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所見較早系統介紹漁具的文獻,是明殘刻本《漁書》,該書的第十一卷中,將漁具分爲網類、縺類、雜具、漁筏等若干類。近代水産人士將我國傳統海洋漁業漁具分爲十五大類和若干子目。今人張振東先生將其歸納,製成如下列表:
由於先秦時期南海的漁業工具鮮見于文獻典籍,考察這一時期的漁業文化,我們只能通過考古發現的資料作些窺探。
一般來説,早期先民製作工具的質材,主要是石質、木質、骨質、角質等種類。但在考古發掘的實踐中,大量發現的還只是石質工具,骨質、角質生産工具在部分遺址中也有相當的發現。木質生産工具在古遺址中很少發現,但是,我們在一些後進民族中可以看到廣泛使用木質工具和武器的情况,削尖的竹子和木棍,旣是很好的工具也是較好的武器。因而,我們完全可以相信,木質和竹質的工具在早期人類活動中,曾經發揮重要的作用。
説到漁獵工具,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魚鈎。這是一種帶尖的彎鈎,鈎尖上挂上魚餌,魚咬餌時鈎住魚嘴,將其釣起。現在的魚鈎都是金屬的,考古發現早期的魚鈎是骨制的。南海北岸最早的魚鈎是在廣西南寧邕寧頂螄山遺址的第三期發現的,屬於頂螄山文化時期,年代約距今七、八千年前。事實上我們還應該明白,在魚鈎發明之前還經歷過一段無鈎釣魚的階段。民族學調查發現,現在的一些少數民族中還保留有無鈎釣魚的習俗,用細繩系上魚餌,放入水中,待魚咬上餌時迅速抽繩,將魚摔向岸上。史上講述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也是無鈎釣魚。
爲了較系統觀察先秦南海居民的漁獵工具,這里我們選擇幾處典型遺址中出土的漁獵工具作爲代表,早期遺址我們選擇海南島三亞落筆洞,晩期我們選擇珠海寶鏡灣遺址。
一、三亞落筆洞洞穴出土的漁獵生産工具
三亞落筆洞洞穴中的遺存保存相對完好,遺存的主體年代在距今1萬年前後,出土漁獵生産工具相當豐富。
1. 石器
落筆洞石制的敲砸器、砍砸器、石錘、刮削器、石核、穿孔石器等,是早期遺址中最爲常見的生産工具。據郝思德先生介紹:落筆洞遺址兩次發掘所出土的石器成品、半成品及廢石料共200余件,其中較爲典型的有90件,主要有加工成形的石製品31件,石核3件,石片46件,有加工痕迹或使用痕迹的石片10件。石製品使用的原料爲火山岩、黑曜石、石灰岩、水晶石、燧石、石英、脈石英等,其中以火山岩、黑曜石居多,約佔石料總數的86%,余者較少見。石製品在製作方法上主要採用打制技術,且多爲單面打擊。僅在穿孔石器上有磨制痕迹。
(1)打制石器。打制石器佔石器總量的絶大多數,基本上屬礫石製品,大都保存完好,部分標本表面附有碳酸鈣膠結物,器身或多或少保留礫石面。在打制技術上,用直接單向加工而成的佔絶大多數,雙向加工者甚少,個別製品有第二步加工痕迹,有的石片僅見直接使用痕迹。器類可分爲敲砸器、砍砸器、石錘、刮削器、石核及石片等,石片數量居多。
敲砸器 5件
標本1系火山岩製成。用一扁圓形的礫石,打擊其頂部一側稍加修理,且與相對的另一側形成雙肩,前端布滿敲砸過的疤痕。器體厚重,兩面平整,長15.1厘米,寬13.2厘米,厚5.2厘米。
標本2灰岩質,用一近似斧形的礫石製成,體較厚重,器身前端有使用過的砸痕和剝落的片疤。長11.7厘米,寬7.5厘米,厚5.1厘米。
標本3系脈石英質,用一不規則厚礫石製成,因剝片後形似斧狀,僅在器身前端稍經修理,砸痕不太明顯。長11.2厘米,寬6.8厘米,厚4厘米。
砍砸器8件,原料多爲火山岩,個別爲黑曜石、石灰岩。基本器形有兩種:一種是採用礫石打斷加工而成,可稱作“厚體砍砸器”,在一端單向加工弧形刃;另一種是利用較扁平的大礫石片加出短薄刃,當屬“薄刃砍砸器”。打制加工均較爲粗糙,器形不太規則,器身保留岩石面。
標本1,系火山岩製成。將一橢圓形礫石從中部打斷,檯面以外的邊緣由破裂面向背面單向加工成弧形刃,製作較爲粗糙,刃緣呈粗鋸齒狀且較厚,器體很厚重,手握處留有岩石面。長8.7厘米,寬13.6厘米,厚5.8厘米。
標本2,火山岩質,用一扁橢圓形礫石打制而成。劈裂面近平,背面窿起,檯面斜平,從劈裂面向背面單向加工出弧形刃,刃緣加工較粗,厚刃,刃端有明顯的使用痕迹。長13.4厘米,寬10.2厘米,厚4.8厘米。
標本3,火山岩質,利用一自然斷裂的礫石製成,器體較厚重。由自然裂面向礫石面(即背面)打擊下幾塊寬石片,合成爲弧形刃緣,石片疤寬2.7~3.4厘米。刃緣不整齊且厚,加工很粗糙,刃部有些使用痕迹,器體保留大部分岩石面。長9.7厘米,寬8.7厘米,厚4.7厘米。
石錘 6件,石料均爲火山岩,都是用礫石打制而成,形狀不很規則,加上技術粗糙,器體常帶有使用後留下的錘擊碎疤,保留大部分礫石面。
標本1,火山岩質,用一較扁平的橢圓形礫石加工而成。背面稍凹下,有石銹,上部由中央向四周慢收下,正面中間有一橢圓形的坑疤,很淺,直徑2.3~2.7厘米。其左右側邊又有三塊不規則的淺坑疤互相連接,器身下端還留有零星的錘擊痕迹,細疤較散亂。長9.9厘米,寬7.1厘米,厚4厘米。
標本2,火山岩質,選用一橢圓形礫石製成,器體較渾厚。在器身一面的中部有因錘擊後留下的不規則淺坑疤,分布較散亂,形成近漫圓狀的打擊疤痕,其中間還留有少量的礫石面,坑疤深淺不一。在一端還有明顯的打制痕迹,是利用斜平的自然合面,打擊下幾塊不規則的石片,留有寬大的片痕,長9.2厘米,寬6.2厘米,厚5.8厘米。
標本3,火山岩質,用一近長方形的礫石加工而成,器體較扁平。一面中間有橢圓形坑疤,較淺長,錘擊痕迹清晰,坑疤長3.1厘米,寬1.8厘米;另一面中部也有兩個小圓形組成的橢圓狀坑疤,系爲錘擊所致,疤痕很淺,長3.3厘米,寬1.60厘米,坑疤中央稍凸起。此外,器體個別處也有零星的錘擊碎痕。長10.8厘米,寬7.7厘米,厚4.7厘米。
石核 3件
標本1,黑曜石質,屬多面體石核,近呈粗圓錐形,自然檯面還保留部分石皮,沒有修理檯面的痕迹。打片採用石錘直接打擊的方法,器身留有石片疤陰面,石片疤大小不一,長者2.4厘米,短者1.8厘米,有部分使用痕迹。高3.8厘米,寬4.5厘米,厚3.8厘米。
標本2,黑曜石質,器體短小,近楔形,核身有剝片疤痕,較爲短窄,高1.6厘米,寬1.8厘米。
刮削器6件,質料以黑曜石爲多,大都是利用石片經第二步加工而成的石器,製作技術一般。
標本1,系黑暗石質,用一厚石片加工製成,爲弧刃刮削器。石片背面近平,破裂面向背面加工出刃緣,近圓弧狀,刃緣不太整齊,有因使用而剝落的碎屑痕迹。圓弧邊兩端近檯面處加工不明顯,放寬平的檯面有部分破損,宜于手把持使用。長6.7厘米,寬3~6厘米,厚2.2厘米。
標本2,火山岩質,爲一扁平三角形石片製成。僅在底部邊緣由破裂面向背面打擊成直刃,刃緣近斜平,略呈細齒狀,刃緣邊斜上寬近0.7厘米,較薄。長5.2厘米,底寬3~8厘米,厚1.2厘米。
標本3,燧石質,用一扁平石片製成,近橢圓形。器身大部分邊端有加工痕迹,均由背面向破裂面打擊出單面刃緣,當爲多刃刮削器,器形較規整,留有使用的碎屑痕。長4厘米,寬2.7厘米,厚1.2厘米。
標本4,黑曜石質,用一近三角形石片製成。在底部邊緣加工出凹刃,是從背面向破裂面打擊的,刃緣稍厚,有少許碎屑痕,加工比較粗糙。長3.3厘米,寬3.2厘米,厚1.5厘米。
石片56件,原料以黑矅石爲主,火山岩次之,膠石、水晶石、石英等甚少。大都是由大型礫石剝落下的石片。器體多數呈不規則形,有部分石片爲單脊,雙脊的很少。其中有加工痕迹的石片10件,直接打擊的石片46件,個別的有使用痕迹。
有加工痕迹的石片10件。這類石片僅在一側邊緣有局部加工痕迹,或爲零星打擊點,一般未形成較完整的刃緣,單向打擊方法,多數可作刮削器使用。而且有的只佔邊緣的二分之一,加工技術顯得很粗糙,均採用單面打擊。
標本1,燧石質,器身近扁平長方形,形體較寬大,檯面,單脊低,僅在右側邊緣有加工痕迹,呈細疤狀。長4.7厘米,寬3.2厘米,厚1.4厘米。
標本2,燧石質,近長方形,有檯面,無脊,僅在局部邊緣有加工痕迹。長3.1厘米,寬2.5厘米,厚1厘米。
標本3,黑曜石質,近短條形,單脊很低,體扁平,在一側邊有零星的打擊點痕迹。長2.5厘米,寬2.1厘米,厚0.7厘米。
標本4,黑曜石質,近橢圓形,器身比較寬大,無脊,可能因使用功能的不同,較流行單面刃,常見的有弧刃、凹刃、凸刃、直刃等。檯面不規整且有些石皮,四周邊緣較薄,右側邊有部分加工痕迹,可作刮削器用。長4.9厘米,寬4厘米,厚1.5厘米。
打擊石片 46件
這類石片均未經二次加工,僅個別有使用痕迹,大都可作刮削器使用。
標本1,火山岩質,近圓形,單脊較高,體很寬大,打擊檯面,可作刮削器用,遠端稍有使用痕迹。長5.5厘米,寬5.4厘米,厚2厘米。
標本2,火山岩質,近長葉形,單脊,打擊檯面稍平,可作刮削器用,長7.5厘米,寬2.9厘米,厚1.2厘米。
標本3,黑曜石質,近半石核形,器身留有剝落的細小石片疤痕,一側邊緣有少量使用痕迹。長3厘米,寬1.8厘米,厚0.7厘米。
標本4,火山岩質,近橢圓形,一面凹平,一面中央呈脊狀隆起,寬端的下部邊緣有敲砸的痕迹,當爲使用所致,長11.3厘米,寬6.7厘米,厚2.9厘米。
標本5,火山岩質,不規則形。小檯面較平,打擊點不清楚,半錐體較爲平緩,背部自檯面往下又打擊下一塊石片,僅在背面下端保留部分礫石面,缺乏第二步加工痕迹,可作刮削器使用。長8.1厘米,寬7厘米,厚2厘米。
標本6,火山岩質,近橢圓形,單脊低,體較寬大扁平,打擊檯面明顯,側邊薄近刃緣,可作刮削器用。長5厘米,寬4.3厘米,厚0.8厘米。
(2)加磨石器。加磨石器甚少,僅爲穿孔石器一種。未見刃部加磨或通體磨光的石器。落筆洞發現6件穿孔石器。都系火山岩質,磨制技術一般。
標本1,火山岩質,礫石製作,平面呈粗圓環形,器體渾圓厚重,保存完整。器身先打擊鑿制後再經加磨成圓形,上、下兩面較平整;中部兩面鑽孔加磨,直徑9厘米,孔內徑1.3厘米,厚4.5厘米。
標本2,火山岩質,礫石製作,器體近呈圓角形,器身厚重,保存完整。通體先鑿制後經加磨成形,加工較粗糙,一面近平,一面稍鼓起。器身中部兩面鑿打鑽孔,並加磨,穿孔較粗。底邊一端有些使用痕迹,當爲敲砸所致;器身有部分打制疤痕。長9.6厘米,寬9厘米,孔外徑3.8厘米,孔內徑1.8厘米,厚5.7厘米。
標本3,火山岩質,器體呈橢圓形,用一扁平礫石製成,完整。中部兩面對轉成孔,再加磨孔壁,穿孔較小且規整。通體磨制,上、下兩面近平,器身部分有經火燒的痕迹,最大徑8.7厘米,孔外徑2.1厘米,孔內徑1.4厘米,厚3厘米。
這里出土的砍砸器,其用途應該是多用的。砍砸器是一個用來指稱舊石器時代某種特殊石核器的考古學專有名詞。所謂的砍砸器,主要是以圓卵狀或扁平的礫石作爲材料。砍砸器作爲舊石器時代的器物,硏究者一般相信其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譬如屠宰動物,敲擊骨頭、貝殻,或是作爲武器之用。
古人製造工具,一器多用的情况比比皆是。筆者在珠海寶鏡灣遺址發掘資料整理過程中發現,這里的穿孔石器實際上就是捕魚網墜的一種①,與其他形制的網墜同出,其繫繩痕迹也十分明顯。落筆洞的穿孔石器作爲網墜使用的可能性也是有的,需再作認眞觀察。
2. 骨角質工具
落筆洞發現的骨角制的工具數量較多,器類也很豐富,有的工具可以説是加工精良。
(1)骨製品
落筆洞出土骨製品計51件。大都採用哺乳動物肢骨爲原料,其中以牛類和鹿類的爲多。製作方法主要是利用刮磨、切割和打擊相結合的技術,切割和折斷痕迹一般在骨體的外部,刻割和打擊痕迹一般在骨壁的內側。部分骨製品通體磨光,也有不少骨器缺乏進一步修整加工的痕迹,僅有少量骨器器形較爲規整。小部分骨製品有使用痕迹。器形主要有鏟、錐、矛形器、尖狀器、鏃和匕等,另有一些半成品和骨料。個別骨器留有經火燒過的痕迹。
此外,遺址還出土了豐富的破碎骨片,形狀大小不一,其中有部分是經人工砍砸或打擊的,經仔細觀察,在這些人工破碎的動物骨片中,有部分可能是作爲工具來加工或直接使用的。
骨鏟 6件,其中成形的3件,另3件爲半成品。利用哺乳動物的長骨加工而成,器體一般較大,骨壁稍厚,爲0.5~0.7厘米,刃部多呈圓弧狀,且經刮磨加工。標本1保存完整。其製作方法是,先把動物長骨打斷掉部分,然後再朝骨關節的斜上方切割去一小部分,形成一個斜面,在其斷裂面經刮磨加工而成圓弧刃,刃緣較寬。器身表面留有碳酸鈣膠結物,完好的骨關節利于手握持。通長9.6厘米,刃寬1.6厘米。
骨錐7件,大都利用動物細骨加工而成。器身一般較爲短小。有的器形較爲規整。尖端通體磨光,錐身磨制較好,器身剖面或爲橢圓或爲扁平,尖端往往採用刮磨的辦法修整,並有使用痕迹。骨錐大都爲殘件,殘長5.7厘米以下,直徑在0.4~1.1厘米之間。
矛形器1件,用一動物長骨的碎片加工而成,保存完整。在骨片的尖端兩側邊進行切割、打擊,加工出矛的鋒部,缺乏刮磨修整;在靠近尾端處打成一個適于系住手把的扁長柄。器身很長,形狀不規整,製作比較粗糙,可能是當作矛頭來使用的。長13厘米,寬2.1厘米。
骨鏃2件,磨制,體短小,加工較精。尾微殘,骸身近圓錐形,中身稍鼓,兩頭呈尖狀,較利。長3厘米,直徑0.4厘米。另一件己殘,似呈短圓錐形,骸鋒較尖利。殘長1.6厘米。
尖狀器6件,系用動物肢骨的碎片製作而成。器體有的較寬,有的稍窄,只在骨片的遠端兩側邊刻割出尖刃,直接使用,多未再刮磨加工,器身大都無進一步修整痕迹,製作技術一般。
骨匕3件,磨制,器體較短,器形不太規整,均已殘。標本上端稍殘。器身較扁平,殘長在4.8~3.9厘米之間,寬度在1.3~1厘米之間,有的刃部扁平,有的刃部圓鈍,有的通體磨光,有的明顯看出使用痕迹。
骨管2件,一件爲成器,一件爲半成品。成器完整,呈細管狀,用哺乳動物細肢骨製成。一端經切割,割痕清晰,斷面平直;另一端也經切割,斷面較平齊。管壁外布滿碳酸鈣膠結物,管身是否磨制、加工,痕迹不清楚。通長8.2厘米,直徑1.1厘米。半成品,一端已經切割,端面甚平齊,另一端仍保留骨關節,無加工痕迹。長8厘米,寬1厘米。
骨料24件,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人工打擊、砍砸或切割的痕迹,多數呈不規則形,有的形狀較寬大,有的則較窄小,均沒有加工刮磨,也無直接使用的痕迹,少量經火燒過,表面呈黑褐色。
(2)角製品
出土角製品計39件,原料有鹿角和麂角,其中鹿角製品主要是提取角的分支部分,經磨制加工出適用的刃部而成,器物表面一般無加工痕迹。有的角製品系爲直接使用尖部即成,留有一定的使用痕迹。器形有鏟、錘、錐、尖狀器等,還有一些角料。
角鏟4件均爲鹿角加工而成,形體較粗大,在角的前端先打出一個斜平面,再經磨制,加工出厚鈍的圓弧刃。器體一般不修整,常保留原來的角質面,頂部切割較齊平。標本1長11.2厘米,直徑2.5厘米,頂部略殘,刃部加磨較好,器身稍經刮磨。
角錘17件,全爲鹿角加工而成,主要是利用鹿角的分支部分的前端尖部,稍經刮磨加工即可使用,有的器身表面無修整加工痕迹,有的通體加磨。尖刃一般較圓鈍,少量留有用痕,個別的經火燒過。均爲殘件,殘長19.2~7.1厘米,直徑3~2厘米之間。
最長的一件標本器尾端也已殘,僅在尖端刮磨出較短的一段使用,刃緣因使用而顯得較圓鈍,器身仍保留鹿角的大部分自然紋理,未經加磨修整。殘長19.2厘米,最大徑2.8厘米。另一件角錘也是通體加磨,尖部較圓鈍,有使用痕迹,顯得很光滑,近尖刃部留有刻痕,殘長9.8厘米。
角錐6件,由麂角磨制加工而成。長度一般爲6.3厘米,直徑在1厘米左右,器身稍彎曲。從一件完整器角錐觀察:選料爲器身稍彎曲的麂角,尾部經切割而顯平直,器身加磨光滑,錐尖有用痕,器體經火燒過呈黑褐色,整體加工良好。長6.3厘米。
有的標本器身短小,尖刃磨光,稍圓鈍,尾端齊平,身留有刮割的痕迹。長3厘米,直徑0.9厘米。
角尖狀器4件,角尖狀器皆用鹿角加工製成,器身較短。
標本1,完整,器體近扁平,尾部切割齊平,尖刃,圓器身磨光,附有碳酸鈣膠結物。長4.7厘米,寬1.7厘米。
標本2,尾部稍殘,扁尖較鋭利,器身磨制一般,留有火燒的痕迹。長4.7厘米,最寬處1.1厘米。
標本3,尾部已殘,體較寬平,有用痕,加工製作較粗。長7.1厘米,寬2.2厘米。
還發現角製品原料8件,均有切割和打斷的痕迹,當屬半成品。
3. 蚌製品
僅出土2件,系爲蚌殻切割加工而成,器體較小,未有加磨修整。
標本1,形似尖狀器,尖端上翹,長3.7厘米。
標本2,近圓片形,周邊刻割痕迹清楚,一面中部稍鼓起,用途不明。直徑2.9厘米。
在遺址中發現甚爲豐富的動物遺骸,其中貝類生物數量很大,計7目24種,分爲海生和淡水軟體動物兩大類,主要有螺、蚌、蚶、蛤、蟶、牡蠣等種。其貝殻數量高達7萬個之多,脊椎動物中除少量爬行類、鳥類、魚類等外,哺乳類數量較多,包括食蟲目、翼手目、嚙齒目、靈長目、長鼻目、食肉目、奇蹄目及偶蹄目等動物,計23 科45種,這是目前海南發現哺乳動物種類最多的石器時代遺址。
落筆洞遺址中出土的石制的敲砸器、砍砸器、石錘、刮削器、石核、穿孔石器等,是早期遺址中最爲常見的用于漁獵和加工的生産工具。另外,骨製品的矛形器、尖狀器、鏃和匕等,角製品的中的錘、錐、尖狀器等,也都是較好的漁獵工具。特別是骨矛和骨鏃,是一種投或射工具,在早期應該具有較大的威力。郝思德認爲,矛形器和環狀石器形體較大,是較爲理想的投擲工具。箭鏃的出現,反映了當時狩獵技術有所改進。古人使用這些生産工具進行狩獵,幫助人們克服自身能力局限,在一定的程度上擴展了人體手臂的長度和力量,拓寬了生産活動的範圍。
二、寶鏡灣遺址出土的漁獵生産工具
發掘出土的石器相當豐富,總計2116件。數量最多的是與打魚、航海有關的墜形石器(包括各式網墜、沉石、石錨),總數有1207件;其次是大量的礪石,石錛、石斧也較多出土,特別是石錛,數量達147件,石磨盤和石球,也有大量出土。此外,石製品的種類還有凹石器、穿孔石器、尖狀石器、石支腳、石刀、石鐝(坯)、石紡輪、石耳珰、石鉞、石圭、石鏃、石杵、環砥石等。
1. 原料和石坯
寶鏡灣遺址位于海灣海灘連山坡的地帶,山體的主要成分是花崗岩,由於造山運動,山坡表面露出大量的花崗石,甚至有一些巨大的岩石已經鬆動或滾落至山坡。寶鏡灣遺址出土的石器主要是砂岩、其次爲花崗岩,還有石英岩、頁岩、板岩、片岩、角岩、泥質岩、變質砂岩、石英片岩、千枚岩、脈岩、水晶、石榴石夕卡岩、火山碎屑岩等,以沉積岩爲主,也有大量的變質岩和少量火成岩和礦物①。遺址中出土的石器,一大半是礫石石器,其中大量的礫石可能採自遺址附近海灘,而一部分是由較大的岩石加工。除個別岩石種類外,石器中各種岩石均可以在高欄島及附近找到。
2. 石墜形器
(1)常規石網墜
網墜,顧名思義是網的部件。通常網墜都不是單獨使用,而是多件配合使用,係于編織而成的網衣的邊緣,使網能張開或下沉,以達到網羅魚類(獵物)的目的。寶鏡灣遺址中出土常規石網墜共1108件,是目前國內單個遺址出土史前網墜最多的一個古文化遺址。根據這批常規石網墜的材料來源、制法及繫繩方法,寶鏡灣發掘報吿將其分別出若干類型。
根據材料來源可以分爲A、B兩型:
A型:利用天然扁平河卵石加工便于固定繫繩的缺口(槽口)而成;
B型:將石料進行整體加工整形後,再加工出便于固定繫繩的缺口或槽口。
在A、B兩型之下,根據其制法及繫繩方法又可以分出若干個亞型。
A型網墜共972件。是網墜中的最基本形制,以往考古發掘報吿中常提到的亞腰形網墜,大部分都屬於這一類。器形的加工,僅限于便于繫繩的缺口和凹槽,對器形整體未進行加工。根據缺口的有無、缺口製作方法的不同,可分爲六個亞型:
AⅠ型共28件。這是一種沒有經人工加工的網墜。在橢圓形扁平的河卵石短徑的一側,雖無人工打鑿的缺口,卻有天然的便于繫繩的凹槽,或是自然磕碰的粗糙邊。這類網墜在判斷上雖然有一定的困難,但是它的存在卻是客觀的。首先,在一部分這類網墜上有明顯的繫繩痕迹;其次,這類網墜有時夾在其他類型的網墜中成堆出土,可見先民們能充分利用天然石料。這類網墜的石料均爲砂岩和花崗岩,重量在50~388克之間,長度在6~13厘米之間,寬度3.1~8.1厘米之間。除大量的爲扁平橢圓形之外,還有不規則形、近長方形、扁平長條形、圓角三角形、腰形等,其中有的還作爲凹石器使用(如T19③:38),也就是在網墜的一面或兩面,有人工琢制的一個凹窩。標本T15④:48,砂岩,扁平長條形,一側天然內弧,有長期使用的磨痕;標本T27③:06,砂岩,不規則形,利用天然凹口繫繩;標本T9②b:72,花崗岩,近長方形,中部微凹,兩腰有勒痕;標本T19③:65,花崗岩,腰形,有一天然凹邊;標本T13①:015,砂岩,長方形,在中部有一條自然形成的凹槽,其上有明顯的勒痕。
AⅡ共47件。這是一種只有一個人造缺口的網墜。均採用天然卵石,重量在25~410克之間,長度在4.8~12.5厘米之間,寬度在3.5~8.1厘米之間。石料主要是砂岩和花崗岩。在選料方面,先民們儘量選取那些有天然凹口的扁平河卵石,再打制或磨制一個人工缺口,有的成爲亞腰形網墜。缺口的打制方法有單面打擊法、雙面交復打擊法、打琢和磨制等幾種,缺口的寬度在0.7~2.5厘米,深度在0.2~0.7厘米之間。器形有橢圓形、圓形、方形、桃形、腰形、不規則形、圓角長方形等。標本T20④:92,砂岩,近橢圓形,缺口採用雙面打擊法製成;標本T11③:172,砂岩,橢圓形缺口採用兩面打擊法;標本T21②:26,砂岩,近圓形,缺口採用單面打擊法製成,與人工缺口相對應,在另一側有一個天然的凹口,並且可見明顯的勒痕;標本T1②:35,砂岩,橢圓形,缺口採用單面打擊法,也有明顯的勒痕;標本T5①:37,砂岩,腰形,缺口採用單面打擊法製成。這一類的網墜也有作凹石用的例子。
AⅢ 共827件。其特點是在扁平河卵石的短徑兩側,通過單面或雙面直接打擊、連打帶琢或磨出兩個便于繫繩的缺口。這是網墜最爲基本的一種類型,佔全部網墜的近80%。重量在40~490克之間。最大徑在4.5~14.9厘米之間,寬度在4~10.5厘米之間;石料較爲豐富,除大量的砂岩、花崗岩之外,還有角岩、片岩、泥岩、粉砂岩、火山岩、變質砂岩、凝灰質砂岩、黃鐵礦岩、脈岩等。網墜的基本形狀爲橢圓形,也有圓角長方形、近腰形、不規則形、近方形、圓形、方形、桃形、四邊形;橫剖面絶大部分都是呈扁平橢圓形、圓角長方形、半圓形,也有少量橫剖面呈三角形的,經在短軸上制出兩個缺口後,其形態大都呈亞腰狀。這類網墜中也有不少一器多用者,其中在網墜中部一面或兩面有人工琢打的凹窩或明顯人工打琢的麻點痕的“凹石器”就有40件;作過礪石的有10件,其中一件(T9②b:134)旣作過網墜,也作過凹石(石錘或石砧),還作過礪石。標本T20④:28,砂岩質河卵石,呈扁平腰形,一個缺口經單面打擊,另一邊缺口雙面打擊,器形規整,缺口處可觀察到繫繩的磨痕;T27④:109,砂岩質,橢圓形,其中一個缺口爲雙面打擊法製作,另一個缺口爲單面打擊法製作,在缺口上也可觀察到長期捆綁的勒痕;T20④:34,砂質岩,橢圓形,橫剖面爲半圓形,兩個缺口均係打琢;T1③:114,砂岩,橢圓形,兩個缺口均爲雙面打擊法製成;標本T10③:11,砂岩,腰形,採用單面打擊法制缺口;T9②b:69,砂質岩,桃形,其中一個缺口採用單面打擊法製成,另外一個缺口採用雙面打擊法製成;標本M3:9,花崗岩質,橢圓形缺口經過雙面打擊法製成。
AⅣ型共21件。這是一種制有三個缺口的網墜。在扁平河卵石的短徑一側有一個人工打制的缺口,而在另一側則有兩個人工打制的缺口,使網墜的一側呈山字形。目前發現的這類網墜都是砂岩的,重量在110~245克之間,最大長度在7.2~12.4厘米之間;寬度在5.7~8.5厘米之間;T1③:80,砂岩質,呈不規則形,三個缺口均係打琢,有明顯的長期捆綁痕迹。T1②:041,砂質岩,呈不規則形,一側的兩個缺口爲單面打擊法製成,另一側的一個缺口爲雙面打擊法製成;T17②:015,砂岩質,重110克,近橢圓形,一側的缺口爲打琢而成,另一側的兩個缺口分別爲單面打擊和雙面打擊法製成,三個缺口均有明顯的捆綁痕迹。
AⅤ型共8件,這種網墜打鑿有四個人工缺口。器物形狀呈橢圓形和不規則四邊形,石質有砂岩和花崗岩,重量在77~320克之間,長度在6.1~9.95厘米之間,寬度在4.9~7.2厘米之間,大部分網墜(7件)缺口製作于長徑和短徑的頂端,也有一件將缺口製作于兩端。標本T29②:8,砂岩,橢圓形,重95克,長徑6.1厘米,短徑4.9厘米,厚度2.4厘米,在長徑和短徑的頂端各打琢出一個對稱的缺口;標本T9②b:72,花崗岩質,不規則四邊形,缺口在四邊的中部經琢打而成;標本T27③:35,砂岩,橢圓形,重320克,在長徑和短徑的頂端各打琢出一個缺口,在網墜的中部有一個凹窩,可能曾經爲凹石,可惜已斷成兩截。
AⅥ型共41件。沿着器形的短徑,打、琢或磨成一周或接近一周便于繫繩的凹槽。此種網墜的製作顯得相對規整考究。質地均爲砂岩和花崗岩,重量在30~435克之間,長度在4.7~10.6厘米之間,寬度在3.5~8.6厘米之間;器形有扁平橢圓形、圓形、不規則形、圓角長方形、桃形和圓球形等,其中3件網墜還曾改作凹石器。T15③:70,砂質岩,橢圓形,沿短軸打琢一周凹槽。槽口寬0.8~1厘米,深0.15~0.2厘米;標本T25③:17,砂質岩,橢圓形,沿短軸打琢槽口幾近一周,槽口寬度在1.4~1.6厘米之間,深度在0.3厘米;標本T28②:14,砂岩,正方形,在腰際磨出一道凹槽,槽口寬0.7~0.25厘米;標本T2①:2. 砂質岩,橢圓形,在短軸磨出一道深而規整的凹槽,槽寬0.8厘米,槽深0.5厘米;標本T23①:3. 花崗岩質,橢圓形,在短徑磨制凹槽一周,槽口寬0.8厘米,深0.3厘米,這件網墜與一般不同的是在長軸的一端也有一個磨出的缺口。
B型網墜共125件。這是一種對石料進行了整體加工的網墜。製造者往往將大石塊加以整修,以達到網墜所需的重量大小和繫繩的基本要求。這些大石塊或是臨時就近在岩石上砸下的,或是將較大的河卵石進行整體加工,也有一部分是使用過的穿孔石器、礪石、凹石器等的廢物利用而成。根據繫繩缺口的數量和制法,可以將B型細分爲三個亞型。
BⅠ型共26件。均爲砂岩質和花崗岩質,形狀絶大部分爲不規則形,有一個人工打制的缺口。最大長度在5~10.3厘米,寬度在2.9~7.5厘米之間,這些網墜的缺口一般較大,一般都在2厘米以上,最大的缺口寬度達3.4厘米,當然也有少量小的缺口只有1.2厘米;重量在65~210克之間。標本T6②b:61,紫紅色砂岩,屬一塊河卵石敲打加工而成,所剩僅原石的三分之一,靠河卵石原邊沿,有一個人工打制的缺口,採用單面打擊法,從缺口的磨損情况看,這件網墜是由A型網墜加工而成,因爲繫繩的另一側的磨痕並不是十分明顯;標本T17②:018,細砂岩,原料來自于大石塊上剝落下來的石片,呈不規則形,缺口爲單面打擊法製成,缺口寬2厘米,深0.45厘米;標本H20:02,砂岩,呈不規則形,系採用河卵石經過減重加工而成,在減重的過程中採用雙面打擊法製成一個便于繫繩的缺口。
BⅡ型共79件,此型網墜的特點是石料整體加工並制有兩個便于繫繩的人工缺口。岩石除砂岩、花崗岩外,還有少量石英岩質,器形大部分都是不規則形,也有少量橢圓形、半圓形、方形、近方形網墜。從剖面上觀察:除大量的扁平形外,也有少量屬於三角形的網墜。重量在40~495克,長度在4.7~13.5厘米,寬度在4.1~8.4厘米之間。標本M2:4,紅砂岩質,半圓形,系由一塊圓形的河卵石打掉一半而成,重485克,最大長度13.5厘米,寬度8.4厘米,缺口經打鑿而成;標本T15③:18,砂岩,不規則形,系由一塊條形河卵石敲去一截,再琢打出便于繫繩的缺口而成,重495克,長度12.7厘米,寬度9.5厘米;標本T11③:218,砂岩,方形,系由一塊狀岩石打制而成,在一對邊鑿打凹槽;標本T29②:18,花崗岩質,重400克,爲一表面粗糙的石塊經敲打而成,整體呈不規則形,剖面近三角形,兩個繫繩子缺口,一個是單面打擊法製成,另一個爲雙面打擊法製成,兩個缺口由於長期繫繩而呈一定圓弧,長9.5厘米,寬8.7厘米;標本T8②a:36,砂岩質,系一塊扁平片狀石塊打制而成,兩缺口均爲單面打擊法製成。
BⅢ型共19件,此型網墜的特點是石料整體加工並在短徑外圍打琢或磨制一周凹槽。岩石主要爲砂岩和花崗岩,器形整體加工方法主要是琢打,其表面都不似A型網墜那樣光滑,重量在80~490克之間,長度在4.7~12.1厘米之間,寬度在4~8.2厘米之間,器形有橢圓形、球形、不規則形、方形、長條形等。標本T19③:62,砂岩,表面經鑿打而成,呈不規則形(整體輪廓接近橢圓),剖面近方形(兩條直線對邊,兩條弧線對邊),在短軸的兩側打鑿繫繩凹槽幾近連成一周;標本T14③:35,砂岩,球形,表面經打鑿,並留有一道凹槽,繞球體一周;標本T11③:229,砂岩,橢圓形球體,表面經打鑿,凹槽經打鑿磨而成;標本T19③:36,砂岩,不規則形,在石料的一端打鑿出一道凹槽。
(2)沉石
寶鏡灣遺址出土的墜形石器中,有一批重量大於500克,我們將這些大於500克的石墜定名爲沉石①。在寶鏡灣遺址之中出土沉石共59件。沉石也是魚網的部件,與常規形制的網墜的使用方法大體相同,並常與其配合使用,只是其數量相對較少,更不似網墜需要幾十個配合使用(現在的捕魚網所需的網墜數以百計)。有時,沉石也可以單獨使用。沉石在選材上與網墜大體相同,只是重量更重。我們將沉石分爲兩個型制。
A型沉石:利用天然河卵石製成;
B型沉石:利用石塊加工製成。
A型沉石共計35件。根據缺口的數量與製作方法,可以分爲三個亞型。
AⅠ型沉石5件,這是一種只有一個人工打琢缺口的石器。岩質有花崗岩和砂岩兩種,重量在3675~615克之間,最大長度在12.5~27厘米之間,寬度在12.5~8.5厘米之間,形狀有圓形、不規則形、橢圓形等幾種。標本T20③:02,圓形,剖面呈橢圓形,砂岩,單面打擊法制出一個大的缺口,缺口很大,寬度有11厘米;標本T9②b:02,不規則形,剖面呈三角形,花崗岩質,缺口經過打琢而成,這是本亞型沉石中最大的一件,重達3675克;標本T12②:80,橢圓形,花崗岩質,缺口經過雙面打擊法製成,這是本亞型沉石中最小的一件,只有615克重。標本T7①:12,不規則形,砂岩質,缺口經雙面打擊法製成,雖然只有一個人工打制的缺口,但是另一邊則利用天然的凹邊;標本採:55,近橢圓形,花崗岩質,缺口經打琢,另一側僅有綁痕。
AⅡ型沉石20件,這是一種有兩個人工打琢缺口的石器。岩質有花崗岩和砂岩兩種,砂質岩佔三分之二。重量在2295~515克之間,長度在18.5~9.5厘米之間,寬度在14~6.3厘米之間,器形有橢圓形、腰形、圓形、四邊形和不規則形,缺口的製作,分別採用了單面打擊、雙面打擊、打琢和打琢磨幾種不同的方法。標本T1③:83,橢圓形,砂岩質,重1640克,長徑17厘米,短徑12.5厘米、最大厚度5.1厘米,繫繩槽口採用打琢法製成;標本T11③:119,橢圓形,花崗岩質,重量1092克,繫繩缺口採用打琢方法製成;標本T15③:15,圓球形,花崗岩質,重量2165克,直徑在12.8~11.6厘米之間,在球體的對應兩邊,分別琢打出一道寬2.3~2.5厘米,深0.15厘米,長8~12.5厘米的槽口;標本T9②b:70,橢圓形,砂岩質,重1735克,長18.5厘米,寬14厘米,最大厚度4.5厘米,一對槽口均經打琢而成,寬度2.3~2.8厘米,深度0.45厘米,長度4.1~4厘米,這件沉石曾當作礪石使用;標本T24②:26,圓形,花崗岩質,重量2295克,缺口經過打琢,這是較重的一件AⅡ型沉石。
AⅢ型沉石6件,這是一種製作相對規整的沉石。在卵石的短軸外圍,琢磨出一道繫繩的凹槽,重量在925~2936克之間,長度在10.6~19厘米之間,寬度在9.6~16厘米之間,凹槽寬在2.9~1.8厘米之間,4件爲花崗岩,2件爲砂岩。T15③:29,橢圓形,砂岩質,重量2340克,短軸外圍打琢一周槽口;T19③:26,橢圓形,剖面也呈橢圓形,花崗岩質,整體磨光,重量2140克,在短軸外圍磨制一道規整的凹槽,槽寬2.1厘米,深0.8厘米;採61,橢圓形,剖面近圓形,重量2936克,沿短軸外圍打琢一周槽口;M3:3,橢圓形,砂岩質,剖面呈橢圓形,重量1950克,沿短軸打琢一周凹槽。
AⅣ型沉石4件,這是一種制有四個繫繩缺口、交叉的兩條凹槽或者一周凹槽加兩個缺口的沉石。這種沉石不單是一道繫繩,而是用兩道交叉或並行的繩索捆綁,重量在1003~3275克之間,長度在19.5~12.5厘米之間,形狀有長條形與橢圓形兩種,質相有花崗岩與砂岩兩種。標本T9②:6,橢圓形,剖面呈橢圓形,在長軸外圍打琢一周凹槽,在短軸的兩端各打琢一個繫繩缺口。無疑,這種沉石的繫繩方法爲成90度角的交錯繫繩;標本T8②b:9,長條形,砂岩,重量1003克,在兩端各打琢出兩個繫繩的缺口,共四個缺口,不排除兩條並行繩索捆綁的可能。
B型沉石共計24件。石質有花崗岩和砂岩兩種,石料多采用塊狀岩石或經過海蝕的奇形岩石,根據缺口的數量和製作方法可分爲三個亞型。
BⅠ型沉石9件,這是只有一個經人工打制的繫繩缺口的石器。器形有長方形、長條形、不規則形等多種,重量在997~2631克之間,長度在12.7~18.1厘米之間,寬度在5.7~16.4厘米之間,有的沉石還曾經當礪石使用過,標本T1②:95,長條形,砂質岩,重量1025克,最大長度16.5厘米,缺口經打琢而成;標本T29①:5,不規則形,花崗岩,重量2631克,最大長度18.1厘米,寬度16.4厘米,缺口經打琢而成,寬度有0.9厘米。
BⅡ型沉石10件,這種沉石都有兩個人工打琢的繫繩缺口。器型種類有不規則形、長方形、橢圓形,其中大部分都是不規則形。重量在510~1746克之間,長度在11.2~19厘米之間,寬度在6.8~15厘米之間,缺口寬度在1.2~5厘米之間,也有部分沉石曾經當礪石使用過,標本M3:7,由塊狀砂岩打制而成,呈不規則形,重量1746克,長度19厘米,寬15.3厘米,厚4.1厘米,在石塊的兩側對應打琢出兩個缺口,有明顯長期使用的繫繩磨痕。
BⅢ型沉石5件,這種類型的沉石都有一周便于繫繩的凹槽。重量在505~3715克之間,長度在12~24.5厘米之間,寬度在8.2~17厘米之間,器型分爲不規則形和橢圓形兩種,石料分花崗岩和砂質岩。標本T1③:76,不規則形,花崗岩,重3715克,長23厘米,寬17厘米,在腰部有一周自然凹口;標本T1③:75,不規則形,花崗岩質,重量2713克,長24.5厘米,寬13厘米,厚8.1厘米,粗糙打琢一周繫繩缺口。
(3)石錨
出土一件。標本T6②:27,由花崗岩質的橢圓形礫石加工而成。長徑33厘米,短徑27厘米,厚13厘米,重18.5千克,沿短軸外部鑿出一周深深的用于繫繩的凹槽,凹槽寬2.5厘米,深0.5~1.1厘米,是目前所見南海地區先秦時期最大的一件石錨。
(4)穿孔石器
共出土穿孔石器39件。
3. 一般生産、生活用工具
石錛
共計出土147件。石錛根據其形狀特點我們將其分爲梯形石錛、雙肩石錛、有段石錛三種。從整體器形看,寶鏡灣遺址出土石錛的形體都較小,長度超過10厘米的石錛只有5件,長度在5厘米以下的石錛有49件,除了12件殘器長度不明外,還有81件石錛的長度在5~10厘米之間。石錛的岩相有砂泥岩、細砂岩、凝灰岩、火山碎屑岩、砂岩、片岩、泥岩、角岩、輕變質粉砂岩、脈岩、斑點板岩、花崗岩、變質砂岩、火成岩及少量的煌斑岩。刃口可以分爲弧刃、斜刃、直刃三種,頂部可分爲平頂、弧頂、斜頂,背部大都是弧起,有的近弓形,也少量呈扁平狀。
(1)梯形石錛共126件。這是一種平面呈梯形的常規形石錛,也是數量最多的一種,佔整個石錛的86%。T11③:80,凝灰質砂岩,長9.4厘米,平頂,弧刃,器身腹部平直,背部弓起,橫剖面呈半圓形,通體磨光;T9③:9,石英角岩,長9.3厘米,頂部微弧,腹部和背部均呈弧狀,橫剖面呈橢圓形,體較厚重,通體磨光,刃部鋒利;T13②:29,這是一種小型石錛,淺黃色泥岩,長4厘米,頂部呈弧形,斜刃,背腹均稍弧,橫剖面呈扁橢圓形,通體磨光,表面光滑,棱角分明,刃部鋒利;H27:1,小型石錛,長度爲4.6厘米,脈岩,平頂,背微弧,橫剖面呈長方形,通身磨制,棱角明顯,刃部鋒利。
(2)雙肩石錛11件。雙肩石錛又稱之爲有肩石錛,寶鏡灣遺址出土的有肩石錛形體都較小,長度在3.4~7.3厘米之間。T1③:60,淡黃色細砂岩,長5.9厘米,頂背略弧,斜刃,肩呈鈍角,柄部剖面呈橢圓形,磨制較精,刃口部有明顯的使用痕迹,柄部和刃部的長度相近;T16③:40,脈岩,長4.55厘米,弧頂弧背,刃部斜弧,肩呈鈍角,長柄,柄剖面呈圓角長方形,柄部崩一角,通身磨制;T9②c:28,脈岩,長6.3厘米,平頂斜刃,柄剖面呈圓角長方形,刃部剖面爲半圓形,柄部短,刃部長,肩部十分明顯;T8②b:11,是一件長條形雙肩石錛,脈岩質,長6.5厘米,刃寬3.35厘米,平頂,斜刃,器身較扁平,肩部傾斜,通身磨制,但柄部打擊疤痕尙未磨去;T24②:12,脈岩,長6.3厘米,斜頂弧刃,背略弧,柄長刃短,出肩不明顯,柄部和刃部冲面都是呈長方形;T5②:11,泥質岩,長4.7厘米,小弧頂,直刃,柄長刃短,柄冲面近橢圓,刃部剖面呈長方形,磨制表面光滑細膩,但打擊疤痕也十分明顯;T13②:38,脈岩,斜刃,平頂,柄長刃短,背弧,柄部剖面呈圓角方形,刃部剖面爲長方形,刃部鋒利。
(3)有段石錛10件。在有段石錛之中,有6件呈肩形段(有肩有段石錛)。有段石錛中可以分爲槽形段、肩形段和台形段三種。其中以肩形段居多,槽形段和台階形段都只有個別。
A、槽形段錛。T14③:43,煌斑岩質,長7.1厘米,形體爲梯形,平頂弧刃,背弧,上部有一道磨出的,剖面呈半圓形的凹槽,凹槽寬1~0.6厘米,深0.2~0.4厘米,橫剖面呈長方形,通體磨光;
B、台階形有段石錛。T8②b:20,泥質岩,長條形,弧刃平頂,背面偏上處由於柄部磨扁,柄與刃部之接線呈現台階狀,柄剖面爲圓長方形,刃部爲長方形;
C、肩形有段石錛。T24③:32,砂岩,平面呈梯形,長7.6厘米,平頂,弧背,柄部剖面呈半圓形,刃部呈長方形,由於柄部一面的兩邊磨圓,現刃交界處形成肩形段;T9①:1,凝灰質砂岩,長度9.5厘米,器身呈梯形,直刃,平頂,弧背,柄剖面呈半圓形,刃剖剖面呈長方形。
石斧
寶鏡灣遺址共出土石斧26件。岩相有角岩、砂岩、凝灰質砂岩、變質砂岩、石英片岩、中基性脈岩、脈岩、蛋白石、泥質岩、輕變質粉砂岩等多種,均爲通體磨制,部分石斧還經過抛光,形體都較小,最大長度在3.4~11.6厘米之間,我們將長度在4厘米以下或寬度在2.5厘米以下的石斧稱之爲細小石斧,雖然常規的梯形石斧佔大多數,但也有個別的有段石斧和有肩石斧。從刃口看:有弧刃、直刃、斜刃三種;從剖面看:有橢圓形、長方形、梯形、半圓形及扁平形等多種。
(1)常形石斧共18件,其中11件屬於殘器。器形都不大,長度超過10厘米的石斧只有4件。T25③:8,常規石斧,砂岩質,平面呈梯形,長10.8厘米,弧刃,弧頂,弓形背,器形經粗打成坯後磨制,打擊的疤痕明顯;T8②b:17,常規石斧,平面呈梯形,角岩質,弧刃,頂微弧,剖面呈半圓形,弓形背器形厚重,通體磨制,刃部鋒利;
(2)有段石斧1件。T8②b:23,凝灰質砂岩,長度6.35厘米,平面呈梯形,弧刃,平頂,柄長,刃短,柄部一面的兩邊磨圓後使柄與刃部交接處呈出段,但是出段並不是十分明顯,不細看還易忽視,只有寬0.2~0.5厘米,高0.1~0.2厘米的等差,整器經磨制;
(3)有肩石斧1件。T17②:28,脈岩質,柄長刃短,弧刃,平頂,弓背,剖面呈長方形,雖然整體也呈梯形,但柄部在與刃部交接處明顯磨小,使刃部呈肩狀,但肩部也不是很明顯,肩部較柄部寬0.2~0.5厘米,器形通身磨制;
(4)細小石斧6件。T28③:26,石英片岩,長度3.75厘米,平面呈梯形,弧刃,平頂,剖面呈半圓形;T10②a:3,蛋白石質,長度3.4厘米,平面呈梯形,平頂,直刃,柄剖面呈圓角長方形,刃部呈長方形,器形表面經過抛光,刃部鋒利;T6②:12,泥質岩,長度4厘米,平面呈梯形,頂部殘,弧刃,體扁薄。
石鐝
僅見1件半成品和3件石坯。均已經成型,器型均碩大,可知先民已經使用大型掘土工具。
石坯標本T15③:82,爲紫紅色變質砂岩質,經打制已經基本成型,呈長條形狀。最長處36厘米,最寬處9厘米,最厚處5厘米;標本T14②:紫紅色變質砂岩,經過打制已經成型,呈兩頭圓的長條形,一頭圓鈍,另一頭爲刃部,呈尖扁的圓形,整個器身都經過打琢,橫剖面近半圓形,最長處30.5厘米,最寬處8.5厘米,最厚處4厘米,已經是不需要過多的加工就可以投入使用了;標本T29②:41,也是紫紅色變質砂岩,經過打琢而大體成形,從打制的趨勢看,當爲製造一件圓頂、斜刃的石錛,長19.2厘米,寬9厘米,厚2.8厘米,只是欠磨平抛光等程序;
半成品標本T11①:12,灰色砂岩質,平面呈長方形,橫剖面亦呈長方形,打制之後,已經過磨平,只是刃口部分和頂部打琢痕迹尙未完全磨好,長19厘米,寬8.3厘米,厚4.3厘米。
石刀
出土石刀共9件,根據刃部特徵,可以分爲端刃石刀、側刃石刀、三面刃石刀三種形制。石刀個體有大有小,尺寸在3.1~15.3厘米之間,岩相有砂岩、片岩、角岩、泥質岩等四種,除個別外,石刀的磨制都不精細,有的僅僅磨刃部,且都可能是使用時的磨痕。
(1)端刃石刀共5件,其中3件爲斜刃,1件爲斜弧刃。標本T15④:38,長條形端刃石刀,砂岩,中腹微鼓,兩端稍小,橫剖面近橢圓形,斜刃;標本T15④:55,長條形端刃石刀,頁岩,器形相當扁薄,最大厚度只有0.3厘米,兩側大體磨平,端部磨制相當鋒利;標本T23②:9,梯形端刃石刀,角岩,器形較大,平頂斜刃,長度15.3厘米,通體磨光,刃部鋒利;標本H16:02,砂岩,近梯形,器形扁薄,厚度只有0.5厘米,除一面利用原剝離面外,其餘各面都經磨制,且刃部較爲鋒利。端刃石刀的使用時間較早,在寶鏡灣遺址第一階段就已經出現,在較晩階段出現了磨制較精的石刀;端刃石刀的刃部一般都較鋒利,當可直接用于切割肉類和植物類的食物。
(2)側刃石刀3件,其中2件直刃,1件弧刃。T11③:標本189,長方形側刃石刀,兩端似殘斷,僅刃部兩面經磨,且刃口較圓鈍;標本T12①:52,砂岩,刃部略呈弧形,兩端似殘斷,縱剖面呈三角形,僅刃部兩面經磨,刃口較圓鈍。
(3)三面刃石刀1件。標本H19:1,砂岩,平面近梯形,器形扁薄,厚度僅0.35厘米,三個刃面,其中端刃斜,兩側刃直,均不鋒利,在一端鑽有一孔,採用單面鑽法,鑽孔表直徑0.6厘米,另一面穿孔直徑約0.3厘米。
由於側刃石刀和三面刃石刀的刃部都不鋒利,呈圓鈍,因而不可能直接用來切割食物,其作用當爲切割石器,如玉石玦的缺口等。使用時,應當還有其他中介物質(如石英砂)相配合,用“石刀”在切割口來回拉動,帶動中介物質,從而達到切割小型岩石的目的。因此,(2)、(3)類石刀,實際上是當石鋸使用。
石磨盤
出土51件,大都是殘器或碎片,呈不規則形、半圓形、近方形、長方形、長條形等。石磨盤與礪石有一定的相似處,大家都是砂岩質或花崗岩質的石塊,使用過程中都有損耗,其表面都被磨礪,但其用途完全不同,前者爲加工澱粉類食物的工具,後者爲製造石器的工具;從形體看,石磨盤一般來説較之礪石形體更大,即使是殘器或是碎片,也可以看出原來的較大的器型。寶鏡灣遺址出土的幾件較完整的磨石,長度在22厘米之間,寬度在10~18厘米之間,最大的一件石磨盤:長度有60厘米,寬度41厘米,厚度19厘米,這樣大的石磨盤加工食物當然方便。
寶鏡灣遺址出土石磨盤有一半雙面都有磨面,也就是當一個磨面磨到一定程度,不大好用時,再將另一面作爲磨面。不管是單磨面還是雙磨面,磨面都凹陷很深,大部分都是因爲磨得大厲害,最後將石磨盤磨穿磨透,而成爲磨盤碎片。還有的石磨盤三面或四面都有磨面,但是其中至多只有兩個磨面爲加工糧食的磨面,其他面被當作礪石使用了。標本T15④:39,一件殘斷的條形磨盤,砂岩,殘長19.5厘米,寬16厘米,厚8厘米,雙磨面,中部已經磨到厚度只有3厘米了,磨面相當光滑,當爲圓球形石器沿長徑作直線滾動磨擦所致;標本T13②:50,近橢圓形,砂岩,長徑20.5厘米,短徑9.8厘米,厚3.8厘米,雙磨面,磨面略凹弧,最薄處爲2.7厘米;標本ⅡT②:35,砂岩,不規則形,長30厘米,單磨面,磨面略凹弧;標本T②b:27,不規則形,砂岩質,長37厘米,寬31厘米,厚7.9厘米,雙磨面,磨面凹弧,其中間磨得最薄的地方只有3.2厘米。該件磨盤可能由於砂岩上的岩脈線較砂岩耐磨度稍高,凹面顯得並不十分圓弧;標本H26:01,近橢圓形,砂岩質,單磨面,磨面以中部爲中心,呈凹弧狀,長徑25.5厘米,短徑13.2厘米,厚6厘米,磨得最薄處只有4厘米;標本H8:1,長條形磨盤,砂岩,長39厘米,寬3厘米,厚6.5厘米,有三個磨面,其中起碼有一個磨面當磨盤使用,其他磨面可能當礪石使用,最薄處只有3.8厘米;標本採:210,是一件最大的磨盤,呈不規則形,砂岩質,長度60厘米,最寬處40厘米,厚19厘米,單磨面,磨面凹弧。
石磨盤當與遺址之中出土的大量石球有關係,可能是相互配合使用。石球在石磨盤中來回滾動或是來回擦動,可作爲糧食脫殻或是磨粉,起到加工澱粉類的食物的作用。有的石磨盤還曾作過沉石,兩側有繫繩的缺口。
石球
出土石球152件。石球有扁圓形、橢圓形、近半圓形、窩窩頭形、半球形、不規則形、球形、長條形、柱狀體等。以花崗岩爲主,此外還有少量砂岩、石英片岩。石球重量,大的石球有4000克以上,小的石球僅57克,石球的直徑19~3.8厘米,人工磨面直徑在2~11厘米之間。一般都整體圓滑,其原料實爲礫石。石球大都有一個或兩個人工磨面,多的甚至有四個以上人工磨面,磨面都較平整。有的雖然沒有人工磨面,但有人工捶打的痕迹。當然也有少量石球看不出一點人工痕迹。在一些探方和灰坑之中,石球還往往成堆出土。
標本T27③:92,花崗岩質,整體圓滑的橢圓形球體,重1110克,長徑12.2厘米,短徑8.6厘米,厚6.4厘米,在一側和一端有人工錘打的痕迹;
標本T14③:72,砂岩質的球形體,直徑11.5厘米,整體圓滑,其上有兩個人工磨面,磨面的直徑6~6.5厘米;
標本T23③:25,球形,砂岩質,直徑11.5厘米,兩端及側面周身都有搗打的痕迹;
標本T12②:08,橢圓形球體,花崗岩質,長徑15.5厘米,短徑11.7厘米,整體圓滑,有兩個人工磨面,與其他石球不同的是,其中一個磨面在端部。磨面呈橢圓形,側面的磨面直徑爲8.5×6.5厘米,5.5×3.5厘米;
標本T12②:10,橢圓形球體,花崗岩質,整體圓滑,有兩個人工磨面;
標本T2②:04,不規則形,石英片岩質,重量爲145克,表面圓滑,有多個人工磨面。
石拍
寶鏡灣遺址中出土4件石拍。均爲半圓形,剖面爲長方形,沿着半圓弧線在側面磨出一道凹槽。其中2件灰白色帶麻點的砂岩質石拍,硬度不高,觸摸之後,手上還可能粘上粉狀砂粒。1件爲紫紅色砂岩;還有1件白色石英岩。4件石拍中有1件表面刻有浮雕式的半圓紋飾,其餘3件爲素面。
標本T24②:19,砂岩質,岩質結構較鬆散,風化嚴重,手稍磨擦就會掉砂粉,半圓形,其形狀也可以看成是一個方形體磨圓兩個角,在兩面有四至五道抛物線狀的浮雕花紋,其中最外圍的一道已經只剩下淺淺的印痕,最大徑7厘米,弧邊到對面直邊6厘米,厚3.5厘米,側面沿弧線磨制一道凹槽,槽寬0.9厘米左右,槽深0.5厘米;
標本T29②:33-1,砂岩質,與T24②:19石拍的岩質和顔色都相近,岩質結構較散,風化嚴重,也是半圓形,這件可以看成是由長方形的石塊磨圓長邊的兩角,最長徑8.5厘米,弧邊到對面直邊5.5厘米,厚5厘米。這件石拍表面沒有任何紋飾,在石拍的側面沿弧線磨制一道深深的凹槽,槽寬1.5厘米,深0.3~0.1厘米;
標本T29②:33-2,是一件殘器,與T29②:33-1同時出土,形狀完全一致,屬於石英石質,殘長7.2厘米,弧邊到對面直邊6厘米,厚4.8厘米,沿弧邊磨有一道寬2.5厘米、深0.6厘米的凹槽。這是厚度最大的一件石拍;
標本採110,半圓形,其弧邊更像抛物線形,紫色砂質岩,大徑10.5厘米,弧邊到對應直線邊長7.5厘米,厚2.7厘米,直邊處稍厚,往弧邊的頂端漸漸變薄到1.5厘米,沿弧邊磨制一道凹槽,槽寬0.8~1厘米,深度0.6厘米左右。
石支腳
寶鏡灣遺址出土石支腳5件,大都是花崗岩質,分別呈磨菇頭形、圓柱形、不規則形等各種形狀;有的經過精心磨制,有的只是粗糙打鑿。
1. 磨菇頭形。標本H28:2,頭呈橢圓形,直徑10~15厘米,磨菇頭下內收呈錐體狀,剖面爲橢圓形,支腳一頭殘斷,殘尖部直徑爲6~7厘米,支腳的殘長爲17厘米,其上鑿有一個等腰三角形,底邊長4厘米,高13厘米,深1厘米,整個器形都經過打磨,支腳一側,表面有長期火烤燒的紅褐斑。從整體看,磨菇頭部的紅褐斑更爲集中,明顯受火最多,可知該件石支腳在使用時是將尖頭揷入土中,以磨菇頭支撑陶釜。
2. 圓柱體。標本T29 ②:39,花崗岩質,高19厘米,底呈橢圓形,上部一端砸崩一角,略呈尖狀,表面粗糙,爲初步打鑿而成,在上部有明顯的火燻煙炱;標本T24②:33,花崗岩質,錐狀體,剖面呈三角形,表面粗糙,高19.5厘米,在器身中部有明顯的火燒痕迹,可知其爲支腳,從器形製作看,似爲一塊長條形原岩打斷一截而成器;
3. 不規則形,標本T11③:169,花崗岩質,天然石塊,高16.3厘米,底邊長17厘米。這是一件絶好的天然形成的石支腳。底部近平,四邊形,身體朝一側傾斜,頂部往回折,旣保持平衡,又便于擺放陶釜等炊器。在頂部有明顯的火燒痕迹。
石鏃
共3件。標本T8②b:26,黑色頁岩。鋒刃鋭利,葉橫斷面爲弧邊三角形,梃殘斷,橫斷面扁平,磨制精緻。殘長4.2厘米,寬2厘米,厚0.5厘米;標本T9②b:25,灰色輕變質粉砂岩。鋒略殘,刃鋭利,葉、梃分界明顯,葉橫斷面爲菱形,梃橫斷面扁平,磨制精緻,殘長4.8厘米,寬1.9厘米,厚0.3厘米;標本T2①:1,靑灰色頁岩,通體磨光,體呈等腰三角形,梃扁平,兩面出刃,鋒已殘。通長4.3厘米,兩翼底部寬1.7厘米,厚0.3厘米。
石鑿
出土1件。標本T10②B:8,灰色變質砂岩,斷面呈正方形,由三邊向一端磨成尖狀,磨制不精,頂殘斷,刃部有使用疤痕,殘長5.1厘米,寬1.5厘米,厚1.5厘米。
紡輪
出土一件。標本T11②:54,細砂岩,剖面微呈梯形,直徑4.5厘米。
尖狀石器
共計33件。岩石有石英片岩、變質砂岩、石榴石矽卡岩、石英角岩、圭靑角岩、脈岩等。總的特點是硬度都較大,在5.5~7度之間,重量在40~1050克之間,長度在6.8~16.5厘米之間。除個別在尖部經簡單磨制外,大都是打制而成。旣爲尖狀石器,當然有一端呈尖狀,而另一端也有的經琢打後呈圓弧狀,便于握手。標本T28③:56,石英片岩,硬度較大,有摩氏7度,重210克,最大長度有10.6厘米,由一石塊經過簡單錘打而成,尖狀一端呈鳥喙形;標本T15③:63,石英片岩,硬度有摩氏6.5~7度,重250克,爲一件長條形尖狀器,經簡單打制而成;標本T19③:71,石英角岩,硬度摩氏7度,重185克,平面呈桃形,剖面扁平,一端打琢呈尖狀,另一端圓弧便于把握;標本T11③:87,採用半圓形礫石加工而成,灰色石英砂岩質,重255克,長度10.3厘米,在一端和邊沿經過打擊出尖端;標本T11③:208,石榴石矽卡岩,硬度7度,重145克,石塊經交復打擊法製成,一端尖狀,另一端圓弧;標本T11③:150,石英角岩,重380克,整器爲一塊大岩石上砸下的石塊製成,兩端呈尖狀,其中一端經過打擊修整;標本T11③:117,花崗岩質,呈三角形,屬於石片石器,重475克,硬度在摩氏5.5~6度之間,三條邊都經過打擊修整,其中一條邊經磨平;標本T1②:53,石英片岩,長條形尖狀器,重95克,最大長度12.2厘米,硬度爲摩氏7度,質硬聲脆,整器往一端打制加工,尖部似稍稍磨制;標本T17②:023,石英角岩,爲小型尖狀器,重量只有40克,長度6.8厘米,硬度摩氏7度,由礫石石片打制而成;標本T11②:36,圭靑角岩,由礫石打制而成,重545克,硬度摩氏7度,兩端經打制呈尖狀;標本T14②:61,石英片岩,石核石器,重510克,長度12.6厘米,兩端經打擊呈尖狀,腹部圓鼓;標本T10②b:49,輕變質砂岩,長8.4厘米,重105克,一端打制加工呈尖狀,另一端也有加工,便于把握;標本T6②a:67,石榴石矽卡岩,硬度摩氏7度,重165克,長度9.5厘米,周身經打制,一端呈尖狀;T7②:標本20,煌斑岩,摩氏硬度5度,重1000克,長度18.5厘米,通身都經過粗糙磨光,中部略粗,剖面呈梯形,兩頭略尖,尖頂部有搗打痕迹。
石杵
出土石杵共3件。均爲一頭大一頭小,呈長條形棒錘狀的河卵石,在大的一頭均可見搗打的痕迹,可知曾用作石杵。
標本T6①:73,角岩質,一頭大一頭小,兩頭圓弧的長條形棒錘狀卵石,長13厘米,大頭最寬6.5厘米,小頭寬度只有4.3厘米,橫剖面呈半圓形,表面光滑,沒有任何加工痕迹,在大頭頂部有打搗痕;
標本T9①:06,角岩質,一頭大一頭小,兩頭圓弧的長條形棒錘狀卵石,長12.5厘米,大頭寬5.8厘米,小頭寬3.8厘米,剖面呈一頭大一頭小的不十分規整的橢圓形,器身局部經過打琢,在大頭頂部有明顯的打搗痕;
採130,砂岩,一頭大一頭小,兩頭圓弧的長條形棒錘狀卵石,長15.5厘米,大頭寬4厘米,小頭寬3厘米,表面光滑,未經任何加工,大頭一端有搗打痕迹。
除以上三件之外,被列爲尖狀石器的標本T7②:20,可能也曾作爲石杵使用。該器爲灰色凝灰質沙岩(另一鑒定稱“煌斑岩”),一端加工成尖狀,另一端也有搗打使用痕迹,四面略加磨平,以便握手。長18.5厘米,大頭寬7厘米,厚4.8厘米,摩氏硬度5度。
凹石器
凹石器是在表面有一個或多個人工打鑿的凹窩,或雖然不是人工凹窩而是天然凹窩,但在凹窩表面及周圍有人工使用痕迹的石器。由於這類石器往往被先民用來當作石錘、石砧使用,所以,在一些發掘報吿、論文中,學者們常常從使用功能的角度加以定名,將這類有凹窩的“凹石器”直接稱其爲“石錘”、“石砧”。但是,這次在整理寶鏡灣遺址出土石器的過程之中,我們發現這類石器中有相當部分不能確定是石錘還是石砧。在實際操作中,一些按原來標準可以定名爲石錘的石器,往往不能排除用來做石砧使用的可能性,而反過來也是如此。
從使用的角度觀察:石錘是握在手中的石器,其作用力的方向是從上往下。其用途之一,是加工帶硬殻的植物果實或小型貝類。用石錘砸開果實外面的硬殻,取食其中的果肉。在石頭上打出凹窩,能增加錘打的準確度、穩定度和力度,提高勞動效率;石砧是放在地上、台上甚至身上某個部位的石器,其作用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是爲了增加反作用力),其用途之一,也是加工帶殻的食物,並常與石錘配合使用。在石頭上鑿打出凹窩,或挑選有天然凹窩的石頭作爲石砧,使加工對象放置得更穩當,不至於來回滾動,同時,由於石砧的硬度,有利于對果實加工。新石器時代石錘和石砧得到廣泛的運用。用途雖然明確,但是石錘和石砧之間卻沒有一個絶對的界線。一般來説,石錘相對較小,石砧相對較大,石錘便于手握,石砧放置平穩,不過,我們也不能簡單地以爲所有的石錘都要比石砧小,反過來説,並不是石砧就比所有的石錘大。我們可以嘗試着將一小部分個體細小,特別是器形本身凸弧,便于手握而不便于平穩放置的凹石器直接定爲石錘;將另一部分器型較大,或器型形狀本身不便于手握的凹石器直接定爲石砧。但是,還有大量尺寸適中,旣便于把握可能作石錘,又能放穩作石砧的石器,我們將這些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石器,從形態的角度統統稱之爲凹石器。
凹石器(石錘、石砧)在寶鏡灣遺址共出土72件。岩相主要有砂岩、花崗岩,也有少量角岩、頁岩。器形有橢圓形、圓形、圓角長方形、長條形、不規則形等多種。最重的凹石器達1932克,最輕的只有42克;長度最大的有20.3厘米,最寬的有13.5厘米,最小的長度只有5.5厘米,寬度3.5厘米。凹窩的情况也有多種,直徑大都在4.5~1.5厘米之間,深度在0.7~0.1厘米之間。從凹窩的深度可以看出,有的凹窩很深,有的凹窩淺到只有輕輕地使用時留下的麻點狀印痕。凹窩的數量有1個至5個不等。在石器上,一個凹窩的位置往往在較平整的一個面上;兩個凹窩的分布情况分兩種,一種是在扁平石器上,凹窩設置在對應的兩個平面上,另一種是在長條形石器上,凹窩排列在同一個平面,最多的一件凹石器上有5個凹窩,其中一面有3個,另一面有2個。在辨認凹石器時,特別要注意那種以扁平河卵石爲原料,雙面有凹窩的凹石器與穿孔石器半成品的區別。從原材料看來:兩者都是扁平河卵石,或爲圓形或爲橢圓形;從凹窩看:兩者均爲兩面都有打鑿痕迹。不同的是凹石器雖然兩面都有凹窩,但是這些凹窩或是比較圓滑,或是比較淺顯,甚至於只有麻點狀的點點斑痕,而穿孔石器的凹窩則明顯地鋭利推進,凹窩呈錐狀,有明顯的打穿意圖。
1. 網墜與凹石器:
凹石器與網墜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可以説有相當數量凹石器是網墜退役後改作其用的(當然也不排除其先爲凹石器後爲網墜的可能性),由於網墜是網的配件,成組使用,並且在使用過程中是綁在網衣上的,因而,同一件網墜在短期內不可能一會兒當網墜用,一會兒作凹石用。72件凹石器中,竟有50件曾經用作過網墜。這類凹石器多爲扁平橢圓形礫石製成,器物重量在47~450克之間,器身除了打鑿有凹窩外,還在短徑兩頭打鑿繫繩的缺口。T27③:85,是一件近似橢圓形的礫狀砂岩,重250克,最大長度爲8.8厘米,最大寬度7.4厘米,厚度2.4厘米,在器物的中心部分,可以看出明顯的反復撞擊的麻點痕迹,分布于直徑約2.5厘米的範圍內,這件器物曾當作網墜使用,在對稱的兩側有一對人工打琢的凹槽。T11③:192,近圓形礫狀砂岩,直徑9.8~9厘米,厚2.5厘米,在器物的兩面正中有反復撞擊使用出現的麻點紋飾,麻點分布較爲集中,在直徑2.2厘米的範圍之內,這件器物曾當作網墜使用,在兩側有人工打鑿的繫繩缺口;T16③:54,橢圓形,剖面也呈橢圓形,礫狀花崗岩,重量721克,長11.6厘米,寬7.4厘米,厚5.1厘米,兩面均有凹窩;T1③:109,橢圓形扁平礫狀角岩,重250克,長徑8.5厘米,短徑7厘米,兩面的中心部位有打琢的麻點痕迹,此器物兩側面有人工打琢的便于繫繩的缺口,當曾爲網墜使用; T10②a:25,橢圓形,礫狀砂岩質,重230克,長8.5厘米,寬6厘米,一面有明顯的凹窩,而另一面則有使用時留下的撞擊麻點紋飾,這種石器曾有一段作網墜的經歷,在兩側面有經人工打琢的便于繫繩的缺口。
2. 凹石器
T27③:93,圓角長條形礫狀花崗岩,重830克,長11.3厘米,寬7.4厘米,厚4.6厘米,兩側面明顯經磨平、磨窄,兩頭也有經過磨和搗喙的痕迹,正面上下一弧一凹,均有打鑿使用的痕迹;T27③:97,圓形,礫狀花崗岩,剖面呈橢圓形,直徑6.9~6.6厘米,厚度3.2厘米,兩面正中各有一個凹窩,明顯經打鑿使用,其中一個深度有0.45厘米;T16③:54,橢圓形,礫狀花崗岩,重721克,長徑11.6厘米,短徑7.4厘米,剖面也是橢圓形,兩面都有打鑿或使用而出現的凹窩;T8②b:18,長條形,礫狀石英角岩,重708克,最初形狀當爲橢圓形,經磨直短徑兩邊而成長條形,長13.3厘米,寬7厘米,兩面都有打琢的凹槽,凹窩大且深,直徑5厘米,深度也有0.8厘米以上;T1②:046,近圓形,礫狀角岩,重1160克,最大徑11.9厘米,整器圓滑,兩面均有凹窩;凹窩經過長期使用,已經顯得較圓滑規整;T8②a:6,長方形,砂質岩,重量560克,長9.6厘米,寬6.4厘米,厚4.7厘米,器形的上下和兩側都經過磨平,兩端有明顯打鑿的痕迹,在上下兩面各有一個凹窩,其中一個凹窩較深,達0.7厘米,另一個稍淺只有0.25厘米,凹石經過長期使用,凹窩都是較爲圓潤了;T11①:15,圓角長方形,礫狀砂岩,重835克,長11.8厘米,寬7.3厘米,兩短邊經過磨直,兩面都有打琢的凹窩。
3. 石砧
明顯可以確定爲石砧的有6件。分爲兩種形狀:A、近橢圓形;B、長條形。A型石砧1件,T9②:5,花崗岩質,平面形狀近橢圓,從側面看:下邊平直,上邊爲不規則弧形,表面粗糙,在弧形面上有一個自然凹窩,凹窩表面較周圍的粗糙面稍見光滑,可見有人工加工痕迹,此件凹石器爲石砧無疑,一是器形不便手握,二是器型一面平直,便于放穩;B型石砧5件,T24①:1,長條形變質砂岩,重915克,長20.3厘米,寬6.5厘米,厚3.7厘米,整個器形經過初步打製成坯後,再粗糙磨製成型,全器有凹窩5個,一面3個,另一面2個,直徑大都在3.5厘米,深度在0.35~0.6厘米之間,從器物使用情况看,三個凹窩的一面爲經常使用的正面,兩個凹窩的一面爲反面,反面也偶翻過來使用,我們認爲此件凹石器其用途爲石砧;T12①:62,長條形凹石殘器,角岩質,殘長12.2厘米,寬6.7厘米,表面經過打琢磨,其殘器上殘留兩個凹窩,從斷口趨勢看,可能會有3個凹窩。
4. 石錘
可以直接定爲石錘的凹石器有8件。主要特徵是與凹窩所在平面對應的另一面是不便放穩的弧面,再就是這種石器都便于把握。T27③:168,近圓形礫狀花崗岩,重377克,表面光滑,一面磨平,在磨平面中央,有一人工打琢而成的凹窩,與磨平面相對應的是一個圓弧面;T25③:12,橢圓形礫狀花崗岩,重939克,長徑11.1厘米、短徑9厘米,一面有凹窩,凹窩直徑有4.5厘米,深度達0.6厘米,表面經磨平,與之對應的一面還是保持圓弧狀;T13②:22,這件凹石器作石錘可能性較大,這是一件球形礫石製成的凹石器,重量286克,直徑5.7厘米,岩石爲花崗岩,將石球磨平一面,並在平面上鑿出凹窩,由於個體較小,且與凹窩對應的一側仍是弧形,不便于放置,因而不太適合當石砧使用。
礪石
在寶鏡灣遺址之中出土大量礪石,粗略統計就有191件。礪石中有95%以上爲砂質岩,再有少量的泥岩和花崗岩。根據其磨面的情形,我們將礪石分爲A、B、C三種類型。
A型礪石是一種磨面近平或呈凹弧的礪石,共出土105件。礪石大都是殘器,呈不規則形者居90%以上,也有一些可以稱之爲三棱形、長條形、長方形。礪石上或一個磨面或兩個、三個、四個磨面,一些礪石明顯可以看出是大塊礪石長期使用後磨碎的,也有的礪石上有大的磨槽,但槽的寬度都在2厘米以上。標本T11③:108,呈不規則形,殘器,長12厘米,紫紅色砂質岩,其上磨出一個剖面直徑4厘米的半圓形磨槽,磨槽表面圓滑規整,其所磨物品加工面寬度當小於4厘米並且有一定的弧度;T10③:51,淺灰色砂岩,剖面近三角形,三個面均爲磨礪面,明顯爲一較大塊礪石長期磨礪後磨碎的,磨面微凹弧;T24②:38,紫紅色砂質岩,這是一件長條形礪石,中有一個磨面,其上磨出一個寬度3.2厘米、橫剖面呈弧形的凹槽;T29①:54,砂岩質,殘器,近三角形,長度15.5厘米,一個磨面,呈凹弧狀;H6:4,砂質岩,長條形,長17.2厘米,有兩個磨面,都是呈凹弧狀。
B型礪石是一種有多條凹槽的礪石,共72件。這種礪石的個體都不大,長度不超過15厘米,以8~10厘米的居多,大都呈不規則形。凹槽或平行、或交錯,大都磨得筆直,其寬度以0.8~0.5厘米者居多;深度大都在0.1~0.5厘米之間。由於凹槽的底部也大都是平直的,可見其磨制加工物品部位並非是其鋒刃,而主要是器物的側面。T29④:41,花崗岩質,近長方形。在一個較平整的磨面上,磨有多條交錯的磨槽,磨槽的剖面呈梯形狀,槽底是平直的;槽寬0.5~0.3厘米,深0.2~0.1厘米;T29③:42,砂岩質,長方形,一個較平整的主要原因面上有多條交錯的磨槽,槽寬0.8~0.4厘米,深0.3~0.2厘米,槽底近平直;T23:10,砂質岩,這是一件扁平不規則形的礪石,兩面磨平,其一面磨有四道大體平行、剖面呈梯形的凹槽,另一面在四道大體平行的凹槽之外,還磨有一條與其交錯的凹槽。凹槽的寬度在0.6~0.3厘米,深度在0.4~0.1厘米之間;凹槽的長度一般與器型長度相等;T4②:49,砂岩質,不規則形,三面有縱橫交錯的磨槽,槽寬0.5~0.3厘米,深0.3~0.1厘米。
C型礪石是一種有多個磨面的礪石,旣有平弧磨面,又有V型槽磨面,共13件。往往在一件礪石的兩個磨面中,一個爲平弧磨面,一個爲V槽磨面,當然,V型磨面也是在平弧磨面上磨成的。T11③:228,細砂岩質,近三角形,兩個磨面均呈凹弧狀,在凹弧的磨面上有一道V型的磨槽,在側面也有磨礪的痕迹;T4②:54,砂質岩,不規則形,殘器,有兩個磨面,其中一個凹弧的磨面上有一道明顯的V型磨槽,磨槽寬1.1厘米,深0.3厘米;T13①:14,扁平長條形,砂岩,對應的兩個磨面,均微凹弧,其中一個磨面上有三道V型磨槽。
從寶鏡灣遺址出土的礪石看,出現的年代都較早,不管是A型還是B型,在一些較早的地層單位如T15、T20、T16、T27的第四層、T29的第三層中都有出土,且在一些較晩期的地層中還一直有出土,結合遺址中其他物品的出土情况,我們可以視其爲延續使用,C型礪石沒有在第一階段出土,最早的出土地層是在第三層,這是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具體的使用上,A型礪石、C型礪石由於磨面大,適合於一般石器的加工磨制,B型礪石的凹槽,大部分當與玉石器的製作有關,特別是加工玉石、水晶環玦側面時,更可能形成B型礪石上的凹槽,而C型礪石上的V型磨槽,則可能是磨礪某種鋒刃器的刃部形成的。
三、香港出土的尖狀石啄及靑銅魚鈎
(一)尖狀石啄
先秦時期在南海北岸,尖狀石啄是一種常見的石器。學術界普遍認爲這是一種開啓蚝殻的工具。1960年賈蘭坡先生在《理論與實踐》第3期發表一篇文章《廣東地區古人類學硏究的未來希望》,其中提到這種尖狀石器類似廣東沿海居民使用的鐵質蚝蠣啄,其目的是用來開啓蚝。由於在遺址之中大量發現,説明其在漁業採集經濟中有重要的地位。近年的考古發掘報吿與論文之中,這種器物有多種稱謂:有人稱之爲“石尖狀器”,有人稱之爲蚝蠣啄,或稱之爲“尖狀手斧”。香港新石器時代中期出現尖狀石啄並一直沿用。在香港的先秦遺址中,如:沙下、深灣、蚝涌、虎地、過路灣、白芒、舂坎灣、石角嘴、銅鼓、蘆須城等遺址都有發現。石質多爲長石斑岩、花崗岩、凝灰岩、粗面岩、石英斑岩、流紋石英岩,少量霏細岩等質岩。在珠江口西岸,在珠海寶鏡灣遺址、棠下環遺址也多有發現。
在香港還發現專門的石器製作場:蚝涌石器製作場,這里發現大量尖狀石啄。199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考古隊、湖南省文物考古隊、中山大學考古隊應邀在香港西貢參加蚝涌的搶救性發掘。考古人員在C區與B區交接處的12個探方內發現一片面積近200平方米的史前時期古人類活動遺迹,遺迹出露的海拔高4.1~4.3米左右,系蚝涌河出口的西岸,在古沙堤後的泄湖後緣與山坡交界處的坡流面,地勢比較平坦。活動面的南面可以清晰地分出一道凹弧的山坡冲積扇,堆滿大小的礫石。活動面內出土物有:1. 打磨石器;2. 石器半成品、石片、石核、石料;3. 殘斷的環、玦飾物;4. 製作石器、飾物的石錘、磨石、磨盤、砥磨工具;5. 在活動面中發現有炊煮陶器殘片、爐、竈具殘片。這里發現200件石器遺物,其中45件爲各式尖狀石啄。
這里是蚝涌河口出海處,是鹹淡水習性的蚝的理想生存之地,蚝是這里的主要採集對象,開啓蚝的硬殻的尖狀石啄是這個製造場的確定産品。這個石器製造場也出土過少量磨制石器,如粗面岩、霏細岩質的斧、錛,但數量很少。發掘者認爲這是因爲當時磨制石器人們很珍視,連殘缺的石器也不會輕易抛棄。與尖狀石器一道大量存在的石器還有石錘、礪石。礪石有大型盤狀,也有長條狀及小件的方形礪石,用料多爲石英細砂岩。石器製造場內殘廢器、毛坯、石料、石核、石片數量也多,明顯有石器製造場的特點。
(二)靑銅魚鈎
廣東進入靑銅時代之後,開始使用銅魚鈎。據吳偉鴻先生統計,香港有5個遺址出土靑銅魚鈎,中外有3個遺址的地層中還發現斷斑石鱸骨。在香港深灣遺址,出土5件靑銅魚鈎,沙崗背遺址出土3件靑銅魚鈎,萬角咀出土1件靑銅魚鈎,洪聖爺灣出土1件靑銅魚鈎。南丫島深灣遺址的靑銅魚鈎長2.7~3.2厘米,吳偉鴻先生推測:這批靑銅魚鈎可能主要用于捕斑石鱸。此外,這里還出土有銅鏃、銅矛,這些都可能用于漁業。
四、台灣南端鵝鸞鼻第二史前遺址的漁撈工具
鵝鑾鼻第二史前遺址,位在鵝鑾燈塔西側珊瑚石灰岩礁林地區附近。目前的海岸線離史前遺址遺留堆積地點約200米,鄰近地區的高程在20~40米不等。1982年發現,此後經過幾次考古調查與發掘。遺址年代在距今4000~2500年之間。出土石器有:打制石斧、磨制石斧、打制石鋤、石錛、石鑿、石片器、靴形石刀、馬鞍形石刀、長方形石刀、矛頭、槍頭、石鏃、礫石砍器、石片砍器、亞腰型網墜、兩縊形網墜、三縊形網墜、帶槽卵形網墜、凹石、石環、砥石和礪石;貝器有:貝喬器、夜光螺口蓋制網墜、貝匕、貝環和J型漁鈎;骨器有:骨匕、骨鑿、骨尖器漁卡子和連結式漁鈎。陶器有:陶器碎片,紋飾上有條紋、方格紋、席紋、繩紋和彩繪,以及紡輪和陶環。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