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節 海洋生物學家瞭解的南海海洋生物資源

  我國海洋魚類十分豐富,並具有明顯的特點:1. 魚的種類多。中國海從熱帶、亞熱帶到溫帶,跨越近40個緯度。生活在中國海的魚類旣有暖水性的,也有暖溫水性和溫水性的,黃海北部有冷水性魚類。南海的許多魚類則與印度洋魚類相似,因此,我國海洋魚類的種類位居世界前列。2. 高産魚種類少。中國海水文氣象要素差異大,季節變化亦大,因而適應多種魚類生活,但也因此不能出現巨大的單一魚類群體。除少數魚種年産量在30萬噸以上外,大多數魚種的年産量約在5萬噸以內。3. 生長快、成熟早、食性複雜。由於我國近海餌料豐富而廣泛,因而緩和了魚類之間的食餌競爭,有利于魚類的生長髮育。魚類初次性成熟的年齡一般爲2~3齡,繁殖力比較高。餌料基礎的豐富也使魚類的食性比食性單純的高緯地區魚類複雜得多。有的魚旣食浮游生物,也食底棲生物。魚種間關係複雜。4. 産卵期交錯,産卵場廣布。不同的魚種産卵的時間不一。一年四季都有魚類産卵。如東海的小黃魚在3~4月産卵,大黃魚在4~6月産卵,帶魚在5~7月産卵。産卵場則廣泛分布于江河入海口,近岸淺灘處及離岸較遠處等內外水域。5. 分布比較集中。中國海的中下層魚類多爲淺海性魚種,大多棲息在100米等深線以內的海區,受大陸架局限,水平洄游範圍較小。如大黃魚棲息水深一般不超過60米,小黃魚在深于100米的海域不多見。在100~200米深的海域則生活一些暖水性的魚類。各種魚類多麋集在大陸架淺海水域,漁産分布比較集中。

  有關南海海洋生物資源的具體情况,我們可以從海洋生物學家那里得到瞭解①。 

  南海海洋生物資源種類很多,主要海洋植物是海藻,海洋無脊椎動物有棘皮類的海參、海星和海膽,腔腸動物有珊瑚和海蜇,多毛類有沙蠶,貝類和頭足類軟體動物,甲殻類的蝦、蟹等;脊椎動物有各種魚類,還有海龜等爬行動物和鯨、海豚等哺乳動物。它們有的可供食用,有的可供藥用,有的可作工業原料,用途甚廣,資源豐富。據統計,南海的底棲動物達6000多種,南海的魚類2000多種,南海北部大陸架海域棲息約1000種以上魚類和多種其他游泳動物。

  1. 海藻資源

  南海有豐富的海藻資源,經濟價値較高的,有褐藻類的馬尾藻、羊棲菜;紅藻類的紫菜、江蘺、海蘿、鷓鴣菜、海人草、麒麟菜等。

  馬尾藻俗稱海茜、海底藤、海藻、海草、玉草、茜米、龜魚茜、牛尼茜、台茜等。南海北部沿海産馬尾藻種類較多,估計有50種以上,已知的約有30多種。常見的種類有銅藻、裂葉馬尾藻、匍枝馬尾藻、亨氏馬尾藻、半葉馬尾藻、鼠尾藻、瓦氏馬尾藻、羊棲菜等。産量大,分布廣;多盛産于沿岸多砂石底的淺海海灣區域,冬春季是繁茂生長期。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以馬尾藻作爲藥材和食品。在現代,馬尾藻是褐藻膠工業的重要原料,可以提取褐藻膠、甘露醇、碘和氯化鉀等。馬尾藻也是很好的農田海肥。個別種類可作食用、飼料和藥用。中藥上的“海藻”,就是多種馬尾藻,特別常用的是羊棲菜。據《本草綱目》上記載,羊棲菜有主治“癭瘤結氣”、“利小便”、治療奔豚氣、腳氣、水氣浮腫、宿食不消等功用。

  褐藻類的海帶和紅藻類的紫菜,是我國當前海藻養殖的主要對象,它們是經濟價値較高的副食品,還可作藥用,治高血壓等。海帶屬冷溫帶性種類,南海也有養殖,但遠不及紫菜養殖。我國進行紫菜養殖,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南海北部沿海的紫菜,主要有:圓紫菜、縐紫菜、長紫菜、壇紫菜、廣東紫菜、越南紫菜等種。冬春季紫菜葉狀體喜附着生長于潮間帶的礁石上,春夏季紫菜絲狀體寄生於死貝殻內。過去多引殖福建産的壇紫菜,近年來已人工培殖成功珠江口附近生長的廣東紫菜。廣東紫菜具有耐高溫、個體大、生長快、産量高等優點,是適宜南海北部人工養殖的種類。紫菜作爲食用和藥用,歷史悠久,唐朝孟銑的《食療本草》中就提到紫菜,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記載紫菜能“主治熱氣煩、凡癭結積塊之病,宜常食紫菜……”。江蘺是很有人工養殖前途的經濟海藻。南海北部沿岸江蘺屬種類有23種,主要經濟種類是江籬、縊江蘺、扁江籬、鳳尾菜等。

  江蘺俗稱海面線、發菜、海菜和粉菜等。多生長于肥沃平靜的淺海海灣內各種基質上。全年都能生長、主要成熟季節爲夏季。江籬是我國海藻膠漿工業的優良而重要的原料之一,用于提取瓊膠;藥用主治腸熱病,養胃滋陰。

  海蘿俗稱紅菜、赤菜、鹿角菜、膠菜、紅毛菜、石花菜等,主要有海蘿和鹿角海蘿兩種。分布很廣,主要生長在中潮帶和高潮帶下部岩石上,常成群叢生,成熟期12~4月。

  海蘿體內含膠質很多,可提取膠漿,用作絲綢紡織品漿料的主要膠質原料,廣東名産雲紗就是用海蘿膠漿做漿科的。海蘿也是常用食品和草藥,主治風濕病和關節酸痛。 

  鷓鴣菜和海人草是著名的驅蟲藥用海藻,可驅除蛔蟲、鞭蟲、螩蟲。鷓鴣菜俗稱蛔蟲菜、烏菜、石疤,主要生長于粵東閩南海河口附近的中、高潮間帶岩石上、防波堤上和紅樹林樹皮的陰面,成熟期在冬春季,採集期爲3~4月。

  海人草主要分布在東沙群島和澎湖列島,以東沙群島的質量最好,産量也多。海人草生長于大潮線下2~7米深處的珊瑚碎塊上,成熟期8月,採集期8~3月。海人草是經濟藻類中較突出的一種,藻體叢生,高約20厘米,暗紫紅色,軟骨質,有不規則的二叉分枝,莖部因分枝早脫落而裸露,固着器呈盤狀。除用以驅蛔蟲外還可治肺病、皮膚病等。在西沙、中沙群島珊瑚礁礁盤上生長的藻類約有400種,常見的有蔗藻、總狀蕨藻、團扇藻、網胰藻、乳節藻、棉絮藻、匐扇藻、松藻、剛毛藻、石灰藻、仙掌藻、法囊藻、喇叭藻、粉枝藻、麒麟菜等。麒麟菜屬主要有麒麟菜、瓊枝和珍珠麒麟菜,其中的瓊枝是重要的海藻膠漿工業原料,也可以提取瓊膠。瓊枝生長在珊瑚礁環境中,並以石珊瑚作爲它生長附着的基質,常繁殖于大干潮線以下1~2米的碎珊瑚塊上。瓊枝主要産于海南島東南部至澎湖列島一帶的珊瑚礁岸礁中,在海南島東岸已將瓊枝作爲主要的養殖對象。

  麒麟菜是南海諸島重要的珊瑚礁經濟藻類,僅西沙群島每年生産干品達300多噸。

  2. 海參、海蜇、蝦和蟹

  海參是名貴的海産食品。海參生活在海底各種底質上,只是不棲息于紅樹林附近。它們攝食有機質碎屑和微小生物,如硅藻、有孔蟲、放射蟲、橈足類、介形類和腹足類。海參種類繁多,形狀各異,有的呈蠕蟲狀,有的呈圓筒狀,少數呈蘿蔔狀。各種海參生活習性也有所不同,有的在海底遲笨地匍匐、潜伏、吸附在礁石或其他底質上,有的能游泳,有的有冬眠或夏眠的生活規律。它們受到刺激時,參體強力收縮,壓迫內臟從肛門排出來,這叫做“排臟”現象。再生力強,有的橫切成二、三段,每一段可再生一條完整的海參。有的海參與潜魚共生,潜魚從泄殖孔鑽入海參體內,晝伏夜出,又幫助海參清理體內排泄物。南海最主要的食用海參是梅花參、白尼參(二斑參)和黑尼參。最大的梅花參,長可達l米,寬11厘米以上,曬干有7~8兩,有“參中之王”之稱,由於背面有梅花瓣狀的突起,因此叫做梅花參;又因狀似菠蘿,且呈橙黃或橙紅色,又稱菠蘿參。白尼參體肥,扁卵圓形,呈淺黃褐色。烏尼參體寬厚,烏黑髮亮,兩端圓鈍,呈扁橢圓形。除海參外,棘皮動物還有海膽、海星,有的可食用,有的可藥用,另有一些有毒。海膽的生殖腺可以制醬,俗稱“海膽膏”,是高貴的營養品。珊瑚礁洞穴內有一種著名的石筆海膽,殻很堅厚,長着粗狀的褐色大棘,大棘經加工後可制煙咀,所以又稱煙咀液膽,據説大棘磨醋可治耳炎。另一種喇叭毒棘海膽,看去好像全身開滿小花,背緑邊白,基部是紫色喇叭狀的棘,棘刺着人,毒液進入體內,輕則頭暈目眩、心跳加速,四肢無力,呼吸和説話都困難;重則引起死亡。著名的有毒海膽還有刺冠海膽,在它聚集的地方,魚類也較少。

  珊瑚礁沙底或沙泥底常棲息着貪食的海星,它掠食軟體動物和海膽、蛇尾等棘皮動物,長着五六個以至40多個的腕,攝食方式有二,一是把捕獲物整個呑入口內,再吐出剩下的殘骸;一是把腕包圍食物,翻出自己的胃消化肉質而棄掉殘骸,因而能掠食比較大的動物。鑲邊海星、眞五角海星、薔薇海星等煮水口服,可治甲狀腺腫大。

  海蜇是體型較大的浮游動物,屬於腔腸動物門鉢水母綱根口水母目。南海北部常見的食用海母有四種:根口水母科海蜇屬的海蜇(俗稱水母、白鮀、紅鮀、白蜇、紅蜇)和黃斑海蜇(荔枝鮀、花蜇),以及葉腕水母科的葉腕海蟄(粉鮀)和擬葉腕海蜇(粉院)。其中以海蜇分布最廣,産量最多。泰國灣也盛産海蜇。

  海蜇是沿岸暖水性大型水母,成體行浮游生活。在風浪平靜、多雲、陽光不太強、陰天時,一般漂游于海洋上層,遇暴風大浪或陽光過強,一股下沉于下層。海蜇的攝食方式比較特殊,在腕翼上有許多吸口,靠吸口周圍的許多小觸指捕取食物,小觸指上具有許多能分泌消化酶的腺細胞和刺胞,刺胞能放射出有毒的刺絲殺死小型動物,主要食物有硅藻、甲藻、纖毛蟲、有孔蟲以及撓足類、端足類等小型浮游甲殻類以及其他浮游幼體和小魚等。食物進行體外消化,然後由吸口吸入,經各分支水管進入胃腔。海蜇常與水母、蝦和玉鯧共生,海蜇在海上漂游時,這些小蝦小魚就隨之棲息于海蜇傘下和口腕周圍,受到海蜇保護,每當有外物或敵害接近時,這些小蝦小魚立即躱入並觸動海蜇,引起海蜇立即收縮傘部,並把這些小魚蝦包蔽在傘腔和各口碗內,海蜇也下沉深處以逃避敵害,它們彼此受益,相互依賴。

  海蜇每年春季繁殖生長于河口海灣,隨着西南風出現和暖流加強,成體由西南向東北沿海漂浮北上,分布于水深40米內淺沿岸一帶。東北季風興起又隨着漂浮南下。北部大陸架主要海蜇漁場在粵東韓江口外,春汛(4~7月)捕撈傘徑30~40厘米的北上的春海蜇,秋汛(8~10月)捕撈傘徑50~80厘米的南下秋海蜇。黃斑海蜇是熱帶性大型食用水母,整個南海都有分布,是廣東沿海的主要捕撈對象,漁期與海蜇相同。葉腕海蜇和擬葉腕海蜇也是廣布南海的大型食用水母,也是捕撈的主要對象,但擬葉腕海蜇産量較少。

  海蜇可供食用和藥用。加工製品,稱爲海蜇皮,是著名的海味和出口商品。海蜇具有清熱解毒、化痰軟堅、降壓消腫的功能,主治氣管炎、哮喘、高血壓、胃潰瘍等症。

  南海海域生活着許多甲殻動物。

  浮游甲殻動物的毛蝦、瑩蝦、燐蝦是經濟魚類的重要天然餌料,有的也可食用。對蝦科的對蝦、新對蝦、仿對蝦、鷹爪蝦等經濟價値較高。龍蝦也是經濟價値高的大型蝦類。南海具有較豐富的蝦類資源,年收穫量約15~20萬噸。主要蝦類漁場在泰國灣、馬六甲海峽附近沿岸海區。南海北部的珠江口海區,也是較重要的蝦類漁場。毛蝦是十足目櫻蝦科毛蝦屬,主要種類有日本毛蝦、紅毛蝦、鋸齒毛蝦和中國毛蝦。毛蝦體長一般20~40毫米左右,是大型浮游動物,主要棲息在沿岸淺海,每年春、夏季大量在河口和海灣繁殖,繁殖力強、生長迅速、産量大。毛蝦是著名海産食品,除鮮食外,還製成千蝦醬、蝦皮等。

  瑩蝦是櫻蝦科蝦屬,體長一般在10毫米左右,是浮游生物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種類有寬腹瑩蝦、刷狀瑩蝦、中華瑩蝦和正型瑩蝦等。生物量以春、夏季最高,主要出現在近海區,秋季以後生物量顯著下降,高生物量區從近海移向中部海區。

  燐蝦屬於亞燐蝦目燐蝦科,也是海洋浮游生物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種類有寬額假燐蝦、中華假燐蝦和太平洋燐蝦等。燐蝦個體較小,一般體長10~20毫米。寬額假燐蝦是南海北部海區的主要種,最高生物量出現在秋季的粵西中部海區,繁殖期在秋、冬兩季。燐蝦可供食用,除鮮食外,常製成蝦醬作調味品。燐蝦也是經濟魚類和鯨類的主要天然餌科,它的數量分布情况常對經濟魚類的資源和洄游有影響。

  對蝦是大型蝦類,體長100~300毫米。主要種類有墨吉對蝦、中國對蝦、長毛對蝦(均稱大蝦、白蝦、明蝦、紅蝦)、日本對蝦(竹節蝦、斑節蝦)、短溝對蝦(豐蝦、鳳蝦)、斑節對蝦(草蝦)和寬溝對蝦等。主要棲息在泥砂底質的淺海區,廣布南海北部。廣東沿海魚塭養殖中,墨吉對蝦也是主要養殖對象。南海南部主要種類有墨吉對蝦、印度對蝦、斑節對蝦、短溝對蝦等10多種,産區以馬來半島和加里曼丹島沿岸爲主,尤以馬六甲海峽南部爲最高。對蝦是名貴食品,經濟價値高,在漁業上佔有重要地位。

  新對蝦是比對蝦稍小的中型蝦類,主要種類有:近緣新對蝦(中蝦、赤爪蝦)、刀額新對蝦(蘆蝦、沙蝦)、周氏新對蝦(黃蝦、麻蝦、芝蝦)、獨角新對蝦、中型新對蝦、黃新對蝦等。主要棲息在珠江口等河口沿岸淺海區。新對蝦也是重要經濟蝦類,産量較大,干製品是名貴海味“蝦米”。

  仿對蝦是中小型的對蝦,主要種類有:長額仿對蝦、小仿對蝦、角仿對蝦。仿對蝦俗稱九蝦,産量較大,供鮮食和干制蝦米。

  鷹爪蝦也是中小型蝦類,體長約60毫米左右。主要種類有鷹爪蝦、黃褐鷹爪蝦、劍額鷹爪蝦、澎湖鷹爪蝦。南海北部分布較廣,數量最多,主要分布在粵西近岸海區。鷹爪蝦俗稱厚殻蝦,是近海漁業的重要經濟蝦類,干製品是名貴海味“金釣蝦米”。

  此外,南海北部沿岸淺海還有小型對蝦類中華管鞭蝦(紅蝦)、須赤蝦(厚殻蝦)等。南海南部還羅氏沼蝦,又稱淡水長腳大蝦、馬來亞太蝦,體長達3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蝦類之一。羅氏沼蝦的幼體必須在半鹹淡水域生長,是沿岸或淡水區域養殖的對象。

  龍蝦廣布于南海南、北部和中部岩礁、珊瑚礁海區,主要隱居于礁石洞穴里,以小型動物爲食。以密毛龍蝦、雜色龍蝦爲主。龍蝦個體大,最大體重可達10公斤,肉味鮮美,是上等海産食品,殻可制美觀的工藝品。

  南海北部常見的蟹類有:短槳蟹、短眼蟹、豆蟹、扇蟹、綿蟹、銀光梭子蟹、磁蟹、玉蟹、關公蟹、饅頭蟹、黎明蟹、蛙形蟹、蜘蛛蟹和菱蟹等,形態多種多樣,但主要經濟種類只有三疣梭子蟹、遠游梭子蟹、紅星梭子蟹、鋸緣靑蟹、異齒蟳、斑紋蟳和日本蟳等。鋸緣靑蟹俗稱水蟹、肉蟹、膏蟹,主要棲息于鹽度較低的潮間帶和沿岸淺海泥砂質底部,是質量最好的食用蟹。梭子蟹主要棲息于近海泥砂質底部,在港灣和河口附近數量比較多,是主要的經濟蟹類。蟳也是梭子蟹一類,常棲于泥底海藻之間,也是重要的食用蟹類。

  珊瑚礁生境爲隱居的甲殻動物提供多樣化的棲息環境。在西沙群島,已知大型甲殻動物約350種,其中珊瑚礁蟹類有180多種。這些種類大都體型細小,形態色彩多種多樣。它們或以珊瑚礁中各種洞穴縫隙爲棲息隱蔽場所,或與各種生物共生。例如:斑紋光背蟹專門在海參觸手間生活,有的蟹在硨磲體內共生,岩蝦與海葵共生,寄居蟹也很多,它們以各種螺殻作護身殻。

  3. 貝類和頭足類軟體動物

  南海自大陸架到珊瑚礁群島以至深海,棲息着種類繁多的貝類,經濟價値較大的有鮑、牡蠣、貽貝、蚶、蛤、珍珠貝、馬蹄螺、蠑螺、鳳螺、寶貝、硨蟝等。

  鮑魚實際上不是魚,是屬於軟體動物腹足綱的貝類,又稱九孔螺。南海北部常見的種類有耳鮑、羊鮑、雜色鮑等。鮑多棲息在潮下帶淺海的岩礁上,用足緊緊地吸附着岩礁。一個貝殻長約15厘米的鮑魚,約有200千克的吸着力,因此它能忍受海水的衝擊;捕撈時必須乘其不備突然捉住,否則很難把它從礁岩上取下。鮑魚主要以藻類爲食,常生活在鹽度較高、潮流通暢、藻類叢生的海域。鮑肉是著名的海味,鮑殻是常用中藥“石決明”。

  牡蠣屬於軟體動物門瓣鰓綱牡蠣科,南海北部沿海約有18種,其中近江牡蠣、密鱗牡蠣、僧帽牡蠣、長牡蠣等是重要的養殖種類。南海南部泰國灣和巽他大陸架近海也有牡蠣養殖。牡蠣是近岸常見的附着貝類,一般附着棲息于低潮線附近至水深10多米的岩石等基質上。牡蠣俗稱蚝。近江牡蠣棲息在河口潮下帶,個體較大,是廣東珠江口附近歷史悠久的主要養殖對象。唐朝的《嶺表録異》載:“水淡則蚝死,太鹹則蚝瘦,大約淡水少處蚝易生,咸水多處蚝易肥。”牡蠣生活于鹹淡水交匯之處,南海北部和台灣海峽,我國粵、桂、閩、台等省區沿海,適于養殖牡蠣的灘塗、港灣很多,具有很好的發展前途。牡蠣經濟價値高,肉旣可鮮食,又可製成蚝豉、蚝油,是名貴海味。牡蠣殻和蚝珠是常用的中藥。

  貽貝屬於軟體動物門瓣鰓綱異柱目貽貝科。南海北部近海種類較多,約有20多種,是沿海常見的附着貝類,常附着棲息于低潮線至水深5~6米的水流通暢的岩石等基質上。貽貝是著名的海産食品,干製品叫淡菜。南海北部主要種類是翡翠貽貝,它個體大,生長快,産量高,是重要的人工養殖對象,具有很好的發展前途。南海南部巽他陸架海區也有出産。另一種尋氏短齒蛤,俗稱“薄殻”,是一種小型貽貝,在沿海是重要的養殖貝類,産量極大,肉味美,可供食用,也用作飼料和農田肥料。

  蚶屬於軟體動物門瓣鰓綱列齒目蚶科。南海北部沿海種類也較多,約有10多種,棲息于近岸淺水粉砂軟泥灘塗底部。其中泥蚶和毛蚶是重要的採摘和養殖對象。蚶肉供食用,蚶殻供藥用,即中藥“瓦楞子”。

  蛤屬於軟體動物門瓣鰓綱眞瓣鰓目。蛤的種類很多,重要的有簾蛤科的蛤仔、文蛤、日本鏡蛤、靑蛤、蛤蜊科的西施舌,主要棲息于潮間帶和近岸的淺海泥沙底質區。蛤類都是常見的海産食品,南海南北部均有出産。有些種類的貝殻如文蛤殻是常用的中藥“蛤殻”、“沙扒殻”。此外,中國緑螂(大頭蟶)和藍蛤(紅肉、白蜆)都是南海北部沿岸産量相當大的小型養殖貝類,供食用、飼料或作農田肥料。重要的貝類還有江珧、紅螺、泥東風螺、香螺、玉螺、泥螺、海兔等。

  盛産于北部灣的還有日月貝(飛螺)、珍珠貝。

  日月貝包括日本日月貝和長肋日月貝兩種,屬扇貝科。殻薄形圓如扇,上殻紅色,下殻白色,故名日月貝。棲息于水深15~20米沙或沙泥質底部,靜止時平伏海底,常在水中迅速移動,所以稱“飛螺”。全年都可生産,以3~5月爲主,日月貝的閉殻肌發達,味道鮮美,干製品稱“乾貝”或“帶子”,是名貴的海産食品。

  珍珠貝種類較多,主要有合浦珠母貝、大珠母貝、珠母貝、解氏珠母貝、企鵝珍珠貝等。其中經濟價値大的養殖珠母貝主要爲合浦珠母貝和大珠母貝。北部灣北部淺海,是合浦珠母貝的重要産地。合浦珠母貝主要棲息于水深5~10米沙泥質底部,常以足絲附着在石上,産卵期5~9月。我國著名的合浦珍珠,就是合浦珠母貝的天然産物。自漢代就已採捕,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目前,合浦珠母貝已能人工育苗和進行人工養殖育珠。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和廣東省沿海建立了許多珍珠養殖場,進行人工養殖和育珠生産。珍珠是名貴裝飾品和名貴中藥,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値。貝肉鮮美,是名貴食品。貝殻以及加工的珍珠貝殻粉,都作中藥。

  大珠母貝是大型珠母貝,殻高達20多厘米,主要棲息于水深15~20米的礁石上,常以足絲附着在礁石或海鐵樹上。主産海南島西北部沿海。目前大珠母貝已能人工育苗和進行人工養殖。其貝殻較大,是貝雕工藝的著名材料,也是中藥“珍珠貝殻粉”的原料。

  南海南部泰國灣和加里曼丹沿岸,也有珍珠貝的出産。

  南海中部的珊瑚礁群島爲軟體動物提供多種多樣的棲息環境。有些種類棲居于珊瑚礁礁石間或裂縫中,有的種類固着在礁石表面,有的種類鑽孔穴居于礁石內或石珊瑚骨骼內。許多種類的貝殻造型奇異,色彩絢麗,引人俯拾觀賞留念。很多種類是肉味鮮類的食品,有的貝殻有較高的經濟價値。據調查,西沙群島棲息有軟體動物約500種,腹足類最多,約300種,主要有寶貝科、芋螺科、骨螺科、鳳螺科、馬蹄螺科、蟹守螺科、筆螺科、笋螺科等種類。其次是雙殻類,主要有硨蟝科、蚶科、貽貝科、珍珠貝科、簾蛤科、櫻蛤科等種類。常見的馬蹄螺有大馬蹄螺、塔形馬蹄螺,斑馬蹄螺、尖角馬蹄螺等。經濟價値最高的是大馬蹄螺。俗稱公螺、又名高潄貝,多棲息于數米深的岩礁穴隙間,以海藻爲食。殻大,高達140毫米,貝殻珍珠層堅厚,可作貝雕、鈕釦原料和作中藥。貝殻硏粉極光滑,是珍貴的油漆塗料調和劑。馬蹄螺肉質優良鮮美,是上等海味食品。

  珊瑚礁中常見有金口蝶螺和帶蠑螺,它們棲息于低潮線下海藻繁茂的礁石下面,金口蝶螺數量較多。蠑螺的貝殻堅實,珍珠層厚而非常光亮,可供作貝雕工藝材料和代替珍珠粉做中藥。蠑螺的厴也很堅厚美觀,除觀賞外,亦可作中藥,稱爲雲母石、水雲母、文武石、催生子、錨沙、郞君子。蠑螺肉可供食用,並加工作罐頭食品。海南島岸礁區所産的夜光蠑螺、俗稱夜光螺,個體大,是珍貴的工藝材料。

  在珊瑚礁間藻類叢生的砂溝上,可見到鳳螺。常見的大型種類有蜘蛛螺、水字螺和瘸平頂蜘蛛螺。它們的貝殻較大,殻口具鮮艷瓷光,貝殻邊緣有爪狀長棘,形狀很像筆架,所以俗稱“筆架螺”。肉可食,貝殻可作觀賞和貝雕工藝材料。常見的小型種類有斑鳳螺、籬鳳螺和花鳳螺。籬鳳螺殻口呈鮮紅色,又稱“紅口螺”。它們也是經濟價値較高的貝類,肉可食,殻口美觀可供觀賞。

  寶貝是棲息珊瑚礁生境的主要貝類,種類很多,我國西沙群島就有40多種。寶貝的貝殻表面都有一層極爲光滑的珐琅質,色澤鮮艷並具各種花紋。活動時外套膜包住貝殻。寶貝晝伏夜出,白天藏匿于礁石洞穴或孔隙里面,晩上出來活動覓食,以珊瑚蟲、有孔蟲和小的甲殻動物爲食。寶貝雌雄異體,夏季交配産卵,産塊狀卵群。親體有護卵本能,伏臥在卵群上:保護卵至孵化爲止。寶貝中最名貴的是個體較大的虎斑寶貝,其他常見的種類有山貓眼寶貝、肉色寶貝、卵黃寶貝、阿文緩貝、貨貝、環紋貨貝、蛇首眼球貝等。有些種類貝殻色彩異常美觀、逗人喜愛。

  寶貝自古以來就爲人們蒐集利用,古代不少民族都以寶貝作貨幣使用。漢字“貝”字就是以寶貝的象形演化而成。寶貝多作觀賞的收藏珍品,肉可食,貝殻可作中藥,藥名“貝齒”、“紫貝齒”、“白貝齒”。

  硨蟝是熱帶珊瑚礁的典型貝類,也是雙殻類中個體最大、壽命最長的貝類。貝殻大者長可達l米,重約300千克,可生活80~100年。主要棲息在低潮線以下淺水礁池的礁石間,以足絲固着在岩礁的縫隙內或附着在坑漕的礁石上。硨蟝張開雙殻,露出藍色、褐色等花紋多彩的波狀外套膜。外套膜內緣有許多突起的水晶體搆造的“眼”,外套膜表皮下面組織內繁殖有很多共生的蟲黃藻。硨蟝主要以濾取浮游植物的硅藻等爲餌料,但也通過體內血液中的變形細胞,輸送蟲黃藻到消化道內作食料。硨蟝肉可食,但因它食大量蟲黃藻,以致有股異味而不大可口。閉殻肌厚大味美,是上等食品,干製品俗稱“蚵筋”。硨蟝貝殻潔白美觀可供觀賞和藥用。

  世界上共有六種硨蟝,我國南海諸島都有生長。常見的有硨蠔、鱗硨蟝、長硨蟝和大硨蟝。此外,貝殻潔白如瓷的卵梭螺,形如唐朝官帽的唐冠螺,可作號角用的法螺,那是個體大、經濟價値較高的常見貝類。

  芋螺科也是重要的貝類,西沙群島棲息有近40種芋螺,貝殻花紋斑點絢麗多彩。芋螺又名鷄心螺,它的口腔底部的齒舌上有箭狀齒,箭齒有毒腺,人若被刺有如蜂蜇,嚴重者可有致命危險,但肉經煮熟去毒可以食。

  南海的頭足類軟體動物,分布廣,數量豐富,經濟價値較高。主要由有魷魚、墨魚和章魚的烏賊科,槍烏賊科、蛸科和柔魚種的種類組成,在漁業上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鮑魚主要屬十腕目柔魚科和槍烏賊科的種類。在南海北部大陸架有台灣槍烏賊、火槍烏賊、神戶槍烏賊、田鄉槍烏賊、杜氏槍烏賊、劍尖槍烏賊、萊氏擬烏賊、太平洋斯氏柔魚、夏威夷柔魚等10多種。在暹羅有劍尖槍烏賊、杜氏槍烏賊、印度擬烏賊等。泰國灣的魷魚産量約佔整個南海頭足類漁獲量的一半。

  著名海味“中國魷魚”就是台灣槍烏賊,它數量多,個體大,肉質細。主要密集區在台灣淺灘、南澳島近海、汕尾近海、珠江口和海南島東南近海。漁期4~10月,最高生物量在7~8月。台灣槍烏賊主要捕食魚類、頭足類以及長尾類、短尾類、異尾類、端足類等甲殻動物,並有種內相互殘食的習性。白天棲息于底層,夜間洄游至中上層活動。一年之中,春夏季向近岸洄游,秋後則向外海洄游。有喜趨光習性,尤喜藍色光。所以在夜間可利用燈光引誘釣捕。台灣槍烏賊當年性成熟,是一生一次多批産卵的類型。産卵期6~9月。産卵前約一個月,雌雄親體開始進行交尾。交尾期間,台灣槍烏賊在島礁周圍粗硬底質上産卵。卵子呈鷄蛋形,被白色膠膜,卵徑6~7毫米。卵子包在棒狀的卵鞘中,每一卵鞘有185~225個卵子,卵鞘長170毫米,每26~28個卵鞘附着在一起,呈雲塊狀成片鋪于海底。産卵後,雌雄親體即棲于卵場之間和邊緣保護卵子,孵化後才離開,待海况條件適宜,繼續産卵。産卵後,親體消瘦,或者死掉,或者被其他動物吃掉。台灣槍烏賊孵出後約五個月,即可生長到胴長300毫米左右。一般胴長200~480毫米,優勢胴長150~250毫米,優勢體重80~180克。台灣槍烏賊生活周期短,壽命只有一年。

  南海深海盆海域的頭足類資源也比較豐富。水上燈光誘集試驗,光誘30分鐘後,平時一般有十幾尾到幾十尾魷魚趨光捕食,到3~6月繁殖期,則多達百尾左右。有些海區形成魷魚群體密集區,很有漁業開發價値。目前南海深海盆海域頭足類軟體動物資源基本上還沒有開發利用。頭足類中佔優勢的主要是柔魚科的鳶烏賊等幾種大洋性柔魚。

  鳶烏賊廣泛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大洋海域。胴長10~24厘米。産卵群體,由胴長17~23厘米性成熟的個體組成。鳶烏賊主要捕食端足類、橈足類和燐蝦等浮游甲殻動物,並追捕呑食燈籠魚類等小型發光魚類。鳶烏賊具有集群性,喜趨弱光,游動迅速靈活。繁殖期爲3~6月。

  墨魚約有10多種,分屬烏賊科和耳烏賊科。南海北部大陸架主要有虎斑烏賊、擬目烏賊、金烏賊、曼氏烏賊等。密集區與魷魚相似。最高生物量出現在2~3月份,這時分布在近海區較多。4月以後逐漸離開近海區,而在11月份至次年1月份多分布于外海區,有較明顯的季節性洄游。南海南部大陸架海區也有墨魚出産,暹羅灣的墨魚,多爲烏賊屬種類。    

  章魚游泳能力差,有營鑽穴潜伏和爬行的習性。南海沿海漁民,根據章魚這種習性利用螺殻、缸子或籠子來誘捕。

  章魚屬八腕目蛸科(章魚科),主要種類有:眞蛸、短蛸、長蛸、卵蛸等。章魚分布較廣,主要在沙泥質底部,數量遠不及魷魚和墨魚多。最高生物量出現在7、8月份。

  在南海諸島珊瑚礁洞穴中也棲息有不少章魚,常見有雙點蛸等數種。

  4. 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   

  南海上生活着多種爬行動物,有海龜、玳瑁、蠵龜、海蛇和鰐等。

  海龜,一般甲長80~l00厘米,體重90~150千克;最大甲長可達140厘米。我國南海諸島海龜産卵盛期爲5~9月,南海南部爲3~9月。此時雌龜和雄龜在珊瑚礁島嶼附近交配,雌龜晩上爬上海邊沙攤挖穴産卵,每一産卵期分批産卵,每次産75~200個卵。卵子圓形,卵徑44~50毫米,卵殻柔韌。卵子在砂穴中經60天左右孵化。孵出的仔龜龜甲長44~55毫米,仔龜爬出砂穴,越過海灘入海發育成長。

  玳瑁個體較小,甲長一般爲60~80厘米,體重50多千克。玳瑁産卵期和産卵習性與海龜相似。雌玳瑁每一産卵期也分批産卵,每次産50~200個卵,卵子與海龜相似而較小,卵徑約30~40毫米。在珊瑚礁淺水礁盤中,經常可以捕捉到甲長30~60厘米的小玳瑁,反映玳瑁向珊瑚礁的定居性較強。

  棱皮龜與其他海龜的甲板不同,背腹部都是皮革質,有縱向的龍骨狀棱突,背面七條,腹面五條。棱皮龜最善於游泳,體型最大,一般甲長140~170厘米,最大甲長可達250厘米,體重一噸。棱皮龜在南海的産卵期爲3~9月,馬來半島東岸丁加奴沿海,是棱皮龜的著名産卵場,當地設有棱皮龜孵化場,進行人工繁殖保護和孵化放流。棱皮龜每次産卵50~120個,卵徑50~90毫米,約60天孵化,初孵出仔龜甲長58~60毫米。

  海龜和玳瑁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値,肉和卵都是美味食品,龜甲是名貴中藥,玳瑁甲片還是名貴裝飾品。因此每年要捕殺大批海龜和玳瑁,估計全世界捕殺海龜年達33萬頭以上,據報道,東南亞地區捕殺大小玳瑁年約5萬頭。目前海龜類數量鋭減,許多産海龜國家都採取繁殖保護措施,如禁止挖食海龜卵,保護産卵場,禁止濫捕並限制捕捉頭數等。我國南海諸島是重要的海龜類産地,也十分重視和採取有效的繁殖保護措施,合理利用海龜資源。

  海蛇在南海南部約有20多種,在北部灣已知的有7種:長吻海蛇、哈氏平頦蛇、環紋海蛇、靑環海蛇、淡灰海蛇,小頭海蛇和海蝰。每年4~9月,正當西南季風盛行,南海暖流深入北部灣的季節,在北部灣便有大量海蛇出現,漁民稱之爲“向風蛇”。海蛇主要棲息于近底層,但常上昇到海面上浮游,並有趨光習性。海蛇主要以魚類和頭足類軟體動物爲食物。

  北部灣數量最多是長吻海蛇,主要分布在灣的中部。其次是哈氏平頦蛇,分布于水深70米以淺的沿岸海區。淡灰海蛇和靑環海蛇,則主要分布在灣的中部和北部。海蛇一般長度60~l00厘米。長吻海蛇個體較小,長度30~90厘米。靑環海蛇個體較長,長度一般80~150厘米,最大可達200~250厘米。海蛇爲卵胎生,大都在沿岸帶繁殖産仔。幼體在沿岸帶發育成長。海蛇是有毒動物,海蛇毒是神經毒和肌肉毒,主要作用于神經系統橫紋肌,毒性比眼鏡蛇毒性大50倍。海蛇可供食用、藥用和皮用,藥用價値較高,鮮蛇浸酒或蛇血服用,可治風濕性關節痛、腰骨痛和婦女産後風。鮮蛇和干制蛇肉可以食用,蛇肉可治小兒營養不良。

  此外,南海還有鰐類。在古代,南海北岸也有發現,如唐朝時就有韓愈在潮州祭鰐魚的事。

  南海熱帶海洋中還有一些海生的哺乳動物,它們可謂海上的獸類。

  目前,對南海海域海洋哺乳動物很少作過調查硏究。在南海北部沿海,經常有鯨類游來,個別擱淺在海灘上,大亞灣一帶是重要的鯨類出現海區,漁期11~3月。從平時海上航行觀察所知,這個海域每年都有鯨群游過,而且海豚的數量也不少,往往數十尾成群地在海面上跳躍嬉戲。南海的鯨類資源尙待開發和合理利用,並應注意繁殖保護。

  已知南海鯨類有須鯨亞目的座頭鯨(巨臂鯨)、藍鯨、鳁鯨(紹鯨)、灰鯨、小組鯨、長須鯨(鰭鯨)、鳀鯨(布氏鯨、竹樣鯨)、露背鯨(黑眞鯨);齒鯨亞目的抹香鯨、小抹香鯨和虎鯨,以及海豚類的眞喙海豚、藍白副喙海豚、膽鼻喙海豚、無喙海豚、無鰭鼠海豚和灰海豚等。

  南海常見的須鯨類主要有座頭鯨、藍鯨、小鳁鯨和灰鯨。 

  座頭鯨體長9~18米,平均體長雌鯨12.72米,雄鯨12.42米。有棲游于沿岸島嶼、岩礁間的習性,主要攝食大型浮游甲殻動物和小魚等。座頭鯨是世界廣布種,南海北部我國主要漁場在台灣南部和珠江口東面的大亞灣,捕獲頭數佔所有捕獲鯨類的90%,漁期11~5月。

  藍鯨是世界廣泛分布的軀體最大的鯨類,南海捕獲的平均體長,雌鯨24.8米,雄鯨18.18米(在南極捕獲的最大體長爲30.5米,體重130噸)。主要攝食大型浮游甲殻動物和小魚,漁期2~3月。

  小鳁鯨是世界廣布的小型須鯨類,體長4~8米,平均體長雌鯨6.93米,雄鯨6.14米。爲索餌和生育進行南北洄游。主要攝食太平洋燐蝦和玉筋魚、鳀等小型魚類。南海北部主要漁場也是在大亞灣附近,漁期11~3月。

  灰鯨又名克鯨,體長12米左右,少數鯨群爲生殖和索餌,于冬季沿海岸南下洄游到南海北部沿海,主要棲游在大亞灣至雷州半島和海南島東部沿海一帶。灰鯨有喜歡接近沿岸的習性,所以極易因捕捉過多而資源遭受破壞。目前已成稀有鯨種。

  南海常見的齒鯨類有抹香鯨,體型特殊,具有巨大的頭部。主要活動棲息于南北緯40度之間的熱帶和亞熱帶海域中,南海數量較多。一般體長10~20米,平均體長雌鯨10.6米,雄鯨14.5米,雌比雄小,差異較大。近年來,一般只能捕到10米以下的個體,體長9.6米的個體,體重爲5.5噸,體長19.2米的個體,重達25噸。通常行一雄多雌的群居生活,往往由少數雄鯨和大群雌鯨、仔鯨結成數十頭以上的大群或5~10頭的小群,在海中生活。每年抹香鯨群爲生殖和索餌進行南北洄游,主要呑食烏賊,也喜食魷魚和各種小型魚類。胃容量達300公升以上,呑食量相當大。因此,對漁業有一定的損害。抹香鯨有極好的潜水能力,深潜可達2200米。它還有追逐船只的習性,常常撞翻小船,又能把大船螺旋槳撞壞。每年l~4月,可在南海北部海域發現抹香鯨,此時也是捕抹香鯨的漁期。抹香鯨肉味鮮美,近似牛肉,可鮮食或制罐頭,皮堅韌可製革,體油、腦油和龍涎香是抹香鯨身上的三大寶物,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値。龍涎香是抹香鯨大腸末端或直腸始端的病變分泌物,呈灰色或微黑色,本身無多大香味,但燃燒時香氣勝過麝香,薰過之物久留芳香。龍涎香是製造最名貴香料的原料,也是名貴的中藥。

  南海常見的海豚類有:虎鯨、眞喙海豚、藍白副喙海豚、膽鼻海豚、無鰭鼠海豚等。

  虎鯨又名逆戟鯨,體長5~9米左右,是最大的兇猛海豚類,廣布全世界。它主要襲擊和呑食鯨類、海豚類、其他海獸類和金槍魚,以及海鳥等,是對海洋動物資源危害最大的猛獸。

  眞喙海豚,廣布全世界,喜群游于沿岸內灣。體長1.3~2米,3~4齡性成熟,體長1.7~1.8米,雄體比雌體長0.1~0.2米,壽命25~30年。主食鯡、沙丁魚等小魚和槍烏賊等頭足類軟體動物。

  藍白副喙海豚,體長1~2.7米,4齡性成熟,體長1.8~18.5米,雄體比雌體長0.1~0.3米,每胎有大小胎兒各l頭,有春季和秋季兩個分娩期,哺乳期6~12個月,壽命25~30年。廣布于大西洋和太平洋,喜集群,主食頭足類(槍烏賊)。

  膽鼻喙海豚,廣布全世界海洋。性情溫和,不太怕人,容易馴養,體長2.53米,通常2~10頭成群,主食魚類和頭足類。

  無喙海豚廣布世界海洋,長1.7~1.8米左右,集群性,有時溯河而上。主食魚類、頭足類和甲殻類動物,有時也食海藻類。

  無鰭鼠海豚,俗稱江豚、江豬、海豬,體長1.0~1.7米,體重20~60千克。主要棲息于熱帶和溫帶海洋,常出現于近海和淺水港灣,也能上溯江河。主要以甲殻類、小魚和頭足類爲食物。這種海豚骨骼很輕,體重30千克的個體,干骨骼只有1.5千克重,肉可食,皮下脂肪油主要用于工業,也可藥用。

  鯨類和海豚類肉和鰭可食、鯨油可作工業用油,也可藥用,皮和食道、胃囊可作皮革原料,肝和內臟可作維生素、激素等藥用原料。鯨須、骨、齒等可作工藝品。肉粉、骨粉、血粉等可作餌料、肥料等。因此,鯨類和海豚類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値。海牛和儒艮也是南海沿岸偶而可見的鰭足類海生哺乳動物。海牛以北部灣北部海域較多。儒艮又稱美人魚,主要棲息于南北緯15度之間的海區。體長1.5~1.7米,主食海藻,由於有抱仔哺乳游泳的習性,被人誤稱爲美人魚。

  5. 南海大陸架的魚類

  南海北部大陸架包括北部灣和海南島至台灣南端的大陸架,是亞熱帶-熱帶海區。表層海水溫度年平均23.5~26度,最低是2月的16.4~21.8度,最高是7月的27.2~29.6度。冬季水溫要比西南部大陸架低4~10度。因此,這里的魚類有一部分屬於亞熱帶區系,與東海和日本南部區系關係較密切,另一部分則屬於印度-西太平洋熱帶區系。

  廣東漁諺説:“第一鯧,第二  ,第三馬鮫王”,它們是經濟價値高的食用魚類。

  中國鯧(白鯧)主要棲息于水深30~120米的海區中上層,春季自外海深水向近海作生殖洄游。主要攝食小型水母、浮游甲殻動物和小魚。體長一般120~240毫米,最長可達400多毫米。群體小,棲息分散,一般只作兼捕對象,産量不大,但內質肥美滑軟,較爲名貴。鯧科魚類還有燕尾和銀鯧等。華  常棲息于河口淺海區,罕見而名貴。馬鮫魚是中上層結群洄游魚類,游動迅速兇猛,常成群追捕呑食小公魚、圓鲹、小沙丁魚、鮐等小型魚類以及魷魚(槍烏賊)和蝦類等。産卵期較早,1~3月馬鮫魚群就從外海分批游向水溫逐漸上昇的沿海港灣一帶,作生殖和索餌洄游。體型較小的斑點馬鮫(扁鮫)、線邊馬鮫(線鮫)更爲名貴,體型較大的康氏馬鮫(竹筒鮫)次之。較名貴的食用魚類還有鯡科魚(三來)、鰳魚(曹白)、鳀科的鱭(馬齊、鳳尾魚)、鰻鱺科的鰻鱺、鮨科的石斑魚以及鯛科魚類(立魚)、大黃魚、海鰻(門鱔)等。

  鯡科魚類有強的趨光習性,因而可用燈光圍網誘捕。鰣魚春季進行溯河産卵洄游,珠江口一帶産量最多,主食浮游動物。漁期2~6月和8~11月。鰣魚一般體長200~500毫米,重約200~500克,肉細味美,鱗下富含脂肪。鰳魚體長160~540毫米,重250~600克,4~6月在15米以淺的河口附近産卵,這時是盛漁期。産卵後魚群分散索餌,幼魚以浮游動物爲食,成魚以蝦蟹、頭足類、多毛類和魚類爲食物。

  除鰣、鰳外,鯡科魚類常見的還有金色小沙丁魚(黃澤)、脂眼鯡(魚亁、強魚)、斑鰶(黃魚、油魚)、圓腹鯡(海河)和中華靑鱗魚等。金色小沙丁魚分布範圍廣,産卵場多,産量最大,廣東省年收購量達3~6萬噸。

  鱭有七絲鱭、鳳鱭和刀鱭三種,3~6月溯河洄游或在鹹淡水域産卵,魚肉味鮮美,可製成著名的鳳尾魚罐頭。鳀科魚類除鱭外,還有小公魚、棱鳀、黃鯽等。以小公魚産量較大,盛漁期6~8月,小公魚是肉食魚類的重要天然食物。

  鰻鱺(白鱔、鳳鱔)仔稚魚是葉狀幼體,有明顯的變態,幼魚溯河回到淡水中生長,成魚在海中産卵,是名貴的食用魚類。鰻魚類還有海鰻、鶴海鰻(門魚先)等,都是棲息于底層的肉食性兇猛魚類。海鰻和鶴海鰻産量較大,主要漁獲體長爲740~940毫米,體重5~7.5千克,大的可達15~20千克。海鰻肉厚質細鮮美,含脂量高,可鮮食和製成咸干品。海鰻鰾干制可作“魚肚”,是名貴海昧和滋補品。石斑魚常棲息于沿海島嶼附近岩礁間海底,呑食魚蝦,是兇猛魚類。

  主要有:寶石石斑魚、網紋石班魚、小點石斑魚、靑石斑魚、鮭點石斑魚(紅斑)、六帶石斑魚等。體型巨大的黑石斑魚,俗名躉五色,一般體長60~70厘米,最大體長達2米,體重達200千克,是名貴食用魚類,在珠江口近海偶爾可捕到。

  鯊魚約有20多種,主要是:狹紋虎鯊、條紋斑竹鯊(狗鯊)、噬人鯊(靑鯊)、陰影羢毛鯊、梅花鯊、瓦氏斜齒鯊、黑印眞鯊(仔鯊)、側條眞鯊(竹狗牧)、烏翅眞鯊、闊口眞鯊、灰星鯊、前鰭星鯊、路氏雙髻鯊、鎚頭雙髻鯊、無溝雙髻鯊(後三種均稱公仔鯊)等。大小不一,通常體長幾十厘米至幾米,重的超過500千克。最大的鯨鯊長達18米,體重達20噸,但不兇猛。一般鯊魚都很兇猛,常成群追捕魚類、頭足類和蝦蟹等爲食。遇人也常攻擊,在海中游泳要加以提防,鯊魚嗅覺很靈敏,人如被它咬傷流血,其他鯊魚立即群集圍攻,以致喪生。虎鯊和斑竹鯊卵生,其它鯊魚爲卵胎生。12~5月均可見懷胎鯊魚。雙髻鯊懷胎多達36尾,一般6~8尾,4~6月産出仔鯊。3~6月鯊魚群體最密集,形成釣捕旺季。較大的鯊魚須用延繩釣,經過一番驚險的搏斗,才能制伏它而把它捕獲。鯊魚的鰭是名貴的魚翅,肝臟是煉製魚肝油的原料。鯊魚肉可鮮食或製成干。皮被盾鱗,呈細沙狀,所以叫做鯊魚。

  及達尖犁頭鰩是大型的鰩類,重可達l00~200千克,卵胎生,每胎3~5仔。大的顱骨可製成明骨,鰭是名貴的魚翅(群翅)。日本鲾鱝也是大型底棲魚類,它的鰓是著名中藥“魚彭魚鰓”,專治小兒麻疹。赤魟、尖嘴魟等鰩類,在尾部背面有一根帶鋸齒的硬棘或大刺,基部有毒腺,人被刺後會引起劇烈腫痛,甚至死亡。電鰩有四種,體型較小,體盤近似圓形,在鰓孔和胸鰭之間有兩個大型發電器,內有數百個電柱,能放電。廣東人稱它爲“震手甫”。

  大黃魚和鮸魚是石首魚科中經濟價値高的魚類。大黃魚(黃花色、金龍魚、金鱗魚)棲息于60米較淺的近海中下層,産卵場均在河口附近或島嶼內灣近岸淺水區,主食小型魚類和蝦蟹。它能發聲,經驗豐富的漁民可根據聲音判斷大黃魚魚群所在,進行捕撈。大黃魚分布廣,在南海北部産量不大,大黃魚魚鰾干製品黃花膠是名貴的食品“魚肚”。體型較大的鮸魚,肉鮮美,含脂量高,鮸魚鰾干製品鮸魚膠,是名貴的海味和滋補品。石首魚類常見的還有棘頭梅童魚(獅子魚)和小型的叫姑魚、黃姑魚、 、白姑魚等。

  大部分魚類都是用底拖網捕捉的,一網之下,種類很多。除上述魚類外,還有鲹科、金線魚科、羊魚科、狗母多科、大眼鯛科、笛鯛科、雙鰭鯧科、海鯰科、帶魚、黃鰭馬面鲀等魚類,都是底拖網的主要捕獲物。中、上層魚類還有鯖科、烏鯧科、飛魚科等魚類。

  鲹科魚類多達30余種,有經濟價値的主要有藍圓鲹(池魚、巴浪),長體圓鲹、巴拉巴裸胸鲹、高體鲹和竹莢魚等。其中以藍圓鲹産量最多,在漁業上佔最重要位置。藍圓鲹是喜結群洄游的中、上層魚類,夜間有趨弱光性,喜藍緑色光,所以可用燈光圍網捕捉。它以浮游動物爲食,生長迅速,漁獲體長130~280毫米,壽命短,懷卵量大,平均懷卵達12.6萬粒,所以增殖能力較強。

  金線魚科魚類主要有長尾鰭金線魚(紅三、瓜三)、黃肚金線魚(黃肚)、日本金線魚、六齒金錢魚等。長尾鰭金線魚主要分布在水深30~90米泥質或泥沙質底部附近。黃肚金線魚分布較深,約60~120米,是外海性經濟魚類。

  羊魚科魚類主要有馬六甲緋鯉(紅線、金絲、藤絲、赤鯮、厚麟)、條尾緋鯉(朱筆、蠟燭油、三條)、黃帶緋鯉等,是以底棲動物爲食的小型魚類,體長75~200毫米。俗稱羊魚、剝皮、沙猛。黃鰭馬面鲀産量大,它是底層魚類,具以浮游動物爲主的廣食性。作索餌和産卵洄游時,常密集成大群,其他魚類往往迴避讓路。但經濟價値較低,除食用外,可制魚粉作禽畜飼料或作農業肥料。

  狗母魚科魚類主要有狗母魚、大頭狗母魚、蛇鯔(狗棍、丁魚)和龍頭魚(九吐),棲息于底層。以蛇鯔爲主,其中多齒蛇鯔捕獲量最多,其次是長條蛇鯔、花斑蛇鯔和長蛇鯔。蛇鯔主要攝食魚類和頭足類,對經濟魚類和頭足類資源有一定影響。

  笛鯛科魚類主要有紅鰭笛鯛(紅魚)、畫眉笛鯛和紫魚,食用價値較高。紅鰭笛鯛棲息于水深30~100米的中下層,喜在散礁或起伏不平的貝殻、泥沙底部,主要攝食魚類和甲殻類底棲動物。個體較大,體長150~660毫米,漁獲以350~430毫米爲主。

  大眼鯛科魚類有長尾大眼鯛、短尾大眼鯛、黑鰭大眼鯛和擬大眼鯛。食浮游甲殻動物,兼食底棲動物和小型魚類。有晝夜垂直移動習性,白天常棲息于水深60~120米的沙泥質底部,晩上常游到中上層覓食。生長迅速,一年體長達150~210毫米。

  鯛科魚類是雜食性底層魚類,黃鯛(波立)和二長棘鯛體長40~260毫米,主要漁獲體長爲100~170毫米,産卵期12~3月。眞鯛、黑鯛、灰朗鯛、黑鰭鯛、平鯛統稱立魚,經濟價値較高,但産量不大。眞鯛、黑鯛等可作港養對象。

  雙鰭鯧科魚類主要是印度雙鰭鯧,棲息于水深60~120米外海區的小下層,白天食底棲動物,晩上垂直移動到上中層,攝食浮游甲殻動物,印度雙鰭鯧是南海北部的優質漁獲種類之一。

  鯖科魚類是結群中上層魚類,可分鮐魚類、金槍魚類、馬鮫魚類。鮐魚類主要有日本鮐、狹頭鮐(麻鮫)、羽鰓鮐等,有趨光性,常與藍圓鲹、金色小沙丁魚等魚群混棲,是燈光圍網漁業的主要經濟魚類,産量比較大。日本鮐(花交)長180~600毫米,食用價値較好,但夏季易腐,魚肉中組氨酸分解爲組氨,食後會引起過敏性食物中毒。

  金槍魚類是肉食性兇猛魚類,追捕呑食小型魚類、頭足類和蝦類,漁汛4~8月。主要有靑干金槍魚(靑甘)、白卜鮪(白卜)、圓舵鰹、扁舵鰹(竹棍、炮彈魚)等近海洄游性小型金槍魚類,體長350~650毫米。扁舵鰹、圓舵鰹和日本鮐一樣,如肉變質,食後會引起過敏性的組氨中毒。

  烏鯧屬烏鯧科魚類,體長150~450毫米,是喜集群的中上層魚類,主要棲息于水深60米左右水色澄清的海區。春夏間隨暖流向近海洄游,5~8月爲産卵期。主要攝食浮游被囊類(漁民稱它爲“水銀”)、小型水母和浮游甲殻動物。“水銀”出現的多少可以預兆烏鯧的豐歉。烏鯧白天喜陰影,夜間有趨弱光習性。漁民因而創造了草蓆遮陰誘捕和燈光誘捕。烏鯧群集洄游往往有一尾“帶路魚”,利用它這種習性漁民創造“鯧引”(一種木制鯧形板,漆白色、漁民又稱爲鷄鯧板、鯧排)傳統作業方法,把“鯧引”放入海中拖曳,引誘烏鯧成群入網而捕之。烏鯧是食用價値較高的魚類。

  鯔魚科魚類主要有鯔魚、棱鯔、英氏鯔、稜鯔、前鱗鯔等,主要棲息于淺海港灣或河口鹹淡水區,廣鹽性,對環境適應力強。食浮游生物,又能呑食海底游泥,從中攝食底棲硅藻、有機碎屑和小型動物。它們是重要經濟魚類和著名的海灣養殖對象,主要通過隨潮游進的幼魚,“納苗”進行魚塭養殖或撈取魚苗。

  鲀科魚類是著名的有毒魚類,主要有黑鰓兔頭鲀、雜斑免頭鲀,大眼兔頭鲀、棕斑兔頭鲀、黑點東方鲀、條斑東方鲀、白點寬吻鲀、水紋扁背鲀等。棲息于近海底層,攝食小型底棲動物和小魚蝦。它們的卵巢和肝臟有劇毒,血液和內臟都有毒性,主要含河豚毒素和河豚酸,是作用強烈的一種神經毒,能阻斷神經干的冲動傳導,麻痹橫紋肌和呼吸肌,使呼吸停止而死亡。但河豚毒素可作藥用,有鎮痛等功能。兔頭鲀、東方鲀等個體較大的種類,將內臟除棄、血液洗凈後,新鮮或曬干的鲀魚肉,經長時間烹煮後始可食。鲀魚肉鮮美,民間也有作藥用。

  在南海北部大陸架海域航行,時常可以看到躍出海面的飛魚,是外海和大洋性上層魚類,春夏間常游到近海一帶索餌、産卵,攝食浮游甲殻動物。飛魚科魚類主要有弓頭燕鰩魚、點鰭燕鰩魚、小鱗燕鰩魚、前斑燕鰩魚等。弓頭燕鰩魚體長170~240毫米,4~6月産卵,懷卵量達1.5~3萬粒,漁獲主要是産卵群體。

  在南海北部近海區水深30米左右常有密集的帶魚群。帶魚科魚類主要有小帶魚、沙帶魚和帶魚,以帶魚爲最多,分布廣。帶魚喜群集洄游,晝夜垂直移動,有趨光習性,喜弱光厭強光。帶魚游泳迅速,是肉食性兇猛魚類,捕食魚類、頭足類,並有同類相互咬食現象。體長35~l00厘米,産卵期4~l0月,主要漁期2~5月。

  在沿岸淺海區港灣,有游動緩慢、以浮游生物爲食的海龍科魚類,主要有粗吻海龍、克氏海馬、日本海馬,還有個體較大的刁海龍、大海馬和三斑海馬。它們有特殊的生殖習性,雌魚産卵于雄馬尾部腹面的育兒囊中,在囊中受精孕育孵化。日本海馬和三斑海馬是人工養殖的主要對象。海龍和海馬的干製品都是名貴的中藥。

  南海西南部大陸架包括泰國灣和北巽他大陸架,是典型的熱帶海區。表層海水溫度年平均超過27℃,最低是1月約26℃,最高是4月達3l℃左右。這里的魚類完全屬於印度——西太平洋熱帶區系。

  中上層魚類中經濟價値高的主要是羽鰓鮐,它有三種:短體羽鰓鮐、羽鰓鮐和范氏羽鰓鮐。羽鰓鮐攝食浮游生物,棲息在鹽度較高(30‰以上)的海區。短體羽鰓鮐可棲息在鹽度低於28‰的河口海區,生長快,孵化後五個月體長可達15厘米,懷卵量達20~50萬粒,在泰國灣産卵期較長,爲2~9月。

  重要中上層經濟魚類還有尖吻小公魚、小沙丁魚、寶刀魚、圓鲹、銀鯧、烏鯧、金帶細鲹、鰆鲹、西鯡、白卜鮪、靑干金槍魚、刺鮁、魣、馬鮫、厚唇鯔魚和飛魚等。

  南海西南部大陸架底層魚類種類很多,在拖網漁業中,一網之下,通常有一半左右是體長15厘米以下的小型非經濟魚類,只能作養鴨、養魚的飼料或作魚粉。

  底層經濟魚類主要是鲾科、金線魚科(六齒金錢魚、日本金線魚)等魚類。漁獲量較高的還有:鲹科、羊魚科、笛鯛科、大眼鯛科、石首魚科、狗母魚科、海鯰科、裸頰鯛科、鳂科、魣科、鮨科、帶魚科以及鱸、鯔和鰕紅等種類。

  在泰國灣沿岸,遮目魚、尖吻鱸、鯔和鰕虎魚是重要的養殖魚類。

  6. 南海深海盆和珊瑚礁的魚類

  南海500米等深線以深的海域,統稱南海深海盆海域。我國南海諸島,除東沙群島外,均位于這個海域之內。南海深海盆海域總面積約150萬平方公里,約佔南海總面積的44%。深海盆中部是一個平均深度爲4300米的深海平原,目前已知最大深度5567米。

  南海深海盆的海洋學特點是具有熱帶大洋的特性。除西南部受湄公河徑流影響外,由於沒有性質截然不同的水系在此交匯,南海深海盆的溫、鹽度的水平分布比較均匀。整個表層溫、鹽度的水平差異較小,表層水溫分布趨勢是南高、北低、表層鹽度分布趨勢則爲南低北高,水深50米以淺水層爲均匀層。海水的垂直分布可劃分爲五個水團:表層水(深0~75米)、亞熱帶下層水(深75~300米)、中層水(深300~900米)、深層水(深900~2500米)、底層水(2500米以深)。

  由於上述的海洋特徵,海洋生物主要屬於印度西太平洋熱帶區系的熱帶大洋性質,種類繁多,以大洋性和深海性的種類佔優勢。海洋生物種類同鄰近的太平洋西部和黑潮暖流關係比較密切。這里分布有大洋性的上層魚類,如黃鰭金槍魚、強壯金槍魚、鰹、裸鰹、箭魚、東方旗魚、白槍魚、刺鮁、針飛魚、鲯鰍等,棘鲯鰍、蛇鯖等都是常見的優勢經濟種類,還有大洋性的深海魚類,如燈籠魚和圓罩魚類等,種類也較多。大洋性上層魚類是南海深海盆海域最主要的漁業對象,主要有鯊類、飛魚類、金槍魚類、箭魚、旗魚類和刺鮁等。

  鯊類常見的有:灰鯖鯊、長尾鯊、須鯊、居氏鼬鯊、尖頭斜齒鯊、側條眞鯊、鳥翅眞鯊、白邊眞鯊、大靑鯊、路氏漢髻鯊等十多種,其中以白邊眞鯊和大靑鯊數量較多。 

  白邊眞鯊俗名白翼鯊、白鰭鯊、全長80~239厘米,主要漁獲全長101~220厘米,體重50~200千克。兇猛肉食性,主要捕食魚類和頭足類。卵胎生,懷孕期l0~2月,懷仔5~8尾,初産仔鯊全長約50厘米。

  大靑鯊俗名水鯊、鋸峰齒鮫,一般全長2~3米,最長可達7米以上,漁獲全長210~260厘米,體重100~200千克。兇猛肉食性,追捕呑食魚類、頭足類和大型甲殻類動物,並常捕食受傷漂游的魚類及其他動物,有“海洋清道夫”之美稱。它常隨暖流進行季節性的南北洄游,卵胎生,每尾魚懷卵量100個左右,卵徑約1厘米。6~8月交尾,9~2月懷孕,每尾雌鯊懷仔18~66尾,3~5月産仔,初産仔鯊全長約40厘米。漁獲中大靑鯊數量最多,是釣鯊漁業中的主要捕獲對象。

  飛魚是典型的大洋性上層魚類、遍布整個海域,約有十多種,主要有針飛魚、短鰭擬飛魚、翱翔飛魚、點鰭燕鰩魚、小鱗燕鰩魚、斑鰭燕鰩魚、背斑燕鰩魚等。飛魚集群洄游,趨光性強,以尾鰭擊水躍出水面,藉助發達的胸鰭滑翔,可連續擊水繼續滑翔數次,滑翔距離可達數十至100多米遠。離水滑翔是飛魚逃避敵害的本能。針飛魚個體小,燕鰩魚個體較大,體長227~281毫米。主要攝食端足類、橈定類等浮游甲殻動物。産卵期3~6月。

  飛魚數量較多,資源豐富,有待開發利用。除食用外,金槍魚類是深海海域最重要的經濟魚類。在深海區主要有黃鰭金槍魚、強壯金槍魚、長鰭金槍魚、鰹等大、中型金槍魚類;在珊瑚礁淺海區主要有新金槍魚(靑干)、白卜鮪、裸鰹、扁舵鰹等中、小型金槍魚類。

  黃鰭金槍魚俗稱黃鯪甘、魚串子,是熱帶大洋性洄游魚類。長1~2米,重30~90千克,産卵期3~8月,漁期10~6月,它是南海金槍漁業最主要的捕撈對象。黃鰭金槍魚主要攝食小魷魚,其次是小頭足類、小魚、甲殻類和大型浮游動物。

  強壯金槍魚也是肉食性的熱帶大洋性洄游魚類,俗名大眼甘、大目串。它是大型魚類,長1~2米,重50~150千克,産卵期4~9月,漁期10~6月。一般洄游于20~120米水層,最深可達250米水層,是垂直分布最深的金槍魚類。

  裸鰹俗名白甘,是南海諸島鄰近海域的重要經濟魚類,長0.4~l米,最長1.67米,重達60千克。

  金槍魚類是國際上經濟價値較高的魚類,在日本、歐美一帶視作較爲名貴的上等食品,肉質豐滿,呈粉紅色,因肌肉內組氨酸含量高,略呈酸味。肝可制魚肝油。油浸金槍魚罐頭和冷凍製品在國際市場上很受歡迎。

  箭魚、旗魚類是較大型的經濟魚類,主要有東方旗魚、白槍魚、藍槍魚、箕作槍魚、箭魚等,都是金槍魚漁業的重要捕獲對象。這些魚類在南海海盆海域也比較多。

  東方旗魚俗名巴蕉旗、帆旗魚、雨傘旗魚,形狀特別,第一背鰭又長又高,狀似帆旗,吻尖長呈箭狀,上頜比下頜長約一倍,用以攻擊其他魚類。一般長2~3米,體重50千克以上,游泳迅猛、捕食魚類和頭足類,産卵期4~8月。  

  白槍魚俗名白皮旗魚、白旗,是個體較大的旗魚類。長2~3米,重50~200千克,最長可達4米,重560千克以上。兇猛、肉食性。它是旗魚類中的優勢種,有重要的經濟價値。形狀相似,但體型較小的還有藍槍魚、箕作槍魚。

  箭魚俗名劍旗魚、丁挽舊旗魚,體型大,較旗魚粗短,吻長而扁平,前端尖細、兩側扁如刀刃。第一背鰭前部高呈三角帆狀。體長可達3.6米,重300千克以上,一般長1.5~2.5米。游泳迅猛、性兇猛,以箭狀上吻攻擊大型魚類和鯨類,並經常向木船進攻而折吻,箭吻折斷後,可以再生。曾有報道木船的船板被箭吻揷穿深達56厘米。

  刺鮁俗名馬交、交吹、棘鰆、土拖,體型呈長紡錘形,體側有橫斑帶紋約30條,長一般0.9~1.5米,最長3米,重可達50千克。兇猛肉食性,捕食魚類和頭足類,常追捕白色鷄毛、白布等假餌而上釣捕獲。所以它是擬餌曳繩釣漁業的主要捕獲對象,産量較高。

  在南海深海盆海域常見的大洋性上層魚類,有經濟價値的還有:鲯鰍、等棘鲯鰍(均稱老靑、靑衣)、斑條魣(黑吹、墨吹)、郞薩魣(吹魚)、蛇鯖、玉梭魚、紡錘魚師(手魚)等。這些魚類個體都較大、其中玉梭魚,在我國西沙群島曾出現食用中毒現象。

  棲息在神秘的深邃水層和海底附近的大洋性深海魚類不少,目前瞭解的不多。偶爾能捕到莽撞上游的“來客”,略知其一二。對於這個黑暗、寒冷而高壓的海底世界,有待將來逐步揭開其中的奧妙。

  發光是深海魚類的特點之一。中深海小型發光魚類,往往在夜間上游到較淺的水層,常見的有大量的燈籠魚類。它們一般長只有10厘米左右,體側下部常常生有多種排列形狀的發光器,能發光,又有趨光習性。燈籠魚類有夜表性,夜間出沒于海水上表層,常被大洋性上層魚類和頭足類所呑食,在海洋生物食物鏈中佔有重要一環,因而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

  常在上層捕到的大型深海魚類是帆蜥魚,體型細長而側扁,最長可達3米,一般42~150厘米,重2~4.5千克,生活在深1500~3000米的水層。它們白天潜伏在深海,夜間游到上層覓食魚類、頭足類、甲殻動物,兇猛貪食,呑食量大。一尾帆蜥魚可發現胃中有魚類13種48尾,還有其他動物20多個。它們還有同類殘食現象,往往中魚吃小魚,而這條中魚又被大魚所呑食。這樣的食性,表明深海魚類食物選擇性差,幾乎遇到什么食物就呑食飽餐。帆蜥魚肉質鬆軟,含水量大,食用價値很差,但是從它的食物中,可以採集到許多難於捕獲的深海動物和深海魚類,在科學硏究上具有特殊的意義。

  在500~3000米的中深海水層中,採獲到數量最多的是圓罩魚類,這是小型的發光魚類,長只有幾厘米,呈黑色或灰色,眼睛很小,分布廣,數量多。

  其他常見的中、深海水層魚類還有:銀斧魚、燭光魚,具有扁菱狀的體型,體側下部發光器非常發育;凸齒魚、後肛魚,具有特殊的向上凸起的眼睛;巨口魚和黑巨口魚,口大,牙齒特別發達;奇棘魚在早期發育階段,眼睛向兩側長長伸出,形成奇特的柄眼,隨着成長,柄眼逐漸收縮而成正常的眼睛。

  珊瑚礁魚類種類繁多,體型各異,花紋絢麗,五彩繽紛,但大多數是小型魚類,有的游泳遲鈍。在西沙群島初步調查,已知魚類約有500種以上,南沙群島種類更多。典型的珊瑚礁魚類有雀鯛科(約40種)、蝴蝶魚科(約40種)、隆頭魚科(約50種)、刺尾魚科(20多種)、海鱔科(20多種)、鸚咀魚科(20多種)以及鳚科、鰕虎魚科,鱗鲀科和鲉科等種類。

  在珊瑚礁淺水礁盤上,一群群異彩競艷的珊瑚礁小魚暢遊嬉戲,有些種類已適應珊瑚礁特殊的生境條件。礁盤水下有如“海底花園”,絢麗多彩、千姿百態的珊瑚好像樹叢花卉,雀鯛好像在樹叢上敏捷跳躍的麻雀,蝴蝶魚好像在百花叢中翩翩起舞的蝴蝶。多種雀鯛、豆娘魚和葉鰕虎魚,與礁石珊瑚共棲,小小的魚體進出自如地穿梭于珊瑚枝椏和縫隙中,借此棲息和避敵。雙鋸魚和宅泥魚同大海葵共生,平時在大海葵附近閑游覓食,遇有危險就迅速地鑽入大海葵的觸手叢中隱藏。潜魚(隱魚)和海參共生,鑽入海參的泄殖腔內棲息,晩上外出覓食。石斑魚、海鱔、刺鲀等潜伏在珊瑚礁的洞穴內,伺候獵物到來猛然呑食。鶴咀魚、鱗鲀等牙齒長成板狀,能咬碎珊瑚,呑食珊瑚蟲和其他珊瑚礁小動物,它們是珊瑚礁的破壞者。

  我國南海諸島的重要經濟魚類,在西沙群島約有40種,在南沙群島約有80種。産量上佔重要位置的是珊瑚礁附近的中上層魚類,其中以梅鯛類産量最大。

  梅鯛主要有褐梅鯛、金帶梅鯛(漁民均稱爲石靑)和黃梅鯛(英尾),群體大都體長170~230毫米,最長超過300毫米。繁殖期2~4月,這時密集洄游,結群産卵。梅鯛是西沙群島漁汛的指標種、漁民以它們的性腺成熟度做漁汛開始和結束的標誌。笛鯛科魚類主要有紅鰭笛鯛、千年笛鯛、紫紅笛鯛(均呈紅色)、紫魚、緑鰭鯛等大型種類,體長一般520~890毫米,體重2.5~10千克,最大的可達15千克。還有金帶笛鯛、四帶笛鯛(赤爪)等小型種類。

  較名貴的經濟魚類是鮨科的花點石斑魚、蜂巢石斑魚、黑邊石斑魚、網紋石斑魚、鮭點石斑魚、高體石斑魚、斑點丸棘鱸、紅九棘鱸、尾紋九棘鱸、鰓棘鱸和側牙鱸等。高體石斑魚是大型種類,一般體長490~780毫米。

  鱗大肉質差、價値較低的鸚咀魚類,大都是小型魚類。主要有紅牙鸚咀魚、帶紋鸚咀魚、灰鸚咀魚等,均稱爲雙曼公。駝背鸚咀魚(雙曼公、靑浪)最大,體重可達30~50千克,經濟價値略高。它們往往數十上百尾成群在礁盤上覓食,張開堅固的大板齒,啃咬珊瑚蟲體和貝殻。鸚咀魚群遇敵受驚時,有成群排糞的特性,以大量魚糞搞混水體,有如放煙幕一樣,乘機逃之夭夭。一般用圍網捕撈鸚咀魚。

  鯊魚和鰩魚類有大靑鯊、灰靑鯊、雙吻前口鲾鱝、無刺鲾鱝、條尾魟等大型魚類,體重數十至數百千克。還有居氏鼬鯊、黑基齒鯊等,主要用延繩釣釣捕。在珊瑚礁附近海區,常見有成群結隊出水面低飛的燕鰩魚(飛魚)。

  珊瑚礁的經濟魚類,還有長吻裸頰鯛(連尖)、紅緯裸頰鯛、線棘裸頰鯛(均稱花鱗魚)、灰裸頂鯛(白立)、斑魣(黑吹)、油魣(吹仔)、六帶鲹、珍鲹(古尾)、刺鮁(交吹)、扁舵鰹(竹棍)、白卜鮪(白卜)、裸鰹(白甘)和海鱔等。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