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粤新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探析
温朝霞
黨的十六届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建設“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在這“二十字目標”中,“鄉風文明”,作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靈魂,其本質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問題,它包括文化、風俗、社會治安等諸多方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形勢下解决“三農”問題的有效手段。新農村建設離不開精神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靈魂所在和重要保证。廣東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要發展農村生産力,又要調整完善農村生産關係;既要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又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既要推進農村物質文明建設,又要加强農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内容,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一)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内容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是: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從社會文明建設看,“生産發展”和“生活寬裕”是物質層面上的,屬於物質文明建設的範疇,前者是建設新農村必要的物質基礎,後者是建設新農村的物質體現;“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是精神層面上的,屬於精神文明建設的範疇,前者是建設新農村的靈魂,後者是新農村的具體體現,由此可見,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協調統一。
加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推動農村社會和諧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立足於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立足於提高廣大農民群衆的科技文化素質,立足於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用先進文化佔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改變農村面貌,提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促進農民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向現代化轉變。
(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提供重要保证
1.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能够促進新農村建設朝着科學方向發展。一方面,精神文明是物質文明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是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的强大助推器;另一方面,精神文明能够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增强廣大農民參與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熱情和能力,進而促進整個新農村政治文明的發展。
2.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能够爲新農村建設提供主體保证。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廣大農民,精神文明建設的開展能够逐漸提高農民的自身素質,轉變和更新其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促成其接受更多的科技教育和培訓,從而提高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能力。
3.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能够爲新農村建設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農民生活環境變好了,農村社會風氣變正了,農村生活豐富多彩了,必將會對新農村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必將豐富和推進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
一方面,伴隨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實踐的開展,農村村容面貌改觀了,農民文明素質逐步提昇,群衆性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城市部分人群到農村旅遊、休假等多種途徑和方式的城鄉交流與交融,這無疑會對其他人群産生觸動和帶動作用。另一方面,隨着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廣泛開展並深度推進,農民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許多有農村特色的精神文明創建舉措,這些好的經驗和做法對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必將起到很好的借鑒和豐富作用,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良性發展。
我黨一貫高度重視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自1995年中宣部、農業部聯合發出《關於深入開展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的若干意見》,在全國農村開展了以創建文明家庭、文明村鎮和文明鄉鎮企業爲主要内容的農村群衆性創建精神文明活動以來,陸續實施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創建工程,精神文明建設機制得到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村的文化面貌得到較大改觀,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不斷提昇。這些,都有力地促進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的持續發展。[餘在歲,丁榮祥:《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與發展前景》,《滁州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
二、廣東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的新成效和主要經驗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曆史任務,廣東省委、省政府對此積極響應,高度重視,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爲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結合廣東實際,出臺了《關於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决定》,明確了廣東新農村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工作目標。在廣東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視下,廣東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和成效。
(一)各級黨委和政府思想上重視,積極采取措施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在廣東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制定貫徹落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具體措施,形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强大合力,真正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爲惠及廣大農民群衆的民心工程。
1.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成果。廣東多年來一直全面推進城鄉免費義務教育,把發展農村義務教育作爲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實加大了農村教育投入,全省農村義務教育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從2006年秋季開始,率先在全國實行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免收學雜費,2008年春季學期起,免收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和課本費,全面實現城鄉免費義務教育目標。實施農村安居工程,改造農村危房15萬户,解决了1.89萬城鎮“雙特困户”住房問題。[黄華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求是》2009年第10期。]
2.推廣農村新型合作化醫療制度。廣東率先探索建立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開展被征地農民的養老保障工作,各地級以上市均已實施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惠州、雲浮、河源等地開展了村幹部或計劃生育家庭養老保險。建立了覆蓋全省農村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09年農民參合率由2005年的48.6%提高到97.5%,居全國前列。農村新型合作化醫療制度的逐步推廣有效地解决了農民“看不起病”的問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正在不斷深化完善。[黄華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求是》2009年第10期。]
3.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廣東各級政府以新農村建設爲抓手,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覆蓋到行政區域内的鄉鎮村,加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2008年全省約4000個村莊編制了規劃。各地堅持多渠道籌措資金,不斷增加對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農村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基本上改變了過去交通不便、通訊落後、信息不靈的局面。啓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254萬農村人口飲用水安全問題得到解决,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6個市實現農村飲水安全率100%達標和城鄉一體化供水。實施鎮通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已完成及在施工的達到4.45萬公里,有兩萬多個行政村公路實現路面硬化,占全省行政村總數的96.6%,鄉鎮和行政村通客車率分别爲99.33%和85%,珠三角地區基本實現全部行政村通客車的目標。[黄華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求是》2009年第10期。]
4.加强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近年來各級黨委和政府啓動並逐步加强了對廣大農民的教育和培訓。這種教育和培訓分爲多個層次,一是對國家大政方針的宣傳教育和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爲主要内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二是科技教育,包括“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開展農業科技信息普及以及旨在提高農民種植、養殖能力方面的科技教育;三是應農民進城務工的需要,對農民進行的技能培訓。例如,實施農村家庭“一户一技能計劃”,建立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普惠制度。實施“智力扶貧”工程,以財政資助的形式對貧困家庭子女開展2至3年的免費技校和中等職業教育。全省技工學校智力扶貧累計招收60160名貧困家庭學生,有4批共兩萬名智力扶貧生順利畢業並實現100%就業。全省技校還培訓農村勞動力46.8萬人,90%實現轉移就業。[黄華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求是》2009年第10期。]
5.開展群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文明創建活動能够讓農民切身感受到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提高他們參與文明建設的積極性。當前,各地群衆性文明創建活動正在深入持久地展開。廣東制訂印發全國首個《文明縣城測評體系》,首次評選廣東省文明縣城,擴大了創建活動的覆蓋面。各級黨委和政府也越來越意識到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對整個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推進作用。如廣州市開展了文明鎮、文明村創建評比活動;湛江、肇慶等市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爲目標,以“改善生産條件、改造生活環境、改進生活方式”爲主要内容,加快推進生態文明村創建工作。廣州、揭陽等市開展城鄉結對共建文明村活動,爲統籌城鄉協調發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佛山、東莞等市在創建文明和諧村鎮方面邁出了新的步伐。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1.農民思想觀念轉變,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得到提高。近年來,隨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開展和精神文明創建等活動的實施,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較大轉變。廣大農民已不再滿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生活方式,不再懷有小富即安的觀念。農民工進城務工,通過自己的勞動追求更好的生活已經成爲一種時尚追求。與此同時,進城務工人員返鄉把城市里新的觀念帶回農村,對農民的傳統思想觀念帶來了很大的衝擊。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給農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提供了堅實的後續保证。農民科普教育、文明創建活動、科技培訓等活動的廣泛開展也使農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得到提昇。
2.群衆性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隨着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開展,豐富廣大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經成爲各地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工作,並已取得一定成效。在各地新農村建設試點中,農民文化活動設施建設已經逐步展開,各種豐富農民文化生活的措施正在不斷出臺和付諸實踐。
3.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逐漸養成。當前,一方面是因爲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對文明生活方式的宣傳力度加大,另一方面衆多青年農民進城務工,城里人的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影響了他們,他們回村後在良好生活習慣養成等方面起到了一個很好的帶頭作用。像以前被認爲是城里人小氣的餐後“打包”也在農村逐漸成爲時尚,節約從改變餐桌的陋習開始已經成爲廣大農民的共識。此外,像清晨散步、鍛煉也經常能够在農村看到,在條件較好的新農村試點地方,一些農民還上起了網,在網上“冲浪”,瀏覽國家大事、科技知識和農産品市場信息,這些都從某種程度上折射出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在新農村日漸興起,農民思想面貌有新轉變,綜合素質有新的提高,造就了一代“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涌現出一批全國性經驗典型,如雲浮市雙檔型農村醫療合作制度榮獲中農辦、國家統計局、求是雜誌社等單位聯合舉辦的第二届中國農村小康論壇“中國十大政府創新典型奬”;河源市千村脱貧創新扶貧政策獲得中國扶貧基金會主辦的“第二届中國消除貧困政策奬”;佛山市南海區、湛江市徐聞縣被中組部、中農辦確定爲在中央黨校舉辦的新農村建設縣委書記縣長培訓班典型經驗介紹單位。
4.村容村貌有了一定的改觀。在廣東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村生活用水質量達標,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5%以上,全面通路、通電、通郵、通電視電話。農村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完成危房改造,“臟、亂、差”得到治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農村社會和諧穩定,鄉風文明,農民安居樂業,人與社會、自然和諧。各地黨委、政府按照事先統一規劃,動員群衆興建住宅小區,讓農民搬進了新房,許多農民還用上了自來水,熱水器,冲水厠所等。現在,農村道路寬了,村容村貌整潔了,村莊環境衛生了,農村緑化面積也較以前有了較大增加,農村已經開始逐步改變其舊有面貌,一個健康向上,環境祥和,充滿生機的嶄新的農村形象正呈現在人們面前。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經驗
廣東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推動新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爲全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寶貴經驗。
1.各級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根本。廣東省委、省政府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爲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使命感和緊迫感,出臺了《關於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决定》,明確了廣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目標和階段性任務,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制定貫徹落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具體措施,各有關部門明確了職責和任務,協調配合,形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强大合力,真正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爲惠及廣大農民群衆的民心工程。[黄華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求是》2009年第10期。]
2.加强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從農民要求最迫切受惠最直接最有效的事情起步,科學有效地選準切入點是關鍵。廣東注意從農民群衆最關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見效,同時又盡量少花錢的事情抓起。順應農民對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和村容村貌的迫切要求,結合生態文明村建設,以改善人居環境爲着力點,進行整體科學規劃,推廣農村沼氣或太陽能建設,建設文化娱樂場所,達到“五改五有”的要求,即改路、改水、改厠、改竈、改造住房,有籃球場、有垃圾填埋場、有生態小公園、有禽畜飼養欄、有建設規劃,全面促進村民與環境的和諧協調發展。
3.建立“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幹部服務、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廣東各級黨委、政府把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當作一項責無旁貸的政治任務來抓,充分發揮好宣傳發動、組織協調、調控引導和物力財力支持的作用,確保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序推進。注意尊重農民意願,充分發揮農民作爲新農村建設主體的作用,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動農民積極建設自己的家園。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資源對農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醫療等方面對農民的服務,引導社會各界對鄉村進行結對幫扶,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濃厚氛圍。
4.培訓提高農民就業技能,是加快農村勞動力戰略轉移,提高農民素質的有效途徑。爲了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的戰略轉移,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民素質,廣東全面實施了農民就業培訓戰略,如“百萬農村青年技能培訓工程”和技工學校“智力扶貧工程”,退伍士兵培訓工程等,有效地提高了農民就業技能和競争力,有序地轉移了大批農村富餘勞動力進入城鎮和二三産業就業,使工資性收入成爲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同時又推進了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提高了農民素質。
三、廣東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存在問題
廣東通過改革開放,使全省農業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發生了重大變化,取得了新農村建設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新的時代背景和條件下,農業、農民和農村的問題並未完全解决,廣東新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依然存在不少問題。
(一)農村的教育仍然滯後,人口素質偏低
廣東農村教育事業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和城市相比,農村的教育仍然滯後,直接導致廣東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普遍偏低。2006年末,廣東省全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爲3231.56萬人,其中,文盲70.60萬人,占2.18%;小學文化程度868.05萬人,占26.86%;初中文化程度1791.52萬人,占55.44%;高中文化程度447.59萬人,占13.85%;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53.79萬人,僅占1.66%。[周大鳴等著:《告别鄉土社會——廣東農村發展30年》,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版。]而且,隨着農村勞動力的外流,文化程度比較高的農民幾乎都外出務工了,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産的是文化程度比較低的老年人和婦女,農村有面臨衰落的危險,這種現象值得警惕。
(二)農村精神文化建設組織不够完善,文化設施明顯滯後
首先,部分農村幹部自身整體素質較差,對農村精神文化建設重視程度不够,引導不够得力。農村文化建設的基礎在群衆,而關鍵在幹部。作爲文化建設的倡導者、組織者和實踐者,農村幹部的行爲直接影響農村文化的發展。其次,農村文化建設隊伍滯後,基層組織缺乏戰斗力、凝聚力。當前,農村文化建設隊伍不同程度上存在人才流失、人員素質不高、後繼力量不强等問題,這些問題必然導致基層文化組織缺乏戰斗力、凝聚力,嚴重影響農村文化建設。再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基礎設施投入是關鍵,當前農村基礎設施落後,特别是學校等文化公共設施建設的投入嚴重不足,文化基礎設施落後,精神文明的形成缺乏硬件。目前廣東省特别是粤東地區,不少村内的文化、體育和環境等公共設施和小學硬件設備改造,主要靠本村在外創業成功的大老闆捐資建設,因此,不同地區的農村公共設施建設和村内環境存在較大差别,農村精神文化建設組織不够完善,農村公共事業的發展明顯滯後。
(三)農村深受各種落後文化的侵蝕,思想道德建設薄弱
1.封建迷信思想死灰復燃。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物質生活的改善,農民求知、求美、求樂、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願望更加强烈,但農村文化建設與農民群衆的精神文明需求還不相適應,農村文化生活的落後面貌尚未根本改變,於是,他們便覺得精神空虚,無所寄託,封建迷信就開始在農村死灰復燃。一些農民外出務工經商,出門要選吉日,還要到寺廟燒香拜佛,占卜問卦,預測吉凶。有的農民得了病,不去醫院看,反而求助於巫婆神漢,結果小病拖成了大病。有的農民受“不孝有三、無後爲大”、“傳宗接代”、“多子多福”思想的影響,拒不執行黨的計劃生育政策。
2.有些農村地區家族文化、宗族文化等封建文化有所抬頭,宗族勢力已經干擾了地方基層政府管理,有的甚至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宗族勢力在千年來中國農村有着根深蒂固的傳統,在幾千年的農業社會中,宗族成爲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組織和管理方式。自從新中國建立以來,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由於國家權力深入到基層,宗族勢力日漸衰落,但是改革開放以後,由於國家力量在鄉村社會的逐步退出,最近開始有所反彈,這主要體現在村務利益的劃分和公共事務、村級選舉、民主權利的操縱等方面,這些都體現了宗族勢力的影子。宗族勢力的膨脹反過來削弱基層政權的行政調控能力,在鄉、村兩級造成梗阻,使國家的路綫、方針、政策無法暢通和貫徹實行,出現家族勢力控制基層民主政權,民主權力難以充分的發揮作用。
3.西方的一些腐朽思想,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思想在農村逐漸蔓延,有的農民開始懷疑甚至否定我國的傳統美德和價值觀念,對公益事業不熱心,集體主義思想有所淡漠。這些思想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格格不入,嚴重阻礙了農村社會的快速發展。[胡躍:《關於新農村建設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設的思考》,《農業科技與信息》2007年第10期。]不良的娱樂方式也慢慢的侵入農村的文化娱樂市場,特别是冬閑時節,茶館、卡拉OK廳、麻將館作爲文化娱樂的主要方式,賭博風氣有所增長。這些,既破壞村風又影響家庭團結,特别給下一代帶來了不良的影響。
三、進一步推進廣東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對策建議
新農村精神文明的形成,需要一個較長期的不斷浸潤和培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提高農民群衆的文明程度,豐富農民群衆的文化生活,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改變農村生活環境,讓農民文明禮貌、意氣風發,以富足的精神投入勞動致富奔小康的行列,才能實現廣東新農村建設的目標。
(一)努力加大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投入
經濟基礎决定上層建築,精神文明當然離不開資金的投入。爲此要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經費納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項目要納入長遠規劃,其基建投資應在各級投資中佔有一定的份額,以鞏固文化、教育、宣傳、廣播、電視、電影等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陣地。要因地制宜,切實加强農村文體設施建設,着力加强農村文化建設,結合各地的實際,認真規劃農村精神文明工作,爲農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各地的財政部門、文化部門及其他相關的部門要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研究,實施基層文化建設扶持工程,增加經費投入,使科教文衛體和群衆性精神文明建設專項資金投入增加的幅度與財政收入成正比增長,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保障。要抓好農村鄉鎮綜合文化站、影劇院和體育場所建設。面向基層和農民,堅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扎扎實實爲農民辦好事、辦實事。對居住相對集中的村要建立文化活動中心和圖書室,組要建立文化活動中心户,努力使每個村組都有固定的文化體育活動場所和陣地;對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山區、庫區、林區,要重點加大有綫電視的建設力度,提高有綫電視的覆蓋率。盡可能恢復農村癱痪的一些文化組織。整合民間藝術資源,組建幾支常年活躍在民間的特色群衆文藝隊伍,“農民演給農民看”,豐富農村文化生動隊和村級有傳統特色的秧歌隊、舞獅隊等,堅持常年開展活動,提高農民群衆的參與率。
(二)着力提高農村農民的綜合素質
新農村文化建設可以爲生産提供有知識有技能的新型農村幹部和新勞動力。必須加强農民的思想文化素質的提高,特别是基層幹部的思想文化素質的提高,加大教育部門和文化部門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支持,各個地方組織一支文化科技隊伍,定期和不定期的對農民進行大規模農業科學與農業技術、文化的培訓,組織各種農業、科技組織,特别是農閒時節,給農民合理的安排,真正的實現科教興農。同時加强農村的基層班子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選派一些優秀的農民到先進、發達的地方學習和鍛煉,開闊視野,更新觀念,培養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學、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通過城鄉的良性互動,發展農村經濟,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通過學習科技知識,接受技能培訓,提高自身素質,培養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學、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當前要加緊抓好農村的基礎教育工作,突出解决農村青少年輟學和貧困地區農村代課教師待遇偏低的問題,爲農村教育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爲使農村精神文明後繼有人,要完善家校聯繫制度,彌補農村教育“空洞”。加大城市教師、醫務人員、文化工作者支援農村的力度,完善鼓勵大專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到農村服務的有關辦法,引導他們到農村創業。有條件的地方,可選拔大專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到鄉村任職,改善農村基層幹部隊伍結構。抓好接對幫扶進農家,可根據實際建立村扶貧助困基金會,對因病因灾的家庭進行補助,讓失學兒童重返校園。豐富活躍農民的業餘文化生活,讓農民在物質生活豐富的同時享受更多更健康的精神食糧,從而改變農民的精神面貌,使鄉風更加文明,農村社會更加和諧。
(三)繼續鞏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效果
要修訂完善《村規民約》,結合計劃生育、家族觀念、道德觀念、鄰里互助、公共衛生等内容,正確引導民俗活動,倡導移風易俗。增强村民和諧。充分調動農民群衆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大力開展群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當前應該深人開展創建文明鎮、村、户活動,在創建文明村、户活動中,要特别注意評選文明户活動。農民歷來家庭榮譽感較强,開展評選文明户活動,着眼點就是農户家庭,要從農户這一細胞抓起,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促進農村健康、科學、文明新風的形成組織活動必須着眼於吸引群衆參與,只有群衆參與了,他們才能對自己親手創造的新生活、共同培育新風尚産生親切感,才能更加關心它、愛護它。要建立一支鄉風文明建設隊伍,立足鄉村建設文明鄉村,應該盡可能恢復農村癱痪的一些文化組織,發揮作用就一定會有成效。堅持常年開展活動,提高農民群衆參與率,以量取勝,打牌賭博的人自然會减少,形成鄉風文明建設的主力軍。同時,要强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以社會公德來制約個人私慾,以文明鄉風來增强村民和諧。[陳潮鵬:《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探索》,《世紀橋》2008年第7期。][9]要制定和完善在學校落實全員德育制度,每一位教師“爲人師表”首先要做好德育實踐者、學生良好品行的示範者和教育者,以“學生帶文明回家”影響家長乃至村民的品行,促進鄉風文明。
(作者係中共廣州市委黨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