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這是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黄華華同志發表在《求是》雜誌2008年第10期上的文章,同年5月16日《南方日報》全文轉載,曾編入《精神文明學通訊》總第243期,是會員參與“2009南粤新農村建設論壇”的重要參考文獻,今爲本書代序,在此特表致謝。]
  

  廣東省委、省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結合實際,認真貫徹中央重大發展戰略,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農”投入大幅增加,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勞動力轉移穩步推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基層組織龢民主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廣袤農村發生了深刻變化。 

  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我們認真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大强農惠農政策力度。積極實施農資綜合直補、種糧直補、水稻良種補貼、能繁母猪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逐步提高補貼標準,擴大補貼範圍。農資綜合直補標準從2006年的7元/畝·年,提高到2008年的49.5元/畝·年。種糧直補範圍從2004年的年播種面積30畝以上的種糧農民,到2008年的全體種糧農民。2007年、2008年,省財政分别安排省級種糧直補資金0.68億元和1.33億元。以發展縣域經濟爲重點,擴大縣級管理權限,實施財政激勵機制,鼓勵各縣(市)大力發展有利於培植財源的項目,加快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産業化。加快中心鎮、專業鎮建設,提高城鎮容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能力。中心城市、縣城和中心鎮對農村發展的帶動能力不斷增强,各種生産要素在城鄉之間加速流動,城鄉建設與發展的互補性和互動性趨向越來越强。 

  各級政府以新農村建設爲抓手,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覆蓋到行政區域内的鄉鎮村,加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2008年全省約4000個村莊編制了規劃。各地堅持多渠道籌措資金,不斷增加對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農村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基本上改變了過去交通不便、通訊落後、信息不靈的局面。啓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254萬農村人口飲用水安全問題得到解决,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6個市實現農村飲水安全率100%達標和城鄉一體化供水。實施鎮通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已完成及在施工的達到4.45萬公里,有兩萬多個行政村公路實現路面硬化,占全省行政村總數的96.6%,鄉鎮和行政村通客車率分别爲99.33%和85%,珠三角地區基本實現全部行政村通客車的目標。 

  加快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以解决農村民生問題爲重點,統籌城鄉公共服務。省委、省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解决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看病難、上學難、住房難等問題,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全國率先實行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低保綫由年人均收入1000元提高到1200元,全省156.78萬符合低保條件的農村居民實現應保盡保。率先探索建立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開展被征地農民的養老保障工作,各地級以上市均已實施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惠州、雲浮、河源等地開展了村幹部或計劃生育家庭養老保險。建立了覆蓋全省農村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09年農民參合率由2005年的48.6%提高到97.5%,居全國前列。全面推進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從2006年秋季開始,率先在全國實行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免收學雜費,2008年春季學期起,免收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和課本費,全面實現城鄉免費義務教育目標。實施農村安居工程,改造農村危房15萬户,解决了1.89萬城鎮“雙特困户”住房問題。 

  積極推進户籍制度改革,統籌城鄉社會管理。以户籍制度改革爲突破口,着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全省取消“農轉非”計劃指標,將入户審批制度改爲核准制度,以準入條件取代進城人口控制指標。允許有技能、貢獻大、有發明創造的優秀外省農民工落户廣東。深圳、佛山等地率先推行取消農業户口、將户籍人口統一登記爲“居民户口”的改革,並加大社會保障的力度,城鄉統籌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促進就業服務向農村延伸,統籌城鄉勞動就業。實施農村家庭“一户一技能計劃”,建立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普惠制度。實施“智力扶貧”工程,以財政資助的形式對貧困家庭子女開展2至3年的免費技校和中等職業教育。全省技工學校智力扶貧累計招收60160名貧困家庭學生,有4批共2萬名智力扶貧生順利畢業並實現100%就業。全省技校還培訓農村勞動力46.8萬人,90%實現轉移就業。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一是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從廣東人多地少的實際出發,充分利用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大力發展名優水産、畜産、花卉、水果、珍貴樹種等特色效益農業,加快特色優勢農産品生産基地和産業帶建設,培育農業名牌産品、無公害農産品、緑色食品、有機食品等,提高特色農業整體效益。二是加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農田基礎設施整治,改造中低産田,啓動現代標準農田建設,省政府投入80億元,用4年時間,建設500萬畝標準農田。推進“沃土工程”,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建設22個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三是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扶持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008年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累計達到42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總數達到191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户216萬户,户均增收2777元。通過發展現代農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産出率,廣東以占全國1.5%的耕地生産出全國6.3%的農業總産值和9.8%的農業增加值。 

  在農業效益不斷提高的同時,我們加大了支農惠農政策的實施力度,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確保農民收入穩定增長。2008年,全省園藝産品、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占農作物面積的48%,産值占種植業産值的74%,促進了農民生産經營收入的提高。雲安縣南盛鎮在紅壤土和山坡地上種植柑橘,全鎮90%以上的農户種植沙糖橘和貢柑,僅柑橘一項人均産值就達7200多元。實施“智力扶貧工程”和“百萬農村青年技能培訓工程”,提高農民就業技能,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2002年至2008年,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達到478萬人。2008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400元,比上年增長13.8%,扣除價格因素後實際增長7.6%,增幅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3.14[BFZ]:1下降到3.10[BFZ]:1,連續4年略有縮小。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先後出臺《關於加快山區發展的决定》、《關於推進産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東西兩翼和粤北山區縣域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爲縮小珠三角地區和其他區域的發展差距創造條件。實施珠三角7市對口幫扶16個扶貧開發重點縣和4個山區縣,加快欠發達地區脱貧奔小康的步伐。推進産業和勞動力“雙轉移”。已成功舉辦了5届珠江三角洲地區與山區經濟技術合作洽談會,珠江三角洲地區與山區、東西兩翼聯手推進産業轉移,成效顯著。已建成省級産業轉移工業園29個,産業轉移園區吸納農村勞動力31.7萬人。園區基礎設施和産業建設顯著增强,成爲推動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的重要載體。東西兩翼和北部山區發展提速,環珠三角産業轉移帶初步形成,城鄉和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增强。 

  實踐表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是在探索中不斷完善、穩步前進的過程。總結經驗,可以得到有益的啓示。 

  各級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根本。廣東省委、省政府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爲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使命感和緊迫感,出臺了《關於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决定》,明確了廣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目標和階段性任務,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制定貫徹落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具體措施,各有關部門明確了職責和任務,協調配合,形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强大合力,真正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爲惠及廣大農民群衆的民心工程。 

  統籌謀劃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前提。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的改革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時我們也看到,廣東農業生産力總體水平不高,農民收入增長不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城鄉差距明顯。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根本性問題,必須跳出“三農”解决“三農”問題。從過去農民的事情農民辦、農村的事情集體辦轉變爲各級財政逐步覆蓋到農村,向農村傾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是“三農”領域的事業,也是全社會的事業,必須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通過政府推動、農民主體、社會參與,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整合各方資源,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踐證明,只有跳出“三農”,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整體部署,調動全社會參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才能取得實效。 

  强化責任,加大反哺力度,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保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政府要增强責任意識,提高履行責任的能力。廣東各地成立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領導機構,落實責任,制定規劃,協調組織。首先是加大了反哺力度,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公共財政投入重點向農村傾斜,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近幾年,全省各級財政投入“三農”的資金年均增長20%以上。其次是深化改革,建立有利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保障機制。突破城鄉二元體制,加快建立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探索户籍管理制度、勞動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城鄉管理制度的改革,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 

  因地制宜,大膽創新,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中,廣東各地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創造了各具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做法和經驗。一是堅持統籌城鄉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城鎮化程度高,經濟實力强,通過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佛山市制定了農村工作“五十條”及首批九個配套政策文件,實現了農村體制和制度建設的新突破,成爲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型。二是發展特色産業,振興農村經濟。廣東的山區過去是貧窮人口相對比較集中的地區,在實施扶貧開發中,充分發揮地方獨特的資源優勢,圍遶一個特色産品或産業,通過大力推進“一村一品”、“一鄉一品”,帶動農村經濟發展,走上了脱貧致富的道路。在粤東西北欠發達地區,針對農村交通、公共衛生、文化體育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的狀况,以整治生産生活環境爲主要内容,創建生態文明村、衛生村。三是實施陽光村務,推進農村民主管理。雲浮市2006年開始在全市逐步實施“活力民主、陽光村務”工程,在村民代表會議下設立召集組、監督組和發展組三個獨立工作小組,完善了農村民主選舉、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龢民主監督的制度,實現了農村事務管理的公開化、民主化、科學化。 

  

             (作者係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廣東省省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