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節 兩廣地區的穿孔石器

  一、穿孔石器的發現

  舊石器時代晩期,已出現了石器的磨光和鑽孔技術。在周口店第4地點、水洞溝、貓貓洞、峙峪、虎頭梁和山頂洞人等考古遺址都出土有磨、鑽諸石器、骨器和裝飾品遺物,“説明,在距今兩萬年前後,人們在製作石、骨工具上已邁過了粗制階段,開始掌握了磨和鑽制的新技藝”①。在南海沿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古文化遺址之中也有多處出土穿孔石器。

  1. 廣西發現的穿孔石器。

  廣西桂林甑皮岩遺址,也出土有穿孔石器12件②。

  1965年發現一件穿孔石器,但具體情况不很清楚。

  1973年發現3件石器,編號爲BT1③:1的穿孔石器,爲灰褐色細砂岩,器身爲圓形,形體較小,中間鑽磨穿孔,使用兩邊對鑽法。孔內鑽磨面較光滑,兩面孔徑大致相等。長徑6.7厘米,短徑5.9厘米,厚2.3厘米,孔徑0.8厘米。編號爲DT2③:2的穿孔石器,近圓形,直徑7.3厘米,厚2.7厘米,孔內徑1.1厘米,僅存大半,除中間的斷裂缺口外,周邊也未見明顯的缺損①。        

  1974~1978年間這里又發現5件穿孔石器。標本SBK:292爲灰褐色細砂岩。器體圓而厚,中央鑽磨穿孔,使用兩邊對鑽法。孔內有鑽磨而成的光滑痕迹,兩面孔徑大致相等。長徑9.6厘米,短徑7.7厘米,厚4厘米,孔徑1.6厘米。標本SBK:493,灰色粉砂岩。器體圓形,中央鑽磨穿孔,使用兩邊對鑽法。孔內鑽磨面略顯粗澀,兩面孔徑大致相等。殘長8.7厘米,厚3.3厘米,孔徑2.6厘米。

  2001年發現3件②。標本DT4:200,出于第一期。爲加工過程中産生的殘件。灰黑色細砂岩。器體圓而厚。使用兩邊對琢法在天然礫石中央打出兩個相對的圓形凹坑,然後磨穿透,孔內壁中央最小徑處有鑽磨而成的光滑磨面。兩面孔徑大體相等。孔徑3.6厘米,重120克。標本DT6:041,出土于第二期。爲加工過程中産生的殘件。粗粒花崗岩質。器體圓厚,採用兩面對琢法在天然礫石中央打出兩個相對圓形凹坑,然後鑽孔穿透,凹坑最大直徑3厘米,尙未穿透即從中間破裂。器物直徑7.1厘米,厚4.2厘米,重180克。

  柳州白蓮洞遺址出土3件穿孔石器③,原文稱之爲“穿孔重石”。可惜出土時均已殘破,大都是在鑿琢穿孔時破碎。這些穿孔石器的用料都是來自礫石,採用硅質砂岩礫石、粉砂岩礫石,或爲不規則形、或爲圓角長方形。最大徑在9.5至8.4厘米之間,厚度在5.6至3.8厘米之間,孔徑在3.8至3.2厘米之間。由於都未鑿穿,這類穿孔石器的最小孔徑還不知道。 

  廣西柳州市大龍潭鯉魚嘴遺址,根據文化層的堆積分爲兩期文化,其中第一期文化的年代爲新石器時代早期。出土有穿孔石器一件,這件穿孔石器呈橢圓形,基本完整。

  柳州市蘭家村遺址發現一件穿孔石器,用礫石鑿打成扁圓形再對鑽一穿孔。象州南沙灣貝丘遺址中也出土一件穿孔石器。爲褐色砂岩,近圓形,中間對穿一孔,器身一邊厚一邊薄。四周稍磨。直徑6.4厘米,最大厚2.5厘米,孔徑1厘米。桂林廟岩遺址發現2件穿孔石器①。其中一件爲圓形,直徑7厘米,厚3.6厘米,孔內徑0.5厘米。另外,在武鳴A洞遺址②、邕寧壇樓遺址、南寧小崩山遺址、邕寧頂螄山遺址③、來賓社山遺址、大化百隘遺址、百色革新橋遺址、防城港馬蘭嘴山遺址、欽州獨料遺址、桂平燈籠嶺遺址④等都有穿孔石器出土。

  2. 廣東發現的穿孔石器。

  廣東封開黃岩洞遺址發現3件穿孔石器⑤,均出土于洞廳。其中1978年出土1殘件,觀察發現爲扁圓形礫石的兩面穿孔而成。孔內徑2.1厘米。據考古所碳十四測定,該堆積的螺蚌殻年代爲距今1萬年左右⑥。這件穿孔石器僅存半截,除中間的斷裂口外,周邊仍保留礫石的自然光面,而未見大的缺損;1989年發現2件,KP89518,砂岩,器身加磨成圓形,中部兩面鑽孔並加磨,最大徑7.4厘米,孔外徑3.3厘米,內徑1.6厘米,爲一殘件。KP89519,爲粗砂岩,器身較厚重,呈橢圓形,中部兩面鑿打鑽孔,未加磨,通體有凹凸不平的打擊疤痕,器身最大徑10.5厘米,孔外徑4.5厘米,內徑2.5厘米。

  陽春獨石仔遺址發現10件。系用扁平圓礫石一面或兩面鑿打後加磨穿孔製成,器身一段或一面有敲砸出的疤痕。上文化層出的多采用兩面鑿打加磨的方法進行穿孔,兩面孔徑相等;下文化層出的孔徑無規律,有的只經過打鑿未經過加磨①。

  英德牛欄洞遺址發現1件穿孔石器。爲扁圓形,中央鑽磨穿孔,孔內有滑磨痕迹,孔徑兩面不相等,分別爲2~2.5厘米,是一殘件②。

  河源對門嶺發現1件穿孔石器,砂岩質,扁平橢圓形,中間穿孔,兩面磨平。

  寶鏡灣遺址出土39件穿孔石器。

  雖然都是穿孔石器,但有的石器是人工穿孔,有的則是自然穿孔。人工穿孔石器從穿孔上可以看出有人工打鑿加工的痕迹,而且都是孔表大,而孔內小,也就是穿孔的口徑大於內徑;自然穿孔的石器其穿孔表面光滑,有的內壁稍外弧(口徑小於內徑),看不到人工打鑿痕迹,但往往有使用痕迹。根據是否爲人工穿孔,我們將穿孔石器分成A、B兩型。

  A型穿孔石器,是有一個經過人工加工而成的穿孔的石器。

  B型穿孔石器,是一種只有自然穿孔的石器。

  A型穿孔石器共21件,有的石器上旣有人工穿孔,又有自然穿孔,碰上這類石器,我們也將其歸屬於這一類來統計。人工穿孔大都是對鑿打孔,根據穿孔石器的重量可以進一步劃分爲大、小兩個亞型,以500克作爲一條分界線,重於500克的人工穿孔石器定爲AⅠ型,重量小於500克的穿孔石器定爲AⅡ型。

  AⅠ型穿孔石器共計5件。重量在1410~500克之間,長度在19~12.6厘米之間。均爲砂岩質,大部分原料爲河卵石,也有少量爲塊狀的岩石。形狀有圓形、近圓形、圓角三角形、不規則形等多種,穿孔採用對鑿打孔,孔形大都呈不十分規整的圓形,孔壁凸凹不平,孔表直徑大,孔內直徑小,孔表直徑在3.2~4厘米之間,孔內直徑在0.8~2.2厘米之間,除穿孔之外,有的還在石器的邊沿打鑿出一個缺口,與穿孔配合使用,便于繫繩。這型石器大都有明顯的使用痕迹;T11③:118,近圓形,礫狀砂岩質,重量735克,對鑿打孔,孔壁凸凹不平,無旋鑽之同心圓,孔表大,孔內小,對鑿接口居中,孔內有明顯的勒系痕迹,穿孔位置偏于一側邊沿;T8②b:8,圓形,礫狀砂岩,重量795克,對鑿打孔,孔壁凸凹不平,無旋鑽之同心圓,孔接近橢圓,孔表大,孔的對鑿接口處小,對鑿接口基本居中,穿孔的位置在中部偏上,與穿孔對應,在邊沿有一處單面打琢成的缺槽,缺槽與穿孔有明顯的長期系綁的痕迹;T21②:32,圓角三角形,對鑿打孔,孔側有一條凹槽,與孔配合便于繫繩;T9②a:66,扁平不規則形,由塊狀的砂岩製成,重量1410克,對鑿打孔,對鑿接口居中,穿孔呈橢圓形,孔壁凸凹不平,無旋鑽之同心圓,在這塊石器上還有多處海蝕凹陷;T9②a:3,不規則形,礫狀砂岩質,重量500克,對鑿打孔,孔呈橢圓形,孔壁凸凹不平,無旋鑽之同心圓。

  AⅡ型穿孔石器共16件,重量在312~165克之間,長度在9.8~7.3厘米之間,穿孔的孔表直徑在2.5~1.6厘米之間,孔內直徑大都在0.5厘米左右,器形均爲圓形或橢圓形,大部分都是對鑿穿孔,有的在一側邊沿還有繫繩的凹槽。T11③:224,圓形,礫狀砂岩,重208克,孔圓形,對鑿打孔,對鑿接口居中,孔的位置不在器形的中部,而是偏于一側,而與之相對應在邊沿琢出一道勒槽,以便于繫繩;T18③:70,圓形,礫狀砂岩質,這是一件在製造過程中損壞的廢品,從這件器物上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穿孔石器的製造過程,孔採用對鑿打制法,將通而未通,這件器物之所以打壞,在于其對鑿打孔時偏位達到0.5厘米,而整個器形又較小;T11③:177,圓形,礫狀砂岩質,對鑿打孔,未通,孔表的直徑1.6厘米,這是一件尙未製成的穿孔石器;類似的半成品、殘器還有8件。T8①:1,圓形,礫狀砂岩,重288克,對鑿打孔,孔壁凸凹不平,對鑿接口居中,鑿通後再有旋修,在一側邊上打琢槽口便于繫繩;採:90,近圓形,礫狀砂岩,重量165克,孔呈橢圓形,對鑿打孔,孔壁無旋修之同心圓,對鑿接口居中,邊沿一端有打琢勒槽,與穿孔配合便于繫繩;H1:2,橢圓形,礫狀砂岩(紫紅色變質砂岩),重量312克,對鑿打孔,孔未打通而將要通,是一件半成品。孔呈圓形,孔表直徑1.8厘米;T1②:17,橢圓形,長徑10.5厘米,短徑7厘米。礫狀砂岩,對鑿打孔,孔壁凸凹不平,無旋鑽之同心圓,孔表大,孔內小,對鑿接口居中,穿孔位置居中;T21③:4,橢圓形殘器,殘長6厘米,寬8.2厘米,厚2.2厘米,礫狀砂岩,單面打孔,未及鑿通而器身已吿破損,呈圓形,孔徑2.2厘米,深1.3厘米。

  B型穿孔石器共18件。這類石器沒有人工穿孔,都是自然穿孔(或爲海蝕,或爲某種海洋生物所致)。有的穿孔石器上的自然穿孔很多,或穿孔只穿到一半,或將通而未通,或只有一個淺淺的印痕,其深淺不一,大小各異。但是,只要其中有一個穿孔是穿透的,可以繫繩的,並有一定的人類使用痕迹,我們就將其歸入B型穿孔石器。根據這類石器的大小,可以分爲兩個亞型,BⅠ型穿孔石器重量大於或等於500克;BⅡ型穿孔石器重量小500克。

  BⅠ型穿孔石器僅1件。標本T4②a:4,礫狀脈岩,重量696克,最長處12.8厘米,最寬10.8厘米,呈不規則形,上部平直,下半部圓弧呈袋狀,穿孔爲天然形成,孔直徑1.5厘米,位于器形的上部,呈圓形,孔的邊沿勒痕明顯。

  BⅡ型穿孔石器共17件。均爲礫狀砂岩,重量在35~350克之間,長度在4.15~11.9厘米之間。器形有圓角三角形、長條形,圓形、橢圓形、不規則形等多種,大多數穿孔的位置都不是在中間,且穿孔均爲斜穿,直徑在1.9~0.35厘米之間。T19④:22,圓角三角形,長9厘米,短6.3厘米,孔圓形,一面大一面小,孔位于一側,孔壁斜直,孔的一側與對應的邊上有明顯的綁痕;標本T14③:44,長條形,長8.7厘米,寬4.1厘米,穿孔位于一端,孔一面大一面小,孔壁斜穿,內弧近直,孔邊沿有明顯綁痕;標本T29 ②:04,長條形,穿揷孔一面大,一面小,大的呈橢圓,小的呈圓形,孔壁斜穿,內弧直,孔位于一端,有明顯綁痕。

  由於這批穿孔石器大部分都有明顯的捆綁痕迹,説明與穿孔石器配合使用的是繩索,而且穿孔實際的直徑大都很小,人工穿孔都是孔表大孔內小,自然穿孔則大都是一面大一面小,而能穿過穿孔的物體的最大直徑只能是穿孔的最小直徑。實際測得這批穿孔石器的最大穿過直徑爲1.8厘米(T21②:32),直徑超過1厘米的只有6件,有33件穿孔石器內穿直徑小於1厘米,其中大量的是在0.6厘米左右,這種情况,使我們完全可以排除這批石器用于松土工具——重石的可能。我們認爲,這批石器中的AⅠ、BⅠ型完全可能作爲沉石使用,而與之相對應,AⅡ、BⅡ型穿孔石器則可能作爲網墜使用①。寶鏡灣遺址之中出土的穿孔石器明顯有兩種:一種是用對鑿法打制出的穿孔石器,一般一件石器上只有一個人工穿孔;另一種是看不出打鑿痕迹的穿孔石頭,但仔細辨別,往往在其上可以發現使用的痕迹(其用途在上面已作初步的推定)。

  需要特別説明的是,寶鏡灣遺址之中出土了一種不知用途的穿孔石頭,在一件石頭上常常有多處穿孔,有的孔深,有的孔淺,有的孔穿透,有的孔未能穿透,均未有鑿打痕迹,而且孔壁都較爲光滑。最初出現時,眞不知先民用何種方法製作,以作何用。着實讓人費解了好長一段時間。最初,我們曾冒出一種想法:先民是否用來作爲鑽孔的訓練?因而不在乎其深淺與大小,不在乎是否鑽通。但對其鑽孔方法始終不得其解,更沒有想到這會是自然形成的孔。一個偶然的機會解開了這個迷。1999年,珠海市博物館一行人等參加香港的文物普查,在屯門附近的一個叫丫洲島的小島的海灘上,發現成片的大量穿孔石頭。從這些石頭的大小、形狀、質地到孔的大小、形狀、特點,都與寶鏡灣遺址出土的同類穿孔石頭接近。丫洲島海灘由於海水的漲潮與退潮,一些有孔石頭時而在水中浸泡,時而露出水面,俯身拾起這些有孔石頭,偶爾還能發現藏在孔中的海生物。大自然的造化眞是神奇,難道還有一種能鑽石洞的海生物?不管這些洞是其中的海生物自己鑽的,還是原來就有的,海生物與這個海灘上的有孔石頭關係密切是十分明顯的。這樣多到不可計數的有孔石頭,已經足以説明自然穿孔石頭在海島海邊有存在,有的已經爲人類所用,或爲沉石,或爲網墜,有的用于我們不知道的用途,而大量的還僅僅是一塊自然的有孔石頭。

  廣東陽春獨石仔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的發掘報吿①載,該遺址上文化層年代在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其中所出貝殻經碳十四測定爲距今14900±300年,下文化層年代爲新石器時代早期之初。兩文化層共出土穿孔石器9件,均以河灘礫石爲原料,其中有照片可見的有兩件,一件編號爲T2②:10的穿孔石器,從照片上看它周邊光滑,仍保留着扁圓礫石的自然光面,只是左部似有小小瑕疵。另一件編號爲T4④:4的穿孔石器,則僅存大半部分,除斷裂的缺口外,在中間還留有打制中孔時殘存的疤痕,不過周邊仍保留着河灘礫石的自然光面。

  二、穿孔石器的用途

  穿孔石器被寶鏡灣遺址先民作爲網墜、沉石使用,主要用于下海捕魚的情况是十分清楚的。但是在其他地點出土的穿孔石器,則或被其推定爲狩獵工具。認爲在使用時系上繩索,繩索的一頭通過穿孔綁好繫牢,另一頭握在狩獵人的手里,使用時狩獵者先在頭頂旋轉繩索,帶動穿孔石器作圓周運動,當穿孔石器旋轉到較高速的時候,狩獵者將手握着的繩子放開,離心力使穿孔石器沿切線方向飛出,産生驚人的速度和力量以達到追趕捕獵物的目的。這種用途的工具有人稱之爲流星索,亦有人稱之爲飛石索。不過,廣東省博物館鄧小紅認爲,通過觀察,兩廣地區出土的這類穿孔石器不是狩獵時用的“飛索石”而是一種“重器”,用于點播或採集①。他認爲,首先兩廣地區原始的穿孔石器,由於它旣無光澤又無色彩,所以它們不可能是懸挂于身上的裝飾品。由於穿孔石器的製造工藝相當對於當時的生産力水平來説,是旣費工又費時,古人是不會輕易拿來抛、擲、甩以獲取獵物的。再者,從出土的穿孔石器的遺址周圍環境來看,多半是樹木旺盛之地,若穿孔石器作爲飛石索將無法施展其技,所以認爲穿孔石器不可能是狩獵工具。但如果用一根樹枝或木棒從穿孔石器的中孔穿過,將其固定在離尖端10~20厘米處,將獲得一件得心應手的採集和點播工具,這種組合工具比單純的由一根木棒所製作的採集和點播工具,在使用時明顯增加了穩度、力度、硬度和準確度。由於兩廣地區距今1萬年前後,主要是處于狩獵和採集經濟階段,原始農業已經萌芽,所以他認爲兩廣地區原始的穿孔石器,是一件由木棒和穿孔石器組合的採集和點播工具的一個重要構件。 

  落筆洞遺址發掘者在報吿中在也將穿孔石器稱其爲“重器”或“環狀器”。這里取名“穿孔石器”或“環狀石器”,只是就其形狀的一般性描述,取名而已,而稱之爲“重器”則有從功能上認可的意思。其實這類穿孔石器並不一定就是“重器”。落筆洞遺址出土6件穿孔石器,都是火成岩質的礫石石器,都爲圓形,直徑在9.6~7厘米之間,器身渾圓厚重,保存完整。製作上,爲打鑿後經過磨制而成,穿孔爲兩面打鑿後稍加磨制,孔表大,孔內小,一般孔表直徑在4~2.1厘米之間,穿內直徑在1.8~1.3厘米之間。厚度在5.9~3厘米之間。由於通過穿孔石器中的穿孔的最大直徑,只能是穿孔的最小直徑,只有1.8~1.3厘米之間,因此,該穿孔作爲穿在木棍上或竹子上的可能性比較小,而用于系上藤或者其他植物編織的繩索可能性最大。

  人類祖先發明網魚技術的年代,應該在舊石器時代晩期,據參加過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發掘的劉侍中先生介紹,在仙人洞遺址地層中就曾經發現當時的網墜。仰韶文化時期,中原地區的許多遺址中都發現過網墜。説明新石器時代中期網魚技術已經十分普遍。南海先民最早使用網魚技術的時間目前還不清楚①,這一地區考古遺址中大量出土網墜的年代主要在距今4000年前後。但不出則已,一出現就顯示出強大的技術、力度與規模支持。一是網墜的數量相當多,從珠海寶鏡灣遺址來看,發掘面積500平方米,出土石墜1000多件,平均每平方米發掘面積內出土2件多網墜,可見密度是相當的大;二是個體大,這里出土500克以上的大型網墜幾十件。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