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發展農業休閒旅遊推進南粤新農村建設



  楊荷卿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共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曆史任務。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搞好“大農業”和“大旅遊”的結合,大力發展農業休閒旅遊,既是加快發展我國旅遊業的一項重大舉措,也是加快發展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一條新路子。本文以南粤農業休閒旅遊發展爲視點看農業休閒旅遊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好途徑。

  一、發展農業休閒旅遊的背景和意義

  (一)發展農業休閒旅遊的時代背景

  黨的十六届五中全會强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曆史任務”。“十一五”規劃中强調全面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十一五”時期是承前啓後的重要時期,只有切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加快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步伐,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才能在本世紀頭20年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因此,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關係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意義非常重大。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緊緊圍遶“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全面推進農村的經濟、社會、環境和諧、快速發展。這是一個全面的目標,絶不單純是搞農村的建設。

  黨的十七届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决定》,明確提出了“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和鄉村旅遊業”。我國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搞好“大農業”和“大旅遊”的結合,大力發展農業旅遊,實現“大旅遊”與“大農業”的互相滲透融合,不失爲發展我國現代農業的好形式,也是加快發展農業休閒旅遊的好途徑。隨着21世紀旅遊業的大力發展,我國農業休閒旅遊作爲一種新型的旅遊形式已經獲得了快速的發展,我們關注和研究農業休閒旅遊的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正當其時。

  (二)發展農業休閒旅遊的現實意義

  鄉村旅遊是指以農業文化景觀、農業生態環境、農事生産活動以及傳統的民族習俗爲資源載體,融觀賞、考察、學習、娱樂、購物、度假於一體的旅遊活動。鄉村旅遊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定義。狹義的鄉村旅遊是指旅遊者以鄉村空間環境爲依託,以鄉村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特色(生産形態、生活方式、民俗風情、鄉村文化等)爲對象 ,觀光、度假、娱樂或購物的一種旅遊形式。這是目前包括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委員會等國際組織在内廣爲接受的定義。廣義的鄉村旅遊還包括農村居民的外出旅遊。充分利用本地優勢,結合旅遊開發,發展農業旅遊,可以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農村自然、文化資源;增加農村就業機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縮少城鄉差别;爲人們提供新的活動内容,有利於身心健康;擴大農業經營範圍和規模,减少中間環節,增加農民收益;擺脱農業發展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以旅促農,發展農業觀光旅遊,科技農業旅遊,鄉(鎮)村旅遊,創建旅遊强縣(市、區),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休閒農業是以農村自然環境、農業資源、田園景觀、生産内容和鄉土文化爲基礎,通過總體規劃布局和工藝設計,加上一系列的配套服務,爲人們提供觀光、旅遊、休養、體驗農漁鄉村民俗生活的一種農業經營新模式。以農業生産過程,農村風貌,農民勞動生活場景爲主要吸引物的鄉村旅遊,具有很强的産業滲透性和互動性。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整合旅遊資源,有利於將農村的一産,二産資源轉化爲新的旅遊資源,優化農村産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的良性發展;有利於實現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增加農民非農收入,加快脱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這就將“三農”推向了市場,使其成爲旅遊資源和旅遊産品,從而與解决好“三農”問題實現了全面對接。發展農業旅遊對於農業來説,有利於促進農業産業結構調整,拓寬農業發展的内涵和外延,發揮農業在生態保障、觀光休閒、文化傳承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現代農業體系;對於農村來説,有利於擴大旅遊經濟覆蓋面,增强城鄉居民的感情交流和信息互動,有利於吸引城市的人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促進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建立以旅助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培育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對於農民來説 , 則有利於開闊視野,更新觀念,擴大就業,增加收入,實現富餘勞動力的就地轉移,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對於旅遊者來説,滿足了人們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個性化需求;有利於縮小城鄉差别,統籌城鄉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可以説,發展鄉村旅遊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利抓手。

  新農村建設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讓農民富起來,讓農村繁榮起來,讓農業强起來。發展農業休閒旅遊,可以拉長農業産業鏈,大力發展農業旅遊;加快發展旅遊農業,助推“緑色崛起”,有利於開發和增值農業資源,有利於旅遊産業拓展,有利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大力發展農業旅遊,對於解决“三農”問題和農村再就業問題、培育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具有多方面的積極作用,同時對於整合旅遊資源、豐富旅遊産品、增加旅遊供給、進一步做大做强旅遊産業具有重要意義。

  二、我國農業旅遊的發展現狀

  (一)休閒農業已成爲我國新農村建設“加速器”

  我國農業旅遊是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在傳統農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現代旅遊業相結合的一種農旅交叉産業。其形式和内容等很受廣大旅遊者的歡迎,發展迅速。上世紀80年代在我國農村地區涌現出第一批旅遊點,廣東省涌現出不少都市農業。首先在廣州郊區出現了觀光果園,還有深圳的青青世界、順德均安生態園、肇慶廣生農業生態園以及斗門白藤湖農民度假村等,都是我省都市農業早期發展的典型代表。當前都市農業發展的主要類型有觀光農園、休閒農場、市民農業園、教育農園、森林公園、民俗觀光村等。開放草莓園、楊桃園或柑桔園供市民采摘活動。這些都是都市農業的初級階段。都市農業是把農業與旅遊業相結合,在都市化地區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漁生産、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是一種爲人們提供休閒旅遊、體驗農業、瞭解農村的新型農業生産經營形態,是促進農村發展的一種新型農業産業形式,是現代農業重要搆成之一。都市農業的出現是社會城市化到一定程度後出現的一種農業型態,是農業擺脱弱質、微利,並參與第三産業的有效途徑,是農業發展的更高階段。我國現有的農業旅遊項目包括:觀光農園、休閒農場、教育農園、農業公園、民俗觀光村、森林公園等等。

  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指出,我國70%的旅遊資源處於包括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在内的農村地區,因此我國潜力最大的旅遊市場在農村,潜力最大的旅遊需求在農村。發展旅遊、拉動内需,農村前途無量。不失時機地把農村培育成爲我國旅遊消費的新增長點。目前,我國農村居民個人旅遊消費占生活消費性支出僅5%左右,低於全世界10%以上的平均水平;發達國家人年均出遊5次以上,中國人年均出遊1次,農村居民連1次都不到。黨的十七届三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要比2008年翻一番,包括旅遊在内的農民消費水平要大幅提昇。要使我國億萬農民成爲未來旅遊市場和旅遊消費的重要群體,應當力推農村第三産業發展。我國2007年旅遊業總收入達1540億美元,其中有400億美元是鄉村休閒農業旅遊的收入。2007年的3個黄金週期間,城市居民選擇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約占70%,每個黄金周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吸納遊客超過6000萬人次。2007年我國農村居民國内出遊人數爲9.98 億人次,旅遊消費約2220.23億元。鄉村旅遊的經濟效益已經初露鋒芒。

  旅遊業不但是一個自身能够創匯增收、解决大量勞動就業的經濟産業,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産業,而且是一個能够拉動内需,帶動衆多行業發展的綜合産業,是一個可以促進一、二、三産業互相滲透融合、共同發展的催化産業。發展農業旅遊能够大力推動我國新農村建設。經濟上——增加農村就業機會。擴大農業經營範圍和規模,减少農産品的運銷環節,增加農民收益。擺脱農業發展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環境方面——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農村自然、文化資源。相對於其他類型景點,農業觀光對設施的要求較低,增加的設施和投資也是很少的。它立足於原有環境基礎,實行低强度開發,會提高所在區域的環境質量。鄉村旅遊快速發展,環境管理亟待規範。精神文明——促進農村社會的發展,縮小城鄉差别。

  (二)我國“農家樂”與國外農業旅遊

  國外對農業資源的旅遊開發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早在1865年,意大利就成立了“農業旅遊全國協會”,專門介紹城市居民到農村去體驗農田野趣。鄉村旅遊起源於1885年的法國,19世紀80年代開始大規模發展,現代農業旅遊大規模開發始於20世紀中期,並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據資料顯示,2000年美國夏威夷就有5500個農場從事農業旅遊活動,意大利有11500多家農業旅遊企業。目前鄉村旅遊在德國、奥地利、英國、法國、西班牙、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已具有相當的規模,走上了規範化發展的軌道。國外農業旅遊類型是:鄉村文化遺産旅遊、鄉村自然生態旅遊、以休閒和體驗以及教育爲目的的農業旅遊。觀光農業是把觀光旅遊與農業結合在一起的一種旅遊活動,它的形式和類型很多。根據德、法、美、日、荷蘭等國的實踐,其中規模較大的主要有5種:(l)觀光農園:在城市近郊或風景區附近開闢特色果園、菜園、茶園、花圃等,讓遊客人内摘果、拔萊、賞花、採茶,享受田園樂趣,是國外觀光農業最普遍的一種形式;(2)農業公園:即按照公園的經營思路,把農業生産場所、農産品消費場所和休閒旅遊場所結合爲一體;(3)教育農園:這是兼顧農業生産與科普教育功能的農業經營形態。代表性的有法國的教育農場,日本的學童農園等;(4)森林公園;(5)民俗觀光村。

  我國農業旅遊發展只是近十幾年的事情,此新穎的旅遊項目仍在不斷探索發展中。自2002年國家旅遊局發佈《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檢查標準》以來,各級旅遊部門積極組織創建工作,2004年國家旅遊局在各省市上報名單基礎上,經過嚴格檢查驗收,篩選命名了203個“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進一步提高了農業旅遊産品的規範化、專業化和市場化水平。海南、武漢、南京、雲南等省市紛紛籌劃巨資打造農業旅遊。我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大致可分爲4種類型:科技示範型、農業觀光型、生態農業型、農村民俗型。

  我國旅遊市場正經歷着結構性昇級:傳統的觀光旅遊逐漸喪失其市場壟斷地位,代表現代旅遊價值取向的鄉村旅遊成爲旅遊市場新的熱點之一。 以 “農家樂”爲品牌,發展鄉村旅遊。建立“農家樂”協會或服務中心,引導農民發展“農家樂”特色旅遊項目。“農家樂”是農業休閒旅遊的雛形,利用農村本身的自然資源,因地制宜發展“住農家院、吃農家飯、干農家活”旅遊項目,是中國傳統農業與旅遊業相結合而産生的一種新興的旅遊項目。村户型農家樂是農莊型農家樂的“昇級版”。這種新型農家樂由村集體統一規劃開發,依託當地獨特的旅遊資源,以農民家庭經營爲主體,從農業旅遊觀光型昇級爲旅遊度假型。“農家樂”具有投入少、收益高,體現了各地迥异文化特色的特點。四川省是中國農家樂的發源地,全省已有農家樂2萬多家,農家樂已逐步向規範化、規模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發展,成爲一項新興旅遊産業。

  中國廣大的鄉村地區聚集了全國大約70%的旅遊資源,鄉土民俗、民族風情、田園風光、大規模農業生産等都是很好的旅遊文化資源。中國確定‘十一五’期間的目標是,建成100個農村旅遊特色縣、1000個農村旅遊特色鄉。開發具有知識性、趣味性、競技性、娱樂性和參與性的現代農業觀光游、鄉村生活體驗游、民俗風情游等旅遊農業産品。强調突出鄉土味、自然味、原始味,農業與旅遊聯姻的産業大有發展空間。

  三、南粤農業休閒旅遊的現狀及其發展前瞻

  (一)南粤農業休閒旅遊的現狀及特徵

  觀光農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爲載體的新型生態旅遊業。目前我國觀光農業旅遊項目主要分佈在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區最爲發達。在廣東,果園觀光旅遊最早出現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目前廣東已有80多個觀光果園,每年接待旅遊者400多萬人,旅遊收入10多億。廣東省現有農業觀光景點按主題可分爲“三高農業”、觀花賞花和園藝習作、水果品嚐、茶藝欣賞、水鄉農耕景觀、養殖場、郊野公園等7大類。廣東已經建立的觀光農莊如英德茶趣園,租賃農莊如韶關勞萊恩牧場,農業特産節如增城荔枝節,農業大觀園如深圳青青世界,田園化農業如中山海上莊園,花卉植物園如順德陳村花卉世界,森林公園等多種類型。

  從其發展歷史來看,廣東農業觀光旅遊已經過了二個階段,正在向第三階段邁進。第一階段是“農家樂型”,80年代城里人到田園風光優美的農村參觀瀏覽,與農民同住同勞動;第二階段是“農業娱樂型”,90年代城里人到各類農業觀光園采摘水果、釣魚、種菜、野餐、學習園藝;第三階段是“鄉村度假型”,即將觀光、度假、娱樂參與等旅遊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但以到鄉村度假爲主要目的。經過多年的發展,廣東的鄉村旅遊市場也正逐漸從單一的“農家樂”,開始向以觀光、參與、康體、休閒、度假、娱樂等爲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

  農業休閒旅遊對旅遊扶貧起到很大作用。近年來,我國發展鄉村旅遊已使全國2000萬人脱貧。廣東以旅遊扶貧爲途徑,大力發展“鄉村游”,扶貧項目向鄉村旅遊方面傾斜。廣東省財政廳與旅遊局於2003年6月20日聯合發佈了《廣東省旅遊扶貧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該辦法明確了省旅遊扶貧資金的概念,對扶貧資金的使用原則、範圍、申報、撥付和具體管理等都作出了詳細的規定。幾年來廣東實施旅遊扶貧,表明發展鄉村游是促進發達地區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涌向貧困山區的便捷途徑。前幾年廣東省旅遊扶貧投入了1.2億,增加了十幾萬的就業,引進了相關的一百多億的投資,增加了村、鎮、縣的財力,使不少的農民脱困,以旅遊扶貧推動旅遊强縣的建設。清新縣成爲廣東首個中國旅遊强縣,還出現了河源的蘇家圍、清遠的筆架山、增城的派潭鎮、肇慶的封開縣、信宜縣天馬山等等一大批旅遊鄉鎮和旅遊村,以旅遊致富的形式促使當地衆多農民擺脱了貧困過上了寬裕生活。

  (二)南粤農業休閒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廣東的山區和海濱的旅遊資源豐富,除了有着與生俱來的秀美風光和生態環境,更有前輩留下的豐厚的文化底藴和濃郁的風土人情。在發展農業休閒旅遊過程中,要做好與新農村建設的結合,通過鄉村旅遊的開展,實現農村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開展農業旅遊示範點創建工作,實現旅遊産品的提檔昇級;做好旅遊綫路的整合開發,發展以利用鄉村旅遊資源爲載體,將特色鄉村旅遊産品積極的向外推介。發展以鄉村風情、民風民俗、農業生産、鄉村果園、小康之旅、民俗節慶活動等爲主要内容的鄉村度假旅遊。特色鄉村旅遊産品可以結合廣東地域和氣候特有優勢,發展品嚐水果旅遊。例如中山民衆鎮的嶺南水鄉景點,引進了“鹹水歌”,聽鹹水歌、觀鹹水婚俗、吃鹹水果等特色項目,生意一天比一天旺,每天接待遊人數千人。增城小樓鎮的特點是大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和鄉村休閒度假旅遊業,把生態文化與度假休閒旅遊業培育成爲新的經濟支柱,努力創建廣州東部生態旅遊特色鎮,全年計劃實現工農業生産總值增長10%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3%左右,固定資産完成投資增長12%,旅遊人口增長50%,取得驕人成績。

  開發農業休閒旅遊應該注意保待農村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重視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相結合。發掘嶺南文化,挖掘人文資源,堅持“保護生態、延續民俗、承傳文化、體現特色”的原則,保持旅遊農業的鄉村特性。突出民俗文化和當地歷史文化内涵,農業休閒旅遊不僅是休閒, 同時也是享受當地民俗文化的熏陶。景區型農家樂和民俗特色鮮明的農家樂最具潜力。

  突出生態文化的理念促進“農家樂”旅遊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文化的理念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重大而深遠。生態文化理念對“農家樂”旅遊的發展.必然起到的重要推動作用。 生態文化認爲:盲目地高消費並不利於人的身體健康,而且造成浪費資源、污染環境。提倡緑色生活,以利於人類自身的健康發展與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堅持“農游合一”兩栖發展模式 。“農家樂”旅遊的發展建立在旅遊與農業的結合,生態文化要求“農家樂”旅遊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農村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農家樂”旅遊一定要保持其農業特性,在農業生産的基礎上開發旅遊功能,在農業生産的同時,考慮其旅遊功能。樹立鮮明而突出的“農家樂”旅遊形象。强化特色意識,樹立“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就是資源”的思想。“農家樂”旅遊區别於傳統大衆旅遊,追求的不是豪華舒適的飯店設施,而是徹底融入當地農民生活的特點。“農家樂”民俗旅遊的經營者要獲得效益最大化,必須强化特色意識,突出“農”字特色,遵循檏素、自然、協調的基本原則,最大程度地突出和保持原汁原味的農家風味。

  農業休閒旅遊不僅是提供參觀農作物大棚等簡單項目,而是重點打造全方位“農耕休閒”,注重農村生活的參與性、體驗性,將傳統的觀光鄉村游轉變成休閒文化旅遊。没有觀賞性或趣味性作基礎,僅有參與性或知識性並不受大多數遊客歡迎。首先吸引遊客的是觀賞性和趣味性,但能留住遊客的是參與性和知識性。發展鄉村旅遊的農村鄉鎮,通過開發和保護旅遊資源,使廣大農民兄弟有了很强的環保意識,促進了當地環境資源、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的保護,增强了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注意處理好農業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的關係。根據生態文化的要求,“農家樂”旅遊産品要考慮環保的因素,使用緑色旅遊産品。旅遊産品應注重原汁原味,不施化肥,不施農藥,緑環保,現場生産現場消費。順應當前的“緑色旅遊”發展趨勢,以生態文化指導“農家樂”民俗旅遊,力求保持農村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重視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相結合,减少和避免對農業旅遊資源的重大破壞和農村旅遊環境的污染,促使農業旅遊資源的再生,從而走上旅遊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農家樂經營者可通過國際互聯網進行宣傳促銷,此外,農家樂旅遊還要加强與周邊旅遊資源的聯同開發,以達到互惠互利的雙贏效果。

  走與生態建設、傳統農業文化和現代農業科技開發三結合的道路,通過營造獨特的田園生態環境氛圍,挖掘深厚的傳統鄉村民俗文化内涵,融入現代農業科學技術,才能開發出能滿足遊客物質、精神和科技文化需求、參與性强、適應面廣、個性突出、科技含量高、産品生命週期長的農業旅遊項目,使我國的農業旅遊真正朝着高起點、規範化和可持續方向健康發展。

  

                       (作者係廣東省社科院旅遊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