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粤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協調、社會和諧與文化提昇



  霍秀媚 

  黨的十六届五中全會提出了要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是黨中央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曆史任務,是統籌城鄉發展的迫切需要,是遏止城鄉差距拉大趨勢、擴大農村市場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南粤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展開的,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廣東城鄉的市場化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新一輪的發展中,必須更注重城鄉的統籌發展,特别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頒佈之後,對廣東省統籌城鄉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涵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因此,南粤新農村建設必須重視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協調,實現農村社會的和諧發展。

  一、南粤新農村建設必須重視經濟協調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目標就是要努力發展農村生産力,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使農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是“生産發展”的根本要求。農村的生産發展,不僅是經濟的發展,而且是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不僅重視在經濟上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而且重視在政治上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同時要重視耕地的保護和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使農村經濟發展保持協調,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又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農村經濟發展與耕地保護

  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是發展生産力、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土地是農業最重要的生産資料,是農民唯一的生存保障,對農民的生産生活和農村發展至關重要。所以,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耕地保護是重中之重,只有協調好農村經濟發展與耕地保護的關係,才能推動農村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的發展。據統計,我國目前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4畝,僅爲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廣東的情况更爲嚴重,人均耕地在0.6畝以下。廣東目前仍處於經濟快速發展時期,工業化和城市化需要大量的建設用地,而且,廣東現有耕地的污染和退化情况相當嚴重,有些土地根本不能種植農作物,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土地含化學有害元素的指標很高,因此,廣東的人地矛盾更爲突出。在新農村建設中,農業的發展必然要以耕地爲基礎,所以,必須嚴格保護耕地尤其保護基本農田。因此,南粤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處理好農村經濟發展與耕地保護的關係。

  1.完善土地産權制度,建立土地保護激勵機制。現存的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盡管有其合理性,但這種産權制度缺乏人格化的土地産權主體,農民表面看來是集體土地的所有者,但由於集體財産不能具體落實地每一個村民的身上,農民無法知道自己的土地佔有份額,在失去土地或失去集體成員資格時也無法得到合理的經濟補償,集體、土地與農民之間的權益關係極爲模糊。爲此,有必要完善現有的土地産權制度,在耕地産權不能自由流轉的情况下,將所有權與經營權適當分離,實現耕地的有償使用有利於合理利用和節約耕地,提高耕地的利用率。此外,還應建立農地保護激勵機制,進一步深化土地徵用制度改革,有效保護耕地和農民利益。對農地所有者特别是基本農田保護人,通過建立農地保護補償基金對基本農田保護區的農户進行適當的補償,調動農户保護基本農田和從事農業生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處理好城市化與新農村建設的關係,規範政府行爲。城市化雖然是我國現代化發展的方向,但却不是唯一的方向,即使在廣東這樣的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工業化、城市化也只是現代化發展的一個方面,還有大部分農村需要走農業現代化的道路。因此,要注意城市發展邊界無限擴大、擴張無序的問題。這裏既有政府管理不力,也有政府受利益驅動行爲不受約束的因素。因此,要改變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從本地區利益出發,競相出讓土地的做法,或大量圈地建“某某城”、“某某園區”等行爲,要把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列入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體系,層層落實責任制,對保護耕地不力的責任人要追究責任。另一方面,政府還應該規範農村土地的調整行爲,各農户更長或者永久的承包期,以便在承包權與使用權分離的情况下,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使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增加農民預期收益和提高追求更多收益的勞動激勵。

  3.科學編制土地利用規劃,推進土地的集約利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龍頭”,必須堅持科學和嚴謹的態度進行修編,使其具有適應性和可操作性。目前廣東正在開展土地總體利用規劃的修編工作,應在準確掌握土地利用現狀的基礎上,堅持從緊掌握建設用地總量和保護好基本農田的原則,嚴守基本農田的保護的“紅綫”。在現有耕地不可能增多的情况下,利用科技的力量,提高耕地質量和産出率,實現土地的集約利用。此外,在新農村建設中,通過撤併自然村、整治空心村、建設中心村,促進人口、土地和産業的聚集,改變農村土地利用的浪費現象,盤活存量農業用地和閒置耕地,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二)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民權益保護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要發揮億萬農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主體作用,就要保護好農民的權益。農民的權益是指農村居民作爲社會成員、國家公民享有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衛生及社會保障等各種權力和應得利益,包括政治權益、經濟權益和社會權益。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占了全國人口的70%以上,保護農民權益是保護最廣大人民群衆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把農民權益的保護貫徹於新農村建設的全過程,把農村經濟的發展與農民權益的保護統一起來。

  1.積極推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保護農民的政治權益。農民作爲我國最大的弱勢群體,之所以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原因在於其政治上的不平等,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受到多方的制約。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土地徵用、集體經濟發展規劃、項目决策、村務、財務等不同程度没有向農民公開,農民既没有辦法參與,更没有途徑監督這些與自己權益相關的問題。因此,加强農村民主政治建設是維護和增强農民政治權益的重要手段。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推進:一是貫徹落實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監督的村民自治制度。廣東各地農村10多年來在推進村民自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干群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農民的生産生活積極性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文化的發展。但是,由於各地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和舊習慣的影響,廣東一些地區的村民自治還存在不少問題,一些鄉鎮幹部插手村“兩委”選舉,賄選現象還屢見不鮮,因此迫切需要推進民主自治的步伐。二是積極發揮農會的作用,提高農民在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博弈能力。農會對外代表農民參與社會各項活動,不但能發揮農民政治參與的功能,同時在統領農民的經濟活動、推廣農業技術和農民教育等活動中發揮作用,以及在農民權益受到侵害後代表農民争取司法救助,維護農民權益。三是逐步擴大農民在各級人大代表中的名額,增强農民在各級政治機構的話語權,爲農民争取應用權益。

  2.完善征地補償和安置制度,保護農民的經濟權益。我國憲法規定農村土地歸農村集體所有,也就是歸全體村民所有。廣東由於經濟發展迅速,對土地的需求量較大,一些農村在土地徵用的過程中剥奪了農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違法和非法征地現象嚴重,導致不少社會矛盾,影響農村社會的穩定。土地是農民的生活生産資料,又是農民的生活保障,而且現在生活保障成爲主要的功能。一旦失地,就意味着農民失去生存的保障。因此,要盡快完善征地補償和安置制度。現有的征地補償實際是對土地的生産産出功能的補償,安置是把無地農民的户口農轉非。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一制度已經不適應,由於農業效益低,每畝的農業産出收益很低,所以補償數額偏低。同時,由於這一補償層層截留,到農民的手中已經很少。此外,就業的市場化使得失地農民通過安置就業的願望難以實現,目前不少地方用貨幣補償來解决失地農民的就業,但是這些補償的貨幣也僅是近期低水平的生活安排,解决不了農民長期就業和生活保障的問題。因此,應按照先保障、再補償、再培訓就業的順序,完善征地補償制度。社會保障是失地農民的最終安全網,因此,需要通過建立健全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補償失地農民的利益以及爲其提供長遠的生活保障。

  3.改革城鄉分割的户籍制度,保護農民的社會權益。我國現行的户籍制度是實行農業人口(農民)和非農業人口(市民)的二元管理結構,並由此造成了城鄉居民在身份、待遇、權力、義務等方面的人爲分割,使農民無法享受與城市居民相同的國民待遇。二元户籍結構嚴重損害了農民作爲公民的合法權益,强化了農民的弱勢地位。近年來,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區已嘗試消除城鄉户籍的區别,但是從全省來講,推進的力度範圍都不够,城鄉二元户籍的格局仍未打破。農民社會地位的提高和權益的保護有賴於二元户籍制度的終結,因此,新農村建設要盡快推進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剥離附着在户口上的諸多政治、經濟功能,還原户口登記居民身份的功能,在制度上保障農民自由遷徙和自由居住的權力、平等就業和勞動保護權力、平等的選舉和被選舉的權力等社會權力。 

  (三)農村經濟發展與鄉村環境保護

  農村經濟的發展與農村生態環境由着天然的聯繫,一方面,良好的發生態環境給農業生産提供有力的支撑,是其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另一方面,農業的發展必然會對環境産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因此,保護農村的生態環境,實現農村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才能使新農村建設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南粤的一些農村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由於急於擺脱貧困,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在農業生産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農膜,不斷擴大畜禽水産養殖的面積,無序排放大量生活污水和垃圾,導致土壤、地下水大面積污染等一系列環境問題,使農村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嚴重制約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因此,南粤新農村建設中必須把鄉村環境的保護放在突出位置。

  1.加强對鄉村環境的綜合治理。鄉村環境涉及的範圍廣、内容多,要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必須實現綜合治理。首先,要對農村的山、水、田、林、路實現綜合治理,開發利用荒山進行植樹造林、改造農田、善用現有水源和開發新水源、修整道路等工作要綜合考慮,統一推進。其次,農村的新房建造和舊房改造、改欄、改水、改厠、改路等要統一規劃,同步進行。要拆除“空心房”,建造經濟實用、整潔美觀、節能環保的新式房;要實行人畜分離,畜欄要安全衛生,與人居保持一定的距離;要對生産用水和生活飲用水進行改造,使農民逐步飲上安全衛生的自來水;將厠所改造和沼氣利用結合起來,既節能又衛生;道路改造要逐步實現自然村内所有道路硬底化;改善生態環境就是要將緑化、美化、净化與生産發展結合起來,實現果林成蔭、環境優美、生活舒適。再次,推廣使用太陽能和沼氣,普及有綫電視、電話,使農民的生活環境和條件有大的改善。

  2.調整農産品結構,發展循環經濟。首先,要改變過去依靠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提高農産品産量的做法,大力發展農業科學技術,調整農産品結構,推廣清潔生産和安全生産技術、“節肥减藥”技術,開發“優質、高産、安全”的新産品,减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其次,要普及循環經濟的理念,推廣資源再生、廢物循環利用技術,真正做到“變廢爲寶、變廢爲糧”。

  3.建立農村生態環境補償機制。首先,要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原則,加快建立農村生態環境補償機制,逐步增加生態環境保護各類專項資金的投入。其次,政府要擴大環保財政資金來源,加大各項資源税費使用中用於生態補償的比重,實行税收各級留成部分按比例返還政策,着重向欠發達鎮村、重要生態功能區、水系源頭地區和自然保護區傾斜。再次,基於不同主體功能區的規劃,采取縱向補償方法,由下游水土保持受益和資源使用受益區向上游作出環境保護貢獻地區的居民進行貨幣補償,提高江河流域上游農村對環境保護工作的積極性。

  二、南粤新農村建設關鍵要達到社會和諧

  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是要消除農村社會在制度、市場等各方面的不和諧因素,努力實現城鄉協調發展,逐步實現農村社會的和諧。

   (一) 加大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實現城鄉公平

  當前,廣東各地城鄉的公共服務水平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落後,農村社區内部道路建設不够完善,部分村莊道路狀况較差。下水道、自來水管網等建設未按城區要求進行統一規劃、建設和管理,農村環衛設施嚴重不足,垃圾清運系統建設滯後,部分村莊環境衛生和村容村貌較差。爲了消除城鄉公共服務差距,就要使政府的公共服務向農村、落後地區、困難群體傾斜或延伸,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範圍,强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舉措。

  1.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産品、公共服務的支持力度。公共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是提供公共産品和服務。目前,廣東農村特别是落後地區的農村,公共財政配置嚴重不足,導致公共産品和服務短缺。因此,要改革城鄉公共財政體制,確保各級財政將一定比例的財政收入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供給,對財政支農資金實行專户管理,確保農業投資的專項資金專款專用。

  2.改變公共産品供給的農村歧視,將農村公共産品供給納入全省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財政預算體系。規範預算外資金收入管理,在各級財政全面推行預算内、預算外財務統管,實行預算外資金預决算管理,逐步盡可能地將預算外收入納入政府預算内統一管理。改革區(市)和鄉鎮財政體制,通過壓縮農業服務的行政事業性支出,增加能够使農民直接獲益的財政支出比例。完善鄉鎮政府的財政預算制度,確保農民公共産品的負擔處在合理水平。

  3.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確保農村公共産品和服務供給的公平性。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原則,精確計算各級政轉移支付的額度,農村的各縣、鎮、鄉應得的財政轉移份額,將公共投入向鎮村延伸,加大以工代賑力度並使其盡可能落實到鄉鎮。加大對鄉鎮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以保障基層政府正常運行,從根本上解决農村開支嚴重不足問題。

  4.建立財政支農支出比例增長機制,確保各級財政的支農資金逐年增長,特别是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的資金每年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使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覆蓋到農村。財政支農的增量要集中安排農民最急需、收益面廣、公共性强的農村道路、水利、教育、衛生、文化等農村公共産品和服務,公共財政在提供農村基礎性公共服務中切實發揮作用。

  (二) 切實解决農民切身利益爲題,實現農村社會和諧

  農村社會的主體是農民,農村社會的和諧很大程度上是農民問題的解决。目前,由於政策、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制約,農民的教育、養老、醫療、失業、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保障問題未能很好地解决,引發了不少社會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的社會和諧 。因此,要通過推進改革,通過機制體制創新來逐步解决農民的切身利益問題,使農村社會逐步走向和諧。

  1.逐步建立和完善新農村公共衛生體制和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首先要在廣東城鄉完善四級衛生服務網,健全覆蓋城鄉的疾病預防控制、醫療救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體系,促進農村衛生保健水平不斷提高,實現城鄉基本衛生服務均等化。其次要大力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簡稱“新農合”),提高全省農村合作醫療的籌資水平和保健水平。借鑒滬寧杭等市做法,在提高“新農合”保障水平方面,建立保大病、保住院爲主兼顧門診費用定額報銷的合作醫療保障機制,擴大受益面,提高保障水平,並通過降低救助金申請門檻,提高封等綫與政府出資比例等方法,使農民獲得更多實惠。同時采取各種措施提高“新農合”農民參合率的水平。再次是加大農村衛生投入,繼續實施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站標準化建設。按照“五統一”(即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風格、統一標識、統一設備配置)要求,繼續啓動鄉(鎮)公立衛生院標準化建設項目,對目前仍未完成衛生院標準化建設的農村鎮(街),由省、市、區(縣級市)、鎮各級財政籌集資金加快建設。

  2.着力解决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由於長期以來城鄉分割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城鄉居民社會保障的不平等,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遠遠低於城市居民,使農民在養老、最低生活保障、醫療保障方面面臨許多苦難,影響着農村地區的和諧穩定。因此,南粤新農村建設,要盡快實現社會保障的城鄉一體化,保障方式從傳統家庭養老轉變爲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並舉,走社會化和家庭化保障相結合的道路,建立覆蓋廣東城鄉的以低保、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爲主的社會保障體系。

  首先,要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提高農村的低保標準。按照城鄉標準基本統一、逐年解决原則,全面提高農村低保標準和五保供養水平。争取將全省農村低收入的困難群衆全部納入低保救助範圍。進一步完善各種救助制度。加强財政、民政、教育、勞動保障、衛生、農業、科技等部門的溝通與協作,探索一個包括教育救助、醫療救助、灾害救助、科技扶貧救助等在内的新型低保救助體系,實現由單項救助向綜合救助轉變。在完善低保制度的同時,進一步完善農村五保供養、農村特困户救助、農村灾民救助等制度。

  其次,積極探索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擴大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覆蓋面。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是政府支持農業、保護農民、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之一,擴大農民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是一個重要的方面。爲此,要完善農民養老保險政策,根據“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扶持相結合”原則,逐步提高政府資助額度,在繳費標準、保障水平、農轉居人員和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辦法和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辦法的銜接等方面,設定符合實際的具體措施,使廣大農村居民能够享受基本養老保險,真正實現農民“老有所養”。同時要逐步解决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全面建立農民工工傷保險、大病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障制度,按照“低費率、廣覆蓋、可轉移”原則,探索建立適合農民工特點的保險制度。

  再次,加快建立和完善多層次、多類型的農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擴大“醫保”由城市向農村覆蓋的範圍,逐步推進農民基本醫療保險工作,争取在近期完善現行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從長遠來看,要建立農村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形成城鄉居民一體化的“大醫保”體系。

  3.加快解决農村貧困地區的義務教育問題。由於農民收入低,無法支付昂貴的教育成本;多年來,國家對農村的教育投入不足,導致農村教育資源奇缺,教育設施落後,教師收入低下,教師隊伍萎縮的局面。雖然國家已頒佈了《義務教育法》,規定公民有免費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權力,但在落後地區的農村,由於地方財政的困難,農村孩子難以享受九年免費義務教育。雖然廣東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但是,還有集中在山區的十多個貧困縣的教育經費奇缺;即使是在較爲富裕的珠江三角洲地區,還有一些山區縣(地級市)的義務教育階段經費不能保证。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導致的城鄉教育水平差距擴大,是農村社會不和諧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要盡快解决農村貧困地區的義務教育問題,才能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發展。

  首先,省、市、縣(地級市)的各級財政要切實增加教育經費投入,徹底扭轉城鄉之間基礎教育資源不均衡的態勢。要認真貫徹《義務教育法》的規定,確保義務教育經費全面納入財政保障範圍,並建立由各級政府“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保障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的長效機制。擴大投資渠道,通過財政補助、貸款貼息、税收優惠等政策措施,引導和帶動企業、社會、社會捐資投入農村教育。

  其次,加强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努力緩解農村教師緊缺問題。進一步加大各級財政的統籌力度,在鞏固完善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統發制度基礎上,逐步實現教職工待遇與公務員相當。富裕地區要使農村教師享受與城市教師相當的津貼、奬金和福利政策,逐步做到城鄉教師福利待遇基本相同;落後地區的教師也要確保教師工資的足額準時發放。各地要出臺政策鼓勵城市教師到農村(特别是到山區和落後地區)支教,使其工資、職稱評定、待遇等享受優惠政策。

  再次,進一步完善扶貧助學機制,解决低收入家庭子女免費就學問題。對貧困家庭學生免除住校費及住校期間的水電費。大幅度降低高中階段和職業教育階段學費,爲農民子女普遍地低成本完成職業技術教育提供條件。有條件的地方,可逐步試點把高中也納入義務教育階段(珠海市已在試行),使農村孩子能够享受更多、更好的義務教育。

  三、南粤新農村建設要實現文化提昇

  新農村文化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特徵和重要組成部分。加强農村文化建設,努力培養一代有文化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村的文明程度,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項重要任務。在南粤新農村建設中,需要通過加强鄉村文化建設,滿足廣大農民群衆多層次多方面精神需要,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建立起“鄉風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新農村建設的文化提昇。 

  (一)大力發展鄉村文化

  我國新農村的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内容,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律的農村文化建設新格局。因此,要大力加强縣、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充分利用農村文化資源,發展壯大文化隊伍,發展農村各項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切實解决農民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問題。

  1.挖掘農村文化資源,積極發展民間文化。我國民間文化歷史悠久、豐富多彩、博大精深。傳統民間文化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根基,它産生於鄉土,富於活力和滲透力,反映一個地區的文化發展歷史,反映了當地群衆的審美情趣。因此,新農村的文化建設,要大力傳承和發揚民間文化,注重民間文化藝術的挖潜、整理、保護龢利用。民間藝人是農村民間文化建設的主力,他們生長在農村,其藝術養分直接來源於農村,和農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在民間文化傳承中,起着骨幹和橋樑作用。農民是民間文化的創造者,是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發展傳統民間文化有利於豐富和活躍農民群衆的精神文化生活,民間文化源於農耕生産,形式豐富多樣,貼近農民的生産生活實際,以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能够吸引群衆熱情參與。民間文化深厚的群衆基礎有利於彌補農村文化建設專業工作人員不足的缺陷,便於農村文化活動的開展。目前各地農村專業文化工作人員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文化建設,但農村還存在着大量秉承傳統、技術精湛的民間藝人,他們熟悉農村生活實際,能够創作出符合群衆需要、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作品,也能帶動農民參與文化活動,擴大農村文化活動的參與面,使農村文化活動真正成爲群衆的文化活動。

  南粤新農村的鄉村文化建設,要充分挖掘本地的人文傳統、民俗文化龢民間文化資源,積極開展具有傳統南粤特色的民間藝術活動,例如嶺南派繪畫、嶺南盆景造型、陶瓷、泥塑、雕刻、綉花、龍舟、舞獅、花燈、飄色、粤劇、雜技、麒麟舞等等;開展各種形式的“民間藝術之鄉”、“特色藝術之鄉”、“民間藝術大師”、“民間工藝大師”命名活動。對農村傳統文化生態保護較完整並具有特殊價值的村落或特定區域進行動態整體保護,例如粤東的客家圍屋村、廣州從化的古村落等等。要實施特色文化品牌戰略,培養一批文化名鎮、名村、名園、名人、名品;利用農閒、集市龢民族民間傳統節日,開展生動活潑的文化活動,通過發揚優秀的傳統民間文化,使之成爲農民所享有的豐富精神財富,使民間文化焕發了生機,民間文化藝術的血脈得以傳承,使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點和時代特徵的新農村文化蓬勃興起。

  2.開展群衆文化活動,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鄉村文化建設中,鄉村兩級基層組織的作用十分重要。要根據本地群衆的風情和習俗,從實際出發,突出地方特色,采取群衆喜聞樂見的形式,提供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基層的服務,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愛好農村群衆的需要,使群衆受到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首先,開展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傳統節日以習俗形式讓民衆自動在同一時間經歷相同的活動,在相同的儀式中體驗相同的價值,這就是傳統節日最經濟、最有效的生活文化再生産功能。爲了充分發揮節日的文化功能,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要利用各種節日開展不同主題的文化活動,特别是春節期間,要遵循各地的習俗,開展各種走村串巷的文藝活動,滿足農民群衆觀賞和參與的願望和要求。在開展各種節日活動的過程中,要因勢利導,把民間廟會的拜神求仙活動,變成集習俗旅遊、經貿活動和文化娱樂爲一體的農民文化節,引導民俗活動步入健康文明的軌道。其次,吸引農民廣泛參與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和農民群衆生活的改善,對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通過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引導農民參加各種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例如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瞭解形勢和黨的方針政策;閲讀報刊書籍,瞭解信息,提高自身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參與農村文化娱樂活動,陶冶情操、充實建設生活等等。此外,還要精心組織一些大型的導向性明確、示範性强的基層群衆文化活動,吸引廣大群衆參加,帶動鄉村文化活動的普遍展開。再次,充分發揮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的功能。文化站、圖書館、文化室、圖書室等要通過建立展覽、宣傳欄和組織專題講座等形式向群衆普及科學知識,引導群衆移風易俗、扺制封建文化和腐朽文化,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廣東由於處於改革開放的前沿,農民富裕得較快較早。但是,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封建迷信活動沉渣泛起,例如婚喪事大操大辦、賭博之風盛行、拜神弄鬼活動越演越烈。因此,用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佔領農村文化陣地,引導農民扺制腐朽文化的侵蝕,遏阻陳規陋習的蔓延在南粤新農村建設中刻不容緩。

  3.積極扶持農民文化實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一方面使農民的精神生活需求不斷增長,另一方面也使農村涌現出一批農民自辦的文化實體,這些文化實體主要經營的項目有圖書、攝影、電影、録像、劇團、曲藝、雜技、遊藝活動等。農村文化實體的出現,既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又使農民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農民在從事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素質,同時也學會了在市場經濟中經營的本領。特别是一些農民業餘表演團體,他們的表演形式靈活多樣,根據農民的需要和欣賞興趣編排節目。由於演員們來自農村,因此能够立足農村,服務農民。平時,他們務農、經商、做工,遇到什麽節慶活動、民間廟會、婚喪嫁取,他們便是演員,演出各種文藝節目,深受農村群衆的歡迎。農民文化實體的出現,補充了國家和集體文化投入的不足,活躍了農民的文化生活,滿足了廣大農民的文化需求,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的文化建設,因此,各級領導,尤其是農村的基層領導以及文化、工商、公安、税務等職能部門都要大力支持和扶持農民興辦文化實體,促進農村文化的發展。

  (二)重點提高農民素質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着新農村建設的成效,因此,新農村建設要實現文化提昇重點在於提高農民的素質。

  1.加强對農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對農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核心,只有大力加强農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才能在農村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才能使廣大農民團結一致,在黨的領導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首先,對農民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是我們時代的主旋律。在新農村建設中,要通過弘揚這一主旋律,激發廣大農民的愛國主義情感,弘揚集體主義精神,引導他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和道德標準,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農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要讓農民瞭解中國近現代歷史和中國的基本國情,瞭解中國共産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爲建立新中國而英勇鬥争的光輝業績,瞭解黨的十一届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信心。對農民進行集體主義教育,要讓農民認識到現代化生産由於分工越來越細,所以必須通過協助,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完成。現代農民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僅靠個人是不能實現的,必須依靠國家和集體。因此,要教育農民正確認識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係,扺制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的行爲。對農民進行社會主義教育,要讓農民認識到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也要讓農民認識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正在不斷發揮,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正在不斷趕超資本主義國家,正在不斷走向繁榮和富裕,建設社會主義是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其次,對農民進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分别對應着公民道德活動的三個最基本的領域,即社會公共活動領域、職業活動領域、家庭生活領域,因此,這三個領域的道德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也是農民道德教育的核心。對農民開展社會公德教育,要讓農民認識到,隨着農村現代化步伐的加快,農民越來越融入公共領域,對農民的社會公德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教育農民言行必須文明禮貌、要助人爲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等等。對農民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就是要强化農民工作的職業感,無論從事農業生産或者是在鄉鎮企業工作、打工、從事建築業等等,都是一種職業行爲,必須受職業道德約束,要教育農民培養敬業愛崗、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對農民進行家庭美德教育,是農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農民家庭的幸福穩定是農村社會穩定的基礎,只有農村社會的穩定,新農村建設才能達到目的。由於受封建意識的影響,農村家庭暴力行爲比較突出。因此,加强農民的家庭美德教育十分重要和必要,要教育農民夫妻平等互愛、尊老愛幼、勤儉持家、鄰里和睦團結等等。

  2.加强對農民的法制教育。法治是現代國家治理的基本要求,遵紀守法是對現代公民的基本約束規範。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占了國民的大多數,對農民進行法制教育,提高農民的法律素質,無論對我國的依法治國和新農村建設都具有重大意義。在新形勢下,農村的法制教育工作要緊密結合農村的實際進行,要靈活多樣、形式多變、以農民易於接受和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一是廣泛開展送法下鄉活動,如在各村鎮開展義務法律諮詢;編印各種法制學習資料發放到農民家庭;組織法制文藝演出,走村串户進行宣傳。二是以案例分析的方法培養農村普法骨幹;三是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宣傳作用,引導農民收聽收看廣播電視以及報刊中的各類法制教育節目。同時,辦好農村的有綫廣播,在廣播中融入大量的法制宣傳,使廣大農民能够通過新聞媒體學法,增强自覺守法的意識。

  3.大力發展農村的教育科學文化。發展農村的教育科學文化是提高農民素質的重要途徑,没有農民科學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不可能成功的。

  首先,要大力發展農村的基礎教育。從2007年起我國已實行農村全部免費義務教育,並以法律的形式保障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這對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是巨大的有利條件。但是,由於廣東各地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各地政府對農村基礎教育經費的投入有很大的差别,粤東、粤北、粤西一些落後地區的農村辦學條件極爲簡陋,教師隊伍缺乏,農村學生流失問題嚴重。因此,應該加强對落後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支持力度。

  其次,要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農村的職業技術教育能够直接爲農村勞動者提供從事商品生産的知識、技術和技能,對農業生産和農村商品經濟發展有直接的推動作用。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使農民獲得一技之長,就能够把農村的人口壓力轉化爲人力資源,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同時,提高農民的職業技術水平,有利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有利於提高農民的素質,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撑。

  再次,要大力發展農村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延續,大力發展農村成人教育對提高農民素質,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構建農村終身教育體系具有重大作用。我國的許多農民在未成年階段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錯過了受教育的機會,成爲新時代的文盲,發展農村成人教育,可以彌補這一缺陷。因此,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開展各種形式的農村成人教育。

  (三)建立現代文明農村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20字目標,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等多方面的内容,這些方面互相聯繫、共同促進,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其中,“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是對建設現代文明農村的基本要求,南粤的新農村建設,要克服社會風俗習慣中落後愚昧的東西,培養良好的社會風氣,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形成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建立起現代文明的新農村。

  1.移風易俗,培養農村良好的社會風氣。由於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較長,又是農業大國,傳統的農耕文化使封建、腐朽、落後的風俗習慣在農村根深蒂固,嚴重影響着農民的思想、生活方式和農村風氣,阻礙着新農村建設。這些陳規陋習有:重男輕女、早婚早育、婚喪大操大辦、賭博、封建迷信等等。特别在粤東地區,由於重男輕女思想嚴重,農民普遍多胎生育,粤東、粤西農村的賭博風氣也十分嚴重。這些舊習俗的盛行,毒化了農村的社會風氣,加劇了農村的社會矛盾。因此,需要通過農村文化建設,在農村開展長久的移風易俗活動,逐步培養農村良好的社會風氣。

  首先,要堅持不懈地對農民進行科學無神論世界觀的宣傳教育。對農民開展無神論教育要通過細緻入微的方式,不能搞急風暴雨式的運動,要長期向廣大農民宣傳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又要向農民講清迷信與宗教的關係;既要反對各種封建迷信活動,又要依法維護人民群衆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當前,首要的任務是破除農村的各種迷信,反對打着宗教旗號進行的各種違法活動。

  其次,加强科普工作,提高農民識别和扺制封建迷信的能力。在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農村的封建迷信活動之所以越演越烈,就是我們在農村的科普工作長期落後,使農村成爲科學的盲區,農民中的科盲占了大多數。因此,廣大科普工作者要高度重視對農民的科普工作,積極到農村傳播科學知識,引導廣大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用科學戰勝愚昧。科普工作特别要加强與廣大農民生産、生活密切相關的科學知識的傳播,幫助農民建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廣大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從根本上鏟除封建迷信等不良習俗賴以産生和存在的基礎。

  再次,加强政策法規教育。要讓農民瞭解黨的宗教政策、計劃生育政策等,允許農民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内從事宗教活動,堅决打擊戴着宗教幌子的封建迷信活動;采取各種措施鼓勵農民晚婚晚育,優生少生。要向農民宣傳賭博的危害,讓農民知道賭博是違法行爲,遏阻賭博現象在農村的蔓延。

  2.建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改變農民傳統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形成農村良好的社會風氣,鞏固農村文明成果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要大力發展市場經濟,改變農村經濟的落後面貌。農村生活方式的變革實際上是以自然經濟爲基礎的生活方式向以市場經濟爲基礎的生活方式的轉變。因此,要以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其次,加强對外交往,促進形成現代生活方式。鼓勵農民走出自我封閉的環境,瞭解、學習,接受外來的生活方式和其他優秀文明成果,變革落後、不合理的生活方式,逐步走進現代文明生活。

  再次,提高農民素質,用先進文化佔領農村陣地。生活方式的變革,與人口素質密切相關,只有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才能較快地吸收先進的觀念和文化,改變精神文化娱樂方式,消除落後腐朽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3.加快村容村貌建設,建設現代文明新農村。新農村建設中“村容整潔”的要求,就是要通過建設衛生、乾净、整潔的農村環境,爲農民提供更好的生産、生活環境。多年來,我國在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就以文明村、文明鎮的建設爲抓手,切實推進了文明農村的建設,南粤大地也涌現出一批文明村、鎮。今後在加快村容村貌建設中,要繼續按文明村、鎮建設的各項指標要求不斷推進,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布局優化。村莊建設規劃要科學處理生産、生活、生態之間的關係,布局合理,建築美觀大方,建築布局能充分結合自然地形,借山用水,錯落有致,農宅建設要實用、美觀。二是道路硬化。鄉村之間及村内道路網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幹道要硬底化。三是環境緑化。村莊中有休閒健身緑地,主要道路和河道兩邊實現緑化,住宅之間有緑化帶,農户庭院也要緑化。四是路燈亮化。村内主幹道和公共場所路燈安裝率達到100%。五是衛生潔化。給水、排水系統完善,管網布局規範合理,自來水普遍入户;村莊内有專用公共厠所,農户衛生厠所改造率達到100%;農户普遍使用清潔能源;保潔制度健全,垃圾等廢棄物集中處理,生産和生活污水净化處理,達標排放,基本消除垃圾及廢水污染。六是河道净化。保護好村域内現有水面、河道清潔,水體流動,水質達到功能區劃的要求;河道堤防和排澇工程符合國家規定標準。

  

     (作者係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副秘書長、廣州市委黨校《探求》副主編、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