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關於化解廣東人口、耕地、糧食之間矛盾的幾點建議



  吴厚德 

  一、 目前廣東在發展中遇到的“三個突出”問題

  1. 人口問題

  2007年廣東常住總人口達到9449萬人,位列全國第一。我們以往每增長1000萬人口需要10年至20年時間,然而2004年至2007年僅三年時間,廣東人口就飆昇了1100萬,且呈加速增長之勢。

  廣東人氣十足的背後,存在明顯的勞動力素質結構問題。在廣東的外省勞動力多達1900萬,約占全國六分之一,位居榜首,比江蘇400萬、浙江700萬和上海450萬這二省一市之和還要多。然而這些外省勞動力中,技能者只占16.8%,上海和浙江則達到34.5%和27.6%。2007年廣東流動就業總數2620萬人,其中本省只有720萬人,僅占27.5%,而江蘇、浙江分别爲66.7%和63.2%。更爲令人擔憂的是,廣東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但勞動者文化程度偏低。近些年來,廣東城鄉從業人員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4.9%,没有經過任何培訓的占75.3%;農村勞動力82.3%只有初中文化程度,84%未經過職業技能培訓。這些没有多少技能的本地勞動力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轉出去也干不長。

  大量人口的涌入,直接導致資源、環境、治安、教育、社會管理等方面壓力增大。東莞每年外來工子女入學人數達到5萬人,要安排他們,東莞一年要增加25所小學,其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在深圳,按2006年來統計,有197萬户籍人口,有接近650萬非户籍人口,非户籍人口之多在各大城市中是十分罕見的,因而城市管理工作難度相當大。

  此外,目前廣東省還有550萬農業富餘勞動力,加上每年農村新增勞動力55萬人,兩者之和超過600萬人。廣東從事第一産業的勞動力一直徘徊在1500萬-1600萬人之間,廣東經濟發展了,但本省大量勞動力仍滯留在第一産業,造成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在不斷擴大,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之比高達3.2倍,明顯大於江蘇的2.5倍和浙江的2.49倍。

  2. 耕地問題

  廣東省水利廳2007年發表的相關資料顯示,全省2001年至2005年間共减少耕地258.45萬畝,平均年减少耕地51.69萬畝。耕地的减少,直接地、嚴重地影響我省糧食生産。深圳在率先提出“土地、資源、人口、環境”的“四個難以爲繼”的問題時,深圳人解釋説,若延續以往發展模式,20年後,深圳將無地可用。

  3. 糧食問題

  來自廣東省發改委的消息指出,2007年全省糧食需求量約3700萬噸,其中本地生産1285萬噸,從外地采購糧食約2500萬噸。也就是説,廣東約有三分之二左右的糧食需要從外地采購(主要來自湖南、江西等省),廣東糧食自給率不足40%。2008年1-6月,廣東口岸進口糧食321.3萬噸,同比增長2.4%,但進口價格却暴漲88.2 %,達19億美元。糧食緊缺,加上糧價暴漲,“雙重”壓力直逼廣東。

  二、如何看待“三個問題”

  1. 關於不斷增長的人口問題

  廣東一直是以勞動密集型企業而獲得競争優勢,這是常住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在當前廣東的“雙轉移”戰略部署下,産業要昇級,企業要轉型,會間接减少常住人口。可是,如何在這個轉型期内保证這些常住人口糧食需要,這是必須解决的迫切問題。從發展趨勢看,農村人口又要不斷地進入城市,又增加了城市常住人口。畢竟添一張嘴,就要解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喫飯,我們該如何抉擇?

  2. 關於廣東耕地日益减少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崔曉黎指出:“所謂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就是説18億畝作爲底綫,這塊地只能種糧食,不能幹别的。但實際這塊地可以用來干别的,特别在我們東部地區,這塊地我可以不種糧食,蓋一個廠房,那收益簡直就不可比了。”崔曉黎説的情况在珠三角地區一樣存在。此外,面對廣東年均减少耕地51.69萬畝,而糧食畝産却只有345公斤,比不上重慶市畝産450公斤的情况下,我們該如何面對這種困境?

  3.  關於廣東糧食嚴重短缺的問題

  要解决糧食問題,就要面對兩個實際問題,一是要充分調動農民生産糧食的積極性,二是不能减少糧食耕地面積。根據調查情况表明,大多數農民不安心種糧,因爲種糧虧本賺不到錢,爲此,很多農民將土地大量抛荒或轉種經濟作物,紛紛外出打工。廣東有許多發達地區的耕地出租給外來人口耕種,而那些種地農民願意選擇播種經濟收益更高的蔬菜而非稻穀,這種情况在廣東周邊省份湖南、江西等省也有,這就使得廣東糧食外調和自給的難度大大增加。當然,耕地少了,糧食單位面積産量如能增加,也可以保证供給。但省統計局數字顯示,2007年廣東全省畝産比重慶市畝産少105公斤。作爲素有魚米之鄉的珠三角地區糧食畝産還比不上重慶,這表明,我省糧食生産可能還存在缺乏技術支撑、政策鼓勵、資金投入等因素。

  三、解决以上問題的幾點建議

  目前,廣東正處在人口超負、土地告急、糧食短缺、資源不足、環境超支的過渡時期,如何擺脱困境?出路在何方?

  1. 實行“雙轉移”戰略

  在全省推動産業和勞動力轉移,“雙轉移”的重點就是要切實解决好珠三角勞動密集型産業向東西兩翼和粤北山區轉移,東西兩翼和粤北山區勞動力向當地第二、三産業和珠三角地區轉移的雙向轉移。這樣才能縮小地區間的收入差距,實現全省間的協調發展。當前珠三角地區的人口、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已接近極限,將勞動密集型企業轉出去,不僅可以騰出土地和資源,發展先進製造業、高科技和現代服務業等高附加值産業,而且還可以减少外來人口壓力,提昇環境水平,這實際上也就是直接提昇了廣東産業競争力。高耗能不光指水電,還有人力資源,如果一個企業是人力資源的“高耗能”産業,那也應該被擠出去。

  將勞動密集型企業轉出去,實現經濟的轉型,就必須要對這些傳統制造業和産業,進行技術改造和創新,而這種技術創新和改造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現代服務業的具體表現,實現高端産業和高素質勞動力的大量集聚,以此輻射到周圍地區,形成倍加效應。因此,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以此作爲突破口,是廣東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經之路。當製造業發展到一定程度,轉向占地少、附加值高、就業人數多的現代服務業是客觀的要求。反過來説,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其背後也需要先進製造業的實體支撑,因爲要發展金融、物流、信息産業、創意産業等,這些産業的根基説到底還需要實體經濟——製造業的支撑,而不是讓“産業空心化”。促進服務業和製造業的有機融合、互動發展是産業結構調整和勞動力轉移的必由之路。

  2.  必須突破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障礙

  外來民工進入廣東,主要在民營企業打工較多,解决廣東外來人口、常住人口的癥結,必須正視制約因素,找準難題,突破制約廣東民營經濟發展的障礙,才能從根本上解决廣東外來人口,常住人口過多的頑症。民營經濟的崛起與發展,曾極大推動廣東經濟的大發展,功不可没。但隨着産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當前廣東民營經濟存在着明顯的差距和不足,與浙江、江蘇等省相比,差距還很大,主要表現在:總體規模小,增加值比重少,産業層次不高,技術含量低,資源消耗大。

  必須改變民營經濟發展方式。迫切需要通過新一輪的思想大解放,樹立起自主創新意識,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人才、技術、資金、制度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廣度和深度,提昇企業的競争力和發展素質,大力推動以現代産權制度爲基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研究産業轉移配套政策,支持中小企業産業轉移。加强對中小企業員工的職業技術培訓,把富餘的勞動力轉移到第一、第三産業,或通過財税政策的支持形式解决再就業。切實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困境。

  3. 發展現代農業,讓更多的農民有更多的就業能力

  (1)要給大農業以全新的概念。要更新大農業觀念,大農業包括農、林、牧、漁四大業,横跨第一、第二、第三産業,包括上游製造業、中游加工業、下游服務業。農業不僅具有原來的基本功能,還可派生出生活功能、示範功能、教育功能和生態功能,比如,“好吃”的優質農業,“好看”的景觀農業,“好玩”的觀光休閒農業,“好銷”的市場化農業,“好順”的服務型農業,“好價”的效益型農業。農業已經從傳統的單純生産食品爲主的農業,  向工業、旅遊觀光業等第二、第三産業延伸。目前有很多人輕視農業,實際上農業是國民經濟最廣泛的公共産品部門,哪個部門都不能離開農業。有些發達國家如法國,農民要專門經過培訓,考試合格後,發給證書才有資格充當農民角色。

  (2)創新農業,首先從品牌開始。發展現代農業,關鍵在於增加農民收入,增加農民收入,不能只靠傳統做法——增加産量,降低成本,這是行不通的,因爲産量與價格是存在衝突的,産量增加,價格下降。提高農産品價格只有依賴於産品的創新,培養品牌農産品。可以通過改變産品的多樣性,打破目前農産品存在的一些傳統問題。所以,不能只生産一般農産品。

  (3)把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到非農業。廣東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目前全省已有550多萬富餘勞動力。這些富餘勞動力可以通過兩條主要渠道轉移:一是轉移到大中城市,二是轉移到農村城鎮。目前我國城市産業正向資本、技術密集型昇級,産業資本、技術對勞動力産生排斥;同時大中城市自國有企業改革以來形成的累積性失業與再就業問題並未根本性解决,這使得農民向大中城市轉移近期難以成爲主渠道。由於農村城鎮在周圍地區中經濟實力很大,具有較强的輻射和聚集能力,能够帶動一片地區發展,所以農村中心城鎮具有“城市之末、鄉村之首”的特點,成爲城鄉的紐帶和結合部。

  (4)加强職業技能培訓。拓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渠道與就業空間,必須高度重視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工作。目前廣東農村勞動力84%未經過職業技能培訓。據調查統計顯示,如果對全省45歲以下中青年農民提供一次免費技能培訓,廣東勞動力職業培訓將一躍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如果到2012年全省新增轉移勞動力600萬人,則每年農村居民可新增非農務工收入1500億元以上,這將帶動東西兩翼和粤北山區人均GDP大幅提高,對協調城鄉和區域發展的影響將不可估量。爲此,要大力加强對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這是當務之急。緊接着加强就業培訓載體建設(包括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强化轉移就業公共服務,並相應建立優秀農民工激勵機制等方面的建設與發展。

  4. 采取有力措施,保護耕地面積不受侵佔

  近些年來,廣東開發商爲了達到壟斷房價,通過各種手段囤積土地。廣東一著名地産企業在廣東省一地級市以每畝3萬元的價格圈了一萬畝地。此外,還有六、七個開發商在這個面積不大的小城裏圈地,總面積達三、四萬畝,相當於一個鎮的土地面積。目前,廣州開發商手頭有大量的土地儲備,據不完全統計,開發商手上在廣州十區範圍内還有超過20平方公里的住宅開發儲備用地,幾乎比政府近期手中的土地儲備還要多。

  土地已成爲地方政府的“第二財政”,有的叫“土地財政”,土地的增殖收益是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渠道,地方政府在房地産的收入相當於地方財政收入的一半或一半以上,根源在於地方政府壟斷着土地使用權,要害在於行政權力過大。

  如果繼續讓地方政府隨意出賣土地給開發商,開發商又大量囤積土地,這將嚴重地危及糧食耕地的减少,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當務之急是采取有力措施制止土地的隨意出賣和開發商囤積土地,以保護種植糧食作物的耕地面積絶不减少。

  5. 警惕國際資本對我國農業的直接投入

  美國“高盛”近期斥資2-3億美元,在中國生猪養殖的重點地區湖南、福建等地全資收購了十多家專業養猪廠。國際著名投資大師羅杰斯説:“在中國最有投資價值的就是農産品。”在今年7月多哈小型部長會議再次破裂、各國死保底綫的背景下,外資對中國農業的大舉進攻,是機會還是風險?值得我們深思!

  我們總是强調,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的基礎,相比其他國家,農業和糧食的地位尤其重要。一方面我國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國家,有13億,糧食生産是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生命攸關的頭等大事;另一方面農業是容納勞動力最多的産業,農民是一個巨大的消費群體。這些都决定了農業不僅是關係着經濟的安全,也關係着國家的政治穩定和社會和諧。目前,世界糧食危機四伏,國内猪肉等農産品價格不斷上漲,這些都預示着,我國農業安全正呈現出從潜在非安全向顯性非安全演化的態勢。

  國際資本憑藉着金融自由化,“高盛”以養猪爲切入口大舉進入我國農業産業領域,通過建立農業專業化和標準化生産基地,投資農産品加工,可以説是好事,但我們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它們代理出口市場所産生的不利因素,因爲這種行爲必將提高我國農業對國際資本的依賴程度。可以想象,從品種的引進,農産品的加工,到設備的開發以及出口渠道的建立,一旦農業生産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國際資本,我國農業的發展就必將受制於人。而且國際資本逐利性表明,一旦這個領域變成無利可圖,它就會在這個産業崩潰的前夜立刻撤離,留下的是一片空白。如果説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和耕地、水資源的有限性是我國農業安全的内憂,那麽,以“高盛”爲代表的跨國企業的大舉進入,則無疑是一種“外患”了。

  農業具有剛性需求,屬於不可復製的産業,因此,人們對農業糧食安全的要求 比工業要高出很多。我們要對外資滲透中國農業的舉措保持高度警惕,在産業投資政策上,一定要把農業、糧食生産、銷售的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們應該對農業、糧食的自主發展有自己獨特的謀劃和打算,我們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2008年9月5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