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關於争取廣東成爲高考制度改革試驗區的建議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調研組 

  在紀念恢復高考制度30週年的背景下,爲貫徹省委解放思想、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戰略部署,今年省政府參事室成立了以主任(館長)、黨組書記周義爲領隊的“高考制度改革調研組”,以省政府參事中多名在高校任教多年的教授爲主體,就高考制度改革進行專題調研,調研組分别到部辦與省辦的重點大學、一般大學、民辦大學、高職高專院校以及有關部門進行調研,瞭解情况,探討問題,聽取意見。現將調研獲得的情况與認識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 高等教育的主要成就

  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事業有了巨大的發展,高等教育規模達到空前的水平,在世界各發展中國家處於領先地位,某些方面已經趕上發達國家的水平。改革開放30年高等教育事業的大發展,源於黨的十一届三中全會前一年(1977年)在鄧小平同志直接領導下的恢復高考招生制度,正是一年一度的高考,選拔了大批各類人才,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强大的知識貢獻和寶貴的人力資源。1977年,全國570萬考生走進高考考場,最終録取27萬多人,録取比例不足5%;2008年,全國報名參加高考的人數超過1000萬,録取600多萬人,比例超過50%。1978年,全國僅598所高校,各類在校學生總數不足90萬人;2008年,全國各類高校達到2000餘所,在校學生總數2700萬人,超過俄羅斯、印度、美國,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3%。再以廣東省爲例,1977年,廣東省高考考生54萬人,録取8800人,比例1.63%。2008年,廣東省高考考生61萬人,録取43萬人,比例70.49%。1978年,廣東省高校29所,各類在校學生總數34000人;2008年,廣東省高校達109所,在校學生總數爲112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25.6%。從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的30年間,我國高等教育共培養了4000多萬本專科生和研究生,在人均GDP僅1000多美元時,基本實現瞭高等教育向大衆化階段的轉變。目前,全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超過7000萬人,有高等教育學歷的從業人員總數居世界第二位。取得這些成就有許多方面的條件和因素,其中自1977年以來的高考制度在選拔人才上同樣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有的高校教師還將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贊譽爲“真理”的選擇。

  2. 高考制度的優長

  從各高校和社會各界的基本評價來看,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的基本國情條件下,現行的高考制度有其優長,主要表現在:其一,能基本上體現“高考面前人人平等”的社會公平公正原則,在這裏,“分數標準”等同於“法律評判”,在“分數標準”面前,無論貧富貴賤,人人同等對待,這一點,在目前地區發展不平衡、城鄉差距較大的國情下,其意義尤爲重要;其二,形成了競争機制,高考是爲了給進入大學學習而選拔人才,由於不可能做到每個參加高考的人都能上大學并且實現上重點大學的願望,那就讓考生在高考這個平臺上去競争,以“優勝劣汰”來决出勝負,所謂“一場高考定人生”就是這個競争機制將每個考生“定”下來的,群衆和社會各界對高考這個平臺起到的“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的競争作用持積極肯定的態度;其三,高考作爲中小學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連接點,在教育系統内部起到了貫通、平衡的作用,在中小學階段打好了知識基礎,通過高考昇入大學,就可以獲得專業性學習與訓練,因爲高考將中小學的基礎知識與大學的專業知識以關聯性考試貫通起來,使學生在智育上平衡發展;其四,高考制度爲教育行政部門和各類學校制定考試招生操作規程所依據的邏輯中心必然是“分數標準”,於是,高考制度有利於教育部門和學校本系統内工作機制的運作,有利於管理程序的展開,有利於按照行政部門的規範要求在從考試到招生的各個環節上盡最大可能减少失誤;其五,高考對於處在改革進程中的全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有一定的維護和促進作用,在利益主體多元化要求的情况下,高考毫不動摇地堅持“分數標準”這個硬理由,讓考取了大學或考取好大學的考生及其家長理直氣壯,讓没考取大學或没考取理想大學的考生及其家長最多也只能埋怨自己“没本事”,而群衆的絶大多數也正是相信“分數標準”這個硬指標而坦然平静地面對一年一度的高考帶給千家萬户有得有失有喜有悲的結局。目前因教育的原因所産生的社會問題並非由高考制度帶來,而是集中體現在上大學費用太高和畢業生就業困難上。

  3. 現行高考制度存在的問題

  調研組對在調研中獲得的材料和社會各界的評價進行分析判斷,認爲現行的高考制度存在着較爲突出的弊端和問題:

  第一,維護現實社會公平公正原則的追求與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目標追求的矛盾

  無論是政府官員、專家學者,還是人民群衆,共同的認識是,高等教育對於全民族素質的提昇具有關鍵性作用;另一個更重要的共識就是,全世界所有的華人都期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這兩點共識合併理解,後一個共識的達成毫無疑問必須要有前一個共識的支撑。然而,當我們以這種理念來考察高考制度時,我們會看到現行高考制度的矛盾和弊端。社會輿論將目前的高考制度譽爲當今社會“最爲公平的制度”,是因爲高考招生是以考試分數爲核心評判標準,對誰都一樣,如此一來,考試分數成爲决定人生命運的最高主宰,於是,學生、家長、教師、學校乃至民衆輿論都表現出對考試分數的狂熱追求,讀完小學考試分數高能上好的中學,讀完中學高考分數高就能上大學,一個人從小學到大學的受教育過程,全被考試分數指揮着轉動。但一次性的書面檢測方式的高考並非萬能,首先,試卷爲了體現分數標準,所出試題只能圍遶所學基本知識的掌握與運用,學生爲了應試便主要以死記硬背方式來對付高考,學生的思維被僵固了。然而,一次性的書面檢測方式不可能全面反映出學生的智力和能力,這是高考制度的手段與目的非對稱性缺陷,可稱爲錯位性弊端。其次,分數標準的指揮棒作用,導致學校極端重視最能獲得“分值”的知識教育(智育),其他的思想教育、審美教育、人格教育、健康教育、個性發展教育等等,都要給高考讓路,這種傾斜於一端的教育方式,不可能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昇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這是高考制度的主導作用與價值追求的反差性缺陷,可稱爲失向性弊端。再次,高考處在從小學教育經中學教育到大學教育的重要連接點上,由於“分數評判”的權威性作用,政府部門和社會公衆將教育公平的關注點更多地放在瞭高考上,其實,體現教育公平除瞭高考,還有教育權利、教育過程、教育資源、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公平,如果僅側重於高考制度的公平而忽視了其他,將對整個國民教育制度産生不良影響,這個方面的問題是教育制度與高考制度的整體與局部關係上的遮蔽性缺陷,可稱爲盲區性弊端。由此可見,被社會公衆稱爲“最爲公平的制度”的高考,雖然由於“分數評判”的權威作用維護了現實社會的公平公正,但其所存在的弊端,對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追求將産生不利影響,這就是高考制度所帶來的現實利益與長遠目標的矛盾。教育界的有識之士,已經注意到這個矛盾,圍遶着這個矛盾問題,曾有過多次的討論,雖然觀點不一各持己見,但大家又有一個共同的看法,高考制度應該而且能够進行改革。

  第二,高考制度剛性規範的導向作用與教育對培養人的綜合效應的矛盾

  在現代文明社會,一個人應盡最大可能接受教育,完全靠無師自通而獲得教育所能給予人的全部東西幾乎不可能。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中,學校教育起關鍵作用。人從啓蒙開始,到完成普通高等教育,這個過程中教育給予人的全都沉澱、累積在人身上,并發生綜合效應,人的智力(可視爲單個人的“軟實力”)就是教育所産生的綜合效應的結晶。教育内容多元化,教育方式多樣化,教育所産生的綜合效應的值就倍增,對人的智力(即“軟實力”)的提昇效益就更顯著。即使是那些從事高精尖專業領域的科技工作者,他們在學科上的超常智力也是教育的綜合效應所賦予的。但是,高考制度中“分數標準”的剛性規範又與此相矛盾,“分數標準”是一刀切,這一刀切的負面作用是切割掉了教育所能産生的綜合效應中的許多效益,讓教育所能發揮的東西未能全部發揮出來,這就是真正意義的教育資源的浪費。“分數標準”的剛性規範又有導向作用,中小學教育中很注重學生獲得考試高分能力的訓練,特别是到了高中階段的分科分班教學,更是爲着高考而專設的應試能力培訓班,從實踐的效果看,學生的應試水平和能力很强,但學生的知識結構過於單一,這就是教育界早已指出的學生成了“扁平人”的毛病所在。調研組獲得的材料表明,有些已經考進大學的學生回頭看高考和高中階段的學習,也明顯地感到了“分數標準”一刀切的負面作用所帶來的影響。這就説明,制度的剛性規範有僵化的一面,它與教育所給予人的活性發展的確有不適應的地方,應當進行改革。

  第三,制度的文化内涵與人的全面發展的矛盾

  制度一旦生成,有它自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約束力,而且由於制度的慣性作用不能輕易改變。倘若制度規範有負面效應,制度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約束力對人也有負面作用。高考制度針對受教育過程中的青年學生而設計,他們處在人生最重要的“黄金時期”,可塑性極大,把他們培養成爲全面發展的人是全社會的職責,消除高考制度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約束力對青年學生的負面作用,引導青年學生走上“作爲全面發展的人”的正常道路,是全社會的責任和義務,是對中華民族最負責任的精神體現。這個問題的討論,較多涉及哲學文化問題,本報告暫不過多涉筆。

  4. 社會各界對高考制度的看法

  調研組在調研中,獲得了社會各界對現行高考制度的看法,現説明如下。

  總的看法是:在没有更好的高考制度出臺之前,現行的高考制度行之有效;爲了减少高考制度中的負面效應,有必要對高考制度進行改革。

  第一,群衆的看法:基層群衆(包括考生家長)大多數對現行高考制度持肯定態度,認爲如果不以“分數標準”來劃綫録取,會給有錢有勢的人提供方便,會造成腐敗現象,會讓學生讀書没有壓力,大學説不定還招不到真正的人才。

  第二,專家的看法:大多數專家學者認爲高考制度改革勢在必行,應該創造條件,穩步推進制度改革,使之更爲完善。有的專家學者建議,改革主要是要改變高考“指揮捧”的作用,建立“考”、“招”分離機制,擴大高校自主招生考試的權力。

  第三,學校的看法:中學普遍感到高考壓力大,因爲高考的結果與學校所獲得的資源與聲譽有直接關係,有的中學校長坦言:“埋頭苦干一件事,只爲高考”。中學盼望能扭轉應試教育的局面,只是因爲面對群衆期盼和高考制度,自己不能擅自作爲。大學盼望能擴大高校自主招生考試的比例,讓自己在高考招生方面有更多自主權。

  第四,教育行政部門的看法:運用多年的高考制度,已有較多的改進,但這些改進都是在技術層面上進行,應該對高考制度進行改革。但在目前,還没有更好的高考制度能代替現行制度,所以仍然應按現行制度運作。可以考慮,設置一個高考制度改革的試驗區進行試驗。一些基層教育行政部門對高考改革表達了很高的期盼。

  二、高考制度改革的建議

  調研組根據調查的材料,經分析討論,認爲對現行的高考制度應該進行改革。進行高考制度的改革,關係到黨的素質教育方針的落實,關係到教育質量水平的全面提昇,關係到全體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意義重大而深遠。目前,高考制度的弊端和負面影響已突出而嚴重,到了必定應改革的關口,同時,也是進行改革的最好時機。爲了順利進行高考制度改革,應先建立試驗區進行試驗。調研組提出的建議是:廣東應争取成爲高考制度改革的試驗區。

  1.  爲什麽要設高考制度改革試驗區

  這是由高考制度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决定的。首先必須慎重,高考改革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否則就會害了青年學生。其次,涉及面廣,不僅是教育系統的事情,還牽涉社會的方方面面,涉及廣大人民群衆的利益。第三,制約因素多,矛盾集中,有些是硬性因素,有些是軟性因素,不能簡單化處理。第四,地域發展不平衡,不僅是全國各地差异很大,就是在一個省内也存在發展不平衡,應綜合考慮各種條件,統籌謀劃。所以先設改革試驗區,穩妥推進,取得經驗,然後再逐步推開。

  2.  爲什麽建議廣東争取成爲高考制度改革的試驗區

  一是廣東有改革的經驗作爲基礎。廣東對高考某些方面的改革,積累了一些好的經驗,如:高考標準化試驗、計分方法標準化試驗、“3+X”學科組合改革試驗,直到最近提出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方案等等,都是進行高考制度改革的很好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地,是各項改革的試驗區,人民群衆經過實踐的鍛煉,對改革的承受能力大大增强,這是順利推進高考改革試驗的最有利條件。

  二是廣東有敢爲人先的改革精神。改革開放30年來,廣東人就是憑着敢爲人先的精神,勇闖勇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教育方面,廣東曾是全國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幟,在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實踐中,應允許先行先試。國家將高考改革的試驗區放在廣東成爲可能。

  3. 爲争取成爲高考制度改革的試驗區應準備的前提條件

  (1)應成立一個專家組,由省發改委和省教育廳共同主持,對改革試驗區的相關工作和高考制度改革的初步方案進行調研和論证。

  (2)聯繫有關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學術團體,請他們對改革試驗區進行學術研討,提供學術性參考意見。

  (3)與國家教育部進行預期性工作聯繫,争取獲得教育部指導。

  在30年的改革開放中,廣東成爲經濟大省,被譽爲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廣東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也一定能够率先進行高考制度改革,成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的排頭兵。

    調研組人員名單

  領 隊:周 義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主任(館長)、黨組書記

  副領隊: 餘慶安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副主任(副館長)

  成 員:劉人懷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中國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學教授

  王仲興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中山大學教授

  陳傳譽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

  王則楚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

  吴厚德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廣東商學院教授

  唐鈺明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中山大學教授

  高凌飈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華南師範大學教授

  譚元亨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王守昌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華南師範大學教授

  陳永泉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華南農業大學教授

  工作人員:王鐵强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參事業務處主任科員

  黄瑩瑩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參事業務處科員

  執筆人:高凌飈、餘慶安 

  
2008年12月25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