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塊石頭,一堆篝火,先秦時期南海島民燒烤着捕撈的海魚、射殺的野獸,享受着美餐,其樂融融的場景可以想見。不過,當時的食物還不僅僅是採用燒烤一種加工方法,用容器炊煮食物,要佔到相當的比例。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幾乎所有的先秦文化遺址之中都發現陶釜(或陶釜的殘片),有的地方甚至發現成套的陶器,如罐、豆、杯、盆、鉢、盤、碗等,炊器、貯藏器、盛食器、水器一應俱全。一些遺址中,陶罐和陶杯也有用于炊煮的現象。陶釜爲圜底的陶器,功用同于現在的鍋,成語中有“破釜沉舟”,説的是打破煮食用的鍋,弄沉渡江用的船,比喩背水一戰的決心。釜是最早産生的陶器種類,見于報導的中國早期陶器,大都是釜的殘器。在陶土中加砂,製成的陶器更加耐高溫,不易開裂,而經過淘洗的陶土則可製造更加精製容器。一些先秦古遺址之中出土的陶片數以萬計,陶釜的底部和部分陶罐的底部,還可以看到長期燒烤的煙炱。可知熟食已經成爲先民們的主要生活方式。當時炊煮的食物,不僅是肉類,還有穀類農作物。由於石磨盤、石磨棒、石磨球等澱粉類加工工具的大量發現,可以得出上述結論。從珠海寶鏡灣遺址出土的陶釜看,大的直徑可達50厘米,煮熟一釜食物可供10余人吃飽,小的直徑只有10餘厘米,煮熟一釜僅可供一二人食用。中原地區常見的陶鼎、陶鬲、陶鬹在環珠江口地區較爲少見,陶釜是海島先民生活中的重頭戲,從某種意義上看,南海島民的文化是一種釜的文化。
北方天冷,氣溫低下,燒竈除了燒煮食物之外,常年需要燒火取暖;南方氣溫較高,特別是在環珠江口地區,氣候炎熱,幾乎整年都不需要燒火取暖。在環珠江口地區,燒竈僅僅是作爲燒烤炊煮食物之用。這應當是地理位置稍靠北的地區先秦時期燒竈大都有向下挖掘的火膛,而環珠江口地區大都是地面式的燒竈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過,雖然南方天熱,不需要向下挖掘竈坑,就能達到良好的熱效能,但是,沒有向下挖掘的火膛,火種如何保存倒是一個問題。南方天氣潮濕,嶺南一帶每年還有幾個月的梅雨季節,平面的燒竈要保存火種十分困難。我們只能推測:先民們已經熟練地掌握了取火技術,可以短時間內快速生火。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