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加快推進廣東農村文化建設刍議



  吴向紅 

  加快推進南粤新農村文化建設是廣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滿足廣大農民群衆多層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徑。本文謹分析廣東農村文化建設發展的現狀並提出若干措施,以便加快推進廣東農村文化建設。

  一、廣東農村文化建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必要性

  2008年10月,黨的十七届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决定》,以胡錦濤同志爲首的黨中央,站在歷史現實和戰略全局的高度對農村改革發展做出了重大部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决定是“十一五”期間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全面涉及到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廣東作爲全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在全國的經濟發展大局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更要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争當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僅要關注農村經濟發展的問題,也要重視加强農村文化建設的問題。因爲農村文化建設是廣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内在要求,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内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滿足廣大農民群衆多層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徑。加快農村文化建設,對於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實現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

  (二)可行性

  廣東農業有2000多年的歷史,由於人多地少,土地資源匱乏,自古就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東的農業經濟經歷了幾個曲折前進的歷程:(1)1949年——1957年,是廣東農業生産的豐收期。1957年比1949年,廣東的農業總産值增長了79%,年平均遞增7%。(2)1958——1961年,是廣東農業經濟的大挫折期。1961年比1957年,廣東的農業總産值年均下降26%,是廣東農業經濟處於極端困難的時期。(3)1962——1965年,是廣東農村經濟恢復期。1962年到1965年,廣東的農業總産值年均增長14%,農業經濟得到了恢復性發展。(4)1966年——1978年,是廣東農業經濟第二次嚴重挫折期。1966年到1978年,廣東的農業總産值年均增長只有2.8%。

  改革開放後,廣東先行一步,農業經濟得到了全面快速的發展。尤其是“九五”規劃以來,廣東采取了一系列的重要舉措,大膽探索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2006年,根據中央的精神,廣東省委、省政府結合廣東自身的實際,全面部署新農村建設工作。同年4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决定》,提出了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和重點工作。確立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珠三角地區要全面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東西兩翼和粤北山區要加大發展縣城經濟力度,發展特色農業、效益農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推進各具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經過改革,廣大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村的生産力得到了較大地解放和發展,農生活也得到了較好的改善。據統計,截止至 2007年,廣東的農業經濟總産值達到2821.19億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爲5624.04元。廣東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夯實了農村文化建設的發展根基,也爲加快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築實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二、廣東農村文化建設的已有成就與存在問題

  (一)已有成就

  廣東的農村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農村的文化建設也在逐步發展。廣東省委、省政府在抓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逐步認識到加快推進廣東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2003年,廣東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了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决定。爾後,又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的文件及相關配套政策。2006年4月,省委、省政府在《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决定》中,提出要積極推進農村文化建設。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2009年,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又出臺了《關於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届三中全會精神加快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意見》,提出了今後一段時間我省加快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基本要求,制定了2020年廣東農民人均純收入1.8萬、基本形成城鄉一體化、4年内投300億用於農村發展,推進省直管縣的財政體制改革,實施10項增進農民福祉工程等一系列措施,培育農村文化市場。運用市場準入、價格調節、財税優惠等政策,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在出版發行、電影放映、文藝表演、網絡服務等領域,積極開發農村文化市場。制定扶持農村文化經營單位和個體經營者的經濟政策,簡化對農村個體工商户龢民營文化企業的登記審核程序。支持農民群衆自籌資金、自己組織、自負盈虧、自我管理,興辦農民書社、電影放映隊等,扶持民間劇團的發展。鼓勵開發具有民族傳統和地域特色的剪紙、繪畫、陶瓷、泥塑、雕刻、編織等民間工藝項目,支持農村民間工藝美術産業的發展。在這十項工程中,提出了全面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即加大投入,以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爲重點,全面推進文化惠民。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出臺,顯示了廣東省委、省政府加快推進南粤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决心。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之下, 近幾年,廣東的農村文化建設呈現出較好的發展局面:(1)各級財政統籌規劃,政府加大了對農村專項資金的投入,各級公共財政支出更多地向農村傾斜。(2)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各地在惠及農民群衆的農村文化建設工作中,積極探索和不斷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能力,築實城鄉統籌發展的文化根基。廣東省積極發展流動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流動文化設施,靈活多樣地開展服務,使文化服務向社區和農村延伸。據統計,至2006年6月,廣東省共有34個縣、市(區)建立了“流動圖書館”分館,共配送新書38萬册及電腦、書架等文化用品;2007年,“廣東流動演出服務網”全省共下鄉巡逥演出3500多場次,觀衆達2700多萬人次;2007年,大力推進廣播電視進村入户,已完成了50户以上已通電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繼續實施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工程。至2007年,共有1920個農村電影放映隊,農村電影放映場次約爲1058萬場,觀衆爲2961.82萬人次,放映覆蓋縣、鄉村數爲13421個。基本形成了省、市、縣(區)、鄉鎮(街道)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城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也上了一個新臺階,全省共有18個縣、市(區)被評爲國家級文化先進縣、市(區)。(3)實施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逐步提高了農村數字化文化信息服務的能力與水平。(4)積極開展具有當地特色的農村群衆文化活動,推動群衆性文化活動的開展。在文化藝術活動中,涌現了許多頗具當地特色的文化藝術活動。如湛江的“紅土藝術節”、梅州的“客家山歌節”、江門的“僑鄉藝術節”等。(5)大力保護傳統文化。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大力開展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並正式逐步建立了科學有效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産傳承機制。2004年,廣東省文化廳、廣東省文聯和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啓動廣東民族民間文化遺産保護和搶救工程:2006年,成立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至2008年,全省命名了4批共124個縣、鎮、村爲“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其中有31個單位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命名了7名“廣東省優秀民間藝術師”。(6)深化農村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農村民辦文化,鼓勵農民自辦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圖書室等;扶持民間職業劇團和農村業餘劇團;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村文化中介組織發展。創新農村基層文化設施管理和運營機制。采取承包、租賃和委托代管等方式,加强農村基層文化設施的管理。

  (二)存在問題

  雖然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已經制訂了一系列推進農村文化建設的政策和措施,廣東在農村文化建設發展方面,也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是,由於長期以來政府在農村文化建設方面的資金投入欠賬太多,使我省農村文化的現狀和發展滯後於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的步伐,與改革開放30年取得的矚目經濟成就相比,我省的農村文化建設發展相對滯後。這種落後狀况主要體現爲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存在着發展不平衡,與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文化發展程度與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不相適應,未能滿足農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農村農民文化消費需求動力不足,其潜在的文化消費需求未被有效激發,使廣大農民的精神生活還在一個較低的層次徘徊。總體表現在如下方面:

  1.農村文化事業的經費投入不足。由於以往政府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够,往往過於注重經濟的發展,而忽略了文化方面的建設,造成資金普遍不足。加上文化發展的公益性質,使文化的投入没有現成的收益回報,造成農村文化事業的資金投入有限;農村税收過低,使許多農村尤其是山區農村對投入文化建設方面心有餘而力不足。尤其在文物保護方面,由於保護經費匱乏,使一些農村民間文物保護措施得不到更好的落實;鄉鎮文化活動經費無保障,農村文化活動難以長期有效開展。

  2.農村文化的基礎設施滯後於當地經濟發展。一些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薄弱,文化設施的科技含量較低,缺乏現代科技支撑,現代化程度與群衆的需求差距較大。

  3.文化活動單調,文化意識不足。一方面由於農村文化活動單調,農民對文體活動認識不足,與“鄉風文明”的差距較大;另一方面市場經濟帶來的新文化意識和農民傳統的文化意識發生碰撞,給傳統的鄉風民俗造成影響,許多原有的農村民俗文化活動在萎縮,有些民俗文化活動的内容和形式甚至流失;與此同時,在急劇的社會變革中,各種低俗和消極的文化也乘虚而入,侵蝕農村淳檏而優秀的傳統文化;一些落後文化甚至扭曲了農民的文化價值觀。

  4.農村文化市場發育不完善,農村農民文化消費需求動力不足。

  從上述現象來看,我們面臨的任務還十分艱巨。應針對農村文化建設與發展的存在問題,采取有效措施,以加快推進廣東農村的文化建設。

  三、廣東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一)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和扶持的力度,加快推進廣東農村的文化建設

  廣東農村的文化建設既需要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要加大政府資金的投入和扶持的力度,成立農村文化建設和發展的專項基金,使專項資金更多地流向農村文化建設方面;要進一步調整資源配置, 因地制宜加大農村財政對文化事業投入的標準,堅持以政府爲主導,運用行政調控手段,同時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用這兩手促進資源在城鄉之間的合理配置;加强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切實保障農民基本文化權益,構建完善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縣、鄉鎮、村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形成更完善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二)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爲農民提供優質的文化産品

  没有新的觀念,就不可能有新的思路;没有新的思路,就不可能有新的舉措;没有新的舉措,就不可能有新的成效。在國内外政治經濟形勢不斷發展變化的今天,廣東省農村的外部環境和内部機制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因此只有大膽解放思想,才能更新觀念,積極接受新事物;才能够適應新的形勢和新的情况之需求,使之與經濟發展進程同步。要把豐富農民群衆精神文化需求,作爲推進農村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脚點。要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傾斜的力度,通過“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積極開展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爲農村提供優質的文化産品和服務。近年來,廣東一些文化事業單位已開始了有益的嘗試。如廣東中山市文廣新局轉變工作思路,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傾斜力度,通過“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積極組織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三)充分利用僑資,加快推進廣東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

  加快推進廣東農村的文化建設,既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强政策調控, 又要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積極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要鼓勵社會各方面力量的積極參與,探索多元投資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新途徑、新渠道、新方式。農村文化建設是全社會的事業,需要各方面力量的熱心關注和廣泛參與。廣東是著名的僑鄉,粤籍華僑華人分佈在全世界五大洲的165個國家和地區,占中國華僑華人總人數的2/3左右。廣東的華僑華人大多數對祖籍和故鄉都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們樂於在家鄉捐資辦學,關心家鄉的公益事業。因此,要充分發揮廣東僑鄉的優勢,鼓勵海外華僑華人進行文化建設的投資,對於投資成本收益,投資方可以與當地農村簽署投資收益的成果轉化成農村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以加快推進廣東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

  (四)繼承與發揚並重,廣泛開展具有廣東農村特色的文化藝術

  加快推進廣東農村的文化建設,既要立足當前,又要着眼將來,要加大現有文化體制的改革,逐步理順和創新體制,使其更好地服務於農村文化的需求和發展,同時又要使現有的農村文化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活力得到巨大的釋放。一方面要以廣東農村獨特的鄉土文化爲主要内涵,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地生活素材、整合地方文藝力量,發揮獨特優勢,建立現代農民所需要的新鄉村文化;另一方面,要有更多的適宜在農村群衆中普及的大衆化文藝作品,把開展農民群衆喜聞樂見的群衆文化活動作爲着力點,滿足農民群衆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民間文化,揚棄落後的文化糟粕;要破除目前部分農村出現的不良風氣,充分調動農民群衆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宣傳隊、文藝演出隊、科技宣傳隊等各種形式,加强先進文化在農村的傳播速度和覆蓋範圍,讓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佔領農村陣地。廣東有些地方的農村特色文化藝術就開展的有聲有色,卓有成效。例如,茂名市高度重視優秀農村特色文化藝術的弘揚與發展,並充分利用這個優勢,倡導健康文化活動,提昇文化品位,茂名市的民間民俗藝術展就受到社會的廣泛好評。中山市在農村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加强農村農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目前中山市的24個鎮區文化站有20個站被評爲省特級站,4個被評爲省一級文化站,成爲了率先在全省全部文化站達到省一級以上標準的地級市。

  (五)大力培育農村文化市場,推動農村文化市場的建立

  文化是生産力,而且是新型的朝陽産業。農村文化的發展,必須有一個促進其發展的平臺,市場是文化流動和交换的場所,也是文化碰撞的平臺。在農村經濟日漸市場化的形勢下,迫切需要建立和培育文化市場。必須把發展農村文化市場作爲農村文化建設的突破口,大力培育廣東農村文化市場;動員社會各種力量,比如政府鼓勵農民企業家和城裏的企業家在農村興辦文化産業,鼓勵農民群衆自己籌資舉辦文化産業,並在税收等方面給予優惠减免,切實幫助農村文化産業的興起、發展和壯大。同時要大力扶持發展以民間文化爲主要内容的文化工程,把民間民俗文化産業開發當作地方經濟的支柱産業來培養和發展;要大力發展農村的物質文化旅遊資源,把農村文化活動與當地旅遊文化結合進來,如開展具有鄉土文化特色的民風民俗游等。這既有利於農村文化建設,也有利於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更有利於擴大和促進農民精神享受型的文化消費,推動農村文化市場的建立。

            

  (作者係廣東省社科院新聞傳播與文化産業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