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重華(遠古時代)
字都君。號有虞氏。舜帝。冀州人。
姚重華是黄帝之子昌意的第七代子孫。史稱虞舜。姚重華少年時期於歷山耕種作息,又於雷澤打魚爲生。他二十歲時被部落聯盟議事會推舉爲堯的繼承人。
堯帝令其代理部落聯盟首領,並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與姚重華,使其攝政。經過十七年的考察之後,堯帝認爲其治績很好,具備了治國才能,之後禪讓帝位給姚重華繼承。
姚重華的確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物,其執政後能團結各族,分别任用禹、皋陶、契、后稷、傻益等人治水、作刑立法、執掌教化、農業、畜牧業等,取得了非常偉大的成就。
年老之後,姚重華把自己的帝位禪讓給禹。
史稱三皇五帝,姚重華爲五帝其中之一。
姚虞思(遠古時代)
河南虞城人。國王。
姚虞思是帝舜姚重華的後裔,有虞國(今河南省虞城東北)的君主。與皇後生下兩個女兒,叫二姚。
夏后相爲禹的後代,是有夏國的君主。有夏氏已漸衰亡時,被有窮氏后羿取代了有夏氏的政權,后羿却棄用武羅、伯因等一群賢臣而任用姦人寒浞爲相。
寒浞是伯明後寒的惡子弟,因爲行爲不端和無信被伯明後寒所棄逐。寒浞媚於内而施賂於外,獲得后羿的信任和重用。他施展姦謀,逐漸取得大權。寒浞指派同謀殺害了后羿,篡奪了國家政權,並佔有后羿的妻子,生下了澆與兩個兒子,分别封在過(今山東省掖縣西北)、戈(今山東省掖縣一帶)二地。
寒浞之子澆奉父命興兵滅掉了斟灌和斟尋氏,殺了夏后相。皇后緡正懷孕在身,她逃到了有仍氏那裏,生下了兒子姒少康。澆派遺椒搜捕少康母子,於是他們逃奔到有虞氏那裏。後來姒少康被姚虞思任爲庖正(厨官)。國君姚虞思不忍心賢者大禹後繼無人,便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公主)許配給姒少康,并封地於綸(今河南省虞城東北一帶)。
據《左傳·裹公元年》、《左傳·裹公四年》、屈原《離騷》傳。
二姚(遠古時代)
(即姚姓姐妹二人)河南虞城人。妃子。
夏朝任帝姒少康的妃子。
二姚是有虞國(今河南省虞城東北)國君姚虞思的兩個女兒,又稱大姚、小姚。夏后相的兒子姒少康與母親緡逃亡到有虞國, 受到優待,姒少康被姚虞思任爲庖正(厨官)。後來父親將她們嫁給姒少康。
姒少康立志復國,後逐步收復部衆,積聚力量,與有夏國遺臣伯靡率兵打敗了寒浞。在過(今山東省掖縣西北)消滅了澆,又在戈殺死了,最終消滅了寒浞。重新建立了夏朝,成爲夏朝的任帝。後來姒少康封大姚、小姚姐妹爲二妃。
據《左傳·裹公元年》、屈原《離騷》傳。
姚光(春秋時期)
吴國人。
姚光是春秋時代吴國的一位得道之士。據傳姚光苦苦修煉數載,終於獲取仙方神丹。後被傳説成爲神仙道士,忽隱忽現。能够“分形散影”,還具有“火燒不焦,刀砍不傷。”的神通。
三國時,吴主孫權曾經試之。孫權命手下堆積木柴數千束,令姚光坐在柴堆上,然後四面點燃柴堆。一時火焰衝天,烟火遮天蔽日。觀看者滿城皆是,都説姚光這回必死無疑。過了許久,大火熄滅,只見姚光神色如常,在灰燼中彈着衣服,而且手中拿着一捲書。孫權取書來讀誦,但不能理解書内文字的意思。據傳説到了唐代武德年間,姚光又重現於世上。
姚句耳(春秋時期)
鄭國大夫。
姚句耳爲春秋時期鄭國重臣,鄭成公時諫議大夫。《左傳》<晋侯及楚子,鄭伯戰於鄢陵>。
《左成十六年傳》:
鄭人聞有晋師,使告於楚,姚句耳與往……句耳先歸,子駟門焉,對日:“其性速,過險而整,速則失志,不整喪裂,將何以戰?楚懼不可用也。”……
譯文:
鄭國人聽到晋國要出兵,就派使者報告楚國,姚句耳與使者同行。……姚句耳首先從楚國歸來,子駟向他詢問有關情况,姚句耳回答説:“楚軍行軍迅速,經過險要的地方行列不整齊。動作太快了就會考慮不周全,不整齊就喪失了行列。考慮不周全,行列喪失,怎麽能打仗?楚國恐怕是不能依靠了。”……
姚旦
字元太。春秋時期人。學者。
姚旦對經學研究頗深,後來他得到了尹真人喜之秘笈,成爲名家周亮的老師。見《列仙傳》。
姚姬(戰國時期)
楚國人。
姚姬爲虞舜後裔,世居河畔,是一位長得非常美麗的民間女子。
楚懷王執政時(公元前328—公元前299),信重屈原,任屈原爲三閭大夫。楚頃襄王(公元前298—公元前263)繼位後,聽信讒言放逐屈原,屈原作《離騷》,自沉汩羅江。
頃襄王悔悟後,帶屈原弟子宋玉(楚蘭臺大夫)、唐勤、景差同游雲夢臺。宋玉懷念恩師,觸景生情,作《高唐賦》。宋玉在雲夢臺與姚姬相遇, 兩人一見鍾情,他被姚姬的美貌吸引,驚爲天上仙女 。姚姬讀了宋玉的《高唐賦》,也愛慕宋玉英俊風流, 文采華章。再讀宋玉作的《巫山高賦》,更是傾仰其才華出衆。後兩人共飲合卺交杯酒,奏同心樂,結爲伉儷。宋玉爲姚姬而作《神女賦》,成爲千古美談。姚姬也因此被傳説爲巫山神女。
姚賈(戰國時期)
趙國人。
御史大夫。上卿。千户侯。
姚賈是戰國時期的秦國使者、説客。爲了統一六國,秦始皇加强與各國之間的聯繫,采取各種戰略與戰術。外交亦是其中重要手段之一。
秦始皇精選了一批既有謀略又具有口才的使者,來往於各國之間。姚賈是其中一個,因其常常有出色的表現,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而獲得秦始皇的信任。秦始皇特别委任他出使於韓、魏、楚,燕、趙、齊國。姚賈每次出訪都是滿車綢緞絹帛,或是金銀珠寶。他面對對方上至國王、宰相,下至武將文官等群臣。極盡能耐進行遊説,先是厚禮重金,再而挑撥離間,又許兵器戰馬糧草,甚至割地封侯。之後加上種種威脅,恐嚇手段,憑其軟硬兼施的計策和三寸巧舌,促成各國都與秦國結盟,致使六國之間互相猜疑,矛盾危機重重,甚至對抗開戰。從而達到秦始皇分而治之的目的。後經宰相李斯的推薦,更獲得秦始皇的賞識和深信,被封爲御史大夫、上卿,後封千户侯。
姚賈原爲趙國人,其父親曾爲大樑看門人,在魏國當過盗賊。後來姚賈被趙國驅逐出境。姚賈還參與李斯一起殺害韓非子。
姚平(漢朝時期)
河東人。西漢學者。
姚平爲漢代著名的經學家,諫議大夫。姚平受焦廷壽於京房,爲鄭國博士。由是易有京氏之學。
姚貞淑(漢朝時期)
廣東惠州府博羅人。姚貞淑,又名姚娘。
在漢成帝河平年(公元前28年至公元前25年)間,廣東惠州府博羅有一位民女叫姚貞淑,姚姑娘奉侍父母,遜順孝敬,爲鄉里稱道。惜於妙齡如花之際突然身亡。去世後她却有靈神,之後人們在博羅的盤陀鄉東莫村邊爲其立廟祀祭。
到了宋代,陳堯佐奉命駐守惠州,自京城出發,及同潮士許申等人同行。將要到達駐地的一天,他們將船泊於東莫村河邊過宿。夜間突然見到披甲戴盔的軍隊有數百人之衆,隱約聽到有人呼喊:“今夜丞相漕使會宿於此地,對百姓少有疏忽損失,不必宥。”陳堯佐覺得甚爲驚奇,第二天到村中尋訪,才知道原來這裏有座姚娘廟。
後來陳堯佐果然仕途順直,屢獲昇職,直至官拜宰相。許申也任轉運使等職。這真是應了當初的預言。
姚恂(漢朝時期)
漢代將軍。
姚恂出生於漢代陽朔、元延年間,(大約於公元前24年至公元前10年期間),他曾在漢朝王莽執政時任寧始將軍、諫議大夫。後來姚恂因爲與王莽政見相异,被王莽免任寧始將軍職。
見《王莽傳》
姚文式(東漢時期)
廣西合浦人。漢代官員。
姚文式生性聰明,愛讀百書,博古通今。東漢建安年間(196—219),姚文式舉茂才,後官任文州治中一職。當時步暨任交州刺史,打算到交州境内建設會都, 姚文式爲步暨謀劃,指畫漢初南海尉趙佗的舊治,建議立城郭於番山之隅,獲得步暨准許而建。番禺成爲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對緩和嶺南百粤及中南半島的南安國(今越南)起到很大的作用。
姚伷(三國時期)
字子緒。蜀國閬中(今四川省)人。三國時代官員。
三國時期的建興年中,姚伷任廣漢太守。當時諸葛亮駐漢中,任命姚伷爲政府主要官員。諸葛亮强調衆官員説:“爲政官吏要剛柔并存,以廣文武之用。這樣可稱之博雅啊!望各位同心協力辦好此事。”姚伷爲官文武兼備,較好地發揮其的政治才能, 姚伷曾經被作爲一個好官的榜樣,受到了蜀國的封賞。
後來姚伷遷昇任尚書僕射。其始終都非常關注平民百姓的生活。當時世人都敬佩姚伷真誠老實的品格。
姚信(西晋時期)
字元直,一説字德佑。西晋吴興(今浙江省)人。一説福建浦城人。語文學家。
姚信曾從錢塘範平爲師,研究《墳》、《索》等典籍,學識淵博。後進入仕途,位高德重備受尊敬。及孫皓繼位登帝,尤信任重用姚信, 其後官至太常卿一職。姚信著有《易》,與苟、虞相類。苟氏《九家集解》多引其説。所注《周易》、《七録》著録十二多卷,失傳。《姚信集》二卷,《士緯新書》十二卷、《姚氏新書》二卷皆失傳。
姚信還精於天文易術之學,著有《昕天論》。
姚弋仲(280—352)
南安赤亭(今甘肅省隴西西)人,羌族。冠軍大將軍。車騎大將軍。大單於。高陵郡公。
姚弋仲是十六國時期南安赤亭(今甘肅省隴西西)人,爲燒當的後裔。其先世皆爲羌族首領。祖父姚柯回,力助魏掎薑維於沓中,多次獲勝。後以功績授綏戎校尉及西羌都督等職。
西晋末年永嘉之亂,姚弋仲率部向東徒遷至榆眉(今陝西千陽東部),共有軍隊民衆數萬計。先後依附前趙、後趙,被劉曜任爲平西將軍、封平襄公。石虎時, 姚弋仲率部隨石季龍遷居清河(今山東臨清東部)灄頭。後被任爲奮武將軍、封襄平公。
太守元年(公元349年), 姚弋仲鎮壓樑犢起義軍,後趙滅亡,降歸東晋。永和七年(公元351), 姚弋仲任車騎大將軍,大單於。姚弋仲於永和八年(公元352)去世,終年七十三歲。後封爲高陵郡公。
姚襄(329—357)
字景國。十六國時期南安赤亭(今甘肅省隴西西)人,羌族。大單於。大將軍。
姚襄爲羌族首領姚弋仲的長子。晋代永和八年(公元352年)父(姚弋仲)身亡後,由姚襄率領部下軍民進駐譙城(今河南省夏邑北)。晋慕容俊任爲豫州刺史、丹陽公。次年姚襄反叛晋,施計略偷襲晋軍,大破殷浩的軍隊。後屯兵於盱眙,同時積極招兵買馬,廣納人才,聚集了七萬多軍隊。姚襄自己號稱大將軍,封爲大單於。
之後,姚襄轉移部隊,在許昌(今河南省許昌東部)屯兵積糧,積極備戰謀取關中。姚襄曾被晋將軍桓温所敗,撤軍至河東。後在三原(今陝西省東北)與前秦苻眉所率領的軍隊進行了大决戰。結果失敗,被苻眉殺死。
姚萇(331—393)
字景茂。南安赤亭(今甘肅省隴西西部)人,羌族。十六國之後秦國王。
姚萇是十六國時期後秦國的建立者。姚弋仲有四十二個兒子, 姚萇排第二十四。姚萇爲姚襄之弟,姚襄戰敗身亡後,姚萇便率衆部投降於前秦,於苻堅時任龍驤將軍。
苻堅是一位豪杰,在他的手下收留了許多後來在北方建立國家的將了英才,姚萇就是其中的一位。苻堅於淝水之戰大敗後,姚萇即審度當時的天下形勢,他看不到前秦的希望。當即爲自己的前途做出了决定:馬上率舊部羌人獨立,背叛了之前一直器重和深信他的苻堅。
姚萇於公元384年自稱大將軍,大單於。稱萬年秦王。進駐北地(今陝西省耀東縣東南)公開與前秦作對。
而這時的前秦,國家實力比肥水之戰前差得多了。眼看要走向衰亡。即便是苻堅這樣的亂世偉人,也對之無能爲力。當時西秦的慕容冲正在與前秦作戰。不久,就把長安包圍起來。而姚萇此時却按兵不動,處於觀望之中,等着坐收漁翁之利。果然,不久長安城就被攻破了。苻堅在西燕的追擊下,匆匆逃往五將山。姚萇不失良機,派兵將五將山緊緊包圍,乘人之危,活捉了苻堅,還有張夫人、苻堅的兒子苻洗、女兒苻寶和苻錦。
捉獲苻堅後,姚萇起初對這個有恩於他的舊主還念舊情,很客氣,像對賓客一樣厚禮相待。但在向苻堅索取玉璽和要求禪讓帝位時,遭到了苻堅的拒絶和痛駡,結果又氣又怒的姚萇恩將讎報,殺死了苻堅。
姚萇趁西燕撤離長安東去的時機,及時進駐長安城,在此稱帝,建立了後秦國家。
苻堅死後,他的兒子苻丕在前秦幽州刺史王文立的擁立下,登上王位;改 元大安。
苻丕當上皇帝後,就着手策劃如何消滅姚萇。但一年之後就死於非命(被馮該殺),接着由苻堅的族孫苻登在部下的勸進下登上皇位。稱帝後的苻登與姚萇交戰,但没有取得一點戰果。隨後苻登漸漸失去了戰勝姚萇的信心。
公元392年,姚萇突然染病在身,并且卧床不起,一年之後在長安病故,享年64歲。
謚號:武昭帝。
廟號:太祖。
安葬地:原陵。
在位時間:公元384——393年
曾用年號:白雀、建初。
姚碩德
十六國時期南安赤亭(今甘肅隴西西)人。羌族。後秦國宰相。將軍。
姚碩德爲姚弋仲之子,姚萇之弟。父親姚弋仲統所部羌人居於隴上。後秦白雀三年(386),其兄姚萇稱帝,姚碩德舉兵於秦州響應,拜都督隴右諸軍事、征西將軍、秦州刺史、領護東羌校尉保衛西境 。後受命鎮李潤堡,保衛北邊。
姚興即位,封姚碩德隴西王。皇初三年(396),姚碩德討平諒胡金豹於水洛城,擊敗並降服上薑乳,任秦州牧,領護東羌校尉,鎮守上都。姚碩德治軍嚴明,深受民衆擁護,史書有載其“軍無私掠,百姓懷之”。弘始三年(401),攻打後凉吕隆,至姑臧(今甘肅武威),撫納夷夏,分置守宰,節糧積粟。姚碩德以軍令整齊,秋毫無犯,“西土悦之”,吕隆、北凉的沮渠蒙遜、西凉的玄盛皆譴使請降,之後一統河西。
弘始七年(405),姚碩德擊敗並降服了仇池的楊盛。力佐後秦,屢建大功。
姚碩德治軍紀律嚴明,對平民秋毫無犯。而深受當地百姓的擁護和稱頌。姚碩德在後秦朝廷中受到殊重禮待,國家行政大事,皆先諮詢其意見,然之後執行。後來任太宰之位。
姚緒
十六國時期南安赤亭(今甘肅隴西西部)人, 羌族。後秦國將軍。宰相。
姚緒爲後秦國君姚萇之弟。姚萇稱帝後, 任命姚緒爲征虜將軍,司職逮校尉,鎮守長安。姚萇死後,姚興即位,封姚緒爲晋王,主要守衛後秦國家東部。之後受命自龍門入蒲阪,出擊降服西燕河東太守柳恭。拜任並、冀二州牧,鎮守蒲阪。
弘始四年(402),後秦發動諸軍伐魏,姚緒受命統河東兵爲前軍節度。魏軍進攻蒲阪時,姚緒爲保城池,固守不戰,最後取得勝利。
姚緒歷任姚萇、姚興二朝要職,他既有戰功,亦頗具政績,受到了特殊待遇,可謂德高望重。朝廷政務大事,必定先諮詢姚緒,之後而再執行實施。姚緒曾任丞相,主持後秦國家政務。他死之後有資格配享姚萇的神廟。
姚旻
十六國時期南安赤亭(今甘肅省隴西西部)人。羌族。後秦國首任宰相。趙公。
東晋太元九年(384),姚萇建立後秦國稱帝,拜姚旻爲尚書令。後來姚旻遷昇爲太尉,封爲趙公。
姚萇臨終時,詔其與姚晃等人輔政。姚旻積極協助後秦國君姚興重視發展農業生産,加强教育學業,爲振興後秦國家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姚晃
十六國時期南安赤亭(今甘肅隴西西部)人。羌族。後秦宰相。
東晋太元九年(384),姚萇稱帝,任命姚晃爲右僕射。姚萇臨終時,姚晃與太尉姚旻等受遺詔輔助姚興治政。
姚興即位,即拜姚晃爲尚書令 。
姚興(366—416)
字子略。十六國時期南安赤亭(今甘肅省隴西西部)人。羌族。十六國時期後秦國王。
姚興爲姚萇的兒子,公元393年年底,姚萇在長安病故,姚興即位。登上帝位的姚興即與謀士良將從長計議,統一意見後,又與苻登展開决戰。他不像父親那樣,與苻登的戰争總是不相上下,互有勝負,而是一舉殲滅了苻登的軍隊主力。並乘勝追擊,在馬毛山一帶斬殺了苻登,解散了苻登的部隊。
之後,姚興又東征西討,先後平定了安南將軍强熙,鎮遠將軍楊多。平定了上圭乳的反叛、征服了晋弘農太守陶仲山、華山太守董邁。後乘勝進軍攻陷上洛。
姚興即位的前幾年,爲了加强後秦國家的實力,十分重視吸收和培養人才。爲了讓士子自由求學,政府立令對求學青年不加限制。姚興爲了培養合格的執法人才,在長安建立了法律學校。在廣泛吸收人才的同時,極力堤倡儉檏,下令嚴禁製造錦綉。官府所使用的車馬都很自然檏素,皆無金玉裝飾。當時的社會風氣上行下傚,後秦國家一時人人勤勞儉檏,不以奢華爲榮。
爲了發展農業生産,姚興下令釋放自賣爲奴婢的平民,讓他們回家鄉務農謀生,社會百姓安居樂業。
在姚興統治的後期,後秦國家還是出現了一些混亂的局面。原因是由他的兒子廣平公姚弼所引起的。姚興非常喜歡這個兒子,於是將姚弼召回長安,擔任尚書令、大將軍。而姚弼却仗着父親的寵愛,籠絡了一大批人馬,準備奪取太子之位。
公元414年,姚興病倒,太子姚弘天天侍候父親。弟弟姚弼見有機可乘,便準備實施他的計劃,但這個陰謀被他的兄弟姚裕及時發現。姚裕立即派人火速通知統兵姚懿及姚興的幾個兒子,讓他們趕回長安消滅姚弼。姚隧等人準備起兵,奔赴長安。恰恰在這個時候,姚興的病情好轉了,他就命令自己的幾個兒子不要回長安,原地待候,姚懿等人才罷兵。
宫廷大臣衆下乘機勸諫姚興處罰姚弼的叛亂之罪,可姚興愛其心切,不忍下手,只是罷免姚弼的尚書令就算了事。
公元415年,姚興病情加重,姚弼又一次進行纂奪太子之位的活動。事情敗露後,姚興因此大怒,把這個兒子及其同黨抓起來。但當要執法處死這個叛賊的時候,太子姚弘站出來對父親説:“兄弟之間不能和睦相處,都是因爲我的過錯。如果我死後國家能够安定,那麽我願意選擇死去。如果父王不忍心我死去,就讓我辭去太子之位。”姚興聽了之後一番感概,雖然受到感動,但還是把桃弼關押起來。後來,在姚弘的多次請求下,姚興終於釋放了姚弼及其同黨。
公元416年,姚興再次發病,卧床不起。姚弼眼見父親快不行了,野心又起。於是再一次行動奪取太子之位,結果仍然失敗。臨死之前的姚興聽到門外殺聲震天,便使出全身的力氣走到前殿,宣佈把姚弼賜死。姚弼的亂軍當即丢盔棄甲,四處逃散,姚弼也狼狽地逃往驪山。
政變剛剛平定,姚興便與世長辭。
謚號:文桓帝。
在位時間;公元393年—416年。
曾用年號: 皇初, 弘始。
廟號:高祖。
安葬地: 偶陵。
姚平(?—402)
十六國時期南安赤亭(今甘肅省隴西西部) 人。 羌族。後秦國將領。
弘始四年(402),姚平與狄伯支率領步兵、騎兵四萬後秦大軍討伐北魏。後秦部隊行至柴壁(今山西臨汾),没想到北魏大軍有備而戰。北魏大軍先是伏擊後秦軍隊,大大地打擊了後秦軍隊的士氣。後又截汾河水圍困後秦軍隊進行攻擊。姚興率後秦大軍援救,結果被魏軍阻擊在汾河對面,無法渡河援救,姚平唯有孤軍奮戰。經過數十天激戰,後秦軍隊糧竭矢盡,仍然無法突圍。最後,後秦軍隊大敗,姚平携二妾與部下投汾水而亡。
姚紹(?—417)
十六國時期南安赤亭(今甘肅省隴西西部) 人。羌族。後秦將軍。宰相。東平公。
公元397年, 以武都氏人屠飛,、啖鐵殺死隴東太守姚回, 佔據方山叛亂後秦國家。 姚紹受命前往討伐。姚興稱帝時, 拜姚紹爲將軍, 封爲東平公。
姚興臨終時,姚紹受詔鋪佐太子姚弘主政。姚興病,令其與侍中任謙等典禁兵,宿禁衛軍於朝庭内,鎮壓姚弼的謀亂。後姚紹又領兵鎮壓李澗羌作反叛亂。
姚紹忠心輔政,多次率兵擊敗北地太守毛雍和羌人之亂。東晋劉裕來伐,姚紹建議遷安定鎮户内以實京畿,以精兵十萬固守長安,但建議未被采納。次年姚紹相繼平定秦,並與州牧姚懿,征討北將軍姚恢企圖奪帝位的叛亂。
永和二年(417), 姚紹以戰功拜太宰, 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同年與姚鸞率兵五萬鎮守潼關,隨後被東晋大軍擊敗,姚紹因之憂鬱致病, 嘔血而死。
姚邕(十六國時期)
字子和、小字黄兒。南安赤亭(今甘肅隴西西部)人,羌族。音樂家。
姚邕是後秦國文桓帝姚興之弟,被封爲濟南公。匈奴赫連勃勃歸降後秦,姚興异常高興,封高官,又加厚爵。對其部下也許以特殊禮遇,并且對其深信不疑。而濟南公姚邕對此甚爲擔心,就進諫哥哥:赫連勃勃爲人貪暴不仁,本性難改,若不防制,將成大患。姚邕多次提出建議,但姚興還是没有聽取弟弟的意見。後來,赫連勃勃果然反叛後秦,自立爲政,成爲後秦國家的大患。
姚邕尤善音樂,能度其盈虚,增其曲調,韵律優美動聽。世人皆爲傳之,號稱其曲調爲“濟南新調”。
姚隽(十六國時代)
十六國時期南安赤亭(今甘肅省隴西西部)人。 羌族。西秦宰相。 隴西公。
姚隽原來是後秦國的將領。後秦國家滅亡以後,姚隽隨侄兒姚艾歸降西秦。不久,侄兒姚艾反叛,降往北凉。但姚隽認爲西秦王寬宏大度而且守信用,便拒絶跟隨侄子姚艾降往北凉,他與部屬衆將士一起把侄兒姚艾驅逐出去,自己一心降附西秦。
姚隽在歸附西秦國之後,他的忠心和英勇獲得西秦的信任。後來,姚隽被西秦皇帝乞伏磐任爲侍中、中書監、征南將軍等要職,並授封爲隴西公。
姚弘(388—417)
十六國時期南安赤亭(今甘肅省隴西西部)人。羌族。後秦國後主。
姚弘自幼好學,爲人性情温和,善良寬厚。被立爲太子之後,其仍然好學不倦,拜博士淳於岐爲師。姚弘非常尊師重德, 甚至對師長下跪行禮。
姚弘是姚興所立的太子,但其確實不是當皇帝的料。姚弘是一位典型的仁君,不過他的仁義有些過頭了,即使是對自己的敵人,他也表現出仁慈的態度。
在其當太子的時候,兄弟姚弼屢次想謀害他,一心想自己當太子。父親抓住姚弼後,打算殺掉這個叛逆之子,但姚弘勸諫自己的父親,爲了顧全大局,甚至主動請求辭去太子之位。
在他即位之後,他的過分仁政終於給他帶來了苦果。羌族酋領黨容氐、王楊盛紛紛起兵向他挑戰,姚弘剛剛起兵討伐他們,夏王赫連勃勃又趁火打劫。姚弘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赫連勃勃打退。没想到東晋劉裕又率兵北攻後秦,洛陽最終失陷。
焦頭爛額的姚弘還没有恢復元氣,自己的兄弟姚恢又自稱大都督,起兵反叛姚弘。姚弘氣得親自率兵出戰,打敗了姚恢。姚恢身亡,姚弘見到戰死的姚恢時,抱住自己兄弟的屍體痛哭不止。
正當姚弘隆重安葬兄弟姚恢的時候,東晋大軍已來侵犯,姚弘只得匆匆率兵迎敵,結果被晋軍打敗。他只好帶兵撤到灞上,之後又撤退到石橋。
在走投無路的情况下,姚弘只得向劉裕投降,隨後被送到建康(今南京)。不久就連同小兒一起被斬殺,後秦終於滅亡。
姚弘的兒子姚念佛年方十二歲,靈性早慧。他勸父親不要去投靠劉裕,認爲東晋歷來不可靠。但父親仍然不聽勸告,眼見局勢已定,姚念佛决心自盡, 他猛然撞墻,腦破血流殀亡。
姚弘曾用年號:永和。
姚弼(十六國時期)
十六國時期南安亦亭(今甘肅隴西西部)人。羌族。後秦將軍。宰相。
姚弼爲後秦國君姚興之子,姚興非常喜歡這個没能當太子的兒子,便將其召回長安,擔任尚書令、大將軍等要職。但姚弼早具野心,一心想當皇帝。他仗着父親的寵愛,籠絡了一批人馬,伺機奪取太子之位。
父親前兩次患病,他都借機謀反作亂,陰謀敗露後被關押過。釋放後,姚弼依然結黨營私,繼續做當皇帝的美夢。父親再病,姚弼野心又起。他再次叛亂奪權,結果仍失敗,最後,姚弼被父親姚興親自賜死。
姚艾(十六國時代)
十六國時期南安赤亭(今甘肅省隴西西)人。羌族。後秦將軍。
姚興執政時,任命姚艾爲秦州刺史。永和元年(416),西秦乞伏曇達等人進攻後秦國,姚艾奉命與之抗戰於蒲水。作戰失敗後退至上郢(今甘肅省天水)。
次年後秦國家滅亡,姚艾遣使者稱藩於西秦,被熾磐拜爲征東大將軍,任秦州牧。次年,姚艾又想投降,歸順於北凉沮渠蒙遜,但被部下所驅逐,之後獨自投奔北凉。
後來,姚艾被沮渠蒙遜任命爲征南將軍。與尚書左丞房晷共撰法規“朝堂制”。這個制度才執行了十幾日,就起到了很大的變化,百僚振肅,朝廷風氣大有改善。
姚和都(十六國時代)
十六國時期南安赤亭(今甘肅省隴西西部)人。羌族。史學家。
泰常二年(417),後秦國家滅亡後,姚和都隨其兄姚成都自後秦國歸降魏國。
之後姚和都受到魏國王的賞識及重用。曾任左尚書等要職。姚和都著有《秦紀》。
姚氏(十六國時代)
十六國時期南安赤亭(今甘肅省隴西西部)人。羌族。魏明元帝拓跋嗣夫人(昭衷皇后)。
姚氏是後秦國的公主。爲了國家的利益,她嫁給了魏明元帝拓跋嗣。雖然她没有當上皇后,但是姚氏與魏明元帝真情相愛,無悔無怨。姚氏實爲難得的好妃子。她更是深受到拓跋嗣的喜愛,盡管她的婚姻是政治聯姻,可是他們的愛情却是真摯的。
北魏神端元年(414)春季的一天,後秦國君姚興的女兒西平公主不安地來到父親的病床前。她剛剛坐定,父親就開門見山地説:“孩子,前幾天北魏國君拓跋嗣派使者來向我方求婚,我已經答應下來了。説心裏話,開始時我不想答應這門親事,後來我仔細琢磨一番,覺得仍是應該答應。因爲想起十二年前,我們後秦是十六國中比較强盛的國家。弘始四年(403),北魏拓跋圭派北部大人賀狄干帶着五百匹良馬作聘禮向我們求婚,當時我們答應了。但是,拓跋圭不講信用,説好了我們的人去了當皇后,可是他却把慕容寶的幼女立爲皇后,我氣瘋了。馬上派你叔叔姚平率領四萬大軍向北魏開戰。没想到柴壁一戰,我方被打得一敗涂地,四十餘位大將被俘虜,四千多人在走投無路的情况下跳入汾水。敗得很慘啊!自此,我們與北魏結下了不解之仇。幾年來,北魏明顯比我們强盛。所以,我時常這麽想:如果再與北魏賭氣,跟它對抗,我們得不到任何利益,况且也不是他們的對手。現在拓跋嗣向我們求婚,這正是我國與北魏和好的良機。既然我已經答應了北魏的使臣,只好委屈你了。”
公主她自然明白聯婚對鞏固後秦國家政權的重要性。爲了國,爲了家,她只好從命。可是作爲對未來有着美好憧憬的女孩,她還是鼓起勇氣問父親:“如果北魏再食言,如果他們仍然不支持後秦呢?”
恰在這個時候,平陽太守姚成都回到了長安,姚興即刻把他召到病床前,焦急地問:“你長期在東藩,熟悉北魏的情况,前段時間,北魏派人來求和結親。我已經允諾。當時我的動機是希望因此而得到北魏的支持,减輕我的心病。不知你的意見如何?”姚成都説:“北魏自柴壁之戰以後,兵强馬壯,士氣正旺,現在他們要求和親,主動建立姻親關係,這不僅是减輕你的心病,而且對國家來講,也不失是一條長治久安之計。”姚興聽罷,即作决定,要西平公主作好出嫁北魏的準備。並派吏部郎嚴康出使北魏,約定西平公主出嫁的有關細節與具體時間。
神端二年(415),西平公主在東武侯姚敝,尚書姚泰的護送下,出嫁到了北魏。
北魏鑒於上次和親失誤所引起柴壁之戰的教訓。因此,他們對這次和親相當重視,以迎娶皇后禮儀的規格迎接西平公主的到來。
西平公主嫁到北魏後,並没有即時被立爲后皇,只是被立爲夫人。作爲拓跋嗣來講,就是真心想立西平公主爲皇后,但他也無法抗拒老祖宗立下的現定:要立誰爲皇后,就必須讓她親手鑄一個銅人。如果成功了,就被認爲大吉大利,可立爲皇后,若是鑄不成銅人,則被當作不吉利,不能立爲皇后。
結果西平公主没有鑄成銅人,只好屈居皇后之下,當一名夫人。對此,不僅西平公主無可奈何,拓跋嗣也非常遺憾。盡管她只是一名夫人,可是她與拓跋嗣情深意篤,十分和睦。西平公主始終獲得拓跋嗣的尊重和寵愛,成爲無其名,却有其實的皇后。
拓跋嗣雖然無法挽回當時的局面,但他一直以皇后之禮對待西平公主。爲此做了許多努力,準備讓西平公主坐上皇后之位。
而西平公主也寬容謙讓,與世無争。她體諒拓跋嗣的難處,數次向拓跋嗣表明瞭自己並不在乎皇后的名份,要的是彼此之間的真情摯愛。這樣,她更受到了拓跋嗣的尊敬與深愛。
泰常五年(420),西平公主不幸謝世。拓跋嗣悲痛欲絶,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一時茶飯不思,無心朝政。
爲了追念西平公主,拓跋嗣給她“昭衷皇后”的謚號,並葬於雲中金陵。
姚敝,後秦國將領。姚萇執政時命其輔政。後被姚興封爲東武侯。
姚泰,後秦國將領。姚萇執政時命其輔政。姚興執政後曾任尚書等職。
姚氏(東晋時期)
十六國時期南安赤亭(今甘肅省隴西西部)人。羌族。后妃。晋武帝劉裕妃。
姚氏的叔父是後秦國王姚興。義熙十三年(417),劉裕(武帝)出兵滅掉後秦時,發現後秦國王姚興的侄女長得非常美麗,見到她長發飄逸,美艷絶倫。劉裕樂不可支,疑她是上天送來的仙女。於是,封姚氏爲特别的妃子,對她甚是寵愛。
本來劉裕的生活比效節儉。他宴飲不多,嬪妃也很少,左右侍從不過十來人。武帝劉裕有時還步行到附近的大臣家裏看望他們,常與他們談心。别人曾經貢獻一只琥珀枕給武帝(劉裕), 琥珀枕光色華麗,價值連城。但劉裕聽説琥泊能治療創傷,而且效果非常好。他就命人把琥珀枕打碎,分别送給手下的將領們享用。他的一些女兒(公主)出嫁,陪送的嫁妝也很少,甚至没有錦綉和金銀珠寶玉器等飾品。
但劉裕因這個妃子而變了,姚氏這個遠方而來的少女,她以那异域獨特的野性和美麗的魅力,强烈地吸引着武帝劉裕。使得這位一貫提倡清廉的宋武皇帝着迷,終日與她左右相伴,沉迷酒色,忘却朝政。
結果引起了滿朝文武大臣怨言與憂慮。劉裕的重臣謝晦代表群臣,力勸宋武帝要以國事爲重。經過數次諫奏,劉裕才恍然醒悟。他只好忍痛割愛,最後將姚氏遣出宫外。
姚黄眉(南北朝時期)
十六國時期南安赤亭(今甘肅省隴西西部)人。羌族。北魏隴西王。
姚黄眉是後秦文桓帝姚興的兒子。後秦國滅亡,後主姚弘被晋武帝劉裕殺死後,姚黄眉歸順北魏國。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對他厚禮相待,非常信任姚黄眉。不久將尚陽翟公主許配給他,拜爲附馬都尉,賜隸户二百。賜爵隴西公。
姚黄眉爲人寬厚温和,學識頗豐,大度無私,其一向極少計較個人得失。太武即位後,更是十分器重他。即任命他爲内都太官,遷任太常卿。
姚黄眉去世之後,太武帝非常惋惜。下詔隆重悼念姚黄眉,追贈厚禮給其家人。將姚黄眉陪葬於金陵。
贈姚黄眉爲雍州刺史,隴西王。
謚號:獻 。
姚昭(南北朝時期)
北燕人。北朝燕國將領。
姚昭跟隨馮跋征戰多年,北燕太平元年(409),馮跋登帝即位,封姚昭爲征南大將軍。
及太平二十二年(430)馮跋之弟馮弘(封爲司徒中正公)奪權纂位,改號太興元年(431),立姚昭爲大司馬。 馮弘貪暴無比,未幾,馮弘就將姚昭及其子侄全族四十多人全部殺死。
姚曇度(南朝時期)
南朝齊國人。畫家。
姚曇度爲南朝時代著名的畫家。謝赫在《畫品》中將其排行第三品(中品上),位於畫家袁倩之下,顧愷之之上。
姚曇度畫有逸方,巧變鋒出,魁神鬼,皆能絶妙,奇正咸宜,雅鄭兼善,莫不俊拔,出人表意。天挺生知,非學所及。雖纖微長短,往往失之,而輿皂之中,莫與爲匹,豈直棟樑蕭艾,可塘突嶼璠者哉。
姚曇度的畫雅俗共賞,具有變化創新的技巧。其對繪畫風格的多樣化起到了促進的作用。兒子惠覺,亦爲畫家。
惠覺(南朝時期)
齊國人。畫家。
惠覺爲南朝時代齊國畫家,畫家姚曇度的兒子。其出家之後取法號釋惠覺。
惠覺於謝赫的《古畫品録》中排行下品。姚最在《續畫品》中評論惠覺的畫:丹青之用,繼其父之美。定其優劣,嵇聶之流。惠覺有作品《殷洪像》、《白馬寺寶臺樣》,傳於世。
姚翻(南朝時期)
樑國人。
姚翻爲南朝時代樑國詩人。其平生事迹不詳。
在《先秦漢魏晋南北朝詩》内録存了姚翻的詩有四首。
附其中一首《采桑》,詩題目又稱《同郭侍郎采桑詩》
采桑
雁還高柳北,
春歸洛水南。
日照茱萸領,
風摇翡翠簪。
桑間視欲暮,
閨裏遽饑蠶。
相思君助取,
相望妾那堪。
姚聳夫(南朝時期)
吴興武康(今浙江省德清縣)人。南朝宋國將軍。
元嘉七年(430),杜驥隨到彦之進駐河南。當魏國撤走全部守軍返回河北時,到彦之命令杜驥鎮守洛陽城。此時的洛陽城經曆數次戰亂,荒廢已久,幾乎没有居民百姓,更無糧草。後來到彦之戰敗撤退,駐守洛陽城的杜驥也想棄城而走,但又怕爲此失職獲罪,可能遭宋文帝(劉義隆)斬殺,只好硬着頭皮留守洛陽城。
起初,武帝(劉裕)在平定關城,洛陽城時,把戰利品及鼎皿舊器都運往南方。在運送的過程中,有一口大鐘不慎墜落洛陽河内。及文帝登位,即派遣健將軍姚聳夫帶領一千五百名士兵,往洛陽城執行打撈大鐘運回的任務。
正當姚聳夫指揮士兵們在洛陽河岸打撈大鐘的時候,杜驥派人送書給他説:“我大軍已往南撤回,洛陽城内兵力不足,很難固守。現在我率軍補築城池,修建工事,做得十分堅固,又備足糧草,只是缺乏兵力。希望將軍統率士兵共同守衛洛陽城,待勝利之後,再撈取大鐘”。姚聳夫聽從了杜驥的請求,便率領士兵與杜驥匯合。他與杜驥並肩作戰,頑强守城數日,但軍糧漸盡,眼看洛陽城被攻破,姚聳夫便率兵撤退,杜驥也棄城南逃走。杜驥敗逃之後,先回京復命,對文帝説:“本來我决心以死守城,但姚將軍入城即撤兵,致軍心涣散,士氣低落,故無法控制當時的局勢,洛陽城這樣就被攻陷了。”杜驥把洛陽城失守的責任全部都推卸到姚聳夫身上。宋文帝(劉義隆)大怒,立即令命建威將軍鄭順之在壽陽縣殺死了姚聳夫。
姚聳夫英勇果斷,威武有力,是宋國許多將領所不能比。可惜却成了杜驥的替死鬼。
姚氏(南朝時期)
吴興(今浙江省)人。
南朝時期,常發生戰争,吴興乘公姚濟兄弟三人,大哥姚公願,二哥姚干伯,在一場戰鬥中兄弟三人同時身亡。
乘公姚濟妻姚氏,生有兩個兒子,大哥姚公願與二哥姚干伯也各遺留有一個兒子。發生不幸之後,姚氏主動全部承擔養育他們的生活。
爲了讓他們讀書,姚氏先是把家中的田地賣掉。生活越來越困難,爲了使他們能够繼續求學,姚氏毅然把房屋也賣光,只好讓自己兩個兒子及兩侄兒寄宿於鄰居。
姚氏的義舉感動了許多人。後來,明帝下詔,爲姚氏的兩個兒子賜予婚禮,並編入軍隊,參加保衛國家邊防備戰。
姚吟(南朝時期)
宋國山陰人。南朝宋國隱士。
姚吟爲山陰寒士。其學識淵博,爲人亦有高雅尚趣,爲衣冠所重,喜隱居。
南朝年間,義陽王昶知臨州,聞姚吟文才,便任姚吟爲從事一職,姚吟拒之未赴任。顔竣任揚州刺史的時候,正逢當年旱灾大鬧饑荒,朝廷開倉賑撫百姓,州府配發教餉米二百斛給姚吟,但姚吟自持清高,辭之不受。官府再次給他發教餉米,姚吟雖然寒冷飢餓,仍拒絶接受救濟,他將糧食讓給了他人。
姚伯多(北朝時期)
北魏人。書法家。
姚伯多於北魏大和十二年(496)與樑冬姬等人書寫並雕刻了《姚伯多造像記》石刻。 石刻正書,略參隸意,正面現存624字。 兩側分别爲姚伯多等造像記和樑冬姬等造像記。
此爲道教造像記,寫刻不拘成法,字形修短奇正相雜,筆畫方圓中偏互用,從心所欲,信手而成,稚拙而富於天趣,自然而有變化。碑陰字細瘦,别具丰神,爲北朝碑刻中之奇品,今存陝西省耀縣藥王山。民國名家於右任將之與《廣武將軍碑》、《慕容恩碑》稱作三絶。
姚女勝(北朝時期)
河東人。
姚女勝爲河東姚氏的女兒。她自幼喪父,也無兄弟姐妹,母親非常憐愛姚女勝,常讓她守待在家裏。
姚女勝於六,七歲的時候,就已經很懂事。她勤做家務,非常孝順母親。每當别人談論到她已故的父親時,姚女勝聽到後即悲傷哭泣,鄰人都覺得她很奇特。
正光 (約522) 年中,在姚女勝年十五歲的時候, 她的母親去世。姚女勝非常傷心,痛哭不休,連續幾天幾夜都不吃不喝,也不睡覺。由於極度悲哀,她竟然死去。太守崔游知道了此事,就向朝廷申請爲姚女勝立碑建墓,并親自爲其製作碑文,樹立在她的家鄉門邊。崔游太守將姚女勝比似曹娥,把她的鄉里改名爲上虞裏。
姚女勝的墓碑位於郡城以東郊約六裏的地方,大道的北部,直到今日仍然名爲孝女冢。
姚元標(北朝時期)
齊國人。書法家。
姚元標爲齊國書法家。武平年(570—575)中, 姚元標以工書法而聞名。顔氏家訓中説:“北朝喪亂之餘,書迹鄙陋,加以專輒造字,猥拙甚於江南。唯有姚元標工於楷隸,留心小學,後生師之者衆。《武平造像藥方記》書法甚佳,或爲元標筆歟。”
唐宋之後,書畫分南上北派更甚,一般將趙、燕、魏、齊、周、隋稱爲北派,其餘爲南派。其中北派書法特點中厚古法,厚重端嚴,宜於碑榜。姚元標與鐘繇、衛、沈馥、趙文深等,以至歐陽詢、顔真卿、柳公權等都被稱爲北派書法代表人物。
姚懷珍(南朝時期)
武康(今浙江省德清縣)人。書法家。
姚懷珍爲南朝樑國書法家。有關姚懷珍的生平事迹暫不詳細,僅在《自序古跋尾押署》及竇蒙著《述書賦》内録知其名。
姚僧垣(498—583)
字法衛。吴興武康(今淅江省德清縣西)人。隋代御醫。
姚僧垣爲吴國太常卿姚信的第八世孫。其曾祖姚郢,爲宋國員外散騎常侍,五城侯。其父親姚菩提,爲樑國高平令。曾經醫治兒童老人疾病多年,平時非常留心藥物治療的效果以及醫術經驗的積累。梁武帝喜愛醫道,故常常詔見姚菩提,與其談論有關醫學病理的問題,也很敬重這位老醫者。
姚僧垣年少聰明,學識淵博,敬禮重義。於二十四歲時接手其醫家之業。梁武帝召其進宫,面試醫學之道,姚僧垣見多識廣,對答如流,令梁武帝很驚奇,十分欣賞這位年人輕人。
大通六年(534),姚僧垣爲臨川嗣王國左常侍,大同五年(540),任驃騎廬凌王府田曹參軍。大同九年(544),姚僧垣返京城任殿中主醫。當時,武陵王葛修華患病已久,經多位名醫數次治療都不見效果。梁武帝親令姚僧垣主治。姚僧垣切脈診斷,詳細瞭解病情,並做記録病症的日記,向梁武帝説明瞭此症狀及病因。梁武帝贊道:“卿用意綿密,乃至於此,以此候疾,何疾可逃?朕常以前代名人,多好此術。是以每恒留情,頗識治體。今聞卿説,益開人意。”大同十一年(546),姚僧垣轉任正太醫,加任文德主帥,直閣將軍。
梁武帝曾經因爲身體發燒,想服用大黄藥降温,姚僧垣反對用此藥,勸道:“大黄乃是快藥,然至尊年事已高,不宜輕用。”但梁武帝偏不聽,而服用了大黄,結果導致了病危。
簡文帝在東宫做太子的時候,就對姚僧垣很是禮重,一年四季都常常給其賞賜。太清元年( 547 ),姚僧垣轉任西湘東王府中記室參軍。侯景叛亂時,叛軍圍攻建業,姚僧垣毅然舍妻棄子前往參戰,其英勇的表現,受到了梁武帝的嘉奬,並授戒昭將軍,東湘王府記室參軍。後來宫城陷落敵手,百官逃散,姚僧垣由小路歸退。回到吴興,遇郡守張嵊,與其徹夜會談,僧垣流泪滿面對張嵊説:“吾過荷朝思,今報之以死。君是此邦大族,又是朝廷舊臣。今日得君,吾事辯矣。”不久,侯景叛亂大軍攻至,經過數日抗戰,郡城終於失守。姚僧垣逃避經久,仍被拘捕。侯景將軍侯子鑒早聞姚僧垣的大名,對其非常敬重,所以即釋放了姚僧垣。
簡文帝即位,姚僧垣又回到建業,復任中書舍人。後來侯子鑒到廣陵任職,姚僧垣也隨之到了江北。
樑元帝平定侯景之亂後,召姚僧垣至荆州,改任晋安王府諮議。當時雖然局勢平定,但朝政混亂,任用人才不當,也没有恢復紀剛。姚僧垣常深懷憂慮,對曾共事的同僚説:“吾觀此形勢,禍敗不久。今時上策,莫若近關。”但同事聽到了都是掩口偷偷取笑他。
樑元帝曾經患有心腹病,召集全國名醫討論治療之法。衆醫生都認爲皇上至尊至貴,不可輕脱,宜用平藥,將可漸漸復元。姚僧垣則認爲皇上:“脈洪而實,此有宿食。非用大黄,必無差理。”樑元帝聽從姚僧垣的建議,果然藥到病除,樑元帝大喜,一次就賞賜百萬錢幣給姚僧垣。
及大軍攻克荆州,姚僧垣一直待在樑元帝身邊,日夜不離左右,直到侍衛軍人來到樑元帝身旁,姚僧垣才哭泣而去。不久,中山公護使者請其到軍營,被燕公於瑾召見,以大禮接待。恰太祖又派使者來將其召回,但燕公於瑾不讓,對使者轉告太祖道:“吾年老衰暮,疹疾嬰沉,今得此人,望與之偕老。”太祖念在燕公於瑾功高望重,也就不了了之。第二年,姚僧垣隨於瑾到長安。武成元年(559),職任小畿伯下大夫。
金州刺史伊婁穆久病不治,請姚僧垣爲其診治,説:“自腰至臍,似有三縛,兩脚緩縱,不復自持。”姚僧垣爲他診脈,詳細檢查後,給他開了三服藥劑。伊婁穆剛服了第一劑,上縛即解。服罷第二劑,中縛也解。再服第三劑,三縛全都解除了。但雙脚仍然疼痹,攣弱無力。姚僧垣改爲合散一劑,伊婁穆服下之後,雙腿稍能伸屈,甚是高興。姚僧垣告訴他:“終待霜降,此患當愈。”到了重陽之後,伊婁穆果真能够起行自如。
大將軍襄樂公賀蘭隆患氣病,又有水腫,行走稍爲快一點,就喘息得很嚴重,令其坐卧不安。有人建議他服用决命大散藥,但其及家人都未敢决定是否服用,於是就派人去詢問,姚僧垣回答道:“意謂此患不與大散相當,若欲自服,不煩賜問。”説完便即離開。賀蘭隆的兒子誠心來到了姚僧垣家裏,向其請教説:“多時抑屈,今日始來。竟不可治,意實未盡。”,姚僧垣明白他的來意,即時爲他開了處方,並告訴他及時給父親服用。賀蘭隆服下一劑後,即氣通順暢。另服一劑,其他疾病也全都治癒。
天和元年(566),姚僧垣被加授車騎大將軍及儀同三司之職。大將軍,樂平公竇集暴感風疾,精神紊亂,無所覺知。之前去給他診治的醫生,都認爲竇集已經無藥可救。姚僧垣經過詳細診脈後却認爲:“困則困矣,終當不死,若專以見付,相爲治之。”其家人聽罷,欣然敬請姚僧垣赴其府上救治,姚僧垣再細心診斷一次,爲其開處方合湯散,竇集服用後,不久其病患即愈。
大將軍、永世公叱伏列椿苦利積多時,但仍然堅持入朝奉職。燕公於瑾就問姚僧垣:“樂平,永世二人都患有老疾,吾認爲永世公的病症可能比較輕一些吧?”姚僧垣説:“夫患有深淺,時有克殺。樂平雖困,終當全保,永世雖輕,必不免死”於瑾説:“君言必死,當在何時?”姚僧垣:“不出四月。”結果正如僧垣所説的一致。於謹非常折服僧垣的奇异。
天和六年, 姚僧垣 昇任伯中大夫。建德三年,文宣太後患有睡眠病。各巫師醫生論診相异,衆説紛紜。高祖御内殿,召僧垣同坐商議此事,説:“太後患勢不輕,諸醫並雲無慮。朕人子之情,可以意得。君臣之義,言在無隱。公以爲何如?”增垣回答説:“臣無聽聲視色之妙,特以經事已多,準之常人,竊以憂懼。”高祖哭泣道:“公即决之矣,知復何言?”不久,太后駕崩。
高祖又召見僧洹,問:“姚公爲司同幾年?”僧垣答道:“臣忝荷朝恩,於兹九載。”高祖説:“勤勞有日,朝命宜隆。”就授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又特别免令:“公年過縣車,可停朝謁,若非特敕,不勞入見。”
建德四年(575),高祖親自東征,部隊行至河陰,高祖患上怪病。口不能説話,眼瞼遮目,無法看見東西。一條腿也有問題,不能行走。僧垣診治認爲,幾種疾症都同時發生,不可一齊並治。而軍隊中最重的,是授言指示,就先治口症,高祖即可講話。再醫眼病,結果眼病即愈。最後治脚疾,脚疾也好轉了。軍隊行到華州,高祖的身體全部康復。即任僧垣爲華州刺史,仍然詔其隨帝入京,不須在華州駐守。
宣正元年(578),朝廷表請封仕,也特别封職了僧垣。當年,高祖巡行至雲陽,又患疾病,就詔姚僧垣即時趕赴所在地診治。内史柳畀私下問僧垣:“至尊貶善日久,脈侯何如?”僧垣回説:“天子上應天心,或當非遇所及,若凡庶如此,萬無一全。”不久高祖即崩駕。
宣帝當初在東宫的時候,經常有苦心的痛病發作。就召令僧垣爲其診治,結果是藥到病除。宣帝爲此很高興,對僧垣甚爲喜愛。其登帝即位之後,對僧垣更是器重,優厚禮待。宣帝問僧垣:“常聞先帝呼公爲姚公,有之乎?”僧垣回答説:“臣曲荷殊私,實如聖旨。”宣帝又説:“此是尚齒之辭,非爲貴爵之號。朕當爲公建國開家,爲子孫永業。”即就封姚僧垣爲長壽縣公,邑食一千户。册書封命當日, 又厚賜金帶和衣物等賞奬。
大象二(580)年,姚僧垣任太醫下大夫。宣帝患病, 并且越來越嚴重。姚僧垣日夜待在宣帝的身旁。宣帝對群臣説:“今日性命,唯委此人。”僧垣明白宣帝病重垂危,已無回春之藥,就回答説:“臣荷恩既重,思在效力,但恐庸短不逮,敢不盡心。”宣帝也理解僧垣的意思。
宣帝駕崩後,静帝宇文闡即位, 任姚僧垣上開府儀同大將軍職。隋朝開皇年初(581),進而封爵北絳郡公。
姚僧垣於開皇三年(583)去世,終年八十五歲。他遺囑子孫後人不要將官服入斂,簡檏的白衣即可,靈前只置香,出殯前每日設清水祭祀便可。朝廷追贈姚僧垣本官,加荆州、湖州二州刺史。
姚僧垣醫術高妙,爲當世所推崇。前後效驗,不可勝數。聲譽極盛, 遠傳到邊疆諸國,外域諸蕃都信服,相加邀請姚僧垣爲其治病。姚僧垣行醫數載,都留心搜集民間异方,記録和對比治癒的患者。
姚僧垣編寫了十二卷醫藥驗方,又撰寫行醫記録三卷,留傳於世。
姚僧垣有二子,長子姚察,生活在江南。次子姚最,字士會。
姚察(533—606)
字伯審。吴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西)人。歷史學家。
姚察出生於樑中大通五年(533),卒於隋大業二年(606)。姚察的九世祖姚信,曾官任吴太卿,於江左的時候就很有名望。
姚察生有靈性,并且孝順懂禮,他在六歲的時候已熟讀了很多書籍。姚察從不喜愛玩遊戲,却偏好學習,自覺地日夜刻苦發奮,勵精學業。姚察在十二歲的時候就能寫出了很優秀的文章。
姚察的父親姚僧垣爲樑太醫、長壽縣公、隋北絳郡公。朝中二宫常常賞賜厚禮給其,而每次的賞金,其父姚僧垣除了用來購買書筆紙墨之外,所剩下的都給兒子們,作爲他們出門求學周遊的費用。盡量讓他們見多識廣,增進學問。姚察更是專心攻讀各類典籍,博覽群書。
簡文帝在東宫時,也很重視文化教育。姚察十三歲那年,簡文帝曾邀姚察到宣猷堂聽論講學, 姚察得到了諸位前輩的贊賞。簡文帝即位後,對姚察更是加以厚待。初時授姚察爲南海王國佐常侍,兼任司文侍郎,後任南郡王行參軍,兼任尚書駕部郎。
樑朝發生叛亂,政變崩潰後,姚察隨父母自南京回家鄉。當時兵荒馬亂,其家人口衆多,缺衣少糧。姚察就主動去採野菜,找野果回來給家人充飢。路途遥遠,姚察總是有辦法解决每天的吃住問題,减輕家人的負擔。姚察寧願自己埃餓喫苦,把本來不多的食物分給同行的人們。在勞碌奔波,動亂不安的行程中,姚察仍然堅持不斷讀書求學。
元帝在荆州即位,姚察與父親隨朝廷官員赴西臺,元帝授姚察原鄉令。此時,原鄉縣境内滿目蕭條,難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姚察剛一上任,就馬上推行了一系列積極發展農業生産的政策,他安憮民衆,勸説農民重新耕田種地,輕其賦役。隨後社會逐漸穩定,農業經濟也發展起來,漸漸地,原鄉縣人口殷盛,市場繁榮,民衆的生活大有改善,姚察受到了當地百姓的稱頌。
中書侍郎杜之偉與姚察深相眷遇,他上奏表用姚察佐輔著作,仍繼續編撰史志。永定年初(557),姚察任始興王府功曹參軍,補任嘉德殿學士,後轉任中衛、義同始興府記室參軍。徐陵任吏部尚書的時候,姚察引領著作,復爲史佐。吏部尚書徐陵讓官致仕等表,都是親自指定姚察製作。徐陵十分欣賞姚察的才學,誠心悦服地説:“我本人實在比不上他啊!”
太建年初(569),姚察任宣明殿學士、散騎侍郎、左通直。後兼任通直散騎常侍。江左舊先的同事,皆傾慕其的才華。劉臻訪漢書,列疑事十數條請教,姚察於每一條都爲之詳細解釋,并且有根有椐,清析明瞭。劉臻口服心服對親友感嘆道:“名下定無虚士”。
後來,姚察轉任東宫學士。當時濟陽江總、吴國顧野王、陸瓊、從弟瑜、河南褚玠、北地傅滓等文人學士,皆以才學之美,晨夕娱歡。但姚察的每一篇論文制述,都成爲他們敬重的經典。諸君子對姚察禮重於衆官仕,甚爲尊敬相待。宫中所需要的方幅手筆,全都交給姚察起草立定。姚察常與顧野王交流學識,暢談天下古今,一時傳爲佳話。
姚察改任尚書部侍郎後。該職位設置於郊廟,從前魏王肅奏祀天地,設宫縣之樂,八俏之舞,此後一直沿用不變至今。梁武帝則認爲這種事人之禮多而繁雜,事神之禮少而簡單,皆無宫縣之説法。陳朝初期也繼續采用,都無不妥。高宗打算準備設置此禮樂之事。但許多人的意見認爲梁武帝不妥。當時滿朝名儒學士聯合上奏,皆認爲梁武帝不妥這一意見是對的。但姚察却引經據籍,獨違群議,堅持認爲梁武帝是正確的,一時震驚朝野。後來大多數人都信服姚察的意見,僕射徐陵也改變觀點,認同了姚察的説法。
自此以後,朝廷百官在表意决議的時候,如果無法决定,就跟隨姚察的意見,表示一致。姚察後任宣惠宜都王中録事參軍,兼東宫學士。歷任仁威淮南王、平南建安王二府諮議參軍。姚察曾因兒子患病去職回家。歸朝後任戎昭將軍,編撰樑史,從不間斷。
後主在位時,姚察兼東宫通事舍人、將軍,仍舊着重編撰史事,又敕專知優册謚議等文筆。至德元年(583), 姚察任中書侍郎,轉太子僕。其無論擔任何種官職,都依舊不停地編撰史志。
當初,樑朝衰亡之後, 姚察隨父親姚僧垣入長安城,一意苦讀撰史事,從不參與娱樂音樂閒玩,後奉命出使至江南。不久,母親韋氏去世, 姚察爲母親盡瘁守孝,喪期剛過後入朝,後主見其骨瘦如柴,深感憂慮和痛惜。於是密令中書舍人司馬申專加勸囑,之後還遣派司馬申宣旨誡諭説:“知比哀毁過禮,甚用爲憂。卿迥然一身,終奠是寄,毁而滅性,聖教所不許。宜微自遣割,以存禮制。憂懷既深,故有及此。”
後主任姚察爲忠毅將軍兼東通事舍人。但姚察還没有從喪母的悲傷平復過來,數次表示不再擔任官職,可後主不允許其辭職。姚察又上書説:“臣私門叠禍,並罹殃罰,媮生晷漏,冀情禮,而尫疹相仍,苴葈穢質,非復人流,將畢苫壤。豈期朝恩曲覃,被之纓紱,尋斯寵服,彌見慚靦,且宫闥秘奥,趨奏便繁,寧可以兹荒毁所宜叨預。優願至德孝治,矜其理奪,使殘魂喘息,以遂餘生。”後主下詔回説:“省表俱懷,卿行業淳深,聲譽素顯,理洵情禮,未膺刀筆。但參務承華,良所期寄,允之抑奪,不得致辭也。”。後來姚察再任知著作郎事、給事黄門侍郎、領著作等職。
姚察於服喪期後,長期齋戒食素,患上氣疾病。後主曾經獨召見姚察,見其瘦弱過甚,爲之動容,説:“朝廷惜卿,卿宜自惜,既蔬菲歲久,可停持長齋。”後又派遣度支尚書王璦宣讀聖旨,再慰問,令其從晚食。手敕曰:“唧蠃如此,齋非累年,不宜一飯,有乖將攝,若從所示,甚爲佳也。”姚察雖然服從敕令,但仍然盡守孝道。後主再下詔授其秘書監,仍任著作郎。姚察再數請辭,但都未獲被准許。姚察在秘書省大加删正,又奉撰中書表集,後任散騎常侍。不久昇任支度尚書,又昇任吏部尚書,仍任著作郎。
姚察學識淵博,尤其是對人物傳記,於姓氏所起,枝葉所分,官職姻娶,興衰高下,舉而論之無所遺失。當世人們皆以文章大匠稱贊其。後調任選部職,常獲皇上詔見。
當初,吏部尚書蔡徵調任中書令,後主要選人充任,尚書念江總等重臣皆不約而同地推薦姚察,敕答道:“姚察非唯學藝優博,亦是操行清修,典選難才,今得之矣。”即神筆草詔,宣讀給其,可姚察懇切推辭不就。第二天,被召入宫議事,姚察最後泣拜請辭:“臣東皋賤族,身才庸近,情忘致遠,念絶修途。頃來忝竊,久知逾分,特以東朝攀奉,恩紀謬加。今日叨濫,非由才舉,縱陛下特昇薄,其如朝序何?臣九世祖信,名高往代,當時才居選部,自後罕有繼踪,臣遭逢成擢,沐浴恩造,累致非據,每竊妨賢。臣雖無識,頗知審己,言行所踐,無期榮貴,豈意銓衡之重,妄委非才。且皇明御歷,事高昔代,羽儀世胄,帷幄名臣,若授受得宜,方爲稱職。臣夙陶教義,必知不可。”後主説:“選衆之舉,僉議所歸,昔毛玠雅量清恪,盧毓心直體正,王藴銓量得地,山濤舉不失才,就卿而求,必兼此矣。且我與卿雖然君臣禮隔,情分殊常,藻鏡人倫,良所期寄,亦以無慚則悊也。”
擔任吏部尚書(宰相)後,姚察位高權重,身居要職,但其廉明清正。曾經有一個門生想給姚察送禮,又不敢送厚禮,就選擇了送一匹花竦布。姚察對這位門生説:“我所穿的衣服,最貴的也只是麻布,花悚布很好,但我從來不穿用,本想接待你,就不麻煩了。”可是那個門生多次請求姚察接納此禮物。姚察最後嚴厲批評那個門生,將他趕了出去。自這件事發生後,再没人敢向姚察送禮了。
陳朝滅亡後,進入隋代,開皇九年(589),姚察被詔授秘書丞。文帝特别詔令其編撰樑,陳二朝代史書。特設於朱華閣,方便姚察寫撰工作。文帝知道姚察學識非凡,有一天就詔其入内殿,賜果宴。指着姚察對滿朝大臣説:“聞察學行當今無比,我平陳唯得此一人”。開皇十三年(593),皇上特詔姚察襲封北絳郡公。
姚察以前在周國,而現在歸隋,因此得與其父親姚僧垣相見,父子臨别之際,感慨萬分。姚察獲得承襲之後,更感悲傷,見者無不爲之動容。
姚察小時候曾經在鐘山明慶寺尚禪師受菩薩戒,後來在陳任官職,他把自己的俸禄全部施捨給明慶寺作爲建造繕修等費用。追思爲尚禪師樹碑立傳,碑傳的文采十分遒麗。姚察在寺内見到樑國子祭酒蕭子雲寫的禪齋詩,讀後感到愴然, 就以蕭子雲的詩韵述懷爲咏,其詞哀切,法俗禪師非常稱贊姚察的咏詞。
及後母杜氏去世, 姚察盡守孝道。一時解職在家。在姚察服喪期間,曾有白色的斑鳩築巢在其家中的屋檐下,人們都認爲這個現象很奇异。
仁壽二年(602),隋文帝楊堅下詔文説:“前秘書丞北絳郡開國公姚察,强學待問,博極群典。修身立德,白首不諭,雖在哀疚,宜奪情禮,可員外散騎常侍,封如故。”又敕姚察侍晋王詔讀。隋煬帝楊廣當初在東宫的時候,常常以文談學論而召見姚察。隋煬帝楊廣即位之後,即詔授姚察爲太子内舍人,仍撰史書。煬帝出巡駕車,都要姚察伴在身邊。宫中更换衣冠,删正朝式,切問近對等事,都是由姚察一個人來决定,執行完成。
大業二年(606),姚察在東都去世,終年七十四歲。姚察留下遺言,囑咐子孫務從儉檏,簡約薄葬。姚察説:“吾家世素土,自有常法。吾意斂以法服,並宜用布,土周於身。又恐汝等不忍此行,必不爾,須鬆板薄棺,纔可周身土周於棺而已。葬日,止粗車,即送厝舊塋北。吾在樑世,當時年十四,就鐘山明慶寺尚禪師受菩薩戒,自爾深悟苦空,頗知回向矣。嘗得留連山寺,一去忘歸。及仕陳代,諸名流遂許以聲價,兼時主恩遇,宦途遂致通顯。自入朝以來,又蒙恩渥。既牽纏人世,素志弗從。且吾習蔬菲五十餘年,既歷歲時,循而不失。瞑目之後,不須立靈,置一小床,每日設清水,六齋日設食果菜,任家有無,不須别經營也。”
當初,姚察細讀一卷藏經,並研究通透,在臨終時,無痛無煩惱,坐向西唸經:“一切空寂”。其後身體柔軟,顔色依舊自然。朝廷爲祭奠姚察舉行隆重悼念的活動,二宫后妃也是十分惋惜,特别給予其家很豐厚的賞賜。
姚察性情至孝,很有人倫鑒識。姚察爲人低調謙遜,其從不以自己的長處炫耀給别人看。姚察終日恬静,惟以求學讀書寫史爲樂。姚察對各種典籍圖書無所不曉,每有制述,多用新奇,許多别人所未曾見略的,其皆涉讀精熟。
姚察專心著書,白首不倦,多是親手抄撰,從無停綴。其尤喜愛研核古今, 姚察提正文字,精采流瞻,雖老而不衰。兼之諳熟内典,所撰寫與寺塔以及衆僧之文章,特爲綺密。煬帝在位時多所稱引,一善可録,無不賞薦。姚察盡心服事皇上,知無不爲。所侍奉的機密,從未曾泄漏半點。并且任遇已逢,衣冠攸屬,深懷退静,避於聲勢。清潔自處,資産每虚,或有勸營生計,笑而不答。姚察對家屬親人要求嚴肅,對故舊老友感情深厚,始終忠厚,所得奉禄奬賞,皆捐贈善事,撫恤救濟。
後主所制文筆,卷軸甚多,曾特製一本送給姚察。後主所制文筆,凡有疑問,都讓姚察堪定。姚察忠心侍奉皇上,事無隱瞞。後主曾對衆臣説:“姚察達學洽聞,手筆點裁,求之於古,猶難輩匹,在於今世,足爲師範。且訪對甚詳明,聽之使人忘倦。”姚察每次所制的文筆,後主多敕令索要制本。後主説:“我於姚察文章,非唯玩味無已,故是一宗匠。”
徐陵名高一代,每次見到姚察的制述,都特别推崇。徐陵曾經對自己的兒子徐儉説:“姚學士德學無前,汝可師之也。”尚書令江總與姚察友善,交情極深,他每一次寫作的制述,必定首先送至姚察過目修改,然後才頒施。
江總在任詹事時,曾經作了一首登宫城五百字詩。當時副君及徐陵以下諸名賢並同此作。徐陵對江總説:“我所作和弟五十韵寄弟集内。”待江總編次文章,無姚察所和本,講述徐陵此意,就對姚察説:“高才碩學,庶光拙文,今須公所和五百字,用偶徐侯章也。”姚察謙遜,多番托辭未付。江總就説:“若不得公此制,僕詩亦須棄本,復乘徐公所寄,豈得見令兩失。”姚察實在無法拒絶,只好制書給他。姚察通常爲人推挹,例皆如此。
姚察著有《漢書訓纂》三十卷,《説林》十卷,《西聘》,《玉璽》,《建康三鐘》等各一捲,並文集二十卷,傳於世 。姚察所撰《樑》,《陳》二史雖未畢功。隋文帝於開皇時期,曾遣使内史舍人虞世基索要姚察的史本,並上進朝廷翰林,藏於内殿。《樑》,《陳》二史本多是姚察所撰,其中序論及紀,傳有所欠缺的地方, 姚察於臨終之際,其仍以本例誡約兒子姚思廉博訪撰續,姚思廉含泪答應,隨後緊記奉行。
姚最(537—603)
字士會。吴興武康(今浙江省德清縣西)人。隋代學者。
姚最爲樑太醫、北絳郡公姚僧垣之次子、姚察之弟。姚最自幼异常聰靈,且勤奮好學,長大後,博通經史,尤好著述。
姚最於十九歲的那一年跟隨父親姚僧垣入關。當時世宗廣聚學子,在麟址殿開設講學堂,姚最被選録爲學士,得與入堂求學。不久後任齊王憲府水曹參軍、掌記室事。姚最被齊王憲特别欣賞,經常被賜以重賞。
及宣帝即位,齊王憲有謀反叛亂的嫌疑,結果被斬殺。姚最也因此受到牽連而被撤職。隋文帝登位後,恢復了姚最的官職,任太子門大夫。
姚最多年曆游八方,飽讀典籍,深受隋文帝的器重,其寫了一本傳記齊王憲的書,獻上當朝吏部。
姚最年紀小的時候居於江左,長大之後才入關,一直没跟父親姚僧垣學習醫道。天和年中(566—572),齊王憲奏之高祖,遣姚最學習醫術。齊王憲對姚最説:“爾博學才高,何如王褒,庾信。王、庾名重兩國,吾視之蔑如。接待資給,非爾家比也。爾宜深識此意,勿不存心,且天子有敕,彌須勉勵。”於是,姚最開始了學習醫道。經過十多載的摸索與實踐,積累了很多經驗和妙方。常有人請其去診治,姚最也治好了患者。
史記“元帝將降,乃聚名畫法書及典籍二十四萬卷,遣後閣舍人高善寶焚之…於謹等於煨燼之中,收其書畫四千餘軸,於長安”。
姚最隨於瑾到長安,着手整理了這批書畫,整理完好這批書畫後,姚最著了《續畫品》一書。
《續畫品》是繼謝赫《畫品》之後又一本評畫的專著,爲六朝的重要史論著作之一,其提出的“心師造化”、“立萬象於胸懷”等理論,皆爲極重要之畫理。 《續畫品》内前有其自序,不分品第,評論湘東王至解茜共二十位畫家。
後來,姚最赴四川入王秀友府,任司馬,與王秀友守治益州。其兄姚察至益州,逢朝廷封爵。姚最認爲兄是長子,更有資格受封。於是請求朝廷將封爵讓給了長兄,隋文帝也同意了姚最的請願。
後來王秀友嫌涉謀反,隋文帝令各官嚴格懲查其罪事。開慶府整、郝偉等臣都把自己的過錯推給王秀友承擔。可姚最决心獨自帶罪,對審官説:“凡有不法,皆最所爲,王實不知也。”拷問多次,姚最都是如此坦白,結果獲罪而死。年六十七歲,時人皆議論姚最有節有義。
姚最著有《後梁略》十卷,傳於世。
姚慎盈,姚最孫子。
姚慎盈於唐朝武則天執政期間,曾任淮南道壽州(壽春郡)刺史一職。
姚思廉(557—637)
字簡之。先世爲吴興武康(浙江德清縣西)人。史學家。
陳朝滅亡時,姚思廉與父親姚察一同從江南遷至關中,故《舊唐書·姚思廉傳》稱其爲雍州(今陝西西安)人。
姚思廉自幼蒙承家學,“少授漢史於家父,得能盡傳家業,勤學寡欲,未嘗言及其家人産業。”姚思廉歷仕陳、隋、唐三個朝代。 陳朝時爲揚州主簿,入隋爲漢王府參軍,後又任河澗郡司法書佐、代王楊侑侍讀等職。
李淵大軍攻克長安時,代王“府僚奔駭,唯思廉侍王”。 姚思廉由此獲得很高的聲譽。當時人都稱頌他爲“忠烈之士”、“仁者有勇”。
唐初,思廉授教秦王(李世民)文學。太宗帝位後,他以:“藩邸之舊,深被禮遇”遷著作郎、弘文館學士。姚思廉曾被朝廷“寫其形象列於《十八學士圖》”,文學諸家贊其“志苦精勤,紀言實録,臨危殉義,餘風厲俗。”
貞觀九年(635), 姚思廉拜散騎常侍,賜爵豐成縣男。但思廉不貪榮華富貴,不忘父囑。姚思廉曾於隋煬帝楊廣時“上表陳父遺言,有詔許其續成《樑》、《陳》二史” 。貞觀十一年(637),姚思廉去世後,唐太宗李世民下詔封其:謚康。
姚思廉編著《樑》、《陳》,盡管編撰二書的史家衆多,但功勞最大者莫過於姚思廉。《舊唐書·姚思廉傳》説“編次筆削,皆思廉之功也。”他是《樑》、《陳》二書的集成者,也是二書的最終寫定者。
姚廉潔(隋唐時期)
光州固始人。唐代官員。
姚廉潔於隋末應徵隨軍作戰,後於唐軍任府兵隊正等職。唐朝初期,朝廷命陳政、陳元光父子赴福建開治漳州。時任府兵隊正的姚廉潔也奉命隨隊伍進駐福建。因此他成爲姚姓最早進入福建發展的開拓者。
姚(?—705)
字令璋。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唐代宰相。
姚爲姚思廉孫,祖父姚思廉是唐初著名學者, 史學家。姚少孤,弟妹以友愛相稱,其勤奮好學,博學經史,頗有才辯。
永徽年中,姚累遷太子宫門郎等官職。姚與司議郎孟利貞等奉令撰《瑶山玉彩》,編成此書,即遷昇秘書郎。調露年中,累遷昇中書舍人,後被封吴興縣男。
武則天執政時,姚壽遷昇夏宫侍郎。其從弟敬節,與徐敬業一道起兵造反,因此姚壽被貶爲桂州督府長史。
武則天雅好瑞符,姚至嶺南,訪遍名山大川,百草樹木,其若有“武”字特徵的,都認爲此物爲國姓,遂向朝廷上奏這件事。結果令到武則天大爲高興,就任其天宫侍郎之職。長壽二年(693), 姚遷文昌左丞,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九月,轉任司賓少卿,罷知政事。延戴年初, 姚擢任拜納言。证聖年初,姚壽昇任秋宫尚書,同平章事。當年,明堂發生火灾,武則天想避棄正殿,以跟隨上天之變。姚壽上奏説:“這是人爲的火灾,並不是天灾的。”奏書説得武則天的心情非常高興,於是武則天便在端門設宴,與衆臣飲酒賞樂,特别奬賞了姚。隨後督令姚壽監造天樞。此項工程浩大,勞民傷財,苦及工匠,耗費無限,以致資金不足,朝廷就頒令,集百姓的器具熔於一爐,合鑄天樞。造成之後,姚立了大功,被賜爵一級。
武則天封嵩山,姚壽被封爲禪副使。到重新建造明堂時,姚又被任命爲都督使,以積累功勞加銀青光禄大夫。不久,契丹李盡忠侵犯邊塞,朝廷任命武三思爲榆關道安撫使,姚壽爲副使。戰事挫敗後, 姚被貶爲益州大都督長史。當時,四川中的官吏多數暴政貪污,姚爲此事多次上奏,使蜀中政風得以改變。因此,其得到了武則天降璽書的嘉勉。
新都丞朱待辟貪贜枉法,被關在監獄裏,姚壽受詔審查此案,其執法嚴酷,凡有形迹可疑的人都被逮捕,受到誅連的有數千人。有五十多家被封户没收財産。一時冤聲怨言,不絶於路。監察御史袁如已劾奏幾回,但姚被武則天所庇護。此後, 姚昇任地宫尚書,次年轉任冬宫尚書,留守西京。
姚爲官勤政明治,頗具政績。年老時於長安中致仕。姚於神龍元年(705)去世,謚贈:越州都督。
姚珽(641—714)
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唐代官員。
姚珽爲姚思廉之孫、姚之弟。其少年時酷愛讀書,發奮努力求學,立志獨立自强。之後學有所成,並逐漸步入仕途。姚珽歷任定州、汴州、滄州、虢州和幽州等州刺史,加銀青光禄大夫。
神龍年中, 姚珽被封爲宣城郡公。曾三次擔任太子詹事一職,姚廷數次力諫太子不法之事,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十分賞識。
及中宗即位後,姚珽昇任右散奇常侍。睿宗即位,其遷户部尚書,加金紫光禄大夫。姚珽以善爲政,學識頗豐,功績很大,深受當時百姓的稱頌。其還撰有《漢書紹訓》四十卷等。
姚珽於開元二年(714)去世,年七十四歲。
姚昌潤。爲姚珽孫。姚昌潤於開元年間(713—740)曾任江南西道宣州(宣城郡)刺史一職。
姚太(?—595)
字拔江。河南河南人。隋代官員。
姚太的家族爲先祖虞舜時苗國之族,後壽的後裔。其祖姚壽南,曾官任秦朝刺史。父親姚苟吐,官任京郡太守。
姚太生而靈异,及長大後懂禮儀,孝悌温恭,守信誠實,而聞名州裏。 姚太入伍戊邊征戰數載,歷任强弩將軍等職。至開皇三年(583),任荆州刺史。皇開十五(595)年七月,姚太在河南玄酒里舍去世。
姚簡(隋末唐初)
字易夫。生卒籍貫不詳。隋唐代官員。
有關姚簡的生平事迹不詳,僅知其於貞觀三年(629)任山南東道均州(武當郡)刺史(太守)、武當軍節度使等職。
姚辯(545—611)
字思辯。武威人。大將軍。
姚辯精於國家邊防戰事,屢立大功,官至大將軍而死,但隋史無傳。僅知姚辯於隋大業七年(611)三月去世,十月二十日葬,年六十六歲。隋煬帝楊廣詔:故左屯衛大將軍,右光禄大夫姚思辯性理和謹,秉心恭慎,歷任無玷,式表哀榮,可贈左光禄大夫。 楊廣詔。
姚辯後被封爲左衛大將軍,左光禄大夫。 [《隋書· 北狄· 突厥傳》楊素]内載“大將軍姚辨出河州,以擊都藍…”。見《姚恭公墓誌銘》。
姚懿(隋唐時期)
字善意。陝州硤石(今河南省三門峽市)人。唐代官員。
姚懿曾爲唐代宰相姚崇之父,姚懿於唐顯慶年間(656—660)歷任山東東道峽州(夷陵郡)刺史、衡州、幽州都督等職。爲吏部尚書,皇朝銀青光禄大夫,文獻公。
姚元景(唐朝前期)
陝州硤石(今河南省三門峽市)人。唐代官員。
姚元景爲姚懿(吏部尚書、幽州都督、文獻公)兒子,宰相姚崇兄長。姚元景曾於周朝(武則天)任潭州刺史,長安四年(704)九月爲朝散大夫行司農寺丞一職。
姚崇(650—727)
字元之。陝州硤石(今河南省三門峽市)人。唐代宰相。
姚崇本名元崇,因諱忌而改名崇。姚崇自幼不拘小節,長大後好學不倦。姚崇歷任武則天、睿宗、玄宗三朝之宰相。
姚崇曾參與同張柬之等擁立中宗政變。睿宗在位時, 姚崇奏請太平公主遷往東都,以便削弱其政權,後被貶爲申州、亳州、宋州、常州、許州等五州刺史,改任靈武道大總管。
姚崇於開元年初復職,任兵部尚書兼同中書門下三品。其奏請禁止宦宫,貴戚干預朝政,禁止佛寺道觀之建造,奬勵郡臣勸諫等事。姚崇糾正了山東等地農民不敢捕殺蝗蟲的陋俗,推行焚埋之法,使灾情終於得到控制,避免了一場滅頂之灾,被譽爲“救時宰相”。
姚崇爲政注重用人,善於擇材而任,史稱其“尤長吏道”。 姚崇與另一位宰相宋璟同爲開元時期最杰出的宰相,史稱爲“姚宋”。
姚崇一貫以天下爲已任,從不以官高而凌下、不以位尊而專横。姚崇一生多次被貶斥,仍然赤膽忠心,直諫敢言,實爲一位才略兼備的名相。
姚崇去世後,唐玄宗親自爲其撰寫碑文,贊譽其:
位爲帝之四輔,
才爲國之六翮,
言爲代之軌物,
行爲人之師表。
姚彝 姚异 姚弈 姚閎姚
姚彝爲樑公姚崇宰相的長子。曾於開元年間任山南東道鄧州、海州刺史,光禄少卿等職。
姚异爲樑公姚崇宰相的次子、姚彝的弟弟。開元年中曾官任坊州刺使等職。
姚弈爲樑公姚崇宰相的小子、姚异的小弟。姚弈年少聰明好學,一貫嚴格要求自己。其爲人踏實穩重,辦事利落乾净。姚弈於開元年間任雎陽太守、太僕卿、禮部侍郎、尚書右丞等職。父親姚崇一直讓他多接觸民衆百姓情况,在基層職位上多辦實事,積累經驗爲民造福。而没有讓他通過科舉昇職來學取爲官之道。姚弈后從右千牛進太子舍人一職,也是平職調動任命。
姚閎爲姚彝的兒子,樑公姚崇宰相的孫子。姚閎於右丞相牛仙客幕府任職判官、侍御史。天寶年初,右丞相牛仙客臨將去世。姚閎看到牛仙客病危將亡,就强迫右相牛仙客奏上表,請求讓姚弈和另一位宰相盧懷慎的兒子兵部侍郎盧焕替代其任宰相之位。但牛仙客的妻子將此舉上奏朝廷,玄宗知道後十分震怒。於是判姚閎死罪,貶姚弈外出任永陽太守,盧焕任臨淄太守。
姚,姚崇之孫。於唐代宗李豫執政期間,歷任淮寧節度押衙、山南東道鄧州(南陽郡)刺史等職。
姚思元(唐朝時期)
林泉(今河南省彰德)人。唐代畫家。
姚思元繪畫多以道釋人像爲主,尤以人物肖像畫著名一時。姚思元創作了《紫微二十四化圖》。姚思元所作所畫,並不是止於遊戲作畫,自我娱樂的,而是用來警悟世人。他畫佛像也多是利用場地作成圖畫, 所以傳世的作品極少見到。
《宣和畫譜》卷二,道釋二有傳著,録有其作品《佛會圖》、《孔雀佛鋪圖》及《紫微二十四化圖》三件。此外還有《佛光圖》、《華岩幢》等。
姚師積(唐朝時期)
唐代雕刻工匠。
唐高宗李治執政時,姚師積於咸亨三年(672)至上元二年(675),共同雕造由武則天捐資,净土宗大師善導和僧人惠能主持,開鑿的洛陽龍門奉先寺大盧舍那佛龕。
大盧舍那佛龕包括一尊盧舍那大佛,兩邊阿難,伽葉各一尊、菩薩二尊、天王二尊和進士造像。其中最高大的盧舍那石佛,高1714米。其雕刻手法細膩精湛,表情温和,敦厚莊嚴,富有魅力。在《大盧舍那像龕記》中,有姚師積等名匠的題名。
姚紹之(?—725)
唐代湖州武康(浙江德清縣)人。惡吏。
姚紹之於中宗時初任鸞臺典伙,後任監察御史,爲武三思“五狗”之一。其爲人兇狠,嚴厲且貪婪,史人稱之爲惡吏。
當時王同皎,張仲之等人合謀殺武三思,事未遂被捕入獄。姚紹之奉命審理此案,其對王同皎,張仲之拷問毒打,竟然將張仲之的手臂當場擊斷,令之疼痛難忍,並誣陷成謀反之罪。姚紹之竟將張仲之家族誅殺,此事震驚天下,朝廷也極爲關注。
姚紹之昇任左臺侍御史之後,曾貪贜五百萬,獲罪當死。但姚紹之得韋後之妹保釋,被貶黜至嶺南任瓊山(今海南省瓊山縣)尉。不久,姚紹之企圖出逃回京,被萬年尉捕獲,將其腿打折。
姚紹之後來被召回京城,换任南陵縣令。於開元十三年(725)轉任括州長史同正,但不准許參與朝政之事。
姚仲蝥(唐朝時期)
唐代狀元。
唐中宗神龍二年(706), 姚仲蝥於丙午科舉殿試中考取頭名,登進士第一甲第一人。世人稱之爲文狀元。同榜進士及第三十二人,科舉考官爲考功員外郎趙彦昭。
有關姚仲蝥正史失傳,事迹失考。
姚恭(唐朝前期)
籍貫不詳。唐代官員。
姚恭於唐開元年中(713—741)任隴右道成州(同谷郡)刺史。兒子,姚大德(698—772) 。謚號法律禪師,爲大唐荷恩寺和尚。法律禪師於大曆七年(772)去世,年七十二歲。
姚希直(683—753)
籍貫不詳。唐代官員。
姚希直曾祖姚霓爲隋代左武衛大將軍。
祖父姚感。於唐高宗李治在位時,曾任大夫、河南道豫州刺史、陳州(淮陽郡) 刺史、恒州真定縣丞等職。父親姚忠肅,爲皇申府文學。
姚希直曾任汝陰郡司法參軍等職。於天寶十二年(753)卒,年七十歲。
姚良(唐代前中時期)
生卒籍貫不詳。唐代官員。
父親姚感。爲皇大中(疑在唐高宗時期)大夫、陳州刺史等職。
姚良約於武則天執政期間,任劍南道普州刺史、正議大夫等職。
兒子姚如衡(671—738)。唐代官員。於開元二十六年(738)六月卒,年六十七歲。
姚發(唐朝時期)
唐代詩人。
姚發爲宋城令姚玄兒子。唐代天寶十二年(753),姚發登進士第(贈太子太保姚公神道碑銘)。其曾在天寶年間科舉十上不第,遂入隴西節度使哥舒翰幕府,後積功勞官至右領軍衛將軍。
姚發好文雅,愛詩賦。
附其詩一首
送蕭穎士赴東府得草字
天生良史筆,
浪迹擅文藻。
中夏授參謀,
東夷願聞道。
行軒玩春日,
餞席籍芳草。
幸得師季良,
欣留篋笥寶。
姚南仲(729—803)
華州下圭人。唐代官員。
唐朝干元年(758)初,姚南仲經科舉,登進士第後授太子校書,歷任高陵、昭應、萬年等縣縣尉。後遷任右拾遺,轉右補闕。
大曆十三年(778),唐代宗的貞懿皇后獨孤氏去世,代宗李豫極度傷心,痛惜不已。爲了紀念貞懿皇后,代宗便下詔令於都城附近建造貞懿皇后的陵墓。便早晚可以望見於眼中。
這一决定遭到不少人的置疑,姚南仲便上書疏諫,其引古論今,曉陳利害,表述得合情合理。代宗李豫覺得他反對此議的意見正確,於是准奏,並嘉奬了南仲,賜緋魚袋,特别加封五品之職,宣付史館。
姚南仲與宰相常衮善友,交情很深。在宰相被陷害貶職之後,南仲也被下放出任海鹽縣縣令。姚南仲經浙江東、西道觀察使韓混薦爲推官,奏授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充支使。後詔還京都,歷任左司兵部員外,轉任郎中,昇任御察中丞、給事中、同州刺史、陝虢觀察使等職。
貞元十五年(799),姚南仲代李復爲鄭滑節庶使,監軍薜盈珍恃權乘勢奪軍權,南仲成爲他的阻礙,以致多次遭到薜盈珍的誣陷讒毁。因此,代宗李豫對姚南仲懷疑很深。
貞元十六年(800),薜盈珍派小使程務盈帶表書進京,誣告陷害姚南仲。恰好南仲的裨將曹文洽也入京奏事,曹文洽知道了這件事,很是憤怒。於是就日夜兼程,快馬加鞭追趕上程務盈,終於在長樂驛站追上了程務盈,並於當晚與程務盈同宿過夜。曹文恰在半夜中殺死了程務盈,將程務盈所帶的薜盈珍的表書投入厠所糞池内,然後自殺身亡。第二天,驛站人員打理雜務,推開房門,發現血流滿地,曹文洽身邊有兩份遺書,一份内容告知姚南仲,講述自己殺死薜盈珍使者程務盈的動機和原因,另一書替姚南仲伸冤正義。
此事轟動一時,傳入朝廷,德宗帝非常驚駭。姚南仲考慮此事件的影響,便請願回京朝見皇上。
德宗李適問姚南仲:“薜盈珍擾亂軍政嗎?”姚南仲回答:“薜盈珍不擾亂軍政,臣……”德宗聽了姚南仲的奏述,已知其中原由,只是在座上久久沉默不語。
後任命姚南仲爲尚書右僕。姚南仲擔任此職直至貞元十九(803)年在位去世,年七十四歲。朝廷贈姚南仲太子太保,謚:貞。
姚明(唐朝中期)
唐代官員。
姚於唐建中二年(781) 至四年(783),歷任都畿道陝州(陝郡)、商州刺史,後改任陝州長史、本州防禦、陸運使、陝虢觀察使。姚任職期間,其受命治上津道,置官館以通南方之貨貢。唐建中四年(788),遷任司農卿一職。
姚喜詩文,僅存詩一首。
姚思禮(唐朝時期)
生卒籍貫不詳。唐代官員。
有關姚思禮的生平事迹不詳,僅知其於天寶年中(約742—755),任江南東道泉州(豐州、武榮州、清源郡)刺史一職。
姚况(唐朝時期)
唐代將領。
姚况於建中年(約780—783)間任關内道涇州(安定郡、保定郡)刺史,節度使。朝廷命左衛大將軍馮河清留守,幕府殿中侍御史姚况守衛領州。
姚况率領軍隊征討關東,軍隊剛剛經過德宗皇帝的居所,還未走遠,便發生緊急情况,德宗只好急走奉天府。左衛大將軍馮河清,姚况便拜見了皇上。後召集衆將領議計戰事,向東哭泣,以表示盡忠。此時天象异常,衆官兵都以爲是感動了上天,都没有相异的建議,並决心服從姚况,馮河清的指揮,忠效朝廷。
當初,德宗李適當執政時,六軍都無良好的士兵,更少優秀的將領。部隊士氣低下,後經馮河清,姚况運送兵器糧草,嚴肅整頓,訓練有素。效果顯著,軍威大振。德宗即任命馮河清爲涇原節度使,安定郡王,姚况任行軍司馬。叛軍朱泚幾次派間諜偷取情報,結果都被發現,將間諜處决。興元元年(784),馮河清被叛將田希簽殺害,姚况挺身返回家鄉。叛亂平復後,朝廷贈馮河清尚書左僕射,任命姚况爲太子中舍人。
姚况性情淡泊,簡檏謙虚,從來不會對别人説過自己歷來戰鬥的功勞。之後隱舊故里,不巧當年旱灾鬧荒,百姓流離失所,連朝廷的奉禄也不够自給,結果清貧的老將姚况就因飢餓而死。
姚令言(?—784)
唐朝時期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人。
姚令言年少時應徵入伍,始初屬涇原節度使馬瞵府,經積累戰功上任金吾大將軍同正,爲衙前兵馬使,後改任御史中丞。
建中年間,孟睥擔任涇原節度使期間,非常欣賞姚令言,認爲其是難得的將帥之才,多次提拔和推薦姚令言。孟睥回京任職後,姚令言被任爲四方鎮北庭行營涇原節度使、涇州刺史,兼御史大夫。
建中四年,李希烈反叛,率領叛軍攻陷汝州。朝廷令哥舒曜領兵鎮壓,紮營於襄城。李希烈却率領數萬叛軍圍攻襄城,形勢非常危急。朝廷令姚令言火速率領五萬兵馬趕赴援救。涇原的部隊離開四方鎮,軍中多是携帶子弟而來,希望得到京師後獲得豐厚的奬賞,但是一無所賜。當時京兆尹王栩犒勞士兵的都是粗糧野菜,睡無衣被。官兵們都極爲憤怒,大聲説:“我們抛棄父母妻兒,準備戰死沙場,可是吃不飽,穿不暖,怎麽可能以自己的身體生命對着敵人的利劍啊!而國庫裏却是豐盛富足,不去取來用以保住性命,而去哪裏啊!”
部隊行軍到了一處地方就失去了控制,反叛的士兵都拒絶前行,高聲大鬧,擂鼓而回返。姚令言大急,攔住士兵對他們説:“各位男兒不要草率行事,這樣做不是求生的良計。”但是衆將士兵都不聽姚令言的勸告,用戈劍圍住姚令言,請求退兵。姚令言只好急奏朝廷,皇上大驚,急令内庫速送二十車物資去補賜。此時軍心大亂,姚令言没法控制局面,街市居民都慌亂逃亡,那些叛兵大叫:“不要跑,我們不會要你們家裏面的東西的!”
德宗急忙命令普王與學士薑公輔前往安撫他們,才行至内門,叛軍己經攻破關口,布陣於丹鳳樓下。當日,德宗倉促出逃,叛軍隨即入城,搶掠財物,將糧食等物資用車載走。
當時太尉朱泚就住在附近的晋昌裏第府。朱泚此前曾經控制涇州,後無權失勢,閒居家中已久。即夜,衆叛將共謀計策,想到了朱泚,一致認爲:如果我們請他做首領,肯定能成大事。於是,派姚令言率兵往晋昌裏拜見朱泚,講明來意。朱泚一開始猶豫不决,只是以好酒美食招待姚令言和衆官兵,觀察叛軍的真正意圖。後來,全部將領都前來拜訪,誠意邀請朱泚。朱泚經衆將懇求,自己考慮一番後終於答應。待朱泚入居含元殿做主,便任命姚令言爲侍中,與源休一同輔佐叛事。姚令言率兵圍攻奉天,殺害宗室成員,賣命作戰。
某一夜,叛軍宴飲作樂,一番酒後,姚令言半醉半醒之中與源休論戰略,姚令言認爲自己肩比蕭何,源休不服地説:“帷幄之謀,成秦之業,無出我之右者。我與蕭何相當,你只相及曹參就是了。”在座的官士聽到了都大笑, 戲稱源休爲火迫贊侯。
不久, 朱泚叛軍戰敗。 此時姚令言手下尚有萬餘軍人, 隨朱泚轉入吐蕃。軍隊經過涇州, 姚令言打算投靠田希鑒。田希鑒也表示以禮相待接納他們, 派人引誘他們前來商談。 結果朱泚和姚令言中了田希鑒的圈套, 皆被捕獲。之後被田希鑒斬首獻與朝廷。
姚揆(唐朝時期)
唐代詩人。
姚揆曾官任温州郡丞。善詩文,好游山水。姚揆在任期間多次到被譽爲天下第二十六福地的仙岩暢遊,曾於唐德宗(李適)貞元元年(785)在仙岩的翠微嶺摩崖第十處留下石刻《仙岩銘》,成爲名賦,流傳千古,爲後人稱頌。姚揆僅留詩二首。
(注;仙岩位於浙江省温州市境内大羅山山脈的一處風景名勝。)
仙岩銘
維仙之居,既清且虚;一泉一石,可詩可圖。…
附詩一首:
穎州食客
素琴孤劍尚閒遊,
誰共芳尊話唱酬。
鄉夢有時生枕上,
客情終日在眉頭。
雲拖雨脚連天去,
樹夾河聲繞郡流。
回首帝京歸未得,
不堪吟倚夕陽樓。
姚係(唐朝時期)
唐代河中人。詩人。
姚係爲樑公姚崇宰相的曾孫。其家族陝郡已經成爲當時很有名望的郡族,地位極高,名重於時。
姚係於貞元元年(785)登進士第。姚係一生與同時期的詩人韋應物交情頗深。他們一直相互交往,又經常結伴同游天下。姚係生性豪爽風流,尤喜飲酒題詩,常常聚集文雅好友一起討論文學詩賦。姚係留傳詩僅十首。
附録其詩一首:
秋夕會友
倦客易相失,
歡游無良辰。
忽然一席間,
稍慰闔家貧。
白露下庭梧,
孤琴始悲辛。
逥風入幽草,
蟲響四滿鄰。
會遇更何時,
持杯重殷勤。
姚訚(唐朝時期)
浹州平陸人。唐代官員。
姚訚爲樑國公姚崇宰相侄孫。姚合的父親,爲開元年間處州刺史。姚(門言)生性豪放,喜好飲酒謔游,善絲竹。姚訚官任壽安縣尉、城父令。姚訚與張巡善友,相好交往。因其守雎陽立功,於至德二年(757)春,昇任檢校尚書侍郎、鄆州刺史,歷昇任東平郡太守、右金吾將軍。
安禄山叛亂,叛賊將領尹子奇率領叛兵圍攻睢城。姚訚與張巡一起率領全城軍民奮起扺抗。但因鄰縣援軍不願出兵相救,姚訚一直堅守了數月的睢城最終失守,陷落敵手。姚訚、張巡等將官被亂軍擒獲,他們拒絶投降,英勇不屈,慷慨赴死。
姚齊梧(唐中時期)
生卒、籍貫不詳。唐代官員。
姚齊梧於貞元十一年(795)任絳州刺史、晋慈隰都防禦觀察使。唐貞元年中任給事中、御史中丞、東都留使、左金吾大將軍等職。
姚汝能(唐朝時期)
唐代官員。
姚汝能生平事迹不詳。
姚汝能曾任華陰縣尉等職。姚汝能 好文史。 著有《安禄山事迹》 一書, 傳於世。
姚偓(唐朝中期)
唐代詩人。
姚偓爲唐代較爲有名氣的一位詩人,排名居於盧倫之後。有關姚偓的生平事迹不詳。《萍鄉志》卷六録其詩僅傳一首。
附詩
南源山
輕輕投幽隱,
輕裘怯暮寒。
閑僧能解榻,
倦客休得鞍。
白雨鳴山麓,
青燈語夜闌。
明朝梯石路,
更丈笋輿安。
姚(唐朝中期)
生卒籍貫不詳。唐代官員。
有關姚的生平事迹不詳,僅知其約於唐大曆三年(768),曾任河南道穎州(信州、汝陰郡)刺史一職。
姚合(781—846)
陝州硤石(今河南省三門峽市)人。唐代詩人。
姚合是唐代宰相姚崇的曾孫。自幼聰明好讀,博學多才。姚合於元和十一年(816)的科舉中進士及第。授武功主簿一職,後調任富平、萬年尉等職。於寶曆年間官任監察使,户部員外郎。歷任荆州、杭州刺史、後擔任給事中,陝虢觀察使。姚合於開成末年在擔任秘書監職上去世。
姚合任監察使期間,有奉先,馮翊兩縣的平民向其告狀,上訴牛羊使强奪他們的田地。雖然上詔令美原主薄朱儔覆按,但朱儔貪污受賄,與牛羊使互相勾結,狼狽爲姦,仍然將田地判歸牛羊使。姚合主辦此案,其即深入民間明查暗訪,經過多次詳細瞭解,終於找到了人證物证,懲罰了朱儔和牛羊使,將田地判還縣民。
姚合一生以酒詩交友,與白居易、劉禹錫、李紳、令狐楚、張籍、馬戴、費冠卿、殷堯藩等友常有唱和,其中與賈島交情最深,詩的風格也相似,被世人稱爲“姚賈”。張爲的《詩人主客圖》將姚合列爲清奇雅正主孚益之入室者,與賈島齊名。
姚合曾經隱居嵩山,以詩文鳴世。其所作的詩篇多數描寫個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尤喜作五律,善學諸家之長而自成一體。名家稱其’“詩洗濯既净,挺拔欲高。得趣於浪仙之僻,而運以爽亮。取材於籍,建之淺,而湄以倩芬。殆兼同時數子,巧撮其長者。但體似尖小,味亦微醨,故品局駟爾”。其筆致清峭幽折,當時世人皆稱姚合爲“姚武功”,或“姚少監”,亦將其詩作稱爲“武功體”。其詩曾經爲南宋“永嘉四靈”及江湖派詩人所師法。“永嘉四靈”之一趙師秀曾合刻姚合,賈島二人詩爲《二妙集》。
姚合撰有《姚少鑒詩集》一十卷,分類爲送别、寄贈、閒適、題咏等類。又編有《玄極集》。留傳詩共計有五百一十五首。
附詩一首:
獨居
深閉柴門長不出,
功夫身深少閑時。
翻音免問他人字,
覆局何勞對手棋。
生計如雲無定所,
窮愁似影再相隨。
到頭歸向青山是,
塵路茫茫欲告誰?
姚欽(唐中時期)
生卒籍貫不詳。唐代官員。
有關姚欽的生平事迹不詳,僅知其於貞元元(785)年至二年(786),曾任江南東道信州刺史一職。
姚向(唐朝後期)
唐代書法家。詩人。
姚向爲唐代官員。其於長慶元年(821)跟隨段文昌出鎮西川。長慶二年(822)任西川節度判官。
姚向工書法,筆力精勁。曾寫有《唐嶺南節慶鄭權碑》,深爲歐陽修所稱許。姚向還善詩賦,僅留詩二首,爲《全唐詩》收録。
附録姚向詩一首:
和段相公登武擔寺西臺
開閣錦城中,
餘閑訪梵宫。
九層連晝夜,
萬象寫秋空。
天半將身到,
江長與海通。
提携出塵土,
曾是穆清風。
姚康(唐朝時期)
字汝諧,又名康復。下圭人。詩人。
唐元和十五年(820), 姚康於科舉中進士及第, 歷任試右武衛曹參軍, 劍南觀察推官。大中年間, 任太子詹事一職。姚康著有《統史》 , 傳於世。
姚康還喜游作詩, 僅留詩四首。
附詩一首:
登武擔寺西臺
鬆徑引清風,
登臺古寺中。
江平沙岸白,
日下錦江紅。
疏樹山根净,
深雲鳥迹窮。
自漸陪末席,
便與九霄通。
姚驥(唐中時期)
生卒籍貫不詳。唐代官員。
有關姚驥的生平事迹不詳,僅知其於唐貞元十二年(796)曾任江南東道信州刺史一職。
姚骃(唐中時期)
生卒籍貫不詳。唐代官員。
姚骃於貞元十二年(796)由水部員外郎昇任括州刺史,元和元年(806)任江南道湖州(吴興郡)、處州刺史。在任職期間去世。 《統記》作姚骃,《吴興志》作姚絪。
姚沁(唐朝中期)
生卒、籍貫不詳。唐代官員。
大約唐元和十五年(820), 姚沁任河東道忻州(定襄郡)刺史一職。
姚成節(唐中後期)
生卒、籍貫不詳。唐代官員。
姚成節歷任唐朝議郎、前使持節。曾於元和末年(約820)任隴右道成州(同谷郡)刺史、捉守使。賜紫金魚袋。
姚勖(唐朝時期)
字斯勤。陝州硤石(今河南省三門峽市)人。史學家。
姚勖爲樑公姚崇宰相的曾孫。唐長慶年(821)初,姚勖於科舉中登進士第。後歷任監察御史,佐鹽鐵務,遷諫議大夫。之後改任湖州,常州二州刺史。
姚勖的爲人和才識深得當朝宰相李德裕的賞識,經過李裕德宰相的多次提拔,會昌三年(843)姚勖任尚書左司部郎中,後昇任吏部郎中職。姚勖爲官勤政清廉,做出很大的政績。因此常常被朝廷委以重任。
後來,宰相李德裕遭令狐絢等人誣陷,被革職還鄉。落難之後的李德裕獨居海上,昔日的親朋好友都不再與李德裕交往,這時李德裕缺衣斷食,貧病交加,唯有姚勖及時送上糧食,衣服藥物,多次前往問候老宰相,并且一直不斷的關心和援助李德裕,讓其渡過飢寒疾痛的難關。姚勖的義舉獲得了世人的稱頌。
姚勖於年老之際自已做壽物,藏萬安山南部,位於其先祖姚崇之墓旁,署名叫“寂居穴”, 其墳墓稱爲“復真堂”。 在墓中挖土作床叫做“化臺”, 並將之刻在石碑上告誡後世人。
姚勖致力於史學研究,撰有史籍《後梁略》十卷等。
姚中立(唐朝中期)
生卒籍貫不詳。唐代官員。
姚中立歷任萬年縣令、昭州司户參軍(長史)。唐大和九年(835),任江南西道朗州(武陵郡)刺史。
姚周(?—869)
徐州(今江蘇省)人。唐代將領。
姚周原本擔任唐朝桂林郡戊卒牙官一職。咸通九年(868),姚周與龐勛等將領發動了兵變。之後跟隨龐勛率領軍隊北歸,在攻佔彭城(今江蘇徐州)得手後,其即率領部隊駐兵柳子(今安徽省濉溪西南),出擊由康承訓所率領的唐朝軍隊,迫使康承訓領軍退駐宋州(今河南省商丘)。
次年三月,由康承訓統領各路唐朝大軍七萬多人,向姚周的叛軍發起進攻,姚周率領衆將士反擊,雙方激戰了數十次還不分勝負。最後姚周因兵力不足,放棄了柳子,率領部下數十人投奔宿州(今安徽)。隨後,姚周被宿州守將樑丕所殺。
姚鵠(唐朝時期)
字居雲。蜀中(四川中部)人。詩人。
姚鵠早年時期隱居蜀中,經常出入當時好士公卿之席幕。於會昌三年(843)經宰相李德裕的推薦,進士及第。咸通十一年(870),姚鵠累官至江南東道台州刺史。
姚鵠工詩善文,元代人辛文房謂姚鵠“吏材文價,俱不甚超。”《唐才子傳》,然而故震亨却稱贊其詩爲“清潑而不可多得”《唐音癸簽》。姚鵠留詩詞共三十七首。
附詩一首:
送友人出寒
帝城春色着寒梅,
去恨離懷醉不開。
作别欲將何計免,
此行應又隔年回。
入問殘日雕西盡,
卷雪驚逢馬上來。
有恩莫忘清寒學,
衆傳君負佐王才。
姚倫(唐朝時期)
唐代詩人。
姚倫歷任揚州大都督府參、曹參軍、劍南觀察推官等職。唐朝大中年間(847—860), 姚倫遷任太子詹事一職,直至去世。
姚倫學識較豐,尤好詩文,高仲武曾評其詩曰:“姚子詩雖未弘深,去凡已遠,屬辭比事,不失文流。如‘亂聲千葉下,寒影一巢孤’篇什之秀也。”
附姚倫詩一首:
過章秀才洛陽食客
達人心自適,
旅舍當閒居。
不出來時徑,
重看讀了書。
晚風嵐色近,
斜日樹阿疏。
盡是忘言客,
聽君誦子虚。
姚克柔(唐朝中後期)
生卒籍貫不詳。唐代官員。
有關姚克柔的生平事迹不詳,僅知其於唐大中五年(851),任山南西道鳳州(澗河郡)刺史,後封爲上柱國。
姚琯(唐朝後期)
生卒籍貫不詳。唐代官員。
唐大中十一年(857), 姚琯曾任河南道(萊州)東萊郡太守(萊州刺史)等職。
姚顓(865—940)
字伯真。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人。五代時期宰相。
姚顓先祖姚弘慶,約於開成末年(840)至會昌年初(841)間,曾任蘇州刺史、倉部郎中等職。唐朝末年, 姚顓進入洛陽城,又出遊嵩山。其後在科舉中進士及第。在樑國貞明年中, 姚顓歷任校書郎、登封縣令、右補闕、禮部員外郎等職。後被召入翰林,遷昇至中書舍人。及後唐宗平定樑國, 姚顓被貶任復州司馬。一年多後任左散騎常侍。歷任吏部侍郎、尚書左丞。唐末帝即位,任姚顓爲中書侍郎,平章事。至晋高祖登位, 姚顓罷相任刑部尚書,不久遷任户部尚書。
姚顓生性仁慈寬厚,多爲僕妾所欺負,其心内雖然明白,但從不計較。既無喜怒,任之自然。但姚顓身爲宰相,却不知錢陌銖兩之數,御國無法,爲政無所作爲。
姚顓一生忠誠正直,爲官清廉淡泊,雖然其能力不强,但都獲得上司的信任。姚顓於天福五年(940)去世,年終七十五歲。去世當日,家中一貧如洗,就連購棺材買壽衣的錢也没有,靠官府的捐助才得以辦了殯葬,此事令人們哀嘆其之可憐。之後朝廷贈其謚:左卜射。
姚卓文(唐朝後期)
又名姚卓。生卒籍貫不詳。唐代官員。
唐中和四年(884)至光啓一年(885),姚卓文曾任劍南道劍州刺史、指揮使等職。
姚洎(五代十國時期)
不知其世系。五代時期後梁國宰相。
樑開平元年(907),姚洎以翰林學士擢兵部尚書知貢舉。開平二年(908),以兵部尚侍郎兼鹵簿使。干化三年(913),以光禄大夫,守御史大夫,吴興郡開國侯爲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章事。
姚嶸(唐朝時期)
唐代詩人。
有關姚嶸的生平事迹不詳。
僅留傳詩一首《全唐書》録。
題大樑臨汴驛
近日侯門不重才,
莫將文藝擬爲媒。
相逢若要如膠漆,
不是紅妝即撥灰。
姚景仙(唐中時期)
唐代畫家。
唐玄宗時姚景仙與另一位畫家盧楞伽以畫神佛及宗教而得名於世。西京資聖寺經壁畫均爲其手筆。
姚岩杰(唐朝時期)
陝州硤石(今河南省三門峽市)人。唐代詩人。
姚岩杰是樑公姚崇宰相的裔孫。其生性豪爽風趣,喜飲酒暢遊天下,一生多以吟詩飲酒放游江左,歷遍名川大山。姚岩杰詩文不俗,著有《象豀子》二十卷,留詩僅一首。
附録其詩一首
報顔標
爲報顔公識我麽,
我心唯只與天和。
眼前關情俗物少,
醉後青山入意多。
田子莫嫌彈鋏恨,
寧生休唱飲牛歌。
聖朝若爲蒼生計,
也合公車到薛蘿。
姚章(唐朝時期)
生卒籍貫不詳。唐代官員。
有關姚章的生平事迹不詳,僅知其曾任江西袁州刺史一職。
姚贊(唐朝時期)
吴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唐代詩人。
姚贊工八分書。但其作品皆不存,僅留詩一首。《全唐詩補編·續拾》卷五三收録。附録姚贊詩一首,此詩疑似是他人欣賞姚贊的八分書才能有感而作。
吴興姚贊工八分,
一點一畫若崩雲。
又如春水緑波紋,
上有鵁鶄鸂鶒群。
(見宋陳思《書苑青華》卷十七)。
姚洪(唐朝時期)
樑國人。唐代將領。
姚洪原來是樑國的一名小將,曾經在董璋手下任職。後改任唐朝指揮使。
長興年中,朝廷派遣姚洪率兵千人守衛閬州。董璋叛亂,帶領叛軍圍困閬州城。董璋見久攻不下,便心生一計,派使者秘密入城,送降書勸姚洪歸順。姚洪讀了勸降書,即時堅决拒絶,並把勸降書投進厠所中,以表示不屑。
董璋大怒,令叛軍狠攻閬州城。姚洪率領全城軍民進行英勇抗戰,歷時三天,終因彈盡糧絶,閬州城陷落敵手。姚洪等官兵被俘虜,董璋親自審問姚洪:“你是一名能征善戰的將軍,我對待你不薄,很欣賞你,是我多次提拔你,你才有了今天的官職。我一直看重你才誠心送書勸你,你却把勸書丢入厠所裏,真令我失望,你爲什麽要辜負我?”,姚洪大義禀然,痛駡董璋:“老賊,你身爲朝廷將領,爲何反叛?你己經揹負皇上,與我又有什麽恩義可言?説我辜負你?”。“你本來是李七郎的小奴,打掃馬糞,得一宿一飯。感恩不盡。而當今皇上重任你爲節度使,付與茅土,貴爲諸侯。但你忘恩負義,却起野心,反叛作亂,爲什麽?”,“你本奴才,真正無耻。我乃堂堂忠義之士,絶不所爲。我甘心願爲朝廷死,也不與奴才荀且媮生!”。董璋聽罷大怒,命叛兵將姚洪拖到一口大鍋前。十幾個叛軍手裏拿着刀,將姚洪身上的肉割下來,用鍋煮着吃,姚洪大駡叛賊董璋,至死不停。
明宗帝知道此事後,爲姚洪的英勇不屈而感動,爲其盡忠壯烈而流泪。之後明宗帝下詔令,厚葬姚洪,令姚洪的兩個兒子入宫擔任御衛,並重重賜賞其家。姚洪的忠義節氣亦爲世人所讚頌。
姚汭(唐朝時期)
生卒籍貫不詳。唐代官員。
有關姚汭的生平事迹不詳,僅知姚汭曾任河南道萊州(東萊郡)刺史一職。
姚彦山(唐朝時期)
唐代畫家。
姚彦山善畫,尤精獸鳥。朱景玄於《唐朝名畫録》中把姚彦山排行在能品中,與王拖子,侯造,尹澄等畫家入列在位。評述認爲他們“各負其志,並極其妙”。
《歷代名畫記》中稱姚彦山“善寺壁禽獸”。
姚景(南唐時期)
南唐官員。
當初,姚景爲唐將領劉金的馬騎勤務兵。但這個勤務兵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劉金也非常欣賞姚景的才華,之後將其昇任爲稗將。劉金並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姚景爲妻子。
另一位將軍李昇也十分看重姚景,視姚景爲最值得信賴的部下。不久,姚景昇任淮軍接度使。
壽春一帶地方歷來爲江淮重地,但民衆不堪負擔税賦之苦。姚景到任之後,其首先免除了一切苛捐雜税,又大力發展農業生産,推動商貿流通。這一政策令壽春的官吏富商們都擔憂損害自已的利益,他們或勸説阻止或反對,姚景向他們講明瞭最終的利害,堅决執行這條政策。其將禁令用大字寫上,四處頒貼公告,禁止各官吏違犯。
此後,政風大變,官府内各個機構都廉政辦事,官吏們很少有貪污受賄的。不久,姚景在任職期間因病去世。
姚彦章(唐末五代國時期)
汝南(今河南省)人。五代十國時楚國宰相。
姚彦章少年時就沉穩勇敢,頗有謀略,曾官任湖南聽直將軍。武安節度使劉建鋒死之後,姚彦章分析天下時勢,勸説馬殷統帥軍權,待此事成定局,姚彦章即建議謀取衡州、永州、道州、連州和郴州五州,并且推薦李瓊可擔大任。馬殷認爲其謀略很正確,就全部采納了姚彦章的計議,果然如期即平定湖南。
之後姚彦章任寧遠節度使,權知容州事。辰淑蠻民作亂,姚彦章指授計略,即又全部平定了騷亂。姚彦章任静江府(今廣西桂林)行軍司馬監軍府事,横州刺史。
後唐天成二年(927),馬殷建立楚國稱帝,姚彦章昇檢校工部尚書,以功拜爲左丞相。長興四年(933),唐朝任姚彦章爲檢校太尉,同平章事。
姚兼濟(唐末五代)
五代時期吴國人。音樂家。
姚兼濟喜好音樂,尤善彈琴。姚兼濟曾經遇到奇异高人,奇异高人將清風、景雲等五種曲調授與姚兼濟。這就是世間所留傳《廣陵散》的遺音。
姚佶耳(五代十國時期)
江南人。相撲家。
姚佶耳少年時期就非常擅長摔跤,其敏捷超群,臂力過人。姚佶耳與人摔跤,屢戰屢勝,名揚四海而被號稱“兼河頭相撲都知”,成爲五代時期南唐的相撲名師。
南唐國君李昇對姚佶耳非常欣佩,經常邀請其參加各種摔跤比賽。姚佶耳贏了所有的對手,李昇很高興,常常親自給其頒奬,而且每一次的奬賞皆與他人不同,都是特殊的重奬。
姚佶耳曾經發願:打敗天下所有的好手,然後再出家爲僧。然而,姚佶耳相撲多年,始終未遇對手。之後姚佶耳就在廬山開先寺剃度出家,苦行修煉。其曾經因爲與開先寺的和尚發生衝突,在衆僧人面前,發怒把寺内的巨樹一拔而起,衆和尚嚇驚而跑。
姚月華(唐朝時期)
生卒年、籍貫均不詳。唐代女詩人。
姚月華自幼就失去了母親,與父親一起住在楊子江畔。她家境富裕,生得美麗聰慧,從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姚月華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富家小姐。
一天,姚月華看到了鄰舟一個書生叫楊達的詩《昭君怨》,十分欣賞其詩中的“匣中縱有菱花鏡,羞向單於照舊顔。”的句子。之後,她就私下讓侍女去討楊達的詩詞來讀,並把自己所寫的詩詞送過鄰舟,讓楊達指教。
就這樣二人開始交往,并且暗暗相愛。他們以詩歌相送答贈,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愛情。然而,好景不長,突然一天鄰舟不見了。楊達的家搬走了。心上人不告而别,讓毫無思想準備的姚月華大所失望,萬分痛苦。她無可奈何,唯有相思長盼……
姚月華寫下了千古絶唱:
阿那曲(二首)
一
芳草萋萋春水緑,
對此思君泪相續。
羞將離恨付東風,
理盡秦筝不成曲。
二
與君形影分胡越,
玉枕經年對離别。
登臺北望烟雨深,
回身泣向寥天月。
姚月華還被民間傳説爲一尊女神:秋葵花神。
附一首描寫秋葵花女神詩:
秋葵月下黄金井,
横架轆軲牽素埂。
美人初起天未明,
手拂銀瓶秋水冷。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