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解放後五十五年廣東高州中學發展的概略回顧


  廣東高州中學,從其前身南嶽書院1569年創辦算起,已有四百三十六年曆史;從高郡中學堂1905年3月15日正式開學算起,則正好一百年。

  高州中學樑達宇老師的《廣東高州中學事略》比較詳細地敍述瞭高州中學的前身、建校及解放前四十五年的發展歷程。爲瞭高州中學百年曆史的完整,本人不自量力地根據樑達宇老師的《廣東高州中學簡史》的一些史料以及我看到、聽到的一些資料,寫成這篇《解放後五十五年廣東高州中學發展的概略回顧》。這個概略回顧,第一部分概述瞭高州中學解放後五十五發展的歷史過程,第二部分是我知道的1978年高州中學復校前後的一些情況,第三部分是作爲校友我對高州中學發展的基本經驗的總結評價。

  一、五十五年的歷史既輝煌又坎坷


  解放後五十五年來,高州中學的發展基本上是與全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同軌跡共命運。五十五年的歷史,大體上可以劃分爲三個時期:1950年至1968年穩步發展時期,1969—1977年無形存在時期,1978年至今快速發展時期。

1、1950年至1968年穩步發展時期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一唱雄鷄天下白,中國大地天亮了!高州中學從此進入嶄新的發展時代。1950年廣東省教育廳行文將高州中學命名爲“廣東高州中學”。

  從1950年至1968年,高州中學初中共畢業41個班,基本上平均每年兩個班(1957—1959年曾停招初中新生),高中畢業64個班,基本上1958年以前每年兩個班,1959年以後每年4—5個班,從辦學規模來説是穩步發展。如從辦學質量來説,高州中學五十年代中後期,則登上解放後發展的第一個高峰,1956年出現數學科和政治科兩名廣東高考“狀元”(當時沒怎麽張揚),1957年考入重點大學的人數和昇大率,僅次於廣州華師附中,名列全省第二,夯實瞭高州中學作爲全省重點中學的基礎。文化革命前十七年,高州中學堅持按教育規律辦事,以教學爲中心,努力辦成人民滿意的學校,這是高州中學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

  這個時期又可分爲前後兩個階段。1950—1958年爲前階段。在這個階段,主要按國家教育部1952年《中學暫行條例(草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1954年《關於改進和發展中學教育的指示》辦事,基本確立人民教育、人民教師和省重點中學的地位。重大的事件主要有:(1)1953年全校教師參加思想改造學習和肅反學習,並從1950年起先後參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下鄉抗災救荒、農業合作化、公社化等活動,教師比較牢固地樹立“教育爲人民”和“爲人民服務”的思想;(2)共産黨員幹部進入學校擔任領導,後來學校成立黨支部,學校直接置於黨的領導下,教育成爲黨的事業、人民的事業,教師成爲人民教師,人民教育和人民教師地位的確立,教師的政治熱情、教育責任心和教學積極性空前高漲;(3)高州中學校友,教育部副部長林勵儒於1953年以副部長名義撥給學校一套完整的數、理、化、生四科教學儀器,縣人民政府撥款先後於1951年和1957年新建兩棟磚木結構的標準教學樓“五一”樓和“五四”樓,於1954年將喜元學舍、藍田學舍撥給高州中學,改善瞭高州中學的辦學條件。由於前列三項所述的一系列政治、建設和學習活動,從而使高州中學進入解放後第一個黃金時代;(4)1957年寒假全體教師往湛江市參加整風反右派鬥爭學習,反右擴大化,陸士風、樑鎮宇等五人等被錯劃爲右派分子,直至1976年後才陸續得到平反;(5)1958年國家頒佈了“教育爲無産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産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爲貫徹教育與生産勞動相結合的方針,縣政府撥鎮頭嶺南、引鑒河北十多畝土地和東風坡幾十畝荒地給高州中學辦農場,農場所收穫的青菜供給學生飯堂。

1959—1968年爲後階段。在這個階段,1963年中共中央頒佈了《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明確中學具有培養勞動後備力量和爲高一級學校培養合格新生的雙重任務。高州中學曾進行過教育改革的某些探索,但最後學校遭受劫難。重大的事件主要有:(1)1958年底至1959年,高州中學與縣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合併爲高州縣第一中學,後又改稱高州中學,1959年下半年解體又恢復各校建制。1960年秋,廣東省教育廳又直接分配了兩名師院優秀畢業生到高州中學任教師;(2)縣政府於1960年撥款興建鋼筋水泥的藍田樓,1963年撥款將“五四”樓改建爲鋼筋水泥結構,1964年撥款興建鋼筋水泥結構的實驗樓,1965年撥款興建鋼筋水泥結構的喜元樓,先後將縣教工招待所(今教工宿舍舊三十套處)、儒宗學舍(今中山路南側教工宿舍處)和荔雲學舍(今中山路北側教工宿舍)和珠光閣、盧家館、文學館、協中館四間學舍(今新建學生飯堂和第一、二、三幢學生宿舍處)撥給高州中學,並於1959年規劃把高州中學遷至鎮頭嶺南側至引鑒河邊處,已辦理徵用手續,建了兩幢兩層樓房,後因經濟困難而下馬;(3)1966年開始文化大革命,學生停課鬧革命和外出大串連,學校領導和許多教師被批鬥,學校處於癱渙狀態。從校長到教師三十多人被誣爲“特務集團”,覃恩漢副校長被迫自殺身亡。1968年秋66、67、68三屆高初中學生畢業。全體教師赴南塘公社,參加全縣中學教師清理階級隊伍學習班。1969年縣革委下令解散高州中學。

2、1969—1977年無形存在時期

  高州中學解散後,大部分教師被遣往馬貴、深圳、大潮、泗水、環城、雲潭、東岸等新辦中學任教,被搶剩的圖書、儀器等被瓜分給新辦中學。學校改爲高州縣委第二招待所,協中學舍、珠光閣、盧家學舍、文學館等劃歸房管部門,租給一些單位作職工宿舍,儒宗教工宿舍被縣廣播站佔用,古建築瓣香樓被毀,同寅堂被拆,原規劃作高州中學新校址的用地劃給新辦的環城中學,……這,師生痛心,人民嘆惋。

  省立重點中學廣東高州中學在高州消失了!?

  不!高州中學沒有消失。極左路綫、極左政策可以解散高州中學,但抹殺不了高州中學的光輝歷史,也抹殺不了高州中學的神聖形象。在高州中學教師的心中,在高州中學校友的心中,在高州乃至粵西人民的心中,甚至在廣東省教育廳的中學名録中,高州中學還存在,永遠都會存在!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我隨湛江地委的領導參加高州縣一次三級幹部會議,進到縣委第二招待所,進去一看,我發呆了。這是我的母校?!校長,老師,你們在哪?看到這一切,一下子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我沒想到,在那,我遇到了老校工馮文漢,他竟然還能準確地叫出我的名字。他見到我動了感情,對我説:“你不要太過傷心,高州中學還存在,遲早會恢復的。你知道嗎,全城、全高州的人,都説高州不能沒高州中學。”屈偉昌校長、樑廣鑒校長在哪裏,鐘竟達主任在哪裏,陳文昭、盧開隆、樑鎮文、莫世光等等老師去了什麽地方,馮文漢都一一告訴了我。馮文漢知道我在湛江地委機關工作,很認真又似乎很有期待地對我説:“我在這裏守著高州中學,你在地委上級機關,多給高州縣委做些工作,早點恢復高州中學。”我當時不知道高州中學何時能恢復,但我認爲像馮文漢這樣對高州中學的情結,就是高州中學永存的象徵,也是推動高州中學復辦的巨大力量。

3、1978年至今快速發展時期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始拔亂反正的大環境下,1978年高州中學復辦了,高州中學獲得了新生,從此進入一個新的快速發展時期,辦學規模和質量都邁上了新的臺階。

  在這個時期,黨和國家比過去更加重視教育。1983年國家教育部頒佈了《關於全日制普通中學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糾正偏面追求昇學率的十項規定(試行草案)》,1985年中共中央頒佈了《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佈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佈了《關於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國家先後頒佈實施《義務教育法》、《教育法》和《教師法》,並確立九月十日爲教師節。

  這個時期也可以分爲前後兩個階段,1978—1989年爲前階段,這階段可以説是高州中學“復壯”時期,1990—現在爲後階段,這階段是高州中學“提昇”時期。

1978—1989年這一階段,主要是恢復高州中學的元氣,達到省重點中學的水準。結果是,規模上每年初中4個班,高中4個班,基本上恢復到60年代的規模,質量上達到一個新的高峰,先後湧現三名廣東高考“狀元”,1989年應屆畢業生昇學入綫率達87.9%,高州中學進入第二個黃金時代。這階段主要抓了以下重大舉措:(1)整修、改造、擴建校舍和興建教工住宅。主要工程包括:1980年縣撥款興建教學大樓;1981年縣撥款將喜元樓和“五四”樓加建一層;1983年縣撥款興建實驗大樓;1982年縣撥款興建三十套教工住宅,1983年三十戶教師住進套間,開高州縣教師住套間的先河;1988年縣政府、省教育廳、學校和個人共同出資在楊園、儒宗學舍、荔雲學舍舊址興建五幢六層教工住宅。房産歸教師個人所有,房基爲學校産業,49戶教師率先住進“準”商品房。(2)制定、健全各種規章制度,恢復、發揚優良傳統校風。先後制定、頒佈了《高州中學學生幹部職責細則(草案)》、《高州中學治安保衛工作守則》、《高州中學班主任津貼、奬勵條件(修訂稿)》、《高州中學楊氏奬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章程》、《高州中學專業人員技術崗位責任制》、《高州中學專業技術人員考核制度》、《高州中學教育轉化後進生條例(試行草案)》、《高州中學請假制度》、《高州中學安全保衛責任人職責》、《高州中學創“治安事故爲零”先進集體條件》、《高州中學廉政制度建設的十項規定》、《高州中學師德公約》、《高州中學工作人員細則》、《高州中學關於從重從嚴從快處理有盜竊行爲同學的規定》等規章文件。(3)評定教師職稱。高州中學1987年第一次評定的高級教師就有29名,1986年陳文昭是高州中學第一個被評爲廣東省特級教師。(4)科組開展研究創作活動,推動校園學術文化發展。在這些活動中,生物科、美術科、體育科、語文科、地理科、數學科、物理科、外語科均獲得省級以上競賽奬勵。(5)開始接受校友和社會捐贈,爭取社會力量興教助學。1987年美籍華人楊懿熙和楊球熙兩姐妹捐資12萬元,設立“楊氏奬學基金”,後來,校友、香港同胞江可伯捐資25萬元,設立“江氏奬學基金”,校友、美籍華人許國樞設助學金,校友、北京大學沈叔平教授的學生設立沈叔平奬學金等。(6)高州中學積極活動爭取列爲廣東省重點中學。由於茂名市已有一所中學列爲省重點中學,高州中學未能成爲省重中學,但卻成爲“編外”重點中學,高州中學校長每次都出席廣東省重點中學校長會議,高州中學參加省重點中學聯誼會。學校既況,收入《中華學府志》(雷潔瓊主編),學生優秀作文收入開明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名校作文選》。

1990年至現今,是高州中學迅速發展和提昇時期。1995年4月被評爲廣東省一級學校,1998年12月被教育部評爲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最近幾年高考昇學率保持99%以上,正在爭取跨入全國1000所示範性高中的行列。這階段高州中學的發展有以下幾個特點:(1)規模迅速擴大。1991年開始招收計劃外生,1993年開始接納旁聽生,加上連年擴招,現今在校生每年級達20個班,每班平均60人以上,2004年末全校在校生達到1萬多人。(2)校舍建設有新突破。1990年縣政府撥款28萬元,學校自籌34萬元,興建第一幢學生宿舍樓,該樓6層,每層8個室,室內均有浴室和衛生間。1991年縣政府撥款40萬元,學校自籌49萬元,興建第二幢學生宿舍樓。1993年爲籌款興建第三幢學生宿舍樓,學校向學生每人借款500元,向教師每人借款1000元,充分顯示出高州中學師生熱愛學校、建設學校的巨大熱情和奉獻精神。校舍建設最大的突破是,高州市政府籌措資金於2001年在掛榜嶺南側動工興建占地200畝,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的新校區(高州中學高中部),2002年已投入使用。這是高州中學發展的歷史性突破。(3)學校昇了級。根據國家教委《關於中小學督導評估工作指導綱要》的要求和《廣東省普通高中評估方案》規定的指標,學校按標準化、規範化進行建設,開展創建“五個一流”(校舍環境一流,教學設備一流,教職員工一流,管理水準一流,教學質量一流)活動,對學校的硬體和軟件條件建設進行查漏補缺,高州中學順利地被評上廣東省一級學校。(4)辦學有了新特色。學校認真學習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決定》,以提高學生素質爲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爲重點,強調繼承和發展高州中學的傳統和學風,不斷“繼往開來,開拓創新”,“敬業樂群”的優良傳統、“嚴謹精細”的優良教風、“勤學精思”的優良學風和“嚴於律已”的優良作風匯成了“愛國、團結、勤奮、進取”的優良校風,形成了“三全”(全面貫徹教育方針、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質量)、“三嚴”(從嚴治學、從嚴治教、從嚴治校)和“三好”(領導嚴於律己作風好,教師教書育人教風好,學生立志成才學風好)的辦學特色。

  二、1978年復校中的二三事

1978年,高州中學新生了!高州人奔相走告,相互道賀。

  高州中學之所以能復辦,首先是因爲解散高州中學是錯誤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撥亂反正,恢復高州中學在所必然;其次是原高州中學領導奔走呼號,各地校友八方奔走,上下請求,他們或面陳,或上書;再有,全縣人民普遍要求恢復高州中學,人民的力量是無往而不勝的。

  當年,我在中共湛江地委、地區革委會辦公室第一秘書科工作,與時任中共湛江地委副書記兼高州縣委書記的鄭志輝同志有較多的接觸,也由於某些原因有些私交。我從與鄭志輝同志的接觸中,知道高州中學復辦中一些情況,現憶述如下。

1、理髮師傅也要求恢復高州中學

  我當時知道恢復高州中學在高州縣委、縣革委中有些阻力,他們有些人認爲高州中學校舍作縣委會議招待所相當的理想,特別是招待三級會議,很好用又很好管理。

   就恢復高州中學問題,我與鄭志輝同志通過多次信,也交談過多次。鄭志輝同志對我説過,在恢復高州中學中,真正對他觸動大的是以下幾件事:一是鄭志輝同志上街理髮,理髮師傅認出他,一邊理髮一邊向他提出要求恢復高州中學;二是縣教育局領導帶領中學校長去北京參觀學習,沒太多效果,但屈偉昌校長帶人去北京,卻被高州中學校友們安排住地,並參觀北京大學等單位,參觀學習的收穫甚豐;三是高州中學校友對母校、對高州的感情令人感動,北京、湛江、廣州等地校友均反復向縣向省陳述恢復高州中學的意見和建議,很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氣概。 
 

 

2、堅持在原址恢復高州中學

  在恢復高州中學的過程中,在高州出現過另址復辦高州中學的意見。我聽人説過,縣裏有些領導曾反問,爲什麽不可以在別的地方恢復高州中學,爲什麽一定要在原址,難道那地方有風水嗎?

  據我所知,高州縣革委會確實給湛江地區革委會呈了報告,擬在高州一中校址復辦高州中學。當時湛江地區革委會主管文教工作是羅道讓副主任,羅副主任曾向我詢問過高州中學的情況。就我記憶湛江地區革委會沒批準高州縣革委會的報告,也即不同意以高州一中校址復辦高州中學。

  其實,高州中學原址有沒有風水,沒有人説得清。但高州有學硯塘、筆架山、掛榜嶺等地名,又建有文筆塔,這些都是很有文化底藴的東西,至少也表明高州人崇尚文化,重視教育。在學硯塘畔興建學堂,誕生高州中學,其歷史意義深遠,所以高州中學的教師和學子對高州中學及其學硯塘都有割不斷、打不散的情結。提出以高州一中校址復辦高州中學不合情理,甚至可以説是荒唐的。高州一中也是一間有歷史有質量的完全中學,哪有以高州中學去傷害高州一中之理?

  在這個問題上,原高州中學的領導和教師頂住壓力,堅持在原址復辦高州中學。特別是屈偉昌校長,他堅決地向縣委、縣革委領導表示,要原原本本恢復高州中學,決不接受恢復高州中學的任何折衷方法。聽説,屈校長後來也因此不再參加高州中學復校籌備工作了。

3、堅持要屈偉昌回高州中學當校長

1978年高州中學恢復了,絶大部分原高州中學的教師和員工回到了高州中學,他們如釋重負,形體雀躍,精神煥發。唯獨主持高州中學領導工作多年、參與創造高州中學五十年代輝煌的屈偉昌校長沒有回高州中學。高州中學的教師員工很不是滋味!

  一看屈偉昌校長不回高州中學,高州中學校長不是屈偉昌,陳文昭老師馬上給我寫了封信。在那1978年及其前後,陳文昭老師與我通信甚密,一有什麽情況,陳老師就立即寫信告訴我。陳文昭老師在信中説,大家對屈校長不回高州中學當校長不理解,絶大多數教師員工都希望屈校長回高州中學當校長。

  爲這事,我立即寫了封信給鄭志輝書記,申述屈偉昌應回高州中學當校長的意見和理由。屈偉昌回高州中學當校長有利於重新凝聚、團結教師員工,有利於總結、繼承和發揚高州中學的優良傳統和校風,有利於高州中學的管理和教學迅速走上正軌,有利於樹立高州縣委、縣革委徹底糾正曆史性錯誤,勇於撥亂反正的形象,等等,都説到了,並列舉廣州地區廣雅中學等老名校在復校時都請老校長回校當校長的事例來佐證我意見的合理性。

  後來,鄭志輝同志回地委開會,他約我談瞭高州中學有關問題。我記得,鄭志輝同志對我説,高州中學還有件大事沒做,高州中學的冤假錯案沒有平反,縣委正在研究解決這事。他要我放心,並轉告校友放心,縣委已決定,高州中學的所有冤假錯案徹底平反,屈偉昌回高州中學當校長。

  鄭志輝同志後來回了湛江地委工作,當了多年湛江市長,現在他已經作古多年。不管湛江地區人們如何評價他,我個人認爲,鄭志輝同志是個從基層成長起來的,比較深入基層,肯廣泛聯繫群衆,做了不少實事好事,在群衆中有不少口碑的領導幹部。他主持的高州縣委最終決定恢復高州中學,這也是他爲高州做的一件好事吧。

  三、高州中學教育發展的基本經驗

  高州中學是我的母校,受了母校的三年教育培養,一直與高州中學的校長、教師有較密切的接觸和聯繫,耳聞目睹瞭高州中學的許多事情,也聽到許多校友對母校的回憶和評論,近期又閲讀瞭高州中學的一些史料。因此,我對母校有了更深更新的認識,作爲高州中學的校友,對母校試作以下總結評價。

  據我的研究分析,高州中學教育發展的基本經驗可以概括爲以下四條:

1、教育爲人民

  社會主義制度決定我國的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是由工人階級通過其政黨——共産黨領導的,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爲廣大人民服務的,以全民爲對象的教育。同時,中學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合格公民的基礎教育,又稱國民教育。因此,中學教育要始終堅持教育爲無産階級政治服務,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爲人民服務的正確方向。教育爲人民服務,就是要保障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權利,盡最大努力實現教育的公平和公正,一切爲了學生,一切從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出發,使教育真正成爲人民滿意的教育。

  高州中學自回到人民手中,置於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之後,一直堅持社會主義教育的方向,堅持教育爲人民服務。突出表現在:(1)在招生上,堅持面向廣大人民群衆,堅持按入學考試成績録取,即使計劃外招收學生(收費生)也堅持必備的成績標準,努力維護教育的公平和公正;(2)在對待貧困生上,五六十年代通過助學金,八九十年代通過奬學金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特別值得讚揚的是高州中學有許多教師用自己的工資收入去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貧困學生;(3)在對待後進生上,制定《高州中學教育轉化後進生條例(試行草案)》,從制度上保證後進生得到平等的教育和特別的關愛,讓後進生順利完成學業。

2、辦校依規律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時代和社會(階級)的要求,針對確定教育對象的身心特點和發展需要,按照預期的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人的專門教育。也即説,學校教育是正規化、制度化的教育,因此,辦學校實施教育活動必須依照教育的客觀規律,依法按章辦事。

  高州中學一百年,特別是解放後的五十五年,基本上是由懂教育的教育家掌持,在辦校過程中能依照教育的基本規律辦事,所以能取得一個又一個的輝煌成就。例如,教育既適應又促進社會發展,教育要爲無産階級政治服務,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是教育的基本規律。高州中學長期來自覺接受和加強黨對學校的領導,並根據國家和地方的需要,既爲高一級學校輸送大批新生,深造成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專門人才,又爲地方工農業生産及各項生産建設事業輸送了大批的勞動者,很好地完成中學教育的雙重任務。又例如,教育適應並促進人的發展,統一要求與分類指導相結合,實施因人施教的個性化教學,這也是教育的基本規律。高州中學依照這個規律,既科學地組織教學,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不歧視、冷落、放棄後進生,又大力開展因人施教的個性化教學,鼓勵學生冒尖,敢於給尖子學生餵“小竈”,做到“滿腔熱情扶中下,理直氣壯抓尖子”。所以,高州中學能長期保持高考的高昇學率,又出了幾個全省高考“狀元”。

3、教學靠改革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沒有教學就沒有學校。中學教學的任務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能力,教學生學會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簡單地説,就是教書育人。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進步,學校的教學要不斷地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改革。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方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課程教材的改革、學生的發展變化,教學方法必須進行改革。高州中學向來重視教學的改革,並提出“一實二重三提高”的教改原則,校長帶頭,各科組任課教師孜孜不倦、持續深入地致力於教學方法的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成果,發表了許多教學方法改革研究的論文。例如語文科鐘競達、陳文昭、樑達宇、譚可、麥瑞湖、容昌周、鄧春江、葉梅青、鄧南華、黃興清、譚筱、覃漢彭,數學科程登瀛、蘇普元、鐘載碩、張士傑、呂燕梅、葉明發、林藝全、謝伯通、陳永年、潘裕岳、何忠賢,英語科莫積健、樑冠華、餘梅蘭,物理科張仲照、覃恩漢、陳耀良、何祖幹、陳勁、崔華龍,政治科樑廣GFDAC、羅振基、俞福基、賴治鋒、鐘平、古淑堯,化學科李宗耀、萬朝琛、劉賢南、賴力、翁寧、陸樹其、蔡漢怡,地理科樑鎮文、曾天文、潘明洲,生物科莫世光、李祖明,歷史科鄧芝培、樑宏輝,體育科盧開隆、林顯輝、樑世茂、陳東釗,藝術科陳釗、何偉、鄭坤衛等老師都是在數學改革、教學研究和教學效果取得優異成績的優秀教師。

4、校風要傳承

  優良的學校既要重視“硬”環境建設,更注重“軟”環境的建設,創建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使校園成爲吸取知識,追求真理的殿堂,成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陣地。

  高州中學歷屆領導都懂得,硬體是基礎,軟件是靈魂,沒有硬體無法辦學,缺少軟件辦不好學,所以向來重視校園文化環境的建設和優良校風的傳承和發揚,做到辦學理念、辦學思想先進,隊伍精良、優秀,管理民主、科學,學校領導班子堅定、團結、廉潔、民主,教師忠誠教育、勤教愛生、團結協作、求真務實,學生團結愛國、立志成才、勤奮好學、敬業樂群。

  高州中學的優良校風,老校友贊譽爲“尊師、愛生。啓發、善誘。喻之以理,動之以情”,陳永年校長概括爲“愛國、團結、勤奮、進取”,崔華龍校長進一步概括爲“嚴、勤、實、活”。我們希望母校的優良傳統和優良校風能代代傳承,繼往開來,開拓創新,永放光芒。

  (作者係高州中學1958屆校友)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