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實踐循環經濟理念發展我省生態工農業



  ——關於四會市發展循環經濟的調研報告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科技組 

  爲考察我省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特别是在産業轉移過程中實踐循環經濟理念與農村環境保護問題的狀况,省政府參事室科技組於近期赴四會市進行調研。聽取了四會市政府關於四會市近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情况介紹,並參觀了下布聯營畜牧場和亞洲金屬資源再生基地,現將調研情况及相關建議報告如下。

  一、四會市經濟社會發展現狀

  四會市位於廣東省中部偏西,面積1163平方公里,人口41萬。是肇慶市的東大門,屬珠三角經濟區和高新技術産業帶。在我省“雙轉移”部署中,四會市不屬産業轉移地區,但具有東引西移的獨特優勢,由於區位優勢明顯,資源能源豐富,傳統産業基礎扎實等特徵,近年來全力打造肇慶市東部工業經濟板塊,大力實施市内平原、丘陵、山區三大板塊協調發展戰略,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績, 2007年實現地方生産總值81.34億元,第一、二、三産業比重分别爲36%、36%、28%。工農業分區明顯,東南部(城區、大沙、龍甫)工業聚集較高,已形成金屬材料加工、新型建材、化工塑料、紡織服裝、紙品印刷、玉器加工六大支柱産業。2006年5月該市建成獲國家環保總局批準的“亞洲金屬資源再生工業基地”,占地3000畝,總投資10億元人民幣,對廢舊金屬進行拆解、分選以及對有色金屬進行深加工,同時成爲華南最大的再生金屬加工供應基地、進口廢五金拆解利用及廢舊電子電器拆解利用處理基地、循環經濟示範基地和環境教育基地。是全省首家全國第三家通過國家環保總局驗收的金屬資源再生工業“圈區管理”示範基地。西北部(江谷、逕口、地豆、黄田、羅源、威井、石狗)農業發展較好,現代農業逐步形成,畜禽生産呈現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態勢,是廣東省生猪養殖最大縣(市)之一,2007年生猪出欄量達126.78萬頭。該市建於1975年的下布聯營畜牧場,是我國最早建成的一個符合生態學原理的生態牧場,2000年被省環保局授予“廣東省生態示範場”稱號,爲四會市實踐循環經濟理念、發展生態農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當地政府也提出了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困難,如由於該市地處廣東省發展規劃分區的邊緣地區,靠近珠三角經濟發達地區,享受不到産業轉移待遇,在打造工業載體建設上有困難,希望省市政府在土地産業指標投放、農民土地利益與公共建設用地矛盾等方面能給這類特殊區域做適度的政策支持。

  二、對四會市及類似這類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建議

  基於四會市的特殊位置和發展現狀,在省委省政府實行“雙轉移”部署中,四會市在努力實施現行的發展計劃基礎上,在“實踐循環經濟理念大力發展生態工農業”時,應發揮其特有優勢,走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發展道路。現提出如下建議:

  1. 消除珠三角經濟區早期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

  類似四會市這樣的靠近珠三角經濟發達地區的邊緣地區,受早期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極其嚴重。“珠三角”經濟發達地區及欠發達地區無序排放的涉污企業數量仍有增加趨勢,如已曝光的四會市獨水河電鍍廢水偷排、非法電鍍生産綫違法生産及市内衆多非法小型養猪場排污造成環境污染的事件的出現。因此我們要下决心加强對基層轄區的環境質量監管,並通過整治各種無序經營或有礙本地産業昇級發展的企業,從節約用地、集約用地的原則出發,盤活不合理的用地,以解决發展用地困難的問題,才能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在“雙轉移”部署過程中獲得良好的發展機遇。

  2. 省市共建,把四會市建成爲我省生態養猪業的典範,推動我省養猪業良性發展

  過去10年,農産品利潤增速不斷穩步上昇。當前,我國糧食和生猪價格在持續上漲,於是,進一步理順農産品價格的形成機制、終結“廉價農産品”時代、大力發展農業生産的呼聲日高。養猪業是我國農業中薄弱的一環,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廣東現代養猪業,推進現代科學養猪模式。目前,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生猪市場的步伐越來越快,養猪業將會有較大的發展,農業部門管轄下的大中小型養猪業長期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也將更加突出。因而,制訂科學而嚴格的養猪業準入標準特别是環保標準是當務之急。基於四會市目前的工農業産業發展和已有的基礎,順應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新形勢,省政府可加大扶持和指導力度,把四會市建設成爲我省發展生態農業的典範,以推動我省現代生態農業發展。首先從發展科學養猪業開始,總結當地的下布聯營畜牧場的經驗並賦予新元素,結合當前我國及我省發展養猪業的法規政策,科學規劃準養區,養猪場必須按生態養殖與生態種植相結合即“養殖+沼氣(發電或燃料)+生態種植業(沼渣沼液作有機肥)”的現代生態農業模式建成以達到系統内部零排放,並把這項内容作爲制訂或修訂現行養猪業的準入標準之一。建立了這種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模式後,省政府可配套制訂在土地、用工、税收方面的優惠政策,以吸引目前在“珠三角”地區一些難以昇級换代,但仍具有資本優勢、技術優勢、人才優勢及市場運作優勢的中小型企業逐步轉向現代生態農業,以促進這類邊緣地區及我省現代生態農業健康穩步發展。

  3. 用“生態工業園”模式加强對“亞洲金屬再生工業基地”的後續有效監管與建設的力度

  用循環經濟理念對廢舊金屬和廢舊電子電器進行循環利用是一項既有環境效益也有實際經濟效益的利國利民的措施。四會市“亞洲金屬資源再生工業基地”獲國家環保總局驗收成爲金屬資源再生工業的“圈區管理”示範基地,是我省實施對廢舊金屬和廢舊電子電器進行拆解利用行業有序管理的好開端。衆所周知,我省廢舊金屬和廢舊電子電器拆解利用行業,仍處在處理量超出我省合法處理企業的承受能力、處理工藝及操作相當落後、處理産業鏈無序運作、政府法規性管理不嚴的狀態,以至造成對環境的嚴重污染。制訂或修訂相關法規,提高法規及管理規章的可操作性,扶持正規合法的處理企業,關閉非法無序的處理企業是當務之急。盡管該基地已獲國家環保總局驗收,也有31家企業進場,首期12家企業已建成投産,但真正控污難度還在後面。要切實做到示範基地“圈區管理”對周邊地區大氣、水體、土壤環境不造成影響難度是很大的,只有特别强化省市相關部門對園區的宏觀環境監督管理和園區内的微觀環境監督管理,並把示範園區切實按“生態工業園”模式運作作,纔可能做到對廢舊金屬和電子電器拆解循環利用實現零排放,即把自然生態原理應用於工業體系中,使園區内不同工業企業之間形成類似自然生態鏈的關係,達到充分利用這些廢舊物品使之完全資源化,消除環境破壞因素,提高經濟發展規模和質量。努力把園區打造成爲廣東省首個符合“生態工業”原理發展的工業園區,實現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並以此爲樣板,推動我省廢舊金屬和電子電器拆解循環利用行業的健康發展。

  在實施“雙轉移”部署過程中,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加快産業轉入轄區的工業化與城鎮化建設,對轄區内農村地區和農業發展也産生深刻的影響。應嚴防“珠三角”地區前期發展工業却忽略了農業和嚴重污染了農村的模式的重復,省政府可制訂或采取相應的措施,把“雙轉移”部署與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緊密結合,如在工業園區建設與工業項目引入時,項目方除需切實保证采取對周邊一定範圍内地域的大氣、水體、土壤的環境質量不存在實質影響的可行措施外,還應承擔安置一定數量的農村勞動力,並負責對農村公用設施,如農村環保與衛生設施、交通狀况進行改造並完善、逐步建立起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

  4. 組織專家開展諮詢服務

  爲協助省委省政府及時瞭解和解决各地在因地制宜地實施“雙轉移”工作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可能存在的經濟、技術等方面的具體問題和困難,可藉助多方力量,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和省科協牽頭,吸納有關經濟、科技專家組成“廣東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諮詢服務中心”,負責對各地可能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給予相應的諮詢指導服務。

    調研組成員

  成 員:王智瓊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

  周浩華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樑鐮鑾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侯培滬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業務處調研員

  執筆人:樑鐮鑾

  2008年10月13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