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粤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實踐與創新



  馮仿婭 

  黨的十六届五中全會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部署,並明確提出要“不斷增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創造力。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强的政治和組織保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總攬全局、着眼長遠、與時俱進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爲解决“三農”問題指明瞭正確的方向,也爲加强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提出了新的任務。緊緊圍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切實加强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是我們必須深入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對此,本文結合廣東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實踐進行一些探討。

  一、加强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重要意義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農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核心,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是黨聯繫農村群衆的橋樑和紐帶,加强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十分重要而緊迫。我們從三個方面對此加以認識。

  (一)從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地位作用認識加强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重要性

  1.農村基層黨組織是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務的根本組織保障。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關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問題。黨中央在深刻分析當前國際國内形勢的基礎上,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决策,這是我們黨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確定的一項戰略任務。這一宏大的事業,必須牢牢堅持黨的領導這一根本保证。新農村建設提出的總體目標和各項任務,都有賴於農村基層黨組織團結帶領廣大農民群衆去落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艱巨任務,現在農村的工作與改革開放以前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情况、新問題比較多,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爲行政村的領導核心,擔負着帶領群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任務,其責任越來越大,工作範圍越來越廣,對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要求越來越高。由此,加强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也越來越重要。

   2.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團結帶領農民群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鬥堡壘,是農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核心。農村基層黨組織狀况如何,直接關係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成敗。廣東省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凡是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力强、作用發揮好的地方,那裏的經濟社會就能得到全面發展;凡是農村基層黨組織軟弱涣散、戰斗力弱的地方,那裏的經濟社會就停滯不前。只有不斷加强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才能實現。這就要求農村基層黨組織必須不斷强化功能,提高能力,切實承擔起領導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協調利益、化解矛盾、監督管理、整合力量的責任,才能確保新農村建設各項任務的完成。

   3.廣大農村黨員和基層幹部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骨幹力量,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近幾年來,省委堅持把加强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爲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地位的基礎性工作來抓,大力實施固本强基工程,組織“十百千萬”幹部下基層駐農村、選派優秀年輕幹部到農村基層任職鍛煉和在黨員中開展“理想、責任、能力、形象”教育活動,深入開展農村先進性教育活動,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不斷增强,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實踐證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就是要抓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不斷提高基層黨員幹部的素質和能力,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

  (二)從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現狀認識加强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必要性

  基層黨組織建設涉及的内容很多,一般包括了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民主建設、能力建設等方方面面。近年來,通過實施固本强基工程,廣東省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得到不斷增强。但是,實事求是地説,當前農村基層黨組織在很多方面還適應不了時代的要求,特别是在觀念更新,模式創新,領導方式方法改善以及能力建設等方面存在諸多不相適應之處。 

   1.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隊伍素質不相適應。盡管這幾年廣東也采取了不少具體措施,如選派村級黨員幹部參加培訓、培養有比較高文化水平的年輕幹部充實到村級領導班子等,但綜觀村級班子的素質,其領導水平、文化水平、政治素養等與鄉村觀念文化發展還有一定差距。如一些地方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思想保守,觀念陳舊,眼界不寬,缺乏機遇意識,求發展的意識不强。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幹部隊伍年齡老化、文化偏低情况嚴重,吸收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較弱。面對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形勢,有的農村黨員想問題、做事情還習慣於計劃經濟的老一套,面對新情况、新問題束手無策,工作放不開手脚,邁不開步子,跟不上時代。少數黨員的思想意識落後,存在“固步自封、小富即滿”和“等、靠、要”思想。一些黨員明知文化水平不高,却不思進取,放鬆了學習,遇到問題時用老一套辦法解决不了,新的辦法又拿不出。有的雖有良好願望,但缺乏新知識、新技術、新思路,面對農業結構調整和激烈的市場競争,茫然無措,致富無門,與農民群衆强烈的致富願望形成了較大的反差。

   2.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方式不相適應。隨着我國農業生産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業新技術、新生産經營方式的不斷運用,農村基層黨組織的職能發生了很大變化,由過去管計劃、管微觀、管征收,轉變爲宏觀管理、信息服務、後勤保障。特别是撤鄉並村以來,農村管理幅度進一步增大,各種矛盾進一步增多,工作難度進一步加大,但是我們相當一部分村幹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仍停留在過去的層次上。有些村幹部法制觀念和依法行政的能力不强,依然習慣於行政命令的手段,不善於把國家的法律和黨的政策交給群衆,引導群衆進行自我管理;有的民主意識澹薄,仍習慣於個人或少數人説了算,缺乏民主管理和集中群衆智慧的能力;有的態度比較生硬,不善於做細緻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以法育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3.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管理方式不相適應。近年,農村出現了多種形式的生産聯合、經營聯合,農民黨員的活動越來越多地突破行政村組的範圍,形成了新的人員組合,特别是隨着農村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提高,一些地方出現了跨村跨鄉鎮的經濟聯合體,原有的黨組織設置方式、活動方式已不能適應黨員活動與加强管理的需要。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管理方式也與流動黨員迅速增加的新形勢不相適應。一些地方外出務工經商的黨員越來越多,範圍越來越廣,給黨員教育管理增加了難度。而有些地方外來黨員又相對比較集中但所在地還没有完全建立相應的組織進行管理,一些地方基層黨組織設置出現了“空白點”。

  4.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發展能力不相適應。隨着農村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熱情不斷高漲。然而,目前,有相當多的農村基層黨組織發展經濟的能力較弱,由此造成行政村集體收入很少,經濟實力薄弱,造成農村基層黨組織無錢爲群衆辦事,有些地方甚至連維持正常村級組織行政運轉都很困難。農村税費改革取消了鄉統籌、村提留、農村教育集資等行政事業性收費和集資,村級集體收入明顯减少。不少村負債比較嚴重,債務普遍大於債權,且清理難度大。沉重的債務使本已薄弱的村級財力和村級集體經濟更加困難,無錢辦事的矛盾更加突出,各項公益事業更加難以開展,從而導致一些農村基層黨組織在爲群衆辦事上心有餘而力不足。這種狀况在粤北山區較爲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層黨組織在群衆中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實踐證明:農村基層黨組織存在的問題不抓緊解决,工作就没有創新,勢必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進程。因此,必須增强緊迫感,加强和改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胡澤君:《在社會主義新農村與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理論研討會上的總結講話》。]

  (三)從農村基層黨組織面臨的挑戰認識加强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緊迫性

  將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放到社會大背景中,可以看到,進入新世紀以來,農村各項改革不斷深化,農村的政治、經濟、社會結構等發生了深刻變化,南粤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所處的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都對基層黨建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要求。

  1.農村發展指導思想科學化對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發展理念提出了新要求。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藴含着科學發展觀的内容。新農村建設必須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統籌農村經濟與社會事業發展,注重資源節約與生態環境保護,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和農民生活全面改善。對農村基層黨組織來講,重要的是轉變發展理念。帶領農民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轉向推動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2.農業生産現代化對農村基層黨組織駕馭經濟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實現農業現代化,進而實現全國現代化的歷史必然。伴隨着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農村逐步實現工業化、企業化和城鎮化,將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普遍使用現代生産工具、全過程實現現代管理。這必然要求農村基層黨組織進—步加强和改進對農村經濟工作的領導。

  3.農村經濟市場化對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組織没置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農村新的經濟組織日益增多,農村勞動力在産業間轉移和地區間流動越來越頻繁,離土離鄉、經商務農的農民包括農民黨員越來越多,農户由原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單純的生産者,變成相對的具有法人地位的市場主體;農村社會階層已經分化爲純農業生産者、城鎮農民工、農村知識分子、農村個體商業者、私營企業主、無業流動農民等多個社會階層,農民黨員也隨其變化而變化。這就要求,農村基層黨組織傳統的設置形式、工作方法及黨員教育管理方式等,要進行相應的轉變或調整。

  4.農村改革綜合化對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工作方式方法提出了新要求。長期以來,農村基層黨組織通過直接掌握的經濟和政治資源,直接動員和組織生産、主持分配,直接負責具體的經濟發展和社會事務,形成了與農民非常緊密而單純的利益聯繫。然而,隨着改革的深化,農村在家庭聯産承包經營責任制的基礎上實行了税費改革,現在又在大力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這使國家、集體和農民的分配關係發生了重大調整,農村基層黨組織已不再作爲生産、經營的主體直接代表群衆利益,不再統一管理群衆的生産經營活動龢利益分配。這就要求農村基層黨組織轉變工作職能,學會運用經濟、政策、法律手段開展工作,服務群衆。

  5.農村政治管理民主化對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執政方式提出了新要求。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有力保障。隨着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和農村民主法治進程的加快,農民群衆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要求越來越明顯,農民對民主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已經不止滿足於選舉村幹部,多的是關心鄉、鎮幹部和人大代表的選舉,甚至關心國家層面的重大决策,希望自己擁有知情權、參與權、選舉權、監督權。這就對農村基層黨組織提出了指導農民進行民主自治、不斷擴大和鞏固黨的階級基礎和群衆基礎的要求。

  二、南粤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實踐探索

  廣東省20個地級以上市現在20397個行政村,其中村黨總支1561個,村黨支部18836個;農村黨員98.78萬名,廣東省農業户口人數占全省人口總數的69%,而全省農村黨員人數只占全省農業人口的1.83%,[宛平、粤組基:《黨組織吸引力增强 黨員隊伍結構優化》,《南方黨建》2005年第10期,第5-7頁。]因此,發展黨員的工作難點仍在農村。回顧南粤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歷程,歷届廣東省委始終高度重視基層基礎工作,始終把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工作牢牢抓在手中、落到實處:率先推廣建立黨員聯繫農户;實施固本强基工程,組織“十百千萬”幹部下基層駐農村,構建城鄉統籌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在城市社區開展“雙聯雙建、雙争雙促”教育活動;加大“兩新”組織黨建力度等等,可以説,改革開放以來,廣東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不斷與時俱進,不斷探索,不斷創新。

  汪洋書記2009年3月5日作出重要批示:近年來,全省各級黨組織堅持抓基層打基礎,在加强基層黨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統籌城鄉基層黨建工作思路新、力度大、效果好,值得充分肯定。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希望以改革創新精神切實加强基層黨建工作,努力構建統籌城鄉基層黨建新格局。在積極應對金融危機、推動“三促進一保持”、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和提昇珠三角帶動東西北、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推動科學發展中,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爲廣東省争當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作出積極貢獻[參見2009年3月10日《南方日報》。]。

  (一)實施固本强基工程爲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夯實基礎

  爲解决農村基層黨組織薄弱等問題,廣東省委2005年作出實施固本强基工程、全面推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决策,探索基層黨組織城鄉互助,連續3年組織“十百千萬”幹部下基層駐農村,每年有10名以上省級幹部、100名以上廳級幹部、1000名以上縣處級幹部、30000名以上科級以下幹部掛點駐村,覆蓋了全省19513個行政村。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固本强基工程成效顯著。胡錦濤總書記親臨廣東視察時,對固本强基工程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爲這項工作 “看得準、抓得好”。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汪洋作出批示:“連續3年的‘十百千萬’幹部下基層駐農村工作成效顯著。對於加强基層黨組織建設,培養年輕幹部,爲民排憂解難,密切黨群關係,都發揮重要作用。實施固本强基工程的成功實踐,爲加强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1.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不斷加强。通過選好幹部配强班子,特别是注意選拔“雙帶”能力强、群衆公認的經濟能人當幹部,全省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的整體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年齡、文化、性别結構等得到了優化,戰斗力得到了加强。據統計,全省村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年齡在35歲以下的占班子成員總數的11.9%;高中、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8%;村“兩委”成員交叉任職率達到75%,其中村黨組織書記與村委會主任“一肩挑”的占71%;選拔經濟能人1.8萬多名,從縣、鎮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下派幹部1288名。針對當前一些地方農村基層幹部工作任務重、壓力大、待遇差等問題,廣東省積極在建立健全村幹部報酬保障機制上下功夫,規定在村級集體經濟尚未發展起來的地方,村幹部報酬每月少於300元的,由市、縣、鎮三級給予適當補貼。各地還積極進行組織村幹部參加養老保險、考録國家公務員等嘗試,使村幹部老有所養,出路更廣闊,極大地調動了農村幹部的積極性,增强了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戰斗力。

  2.黨員幹部隊伍素質不斷提高。全省逐漸形成了以各級黨校的系統性集中培訓爲主,以農村示範服務基地的實踐性培訓、依托大中專院校的提高性培訓和黨員電化教育等普及性培訓爲輔的多層次培訓方式,實現了培訓工作經常化。全省先後有4萬多名農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通過了任職資格培訓,實行持证上崗;有2.4萬多名40歲以下未達到高中文化的農村基層幹部參加了中專學歷培訓;有100多萬名農村黨員、基層幹部接受了實用技術培訓。針對部分地方農村黨員隊伍年齡老化、能力弱化、黨組織後繼乏人等突出問題,廣東省加大農村發展黨員工作力度,優化了農村黨員隊伍的結構,不斷增强了農村黨員隊伍的生機和活力。

  3.農村面貌有了明顯改變。近幾年來,廣東省通過上點下排,每年排查一批、幫扶一批問題相對突出的縣、鎮、村,全省共整治了問題相對突出的8個縣、229個鎮、2628個村。通過集中時間精力,定期排查摸底,分類實施整治,有效地化解了農村矛盾,解决了存在的突出問題,維護了農村社會穩定,提高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促進了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 

  4.基層組織建設的各項管理制度不斷完善。針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突出矛盾,各地從機制上找差距、從制度上定措施,努力構建一整套規範有序的運行機制和考核評價體系。建立健全政務、村務公開龢民主管理制度,不斷完善了村級組織運作機制,初步建立起村黨組織領導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運行機制。固本强基工程的實施,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爲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强和改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打下了堅實基礎,提供了有益啓示。

   (二)創新基層黨建組織模式爲加强農村基層黨建工作提供了有效載體

  在新形勢下,廣東省積極應對農村基層黨建工作格局的新變化,創新黨組織設置方式,創新黨員教育管理辦法。在計劃經濟時期,農村基層黨組織一般都是以行政村爲單位設置的。改革開放以來,特别是隨着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加快調整,農村社會結構、組織形式、農民從業方式日趨多樣化,單一的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以及活動方式等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經濟成分和經濟主體多元化,以及人才、資金、技術等生産要素跨地區、跨所有制流動的需要。因此,在改革不斷深入的進程中,廣東各地適應新的形勢,基於黨章規定的和本地實際,適時調整了農村基層組織設置,出現了不少創新型組織形式。

  1.韶關“支部加協會”。即在自助服務性質的農民協會裏建立黨支部或黨小組,黨支部的學員都是種養户,只要是協會會員,都可以把組織關係轉入。至2008年3月底,韶關市已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25個,其中專業協會66個,專業合作社59個,入會入社農民6886户,黨員1408名。支部加協會克服了過去不分從業地點、不分行業專長、不分年齡差别設置黨組織所帶來的弊病,從而有機結合了黨在農村的政治優勢和協會的經濟優勢,極大地釋放出基層組織引信發展的能量。

  2.佛山村民小組建立黨支部。佛山市通過單獨組建、聯合組建方式,大力推進在村民小組建立黨支部,在經濟總量大、黨員人數較多的村成立黨委或黨總支,并且根據學員的居住地域、職業狀况、年齡文化結構等特點,積極探索分類設置黨組織,分類管理農村黨員。同時明確黨支部在村民小組的領導核心地位,形成以村黨總支爲主體,村民小組黨支部爲基礎的新型組織架構。這種好處一是提高了村民小組黨組織覆蓋率優化了農村黨組織體系;二是有利於對農村黨員的管理和服務;三是農村基層黨員幹部更貼近農民,能够更加有效地發揮黨組織和黨員聯繫群衆、宣傳群衆、組織群衆和帶領群衆的作用。

  3.化州分類設置農村黨小組。即打破過去以自然村爲單位設置農村黨小組的模式,根據農村黨員的特長、從業類型以及黨員流向地等進行分類,創建了和棋黨小組等21類新型農村黨小組,實現黨建工作分類指導和黨員分類管理。按四個類型進行創建,如民事調解黨小組:一是根據黨員的特長分類,把能力專長、愛好興趣相同相近的黨員編爲一個或幾個新型黨小組;二是根據行業分類,如種植黨小組;三是根據經濟組織分類,如香蕉果協會黨小組;四是根據黨員流向地集中創建,如在外出黨員相對集中從業地點相對穩定的地方創建外出務工經商人員黨小組。

  4.惠州黨員聯繫村務責任制。即將黨員聯繫工作具體細化,要求有能力的黨員聯繫3-5户農户,負責瞭解農户困苦,聽取農户意見,幫助農户解决困難,帶領農户發展生産,教育農户執行政策,調處農户矛盾糾紛等。如惠州小金口鎮共有7個農村黨支部,360多名農村黨員,具體制定了農村黨員聯繫責任制工作的任務和要求以及考核辦法,分發給聯繫農户的每一個黨員並張榜公佈,細化任務布置並嚴格考核的同時,將整個責任制實施情况直接置於群衆的監督之下,取得黨員和群衆的一致認可。

  誠然,南粤新農村建設中涌現的基層黨組織創新形式遠不止上述,在推進農村黨建“三級聯創”基礎上,開展以“共建新農村、真情惠農民”爲主題的“雙結對”、“一個黨員一件事”、爲無職黨員設崗定責、黨員服務隊、黨員科技致富示範基地等活動,推進了南粤黨的先進性建設和新農村建設機制創新。此外,從2005年開始,推進“十百千萬”幹部下基層駐農村工作的同時,繼續選派2萬名幹部駐村,確保全省每個行政村至少有1名駐村幹部;組織縣以上機關單位17513個黨支部與17513個農村黨支部“一幫一”結對共建;組織珠江三角洲6個市2000個黨支部與粤東、粤西、粤北地區6個市2000個農村黨支部“一幫一”結對共建。通過以上三種形式,推動城鄉基層黨組織互幫互助、共同進步,構建城鄉統籌互助的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率先走出一條城鄉基層黨組織互幫互助的新路子。

   (三)創新基層黨組織工作運行機制爲加强農村基層黨建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按照省委提出的“落實科學發展觀要走在前面,構建和諧社會要走在前面,全面加强黨的建設要走在前面”的總要求,南粤農村基層黨建工作也在積極探索,作出有效成績,推動黨建工作的制度創新。

  1.建立健全農村基層幹部選擇管理機制。廣東主要有幾種作法:一是村黨組織領導選任全面實行“兩推一選”制,即黨員推薦、群衆推薦、黨内選舉,在村黨組織進行换届時期,先由黨員和村民代表投票推薦黨組織委員候選人初步人選,再由鄉鎮黨委依據推薦和村黨組織委員任職的基本條件,經黨委審查同意後,確定村黨組織正式候選人,在黨員大會上差額選舉村黨組織委員會委員。村黨組織書記在新當選的委員中由全體黨員選舉産生。二是村幹部參照公務員管理。廣東一些地區因地制宜對村幹部參照公務員管理,如英德是粤北山區縣級市,他們針對農村幹部隊伍不穩定的狀况,2003年6月出臺了六項措施,包括由市委組織統管村黨支部書村長,市財政統發工資補貼;對村幹部實行三定管理和目標考核制度等措施,有效解决了農村幹部後繼乏人的問題。三是實績考核。如江門市在全市鄉鎮實行上報自評、評分、民主測評、數據核實、徵求意見、决定審批、結果公佈、兑現結果等八個開展考核,把考核結果與幹部任免使用和年薪掛鈎,營造了講求實效,科學發展的良好氛圍。

  2.建立健全農村基層組織服務群衆的物質保障機制。廣東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的多種實現形式,盤活村集體資産,以鄉鎮企業帶動農村經濟,並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使農村經濟實力不斷增强,使農村基層黨組織“有錢辦事”;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通過落實基本待遇,保证村幹部的基本報酬,並與工作實績掛鈎,加大奬懲力度,激發和調動農村幹部的積極性,激發農村幹部的工作動力;解决一些村級組織“無址辦公”問題。建立重點幫扶責任制。如發展集體經濟中,采取部門幫扶、政策幫扶、科技幫扶、“結對子”幫扶等多種形式,加大幫扶力度,並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的多種實現形式。統籌補貼從2005年起,又從省財政預算中每年安排16744萬元,對7973個貧困村“兩委”幹部的補貼實行專項轉移支付,確保貧困村“兩委”幹部補貼每人每月不少於300元,一定三年不變。

  3.建立健全農村基層幹部任職培訓和經常受教育機制。如采取農村黨員易於接受的、喜聞樂見的形式,把先進性教育的讀本、重要篇目,用群衆的語言,用農村黨員易於理解的語言進行輔導。另外,開通遠程教育網,做到省、市、縣、鎮四級聯動,全面覆蓋農村基層黨員、於部的任職培訓工作。廣東主要從以下兩方面着力:一是健全培訓網絡,提高培訓質量。廣東省委高度重視農村黨員和基層幹部的培訓工作。幾年來,省財政先後撥出專項培訓經費2960萬元,用於補助經濟欠發達的15個地級市和82個縣,落實鎮村幹部和農村黨員培訓工作。二是創新方式,充實培訓内容。廣東减少傳統的、封閉的培訓方式,探索農村基層幹部教育培訓的新機制,實現培訓方式多樣化,如利用農村示範服務基地進行實踐性培訓,依托大中專院校進行提高性培訓,利用黨員電化教育載體進行普及性培訓。

  4.建立健全幹部密切聯繫群衆的機制。如堅持和完善領導幹部聯繫點爲主的深入基層制度。要求基層幹部駐村蹲點,鄉鎮領導幹部每年下村的時間不少於4個月,其中要有20天以上的時間住村進户;鄉鎮領導幹部每人要掛鈎一個村,特别要掛鈎幫助後進村;鎮村幹部每人要聯繫5户以上不同類型的農户,掌握民情,幫助解决實際問題;建立和完善鄉鎮領導幹部每天24小時值班制度、住鎮制度和接訪日等一系列爲民、便民、利民制度,一把手接訪原則上每月一次;鎮委、鎮政府應組織涉農站所負責人、技術人員,定期爲農民提供諮詢服務。[《中共廣東省委關於實施固本强基工程全面推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决定》。]再如實行黨員聯繫村務和結對幫扶群衆工作責任制、用民情日記的新形式聯繫群衆等具體措施,解决群衆生産生活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糾紛、加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長效機制來抓,開闢了幹部密切聯繫群衆的一條新渠道、新形式。

  5.建立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運行機制。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廣東村黨支部領導下的村民自治範圍普及,内容不斷豐富,制度日趨完善,規範化水平逐步提高,已由普遍建立制度向着進一步完善制度、規範程序、提高實效的新階段轉變。一是實行“兩推一選”和觀察員制度,保证基層民主選舉。如2005年,廣東大多數農村基層組織又一次换届選舉。爲保证民主選舉工作的順利進行,各地總結以往的經驗,對村黨支部的選舉,因地制宜地實行了“黨内推薦、群衆推薦、黨内選舉”的“兩推一選”制度。對村委會的選舉,嚴格按照《村委會組織法》規定的程序選舉,並實行選舉觀察員制度,這在全國尚屬首創。二是堅持黨的領導,從選人機制上保证村民自治。三是規範村級組織運作,理順“兩委”關係。

   6.建立健全以“三級聯創”爲載體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常抓不懈的推進機制。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是指創建以“領導班子好、黨員幹部隊伍好、工作機制好、小康建設業績好、農民群衆反映好”爲主要内容的“五個好”村黨組織、“五個好”鄉鎮黨委和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先進縣(市)活動。廣東以縣、鄉、村三級黨組織上下聯動,争先創優建設基層黨組織的“三級聯創”活動爲總載體、總抓手,建立富有活力的鄉鎮工作體制,健全村黨支部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形成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使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整體推進,既立足於做好經常性工作,又能及時消除各種不穩定因素和相對突出問題。 
三、努力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新實踐

  基層黨組織的建設對新農村建設影響甚大,黨的組織建設、作風建設、能力建設以及民主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的各項任務有着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關係,因而在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同時,努力探索加强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新的實踐理應成爲我們研究的重點。

  (一)用先進的理念武裝頭腦,强化農村基層黨組織思想建設

  農村由封閉走向開放,對農村基層黨組織加强思想建設提出了新要求。隨着城鄉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農民與外界的接觸和聯繫更加廣泛,農民群衆的觀念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他們正從封閉狹隘的意識中解放出來,從固步自封、等靠要的依賴思想中解放出來,他們渴望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享受更加健康的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這就要求農村黨的思想建設要有新的思路,注重發揮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作用。

  1.重視理論武裝,堅定共産主義信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農村基層黨組織必須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黨員幹部的頭腦,用科學發展觀指導農村各項工作,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貫徹落實到工作考核、政績評價和幹部考察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還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融入社會,密切關注社會實踐,深入思考社會問題,不斷擴大理論視野。

  2.充分認識新時期農民群衆的歷史作用,注重實現農民的利益訴求。歷史唯物主義認爲,人民群衆不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社會變革、歷史發展的决定力量。作爲人民群衆的最重要組成部分,農民是巨大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因而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貫穿到維護好農民群衆的根本利益中去,牢固樹立群衆觀念,把群衆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爲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脚點。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和諧社會建設爲契機,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勵、調節、凝聚、轉化、導向功能輻射到農村群衆工作中去,適應農村社會的新變化,擴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蓋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凝聚和激勵農民群衆共同致力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最大限度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群衆的根本利益。

  3.探索新形勢下農村黨員利益趨動機制,增强黨組織的吸引力。思想政治工作也要與時俱進,思想政治工作要落到實處,還需要結合農村經濟建設實際,解放思想,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洞察農村形勢的變化,使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制度、方法適應新形勢下工作的開展需要。研究探索農村黨員義務和權利相對應的有效辦法,使之賦予現實有吸引力的新内容,給農民黨員以看得見的政治待遇和經濟實惠,讓他們首先具備帶頭致富的能力,由此引發黨員政治身份本身對廣大農民群衆的一種利益驅動。並在群衆中産生入黨不僅要帶頭奉獻,同時,還能够享受一定物質利益優待資格的政治影響力,進而使黨組織的吸引力得到明顯加强。也可以激發幹部工作熱情,使黨員幹部由過去催糧、搞計劃生育轉變到幫助農民致富、加快經濟發展上來。

  (二)樹立新觀念創設新機制,推動黨的組織建設

  推進農村經濟發展,最重要的也是堅持創新。實踐證明,觀念新,農村興;觀念不變,面貌難變。同樣,加强黨的制度建設首要的根本的也是要創新,按照與時俱進的要求,努力從老傳統、老習慣、老框框中解放出來,創新思路,改進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推進機制創新,爲强化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核心地位提供組織保证。

  1.樹立村級幹部選拔任用新觀念。要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選拔任用村級幹部的新路子,拓寬選人渠道,基層黨組織要更新選人用人機制,與時俱進,以改革的精神對班子進行戰略性的結構調整,把是否具備帶領群衆面向市場,發展農村經濟、增强農民收入的能力作爲一個選人用人的硬指標,大膽吸收經濟能人、致富能手進班子,改變農村黨組織班子成員結構,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領發展農村經濟的水平,結合村黨組織换届選舉,以選優配强農村基層黨組織一把手爲重點,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把德才兼備的發展型人才作爲村黨組織書記的基本條件推選到村裏領導崗位上。

  2.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模式。隨着農村人口出現經常性流動以及新興經濟組織大量涌現,農村黨員就業方式日趨多樣化,一大批農民黨員在致富過程中自發地形成了許多分工相對明確、經營相對集中的跨村、跨鄉鎮的行業協會。同時,隨着農業産業化的發展和農村科技示範服務基地輻射功能的不斷增强,農業專業化生産也迫切要求科學合理調整農村黨組織的設置,以更好地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促進農業産業化的發展。因而農村黨組織建設要自覺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積極探索和創新農村黨組織的設置模式,不斷合理調整和科學設置農村黨支部、黨小組。要打破按行政區域設置黨支部的傳統做法,靈活組建産業協會、龍頭企業、示範基地等類型的黨支部,要以擴大黨組織覆蓋面爲重點,推進基層黨組織設置創新。

  3.建立基層幹部激勵保障機制。村幹部直接面對群衆,工作壓力大,報酬普遍偏低,而且還有相當一部分不能正常兑現,部分村幹部感到“勞多酬少,前無出路,後無退路”,工作積極性不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村幹部隊伍的穩定。必須高度重視解决村幹部的待遇問題,建立健全激勵保障機制,激發村幹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政治上,對那些思想政治素質好、工作成績突出、群衆公認的村幹部,要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表彰,增强他們的榮譽感。在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選舉中,要適當增加村級幹部代表名額,多給他們參政議政的機會。在經濟上,要合理確定村幹部的工資報酬,並確保按時足額發放。有條件的地方要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爲村幹部辦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使之干有所得、退有所養,切實解决村幹部的後顧之憂。

  (三)消除宗族文化影響,樹立農村基層黨組織權威

  宗族文化對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影響是非常大的,影響到方方面面。對於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來説,其中許多影響是富有挑戰性的。如何消解宗族家族勢力的負面影響,是當前農村基層黨組織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從當前農村社會發展變化及其趨勢來看,農村基層黨組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應對宗族勢力對農村基層黨組織的衝擊和挑戰。

  1.從黨建自身尋找突破口。宗族勢力對農村基層黨建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我們黨的農村基層建設自身工作不力、效率低下所致。只要我們在深化對宗族勢力認識的同時,全面提高農村基層黨員幹部的素質,不斷增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將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宣傳好、落實好,站在時代的高度始終堅持並不斷完善黨的領導,我們就一定能順利克服宗族勢力對農村基層黨建的影響,把黨在農村基層的建設工作推上新的臺階,使我們黨永遠成爲農村社會各項事業的堅强領導核心。

  2.努力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力促進農村社會生産力的發展,不斷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這是農村基層黨組織奠定自己在農村社會裏合法性權威的物質基礎,也是黨的宗旨的要求。面對宗族勢力對自己權威的挑戰,對農村基層黨組織而言,努力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消解宗族勢力對自己的衝擊有着更深的意義。面對現實利益,村民往往會淡化宗族觀念,不再固守落後的宗族理念。假若農村基層黨組織成員之中確實有發展經濟能手,即使他不屬於自己宗族成員,村民也會支持、配合他的工作。因此,努力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基層黨組織就有了消解宗族家族勢力的内在保证。

  3.大力發展農村的文化教育。農村社會教育文化的落後,既不能爲村民提供現代精神文化需求,又不能塑造現代村民、培養他們的公民意識,這就使農村宗族家庭勢力滲透到農村的社會生活有了可乘之機。所以,發展農村社會文化教育,一方面豐富了村民的生活,滿足了他們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提高了村民的素質,增强了他們的民主意識,增添了他們的民主知識。因此,農村文化教育的發展無疑有助於扺制宗族家族勢力及其活動在農村的消極影響。

   (四)保障農民的參政權力,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目前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存在很多問題,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傳統政治文化的影響,有民主意識觀念的障礙,還有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原因,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1.對中國傳統政治文化進行批評繼承。在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建設的大背景下,傳統文化極大影響着農村政治文化的發展,從文化因素來看,由於受傳統政治文化的影響,中庸觀念和明哲保身意識,與世無争,缺乏進取精神均影響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徹底摒棄傳統文化中的“三綱五常”“等級至上”等封建糟粕,通過社會主義民主的新制度精神實現着對傳統的改造。例如,村民民主議事制度的創新、民主議事體制下的鄉村日常事務的决策、村務政務管理中對法律和倫理道德的雙重重視,都體現着社會主義民主精神同傳統政治文化的根本精神新的互動整合。

   2.要提高農民的政治素質和政治認同感。加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教育功能,農村黨組織要大力宣傳社會主義主導意識,使社會主義主流政治文化佔領農村陣地,提高農民的社會主義民主觀念;加强對農村大衆傳播媒介的控制和引導,保持農村政治穩定、營造濃郁的政治氛圍;疏通和健全農村政治參與渠道;加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改革和完善農村政治體制,加强法制建設,從制度上消除傳統政治文化的負面影響。

  3.切實保障農民群衆的參政權力。近幾年來,群衆的民主意識和平等要求明顯增强,對自身利益和社會事務表現出了很强的關注,由此産生了包括利益訴求、民主訴求和情感訴求等在内的多種訴求,而且表達的願望越來越强烈。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强化民主意識,堅持和落實村務公開、黨務公開、村級賬務代理制、民主議政日、民主評議村幹部等一系列制度,積極探索公開選拔村級後備幹部和村級重大事務村民代表票决制,切實保障農民群衆的知情權、决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不斷健全和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自治運行機制,逐步實現村黨組織工作規範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監督程序化。

  (五)優化教育環境,用現代化手段加强素質能力建設

   由於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基層黨員的教育環境也有較大差别,需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用現代化手段爲農村基層黨員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營造良好氛圍。

   1.根據農村發展的需要,對農村黨員進行大規模的實用技術培訓。使占多數的農村青壯年黨員都能掌握實用技術,提高他們致富發展的能力,着力把黨員幹部培養成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並通過黨員幹部帶領示範讓更多群衆成爲新型農民。關於培養致富能人的問題涉及兩個關係:一方面,要把致富能人培養成黨員,增强黨員隊伍活力;另一方面,把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村幹部,帶領群衆共同致富的能力,增强村班子實力。

  2.完善村級幹部教育培訓機制,創新培訓内容和培訓方式。建立起適合農村實際的村級幹部教育培訓體系,增强教育培訓的針對性、開放性和實用性。把基層黨員幹部的學習、培訓納入各級幹部教育培訓總體規劃之中,完善政治理論、崗位技能、現代科技、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學歷教育“五位一體”的培訓模式。利用縣、鄉黨校進行系統性培訓,利用農業示範服務基地進行實踐性培訓,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進行開放性培訓,以大中專院校爲依託進行提高性培訓,以黨員電化教育爲載體進行普及性培訓,抓好農村黨員幹部的崗位培訓。

  3.加大投入抓好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陣地建設,整合黨建教育資源。信息化作爲現代手段和載體、信息環境作爲教育的重要平臺在提高農民黨員,加强能力建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許多地方的行政村已按要求配置了電教設備,甚至還接通互聯網絡,通過現代化手段與其它基礎性工作的有機結合,不斷整合黨建教育資源,加强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體系建設。通過文化陣地建設,向農民黨員傳播新思想、新觀念、新知識,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普及推廣農村適用科學技術,使他們受教育、提素質、增强黨性修養,從而不斷提高政治思想覺悟和帶頭致富的能力。

  

   (作者係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副秘書長、廣州市委黨校文獻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