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粤新農村建設中的文化因素



  何丹華 

  南粤新農村建設作爲廣東社會和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重刷起跑綫。30年的改革開放爲廣東農村加速衝刺打下良好的基礎。30年間,廣東農村以占全國1.5%的耕地面積創造出占全國6%的農業總産值和9.8%的農業增加值,包括科技進步、體制改革、城鎮化率、農民收入等在内的多項主要指標居全國前列。回看廣東農村30年巨變,文化力是一個引人矚目的亮點。今天,具有意識形態性和産業雙重屬性的文化,正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一、南粤新農村文化建設價值的理性詮釋

  南粤新農村建設中,必須充分發揮先進文化的作用。從理論上講,可以從三個層面説明。

  (一)文化建設具有人類價值

   文化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强大精神動力。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克羅伯和科拉克洪在爲文化定義時稱: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爲重要。[A·Kroeber & C·Kluckhohn: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NewYork: Random House,1952,p2.]可以説,文化决定一個民族的風貌,體現一個民族的精神。先進的文化使人們得到向上的精神熏陶,從而保持健康的精神狀態,幾千年傳承的良好道德觀和價值觀,如尊老愛幼,遵紀守法,公平正義,也成爲良好社會風尚的文化底藴。文化被譽爲精神之父,同時又被稱爲體制之母。之所以説它是體制之母,是文化對社會制度建構有指導作用,可以推動社會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優化,通過革新生産關係産生新的生産力。信息時代,文化甚至已經上昇爲一種戰略資源,創新意識和實踐正在聚焦於文化,文化投資的增加和國家GDP的增長與生産率的提高有着緊密關係,並對綜合國力的總體提昇,對社會經濟的昇級轉型、對地區環境的整體改造等起着不容忽視的關鍵作用。

   (二)文化建設具有意識屬性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今天,更迫切需要先進文化來武裝人們的思想,引導人們樹立科學精神,與一切落後和迷信的意識行爲作鬥争。這些年,先富起來的廣東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遠遠落後於物質文明建設,一些地方黄、賭、毒盛行。先進文化教育的缺失,使一些人是非觀念模糊,從而走上歧路,嚴重危害社會治安,成爲新農村建設的絆脚石。

  以上所指的文化是廣義上的,有豐富的内涵和外延,其本質屬於社會意識範疇。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已鮮明的文化特徵,並爲這個國家和地區打上烙印,呈現出衆多的文化差异,如中國的群體性文化特徵與西方的個人主義至上就截然不同。文化差异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宗教和地域性等是很重要的因素。

  (三)嶺南文化具有優秀禀賦

  嶺南社會經濟發展除了受大中華傳統文化影響,更是深深地打上嶺南文化烙印。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有較大差异,這是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它因爲廣受包括東南亞與西方文化在内的海洋文化熏陶,具有開放、包容、勇於進取的特性。正是這種開放、包容和勇於進取的嶺南文化精神,帶來一個又一個奇迹,成就了南中國改革開放的纍累碩果,爲整個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寶貴借鑒。農村巨變源於制度創新,廣東一直没有停止過農村體制改革探索的步伐,從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到農村股份制;從鄉村工業化到鄉村都市化;出現了許多成功模式——股份合作制的萬豐共有制模式,鄉村工業化的南海模式、順德模式、中山模式、東莞模式等等。照筆者理解,先進文化除了代表生産力發展方向,更是因爲它具有積極進取的精神。

  這幾年,與上海江浙等兄弟省市比,廣東發展的步子慢了下來,後勁不是很足,如何再創新優勢,是當前急需破解的難題。而觀念更新,體制創新,都有賴於先進文化的撬動。

  二、南粤新農村文化建設價值的現實表征

  回看廣東過去30年農村社會和經濟發展,文化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推動思想解放,體制創新,促進嶺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文化是包羅萬象的,有形而上的宗教文化,也有形而下的世俗文化。文化種類繁多,表現形式多樣,如影視文化、科技文化、旅遊文化、飲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喪葬及婚嫁文化等等。這些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廣義文化涵蓋下的狹義文化,也叫小文化。無論是廣義文化還是狹義文化,都同時具有意識形態性和産業屬性。我們説文化屬於意識形態範疇,就是説文化能够以思想解放開闢前進道路,能够凝聚廣大人民群衆的意志和力量,能够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道德支持和思想保证。改革開放30年來,文化建設在廣東農村建設中正是發揮了這樣的功能。

  (二)文化作爲産業也開始起飛,並取得可喜成就

  作爲第一生産力的科學技術文化焕發了巨大能量。2008年廣東農業科技貢獻率達51%,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個百分點,農業科技研發隊伍、研發能力、農業科技推廣應用方面在全國均處於領先水平。“文化經濟”正是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以人文精神爲先導、以科學爲依託、以高新技術爲支撑的新型經濟。

  作爲産業迅猛發展的旅遊業,正在成爲農村經濟的支柱。2003-2008年,廣東旅遊業總收入平均增速13.1%,占全省GDP的8%。除了傳統的紅色(革命歷史)旅遊和藍色旅遊(海洋綫),農業生態旅遊、林業生態游等的昇温又帶動其他相關産業的發展壯大。比如森林生態旅遊,全省森林面積達927.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55.9%,森林生態效益總量達到6597.11億元,初步形成了以國家森林公園爲骨幹,以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爲主要依託的森林生態旅遊産業體系。“吃、住、行、游、購、娱”旅遊六要素已基本配套。森林生態旅遊業的蓬勃興起,拓展了林業的文化功能,做活了森林旅遊業,繁榮了農村經濟,森林生態旅遊已成爲旅遊業的一支新生力量和山區農村致富新的經濟增長點。2007年以森林旅遊爲主的林業第三産業收入達20.86億元,占林業總産值的1.52%,與2006年同比增長99.61%。

  旅遊業的昇温也利好與其關係最密切的旅遊用品的生産和銷售。除了文化含量高的旅遊紀念品,如端硯等,小至酒店的洗衣袋、禮品袋、拖鞋等一次性用品,出行必備的箱包、鞋帽、睡袋、帳篷之類的,大至房車、郵輪、遊艇等高檔産品的生産,都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增加了農民的就業機會。

  在不少地方,出版印刷業也産生巨大經濟效益,成爲地方經濟的生力軍。

  三、創新南粤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思路建議

  更好地發揮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必須抓住文化的意識形態性和産業屬性兩個特徵,全方位着力。

   (一)新農村文化建設是個系統工程

   新農村文化建設既要以滿足新農民的精神需要爲出發點,又要通過大力發展文化産業,促進農村産業的優化昇級,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這是個系統工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農民,應比他們的祖輩具有更高的文化水平,善於以科技知識武裝自己,有與時俱進的新觀念,這樣才不至於與鄉村的種種陋習同流合污。這一切,教育是前提,所以一定要加大文化教育上的投入。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决定》中定下戰略目標,到“十一五”末期,廣東全省農村小學適齡兒童毛入學率和初中毛入學率力争達到100%。廣東的貧困落後地區,教育問題依然嚴峻,我們隨民主黨派到山區調研時發現,還是有相當一部分的適齡兒童失學。而文化産品和服務的分配與享用,對於欠發達地區,也只是杯水車薪。執政爲民,如果最廣大的農民不能公平地享有公共文化,那就是政府的失職。“政府重要的是不要去做那些私人已經在做、做得會好一點或差一點的事情,而是去做那些根本没人做的事情。那麽如何重新界定政府角色?就是把政府作爲公共文化服務提供者,其任務不僅僅是提供直接的文化服務, 而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務得到提供,保证公民的文化權利得到實現”。[金元浦:《從文化産業到數字内容産業》,載張曉明、胡惠林、章建剛:《文化藍皮書2005年:中國文化産業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79—85頁。]

  讓科技更好地爲“三農”服務。在實施科技興農,提高勞動生産率和土地産出率,打造産業帶和農産品現代物流體系的同時,要讓農民真正成爲信息化的主要服務對象。這方面,作爲全國農村科技信息示範省份的廣東,已走在全國前面。早在2003年,省科技廳牽頭聯合團省委等10個省直部門就啓動實施了“廣東省農村信息直通車工程”。通過摸索創新,直通車工程有效突破了“三農”信息服務的瓶頸問題,深得廣大的農户信賴。直通車讓農民可以方便且及時地獲得關鍵的農業和市場信息,從而調整生産和銷售方向,創造更多價值。不過,要使信息工程讓更多農民享用,首先還得提高他們的素質和技能,這樣才能使他們主動參與到信息化建設的隊伍中來。從這一點説,又凸顯了農村文化教育水平提高的迫切性。

  (二)建設新農村,政府是關鍵

  省委省政府把文化强省作爲戰略,設立了文化産業資金,用於引導文化産業的發展,同時出臺一系列鼓勵扶持措施,這些對本省文化産業和事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然而,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場中立足、壯大,同時有抗國際金融危機的能力,必須打造好産業鏈,使優勢産業成爲真正的産業集群,這樣才能有效降低生産流通成本、創新成本。政府部門可以利用信息資源等優勢,爲企業排憂解難,出謀劃策。鶴山印刷業的良性發展就離不開政府有關部門的扶持。近年來,鶴山海關積極引導企業及時調整産業結構和開發新市場,提高産品的技術含量,同時大力推行“屬地申報,口岸驗放”區域通關新模式和“5+2”辦事制度及24小時預約監管,使印刷企業成品實現零庫存。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化危爲機”,今年1—2月,鶴山共出口印刷品3487萬美元,與去年同比大幅增長34.6%,較全省同類産品出口增幅高27.3個百分點,占全省印刷品出口值的17.1%。

  新農村建設,文化是最重要的因素,政府的作用是關鍵因素。説到政府對文化的投入,不能不提到東莞。近幾年來,東莞總投資超過15億元,建設市級文化設施。在東莞,到圖書館看書查資料,不需要任何證件;環境優美的嶺南美術館所展出的名家畫展,不需要門票就可看上一整天;廣場上有專業人士免費教跳交誼舞;精彩的晚會面向公衆免費舉行。東莞的粤樂社、私伙局(民間劇團)遍及城鄉各地,尤其主要分佈在農村。目前,東莞共有規模不等的“私伙局”300多家,居全省首位。據不完全統計,粤劇在農村的演出市場中佔領60%的重要比例,可見其影響之大。受惠於東莞的還有其他地方的演藝業。我們在江門等地調研時,當地的粤劇團和歌舞團無不對東莞政府的大手筆贊不絶口,東莞是他們活動的“根據地”。文化事業繁榮的同時,東莞的文化産業也得到長足發展。東莞如今已形成以印刷業爲支柱,以演藝娱樂業、會展業、文化旅遊業、出版發行業、藝術教育培訓業、大衆傳媒業等爲主幹的門類齊全、規模較大的文化産業體系。

   (三)産業要做强,須揚長避短

   雖然經過幾十年發展,廣東農村文化産業無論規模、效益還是拉動地方經濟各方面,都有可圈可點的表現。然而要進一步做大做强,還必須突破發展瓶頸。揚長避短。當然廣東農村文化産業的短處主要是:

  文化含量不够。和其他産業一樣,文化産業也已經形成瞭高低端搭配的多級産業分工體系,居文化産業核心層的創意産業自然位於産業體系的最上面,相對而言,一般性的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産品的生産與銷售在内的相關層居於産業鏈的低端。位置不同,利潤自然也就不可同日而語。美國等發達國家以創意産業爲先鋒居於高端。在文化産業這一塊,廣東雖然走在前面,然而放在世界格局中,我們只能説是製造大省,仍有種種因素制約我們從製造大省向創造大省的飛越。從我們進行的文化産業調研中,我們不難發現,雖然廣州深圳等珠三角大都市在發展創意産業方面作了不少嘗試,並取得一些成就,但有競争力的還只是印刷音像等製造行業。

  文化資源没有很好利用。由於産業結構不合理而造成的效益低下,在文化行業也一直存在。農村旅遊業就有人造景觀雷同,相鄰地區重復建設,旅遊資源整合和規模效應不足,旅遊項目單調,旅遊産品質量參差,没有特色等問題。這就難怪廣東旅遊業一直是外熱内冷,也就是説,省内游還没有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創造效益和拉動經濟的能量遠遠没有釋放出來。在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上,我們不少地方政府還存在缺位現象,没有很好起作用。    

  産業化程度不够。“産業化”即是指要使具有同一屬性的企業或組織集合成社會承認的規模程度,以完成從量的集合到質的激變,真正成爲國民經濟中以某一標準劃分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産業化的基本内涵是以市場爲導向,以效益爲中心,依靠龍頭帶動和科技進步,對文化産業的相關行業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産、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企業化管理,形成産業鏈。依據這一内涵,廣東農村也就旅遊業還算有代表性,其他的如印刷業、玩具業、體育用品、演藝業等説得上産業化的都還集中在少數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也就是説,除了少數一些文化行業,廣東農村多數文化産業門類都未打造出符合市場規律的産業鏈條。散、亂、小,競争力不强是基本特徵。

  廣東農村文化産業發展有自已的優勢,包括政策優勢、資金優勢、人才優勢、資源優勢等等。作爲僑鄉,廣東還擁有廣大的海外市場,關鍵是我們如何拿出過硬的文化産品。

   (四)兼顧雙屬性,“内容”做文章

  “内容”在這裏主要有兩層意思,一層是指文化作品的思想内容;另一層是指“内容産業”中的“内容”。這兩方面正是由文化産品的雙重屬性决定的。首先,有意識形態性的文化産品,對人們的精神世界有不可低估的影響。近幾年,隨着互聯網向城鄉伸展引發的青少年問題更是令人關注。來自廣東緑網志願者組織的數字是,截至2008年,廣東互聯網用户已達4554萬户,占中國網民15.3%,居全國之首,其中一半以上是青少年。無論是藉助互聯網傳播還是傳統的媒介手段,無論是印刷出版還是影視等市場,現在共同的問題是文化産品生産質量與數量不對等,文化精品太少,更多的是缺乏思想内涵和深度,粗制濫造者,是所謂的“文化垃圾”。我們説要注意文化作品的思想内容,不是簡單的觀念灌輸,更不是説教,而是使作品既有藝術性和可欣賞性,又在潜移默化之間,使引人向上,教人爲善等促進國民性進步和社會文明建設的積極因素起作用。

  “内容産業”是上世紀90年代,在以計算機技術爲代表的數字化發展的背景下産生的新概念,也稱信息内容産業、數字内容産業、創意産業。换言之,内容産業“以創意爲動力,將各種文化資源與最新數字技術相結合,融會重鑄,建立了新的生産和消費方式,産生了新的産業群落,培育出新的消費人群,並以高端技術帶動傳統産業實現數字化更新换代,創造出了驚人的經濟社會價值。内容産業已逐步成爲當代社會發展中的主流産業”。[丁言:《文化生産力理論的實踐價值》,《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06年第2期。]在全球文化産業鏈中,内容産業顯然處於高端。而在文化産業家族中,它更是居於核心層。具體包括媒體印刷品、數據庫、電子音像、光盤、遊戲軟件等。

  “内容産業”其實也就是創意産業,强調知識含量、科技手段、創新精神。這些自然都以高素質的文化爲前提。我國由於起步稍晚,在“内容産業”上競争力不足,更多的行業處於産業鏈下游,所以,直到現在,我們只能説是文化産業的製造大國,而不是創造大國。也就是説,我們的相當多文化企業,還只是外國公司的産品加工者。有識之士早就疾呼,我們的文化産業要打造自主品牌,在創意上多下功夫,免得受制於人。以近年大熱的動漫産業來説,在國家有關政策利好下,目前我國共有78個動漫(動畫)産業基地(園區),動漫製作機構從2002年的120多家猛增到目前的6400多家。然而,原創且市場良好的作品却依然少之又少,不少動漫製作公司還在走代工的發展路徑。廣東當然也不例外,同樣存在着缺少精品、資源浪費極大等問題,亟需盡快進行資源整合。我國有3000億元的潜在動漫市場,目前只開發了幾百億元。相信整合後形成的産業鏈,一旦運轉起來,發展前景還是很可期的。

  内容和創意是無所不在的。包括那些看上去文化含量似乎不高的文化産業門類。比如休閒娱樂類裏的玩具業。中國海關曾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玩具屬傳統勞動密集型産品,2008年以來,國内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漲、人民幣加速昇值、融資困難、出口退税率下調等原因,導致中國玩具企業大規模倒閉。有“中國玩具禮品城”之稱的汕頭澄海區擁有衆多玩具生産企業,是國家火炬計劃中唯一被認定的“智能玩具創意設計與製造産業基地”。然而,這裏的業内人士也對現有的主要生産方式憂心忡忡——國外提供創意和原材料,中國企業代爲加工,收取微薄的加工費,産品打上中國製造。一旦發現安全問題,傳媒和消費者都把責任推給製造商。中國玩具業一直活得很苦。他們認爲,只有壓縮來料加工,轉型昇級,打造自主知識産權品牌才是出路。

  打造新農村文化建設工程,推動農村文化産業的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雖然任重而道遠,然而我們相信,在强調可持續發展的今天,以緑色環保爲鮮明特徵的文化産業,依舊是朝陽産業,而勇於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和嶺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和歷史資源,將是其突飛猛進的助燃劑和永動機。

  

               (作者係廣東省社科院文化産業與新聞傳播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