和一些天下大姓相比,如“王”姓,歷朝歷代有多少宗族因各種原因改屬姓王;又如唐代的“李”,又有多少宗族被御賜爲李姓。如此説來,我們就會理解,爲什麽無論在何處,遇到有姓甄的人,問起先祖,很容易找到同源同宗,顯得分外親切,原因是我們這個姓“小”而“純”。

  三、發掘歷史上和現當代甄姓名人及其業績,以激勵甄族後人弘揚祖德,繼往開來

  此前,我們查看史書和族譜,已知歷史上有不少甄姓名人,顯示了甄族的不同凡響。此次研討的專題之一,就是發掘古今甄姓名人。所以,有不少論文談到這一專題,有些作者通過查閲各種史書,對甄族某一名人的經歷和業績作了系統、翔實的記述;近現代有些甄姓名人,或是被新發掘出來,或是對他們分散的事迹作了整合的記述。

  甄天義、甄天君合寫的《千古悲歌頌甄洛》,對文昭皇后一生可歌可泣的經歷,作了系統、細膩的描述,讀來盪氣逥腸,使我們對甄族這位千古奇女子,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樵夫却步青岩山 望徽直節安國觀》一文,是甄天義、甄新奎根據史籍記載和對文物、古遺迹的考證,對唐代甄濟隱居青岩山苦讀時的高尚德行,以及在“安史之亂”中大智大勇保存氣節青史留名,均作了深刻、生動的描寫。經過這樣整合性的記述,使得甄姓這位偉大先祖高風亮節的歷史形象更完美、更高大。

  在近代史上,廣東臺山甄族有一位偉大人物,大家都不熟識,他的事績出現在這次研討會上,就是甄秀貞、甄偉雄根據僑刊資料整理而成的《孫中山先生的摯友——甄永錫》。文章記述了永錫公追隨孫中山進行民主革命偉大的一生。他參與創建美洲同盟會,竭盡全力爲孫中山募捐籌措革命活動經費,爲此他還變賣了父輩留下來和自己經營的全部産業作了捐獻。其時,清廷派出鷹犬赴海外追捕孫中山,永錫公以身家性命保護孫先生的安全,秘密與之共食宿,還多次爲孫中山脱險立下汗馬功勞。辛亥革命後,他被任命爲“四邑”稽查,又能清正廉明,鞠躬盡瘁。甄永錫先祖是一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家,是我們甄族無上的光榮。

  甄姓名醫多,古有河南許昌甄權,今有廣東開平甄夢初,南北相輝映。甄天義、甄學儉寫的《華夏神醫數甄權》,翔實地記述了甄權青年時代歷盡艱辛拜師學醫,後來成了一代名醫,曾爲唐太宗李世民醫治頭痛頑疾,爲世人留下了不少醫學寶典的感人事迹。

  張忠德撰寫的《現代名醫甄夢初》,記述了夢初先生懸壺濟世60餘年,治病救人無數;對醫術精益求精,融中西醫醫理於一爐,把豐富的臨床經驗上昇爲獨特的醫學理論,留下了不少寶貴的作品;並榮獲首批“廣東省名老中醫”稱號,歷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理事、廣東省中醫學會常務理事等事迹。

  四、發掘甄姓歷史文化有了新的收穫,豐富了其内涵,拓寬了研究的視野

  甄天義、甄少杰在《河南甄氏名門望族歷史文化摭談》中,對於甄姓4000年曆史所涉及到各方面的文化遺迹,作了系統的整合性的發掘與記述,這些文化遺迹共有十大項:“三山”、“三國”、“三城”、“三墓”、“三瓷”、“一井”、“一圖”、“一塔”、“一典”、“一觀”(詳細内容請查看原文)。這些文化遺迹,不是甄姓所獨有。但是與甄姓的起源、發展密切相關聯,尤其是那些藴含着甄姓歷史名人的業績以及墓葬等文化遺迹,對於拓寬甄姓歷史文化的視野大有裨益。

  此次研討,有些文章對“甄”字讀音的演變作了一番探究。美籍華人作家馮國棟與旅美宗親甄泳儀合寫的《甄姓字的讀音瑣談》,從《紅樓夢》對甄字讀音的寓意,歷史上對甄字讀音的演變,以及國語與不同地方方言對甄字讀音的差异等幾個方面,考察了甄字讀音的相异與統一的狀况。山東邊文紀的文章,除了考證“鄄”與“甄”二字的文化内涵,還以豐富的歷史資料,論证了“甄”字從讀“堅”音到讀“真”音的演變過程。這些研究,使我們從中增加了對甄姓歷史文化的知識。

  關於甄姓歷史文化發掘還有兩個看點:一是各地甄姓人重視成立甄族社團組織,積極開展甄姓文化研究。河北無極縣甄氏宗親1995年4月便成立“無極縣甄氏文化研究會”,並編輯出版《甄氏文化通訊》爲會刊。這個文化研究會,時任縣人大主任甄申國爲名譽會長,曾任縣文化局長孫全健爲會長,《無極甄氏族譜簡編》一書的作者劉宗誠副編審爲學術顧向。因有這樣的陣容,所以他們開展甄氏文化研究很有成效。山東鄄城、魚臺、滕州和江蘇沛縣均成立甄氏文化研究會,積極組織甄氏文化研究。河南嵩山甄氏文化研究會更是匯集了雄厚的力量,他們近年編修之《嵩山甄氏族譜》,其歷史文化含量之大,出版裝潢之精美都是空前的。

  二是廣東“四邑”甄姓在世界各地成立甄氏宗親會之多,以及舉辦族刊、僑刊歷史之悠久和影響之大,都是全國甄族之最。自從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三藩市甄族人成立“第一堂”的甄舜河堂後,洛杉磯、紐約、波士頓、芝加哥等城市的甄氏宗親會便相繼出現。此外,加拿大、菲律賓、新加坡、墨西哥等國家和香港地區,也成立了“四邑”甄姓人的甄氏宗親組織。廣東“四邑”設在開平三埠鎮的甄舜河堂歷史悠久,與海外的甄氏宗親組織遥相呼應。從上世紀二十年代末便創辦了族刊《曙光月報》,抗戰勝利後又創辦了《中山月刊》,及至1992年創辦了影響遍及世界各地甄族人的《舜河僑刊》。這些刊物爲溝通鄉情僑情,凝聚親情,爲祖國和家鄉建設作出了貢獻。

  五、此次研討、懇親活動,爲海内外甄族人架起一道橋樑和搆築一個平臺,使原來没有聯繫的宗親今後可以互訪懇親;有利於各地宗親開展經濟、文化的交流、互惠活動

  山西省代縣上館鎮瓦窑頭村黨支部書記甄喜元寫了《向天下甄族人認個親》的文章參加此次研討會就是一個典型。他説瓦窑頭的甄族人於明代從河北遷來,至今有600多年,此次從網上看到廣州舉辦的這次研討會,便主動和我們取得聯繫,表示通過這次聯誼活動,今後要和全國的甄族人融匯在一起。

  湘西甄族的一支宗脈,過去我們一無所知,没有任何聯繫。此次湖南省會同縣廣播電視局甄必祥送來參會文章《湘西甄氏族係》,使我們對這支宗脈的狀况有了基本的認識。湘西地區的甄姓人有萬餘之衆,主要分佈在會同縣和靖州縣。據他們的族譜記述,其遠祖是東漢“瘦羊博士”甄宇,近祖爲甄宇後裔甄孟成;湘西甄姓始祖是南宋時任禮部尚書甄羽後裔甄長壽之孫甄英。族譜還記載了自漢唐以來的歷代甄姓名人。通過此次聯誼活動架起的橋樑,像湘西這樣散居在各地的甄姓族群,可以匯入全國甄姓人活動的主流中。

  至於搆築一個平臺,以利於各地宗親交流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共議合作發展,這本來是研討會一個專題内容,但此次研討議論不多。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意義的是,廣州市甄氏宗親聯誼會會長甄偉鋼,在研討會致開幕詞中,呼吁宗親們“弘揚甄氏文化,加强敦睦宗誼,共議合作發展”。他認爲,甄氏歷史文化有四個特點:一是甄姓氏族源流正統,歷史久遠;二是甄氏族人自古貴責,心懷天下;三是甄氏族人尚智明德,仁義爲本;四是甄氏族人自强不息,果敢堅毅。關於怎樣體現“合作發展”的主旋律,甄偉鋼提出了三點建議:第一,樹立“尋根聯誼,合作發展”的甄氏文化經貿理念;第二,發掘甄氏文化的精神内涵,宗親們積極當好文化經貿交流信使的角色;第三,利用甄氏族居地緣關係,依託甄姓文化資源,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實現互利共贏。甄偉鋼還提出,今後要以“四個一”,即一個平臺(研討會)、一條通道(網站)、一本書(論文集)、一代人(年輕人)去加强各地甄氏宗親的聯繫,以發展這次研討會的成果,弘揚甄姓歷史文化。這些都是很有見地的好主張。

  以上列舉的五個方面,是我們這次研討會的主要收穫。從參與研討的全部文章來看,還涉及對甄姓歷史文化一些問題存在不同看法,但來不及展開討論。例如,全國各地的甄氏族譜均認同甄姓來源於帝舜,但“舜陶甄河濱”具體是在什麽地方還有不同的説法。據大多數史籍和族譜記載,“舜陶甄河濱”的地方,應是在山東鄄城。又如,歷史上許多大名鼎鼎的甄姓人物,祖籍是河北中山無極,而其主要活動和業績却在河南洛陽等地,由此引發中山、河南兩望族争屬。其實,古今人物祖籍和創業地方不同是常有的事,分别記載清楚便是。還有,曹植的《洛神賦》,是否有懷戀嫂子甄洛的“感甄説”,甄炳堯在《關於曹植〈洛神賦〉“感甄説”之我見》中,以大量史家評注論説證明“感甄説”是謬誤的。甄姓歷史4000多年這麽長,涉及的人和事這麽多,人文内容如此豐富,對某些問題存在不同的看法,那是最正常不過的事。只是,我們應當把這些存在觀點分歧的問題放到文化學術的層面上去探討,抛開地域偏見,相互切磋,達成共識,爲弘揚甄姓歷史文化而努力。

  

                                                     2008年11月11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