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拍好農村題材影視片促進我國新農村建設



  陳芳芳 

  2008年10月12日召開的中國共産黨第十七届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决定》提出了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其中有一條重要任務就是“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農村文化進一步繁榮,農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落實,……。”當然,這裏説的“農村文化”、“農民基本文化權益”有它更廣泛的深刻含義,我不想多加叙述, 我只就“農村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農村題材影視片和“農民基本文化權益”之一——看電影難的問題談點個人看法。

  一、農村題材影視片的現實價值

  農村題材影視片在促進新農村建設方面佔有重要位置,起了很大作用。這裏略加分析。

  (一)農村題材影視片的主要類别

  首先從形式看,農村題材影視片有電影故事片(含戲曲片、美術片、動畫片、合協拍片、電視電影、數字電影等)、電影紀録片與科教片、電視劇與專題片等;其次從時間上分,農村題材影視片有我國解放前的、有新中國成立後包括改革開放與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的等;再次從内容上看,農村題材影視片有言情片、武打片等;最後在分類上,農村題材影視片可以分爲喜劇手法、叙事手法、倒叙手法、舞臺及外景實地手法等等。至2008年底,珠江電影制片有限公司生産電影故事片230多部、紀録片與科教片619部(1300多集)、電視劇和專題片153部(1400多集),其中不乏是農村題材的影視片。

  (二)農村題材影視片的重要意義

  概括起來拍好農村題材影視片對促進新農村建設有以下意義:如《女人花》、《寡婦村》、《等郎妹》等,突出了農村農民反帝、反封建思想,也表現了農民勤勞勇敢、檏素善良等優良品質;又如戲曲片《打銅鑼、補鍋》、《山村新曲》、《雙教子》、《遊鄉》、《借牛》、《一袋麥種》、《送糧》等,反映農村移風易俗新貌,塑造了社會主義農村新人物;再如《電到農村》、《春到電白》、《木薯》、《稻蟲的天敵》、《農桐間作》、《中暑的預防》等電影紀録與科教片,教會人們科學種田、科學養殖,把高新技術運用到新農村建設中;還如《鄉情》、《鄉音》、《鄉民》、《安居》、《荔枝紅了》、《情滿珠江》、《喜洋洋》以及最近拍的《所有夢想都開花》等,再現了農村的新生事物——農民洗脚上田、農民到城市當鐘點工、農村與農民個體户辦鄉鎮企業、農村搞農工商聯營及農産品深加工、農民用電腦等高科技手段瞭解信息與搞銷售、農民工當人大代表等等。這一切深深地鼓舞着農民,使他們看到了新農村建設的希望和前景。

  (三)農村題材影視片的主要好處

  拍好農村題材影視片對促進新農村建設好處甚多:一則可以使農村、農民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去與封、資、修及黄、賭、毒思想作鬥争,激發搞好新農村政治、思想、文化、作風、組織、制度建設的意志;二則明白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武裝農民的頭腦,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農民的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是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動力;三則使廣大農民從影視片和實踐中學會高、新、尖的科學知識和本領,以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需求;四則使廣大農民和致力於新農村建設的有志之士樹立敢想敢干、勇於拼搏、不斷改革創新的大無畏精神,充滿信心、與時俱進地去推動新農村建設大踏步前進。

  二、農村題材影視片减少的原因

  過去人們看過許多耐人尋味的農村題材影視片,如:《錦上添花》、《月亮灣的笑聲》、《渴望》、《情滿珠江》等等。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這種影視片却越來越少了,爲什麽呢?原因固然很多,我認爲最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人們對拍攝農村題材電影不够重視

  表現在電影製作生産單位認爲拍攝農村題材電影的製作成本大,一般都要好幾百萬,甚至上千萬人民幣。可製作出來後,喜愛看這類電影的觀衆並不多,尤其是城市大影院由於主要觀衆是青年人,所以影院也根本不會安排上映檔期,因而,難以收回成本;而電影發行放映部門則認爲拿到農村去放,雖然,國家有補貼,可農村放映條件差,而且在農村放電影没多少人看,不可能賺錢,這是一份吃力不討好的差事。

  (二)拍攝的農村題材電影質量一般

  正因爲農村題材電影難收回成本,所以電影製作生産單位對拍攝這類影片不願下太多功夫,采取應付了事的態度。再者,由於電影主創人員急於求成思想作怪,不願深入基層、深入生活,對日新月异的新農村的改革發展情况不熟悉、不了解,因而,寫出的東西脱離實際、平平淡淡,甚至倒胃口。

  (三)爲農村放映電影的設備差

  一方面在農村大多數地方既没有好的電影放映機,又没有像樣的看電影場所,致使放映工作受到很大制約。如受天氣好壞、是否農閒、農家住所集不集中等等因素所影響。另一方面即使電影發行放映部門有好設備,也不願意拿到農村去折騰。

  (四)看農村題材電影的觀衆難以組織

  因爲,農村的娱樂方式多樣化了,選擇餘地也廣了,不一定非要到露天看電影。如在家裏看看電視(VCD、DVD)、聽聽音樂(CD、LD、MP3、MP4)、打打電腦什麽的,照樣心情愉快、舒服自在;而且不少青壯年農民洗脚上田,到鄉鎮或城市打工,或遇上農忙季節,農活繁忙,剩下的“386199部隊”人員(即農村留守婦女、兒童、老年人)出於種種理由不願出門;再者就是農民居住的分散,交通不方便,如若遇上需爬山涉水來看一場電影,那多不容易呀。

  (五)農村的電影放映隊伍力量既散又弱

  因爲,原來電影放映隊的熱心人或者是由於年齡大了退出了電影放映隊伍;或者是由於電影放映任務不飽和,賺不到錢,致使生活困難,而離開了電影放映隊伍。不管何種原因,總之,現在的農村電影放映隊伍是很不健全的。

  三、解决農民看電影難問題的建議

  怎樣解决農民看電影難的問題?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决定》中關於繁榮發展農村文化的要求,我認爲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重視農村題材影視片的拍攝、放映

  拍好、放好農村題材影視片是影視工作者的神聖職責,也是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迫切需要。我們知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要達到這些要求,光抓經濟建設不行,還要抓好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這諸多的建設裏就包括農村題材影視片的製作與發行,即要按照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來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要認真拍出高質量的農村題材影視片

  以前農村影視片對推動農業發展和農村事業進步和農民的素質提高起了很大作用,如看了《我們村裏的年輕人》、《喜迎門》、《錦上添花》以及一些農業科教片等等,對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養、文化鑒賞能力和科學種田本領等等,多多少少是有幫助的。現在要拍出農民喜聞樂見的農村題材電影,一是要深入農村、深入生活,瞭解農民、熟悉農村和農業政策;二是要跟上形勢。目前農村、農民、農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進入到“以工促農”及“以城帶鄉”的新的發展階段。黨對新農村的政策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以及“多予、少取、放活”。同時,必須遵循五個原則:鞏固和加强農業基礎地位、切實保障農民權益、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産力、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堅持黨管農村工作。我們拍攝農村電影,一定要注意這些新情况、新問題、新變化、新政策。只有切合實際,拍出的影視片才能打動人心,富於感染力。

  (三)要加快農村電影院的建設與農村電影放映設備的更新

  隨着農村城市化、農業工業化發展進程的推進以及農民物質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農村可以利用各種優惠政策和社會資金,包括外資,建立較好的電影院,甚至多功能的電影院、數字立體聲電影院或加快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設步伐;農村電影除了16MM、35MM膠片放映外,還可以轉成數字電影,搞流動放映。前不久,廣電總局電影局就開闢了一條農村數字流動電影院綫,把公益性電影送進農村,逐步建立起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的長效機制,以具體行動,努力完成廣電總局電影局提出的“2131工程”(即在21世紀實現一個農村一個月放一場電影的任務)。

  (四)根據農民、農村、農業生産的不同特點來組織影視片的發行、放映

  也就是説,放合乎婦女、兒童、老年人口味的影視片;放多層次、多種類的影視片;也可以利用别的大衆文化媒體,如在電視、電腦、手機等電子産品上點播影視片等。這樣,既可以達到對廣大農民和農民工娱教於樂、陶冶心情的目的,同時對净化社會生活環境也有好處,使農民和農民工遠離黄、賭、毒,不去做違法亂紀的事情。

  (五)發揮國家、集體、個人的作用,把農村題材影視片放好

  農村電影放映是公益事業,中國共産黨第十七届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决定》把它定位在“重點文化惠民工程”的高度上,這是對我們影視文化工作者的鼓舞與鞭策。各國有電影放映單位、集體與個人放映組織均應全力以赴投入這項工作,抽出時間和精力、安排好上映檔期,扎扎實實地把這項工作擺上議事日程,并且下功夫做實做好。20世紀90年代後期,電影發行渠道放開了,除省、地、縣電影發行公司及國有電影發行院以外,民營、個體的發行公司如雨後竹笋,紛紛發展壯大起來,這是件大好事,也正是他們的不懈努力,才爲新農村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增添了新的光彩。

  (六)影視片的拍攝與發行政策要進一步向農村題材影視片傾斜

  雖然,廣電總局電影局已經制定了不少有利於農村題材電影創作生産與銷售的政策,包括電影放映税收優惠政策等。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競争激烈的今天,更應加大這方面工作的力度。正如《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决定》所指出的那樣:“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機制,盡快形成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扶持農村題材文化産品創作生産,開展農民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文化活動”、“引導城市文化機構到農村拓展”等,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創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和條件。

   (七)要注意發展新農村的和諧影視文化

  由於我國建設和發展總的目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因此要把發展作爲第一要務,是壓倒一切的硬指標。黨的十七大報告把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作爲單獨的突出問題來談,把它列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還寫進了中國共産黨章程。那麽,如何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諧影視文化呢?以往容易犯的錯誤是顧此失彼:重視了人與人的矛盾忽視了人與社會或人與自然的矛盾;處理了人與社會的矛盾則淡忘了人與人或人與自然的矛盾;解决了人與自然的矛盾又忘記了人與人或人與社會的矛盾。我們則要吸取這些教訓,要切實以人爲本,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重視城鄉、區域影視文化協調發展,着力豐富農村、偏遠地區、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係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副會長、珠江電影制片有限公司原黨委副書記)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