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四節 早期人類居住地點的選擇

  相當多的早期人類活動遺址在洞穴中被發現,説明天然的山洞是當時人們居住地點的良好選擇,但也不是所有發現人類化石的岩洞都是人們的居址。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彭書琳先生在對嶺南地區人類化石分布規律硏究中將這些出土人類化石的洞穴分爲三類:

  一類,是人類的住地;二類,是人類活動的遺址;三類是偶爾遺存有人類化石的洞穴。

  (一)作爲人類的住地的洞穴。

  在這類洞穴里,不但保存着人類遺骸和動物化石,而且還有人類生活的遺迹和遺物。如寶積岩的寶積洞、白蓮洞、獨石仔、封開黃岩洞麒麟山人的蓋頭洞。

  寶積岩是一處典型的人類居住洞穴。寶積岩所在的寶積山,是一座東西走向的孤嶺,海拔210米,西北與老人山爲鄰。兩山之間原有一條小河。洞口略呈三角形,高約4米,方向朝西南,離山腳相對高程約8米。進洞後主洞口開闊,好像一座圓形的大廳,主洞之外還有支洞,洞內地面平坦,適於人類生活。在主洞灰黃色膠結土中發現化石和石器。

  白蓮洞是一個半隱蔽的岩廈式洞窟,外廳十分寬敞、明亮,但洞口正中有一塊巨大的白色鍾乳石,將敞開的洞一分爲二,洞的後部有長穴道支洞,洞口南面是一片開闊的波狀起伏的溶蝕平原,北、東、西三面是成簇成片點綴在平原上的孤峰和峰林式丘陵。洞口向南,高出附近地面約27米。洞穴本身很適合人類居住,背風向陽可求得冬暖夏涼,洞穴地面離山腳高可保持乾燥。洞周圍的丘陵平原,也是人類狩獵採集的理想場地。白蓮洞文化堆積較厚,遺物豐富,包含着從舊石器時代晩期經中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連續層位。下層是棕紅色砂土堆積,出有明顯舊石器風貌的打制石器和燧石小石器,大熊貓、劍齒象等絶滅的動物化石和人牙化石。其C14年代爲11500年。這個遺址的上層還發現一批距今7500年左右的遺迹遺物。

  獨石仔是一處由裂隙溶蝕形成的山洞。洞在山的東麓,高出當地河水面10米,洞口向東南,高15米,寬2~8米,深40米。洞兩端較高,中部稍低。洞內堆積有明顯的連續性,並留有人類活動的痕迹,在堆積層中發現大量的石器、骨器、燒骨、炭屑、灰燼和燒石,可知這是一個人類居住了相當長時期的遺址。

  (二)作爲人類活動地址的洞穴。

  當時人類外出狩獵和採集時歇息或躱避風雨,曾經利用過這些洞穴。這類洞穴,或因洞口方向不是背風向陽,或因洞內過分潮濕,或因洞內外缺乏水源及生産、生活基地不適合人類居住。如干淹岩、定模岩、九楞山人洞、甘肖洞等。

  (三)偶爾遺存人類化石的洞穴。

  這類洞穴由於洞口大狹窄,人類不便出入,有的甚至是裂隙,人類遺骸因野獸搬運或流水冲刷帶進洞內保存下來,如馬壩獅子岩、柳江人洞。

  嶺南地區早期人類居住類洞穴遺址有如下共同特點:

  1. 主要分布在孤峰叢山麓,洞口的相對高程在5~20米之間,根據地質變動情况,5米以下也不方便;2. 洞口的方向中一般是向南或向東有利于躱避寒風,同時,對低緯度地區來説,洞口的這種朝向也是光線最充足的,白天依靠自然光在洞內活動,不需要照明;3. 洞口大小適中,一般寬高5米左右,太小出入不便,太大不便堵塞,野獸易於侵入;4. 附近有水源,或者河流經過洞口前,或者洞內有地下水流動,便於人類取用;5. 附近有一段開闊的地面,可供就近採集植物的根、莖、葉、果,狩獵飛禽走獸和進行澆水捕撈。適合以上條件的洞穴在嶺南地區是很多的,但是眞正發現人類化石的洞穴還很有限。這同文明時期人類返回這類洞穴活動有關。一般來説,嶺南地區洞穴中的人類化石保存情况都不好,絶大多數都是零星的牙齒,很少有體骨、頭骨保存。遠古人類活動的洞穴也是後來人類容易活動的洞穴,千百年來大都經過人爲的破壞,原有堆積層已被弄得面目全非,甚至蕩然無存。

  早期人類的石器工具主要爲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手斧等幾種,砍砸器是石器組合中數量最多的一大類石器,刃緣有直刃和刃。單面刃砸器數量最多尖狀器、刮削器、手斧等幾種。

  另外,從近年的考古發現看,在坡地上也有早期人類遺址發現。

  進入新石器時代,大量的遺址位于海邊和河旁。形成沙丘、貝丘和坡地型遺址。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