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建構──基於廣東省的調查研究
賈海薇 鞏玉濤 朱漢平
不論是要評估具體的某地“新農村建設”工作績效,還是要進行省内、國内地區間“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比較,或是要向發達國家學習借鑒相關經驗,都需要創建一個具有國際研究基礎、得到國際學術界認可、能動態描述建設成果的新農村建設工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作爲評價、比較、分析的工具。
一、國内新農村建設績效評估體系研究的文獻述評
在新農村建設工作全面展開的同時,有關部門與國内學者已經在思考新農村建設績效評估的問題。
(一)文獻綜述
2006年中國社科院的藍皮書《中國新農村建設報告(2006)》將全國新農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分爲生産發展狀况、生活保障狀况和文明與環境狀况三大類,按照22個指標進行排名,並根據綜合指數,將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未包括港澳臺)分爲了五個層次。
重慶市政府推出了“産業發展、生産條件、農民收入、人居環境、農民素質、農村道路、社會事業、農村社保、文明風尚龢民主政治等10個方面的量化指標,並啓動了100個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的建設工作。
北京市房山區的新農村建設創評體系包括農民住房、主導産業、勞動力就業率、醫療參合率、農户購物環境和文化大院建設等内容,並按照總評區分爲“初級”、“中級”、“較高級”和“高級”共四個等級。
江蘇省興化市與江蘇省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聯合制定的戴南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量化指標體系,經專家論证成爲江蘇全省鎮級新農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範本。該指標體系涵蓋“20字方針”的五個方面,包括糧食自給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農村小城鎮人口比重、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農村合作醫療養老保險覆蓋率等。
湖南省統計局要求各地統計部門改革現有的統計指標體系,把新農村建設量化指標納入統計範疇,建立統計報表,並在新農村建設綜合考評統計指標體系中,特别增加“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科技興農、農村綜合改革、農産品質量安全體系、自然灾害預警預報體系、動植物防疫體系”的統計指標。
國内學者葉延瓊等針對珠江三角洲地區農村發展的特點,構建了以“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社會進步、村莊建設和村莊規劃”5個一級指標、13個二級指標、50個三級指標組成的珠江三角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
李翠艷對18套全國新農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和8套全國各地市以及村的指標體系中的128個指標進行了分析,結合河北省實際情况,構建出“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五大方面27個量化指標的河北省新農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
朱孔來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搆成要素分爲環境要素(包括財政支農力度、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城鄉融合與協調發展等)、基礎要素(包括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農村社會發展水平等)和效果因素(包括農民幸福程度、農民素質水平等)三大類,並分别構建了村級和縣級新農村評價指標體系。
陶然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評價的總目標按農民、農村、農業分爲三個方面,體現在農民基本生活、農村經濟建設、農村社會事業、農村政治文明等7個子目標系統上,綜合概括了人、社會、自然3個方面。
霍雨、王臘春對江蘇省新農村建設指標體系進行了初步探討,設定了“經濟指標、生活質量、生態環境質量和社會發展”4個一級指標、36個二級指標,並進行了選點評價。
曲福田等設定了“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社會進步、社區環境、管理民主”5個一級指標和20個二級指標,對江蘇省2006年新農村建設的實現程度進行了總體評價,並對蘇南、蘇中和蘇北三大區域進行了比較研究。
李立清、李樹德、周亞莉、李忠富、陳文杰、田亞平等學者則分别構建了“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5大方面爲一級指標的評價體系,各自選擇了不同二級指標。
傅金鵬等構建了適合西南民族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黨的建設”的五維度評價。李秀霞等構建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態文明四大類文明及地域特色” (4+ X型)評價體系。
馮旭芳等構建了“經濟發展指數、社會進步指數、環境建設指數”的三大方面評價體系。張春光等選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政治民主、生活質量、環境生態”五個截面構建了22個指標的評價體系。
胡本田等構建了由“經濟水平、生活質量、人口素質、環境狀况、安全保障以及民主管理”六部分的新農村建設評價體系。孫書安等構建了“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生活質量、民主法制建設、資源環境保護”五領域18個二級指標的評價體系。
過建春構建了“經濟發展指標、人類發展指數、人均擁有固定資産數額、人均佔有公共設施情况、福利指數(WI)龢民主管理係數”6領域評價體系。邱曉華提出了五大方面的26項指標的新農村建設評價體系,並對2004年全國新農村建設的現狀進行了初步測算。
(二)簡要評説
以上學者在新農村建設工作績效評價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有的確定幾個評價領域,有的借用了國際或國内頒佈的某些標準,有的設計了指標框架,有的嘗試了定量計算。總的特點是,各地分别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還没有形成全國性的統一的評估標準體系。
我們認爲:“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是對農村居民“生活質量”新理想狀態的全面描述,既是任務目標,又是工作切入點,以之爲思路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是可行的,但是具體選擇要能够體現這五個方面的一級指標及其下屬細分指標的工作應該科學化、規範化,指標設計既要考慮數據的可獲得性,又要考慮數據的實際價值與新穎性,並應以國内外“社會發展”領域已有的研究爲基礎,尋求可進行國際横向比較的指標體系,順應全球化進程對中國發展的要求。於是,具備良好研究基礎的“生活質量”指標進入研究視野。
二、基於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新農村建設工作績效評估體系的探索
新農村建設工作的終極目標即爲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我們對采用“生活質量”指標評估工作績效,作了初步的探索。
(一)探索的重要價值
20世紀70年代後,實現進步指標研究(GPI)等揭示:發達國家GDP雖持續增長,但因社會不平等與環境破壞加劇,人們的生活質量却持續下降。阿瑪塔爾·森指出:經濟發展並不能自然而然地給全體社會成員帶來生活質量的改善。之後的大量研究認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應該體現在公民的全面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活質量”成爲總的社會發展進程的標識,成爲衡量與評價人口生活狀况的重要方法。
而且,國際上“生活質量”領域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發達國家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研究已經積累了許多數據,具有很高的理論借鑒價值。采集廣東省的數據,在全球化背景下,將廣東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與不同文化、不同時段、不同國家或不同地區的農村居民生活質量進行比較分析,可以很好地分析研究中國、廣東的新農村建設的進展程度與工作成效。將新農村建設工作的績效評估與建設工作的終極目標結合在一起,可以避免采用一些中間變量作爲評價指標而導致測評失真。
(二)探索的基本發現
在廣東省農村政策研究中心的安排下,我們通過對湛江、河源、梅州等地新農村建設的調研,發現廣東省新農村建設工作對全國具有很好的示範作用。一方面,發現了有益的經驗。廣東通過新農村建設的逐步開展,已經初步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穩步增長,2006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5009元,2007年爲5624元。湛江等地的新農村建設工作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同時全省縣鄉管理體制改革、村改居、户籍制度改革等工作已在試點中,這些工作積累了不少成熟、有效的積極經驗,對全國有良好的啓示作用。另一方面,發現了存在的問題。《中國新農村建設報告》(2006)指出,廣東在全國“新農村建設起點總體評價”總排名中爲第10,三個分項名次爲:生産發展方面第19,生活狀况方面第7,文明與環境方面第20。[李佐軍:《城鄉創新發展藍皮書·中國新農村建設報告(2006)》,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可見“三農”問題的解决程度與廣東省在全國的經濟地位並不相稱,很多指標不但落後於其它沿海省份,甚至還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經濟狀况整體强勁、南部城鄉繁榮、東西北部發展滯後、區域間發展很不平衡”的情况與全國的狀况驚人的相似!珠江三角洲作爲廣東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仍存在“資源匱乏、規劃滯後、産業弱質、生態惡化、體制滯後、管理失效、人才匱乏、教育乏力、文化弱勢以及城鄉錯位”等十大“硬傷”,[葉延瓊、章家恩、秦鐘:《珠江三角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評估指標體系及方法探析》,《安徽農業科學》,2008年第8期。]所以廣東新農村建設工作中的問題與教訓更具爲全國提供借鑒的價值。
在湛江、河源、梅州等地的調研中,我們發現各地自然條件不同、資源優勢不同、地方政府工作模式不同,但是都通過新農村建設工作,使得當地農村的面貌發生了變化,農民們認爲生活質量改善了,對生活的滿意度提高了。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生活質量”指標體系不僅可以描述農村居民的生活現狀,而且能够反映農村居民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的各項生活指標值的前後差,其指標具備很好的靈敏度與反饋力,能够對新農村建設的績效做出恰當的反映與評價。在對已有研究的文獻整理與廣東省各地實踐調研的基礎上,我們認爲:“生活質量”具有良好的國際研究基礎,基於農村居民“生活質量”評價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績效評估體系的構建,爲衡量全省各地的新農村建設成效提供了一個統一、客觀的標準與測評工具,便於量化評價、相互比較,也有利於與發達國家農村建設的不同階段進行比較,使評估工作能够與國際研究接軌。而我們所作的研究則集中於科學地設計具體的細分指標,使其能够體現中國本土研究的獨創性,能够表述中國農村建設的理念,能够通過績效評估幫助政府準確定位其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與政策選擇。
三、基於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新農村建設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建構
運用“生活質量”測評作爲新農村建設的績效評估工具,選擇“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作爲二級指標進行了嘗試,我們構建了圖1所示的新農村建設績效評估的四級指標體系:
(一)“生産發展”領域的第三級細分指標與第四級細分指標
通過指數綜合與權重影響分析,我們確定了二級指標“生産發展”領域下的三級指標搆成。
其中一些三級指標由其下設的四級指標值綜合計算而得:
1.農業産業貢獻率指數由“縣域農業年産值占GDP比重”、“農業人口人均第一産業産值年增長率”、“農村二三産業産值占GDP比重”三個指標綜合計算。
2.農業生産現代化程度指數由“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比例”、“每畝農田生産水電消耗數”、“農田生産基礎設施完善率”、“農業新産品種植面積比例”、“農産品種植規模化程度”五個指標綜合計算。
3.農業勞動力轉移指數由“農業勞動力占農村人口比重”、“非農産業勞動力占總人口比重”、“年人口城鎮化增長率”三個指標綜合計算。
(二)“生活寬裕”領域的第三級細分指標與第四級細分指標
通過指數綜合與權重影響分析,我們確定了二級指標“生活寬裕”領域下的三級指標搆成,如圖3所示。
其中一些三級指標由其下設的四級指標值綜合計算而得:
1.農村居民收入指數由“縣域農民人均純收入與當地人均GDP比”、“縣域農民人均純收入與當地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與本省農民平均純收比入”、“當地農民人均年純收入與本省城鎮居民年可支配收入比”綜合計算。
2.農村居民住房質量指數由“人均住房面積”與“住房質量合格率”兩個指標綜合計算。
3.農村居民社會保障綜合覆蓋率由“農村居民養老保險覆蓋率”、“農村居民醫療保險覆蓋率”與“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蓋率”三個細分指標綜合計算。
4.農村耐用生活物品擁有率由“農村居民電視擁有率”、“農村居民洗衣機擁有率”、“農村居民冰箱擁有率”、“農村居民空調擁有率”、“農村居民摩托車擁有率”、“農村居民汽車擁有率”、“農村居民電腦擁有量”七個指標綜合計算。
(三)“鄉風文明”領域的第三級細分指標與第四級細分指標
通過指數綜合與權重影響分析,我們確定了二級指標“鄉風文明”領域下的三級指標搆成,如圖4所示。
其中一些三級指標由其下設的四級指標值綜合計算而得:
1.社會治安安全指數由“每萬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數”、“每萬人口發生火灾數”綜合計算。
2.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指數由“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普及率”、“農村居民人均受教育水平”、“18歲以下女童在學率”、“小學階段教育入學率”“初中昇高中入學率”、“ 農村中小學教育質量”、“男女高中畢業人數比”七個指標綜合計算。
3.文體活動發展指數由“鄉鎮圖書館覆蓋率”、“村級文體設施建設率”、“有綫電視入户率”、“計算機普及率”、“文娱活動團體組建率”五個指標綜合計算。
4.醫療衛生服務狀况指數由“村衛生站設置率”、“鄉鎮衛生院本科學歷醫生比例”、“流行病、地方病治療投資增長率”、“14歲以下兒童安全免疫率”四個指標綜合 計算。
5.道德風尚村達標指數由“村文明户比例”、“村鰥寡孤獨贍養保障率”、“無黄毒賭達標村比例”三個指標綜合計算。
(四)“村容整潔”領域的第三級細分指標與第四級細分指標
其中三級指標由其下設的四級指標值綜合計算而得:
1.村容緑化指數由“村地理區域内森林草地覆蓋率” 與“農村社區緑地面積覆蓋率”綜合計算。
2.住宅整潔指數由“農村冲水衛厠達標户比例”、“農村安全沐浴房達標户比例”、“人畜分居達標率”、“安全清潔能源使用達標户比例”、“垃圾污水處理合格村率”五個指標綜合計算。
3.農村社區公共衛生指數由“室外道路硬化程度”、“主幹街道美化程度”、“生産生活污物無害化集中處理程度”三個指標綜合計算。
4.地區内環境污染綜合指數由“地區内大氣污染指數”、“地區内土壤污染指數”、“地區内水資源污染指數”三個指標綜合計算。
(五)“管理民主”領域的第三級細分指標
通過指數綜合與權重影響分析,我們確定了二級指標“管理民主”領域下的三級指標搆成,如圖6所示。
四、新農村建設工作績效評估研究的展望
以上測評指標構建,只是廣東新農村建設績效評估體系構建的第一步,指標的進一步的遴選、調整與補充、計算方法的選擇還要在未來的實地調研中繼續探索,直至完成。
(一)上述指標體系的應用情况
目前采用這個指標體系,並采用多層次多因素模糊計算的方法,在廣東多個地區的試驗評估均取得了讓人滿意的結果,評估值具備很好的因素反映力度與變化能力,地區間的數據比較能够有力地反映修改問題。前國内對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指標體系構建大致可以分三類:描述型指標體系(爲政府提供本地新農村建設的基本静態信息);評價型指標體系(爲政府提供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的變化性信息);預警型指標體系(爲政府提供新農村建設進程的預警性信息)。基於廣東調研的這個評價指標體系集合了描述性與評價性的兩個功能。
(二)績效評估研究的努力方向
我們建立的指標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例如,預警性的能力仍然需要在後續的研究中予以加强與開發;對於一級指標“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分解還可以從“農民生活的基本需求與保障系統”、“自然、經濟、社會”人類生活三層面等新角度去設計,其他多角度的指標結構對新農村建設績效反應度的計算與地區間績效比較等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本指標體系爲縣級地方政府評估新農村建設績效的工具,如果以村爲單位,那麽評估的視角轉换,必然引動測評指標的轉變,就需要更進一步研究。
另一方面,新農村建設績效評估體系的建立只是“新農村建設”理論研究的一個階段性目標,以之爲基礎,還可以進行更爲重要的研究探索,例如:縣鄉政府在新農村建設工作中行爲的有效性研究、適合國情、省情的縣鄉政府治理模式研究、基層公共政策與公共産品供給研究、縣鄉政府機構改革研究等。
(三)績效評估研究的應用前景
新農村建設將是一項長期工作,探索、總結、再探索、再總結是必經之路。定量的績效評估體系,可以發揮四方面重要功能:監督促進、比較激勵、監控矯正、學習借鑒,爲地方政府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進程提供了科學合理的依據和必要工具,爲“三農”問題的政策制定搜集了寶貴數據。
基於農村居民“生活質量”測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績效評估體系,將新農村建設工作的績效評估與建設工作的終極目標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也將廣東省、中國的新農村建設工作的績效評估與發達國家的農村建設績效評估工作聯繫起來,使得新農村建設績效評估工作能够跟上全球化進程的步伐,爲廣東省省内各地之間、國内各省之間、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新農村建設績效評估結果的比較分析提供了平臺,爲國内相關的研究成果獲得國際理論界的認可打下了基礎。
(作者分别係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講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