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我們還難以給精神生活下一個明確的定義,這需要哲學家、思想家加倍的努力,這是我們的期待。但我們卻明顯感覺到了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諸多聯繫與區別。
美國有一位著名的學者,曾經寫過一部專門的書談《精神生活》。作者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1906~1975)被稱爲20世紀最偉大、最具原創性的思想家之一。她將《精神生活》分爲“思維”、“意志”和“判斷”三部分,亦即她所認爲的精神的三種基本活動。由此,她對精神活動進行了全面而富于洞見的分析①,國內也有學者硏究精神生活②,提出“如果説科學是一部記載着人類對自然界探索的歷史,哲學則可以説是人類不斷加強對精神自身及其存在方式的反思與硏究的歷史”。
德國哲學家奧伊肯(Rudolf Eucken,1846~1926)曾活躍于前一個世紀之交的哲學界,是生命哲學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生活的意義與價値》(1908)中,對自己所建立的精神生活的哲學做了通俗扼要的解説。他認爲不但宗敎,而且人類精神活動的一切領域,包括道德、藝術、科學,只要它們確實是一種精神性的活動,就都是以承認作爲整體的精神生活的存在爲前提的,並且是這個整體的某種體現。如果沒有這個整體在背後支持,作爲它們的源泉和根據,它們就會喪失其精神內容,淪爲世俗利益的工具。在此意義上,一種廣義的宗敎精神乃是人類一切精神活動的基本背景。也就是説,凡是把宗敎、道德、藝術、科學眞正當作精神事業和人生使命的人,必定對於精神生活的獨立價値懷有堅定的信念。在精神生活的層次上,不存在學科的劃分,眞、善、美原是一體,一切努力都體現了同一種永恆的追求。
人類社會生活可以分爲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兩個方面,在本質上是互相包容的。物質生活的生産方式制約着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精神作爲人的存在屬性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現。《辭海》中,精神釋爲意識、思想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或指神態、心神的集中與取向的程度。精神生活一般指人們爲了生存和發展而進行的精神生産和精神享受的活動。包括世界觀和人生觀的確立、理想的選擇、道德品質的修養以及興趣、信念、社交、愛情和對知識追求與文化娛樂享受等。童世駿敎授提出,精神生活自身可以劃分出三種生活,即與肉體生活相對應的心理生活、與經濟生活相對應的文化生活和與日常生活相對應的心靈生活①。李伯謙敎授曾撰文《關於精神領域的考古硏究》,他也認爲“精神領域包括範圍十分廣泛,人對宇宙,對世界的看法,人對人類自身的看法,人們的宗敎信仰,倫理道德觀念,審美情趣,社會意識等等都屬於精神領域的東西①。”毫無疑問,人類童年時期,人們關注的重點是食物的攫取,精神生活比較貧乏,但並不意味着當時的人們沒有精神生活。我們從南海邊沿的諸多遺址中的考古發現可以看出,原始的宗敎意識已經在先民中形成,人們具有相當的審美眼光,製作出精美的玉石器、彩繪陶器,甚至還有舞蹈、音樂與岩畫。
作爲一個考古學家,我們對先秦時期南海漁業先民精神生活的考察不會只是從哲學的層面,或只從概念上做文章,而是從古文化遺址的發掘與整理所發現的蛛絲馬迹中,從古人留下的遺迹遺物的分析中,尋找出反映精神生活的信息,這是可能的,正如李伯謙敎授所言:考古調查、發掘出來的遺物、遺迹,儘管都是物質,但都是人們有目的的精神活動的産物。
在人類早期的精神生活中,音樂和舞蹈一定佔有相當的地位,原始人類在音樂與舞蹈方面的造詣一定是非常高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距今8000年前的舞陽賈湖遺址中,出土大量的骨笛,可以探知一二,從現在的後進的民族中我們也可以推知,特別是從珠海寶鏡灣岩畫之中,還明顯可以看出當時人們作舞蹈的圖案。這是我們深信不疑的。但是,音樂與舞蹈這類的精神活動,難以較好地保存流傳下來,這也是明顯的,盡人皆知的事情。即使是留傳下來了一部分,也不知已經變化了多少。好在我們從古人的造型藝術中,在古人有意與無意的物品裝飾中,在古人舉行的某些活動的遺留中可以窺測到一些早期人類的精神活動。總的看來,南海北岸先民的精神世界中鬼神思想是十分明顯的,從對祖先的祭祀,到對神靈的崇拜,從墓葬中、岩畫里到玉器製作,都充分表現出來。廣東曲江石峽遺址也有出土跳舞的陶片文飾。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