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農村養老中的代際關係分析──基於廣東省25個村的調查
王世斌 申群喜
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迅速,并且是在經濟没有充分發展的情况到來,人口老齡化日益成爲人們關注的熱門話題。中國70%以上的老年人居住在農村,由於農村生活條件較差,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農村養老受到嚴峻的挑戰。基於此,我們對廣東省25村60歲及以上農村老年人和30-59歲年齡段作爲子女的中青年群體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調查,瞭解了農村老年人的養老狀况和農村中青年群體養老觀念的變化。本文謹從農村不同群體對待老年人養老問題的對比分析,折射出農村代際關係的深刻變化。
一、選題背景和樣本情况
(一)選題背景
據全國老齡辦的統計,至2007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達到1.534億人,占總人口的11.6%。目前廣東省60歲以上老年人總數已逼近1000萬,并且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10年,廣東老年人口將達到1063萬人。廣東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我國70%以上的老年人居住在農村,由於我國的傳統養老形式是建立在傳統的“孝道”觀念、土地保障、老人對資源的控制等基礎上,隨着社會的轉型,傳統農業社會的變遷和城鎮化過程中大批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經商,傳統的家庭養老所依賴的基礎在發生改變,使得農村養老面臨很多問題。我國現存的二元社會結構下,農村生活條件較差,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農村養老受到嚴峻的挑戰。農村養老不僅關係到農村老年人的經濟供養、生活照顧、精神慰籍,也關係到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穩定。加强農村老齡工作,完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是我國經濟發展後社會進步的標誌之一,它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内容。如何做到使農村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爲、老有所樂”,已成爲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二)樣本情况
2009年1—2月,我們通過問卷和訪談對廣東省25個鄉村進行了抽樣調查。從區域分佈來看,這25個村分别是廣東東部6個村、西部6個村、珠三角11個村和北部2個村。本調查設計兩份問卷,分别針對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和30—59歲年齡段中青年人。共收集有效問卷790份,其中以60歲及以上老年人爲調查對象的問卷345份,以30-59歲年齡段的問卷445份。345份老年人問卷中,男148份,占42.90%,女197份,占57.10%;445份30-59歲年齡段中,男247份,占55.51%,女198份,占44.49%。表1顯示樣本以年齡段的分佈情况。
二、農村老年人的經濟生活狀况與子女的經濟往來
(一)農村老年人的經濟生活狀况
1.農村老年人養老經費主要來源。調查顯示,345位老人中,有47人享有養老金,占13.62%。如表2所示,農村老人九成以上靠子女供養,占91.01%;超過3/4的依靠自己的積蓄;依靠親友饋贈的占35.36%;34.20%仍然靠自己勞動。如果把“自己的積蓄”、“配偶的收入”和“仍然靠自己勞動”三項合起來看,農村老人除依靠子女供養外,主要的還是依靠自己養老。
2.農村老年人月收入情况。近3/4的農村老年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占74.49%,其中,月收入不足200元,占39.42%;月收入千元以上的占12.76%,其中,2000元以上者有7人。這説明多數農村老年人還處在較低水平的生存狀態。
3.農村老年人月支出情况。調查顯示,農村老年人月支出在500元以下者超過八成(80.87%),其中,近一半的月花費在100-300元之間(48.12%),還有近兩成在百元以下(19.13%)。月支出500-1000元的占11.89%,支出超過千元者占7.25%。也就是説,收入較少,他們的花費更少,近兩成農村老年人處在“零消費”狀况。
4.農村老年人較爲滿意的月生活費用。當我們問到“您認爲感到生活較爲滿意的話,每月大約需要多少生活費?”時,很多老人回答在500元左右。與他們的月支出相比,非常巧合的是,27.25%的老人實際支出在100-200元,感到滿意的費用在300-500元;極爲相似的數字是,每月實際支出在100元以下的老人(19.13%)感到滿意的消費金額是200-300元。感到在一千元以上的滿意金額占18.27%,而實際是7.25%;感到在500-1000元之間的滿意金額占26.37%,而實際是11.89%。農村老年人實際的收支與自己較爲滿意的費用相差較大。
5.是否有儲蓄。在存錢養老方面,兩成多的農村老人説爲自己的養老儲蓄了足够的錢(23%),47%的老人存了一些錢,但不够養老用,三成的老人没有儲蓄。
讓農村老人對自己的經濟狀况進行評價,345人中只有10人認爲自己“很富裕”,認爲“較寬裕,略有節餘”的占21.45%,“不多不少基本够花”的占56.56%,認爲經濟困難的接近兩成(19.13%)。從農村老年人實際經濟狀况來看,我們可以看出農村老年人實際經濟需求不足,表現出明顯的緊張狀態。雖有極少數的老人經濟狀况較好外,老人們普遍經濟狀况較差,特别是近兩成的困難老人應受到關注。
(二)農村老年人與子女的經濟往來
1.11.69%的子女得到父母的幫助。父母與子女的經濟往來可以看出代際關係的重要變化。調查顯示,當問到“你現在還需要父母在經濟方面給予幫助嗎?”,有一成稍多的30-59歲調查對象需要父母在經濟上給予幫助,絶大多數表示不需要。
2.父母與子女的經濟流量。在子女與父母經濟流量上,理所當然的是子女給予父母的多,事實上也是這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30-39歲年齡段的群體有一成多是父母給予的多,占11.76%,這個群體有兩成稍多的是與父母相互給予“差不多”,占20.26%。在40-49歲和50-59歲兩個年齡段表現相似,分别是5%左右父母給的多,15%左右相互給予的“差不多”。從整體説明,父母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在幫助子女,父母不但在照顧子孫做日常家務,還包括金錢幫助。
3.子女每年給父母、岳父母等老人的費用。作爲子女每年給父母、岳父母等老人的生活費用多數在五百元左右。非常明顯,三十多歲子女給父母/岳父母的高於40—59年齡段的。隨着年齡的增加給父母/岳父母在500元以内的比例增多。整體上,超過七成的40—59歲年齡段的子女每年給老人的贍養費用在兩千元以下,他們中約有兩成的子女給老人的費用每年在兩千元以上。30—39歲年齡段的子女每年給老人的贍養費用有27.45%的超過兩千元。但不論那個年齡段每年不給父母養老費也有7%左右。我們調查發現,給父母等老人養老費用較多的子女基本上是在外經商、工作,經濟條件較好。另外,與子女的文化素質有較大關係,成正比例關係。作爲子女,上有老下有小,45.17%的子女感到自己的負擔很重,感到輕鬆或“不覺得重”的有11.24%,感覺到“一般”的占43.60%。
(三)農村老年人的醫療狀况與子女的照料
1.農村老年人的身體狀况。調查顯示,34.20%的農村老人認爲自己身體健康,33.91%的認爲“一般”,即大部分農村老人認爲自己身體還可以。患有一般慢性病,占26.09%,有5.80%的老人患有嚴重疾病。根據我們的觀察,這些患有嚴重疾病的老人情况非常不如意。
2.農村老年人的醫療花費支出。調查統計結果顯示,農村老人有超過一半的享有醫療保險(53.91%)。農村老人醫療花費支出主要來自子女(41.16%)和個人(30.14%)。通過醫保看病約四分之一,個别貧困老人通過向親戚熟人借錢看病。
3.主要就醫門診類型與方便程度。四成農村老人在鄉鎮醫院看病,在個人門診看病的也近四成(39.42%),也有部分到市/縣醫院就醫(15.07%)。當問起“看病就醫是否方便”時,超過八成的老人認爲“很方便”或“較方便”,有18.84%的老人認爲“不方便”。
4.農村老年人生病由誰照料。我們每個人都會生病,那麽,農村老年人生病需要他人照料或護理時,一般由誰照料呢?調查顯示,超過一半是由子女照料(51.88%);其次,由老伴照顧(22.61%),但考慮到部分是單身老人的情况,這個比例不小;再次,是由兒媳照顧(16.88%)。還有的老人由親戚、他人照料。
三、農村老年人的居住方式與子女的居住方式觀
(一)農村老年人的居住方式
1.農村老年人現在的居住情况。調查顯示,農村老人大部分與兒子兒媳同住,占65.80%,個人單獨住和老倆口住,即我們所説的“空巢”老人,占27.24%。也有少數老人與女兒女婿、孫輩同住的。住養老機構只有3人。
2.農村老年人所喜歡的養老方式。農村老年人所喜歡的養老方式,按順序排列前三位是:與兒子兒媳同住(58.55%)、老倆口住(19.42%)和輪流到子女家住(8.99%)。第一項與實際居住情况雖説减少了7.25%,但表明,多數老人還是願意與兒子兒媳同住。很少老人選擇與女兒女婿同住(4.35%)。這與“養兒防老”等傳統觀念有關。第三項“輪流到子女家同生活”與第二項“老倆口住”相差10.43%,説明老人不是迫於無奈是不會選擇到子女家輪流居住的。在養老方式方面,我們在調查中瞭解到,農村老人只要有兒有女,是不願到養老院養老的。老人即使不與兒子兒媳同住,身體好的,願意老倆口住,甚至自己獨居;身體不好的,生活不能自理會選擇輪流到子女家生活。農村老人有子女,到養老院居住會被認爲是“丢面子”的事,子女也不會同意,不然子女被熟人看爲“不養老的”,在村裏無法生活。
(二)子女居住方式的變化
1.子女所傾向選擇的養老方式。調查顯示,目前,子女與父母同住的,445人中有185人,占41.57%,超過一半的子女没有與父母住在一起。雖説整體上過半子女希望父母與自己同住(50.56%),也希望自己年老時與自己的子女同住(61.35%),值得注意是,兩者相差約10%。與期望的父母居住方式和自己年老時的居住方式相對應,37.98%的子女希望父母“與子女分開居住”,而自己年老時所傾向的“與子女分開住”只有27.64%,也相差約10%。有約一成的子女期望父母與自己分開住,而自己年老時,又希望與自己的子女同住,這顯現出子女對待年老父母養老的一種微妙變化。
2.養老方式的分年齡段比較分析。從調查訪問的情况來看,農村老年人大部分是與子女同住的,這也是多數老人的願望。那麽,作爲兒女也有過半希望父母與自己住在一起。但是,這兩者之間存在差异,往往是父母的願望大於子女的希望。我們把30-59歲子女樣本分開統計發現,30-39歲年齡段的子女與父母同住的比例大些,大約高出40-49歲和50-59歲兩個年齡段10%左右,超過了一半(51.63%)。40-49歲和50-59歲兩個年齡段大致相同,都在四成左右。我們的一個解釋是,30-39歲年齡段子女小孩較小,他們的家庭更需要老人照顧;另一個解釋是傳統文化中,當父母年老多與小兒子一起養老,30-39歲多屬此列。
3.子女希望的父母的居住方式與自己年老時的居住方式分年齡段比較。我們把子女希望父母選擇的居住方式與子女年老時所傾向選擇的居住方式分年齡段再次比較,從表3可以看出,在父母“與子女同住”和自己年老“與子女同住”50—59歲和30—39歲年齡段表現差异明顯,相比40—49歲在父母或自己是否“與子女同住”和“與子女分開住”方面較爲穩定。特别是50—59歲年齡段更表現出希望父母“與子女分開住”和自己“與子女同住”更强烈,同時,也表現出自己不願到養老機構也不願父母到養老機構。
四、農村老年人與子女養老觀念的變化
(一)對“養兒防老”觀念的不同看法
我們傳統文化生育觀中,有“養兒防老”觀念。中國歷史上老年人養老基本上依靠兒子。傳統儒家文化在推崇孝道中,特别把没有兒子作爲最大的“不孝”。這種觀念,在現代社會變遷中受到了很大的挑戰。從農村不同年齡段人群對“養兒防老”的認同上,可以看出,這一觀念在農村受到了明顯較大的衝擊。隨着年齡的降低,“養兒防老”的認同率逐漸减少,相反,不認同率逐漸增多。并且,越年輕越表現出對它的懷疑(不確定)。雖説,在農村年輕子女一代對“養兒防老”表現出很大的懷疑與不認同,但是,由於農村社會保障極不健全,依靠兒子養老實屬農村老年人無奈的選擇。
(二)農村不同群體養老主要依靠對象比較
在自己以後養老主要依靠方面,不同年齡段的群體表現略有差异,個别差异較大。老年群體隨着年齡增大,身體衰退,逐漸退出勞動,更多表示,依靠子女和政府社會的保障,前項略高於後項。讓人不可思意的是,年輕群體表現出更强烈的依靠子女(63.25%)和自己(25.14%),依靠政府和社會保障的反而比例較少(11.62%)。
(三)子女對未來養老的擔心與願望
根據社會學理論,參照群體的不同影響人們的感受。農村老年人一般生活在一個比較封閉的圈子裏,很少與外界溝通交流,他們只與同村或鄰近有限區域的老年群體進行比較。因爲農村各家經濟條件差别不大,所以,接近一半的農村老年人感到非常幸福或比較幸福(47.53%),33.62%的老人感到生活一般,感到不太幸福和非常不幸福的老人占15.34%,還有個别老人“説不清”是否幸福。3/4的農村老年人認爲,目前本村年輕人對老年人是尊重的。相比,子女們認爲眼中的本村老人是否幸福呢?超過一半的認爲“一般”(52.58%),認爲幸福的占23.60%,認爲不幸福的占13.03%,還有10.79%的不能確定。看來,農村老年人在物質相當貧乏的情况下,是非常知足的。可是,現在的農村的中青年對自己的養老要求提高不少,至少要比自己的父輩高。這是社會發展的進步。
農村老年人目前的養老狀况對子女養老觀念影響很大。一方面,已有一成多點的子女在非常擔憂自己贍養老人的問題(10.34%),擔憂和有點擔憂的超過一半(50.56%)。另一方面,隨着年齡的增大,逐漸開始擔心自己的養老,三個年齡段從低到高擔心自己養老的比例分别是:29.41%、35.90%、41.24%。子女中已有近三成的人爲自己的養老進行了儲蓄,三十多歲農村青年人儲蓄的比例更大。表明,三十多的子女負擔相應較輕,父母多能勞動,由於擔心自己的養老,在條件允許的情况下現在就開始儲蓄防老。這種情况,對我國目前擴大内需産生負面影響。也説明實現農村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已迫在眉睫。
農村中青年所表示的願望也能反映出他們觀念的某些變化,也是現實的寫照。如下圖所示,青年農民年富力强,因此,多希望“收入好,多賺點錢”,而40-59歲年齡段相應降低;“生活各方面有足够的保障”隨着他們年齡的增長而加强,50-59歲年齡段對此表現非常强烈;“給子女更好的教育”在三個年齡段中都表現的較爲强烈,一方面,説明農村對子女教育的重視,另一方面,也暗示出從農村考出去的大學生對父母的支持和榮耀,讓每一位做父母的認爲這是“正途”,能使子女從農村貧困中擺脱出來。讓我們注意的是“讓父母安度好晚年”是極少數農村子女的願望。在農村,“重子輕老”的現象比較嚴重。再次給農村養老敲響了警鐘。
五、子女與父母的日常溝通交流
(一)子女與父母溝通交流情况
調查顯示,30-49歲之間的子女與父母交流溝通相比多些,他們經常與父母溝通交流的都在45%左右,而50-59歲之間的子女與父母經常溝通的只有37.11%。還有14.43%的50-59歲的子女和8.50%的30-39歲的子女甚至基本不與父母溝通交流。各年齡段約一半坦誠的説,只是“偶爾”與父母溝通交流。
(二)子女對父母病痛瞭解情况
對父母是不是關心和照顧,重要的體現在對父母日常生活的瞭解,特别是對父母病痛的瞭解。調查顯示,近六成的子女對父母的病痛比較瞭解,占59.55%;37.98%的子女表示“知道一點”,個别子女根本不知道。據此可以推出,有些子女對父母的身體漠不關心。
(三)父母生病時,子女是否陪他們看病
父母年齡大了,行動不便。因此,生病時非常希望子女陪同他們看病就醫,能得到及時的治療和照顧。有43.37%的子女表示“多數去”,48.09%的“有時去”,8.54%的子女認爲“不需要陪”。
(四)子女對父母平時參與活動的瞭解
66.29%的子女知道父母平時較多參加那些活動,相應,33.71%表示“不知道”。
從整體情况來看,多數子女對年老的父母是關心的,日常生活中能問寒問暖,這就是我們所説的“孝順”。但是,農村確實有個别子女對父母不管不問。
六、對建立良好農村養老代際關係的一些建議
(一)重點解决農村老人的養老保障體系問題,提高農村老人的生活質量
根據我們集體對農村養老問題調查的整體印象,雖然有個别農村老人經濟寬裕,生活條件較好,但大部分農村老年人生活較爲清苦。農村老年人最急迫的是養老、醫療保障。農村老年人多處在求生存的狀態,子女經濟條件好的,給父母的養老費用相應的多些。可是,我們直接感到,農村老人對子女的過分依賴,大大限制了父母的養老質量,不能充分過着有尊嚴的生活。解决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應把建立健全全面覆蓋農村老人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作爲重點。在解决農村老年人的養老保障方面,政府的主導作用仍是關鍵。在經濟實力明顯增强的情况下,應進行必要的財政轉移支付,向農村養老體系撥付更高比例的款項,切實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支持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建設。對農村老年人實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甚至施行農民“退休”制度,使60歲或65歲以上老人都能每月享受“退休金”,這是國家財力能够承擔的。構建農村養老“安全網”,對擴大内需,開拓農村市場和新農村建設有積極效應。
調查顯示,還有近半農村老人没有享有醫療保險。經濟貧困,醫療條件差,農村老年人生病就醫就成爲一個突出的問題。到醫院看病,醫療費用較貴,經濟負擔不起,這是現在的普遍性社會問題。怕生病,擔心看不起病,是老年人的最大擔憂,尤其是農村醫保制度不完善是全國各地面臨的共同難題。政府應根據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因勢利導,盡快將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體系健全完善實施起來,這也是解决農村養老刻不容緩的任務。
(二)加速城鎮化進程,培育農村養老社會化服務市場
解决農村養老問題,關鍵是發展農村經濟,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目前,農業勞動生産率較低,農村大量富餘勞動力被依附在土地上。加速城鎮化進程,使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到城鎮,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一方面要求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積極施行,另一方面要發展農村金融制度改革。這些措施都有利於改善農村老年人的經濟狀况,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對實現農村老年人積極化養老有促進作用。李昌平在其湖北家鄉試行的農村養老基金項目對我們富有啓示。
伴隨城鎮化進程,大批農村青壯年進城打工經商,他們中的絶大部分留下他們年邁的父母在農村生活。農村計劃生育使家庭子女數大大减少,農村核心家庭增多,傳統家庭養老的基礎發生變化,農村社會化養老會悄悄來臨。雖説目前農村還比較封閉保守,養老觀念還不能馬上發生改變,正如調查顯示的,不管是老人還是中青人還多傾向於家庭養老,但是社會發展變遷會用時間慢慢改變這種觀念。因此,我們要未雨綢繆,積極培育農村養老社會化服務市場。
(三)加强農村老年公共設施建設,努力提高農村老人的精神生活
農村老年人物質比較缺乏的同時,精神生活更是缺乏。農村非常缺少老年人活動的場所。因此,我們建議政府解决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的同時,不要忘記對農村公共設施的投入,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至關重要的方面。
(四)大力宣傳“孝道”文化,在農村形成尊老、敬老、愛老的文化氛圍
尊老愛老、孝親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精華,源遠流長。目前,農村“重幼輕老”現象普遍,通過宣傳,加强代際溝通,努力弘揚關愛老年人、幫扶老年人這一傳統美德,營造代際融洽、尊老愛幼的良好社會風氣,對於密切家庭關係,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分别係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係講師, 廣東省中山市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人文社科係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