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創新區域高校與南粤新農村資源配置的戰略思維
劉 偉
高等學校是先進文化的重要創新基地,它以培養人才、服務社會、創新知識爲基本職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選擇,區域高校必將在新農村發展進程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從區域高校教育資源與新農村建設的視角,對區域高校優勢和南粤農村發展需求進行分析,對如何構建區域高校服務新農村的模式進行探討。
一、區域高校服務新農村戰略思維的價值選擇
(一)區域高校是推動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一支重要力量
從歷史和現實視角看,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意味着經濟結構和社會面貌兩方面的轉變。在這個轉變中,社會必然産生許多矛盾和問題。自然,選擇什麽樣的政策應對尤爲關鍵,自覺順應轉型而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是成功先例的經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正快速邁向現代社會。從以往社會轉型的實踐看,具體表現爲:一是由傳統農業社會轉變爲現代社會;二是由傳統農業爲主轉變爲現代工業與第三産業居主導地位;三是大量農民逐步轉變爲現代市民,等等。這一轉變既爲我們描繪了藍圖,又讓我們看到轉變的艱巨性。
在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過程中,區域高校扮演什麽樣的角色呢?它以大量的人才優勢、强大的創新能力滲透在社會的各個方面,釋放巨大的變革力量。高校爲農村輸送大批專業人才,爲農業發展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撑,爲塑造現代農民提供精神力量。區域高校作爲先進文化及其創新的重要基地,在提昇農業産業結構、改造農村社會面貌、構建民主和諧基層政權、轉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等方面,將發揮巨大的助推作用。
(二)區域高校是培養和塑造現代農民的重要人才基地
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和發展現代農業,都需要高素質的農民。長期以來,由於我國農民文化素質偏低,農民主體地位難以充分發揮。新農村建設的主體缺失表征是什麽?並非農民不被視爲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而是在什麽意義上被看作主體,如何承擔新農村建設主體的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講,並不在於農民自己的願望,而是政府、社會及廣大農民自身如何培養現代農民的主體意識。因此,必須首先加大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力度,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新型農民,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高校是培養和塑造現代農民的重要人才基地,在培養和塑造現代社會需要的主體方面作用顯著:一是高校可以爲農村培養高素質農業技術人才、提昇農村經濟活動的質量;二是高校具有人才和知識優勢,可以有效解答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三是高校具有資源優勢,可以通過網絡傳播、送教下鄉等方式豐富農村文化建設。四是通過職業技術教育,爲青少年提供致富信息,拓展致富思路。高校獨特的文化資源優勢,加上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必將在培養現代農民主體、促進新農村建設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
(三)發揮區域高校優勢,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科學發展觀是統領“三農”問題與當前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指導思想。其核心是以人爲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以人爲本就要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爲我們一切工作的最高標準。農民的利益同樣不可忽視。長期以來,廣大農民爲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他們享受到的成果却比較少,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拉大。這是我們亟待解决的重大問題。現在中央强調改善民生,就是要讓農民分享到發展的成果,切實從關心解决他們發展的角度提出這一重大戰略思想。同時,高校具備了服務新農村建設的相當實力基礎,理應兼顧在服務新農村建設中的戰略需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院校也有了長足的發展。特别是近年來,南粤區域出現高校擴招、大學聚集發展的良好勢頭。大學城的建設既滿足高等教育大衆化的需求,又通過教育資源的整合發揮向周邊輻射的巨大優勢。當前,迫切需要研究如何實現高校與區域農村協調發展的政策與制度安排,一方面是高校的巨大人才優勢,大量畢業生迫切需要就業安置;另一方面是農村發展滯後及對人才的巨大需求。這一現象需要統籌高校與新農村發展的政策與制度安排。高校不僅要面向城市和現代工業,同時還要積極面向農村,因爲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而農民就占了9億多。服務農村、改造傳統農業、塑造現代農民,幫助農民脱貧致富,也是區域高校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農業興則百業興,農民富則社會富。這是區域高校服務新農村在當下的國内外經濟形勢下的必然戰略選擇。
二、當前區域高校服務南粤新農村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
(一)資源配置不合理,缺乏政策統一協調
農村有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少數地區也有一定的資金,但是普遍缺技術、人才這些要素。人才技術方面,南粤地區80%以上的農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是初中及以下。農村自有的人才技術存量先天不足,加之現行人才流動性的商業化、城市化取向,農村有限的人才技術正面臨日益枯竭的趨勢,進一步加劇了農村發展的滯後問題。當前,廣東省高校有幾十所,這些高校經過改革開放後的快速發展,規模和人數都相當可觀,每年都向社會輸送大批人才。尤其這幾年,出現了畢業大學生“過剩”現象,多數大學生傾向到城市工作,而不願到農村。除農村客觀條件較差外,還有政策性主觀原因,尤其在“人才過剩”與農村需求之間缺乏政策的統一協調。同時,高校在制定招收計劃與人數上,缺乏面向農村社會需求的充分論证,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不盡完善。
(二)利益驅動導致高校對農村投入動力不足
改革開放30年,廣東的農業有了長足發展,但距離現代農業社會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特别是農業綜合生産能力還不强。由於農村覆蓋面積廣,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在産業布局上,農村發展缺乏競争優勢。長期的投入不足造成農村經濟發展落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基層民主政治體制不完善,缺乏吸引力。市場經濟最終導致社會整體技術人才自發流向城市,農村少數有一定專業技術人才也逐步流向其他産業。
長期以來,高校在發展思路上,以服務現代産業、城市爲重點,在人才培養、專業設置、就業分配上也多傾向城市,農村是其薄弱環節。凡是高校與現代經濟結合緊密的,其發展的經濟收益和社會的認可度就高,高校與農村發展的要求漸趨漸遠。當前的大學生由於感覺農村條件差,發展前途渺茫而放棄到農村就業。當下正在實施的大學生村官計劃也迫切需要從政策和制度優勢上保障留得住人才。正是人們利益的驅動加之農村先天發育不良導致農村投入動力不足。
(三)資源共享内容單一,缺乏整合性
資源整合是指通過組織和協調,把機構内部彼此相關但彼此分離的職能,把機構外部既參與共同的使命又擁有獨立經濟利益的合作伙伴有關的資源進行重新配置,通過組織制度安排和管理運作協調來增强機構的競争優勢。目前,高校在人才培養上,也把建立農村實踐基地作爲依託,對學生進行專項訓練。雖然實現瞭高校與農村發展模式的結合,但最終的目的不是促進農村發展,而是推動學生創新實踐教育,培養學生開拓創新精神和校内學術研究與教學任務。因此,無論就結合的實效性和深度來講,都不足以解决當前農村發展的迫切需求。
當前,農業、農村和農民存在諸多問題,迫切需要高校加以關注和研究,如農村土地制度問題、農業産業化和市場化問題、農業合作醫療問題、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等。所有這些問題,不是閉門造車、紙上談兵可以解决的,高校學者只有走出象牙塔,深入實際,深人生活,掌握第一手資料,才有可能找到切實可行的解决方案。政府和高校應製定鼓勵高校學者走向農村的相關政策,如建立緊密型的固定與不固定的實踐考察基地,隨時跟踪農村出現的新情况、新問題,並進行研究,予以解决;建立鼓勵、支持學人到農村短期考察的制度,並將此作爲晋昇職稱( 職務) 的依據;不論何種專業的大學生,在四年的大學生活中應有 l ~2月的時間到農村去體驗生活,以此作爲培養大學生人文情懷的一個重要措施。
(四)人才引導機制不健全
在當下就業形勢下,大學生越來越難找工作。於是國家啓動大學生投身農村建設計劃,到農村當村官,緩解就業壓力。然而仔細研究幾年來的大學生村官在現實中的情况,不得不用“步履維艱”來形容。就願望而言,選派大學生當村官無可置疑。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美好願望都一定能帶來期待的效果。現實中選派大學生當村官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大學生學非所用。在大學階段,大學生的專業各异,有的原來是學計算機的,有的原來是學外語的,有的原來是學歷史的,這些專業和三農可以説是風馬牛不相及,學非所用的現象自然也就表現得十分突出。二是理想與現實反差大。不否認有些大學生對於三農有着很深的感情,但也有一部分是冲着考研加分、考公務員加分等優惠政策去的,本身並没有扎根農村、立足在農村發展的長遠打算。一旦接觸到農村實際工作,稍遇挫折便淺嘗輒止,有的甚至剛到任上就後悔當初選擇。而對於另外一些對農村有很高期望值的大學生村官來説,農村現實也並非像有關媒體宣傳或者他們自己設想的那麽美好。從大學生到村官,這兩種角色之間的巨大反差也可能會使許多人産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對他們下一步的工作帶來不利影響。三是大學生村官計劃盡管出發點良好,但與現行有關法規存在一定矛盾。如《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員會成員”。因此大學生村官多以村支書助理和村委會主任助理身份出現。他們是否能够發揮作用,以及發揮多大作用,都有待時間檢驗。在這種情况下,我們很難設想大學生在農村會有着飽滿的工作熱情。四是相關措施不配套。盡管社會各界對於大學生村官計劃寄予了很高期望值,但在操作層面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由於受到地方財力制約,大學生村官的編制、待遇及安置問題無法解决。有的大學生村官報酬太低,甚至喫飯問題都難以解决。如此勢必降低這一計劃對於大學生的吸引力,最終導致大學生村官嚴重流失。盡管有些發達地區用幾千元月薪、户口、考研加分等政策增强大學生計劃的吸引力,但這對於部經濟欠發達地區顯然不具有可操作性。上述僅是對畢業的大學生而言,不難試想其他高層次專業人才的引進。因此,發展新農村,就必須解决人才引進的機制問題。
三、構建區域高校服務南粤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模式
(一)建立區域高校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資源共享管理機制
區域高校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資源共享管理平臺的構建最主要的是建立“區域高校教學資源服務新農村建設管理委員會”(僅爲設想),由政府負責搭建、協調,由區域内各高校、各級分管農業的地方官員派出代表組成,是區域高校與農村工作對接的一個管理機構,履行管理、協調、監督、服務功能,從而實現資源的充分共享與合作,形成優勢互補。
(二)推進高校專業設置改革,建立面向農村的服務教學模式
首先高校要樹立面向新農村的文化服務觀念,轉變高校教育服務對象單一模式。爲此,高校要在教育觀念、教學模式、培養目標及學生選擇方面做出相應調整,主動面向農村。在科研上,强化對農村新問題的理論研究,爲新農村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撑。其次,把抽象的理論轉化成農民的技能。高校科研力量强、專家密集,在服務三農、建設新農村文化過程中,高校要注重把抽象的理論和科研成果有效地轉化爲農民能够接受的小知識,走出一條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成功之路,爲進一步培養農村文化創造基礎。在農村文化建設中,高校要注意知識的實用性、通俗性。高校要充分利用現代傳媒技術,將其研究成果製作成能讓農民接受的圖文並茂的課件或者制成録音、録像,把高深的知識帶進農村。第三,積極發展南粤新農村建設的遠程網絡教育。在組織農民學習方面,高校可以通過其强大的網絡系統,通過精心組織農村黨員幹部和農民進行網上學習,在各個方面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服務。一是遠程教育緊緊圍遶不斷提高農民收入,運用適用課件組織教學活動,廣泛開闢農民增收渠道。通過組織優秀的教學片,結合當地産業結構調整和農民的實際需求,深入廣泛開展科學種田、養殖、園藝、沼氣、病蟲害防治、農田水利建設的教學,並通過網上農産品信息的疏通交流,進一步引導農民進入市場。這樣將農村文化建設與農業實際需求結合,有利於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二是遠程教育要圍遶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新農民開展教學活動。通過開展文化繼續教育,增加農民的文化知識,不斷掃除青壯年文盲。還通過優秀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片,通過先進模範典型的事迹片,通過黨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以及正確的鄉規民約的宣傳教育,引導農民成爲“新農民 ”。
(三)建立多元化的服務農村建設的平臺
積極提昇農民素質是建設南粤新農村的關鍵。高校要把提高農民素質作爲關鍵環節,培養和造就新農民。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更是新文化建設的主體。没有新型農民,就不可能建成新農村,更不可能全面提昇新農村教育、文化、衛生事業。
當前,高校可以通過相互協作辦好農村職業教育。一是通過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提昇農民素質。提高掌握一定技術的農民比例,有利於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整體水平,縮小與其他地區農民的差距,進而有利於新農村文化建設。二是注意培養農民文化骨幹。建設新農村文化,急需一大批農民文化骨幹,通過對農民進行文化職業教育的培訓,培養一批既有理論知識,又有文化實踐技能的人才,這有利於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持續發展。三是高校加强對農村文化建設的宣傳,營造有利於農村文化建設的良好氛圍,提高全社會對農村文化建設的認識。四是堅持文化下鄉,繁榮農村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高校要轉變觀念,把文化下鄉和建設農村文化作爲高校重要工作任務,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爲此,高校可以組織專業藝術院團赴老少邊窮地區進行慰問演出。或者組織有關學生團體到農村宣傳農業知識或者組織有關農業技術專家到農村解决有關農業生産技術問題;爲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做出貢獻。農村文化設施落後是一個長期制約農村文化發展重要的因素,怎麽樣提高農村的文化設施,需要社會多方面做出努力,其中高校可以組織自己力量幫助農村建立圖書館、把高校豐富的教學資源向農民開放等;積極解答各種有關農業生産問題,許多農民和基層幹部在文化實踐中,會遇到各種問題,爲了更好的滿足農民的需求,高校可以通過文化下鄉向農民宣傳在文化建設中需要的政策法律,向他們講解養殖、種植、農業加工、園林等疑難問題。通過互動交流,拓展農村文化建設渠道。
(四)積極做好“南粤新農村大學生村官”計劃
當代大學生是擁有現代知識、現代思維、現代眼光的優秀青年,實施大學生到農村、到基層計劃有利於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帶領農民致富、促進農村穩定。實施大學生到農村、到基層計劃既可爲他們解决就業難的問題,同時還可以實現大學生的人生價值。針對當前大學生村官計劃執行中存在的問題,迫切需要以客觀、冷静、務實的態度來看待。
一是對於現行大學生村官計劃進行調整,重視對擬任村官進行任前培訓,有條件的可以實施大學生村官雙學位項目。比如將大學生村官計劃報名階段從畢業向前推移到大二或者大三,對報名人選設置農村管理學的第二學位,通過考試即可授予學位。可以規定第二學位的學費由國家予以免除,但參加該項目的學生必須在農村服務若干年。對於參加了該項目的學生,在課程設計和日常調研方面可以有意識增加相關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教學和培訓,並從見習村官做起。這樣不僅可以解决學非所用問題,並可以培養出一批文化素質高、瞭解農村的後備幹部。根據這一計劃,省政府只需拿出1個億,就可以爲我省農村發展培養出1萬名優秀村官。二是適當爲大學生村官减壓。三農問題千頭萬緒,原因十分復雜,派過來幾個大學生村官並不能解决農村的根本問題。對於大學生寄予過高的期望,過分迷信大學生,對於這些大學生村官來説也未必是好事。就處理農村地界争議、鄰里糾紛等農村日常工作而言,大學生從開始上手到真正做好這些工作,需要一個適應過程。應以一顆寬容的心對待他們,允許他們犯錯誤,並切實關注他們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困難,讓他們能以一顆平常心堅持把農村工作做好。這無論對於他們正在從事的農村工作,還是以後從事的其他工作來説,乃至對於大學生村官自身的成長來説都有現實意義。
大學生村官作爲新事物,值得思考的東西有許多。應以客觀、冷静、務實的態度來看待這一新鮮事物,並從各個層面把工作做好。唯有如此,選派大學生當村官才能真正起到建設新農村,服務三農的效果。
(作者係廣東藥學院人文社科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