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世本》記載説:“古者觀落葉因以爲舟”,而《淮南子》進一步記述説:“見竅木浮而知爲舟”。這些就是我們的祖先在與大自然的長期鬥爭中總結出來的對物體具有浮性的認識。日積月累,經過不斷地探索、實踐,渡水工具如木頭、竹筒、葫蘆、浮囊等産生了,並一步步向舟船的方向發展。漂木、浮竹、腰舟發展爲筏、獨木舟,而後又發展成爲“木板船”、“木帆船”。
獨木舟是人類文化史上出現的第一艘漁船。長期以來,對它的産生年代、發明人,可以説是衆説紛紜,莫衷一是。《釋名》説:“黃帝作舟。”《易·系辭》説:“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乾》、《坤》,刳木爲舟,剡木爲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拾遺記》説:“軒轅變乘桴以造舟楫。”《世本》説:“共鼓,貨狄作舟。”《説文》説:“古者共鼓貨狄,刳木爲舟,剡木爲楫,以濟不通。”《山海經》説:“番禺始爲舟。”《墨子》説:“巧倕作舟”;又説:“棄作舟。”《呂氏春秋》説:“虞姁作舟。”《發蒙記》説:“伯益作舟。”西晉棗據《船賦》説:“因垂象以造舟。”《物原·器原》上説:“伏羲氏始乘桴,軒轅作舟楫。”在外國也同樣有很多造舟的傳説,如上帝給人們造過“諾亞方舟”等等。今人看來:獨木舟決非古代某一個人的發明,更不是上帝、聖人的創造,它是我們的祖先集體智慧的結晶。一般認爲,早期獨木舟的發明與使用,是利用天然腐朽成凹槽的樹段而成的,這種樹段的排水體積較大,而且比用木頭、竹竿或蘆葦捆成的筏更加結實,不易散架。於是開始有意識地將木頭挖成槽,這就有了人工製作的獨木舟。近年來,舟船的起源硏究有了較大的突破性進展:考古已經發現距今7000~8000年間的獨木舟和木槳。
文獻中記載的南海漁船較多,可惜時代都較晩。南海漁船種類很多,船型也很複雜。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記載的明代廣東漁船有:“捕魚者曰香■,亦曰鄉 ,曰大澇罾,小撈罾。其四櫓六櫓治者曰小■,八櫓者曰大■,曰索罛船,曰沉罾。其曰朋罛者,以船數十艘爲一朋。同力以取大魚,故曰朋罛,亦曰擺簾網船。其上灘瀨者,曰匾水胎,即艑艖也;亦曰扒竿船。叉二木于船首以張帆席,故曰叭竿,竿,即檣也。蛋人所居艇。”清末以來廣東漁船船型的一般特點是船體長大,除粵東和北部灣外,其他地區的漁船多有龍骨,吃水較深。以船側外板加強縱向結構,以較密的肋骨與隔艙板加強橫向結構。船首尖,脊弧低,甲板拱梁小。舵近方形,有揷板。桅多前傾,用草包席硬帆,帆力強。
從作業方式來説,廣東沿海的漁船以各種拖網爲主。其中,粵東有包帆拖船,帆面較大,位置較好,拖力強,在深水區操作靈活,但穩性差一些。粵中有七艕拖船,因船側有七道外板而得名。七艕拖船的特點是船體狹長,船頭斜上成劈形,易破浪,航行快,穩性好。舵杆垂直,舵葉上開孔。尾部特高,不易上浪,但起網操作不便。粵西有三角艇,船體寬,帆面大,航速快,拖力強,操縱靈活,但因船體較小,不耐風浪。此外,廣東沿海的漁船還有外羅、臨高、北海的大拖等拖網船,以及索古等圍網船,各種流釣船。其中最大的一種釣船是海南島紅魚母子釣船,其母船尖頭圓尾,船尾高翹,帆面較大,穩性較好。甲板面可放小釣艇20只左右。船內前後相通,沒有隔艙板,橫向強度較差,航速也較慢①。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