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湛江六縣市區新農村建設調查報告
張興杰等
湛江市總人口718萬,其中農村人口526萬,占74.2%,農業仍占相當比重,人均生産總值10600元(約1307美元),在廣東屬於經濟欠發達地區。上世紀末,湛江“三農”問題相當突出,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緩慢、農作物結構單一,農産品賣難、收購“打白條”,農民生産生活條件差,收入增長緩慢,2000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3250元,不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經過近幾年的新農村建設,湛江“三農”問題明顯緩解,廣大農村發生了積極的變化,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05年全市農業總産值224.5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250元,分别比2000年增長27.1%和30.8%[徐少華:《以科學發展觀引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湛江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踐和體會》,2006年3月18日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第三次研討會”上的發言。]。目前,湛江市已成爲廣東省新農村建設的排頭兵,有些方面還領先全國。湛江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踐充分證明瞭以下幾個基本判斷:
一、農民群衆和各級政府分别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和主導力量
新農村建設能不能順利開展,進度怎麽樣,最終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於兩股力量:一是農民群衆,二是各級政府,尤其是縣、鄉兩級政府。湛江市的實踐充分證明,農民群衆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各級政府則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導力量。各級政府與農民群衆在新農村建設中各有各的作用,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側重,是一種互爲補充、有機結合的關係,而不是一種簡單替换、非此即彼的關係。
(一)如何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群衆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力量作用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落點在“村莊”、重點在“村民”;爲的是村民,靠的也是村民。後面我們還要談到,建設新農村需要政府引導,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但是,政府不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真正對建設新農村有需求的是農民,因此,只有農民才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新農村怎麽建設,先建什麽、後建什麽,以什麽標準建設,都應該由農民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可能來决定。只有相信農民群衆、依靠農民群衆,通過宣傳、動員、引導、組織,調動起廣大農民群衆的積極性,發揮其主力軍作用,使其從“要我建”轉變到“我要建”的自覺行動上來,新農村建設才能真正深深扎根於農村,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湛江市委、市政府在多種相關文件中都明確提出,在新農村建設中要讓廣大農民群衆成爲“三主”,即當主人、做主體、唱主角。湛江市委書記徐少華在一篇文章中也説,農民群衆在新農村建設中一要樹立主人翁精神,二要發揮主體作用,三要扮演主要角色。一言以蔽之,廣大農民群衆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徐少華:《廣大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力軍》,徐聞信息港,2006年3月25日。]。那麽,如何才能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群衆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力量作用呢?
1.只有從農民關心的問題、對其有利的問題入手建設新農村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建設新農村,最根本的是讓農民得到實惠。農民需要的不是口號,而是實招,是真金白銀,是切切實實的利益。各級黨委和政府只有從農民群衆最關心的難點、熱點問題入手,從解决農民群衆在生産生活中遇到的最現實、最直接、最突出的問題入手,找準切入點,把建設新農村的成果與農民的利益掛起鈎來,使農民直接享受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果,才能贏得廣大農民群衆的擁護和支持,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否則,不論黨和政府如何不遺餘力地倡導新農村建設,農民群衆都會被動應付乃至消極扺制,就會出現類似20世紀30年代晏陽初、樑漱溟等人發起的“新鄉村建設”運動中“我們動而農民不動”的窘境。湛江市委書記徐少華曾在《人民日報》發表專文介紹湛江市新農村建設的經驗,他强調,在新農村建設中,只有“從農民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讓農民得到看得見、摸得着的好處,才能得到他們的擁護和支持”,才能“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徐少華:《確保新農村建設開好局》,《人民日報》,2006年4月5日。]。
最近幾年來,湛江市一直堅持從農民關心的問題、對其有利的問題入手來建設新農村,其具體做法是通過“四通五改六進村”來解决農民的“六難”問題。所謂“四通”,是指通路、通郵、通電、通廣播電視,主要用以改善農民生活的基本條件;所謂“五改”,是指改水、改厠、改路、改竈、改造住房,主要用以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所謂“六進村”,是指黨的政策進村、先進文化進村、科學技術進村、優良道德進村、衛生習慣進村、法制教育進村,主要用以提高農民的文明程度;所謂“六難”,是指行路難、住房難、飲水難、看病難、上學難、生活難。“四通五改六進村”活動的開展,使大量農民的“六難”問題得到解决或緩解,讓他們得到了實惠,從而大大激發了他們投身新農村建設的熱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曾專門作出批示,高度評價湛江市所開展的“四通五改六進村”活動,認爲成績顯著,經驗寶貴,建議在全省宣傳和推廣。
2.要通過培訓塑造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和能力。我國農民不但基數龐大,而且素質相對偏低。據統計,目前我國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國家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在一次新型農民培訓工作會議上説,在我國4.9億農村勞動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13%,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接受過系統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不足5%,相對偏低的農民素質已經成爲解决“三農”問題的瓶頸[姚潤豐:《農民素質偏低已成解决“三農”問題瓶頸》,新華網2006年4月17日。]。隨着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較高文化素質的農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農産業,留在農村的農民素質呈逆向發展態勢。因此,培養新型農民的任務十分繁重。培養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不可或缺的條件和基礎。没有新農民就没有新農村!
那麽,什麽樣的農民才是新型農民呢?中共十六届五中全會提出,要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有文化要求農民能説會寫、崇尚科學、知法守法;懂技術要求農民具有較高的技術素質,要熟練掌握一到多項生産技能和技巧;會經營要求農民具有一定的經營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財、物和土地等資源,組織生産和參與市場活動,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我國農情、國情决定了培養新型農民不能齊頭並進,必須分清主次,解决主要矛盾,要突出抓好重點人群的培養:一是要培養一大批農民技術員,帶頭使用和傳播先進農業技術;二是要培養一大批種養能手,率先發家致富,帶動廣大農民共同富裕;三是要培養一大批經營能人,興辦實體,繁榮農村市場,形成各具特色和競争優勢的農村産業鏈;四是要培養一大批活躍在農村發展建設各領域的能工巧匠,改善農村生産生活環境和面貌[曾一春:《要大力培養造就新型農民》,中國農業網,2006年4月12日。]。
據湛江市委組織部嚴植嬋部長向我們介紹,截至2004年底,該市農業人口達524.39萬人,農業從業人員203.81萬人,但各類農村人才總量只有67767人,僅占農業從業人員的3.33%。爲了彌補農村人才的嚴重不足,湛江市非常重視“以‘六進村’提昇農民素質”,非常重視“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貴州省人民政府駐湛江辦事處:《紅土地上的深刻變革——湛江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貴州省人民政府網,2006年9月27日。]。下轄各市縣都在培養新型農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雷州市農業局僅今年上半年就舉辦“緑色證書”培訓班7期,受訓農民550多人次;舉辦新型農民培訓班5期,受訓農民800多人次[雷州市農業局:《工作簡報》,2006第11期。]。再如,遂溪縣今年上半年組織農村勞動力培訓班近20期,爲1000多名農民進行了職業道德、電子、電工、摩托維修裝配、電腦、畜牧獸醫等方面的技能培訓[遂溪縣府辦信息室:《遂溪縣優化收入結構促農民增收》,北部灣東盟經濟網,2006年8月22日。]。嚴植嬋部長强調,湛江市力圖通過對衆多農民的培訓,造就一大批農村“養得起、用得上、留得住、輸得出”的鄉土人才,最終獲得“培養一批能人,帶動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經濟,富强一鄉農民”的人才效應。
3.要充分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真正做到“四個民主”。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如果農民的民主權利得不到有效的保護,他們的其他利益就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農村社會也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穩定與和諧。因此,建設新農村,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而要真正保障他們的民主權力,就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是我國民主政治制度的一項重要内容,是實現農民當家作主的主要形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是“四個民主”——民主選舉、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
同全國大多數農村一樣,廣東省農村基本上已經實現了民主選舉,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三個方面還做得不够好,還有待進一步加强。2006年10月17日至11月3日,中共廣東省紀委、省民政廳、省計生委和南方農村報組成的聯合檢查組對廣東省4個市8個縣(區)16個鎮(街)的28個行政村的民主管理和村務公開情况進行了明查暗訪。結果顯示,“只有43%的村莊相對較好地依照法律的規定和有關政策的要求推進本村的民主管理和村務公開,而57%的村莊開展情况不容樂觀。”[馮善書:《熟人社會與民主監督的多維思考》,廣東社會學學會“三農”研究專業委員會2006年11月7~9日肇慶會議論文匯編。]
湛江市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力圖通過健全以財務公開爲重點内容的村務公開制度,來進一步實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據我們瞭解,湛江各地村務公開的重點是:村級財務收支、宅基地的分配、計劃生育指標的領取、村幹部的工資補貼、集體企業的承包、公益事業的花費、征地補償款的發放、新農村建設的規劃和項目等。這些内容的公開,既起到了“讓群衆明白,還幹部清白”的作用,也有利於加强對村内各項事務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更便於把村委會組織和幹部置於群衆監督之下,防止以權謀私等問題的發生。還值得一提的是,湛江不少地方都已實行村財鎮管,這對規範村級財務收支發揮了良好作用。
(二)各級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如何發揮主導作用
雖然農民群衆才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但這並不意味着在新農村建設中各級政府可以“無爲而治”。實際上,新農村建設是一臺大戲,這臺戲能不能唱好,關鍵還是看各級政府如何搭臺。只有政府把臺搭好了,作爲主角、作爲主體力量的農民群衆才能把戲唱好。韓國的新村建設和日本的農村改造,都没有離開政府强有力的引導與支持。對各級政府來説,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大包大攬固然不對,但如果不包不攬就更加不對。那麽,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各級政府到底應該履行和承擔哪些職能?或者説,主要應該抓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1.加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選拔、培養好“村官”。加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内容很多,但重點是要把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班子建設好,尤其是要把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選拔好、培養好。我國9億農民分佈在68萬個行政村中,有500萬“村官”在管理這些村子[李榮:《中國目前總計有68萬個行政村 9億農民500萬村官》,新華網,2005年5月30日。]。其中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是最主要的“村官”,他們是新農村建設最直接的“領頭羊”。
毛澤東同志説過,政治路綫確定之後,幹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改革開放以來,各地涌現出了不少富裕的百萬元村、千萬元村甚至億元村,但與此同時,全國尚有相當一部分經濟欠發達甚至是貧困的村莊。“村子富不富,關鍵看支部”,“選好一個人,富裕一個村”,這些流行於廣大農村老百姓中的順口溜,反映了農民群衆的期盼,也是對選好村幹部重要意義的最好概括。一個村莊如果有一個郭鳳蓮(山西昔陽縣大寨村),有一個吴仁寶(江蘇無錫市江陰市華西村),有一個史來賀(河南新鄉市劉莊村),“其重要性不亞於引來多少資金,不亞於實施多少項目”[張培元:《爲新農村打造500萬“掌舵人”》,《廣州日報》,2006年3月8日。]。
湛江市委副書記李康壽一再對我們説,凡是新農村建設搞得好的村莊,多數都是因爲有幾個或一個有能力、有水平的“村官”;反之,凡是村黨支部和村委會軟弱涣散、“村官”無能的村莊,新農村建設都搞得不好,甚至根本就没有開展起來。現在許多專家都在呼吁,要盡快通過培訓提昇500萬村官的整體管理水平,尤其是要提昇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這兩位最主要的“村官”的水平,這項工作已迫在眉睫。湛江市委組織部牽頭完成的《湛江農村人才建設研究報告》調查結果顯示,“33.75%的被調查對象認爲村委會幹部急需培訓和進修,62.1%認爲村委會幹部需要培訓和進修。”[母發榮、林旭娜:《破解鄉土人才的困局——來自湛江的實踐報告》,《南方》,2006年第31期。]近年特别是今年以來,湛江市各級黨委和政府都開始通過多種方式培訓村委會幹部尤其是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比如:組織他們到外地考察參觀,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安排他們到黨校進修,系統學習相關理論知識;督促他們參加各種技能培訓班,掌握領導新農村建設的實際本領等等。
2.宣傳、動員和指導農民積極參加新農村建設。我們黨和國家之所以决定開展大規模的新農村建設運動,最主要的目的是爲了縮小城鄉差距,促進農村的盡快發展和進步,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但由於獲取信息的條件和能力較差,由於見識有限,農民群衆自身並不一定瞭解我們黨和國家的這一初衷,有些農民甚至根本還没有聽説過什麽新農村建設。因此,各級黨委和政府,有必要面向廣大農民群衆,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宣傳力度,讓農民群衆瞭解新農村的内涵和新農村建設的目標,知曉新農村的建設與他們自身的利益、自身的福祉息息相關。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動員農民群衆積極、主動、自覺地參加新農村建設。
另外,很多村莊的農民雖然聽説過新農村建設,他們也願意建設,但由於種種原因,他們不知道建設什麽、怎樣建設,不知道從何建起,找不到突破口,找不到路徑。所以,各級黨委和政府還需要對新農村建設進行具體的指導。湛江市徐聞縣委、縣政府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好。徐聞縣委書記黄心强介紹,2001年,徐聞四套領導班子的主要成員分别到15個村掛點,抓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點建設。一段時間後,成效比較顯著。於是,縣委、縣政府舉一反三,立即發動名爲“千官扶千村(組),萬干齊回村(組)”的行動,全縣有近千名科級幹部和萬餘名普通幹部被硬性要求在下班後、週末和節假日返回原籍村莊,指導幫助老家開展新農村建設。這些人搆成陣容龐大的“回鄉團”。由於他們本身是跳出“農門”的黨政幹部,有文化、有能力,見過世面,對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很熟悉,加上對老家各方面的情况也非常瞭解,因而他們對新農村建設的指導很得力,很有針對性,效果普遍較好。徐聞縣的新農村建設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不少方面之所以能够走在湛江市、廣東省乃至全國的前列,同“回鄉團”是密不可分的。
3.引導和協助農民制定新農村建設規劃。中央的有關文件和會議都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搞好總體規劃,堅持規劃先行。可以説,規劃是新農村建設的靈魂。但是,據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有關學者調查統計,截止到2005年底,全國没有做規劃的村莊占到總調查數的90%以上,即使個别村莊有規劃,也不完全符合《村莊規劃標準》[葉齊茂:《新農村建設應規劃先行》,《瞭望》,2005年第50期。]。
在全國範圍内,村莊規劃做得最早也做得最好的是徐聞縣。很多專家和政府官員都認爲,“徐聞對農民最大的指導和幫助,是提供了統一規劃。”[丘劍華等:《新農村建設“徐聞模式”解讀》,中國經濟網,2006年2月7日。]徐聞縣長許順在同我們見面時説,該縣專門拿出了800萬元爲村莊做規劃,已經全部完成500人以上自然村的建設規劃,150人以上的自然村的建設規劃也完成了過半。他强調,爲此花掉800萬元“很值得”,更何况爲村莊做規劃“是我們縣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規劃不是擺設,而是有實際意義的。比如,我們在徐聞縣調查時,很多村幹部反映,村莊規劃圖是他們説服農民不要亂搭亂建,尤其是説服他們自願拆遷的一種有力武器。在該縣新民村、廣安村、愚公樓村,我們都可以看到,村巷村道均呈“井”字形,襯以熱帶棕櫚緑化,勝過許多現代大都市。如果没有科學的規劃,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
搞新農村建設,需要規劃的内容很多,但我們認爲最主要的是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經濟發展規劃——一二三産業如何布局,鄉鎮企業如何發展,農業内部結構如何調整等;二是社會事業發展規劃——社會保障制度如何建立和完善,敬老院如何建設,合作醫療制度如何構建,文化教育科技事業如何發展等;三是生産生活基礎設施,如道路、電網、用水、通信、沼氣、垃圾收集處理、網絡等的布局和建設規劃;四是民居布局和建設規劃;五是土地利用規劃。從我們在湛江6縣市區實地調研的情况來看,各地對後三種“硬規劃”都很重視,但對前兩種“軟規劃”則有所忽視,這是以後需要注意和糾正的。另外,還需注意各類規劃之間的配套、協調。
二、多渠道籌措和高效利用資金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前提
根據中央的部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至少要達到5個方面的目標——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而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和支撑。不管是農民群衆這一主體力量也好,還是各級政府這一主導力量也好,在許多方面最終都要體現爲人民幣的力量,如果没有相應的資金,一切都是空談。所以,多渠道籌措和高效利用資金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前提。
(一)湛江市新農村建設五種行之有效的籌資模式
湛江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一致認爲:“建設新農村,資金投入是關鍵。作爲經濟欠發達地區,單靠政府的投入是有限的,必須鼓勵和引導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才有大的作爲。”[徐少華:《以科學發展觀引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湛江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踐和體會》,2006年3月18日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第三次研討會上的發言。]近幾年來,該市除了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外,更重要的是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出資,形成了多種形式的新農村建設籌資模式,從而有效地推動了生態文明村建設。
1.徐聞縣實行的“幹部回鄉”的籌資模式。徐聞縣讓上萬名幹部回到自己的家鄉抓新農村建設,帶頭捐款捐物,並利用其影響多渠道争取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回村幹部建設自己家鄉的熱情極高,捐款多的有上萬元,少的也有近千元,在他們的影響和帶動下,社會各界紛紛慷慨解囊。幾年來,全縣共投入資金6.5億元,建成了生態文明村638個,占自然村總數50.6%。
2.廉江市實行的“幾個一點”的籌資模式。廉江市采取“四套班子抓示範的財政給一點,幹部回鄉掛點的單位出一點,外出務工經商的捐一點,種養專業户支持一點”等籌資辦法搞新農村建設。僅2005年以來,該市就籌資8300多萬元,建成生態文明村380個。
3.雷州市實行的“固本强基”帶動的籌資模式。雷州市及時抓住省、市、縣、鎮四級派出工作隊員進村開展固本强基工作的契機,共争取投入資金1.463億元,建成52個生態文明村,還有500多個村正在規劃建設中。
4.遂溪縣實行的“村企共建”的籌資模式。遂溪縣引導大華糖業有限公司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帶動農民增收,並捐資支持家鄉建設生態文明村。目前,該縣已創建生態文明村180個。
5.吴川市實行的以“回歸工程”爲重點的、“四輪驅動”的籌資模式。這是湛江市多種形式的新農村建設籌資模式中最有成效的一種。吴川市地方財政比較困難,拿不出太多的財政資金投入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該市積極探索“政府推動、老闆帶動、集體聯動、群衆齊動”的“四輪驅動”文明村創建模式,籌資超過9億元,“修通農村水泥硬底化道路1514公里,創建生態文明村803條,占全市自然村總數的50.7%。其中全國文明村3條、省級文明村6條、湛江市級文明村106條,形成了多條文明村鏈和多個文明村簇群”[蔡日錦等:《吴川“四輪驅動” 20萬外出農民助建803條文明村》,《南方日報》,2006年4月8日。]。特别是該市通過“開展‘回歸工程’,使新農村建設得到了强有力的資金支持”[凌廣志:《吴川探索新農村建設長效機制》,《湛江日報》,2006年3月27日。]。
(1)政府推動。文明村創建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於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引導和推動。爲此,吴川市出臺了《關於開展“黨政聯動共建文明村”活動的實施意見》、《關於開展“萬干建千村”活動的通知》,在政策、資金、項目、技術、人力、物力等多方面支持文明村建設。該市從2001年開始,連續五年開展“交通建設年”活動,市政府每年拿出100萬元作爲農村公路建設和文明村建設補助資金,使群衆的創建熱情空前高漲。近幾年來,政府共投入1.5億元,帶動了社會投入8億元,按此計算,政府每投入1元,帶動社會投入5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2)老闆帶動。吴川市外出務工經商辦企業成功者較多,他們經濟實力雄厚,且鄉情較濃、好善樂施。針對這種情况,吴川市政府作出了《關於深入實施“回歸工程”的决定》,從2000年起積極引導動員外出老闆回鄉參與文明村創建工作。該市在外出務工經商人士較集中的廣州、深圳、珠海等地成立了7個商會,把外出人士、企業家組織起來。全市三級領導,積極“走出去”,到各地商會召開懇談會、聯誼會,加强與吴川籍外出老闆的溝通聯繫;同時,利用春節、元宵等民間傳統節日,熱情地把外出老闆“請回來”,邀請他們到市里參加茶話會、座談會,向他們通報家鄉建設情况。市里還成立了“回歸工程”辦公室,加强對7大商會和外出人員的管理,定期出簡報通報家鄉建設情况和外出人士回鄉參觀文明村建設及經濟建設情况。市里還設立了“支持家鄉建設貢獻”奬,每年對支持家鄉建設成績突出的老闆進行表彰,激發全市外出老闆支持家鄉建設的熱情。5年多來,全市外出務工經商辦企業成功人士捐資總額達5億多元[陳楓等:《吴川“回歸工程”撬動新農村建設》,《南方日報》,2006年8月20日。],創建了芝藹村、蛤嶺村和山溪洋村等全國文明村和省級文明村,以及一大批市級文明村。老闆捐資有效地解决了文明村創建資金不足的問題,拓寬了資金籌集渠道,成爲吴川市創建工作的最大亮點。
(3)集體聯動。吴川市十分注意引導村集體經濟重點投向文明村建設,把村辦企業的集體收益和集體山林、土地、魚塘的出讓金、承包金部分投入文明村建設。比如,黄坡鎮林屋村,以村辦企業林屋機械廠爲依託,先後投入2500萬元整治美化村容村貌和建設文化陣地,投入4600萬元支持建設中學(湛江市一級學校)、小學(湛江市一級學校)和幼兒園,被評爲國家級文明村,成爲吴川市依靠集體力量創建文明村的典範。集體經濟投入成爲吴川市文明村創建資金的又一重要來源。
(4)群衆齊動。吴川市廣泛發動農民群衆投資投勞,開展文明村創建活動。比如,淺水鎮石碧村,既没有强大的集體經濟,也没有經濟實力雄厚的富商巨賈。在村委會的組織發動下,廣大村民發揚主人翁精神,紛紛出錢出力,村民共集資600多萬元建成文化樓3幢,修建硬底化水泥路21.6公里,實現了12條村全部通水泥路,文明村建設初具規模[佚名:《一場歷史性的鄉村變革》,《吴川黨建》,2005年12月25日(總第78期)。]。
據不完全統計,自2003年以來,湛江市通過上述5種模式,共籌資25億多元創建生態文明村,其中,各級政府投資5億多元,企業家和社會各界人士捐資近7億元,農民集資、投勞13億多元。正如湛江市委書記徐少華所説:“實踐證明,只有動員全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使‘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變成各方面的自覺行動,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機制,新農村建設才能讓更多的村莊、更多的農民得到實惠。”[徐少華:《以科學發展觀引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湛江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踐和體會》,2006年3月18日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第三次研討會上的發言。]
(二)湛江市多渠道籌措和高效利用新農村建設資金還需進一步探索和解决的問題
雖然湛江市在多渠道籌措新農村建設資金方面已經積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成功經驗,但也還有一些相關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和解决:
1.如何確保今後每年政府財政用於新農村建設的資金真正能够做到“三個高於”。不論是就全國而言還是就湛江而言,構建新農村建設穩定資金來源體系的基本方針都應是“少取多予”。
一方面,政府要向農村、農民少索取,要少讓農民交納税賦。今年6月出臺的《中共湛江市委、湛江市人民政府貫徹〈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决定〉的實施意見》[即湛發\[2006\]5號文件。]提出,要在農村“實行税費减免政策”,並具體列舉了若干需要减免的項目,同時還明確規定要“嚴肅查處”向農民“亂收費”行爲。
另一方面,政府要向“三農”多給予、多投入。“多予”比“少取”更重要、更關鍵,因爲“少取”是有限度的。拿全國來説,2006年全部取消農業税後,與税費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全國農村每年平均减負總額超過1000億元。聽起來這個數字很大,但中國畢竟有8億農民,這樣算下來,人均每年减負不過120元左右,因此這個數字的實際意義其實是有限的。在今後一段時間裏,繼續對農村和農民“少取”的餘地,也會越來越小。但是“多予”是無限的,有長遠作用。所以,今後“多予”應成爲支農的重點。2006年中央1號文件在闡述新農村建設需要大量財政資金投入的問題時,特别强調了“多予”,這突出表現在它以硬指標的形式規定了“三個高於”——即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内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於上年。《中共湛江市委、湛江市人民政府貫徹〈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决定〉的實施意見》中也有幾乎相同的規定。但問題是,作爲經濟欠發達地區,湛江市今後每年如何把這“三個高於”落到實處。“實施意見”徵求意見稿規定了兩條具體的措施:一是“市財政新增1000萬元作爲新農村示範點建設專項奬補助金”,並“確保投入逐年增長”;二是“各級政府要將20%的土地出讓金收益用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僅這兩條顯然不足以確保“三個高於”。
2.如何高效利用新農村建設資金,如何“整合涉農資金”。僅僅關注新農村建設的資金投入還遠遠不够,還必須同時强調如何高效利用這些資金。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支農資金很可能會出現流失。
近年來國家出臺多項惠農政策,每年都要投入大量支農資金(比如2005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就達2975億元,較2002年增加1000多億元,比2004年增加349億元,增長13.3%。2006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將達到3397億元,比上年增加422億元,增長14.2%),但是一些地方和部門常常使用不正當手段,使支農資金偏離了支農方向,支農資金“農轉非”現象突出。其手段,一是編造假項目套取上級支農專項資金,或是把支農專項資金用於“平衡預算”;二是被地方“長官意志”隨便“統籌”,用支農資金建辦公樓、招待所、娱樂場所等非農項目;三是雁過拔毛,資金從上到下層層截留。尤其是,支農資金有相當一部分被挪用於各級農口事業單位機構和人員支出,“搞農業吃農業”的現象嚴重,使真正用於農業、農民和農村的資金大爲减少。結果是,支農資金到了農民手裏已經成了“毛毛雨”,有的甚至只剩下10%[王欲鳴等:《人大代表:建設新農村要謹防惠農資金“農轉非”》,新華網,2006年3月7日。]。我們在湛江各地調研時,市、縣、鎮(鄉)、村一些幹部也多次談到支農資金的流失或浪費問題。
爲了防止或者减少支農資金“農轉非”,可以采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韓俊先生提出的治理對策[韓俊:《建設新農村,錢從哪裏來》,中國農業信息網,2006年2月9日。]:凡是財政安排、直接發給農民的補助資金,都采取直接集中支付的方式,减少資金的中間運行環節;通過金融機構作爲支付的橋樑,形成財政—金融—農民的“一條綫”資金運行軌迹。目前全國財政支農資金擠占、挪用的90%以上都是發生在縣鄉兩級,在縣鄉財政困難的情况下,直接集中支付可以有效避免縣鄉政府和職能部門截留、擠占、挪用支農資金的現象。
在使用新農村建設資金方面,還有一個問題有待解决:就是如何整合各種支農資金,以便達到最佳使用效果。目前財政支農資金的投入渠道多,資金分散,難以形成合力。比如,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農業部、水利部、林業局等委部局之間以及各部門内部機構之間分配管理的財政支農資金在使用上還遠遠没有形成一個有效的協調機制,基本上是各自爲政,資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復現象比較嚴重[韓俊:《建設新農村,錢從哪裏來》,中國農業信息網,2006年2月9日。]。湛江市及下轄各市、縣、區的多個相關政府部門也一樣,它們都或多或少地掌握有支農資金,其使用均各自做主,很難協調一致,以形成支農合力。如何解决這個問題,不論是全國還是湛江市,都還没有找到一個好的辦法。《中共湛江市委、湛江市人民政府貫徹〈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决定〉的實施意見》雖然專門提到要“整合涉農資金”,但到底如何“整合”,並未提出具體措施。
3.如何强化金融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力度。新農村建設巨大的資金需求不可能完全依靠財政資金來解决。這就决定了必須加快農村金融改革,强化金融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力度。
目前,包括湛江市在内的全國絶大部分農村地區,金融存在嚴重缺位現象。表面上,農村金融機構不少,但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徒有虚名:信用社雖然網點分布較廣,但資金來源渠道狹窄,難以承擔服務“三農”的重任;農業發展銀行作爲農村政策性商業銀行,其業務範圍一直局限於支持糧棉油收購貸款,隨着糧棉油企業改革和這些産品的徹底市場化,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已經大幅萎縮;農業銀行作爲農村唯一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爲客觀形勢所迫,近年來千方百計告别農村,紛紛由“穿草鞋”變爲“穿皮鞋”,已逐漸淡出了農村中小企業貸款領域,着眼於大城市、大企業戰略,功能與其他商業銀行一樣;郵政儲蓄只吸收存款,把在農村吸收到的資金調到城市,從農村“抽血”、往城市“輸血”[餘豐慧:《構建新農村建設穩定資金來源體系》,新華網,2006年2月27日。]。總之,目前我國農村的金融體系和金融服務現狀,嚴重制約着“三農”問題的解决,尤其是資金的大量外流——據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介紹,“保守估計” 每年“也有三四千億”[勾曉峰:《代表、委員:新農村建設亟待破解金融、保障、增收三大難題》,《經濟參考報》,2006年3月6日。],使農業、農村和農民貸款難問題更趨嚴重。
《中共湛江市委、湛江市人民政府貫徹〈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决定〉的實施意見》高度重視金融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特别强調:“金融銀信部門要向新農村建設實行政策傾斜,增加新農村貸款業務,爲新農村建設提供快捷、便利、規範的服務。”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顯然有賴於農村金融改革。而如何進行農村金融改革,是一個還需要逐步探索和解决的重大問題。
三、發展農村經濟、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
(一)湛江市發展農村經濟的三條經驗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涉及到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的系統工程,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則是這項工程的物質基礎、中心任務和永恒主題。農村建設所遇到的絶大多數問題,歸根到底要靠經濟發展來解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國家財政投入重點向農村傾斜固然十分重要,但從長遠來看,新農村建設的可靠保证和持久動力還是來自於本地的農村經濟發展。湛江市的新農村建設一直“以發展農村經濟作爲中心環節”[徐少華:《争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排頭兵》(湛辦字\[2006\]8號文件)。],一直“把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擺在首位”[徐少華:《確保新農村建設開好局》,《人民日報》,2006年4月5日。]。湛江市發展農村經濟的經驗很多,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以下三點:
1.大力加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2001至2005年間,湛江市用於建設農業基礎設施的資金達40.8億元。其中,投入近10億元,實施雷州半島西南部改水治旱工程,“擴庫硬渠上井群,改善生態結構”,新增灌溉面積18萬畝,改善灌溉面積66萬畝,雷州半島西南部乾旱問題大大緩解……;投入12.37億元,完成鎮通村公路路面硬底化3664公里,占總里程的65.4%,完成村村通路4400公里,占總里程的63%,現在貨車可以開到田間地頭,公共汽車可以開到自然村,爲農用生産資料和農産品的購銷捉提供了極大方便;投入11億多元,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工程,農村住户全部實行抄表到户,農村平均電價從2000年前的每度1.2元降到0.63元以下,實現了城鄉同網同價[徐少華:《以科學發展觀引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湛江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踐和體會》,2006年3月18日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第三次研討會”上的發言。]。農村水利、道路、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改善,爲農村生産力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爲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推進農産業化經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湛江市管轄的遂溪、廉江、吴川等縣市的氣候、資源等條件各有差异,因而其發展農村經濟的側重點也各有特色。遂溪縣以發展“循環經濟”著稱。比如,該縣馬六良村通過引進南寧正大公司的“訂單養猪”項目,建設大型養猪場,猪糞生産沼氣,供給各家各户,沼氣餘渣養魚種果,發展緑色循環經濟,群衆年均增收2000元。2006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到遂溪縣考察,對該縣循環經濟模式給予高度評價,稱贊“這是個很好的新模式,值得向全省推廣”[張文富:《張德江考察遂溪縣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湛江農業信息港,2006年4月10日。]。生態資源十分豐富的廉江市,力圖發揮自身特有的生態優勢,把生態農業建設與旅遊開發相結合,整合農業、旅遊、民俗文化資源,積極發展生態觀光農業,培育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建設“生態經濟”型新農村已成爲當前廉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旋律。吴川市農村經濟的一大亮點則是其“勞務經濟”。該市人多地少、資源匱乏,因而大力輸出勞務。全市只有100.6萬人,而外出務工的就有20多萬[陳楓等:《吴川“回歸工程”撬動新農村建設》,《南方日報》,2006年8月20日。]。其中許多已成爲地産建築界、工商企業界的成功人士,資産過億的不少於200人。
湛江市在同一縣、市内部,也注重發展特色經濟——實施“一村一品”工程。“一村一品”,顧名思義,即一個村子創一種品牌,是日本人平鬆守彦1979年提出並倡導的一項發展農村經濟的活動,在日本成功實施,目前已推廣到中國、泰國、韓國等國家和地區,收到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實施“一村一品”工程,是搞活農村地區經濟的一種有效手段,它倡導每一個鄉、村都能利用本地資源優勢創造特色品牌,形成與市場經濟相連接的規模經濟,從而帶動一方農民致富。近年來,徐聞縣着力打造“一村一品”,“許多村莊因地制宜,重點發展一兩種優勢農産品或發展特色産業,打造了一批菠蘿專業村、香蕉專業村、蔬菜專業村、農産品加工專業村、養殖專業村、生態旅遊村、休閒度假村等。如曲界鎮愚公樓村的菠蘿標準化生産弛名國内外,‘愚公樓’牌菠蘿是國家‘緑色食品’和‘原産地域保護産品’,被列入國家扶持項目,去年全村僅菠蘿一項人均純收入達3106元。”[黄心强:《以發展農村經濟爲中心 因地制宜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湛江通訊》,2006年第4期。]
3.重視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比如廉江市一些村,“地方各异、特色各异,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集體經濟都有一定的收入,從而能够發揮集體的作用和力量,農村面貌變化明顯。”廣東省提出,到2010年村級集體收入最少要達到5萬元,一般要達到10萬元以上。廉江一些村目前已經做到了這一點。湛江市市長陳耀光强調:“集體經濟是新農村建設的動力和保障”,“必須建立長效機制,大力發展集體經濟”,“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的多種實現形式”,“實現集體經濟向多層次、多領域延伸和拓展”[陳耀光:2006年3月2日在湛江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湛辦字\[2006\]8號文件。]。
(二)湛江市促進農業産業化經營的三個特點
農業産業化經營是農業經營方式和農村經營體制的重大創新。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是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客觀要求,是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重要舉措,是建設現代農業的有效載體,是提高農業國際競争力的重要途徑。湛江市在發展農村經濟的過程中,特别重視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該市新農村建設之所以能够取得顯著成效,與其高度重視“促進農業産業化經營”是密不可分的[徐少華:《以市場經濟方式促進農民增收》,《人民日報》,2004年12月12日。]。近幾年來,湛江市從本地實際出發,“以構建特色産業鏈爲依託,以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爲途徑,以農産品深加工爲突破口,以市場流通爲關鍵,大力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日益提昇了湛江農業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地位”,極大地促進了湛江農村經濟的發展。2005年末,國家農業部等8部委聯合發出表彰决定,授予湛江市“全國農業産業化工作先進單位”稱號[見湛江市農業局主辦《農業信息簡訊》2005第33期。]。湛江市促進農業産業化經營有三個突出的特點:
1.從本地實際出發,構建六大特色産業鏈。農業産業化是以市場爲導向,以效益爲中心,依靠龍頭帶動和科技進步,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産、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企業化管理,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産供銷一條龍的農村經濟的經營方式和産業組織形式。農業産業化經營是由種苗培育、種養、産品收購、加工、保鮮、貯運和銷售等各個環節搆成的産業鏈。湛江地處於熱帶、亞熱帶的過渡區,三面環海,熱帶、亞熱帶資源和海洋資源十分豐富,發展熱帶、亞熱帶農業和海洋産業有着得天獨厚的條件。近幾年來,湛江市立足於資源優勢,着力構建木漿造紙、蔗糖、對蝦、珍珠、畜牧、果菜等六大産業鏈,分别制定了六大産業鏈建設規劃,以産業鏈推動農業産業化。
湛江市各級政府集中力量解决各條産業鏈中的薄弱環節,促使産業鏈做大做强。蔗糖産業鏈建設方面,將33家糖廠壓縮爲21家,全面推行民營化改革;對蝦産業鏈建設方面,重點攻克種苗繁育和標準化健康養殖難關;珍珠産業鏈建設方面,重點抓好國内外市場開拓;果菜産業鏈建設方面,重點突破冷凍保鮮加工;漿紙和畜牧産業鏈建設方面,重點突破加工和種苗。目前,六條特色産業鏈中的蔗糖、對蝦、珍珠産業鏈已日趨完善,果菜、漿紙、畜牧産業鏈則已初具規模。湛江市已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優勢農産品基地。如糖蔗基地150多萬畝,總産700多萬噸,産糖量約占全國1/10,是全國四大糖業基地之一;蔬菜基地162萬畝,總産197萬噸,年外運量超100萬噸;海養珍珠産量占全國2/3[周敏飛等:《湛江農業産業化步入全國先進行列》,《湛江日報》,2005年12月13日。]。2005年,湛江市“糖蔗、香蕉、蔬菜、對蝦、珍珠等農産品産量居全省第一”[陳耀光:2006年2月15日在湛江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
2.扶持發展農業産業化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重點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湛江市“大力培育和壯大農業龍頭企業,使之與農民建立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聯結機制,帶動千家萬户的農民闖市場。”[徐少華:《以市場經濟方式促進農民增收》,《人民日報》,2004年12月12日。]市政府每年安排500萬元貸款貼息資金,采用政策傾斜扶持培育一批、從國内外引進一批、産權制度改革催生一批的“三個一批”辦法發展農業龍頭企業,使每一條産業鏈都有若干個龍頭企業帶動。再以“公司+基地+農户”的形式帶動農村産業發展。截止到2005年12月,全市“共培育農業龍頭企業43家,帶動農户26萬,户均增收2850元,其中廣東恒興集團公司帶動農户6萬多户,户均增收3500元。”[徐少華:《以科學發展觀引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湛江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踐和體會》,2006年3月18日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第三次研討會”上的發言。]大多數農業龍頭企業都經營得比較成功,其中大華糖業産業化經營模式還被國家有關部門推廣。市政府還加强龍頭企業信息化網絡建設,以信息化帶動産業化。全市已建立農業專業網站4家,部分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已設立了自己的網站,爲農業産業化提供信息服務。
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截止到2005年12月,全市共有392個産業化經營組織,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23個,實現年銷售收入3.6億元[周敏飛等:《湛江農業産業化步入全國先進行列》,《湛江日報》,2005年12月13日。]。霞山區坡尾村特呈島漁民以“深水養殖專業合作社”爲龍頭,大力發展深水網箱養殖。2005年,胡錦濤總書記曾到其家中作客的漁民陳武漢聯合坡尾村的9名養殖能手組建了廣東省第一個深水養殖專業合作社——“特呈島深水養殖專業合作社”。在湛江市和霞山區的大力支持下,合作社租用8個深水養殖箱,放養各種魚苗10.2萬尾,當年就實現産值100多萬元,利潤30多萬元。農民合作組織的成立,解决了單個人面臨資金、技術、信息不足,擴大了養殖規模,增强了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起到了很好的示範效應。今年,陳武漢與中油深海養殖簡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起“公司+基地+漁户”的經營模式,除了推廣標準化養殖技術外,還爲社員提供産前、産中、産後的服務,走出了一條農業産業化的新路[張小剛:《在霞山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會議上的講話》,湛江市霞山區人民政府網,2006年7月3日。]。
3.依靠科技進步提昇農業産業化經營水平。重視科技的作用,是湛江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的一大特色。首先,以各類科技計劃項目爲依託,加大對相關科研的經費投入。近年來,市財政投入5000萬元左右實施農業科技項目五百多項,新增産值40億元左右。其次,重視優質高産種子種苗的選育、引進、繁育和推廣。自1998年11月實施《988科技興湛計劃》以來,湛江共計引進和推廣農業新品種一百多個,如廉江市的紅楊桃,遂溪縣的能源甘蔗、黑美人西瓜,雷州市的墨西哥扇貝,徐聞縣的臺灣木瓜、火龍果,東海島的南美白對蝦,等等。第三,抓先進種養技術的推廣應用。其中重點是推廣規範化栽培技術、節水農業技術、工廠化養殖和種植技術等。推廣應用先進種養技術是確保農副産品高産、優質、高效的重要因素[許進:《湛江農業産業化經營的做法及其深化對策》,《南方農村》,2005年第4期。]。
(作者係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副秘書長、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