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加快發展農村經濟 提高物質文明水平 是推進南粤新農村建設的根本
盧黄熙
黨的十六届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曆史任務之後,廣東省委和省政府緊跟黨中央的戰略部署,對南粤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了積極的部署,制定了《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决定》、《廣東省農村“十一五”扶貧開發規劃》等文件,指導全省的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本文謹從加快發展農村經濟,提高物質文明水平角度,對進一步加强南粤新農村建設工作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解决南粤新農村建設的所有問題的關鍵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提高物質文明水平
爲什麽説加快發展農村經濟、提高物質文明水平是推進南粤新農村建設的根本?至少有四個方面的理由。
(一)在農村中壓倒一切的工作是發展經濟,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
毛澤東曾指出:“社會主義經濟法則是發展生産,保障需要,這是主要的、基本的,是起領導作用的經濟法則。”[《毛澤東文集》第6卷,第289頁。]“在農村中壓倒一切的工作是農業生産工作,其他工作都是圍遶農業生産工作而爲它服務的。任何妨礙農業生産的所謂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必須避免。”[《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4册,第151—152頁。]這就明確指出了發展農村經濟在農村工作中具有着重要的戰略地位,是農村建設中的中心工作。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論斷。他指出,中國解决所有問題的關鍵是靠自己的發展,而發展自己,關鍵是加快發展經濟,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一百年都不能動摇。這一戰略指導思想也必須貫徹到南粤新農村建設工作中。必須堅定這樣一個信念:加快發展農村經濟,是南粤新農村建設中的中心工作,解决南粤新農村建設中的所有問題的關鍵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大力發展生産力,實現經濟上的騰飛,消滅貧困,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增强農村的綜合能力。離開這個根本,是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國内外新農村建設的實踐經驗已證明瞭這一點。
(二)發展農村經濟,是新農村建設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首要任務
新農村建設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没有發展,就無所謂科學發展。正如胡錦濤所説,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不能離開發展這個主題,離開了發展這個主題就没有意義了。而發展的核心任務就是發展經濟。“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胡錦濤十七大報告。]並指出,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爲首要任務。”[胡錦濤十七大報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也指出:“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爲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産力,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以上都説明瞭,發展農村經濟,繁榮農村經濟,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和前提,是解决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的主要手段和根本途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從本質上、根本上來説,就是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和解决“三農”工作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因此,無論從當前還是長遠的角度看,在南粤新農村建設工作中,我們都要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爲先、爲大、爲重。唯其如此,南粤新農村建設才會基礎穩固,才能成功和持續。
(三)經濟建設在我國發展戰略總體布局中的地位,决定了南粤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和前提是加快發展農村經濟
新農村建設必須貫徹落實我國四位一體發展戰略的總體布局。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在這四位一體中,經濟建設是首位,是基礎,是核心,是重中之重,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都必須以經濟建設爲基礎,經濟的發展程度决定和制約着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發展程度。南粤新農村建設也必須貫徹落實“四位一體”的發展戰略,把加快發展農村經濟放在首位,視爲重中之重,通過繁榮農村經濟,爲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和具體内容,决定了發展農村經濟,是南粤新農村建設的根本
黨的十六届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目標,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無疑是個系統工程。既有發展農村經濟,推進物質文明建設的内容,又有精神文明建設的内容;既有發展農村社會事業的内容,又有政治文明建設的内容;既有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内容,又有農村綜合改革的内容。在這些内容中處在第一位的是生産發展,繁榮經濟,提高經濟實力,其他幾個方面内容的實現,都離不開農村經濟的發展,都必須以農村經濟的繁榮爲前提和基礎。圍遶着新農村建設的五大總體目標開展的具體建設内容很多,牽涉到方方面面,實現這些具體内容,都必須以一定的財力作保障。諸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社會事業建設、農村水利電力設施建設、農村土地整治和中低田改造、農村房屋改造、農村厠所改造、農村文化教育設施建設、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建設、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農村飲水工程建設、農村沃土工程、農村信息化建設、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農業機械化建設、農民科學技術培訓、農業科技事業建設、發展農村生活能源工程、加大支農惠農力度,等等、等等,哪一項都離不開一定的財力投入,離不開經濟支撑,都必須靠加快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增加農村集體財富,靠各級政府加大財政投入才能解决。
二、南粤新農村建設,必須因地制宜,挖掘各自優勢,走特色之路,做好發展經濟的内功
既然加快發展農村經濟、提高物質文明水平是推進南粤新農村建設的根本,那麽廣東農村就應該因地制宜,挖掘各自優勢,走特色之路,做好發展經濟的内功。
(一)從非均衡發展的實際出發,發揮比較優勢,選擇有發展前途的優勢産業
發展農村經濟,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充分利用發達地區與落後地區的比較空間做文章,根據市場需求狀况,按照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整優化農業産業結構。積極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産品,推進“一村一品”,實現增值增效。加快建設優勢農産品産業帶,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緑色食品和生態農業,培育壯大主導産業。在糧、林、禽、畜、果、漁、游、蔬、工、商等領域内選擇具有自身發展優勢的産業,將本地的資源優勢轉化爲經濟優勢,並將優勢産業做大做强,做到你無我有,你有我優,你優我强。
(二)走工業化道路,實現農業産業化
無農不穩,不工不富。温家寶指出:“農民光靠種地富不起來,還要搞養殖經商。”[引自《光明日報》,2009年3月11日。]華西村吴仁寶認爲,單靠搞農業只能維持温飽和簡單再生産,農民要真正富起來,過上城里人的好日子,非得發展工業不可。也就是説,發展農村經濟,使農民富起來,不能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村論農村,就農民論農民,必須有新思維、新思路,即工業化,才是農村經濟發展,農民致富的根本出路。工業化是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抓手。在調整農村産業結構中,以發展第二産業作爲産業結構昇級的突破口,提昇第一産業,拉動第三産業,實現農業的産業化。各地農村要從實際出發,挖掘潜力,創造條件,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努力招商引資,加速農村工業化的進程。要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食品工業爲主的農副産品加工業。要鼓勵鄉鎮企業把自身的發展與農業工業化結合起來,把農産品深加工作爲主營領域,帶動農業産業化的發展和昇級。後發地區要追趕發達地區,一定要有先發思路。這個先發思路就是以産業高端化、産業集群化的理念發展農村工業。發展農村經濟,必須從“喫飯”農業走向市場農業,要積極培育龍頭企業,解决好小生産與大市場的矛盾。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必須着力培育一批競争力、帶動力强的龍頭企業,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户有機集合的組織形式,讓農民從産業化經營中得到實惠,實現致富。
(三)深化改革,建立新的農業生産方式,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業生産力,增强經濟效益,繁榮農村經濟
從新中國成立後的土地改革、合作化與人民公社運動,到改革開放以來,在農村實行的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無不是圍遶農業生産關係的調整和生産方式的變動來進行的,其根本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生産力。有些變動是適應了生産力發展的要求,是成功的,如土地改革和合作化,以及農村改革,實行家庭聯産承包制,而有些變動由於没能適應生産力發展的狀况,則是不成功的,如人民公社運動。隨着我國改革開放,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城鄉經濟的深入發展,一家一户耕作小塊土地的分散的生産模式,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已不能適應農業生産力進一步發展的要求,從根本上制約了農業生産力的進一步發展,制約了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制約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爲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産力,推動和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必須對農業的生産方式和經濟組織形式進行改革,建立起能够解决小生産與大市場相矛盾的新的農業生産方式和經濟組織形式。⑴各地區、各鄉、各村,要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農民群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農民自覺自願的基礎上,引導和扶持農民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培育農民市場主體地位。國内外的實踐經驗表明,只有農民經濟組織,在市場博弈中處於有利地位,而一盤散沙的個體農民不利於在市場環境中謀得較好的經濟收入和較高的社會地位。南粤目前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總體上還不够廣泛與强大,需要大力發展。⑵各地區、各鄉、各村,要從實際出發,探索新的農業經營體制,加快農民非農化步伐。一是在有條件的地方,培育種植大户,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創新體制機制,實現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這可從兩方面入手:①通過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轉移大量農業人口,騰出一些土地;②通過土地股份化的形式促進土地流轉,實現土地經營權向種植大户集中,向農業現代化方向邁進。二是培育糧食種植業以外的各種形式的專業大户。可在林、畜、禽、漁、游、花艸、飲食、休閒、草藥、果蔬、流通等領域大做文章,通過建立各類專業大户帶動廣大農民致富。
(四)壯大縣域經濟,爲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與經濟支撑
南粤縣域經濟,各地發展很不平衡。貧困地區的縣域經濟與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差很大。貧困和欠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具有以下特徵:一是經濟整體素質不高;二是人口總量龐大,人口素質較低;三是資源禀賦狀况差;四是社會建設水平低。南粤貧困和欠發達縣,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從實際出發,發揮後發優勢,借鑒國内外先進經驗,因地制宜,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模式,又好又快地發展縣域經濟。要着眼興縣富民,着力培育産業支撑,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引導企業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務,增强縣級管理能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爲南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實的物質與經濟支撑,爲加快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做出貢獻。
(五)提高融資能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
農民是農村融資的主體之一。只有提高農民的融資能力,有足够的資金資源,才能加快發展農村經濟,從根本上保持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阿瑟·劉易斯在《經濟增長理論》中指出:“辛勤勞動與資本形式是經濟增長的一個絶妙公式,没有辛勤勞動的資本形式也會産生巨大的增長,而没有資本形式的辛勤勞動對發展做出的貢獻則微不足道。”這説明瞭提高農民融資能力對於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具有着重要意義。必須爲提高農民融資能力搭建各種平臺,諸如財政政策的支撑,建立農村信貸擔保機制,創新農民融資的農村金融産品,促進農村融資方式多樣化,拓寬農民融資渠道,豐富融資手段。
三、要繼續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進一步加强戰略謀劃,優化總體布局,增强發展南粤農村經濟的外力
南粤新農村經濟建設需要全省各地做好發展農村經濟的内功,更需要省委省政府高瞻遠矚、統籌全局,增强發展南粤農村經濟的外力。下面提出八條建議。
(一)實行分五步走發展戰略
胡錦濤指出:“必須看到,盡管我們現在具備了加强‘三農’工作的許多有利條件,但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正處在並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農業人口多的基本國情决定了我國解决‘三農’問題的難度比其他國家要大得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然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需要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我們一定要樹立長期作戰的思想,堅持不懈地做好‘三農’工作。”[胡錦濤:《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2006年2月14日。]南粤新農村建設盡管有領先於全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但新農村建設仍然任重道遠,也必須有長期作戰的思想準備,同時又要積極推進,不可懈怠。全面建設南粤新農村,可實行五步走戰略。第一步,到2013年,有1/5貧困和欠發達農村經濟實現繁榮,農民生活實現小康;第二步,到2018年,再有1/5貧困和欠發達農村經濟繁榮,農民生活實現小康;第三步,到2023年,再有1/5貧困和欠發達農村經濟繁榮,農民生活實現小康;第四步,到2028年,再有1/5貧困和欠發達農村經濟繁榮,農民生活實現小康。第五步,在以上基礎上,争取在本世紀30年代全面建成南粤新農村。
(二)確立四位一體發展格局
建議省裏更好地實行振興東西兩翼,開拓北部,珠三角持續發展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解决粤東、粤西、粤北與珠三角農村經濟發展總體上不平衡的矛盾,拉近他們之間的差距,爲南粤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戰略支撑。
(三)實行重點突破、全面推進的戰略戰術
南粤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點和難點在欠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所以主要突破點不在發達地區而在欠發達和貧困地區。抓住和解决了這個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和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南粤新農村建設就能得以全面推進。實行重點突破,全面推進戰略戰術可采取一些具體的方法和措施,諸如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廣州、深圳、珠海以及比較發達的城市的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領導,省人大、省政協的主要領導作出分工,在欠發達和貧困的農村地區建立聯繫點,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争取在3—5年的時間内,根本上改變聯繫點農村經濟落後狀况,建成符合總體目標的新農村,爲全面推進南粤新農村建設作出榜樣。
(四)大幅度增加農村農業的投入,着力構建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胡錦濤指出:“解决好農業和農村發展、農民增收問題,僅靠農村内部的資源和力量已經不够,必須在繼續挖掘農村内部的資源和力量的同時,充分運用外部的資源和力量,推動國民收入分配向農業和農村傾斜,依靠工業的反哺和城市的支持。”[胡錦濤:《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2006年2月14日。]廣東與全國一樣,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具備了加大力度扶持“三農”的能力和條件。要積極貫徹中央、國務院關於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重點在“多予”上下功夫。完善和强化支農政策,建設現代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産,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强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確保南粤新農村建設積極穩步地推進。廣東已提出到2012年將安排300億元以上資金,用於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力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000元,2020年達到1.8萬元,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成爲全國城鄉協調發展的先進省份。按此安排,年均安排資金爲70億元左右,並不算高,可再適當增加一些。除省財政安排外,廣州、深圳、珠海等大城市也要大幅度增加農村農業的投入。這些投入,主要安排在欠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廣東要從實際出發,在中央財政增加農村補貼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農村補貼。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要加强和改善農産品市場調控,大力促進農民增收减支。
(五)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努力增加農民的收入
要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引導農村勞動力平穩有序轉移,鼓勵支持務工農民回鄉創業。繼續推進廣東産業和勞動力“雙轉移”戰略。
(六)加快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要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加强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推廣和服務能力建設。組織科技人員到農村爲農民增收服務。健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産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支持供銷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專業户等提供多種形式的生産經營服務。
(七)動員和組織社會力量關心、支持和參與發展農村經濟,建設新農村的實踐活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社會的事業,需要動員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社會力量泛指政府部門之外的企業組織、社會團體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社會力量與政府力量相互促進,共同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各行各業都要關心支持新農村建設,爲新農村建設作出貢獻。各級政府要激勵社會力量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造多元化的社會力量參與途徑。日韓法等發達國家是倡導、運用社會力量參與農業發展的先行者,他們在實現本國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創造性地挖掘、運用社會力量參與農業與區域建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與模式。從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看,在政府、市場與民間組織的“多元管理”格局下,依靠市場與民間組織和公民個人廣泛參與成爲了政府的必然選擇。就廣東而言,社會力量涵蓋了政府部門之外廣闊的社會空間,力量雄厚,挖掘、動員各種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發展農村經濟,推動新農村建設,不僅是現代農業的客觀要求,對於現階段南粤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同樣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要引導各級黨政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知名人士、志願者對鄉村進行結對幫扶,要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濃厚氛圍。
(八)建立一套適合廣東省情的組織領導體系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是一場自上而下的建設工程。黨和政府作爲啓動者、組織者和出資扶持者,應從省到村建立起一整套專項的組織領導體系。目前,廣東已建置了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並有省農業廳、省人大農村工作委員會,共同領導新農村建設工作。能否在此組織系統基礎上分化設置一個專門負責新農村建設的從省到村的高效統一的組織管理機構。村級建立新農村建設委員會,由村委成員、農民代表和上級派遣的新農村建設指導員組成,具體籌劃、協調和執行新農村建設工作。同時各級黨委、政府建立起相應的專門的新農村建設組織管理機構,並建立起規範的工作程序,明確各級組織管理機構的職責。在建立這個專門的從上到下的組織管理機構的基礎上,對新農村建設的領導人,自上而下進行全面的培訓,並吸收社會各界的負責人,一同培訓,以形成全省上下共同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共識,形成合力,從而减少新農村建設的阻力。
總之,廣東各級黨委、政府,繼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努力實現城鄉一體化,大力推進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工作,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把解决農村、農業、農民問題作爲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開創“三農”工作的新局面,爲南粤全面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努力奮鬥。
(作者係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副會長、海軍兵種指揮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