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關於河源市經濟結構調整昇級及産業轉移情况的調研報告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科技組
爲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 承接珠三角的産業轉移,促進我省粤東經濟發展,省政府參事室科技組於2008年6月18日至19日前往河源市進行調研。河源市政府十分重視這次調研,温文斐副市長主持召開了有市政府十多個部門和源城區、東源縣等單位的領導參加的座談會,聽取了經貿局、農業局和環保局等部門負責同志匯報,考察了河源市高新技術開發區,並就河源市經濟結構調整昇級及産業轉移、農業發展、環保工作等展開討論。現將調研情况報告如下。
一、河源市經濟結構調整昇級及産業轉移情况
河源市2003年開始籌劃建設“一區六園”(河源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和六個縣區工業園),2005年在此基礎上籌建7個産業轉移園,打造承接産業轉移的載體。轉移園規劃總面積33.4平方公里,已開發面積11.7平方公里,落户項目192個,合同投資總額150多億元,其中深圳福田(和平)、深圳羅湖(源城)和中山(河源)3個轉移園通過了省政府審批並認定爲“廣東省産業轉移工業園”。全市初步形成了食品、礦冶、機械製造、電子電器、輕紡服裝、建材和生物制藥等七大行業爲重點的新型工業體系。2003年至2007年5年間,全市生産總值年增長2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增長51.3%,增幅均居全省第二位;外貿出口總額年均增長41.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34.3%,增幅均居全省第一位。
二、河源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情况
河源市高新區位於河源市以南,是經省政府批準的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 2003年6月成立,總控制面積40平方公里,已開發11平方公里。是河源市工業發展和承接珠三角産業轉移的重要基地,“廣東省手機生産基地”和“國家通訊終端産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均落户高新區。至2007年底,該高新區共引進106個項目,(其中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有44個),投産項目61個;合同利用資金12.5億美元,實際到位資金3.2億美元。2007年,高新區全年完成工業總産值74.51億元,同比增長70%;完成税收2.27億元,同比增長43%;工業企業進出口總額7.89億美元,同比增長88.31%;合同利用外資1.57億美元,同比增長67%;實際利用外資8363萬美元,同比增長30%。2008年第一季度,完成工業總産值18.3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3%;完成税收7687.2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30%。
三、河源市主要做法和經驗
解放思想,統一認識,把承接産業轉移作爲事關河源發展大局的重大戰略任務來抓,提出了走“園區式、低污染、用地省、效益好”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一)堅持“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緑水青山”的理念和生態優先的原則,正確處理發展與環保的關係,切實保護好河源的緑水青山。
1. 嚴把項目準入關,對引進項目實行環保“一票否决”制度;堅持“四個不批”:科技含量低、環境污染重、資源消耗大、經濟效益差的項目不批;對飲用水源保護區群衆反映强烈的項目不批;超過污染物排放總量、地表水没有環境容量、嚴重影響生態環境的項目不批;不符合規劃和國家産業政策、布局不合理的項目不批。近年來,全市對預計總投資達300多億元的220家電鍍、製革,印染等重污染企業拒之門外。
2. 嚴把環保治理關,加强項目污染源的日常監管,實行污染物集中處理、達標排放。
3. 嚴把環保執法關,建立健全園區環保責任制,開展環保執法檢查,加强重點工業污染源在綫監控設備,提高監管能力和水平。
4. 加大污染源整治力度。
(二)堅持建設效益園區,大力促進轉移園良性循環,實現滚動發展。制定了《河源市城市規劃》和《河源市工業園規劃指引》,實行“統一規劃、分期開發、開發一片、建成一片、滚動發展”。采取市場運作,着力拓寬投入渠道,實行“三墊三補”,即工業用地墊、商業用地補,服務方面墊、經營方面補,眼前收益墊、長遠收益補。與此同時,還注重規範管理,嚴格控制開發成本;不斷優化服務質量,着力營造良好投資環境。
(三)積極推動“招商引資”向“選商選資”轉變,“求多項目”向“求好項目”轉變,“項目招商”向“産業招商”轉變,着重引進有較强帶動能力、有高科技含量的大企業、大項目,促進相同或相近産業項目向園區集中,形成産業集聚效應。
(四)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爲目標,增强農業産業轉移承接能力,至2007年底,承接農業産業轉移引進項目40多個,引進項目資金達13億元,年銷售收入近10億元。努力形成“一鎮一色”、“一村一品”、“一縣數品”的區域化布局。特色農業經濟實力不斷壯大,農産品質量不斷提高,全市有13個産品獲得廣東省名牌農産品,有54個産品獲得無公害農産品認定。農産品加工能力有所提高,農業科技支撑能力有所增强,農産品市場流通體系正在逐步形成。河源市農業發展規模和質量正在向更高層次推進。
四、幾點建議
(一)爲了河源市的經濟可持續發展,要將産業結構調整昇級和承接産業轉移與科技創新相結合,創造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産業和産品。河源市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336萬,一區五縣,目前共建産業轉移園7個,除瞭高新區以及其他一、二個園發展得較好外,其他幾個普遍存在因合法用地指標不足或資金投入不足等原因而導致開發進展緩慢的問題。要看到轉入地區資源優勢較明顯,勞動力較豐富,但工業基礎較薄弱,整個地區的産業鏈上下游關係不緊密,産業結構不盡合理,産業體系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不强。所轉移的産業和企業基本是純粹的工業項目,與轉入地較高程度的農業並不能較好匹配,無法較好的嵌入到當地經濟發展中去,無法與當地經濟形成緊緊相扣、環環相生的産業格局,甚至不少企業只是充當了轉出地總公司的生産車間角色,往往在轉入地形成的是“高新技術産業孤島效應”或“開發區孤島效應”,缺乏有效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針對這種狀况,建議河源市在目前構建産業轉移園的基礎上,承接産業轉移要與産業優化昇級相結合,進一步按照今後發展的規劃和條件、産業轉移的需求來加以論证和合理布局,注重培育區域性龍頭企業以及地區性特色企業,按主導産業發展方向和産業發展功能組織産業布局,在錯位、配套、循環方面發展經濟。
(二)繼續調整産業結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施清潔生産,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遊”。保持河源市的良好自然環境,不僅對河源市有重大意義,而且對全省環境保護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在建設轉移工業園區的同時,積極建設一批科技含量較高的現代農業科技園區,把轉入地的資源保護與資源開發統一起來,把地區性的經濟建設與全局性的社會環境效益結合起來。這一點對於根據主體功能分區的生態發展地區來説特别重要,建議把燈塔區打造成爲生態工業、生態農業和生態工農業相結合的發展模式。要促使流入項目較充分地利用當地生態和農業資源,與當地産業結構相匹配,帶動當地産業發展。由於政策上的規定,生態發展區不宜大規模、高强度工業化和城鎮化開發,因此,對於這些地區來説,承接轉移項目具有一定限制性。而現代農業企業的出現,可以很好的逥避這個問題,既開發了資源,也保護了環境。
(三)對轉移産業和項目進行適時、適當、適度的農業導向的引導,創新“雙轉移”工作的内容。河源應因勢利導,將“珠三角”地區的資本優勢、技術優勢、人才優勢以及市場運作優勢等高品質的生産要素引入到轉入地區的農業項目中去,以提供新的發展機遇。如果能將這部分産業的資本、技術、勞動力等生産要素適當地引向農業,勢必能有效地帶動當地的現代農業建設,並創造投資環境。由於傳統工業成本的加大,一些原本在“珠三角”地區從事工業企業、市場嗅覺敏感的香港企業家已經開始轉移到傳統的紡織、服裝和一般加工業上,甚至積極尋找恰當的農業項目。河源在發展有機農業、無公害農業、緑色食品等方面均有很好的環境優勢,爲這些企業家的創業與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四)爲了滿足河源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建議加大人才吸納力度,包括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可以通過引進、培訓等多種形式進行。要積極培養能勝任現代農業發展所需要的新型農民,把相應的培訓工作納入到“雙轉移”工作中去,並賦予其重要意義和重要作用。
調研組人員名單:
成 員:王智瓊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
周浩華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樑鐮鑾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杜金沛 廣東農村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
侯培滬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業務處調研員
執筆人:王智瓊 杜金沛
2008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