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翰(清朝時期)
字元白。廣東人。清代畫家。
姚翰於清朝光緒十四年(1888)作《六賊鬧彌院圖》,姚翰的作品畫法近似漫畫。
姚士章(清道光,咸豐年間)
字鬆圃。江蘇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清代評話藝人。
姚士章師承評書名家章漢明。其以説《水滸》著稱。姚士章書路廣闊,吐字清晰,絲絲入扣,刻畫人物惟妙惟肖,有“活魯智深”之稱。姚士章尤善即興創作,穿插噱頭幽默熨貼。
以往評彈説唱多用中州音韵,自其開始改蘇州方言。姚士章爲蘇州評彈“後四家”名家之一。
姚筠(清代晚期)
字俊卿,號山懈雪。廣東番禺(今廣州市)人。清代畫家。
姚筠於同治六年(1867)優拔貢生,同治十二年(1873)中鄉舉。後任饒平縣學訓導,學海堂學長。
姚筠工詩善畫,山水仿倪瓚,吴鎮。姚筠尤精於畫鬆。同治、光緒年間,其與名家陳璞、李啓隆鼎足於廣東畫壇,一時聞名於粤。年八十七歲時去世。
姚文棟(1852—1929)
字志樑、東木、景憲。江蘇上海縣(今上海市)人。外交史學者。教育家。
姚文棟爲清末諸生,直棣道員,龍門書院的高才生。歷任清朝、國民政府官職。
姚文棟曾作爲第二届、第三届駐日使團隨員,隨黎庶昌赴日本訪問考察。歸國之後積極開展對日本的研究工作。譯著有《琉球地理志》、《日本地理兵要》、《日本會計録》、《日本師船表》、《海外同人集》、《歸省贈言》、《墨江修禊集》、《重九登高詩》以及《日本國志》等有關日本的著作。他的名聲雖不及黄遵憲,但研究日本著作之多,無人可出其右。《日本國志》非常忠實於《日本地志提要》,不但篇章結構、遣詞造句,就連行款——小字、小標題也悉依原文,并且,譯文流暢,文字煉達。縱觀全文,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學風嚴謹、水平上乘的譯著。黄、姚二人能將如此優秀的著作介紹到中國,這充分説明他們獨具慧眼。姚文棟的《日本國志》送交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後,雖然杳無音信,未見刊行,流佈不廣,但和黄遵憲一樣,篳路襤褸之功不可抹,他爲翻譯此書歷經二年九個月的艱辛努力獲得高度評價。
姚文棟曾在雲貴總督榮禄等人幕府中協辦務洋。著有《日本志稿》、《讀海外寄書室雜著》、《天南文編》等。
弟,姚文枬,爲近代教育家。
姚文枬(1857—1933)
字子讓。江蘇上海縣(今上海市)人。近代教育家。
姚文枬早年以優貢生授知縣,又應鄉試中舉人。兄姚文棟,爲龍門書院高材生,外交史學者。
光緒二十四年(1898)“新政期間”,姚文枬主持敬業書院,並將之改設爲敬業學堂。同時兼任南洋公學中院教務。姚文枬致力於新學的開創與建設。1902年,姚文丹請準江蘇當局選派項文瑞、曹棟、楊保恒、賈半臻等赴日留學,入東京學院師範學習。
1904年這批留學生歸國後,姚文丹委派項文瑞主持敬業學堂,曹棟主持養正學堂;還協助楊保恒與賈半臻,創辦私立二十二鋪小學於上海城内愍忠祠。姚文枬親自創辦速成師範講習所於城内半徑園。次年又增辦在一栗庵。一所辦在蕊珠宫。以半徑園爲第一講習所,半年畢業;一栗庵爲第二講所,一年畢業;蕊珠宫爲第三講所,夜間補習。共招生辦了五届,爲上海縣迅速培養了一批新式小學師資。同年,蘇鬆太道袁希勛議改龍門書院爲上海龍門師範學堂,姚文枬與袁希濤、沈恩孚、李平書等力贊其事,並於1905年改定。姚文枬又參與籌組江蘇工業學堂,選派諸翔、諸人龍、唐在賢等赴日本工業專門學校學習,以備師資。
姚文丹1906年任職於江蘇學務公所,督促各州縣普説勸學所。曾隨使赴日本、俄羅斯、德國等國家。姚文枬還參與勘定雲南與緬甸之間的邊界的工作。
晚年,姚文枬任江蘇省議會議員,任上海市議會會長,國務議員等職。任續修《上海志》主纂員。
1933年, 姚文枬逝世,終年七十七歲。
姚文枬著有《勘界記》等。
姚錫光(1856—?)
字石泉、又字石荃。江蘇丹徒人。清近代官員。
姚錫光爲1883年戊子科舉人。其早年先後任李鴻章、張之洞、李秉衡之幕屬。
1903年,姚錫光與人合辦華北一所女子學校。後任安徽石埭、懷寧等縣知縣和州、直隸州知州。
張之洞任湖廣總都時,姚錫光被任爲陸軍學堂監督。1907年任陸軍部左丞。1909年轉任殖邊學堂監督。不久,昇任陸軍部右侍郎。1911年曾參與組織帝國憲政實進會。
辛亥革命後,姚錫光歷任蒙藏事務局副總裁,口北參宣撫使查撫津保被灾商民專使等職。1914年任參政院。
姚錫光著有《東方兵事紀略》等。
姚文焯(1857—1908)
一名作文倬,字純伯,號稷臣。浙江省仁和人,一作杭縣(今皆屬杭州市)人。清代官員。
姚文焯爲清朝末期光緒十六年(1890)進士。任翰林院檢討,光緒二十八年(1902), 姚文焯出任雲南學政。後官任福建提學使。
光緒三十四年(1808),饒漢禪以鹽大使在福州候補,累數歲不得一差。姚文焯見其文詞艷雅,才華頗具,嘆日:“差官中有此人,吾竟勿及知,真埋没英雄矣。”遂恭延入府,親授其兒女求學讀書。
姚文焯頗通新學。
姚文俊(1857—1924)
字彦英,號梅歙、晚號醒翁。浙江杭州人。近代畫家。
姚文俊爲晚清秀才出身,善畫梅花,亦擅長畫山水及花卉。
姚晋圻(1857—1916)
安彦長,號東安。湖北羅田人。清代教育家。
姚晋圻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1895年散館,授刑部主事。次年應張之洞邀請,受聘兩湖書院史學教習。
1898年初, 姚晋圻赴京任職,參與戊戌變法。變法失販後歸故里,閉門著述。後任黄州經古書院院長。1901年,姚晋圻拒絶張之洞復任兩湖書院教習之邀請,要求全權處理史學課程及教法。次年初,張之洞允其求,復任兩湖高等學堂(原兩湖書院)教職。次年底,改任勤成學堂副總教習。後歷任湖北學務處議紳、羅田師範傳習所監督、黄州師範監督、勤成學堂監督等職。
1907年,姚晋圻任湖北存古學堂教務長兼史學教習,采用“吝學科分年教法”。其力求保護國粹,貫徹“中學爲體”的宗旨。歷兼《湖北通誌》幫總纂、禮事館顧問官、法律館諮議官、湖北教育會會長、湖北諮議局議員等職務。
辛亥革命後,姚晋圻思想更大改變。擔任湖北教育司司長後,推行《壬子學制》,貫徹新的教育宗旨,提出“才能須應萬變,學業豈拘五經。”, 姚晋圻主張教育内容的科學化和教育管理的民主化,重視教學方法的改革,并親自派選大批學生出國留學,對湖北省教育的轉軌貢獻卓著。
姚晋圻於1916年逝世,終年六十一歲。姚晋圻著有《漢志礦地記》、《九宫隨釋》、《尚書箋注》、《公羊春秋箋注》、《小學箋注》、《東安日程》、《人格説》、《小學教育》、《小兒教學法》等。還著有《安東遺書》等。
姚大榮(1857—1927)
字儷桓,室名寶穰室、惜味道齋。安順府普定(今貴州省普定)人。畫家。收藏家。
姚大榮精於法家言,能詩文。尤其愛好研究考鑽金石、碑版、書畫。其畢生不遺餘力搜購收藏。姚大榮於民國十六(1927)年去世,終年七十歲。
姚大榮著有《墨緣匯觀撰人考》、《寶穰室書畫志略》、《惜味道齋集等》。
姚海珊(1858—1942)
别名淮清。廣東平遠人。國民政府官員。
姚海珊早年到南洋經商,受西方影響,思想進步。其堅决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並積極參與。辛亥革命後,姚海珊即時回國,不久出任廣東北伐軍軍需部部長。歷任國民政府廣東省平遠縣縣長、廣東印花烟酒税羅定征稽所所長等職。姚海珊於任職期間逝世。
姚丙然(1859—? )
字菊仙。號淡人。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學者,畫家。
姚丙然於清光緒十二(1886)年科舉進士及第,授編修。光緒十八(1892)任會試同考官,之後官任侍讀學士。光緒二十三(1897)年,姚丙然出任山東學政,後被革職。歸故里後爲美人李佳白所設的尚賢堂當主講。
姚丙然擅畫花卉,其曾仿蔣廷錫水仙天竹,饒有天趣。其學識淵博,且多才多藝。但其爲人頗爲自負,一度力扶翼孔教。
姚昌頤,爲姚丙然兒子。亦爲畫家。善畫,尤擅花卉、山水。
姚德勝(1860—1915)
名克明,號峻修。廣東平遠人。教育實業家。
清末民初華僑巨富,當時人們雅稱其爲“姚百萬”。
姚德勝早年赴新加坡,後赴馬來西亞,經商成巨富。後姚德勝轉向礦産實業,遂成爲馬來西亞華僑經營礦業的第一人,不久成爲超級大財主。姚德勝爲人豁達大度,性情豪爽,樂善好施。其先後在新加坡創設霹靂嘉應會館,中華總商會,礦務農商總局。
爲使當地華僑子女接受教育,姚德勝創辦了霹靂小學、中學,資助應新、明德兩校的發展; 姚德勝十分重視中華古老文化的傳授,重視漢文,漢語的教學。
1892年,黄遵憲任清廷駐新加坡總領事時,曾慕名拜訪姚德勝,兩人一見如故。
姚德目勝十分關注祖國家鄉,1900年故鄉大旱,其捐巨資賑濟灾民。黄河水灾,其一次就捐白銀六萬兩賑灾。辛亥革命興軍,又慷慨解囊七萬銀元作軍餉。後來姚德勝接受黄遵憲的建議,捐巨資在故鄉創辦芝蘭小學,購置學田,廣備圖書。又捐資擴建平遠縣立中學學堂。還對梅縣東山中學、焦嶺縣立中學學堂及大柘鄉景清、回民兩小學也多有資助。
姚德勝深知道教育是自强之本,故其從不惜捐巨資助學。後因濟灾興學之功,姚德勝被清政府授予資政大夫銜,光緒皇帝賜給其“樂善好施”。姚德勝還被英皇頒賜”和平爵士”稱號。中華民國成立後,姚德勝繼續資助家鄉發展教育。被國民政府授一級“嘉禾勛章”。 姚德勝於民國四年(1915)逝世,終年五十五歲。
姚虞琴(1861—1961)
名景贏、字漁吟。原籍浙江杭縣,寓居上海。近代畫家。
姚虞琴曾任上海中國書院畫師,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會員,上海文史館館員。
姚虞琴擅長中國畫,兼及書法、詩文、鑒賞。尤擅畫蘭及梅竹,陰法明人,上追元人趙孟頫、鄭所南,尤以寫蘭蜚聲江南。姚虞琴曾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於民國時期在《北平晨報》發表了著名論文《中國人物畫的表現與背景》(摘自《百年中國美術經典》)。
姚虞琴於1961年逝世,年終一百歲。著有《珍帚齋詩稿》。
姚事敬(1862—1944)
福建晋江人。愛國華僑。教育實業家。
姚事敬年幼時家貧,僅讀了四個月的書。長及青年, 姚事敬頗有膽識,涉遠洋去菲律賓開拓。
從唐山到小吕宋,要過三道關:氣候差异關、語言關、謀職技藝關。他睦族以禮,交友以誠,處事平和、忠信、篤敬,獲得菲邦人的敬重。姚事敬在希臘禄萬社開設米行,生意興隆,事業蒸蒸日上。即回到故鄉建新居。見鄉鄰仍爲貧窮所困,即慷慨解囊,買大字(出國護照)提携堂親和親戚往菲律賓。
在异國謀生的經歷中,姚事敬深深地感受到文化素質在謀生中的作用。於是他竭力主張在家鄉興學,培育青年人成才。
1918年,他與鄉僑姚宗榮歸國,會同伍堡五社賢達等商議,倡議合辦新校。創辦毓麟(後稱嘉排)小學。達成協議後,鄉衆公推事敬任董事長,聘請蔡建安任校長。在晋江,開了由私塾轉辦學堂的先河。姚事敬受解放婦女新潮的影響,兼辦女學部,名曰毓秀,動員學齡女童入學,爲伍堡培育了許多受新文化影響而成長的婦女。
辦學難,鞏固辦學更難。姚事敬在聘請師資上下功夫,繼蔡建安之後,黄時珍、王珍駕、姚章勝先後繼任校長。毓麟小學能堅持辦學,長盛不衰,既得力於董事長,也得力於董事會的鼎力支持。辦學經費,除鄉親捐助外,主要靠旅菲澄江同鄉會匯寄。旅菲華僑,經商者慷慨解囊,打工者也熱心捐獻。鄰近村莊的學子來毓麟就讀的與日俱增。
1941年,應届畢業生參加晋江縣會考。毓麟小學與泉州新隅、西隅、金井毓英小學並列獲奬,在全縣數百所小學中名列前茅,聲譽播及泉南。
姚事敬矢志興學,樂善好施,扶危濟困。鄉鄰有糾紛,都請他去調解。居古盈的宗親患賊偷,處境不好,他發動族親幫助其搬來伍堡,爲其安排好住宿。親戚遇時疫四人卧床不起,他於每天晚飯後,提一盞小燈前往關照,深夜方回。對待孤寡,他時加接濟,鼎力扶持。鄉衆贊他有魯仲連之高風,聲名遠播,連安海、内坑都請他去做“老大”,調解民事糾紛。
姚事敬晚年,值太平洋戰争爆發,其在飢寒中度日,親友對其有所接濟,一一記在小册子上,囑咐後輩報恩。最令人敬佩的是:姚事敬在一生最困難的時期,仍不忘教育事業。僑匯斷了,毓麟小學經費成問題,他憑着自己的威望,發動鄉賢籌資辦學,以免衆學子輟學。
1944年姚事敬去世,年82歲。此時家中經濟拮據,從簡落土。抗戰勝利後,其子姚淇清及家族成員數十人歸國,爲父設道場做功德進行追悼,儀禮非常隆重。治喪時,姚淇清找到其父遺留的小册,即按“濟一答十”對曾資助父親晚年生活的鄉鄰進行酬謝,完了乃父有恩必報之夙願。此事在晋南傳爲佳話。
姚振鐸(清朝時期光緒年間)
字省群。安徽黟縣人。清代畫家。
姚振鐸能詩尤精於繪畫。
姚倚雲(1864—1944)
室名藴素軒。安徽省桐城人。學者。
姚倚雲工詩詞。著有《藴素軒詩稿》載於191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婦女雜誌》。又有《青玉案》、《好事近》等詞。亦載於《婦女雜誌》。
姚倚雲在民國之初年任南通縣女子師範校長,曾在《婦女雜誌》發表論文《論爲繼母之義》。
姚承祖(1866—1938)
字漢亭,别字補雲、又號 性居士。江蘇吴縣(今蘇州)人。建築大師。
姚承祖出身於營造世家。自幼受家風影響,對建築設計頗有興趣和天分。姚承祖於十六歲時綴學從梓並精熟其父祖姚璨庭所著《梓業遺書》五卷。1912年創建了蘇州魯班協會,併當選會長。姚承祖曾任教於蘇州工業專科學校,講授建築學。
姚承祖畢生致力於建築事業,凡邑中所大營造,均出自其手筆。經其設計、建造的建築,許多已經佚失,僅現今所知的有四處:蘇州怡園的藕香榭、吴縣光福鄉香雪海的梅花亭、靈岩山的大雄寶殿及木瀆鎮的嚴家花園。
姚承祖以數年經營建築的經驗和心得,謙諸家之長,繪成《補雲小築圖》長卷,由其師鬱友勤主筆繪成。
姚承祖所著的代表作《營造法原》,對江南傳統建築的叙述甚爲詳細,被譽爲南方中國建築之惟一寶典。
姚顯達(1867—1924)
藝名烏面達。福建詔安人。戲曲大師。
姚顯達爲廣東漢劇烏净。清末光緒年(1908),潮州處江曾集中各名角,以榮天彩爲班名赴滬演出。
“與京皮簧及越劇相較,未曾遜色,其中黑净阿達,紅净隆玉,老旦耀龍尤稱鐵中錚錚。”上海觀衆評論姚顯達。認爲其手足嫻熟,花樣特多,演《五臺會弟》楊五郎所表演的十八羅漢架,“姿勢面面俱到,處處生色,如觀百象圖無一雷同者”。演(《法門寺》,《劉瑾放官》)一劇,聞名遐邇。
“清末潮州道曾某觀劇,賞其演劉瑾技藝造詣之高且湛,而惡其作威作福,惟妙惟肖,鄙薄官場入木三分,因詔之作,笞責之,而賞以銀雲”
姚顯達對廣東漢劇,潮州劇烏净藝術的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被推爲烏净宗師。
姚顯達代表劇目還有《三打王英》、《牛皋扯旨》、《高旺過關》、《戰宛城》、《大香山》、《三家店》等。
姚煜(1868—?)
字文敷。浙江寧海人。近代官員。
姚煜畢業於北京國子監。歷任奉天四平縣知縣、營口交通銀行總辦。1913年9月,姚煜任兩淮鹽運使,1915年去職。1917年年任金陵關監督。1919年任江海關監督。1924年復任金陵關監督,1925年去職。
姚桐豫(1869—?)
字吾剛。浙江臨海人。近代官員。
姚桐豫爲清代秀才。後赴日本留學,入法政大學。畢業後回國,姚桐豫歷任廣西撫署秘書,桂林地方審判廳廳長,廣東審判籌備處處長等職。
1912年調任浙江都督府秘書長兼法制局局長,後改任江蘇都督府秘書。1913年選爲衆議院議員。
國會解散後,姚桐豫任就師高等檢察廳檢察官。1916年國會恢復,任衆議院議員。1917年任護法國會衆議院議員。1922年國會第二次恢復,仍任衆議院議員。
姚彭年(清朝時期)
字小賓。江蘇如皋人。生卒年不詳。清代詩人。畫家。
姚彭年爲光緒十七年(1891)舉人。其詩文有較高造就。工畫,尤善畫梅花,枝干蒼老、花蕊婀娜、相映成趣。
姚秋園(1871—1952)
又名梓芳,字君慤,别號覺庵、岐山老民。廣東省揭陽縣人。古文學家。
姚秋園出身於書香世家,幼讀四書五經,秉承家訓,力學不倦,先後就讀廣州“雅書院”、廣西桂林第二師範學院、北京大學。1912年,以第一名的優异成績畢業於京師大學文科,按當時的“畢業奬勵章程”規定,享受狀元待遇。
姚秋園歷任法部主事、廣西第二師範校監、北京高等實業學堂人倫道德課講師。民國期間歷任暹羅華僑宣慰使、潮梅行政考察官、潮梅司法官、廣東禁煙督辦、潮州税務局長、汕頭黄金局長、全國烟酒駐滬辦事處代表、福建銀行監理、浙江省復選監督官、浙江上捐局和清湖海門統税局長、學海書院教授等職。
姚秋園爲清朝廪生、舉人,乃一介書生,然出仕十餘載,嚴謹自律,秉公辦事,令人折服,每到一處均備受官僚民衆等的交口稱贊,官聲、政績甚著。
姚秋園是蜚聲百粤的著名學者,一向治學態度嚴謹,不以科名利禄爲重。出任地方官之後,堅持學以濟世,不隨波逐流,極力追隨當時頗有影響的清代散文流派桐城學派,主張學習《左傳》、《史記》等先秦兩漢散文和唐宋古文學家韓愈、歐陽修等人的作品,講究“義法”,要求語言雅潔,以陽剛陰柔分析文章風格。提倡文章合爲“時用”,要“言之有序,有勢”,“義以爲經,而法緯之,然後成體”。
姚秋園在窮盡心血著成的《古文辭階》中,極力推崇所謂“桐派八美”,陽剛之美曰雄、直、怪、麗,陰柔之美曰茹、遠、潔、適。並將此八言作十六字贊,概括文章的立論、觀點、技巧。
姚秋園 特别强調寫文章的重要性,認爲文字爲—國國性命脈所係托的表現,“一國國性亡而民族復興何賴焉?”他認爲“學術者左右世界之原動力也,道術冶術皆由學而出,他强調“文章者,天下之公器也”,什麽時代都不容忽視。
關於讀書的方法,姚秋園將出書籍分爲三類:涉措之書,專精之書,誦讀之書。他主張好書好文不厭多讀,必作筆記,才算善讀書。他著述時堅持獨立見解,不苟隨時;對待科學態度,他主張獨立思考,不輕爲古人所愚。
道光宣統年間,魏源、鄭觀應、林則徐等有識之士,主張學習西方人長技以爲已用,深得姚秋園贊同。
姚秋園主張讀書應求真才實學,畢業與學成不能混成一談。此一學術觀點,在當時及後來都發生了巨大的影響。
姚秋園爲官爲民數十載,到過星洲、暹羅、北極關外,往來於吴越之間,始終没有忘記服務桑梓。他爲家鄉鳳林創建養志小學,拿出自己全部科舉奬學金,培養人才,造福後代。
1930年,廣東當局有意推動各縣成立救濟院,姚秋園以黄岐老民名義上書,成立董事會,姚秋園帶頭捐資,推縣長謝鶴年爲理事長,擇院址於進賢門外,購地十五畝,僅數月該院建成,内分六個所,即貧民、教養、養老、育嬰、殘廢、瘋診。揭邑重印正續志,推姚秋園爲總編纂,他持論甚公。
姚秋園於1952年逝世,享年76歲。
姚秋園著述甚豐,以序言、傳記、墓誌銘、雜文爲最多。有《秋園文鈔》、《覺庵叢稿》、《廣西辦學文稿》、《過庭雜録》、《困學廬筆記》等。《新古文辭類纂》收有其四篇文章。
姚守先(1871—1925)
字謹之、又字警之。陝西省西鄉人。近代教育學者。
姚守先曾任本邑勸學所總董,辦理白話報《勸學報》,創立初等小學。
姚守先歷任縣立高等小學國民經學教員、中學校學監兼國文教員。1913年,姚守先當選爲衆議院議員,國會解散後歸故里,仍從事教育工作。1916年恢復國會時仍任衆議院議員。1917年任護法國會衆議院落議。
姚憾(1875—1924)
字恨吾。安徽桐城人。近代學者。教育工作者。
姚憾早年赴日本留學,入早稻田大學,研究法政,加入同盟會。
回國後,姚憾於1912年任北京國民大學專門部主任,1914年任吴淞中國公學校長,1915年任中國學院校長等職。
姚憾於1924年逝世,年四十九歲。
姚錫舟(1875—1944)
字錦林。上海人。近代實業家。
姚錫舟幼年就讀私塾,後到上海英租界爲外國人做球童拾網球,又轉至馬路當小工。小包工。
1900年,姚錫舟創辦姚新記營造廠。1905年投標建造上海電話大厦。1906年又投標上海外白渡橋部分工程和在中華紗廠等六大工程。
1921年,姚錫舟與陳光甫、榮宗敬等等組中國水泥股份有限公司。1926年,姚錫舟承包南京中山陵墓主體建築工程。其後,又在江蘇龍潭創辦中國水泥廠及大通紗廠等。均任董事長或總經理。成爲富甲一方的實業家。姚錫舟於1948年逝世,終年六十九歲。
姚華(1876—1930)
字重光,號茫父、一鄂、弗堂先生、秋草詩人。自署蓮華盒。貴州省貴築(今貴陽市)人。書畫家。學者。教育家。
姚華自幼就喜愛詩書作畫,極具天賦,且才智超衆,得名師嚴修(範孫)、莫友之、鄭珍賞識和指授,書畫技藝益精。1904年,姚華經兩次科舉及第進士。後東渡日本留學,進入東京法政大學銀行科學習。姚華於1907年回國,擔任郵政司司長(郵傳部主事),後受聘於尚志學堂、殖邊學堂、清華學堂教文史課。
辛亥革命後,姚華被選任貴州省臨時議員,後於國民大學、朝陽大學、北京高等師範任教國文。1919年,姚華受聘於北京藝術專門學校執教,與畫家陳師曾、陳半丁等共事。其性情重義,人緣極佳。姚華曾與齊白石、陳師曾、王雲等畫家合作繪畫。代表作有《杖藜扶我過橋東》等。
姚華的作品以山水爲主,其最仰慕北宋山水之雄偉,但其筆法却傾向於碑學書風,尤其注重從漢魏刻石、畫像磚之中汲取精華;姚華之畫喜長幅持軸,將崇山峻嶺置其間,作法簡檏,作品顯得極其大膽的結構與傳統的不同。有時是詩,有時是題記,豐富而高雅。其畫作出類拔萃,獨樹一幟。北京肆廠出售的銅墨盒銅壓尺、銅印章等,大多是出自姚華的手筆,由此可見其文才極其出衆。
姚華後來創辦了京華美術專門學校,自己擔任校長。姚華作爲民國初期在北京畫壇上甚爲活躍的人物之一。其積極開展新風格,推動了“中國畫學研究會”的活動的發展。其曾出版《藝林旬刊》。並在多所美術院校執教,對北京畫壇殊有貢獻。
姚華曾爲政府高官,之後成爲國學大師、戲曲理論大師、書畫家和教育家。史學家鄭天挺論其詩書畫説:“貴築姚先生以文章名海内三十餘年……出其餘緒,以爲書畫,見者驚爲瑰寶,而文名反爲所掩。”文獻家張舜徽認爲:“可知姚華之爲學,博學廣營,根底雄厚,徒爲書畫之名所掩。”姚華與周大烈、陳寅恪、樑啓超、王夢白、齊白石、陳師曾、梅蘭芳、程硯秋等友好相知,交往密切,名重於時。
同時,姚華又是一個學者型、有個性和富於創新力的書法家,“揮灑敏捷,可日書聯楹百幅,尤喜蠅頭小楷,點畫精嚴。”
可惜,姚華於1930年過早病逝,爲當時一大遺憾。姚華著作頗豐,著有《小學問答》、《説文三例表》、《金石係》、《黔語》、《古盲詞》、《庚午春詞》、《録猗詞》、《弗堂類稿》等。
姚鑒(1913— )
字太堅, 號茫子。考古學家。
姚鑒爲姚華第四子。清華大學畢業後,東渡日本留學,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院,繼續研究考古學。姚鑒後來成爲日本考古名家原田叔人的弟子。先後到朝鮮各地作訪古旅行。
姚鑒歸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考古組主任等職。撰有《營子古之壁畫》、《從考古學上所見之東北文化》、《日本南畫卷》等。
姚宇陶(1876—1939)
廣東平遠人。近代詩人。
清朝宣統元年(1909),姚宇陶於科舉中被選爲拔貢。姚宇陶工詩、善文。姚宇陶著有《潜園詩草》、《詩聯栓存》、《平遠婦女俗咏》等詩集。美國留學歸來後,歷任國民政府交通部廣州航政局局長等職。
姚伯龍(1905—),字飄雲,姚宇陶次子。自幼好學,姚伯龍南京大學經濟係畢業後,赴美國留學。先後在俄亥俄州立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深造,獲地方自治與經濟學碩士學位。歸國後,歷任國民政府交通部廣州航政局局長、廣東銀行新加坡分行經理等職。
姚鋐(1876—?)
字景庭。山東歷城人。國民政府官員。
姚宏早年赴日本留學,入法政大學學習。1907年畢業回國。1913年任山東濟西道觀察使公署秘書。姚鋐歷任雜税所主任,統計科科長等職。
1926年,姚鋐任全國烟酒事務署秘書;同年任鎮威軍第三、四方面軍團參謀。1927年任團部政務秘書主任、全國官産督辦公署會辦。1929年任最高法院東北分院總務科科長。1930年任河北省政府委員兼財政廳廳長。1931年任東北政務委員會委員。
姚翰卿(1878—)
字介忱。黑龍江省青岡縣人。近代實業家。
姚翰卿曾在黑龍江辦理荒務、創設學校,並組織修築吉林雙城縣輕便鐵路及創辦電燈公司、電話公司等實業體系。
1913年,姚翰卿被選取爲參議院議員。國會解散後,姚翰卿歸故里,專注大力發展實業。1916年恢復國會,任參議員,1917年任護法國會議員。1922年第二次恢復國會,仍任參議員。
姚學珍(1878—1961)
字鏡溪,號鏡溪山人。山東文登人。學者。
姚學珍自幼穎悟好學,尤以楷書見長。1896年登州府試焦秀才。科舉制度廢後,其曾入京齊魯學堂(北大附屬)攻讀二年。姚學珍後歸鄉致力鄉里教學,歷二十餘年,頗獲聲譽。
姚學珍一生文作多散佚,唯遺有《周易疏義》手稿一部,近二十萬字。散詩二百七十七餘首,短文七篇,雜鈔二十餘篇,分别收入《邊地詩草》、《饒河縣誌》七十餘篇(首)。出版有《姚鏡溪集》。
姚達深(1878—1962)
廣東省東莞縣人。武術家。
姚達深出生於武術世家,祖父姚茂積,父親姚旭祥皆爲少林寺俗家弟子,精通武術。姚達深自幼好武藝,生性好强,少年時常常找人比武,因功夫不精,屢屢戰敗。但其不餒氣,反而刻苦練武不綴,輕過多年的磨煉,終於學得一身好功夫。後獲父親准許,到外鄉去當武術教頭。
姚達深先後到過博羅、增城、廣州等地當功夫師傅。積極致力研修南拳武術。據傳,有一次姚達深曾掄起拳頭,朝一堵青磚墻擊去,把墻砸凹,青磚碎散鬆脱,把尋事挑撥的地痞嚇跑。經過數年的修煉,姚達深拳術精湛。
1933年,姚達深接受國民軍方的邀請,在廣州跟日本武士高手比武,賽前, 姚達深簽了生死狀,在擂臺上,姚達深與日本武士進行數番較量,姚達深最終擊敗對手,不負衆望,雪耻”東亞病夫”,爲中國人争光。
姚寶來(1879—?)
别字志善。河北省大興人。國民高級將領。陸軍中將。
姚寶來於武衛軍左翼隨營學堂步隊、天津北洋武備學堂第二期步隊畢業。歷任保定北洋陸寫速成武備學堂步兵科隊官、洋文班第一隊正教員,隨陸軍部考察團赴日本考察軍事教育。
姚寶來後任北京貴胄學堂教員、北京政府陸軍部將校講習所教員、京畿軍需處科長、隨團赴法國考察特派員等職。1917年4月任禁工軍械科監督、赴日本美國各國考察軍事隨員等職。
姚寶來回國後任北京政府軍諮府參謀廳廳長,被北京政府授予陸軍部陸軍少將軍衔。1919年任禁衛軍協統,大總統(馮國璋)府參謀、陸海軍統率辦事處參議、北京政府大總統府高級參議等職。姚寶來被北京政府陸軍部授予陸軍中將軍衔。
姚寶來先後獲得二等文虎章、三等嘉禾章等。1924年3月任北京政府陸軍部軍械司司長等。同年4月,姚寶來被北京政府住軍府授予榮威將軍,1925年1月被免除軍械司司長職務。
姚尊(1879—1953)
字子仙,號壺廠,晚稱壺翁。湖南衡陽人。書法家。
姚尊自幼受家風熏陶雅好藝事,十餘歲能作小篆,十九歲以策論補諸生,後入師範學校學習,繼而官費留學日本。
姚尊回國後,創立進修女子師範學校,任校長。後任衡陽市圖書館館長。
姚尊書法擅長各體,尤以篆、隸爲精。篆書由小篆上溯獵碣,隸書取法《張遷碑》,繼習《堯母碑》、《白石神君碑》等,又喜陳鴻壽之作,取諸家之長,古檏流麗,自成面目。作品多有發表於報刊,有的作品入選書畫集,被收藏或被碑刻。
姚尊著有《皕甓齋詩文稿》等。
姚文銎(晚清時期)
字子讓。上海人。近代官員。
姚文銎於清末時期任上海全縣學務公會會長、勸學所總董。1909年當選上海全縣學務公會會長,次年當選咨政院議員。
辛亥革命江蘇獨立,姚文銎任上海市議會議長。1913年當選衆議院議員。
姚馥春(1879—1941)
名蘭,字馥春,河北遵化人。武術家。
姚馥春爲河北形意名家張兆東先生高足弟子,精綿掌、太極、形意、八卦。1928年受李景林先生之邀,姚馥春赴滬,作爲發起人之一,在上海成立了“中華國技學會”。後又與其師弟薑容樵等人成立了“上海尚武進德會”,並任原中央國術館教員。1929年浙江省遊藝大會任監察委員,同年與其師弟薑容樵合著《太極拳講義》一書,並於1930年由上海、南京兩版印刷發行,南京版爲插圖,上海版爲姚先生照片,個别拳照由薑先生增補,推手與其子姚士餘合演。
《太極拳講義》出版時,武術名家、社會名流及當時的黨政要員爲該書題詞作序,蔣介石爲該書作了“自强之道”的題詞,可見該書在當時之影響。
《太極拳講義》今已由山西(南京版)、臺灣(上海版)再版。姚馥春一生爲武,嗜技如命,少時從本鄉武術名家有“大槍徐四”之稱的徐明德先生習少林綿掌,後又遇河間人劉曉蘭學得形意。 1909年,姚馥春在鄉與好友薑容樵先生同學太極於保定清苑人湯士林先生。湯士林在京將太極拳(包括太極長拳一套)及干隆年間的手鈔本太極拳古拳譜悉傳姚、薑二先生,並結爲金蘭。
後湯、薑二先生先後離京,姚馥春亦往天津求藝,與“閃電手”張兆東和“單刀”李存義交誼甚深,並與李存義先生朝夕研練,間得韓慕俠、劉錦卿諸先生指導,十年後列爲張兆東先生門墻(據《太極拳講義》姚先生自序)。
1928年姚馥春到上海後遍謁大江以南諸老名宿,藝之亦精,薑容樵先生在其所著《形意之母拳》一書中説:能混元力達雙臂者,惟我師兄姚君馥春。
姚馥春於1941年去世,終年六十二歲。
姚忠誠(?—1919)
字敬侯。湖南干城(今吉首)人。近代將領。
姚忠誠在清朝末年畢業於湖南陸軍速成學堂。辛亥革命時武昌起義,其與黨人密謀響應。湖南省光復後,姚忠誠奉都督潭延密令,派赴湘西各縣籌捐軍餉,後委任爲保靖營參將。
1916年袁世凱稱帝,張學清在干城任湘軍總司令,委任姚忠誠爲參謀長,後被任爲第一梯團長。帝制取消後, 姚忠誠授干城協副將,兼巡防軍守備司令。1919年姚忠誠調任代理辰、沅道尹。不久, 姚忠誠被讒遇害。
姚勇忱(1880—1915)
名志强,原名永貞,號永成。浙江吴興(今湖州)人。近代學者。
姚勇忱曾在上海學校學習理化,後至紹興。爲大通學堂教師,加入光復會。姚勇忱與楊廉在杭州鳳林寺成立秋社。後赴洛陽,任理化學校教師。
1909年,協助《中國公報》發行,1912年被推爲中國同盟會上海之部長,後改中國國民黨,任副部長。曾被舉爲衆議院議員。姚勇忱於1915年逝世。
姚啓元(1881—?)
字干初。廣東南海人。近代醫療工作者。
姚啓元畢業於北洋醫學堂西醫專門學校。後赴英國、法國留學,研究醫學。回國後, 姚啓元歷任天津衛生局、天津縣警察署醫生。
日俄戰争時期,姚啓元赴奉天參加紅十字會工作。姚啓元後歷任軍醫監、鎮安上將軍署軍醫科科長、奉天督軍署軍醫科長兼陸軍醫院院長等職。1927年任遼寧東海關監督。
姚明輝(1881—1961)
字孟塤。上海人。學者。
姚明輝歷任兩江優級師範學堂教習、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教務主任兼代理校長、南京國學專修館館長、東南大學教授、上海持志學院國文係教授、上海女子大學教授、上海國學專修館教授、旦華學院教授等職。1957年任上海文史館館員。
姚明輝於1961年逝世,終年八十歲。
姚明輝著有《大學姚氏讀本》、《反切源流考略》、《孝經讀本》、《律歷小記》、《禹貢解注》、《漢書文藝志注釋》、《蒙古志》、《學記集義訓俗》《實驗日本造字新法》等,出版有《中國民族志》等。
姚以價(1882—1947)
字維藩,號龍門。山西河津人。國民高級將領。 陸軍上將。
姚以價於1900年期間至太原,考入山西武備學堂。後赴日本留學,入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畢業歸國後,於山西督練公所任職。1909年姚以價任山西陸軍步兵第二標第三營管帶,後轉任第一標第二營管帶。1911年太原起義,姚以價被推爲司令,指揮攻打撫暑。隨後,姚以價被推爲山西革命軍副總司令,率軍到娘子關、固關一帶抗擊清軍。
太原起義失敗後,姚以價轉赴江西,於李烈鈞部任參謀長。1913年授陸軍少將軍衔。後入雲南,任援滇軍總司令,授將軍府威武將軍。1930年任國民政府軍參議院參議,授命宣撫山西,後任海陸空軍總司令部上將參謀。
抗日戰争爆發後,姚以價避居陝西,於1941年被免軍事參議院參議職。1945年授陸軍中將。1947年,姚以價被授陸軍上將。
姚以價於1947年在西安逝世,終年六十五歲。
姚以價著有《抗戰實録》,《世風校正》等。
姚第鴻(1910—1938)
姚以價兒子,抗日英烈。
姚第鴻的父親姚以價是同盟會會員,響應辛亥革命率先在山西舉義的首領。
姚第鴻於1930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歷任中共濟南市委委員、團委書記,山東省委委員、司令部副主任等職。姚第鴻領導成立了中共泰安特支、泰安縣委,又活動發展到萊蕪、曲阜等地。
“九·一八”事變後,在全國抗日救亡高潮的影響下,姚第鴻組織領導了山東省和濟南市學生的南下請願示威鬥争。1932年,姚第鴻擔任共青團山東省特委書記。姚以價發現兒子從事革命活動後,强迫他去日本留學。
姚第鴻到日本後,參加了社會科學研究會和東京中華留日同學會的活動。
姚第鴻於抗日戰争爆發前夕回國。“七·七”事變後,到國民革命軍第三路軍政治幹部訓練班工作,不久在中共魯西北特委恢復了組織關係。1937年,姚第鴻等率領訓練班學員240多人,到山東第六區行政,任保安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姚第鴻爲争取範築先抗日做了大量工作,推動範築先任命了一批共産黨員爲所轄縣縣長,很快打開了魯西北地區的抗戰局面。
1938年11月中旬,日軍3000餘人分三路侵犯聊城。姚第鴻和政治部已撤出聊城,當他發現範築先未按原計劃離開,遂返回城内,被日軍包圍在城内。範築先率衛隊營、手槍連、遊擊營守城,姚第鴻也奮不顧身地參加了戰鬥。部隊與日軍激戰到15日,雙方傷亡都很大。日軍在得到增援後再次强攻進入城内,雙方展開激戰,姚第鴻協助範築先指揮守城,最後在激烈巷戰中壯烈犧牲。
姚鴻法(1882—1947)
字蘭蓀。江蘇鎮江人。民國高級將領。陸軍中將。
姚鴻法早年曾入武昌農學堂學習。後東渡日本,先入成城學校習工科,再入士官學校第三期修習軍事。
姚鴻法於二十三歲時畢業回國,後任職於兩江練兵處。再赴山西,任督練公所參謀處總辦。成立新軍後, 姚鴻法調任混成協協統。
1910年,姚鴻法調任山西督練公所總參議。1912年袁世凱任命其爲師長,後調往北京政府總統府任職。不久,姚鴻法辭職,專門從事研究邊疆政治軍事,後赴山西,任督軍署高等顧問。
1936年,姚鴻法授陸軍中將銜。抗日戰争期間,姚鴻法在湘西被敵軍炸彈擊中受傷。姚鴻法於1947年逝世,終年六十五歲。
姚薦楠(1882—1967)
字梓材。安徽壽縣人。國民政府官員。
姚薦楠爲清朝秀才。畢業於保定陸軍學校速成班砲科,加入中國同盟會。
1913年二次大革命失敗後, 姚薦楠赴日本,入日本大學學習法政,後歸國。北伐戰争時,姚薦楠任國民革命軍笫四軍軍團總參議。後在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任職。
姚薦楠於1967年逝世,終年八十五歲。
姚雨平(1882—1974)
原名士雲,字宇龍,號立人。廣東省平遠縣人。國民高級將領。陸軍上將。
姚雨平青年時入嶺東國文學堂,後於廣東黄埔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畢業。
1907年,姚雨平加入同盟會。1911年參加黄花崗之役,任統籌部調度課長。同年十一月任廣東北伐軍總司令,領陸軍中將軍衔。
南北議和後改稱討虜軍,姚雨平仍任總司令。1912年4月所部改編爲中央陸軍第四軍, 姚雨平任軍長,授陸軍中將加上將軍衔。同年8月受聘任總統府顧問。1914年任北京政府總統府諮議。1917年返粤,任護法軍政府顧問。1920年任援閩粤軍總司令部高級顧問兼汕頭衛戍司令。1922年春,姚雨平任大本營中央直轄警備團司令。1923年8月任惠州安撫使。1924年2月任廣東河治督辦。1925年任廣州國民政府參議。1928年後任國民政府監察院委員。
抗日戰争爆發後, 姚雨平隨國民黨政府入重慶,仍任監察院監察委員。1946年任國民黨政府顧問。1948年移居香港,次年冬返回廣州,任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主任、省政協常委、文革中央委員。
1974年,姚雨平於廣州市逝世。終年九十二歲。
姚雨平著有《廣東北伐軍回憶録》,《武昌起義後廣東出師北伐的經過》等。
姚國楨(1883—?)
字幼枝。安徽貴池人。國民政府官員。
姚國楨於京師大學堂畢業。歷任廣西軍事公債局駐北京代表、統計委員會副會長、北京政府交通部電政、郵政、航政各處代理司長、郵政司長兼郵政總局長、交通部參事兼總務廳長、勒雲騰内閣交通次長兼公債司長等職。
直皖戰争後安福係垮臺,姚國楨一度在日本公使館躲藏。後去天津寓居。抗日戰争爆後,姚國楨投敵。1940年任汪精衛僞政府立法委員。次年代理華北政務委員會鹽事管理局局長、河北河渠委員會委員等職。
姚震(1884—1935)
字次之。安徽貴池人。國民政府官員。
姚震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獲法學學士學位。姚震曾在日本司法省及裁判所實習。
1910年歸國後,姚震爲法科進士、任法部員外郎、大理院推事。1912年新法典經纂會成立,姚震聘爲調查員,相助編訂新法典。後被袁世凱任爲北京政府大理院第一庭庭長,兼北京政府司法會議會員。1913年夏,兼總統軍事法律顧問。未幾又兼甄拔司法人員會審議員、政治會議委員。
1915年, 姚震任司法官懲戒委員會委員。1918年夏,兼高等捕獲審檢廳廳長,任大理院院長。姚震爲安福俱樂部主要成員之一。1922年任段祺瑞秘書長。1924年任臨時法制院院長。1927年至1928年任司法總長。
姚震於1935年逝世,終年五十一歲。
姚菼(1884—1969)
字農青。安徽桐城人。教授、館員。
姚菼自小在家研習古典文學,後於上海南洋公學肆業。1909年由省派赴英國, 姚炎入皇家學院礦冶預科,後轉歇非大學冶金本科。期間曾因事回國。姚炎曾在本縣中學任教,旋復赴英國續學,畢業後進工廠實習。
姚炎於1916年回國,但其所學無法施展。次年任北京國民大學英文講師。不久,該校停辦。1923年任陸軍部技正,實爲閒職,兼北京大學、交通大學講授國文。1931年回院,任安徽大學國文教授,講詩、古文、兼課冶金化學。1934年任北平大學國文教授講經、子、詩、古文及漢魏樂府。1947年姚炎應兼燕京大學特約詩學講師。
1949年北平解放後,姚炎入華北大學政治研究院學習。1951年被聘爲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1969年,姚炎因病逝世,終年85歲。
姚菼著有《二南解症》、《煉鋼小史》、《選讀百詩的意見》等。
姚南薰(1884—1917)
别號勤堂,别字琴堂。陝西省商縣人。國民將領。
姚南薰於陝西陸軍小學堂、北京清河陸軍第一預備學校畢業。1914年11月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步兵科畢業。後返回陝西陸軍服務。
姚南薰歷任陝西陸軍第四陸軍混成旅(旅長葛光廷)步兵第八團排長、連長、團副及陝南鎮守使署參謀等職。
姚南薰參與陝西討伐袁世凱軍事活動,組織陝西討袁護國軍並任參謀長。後因事泄被陝西都督陸建章逮捕。經嚴刑拷打審問,姚南薰仍然堅貞不屈,最後於西安遇害。
姚萬瑜(1885—1909)
字碧樓。廣東平遠人。國民革命先烈。
姚萬瑜早年於廣州求學,期間結識趙聲、朱執信、姚雨平等人,共同密謀革命。
1908年,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相繼死去。姚萬瑜與鄒魯、趙聲等擬策動廣東清兵巡防起義,並由譚馥散發“保亞票”以籌集資金作爲聯絡經費。之後因事情泄露, 姚萬瑜不得不隨鄒魯赴香港避難。
姚萬瑜因奔波勞累過度致病,於1909年病逝,年僅二十四歲。
民國元年(1912),姚萬瑜被民國政府追認爲開國先烈。
姚任支(1885—?)
又名任之,别號仲伊。安徽省阜陽人。國民高級將領。陸軍少將。
姚任支於北京陸軍大學第二期畢業。1906年10月保定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第二期步兵科畢業。1907年10月,姚任支考入北京陸軍大學學習,1908年12月畢業。
1912年5月,姚任支任北京政府參謀本部第四局局長。1914年3月,姚任支被北京政府陸軍部授予陸軍少將軍衔。1915年12月任北京政府參謀本部第三局局長等職。
1921年10月免職。姚任支先後獲得北京政府頒發三等寶光嘉禾章、二等文虎章、二等嘉禾章等。
姚生範(清朝晚期)
字小琴。湖南慈利人。近代革命義士。
1900年,姚生範參與謀劃反清起義,其與李生芝在慈利縣召集了數十營的軍隊,準備起義。後因事泄被捕,入獄監禁三年。
後來姚生範東赴日本留學,主修金融。歸國後,姚生範曾入東三省將領趙爾巽幕,爲自立會成員。
姚斌(1886—1911)
字儀卿。湖北沔陽人。國民革命烈士。
姚斌幼年從李長齡教讀,後投軍。畢業於陸海特别小學堂。
1911年武昌起義,姚斌任都督參謀。姚斌後與熊世藩等赴清軍輜重八營説降,於當年八月被管帶蕭安國逮捕殺害,年僅二十五歲。
姚和清(1886—1972年)
字仁航,號承志。浙江寧波人。眼科專家。
姚和清幼年時父親身亡, 母子二人相依爲命。雖其家境清貧,母親仍設法令其進私塾讀書。及其成年後,母親病亡,姚和清痛哭之餘,發憤立志學醫,隨舅父鄒明輝學習眼科。
1909年,姚和清開始在家鄉行醫,臨診治病,一絲不苟。姚和清對疑難危疾,刻苦鑽研。並經常向寧波内科名醫範文甫、洪醉樵、沈仰峰等請教。姚和清曾因治癒一名失明二十餘年的患者,醫名鵲起,一時求治者衆。
1935年,姚和清遷居上海。姚和清在眼科界頗有名氣。先後擔任四明醫院、華東醫院、鐵道醫學院中醫眼科顧問, 北京中醫研究院、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中醫眼科主任等職。曾被評爲醫衛一級專家。
姚和清著有《眼科证治經驗》, 並撰寫《中醫對原發性青光眼的認識與治療》、《球後視神經炎及其萎縮的認識與處理》、《針灸治療白内障的初步介紹》、《砂眼中醫簡易療法》、《中醫對角膜軟化症的認識》、《用全蝎陳皮合劑治療急性泪囊炎病例報告》等論文多篇。
兒子姚芳蔚,繼承其業,亦爲上海眼科名醫。
姚芳蔚(1921— )
浙江寧波人。眼科專家。
姚芳蔚出身於中醫眼科世家,自幼受父親姚和清的影響,對醫學尤有興趣,得父悉心指授,爲日後之學,特别是眼科醫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46年,姚芳蔚通過醫學執業考試,懸壺滬上。1952年進入上海市眼科防治所。姚芳蔚曾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眼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眼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中醫學會眼科學會主任委員、上海市中醫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中醫藥學會第一届理事會顧問,上海市第一、第二届食療研究會理事、上海中醫藥雜誌編委會委員、中國傳統醫療康復旅遊服務部高級醫學顧問、上海市高級科學技術專業幹部技術職稱評定委員會中醫科專業評審組成員。上海市第三届食療研究會理事顧問、上海市中醫藥大學專家委員會名譽委員、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名譽委員、上海國際健康醫療中心專家委員、《中西醫結合眼科》雜誌主編等職。曾獲1979年、1981年上海市衛生局先進工作者稱號。1995年被評爲“上海名中醫”。載入《上海當代名醫列傳》、《中國當代醫界精英辭典》、《中國名醫列傳》、《當代世界名人傳》及《國際著名醫學專家傳記》之中。
姚芳蔚發表論文60餘篇,著作有《眼科证治經驗》、《眼病食療》、《眼底病的中醫治療》、《五官科手册》、《兒童眼病診治》、《近視弱視患者必讀》、《中醫眼科全書》、《保護視力、預防近視》、《眼科名家姚和清學術經驗集》、《眼底病中醫治療臨床研究》等。
姚洪業(1887—1906)
原名宏業,字劍生,號競生。湖南益陽人。革命教育義士。
姚洪業年少志高,後萌反清革命之心。因其慕朱洪武(朱元璋)、洪秀全所成就的事業,易名洪業。
1904年,姚洪業考入長沙明德學堂甲班,學業和思想大進步。次年初, 姚洪業與甲班同學一起公派日本留學。入東京鐵道學校,,並加入留日進步學生活動,參加同盟會。姚洪業首創保護路礦主權,建議專設“路礦學校”,並與楊卓林等人一起,在神田青年會試辦路礦學校。於東京鐵道學校肄業。
當年,日本文部省公佈《關於使清國人入學之公私學校規程》(史稱《留學生取締規則》),限制留日學生的進步活動。姚洪業即憤而歸國,在上海參與留日學生總事務所的組建。1906年,總會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各省代表會議, 姚洪業被推爲事務所會計,負責接待歸國留日學生、計劃興學之預算,並募集、保管辦學經費。同年“中國公學”召開第一次籌備會,被推爲庶務員,參與該校的籌辦工作。二月,中國公學於虹口新靶子路“開堂授課”,招收學生二百六十餘人,共分七班。專收留日歸國的學生以繼續學業。但公學開辦不久,便在經費和生源兩方面處於絶境,原來設想由政府、商界提供的恒定經費支持,此事無法落實、原計劃歸國的三千餘人中,理應有大部分人留滬繼續學業,豈料大多歸裏或復歸日本者衆,“留滬者不逮十分之一”。
受此打擊,姚洪業也因而大憤,聯想國事時艱,便萌想以身殉國來警醒國人的念頭。於是,姚洪業留下絶命書千言,陳述“舍父母,棄妻子捐軀蹈江之苦衷”。接着剖析了中國公學與中國前途的五重關係。
同年五月六日, 姚洪業蹈黄浦江而亡,年二十歲。
姚觀順(1887—1952)
字頤庵,英文名爲George Bow又稱General Bow室名隱廬。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國民高級將領。陸軍少將。
姚觀順於1911年在美國軍事學院畢業,成爲該學院畢業的第一位中國人。之後,姚觀順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工作。1917年任護法軍政府陸軍上校。姚觀順多次陪孫大元帥出生入死。1921年孫中山當選爲非常大總統,姚觀順任北伐軍大本營參軍兼衛士大隊長。1922年陳炯明叛變時,姚觀順負責保衛總統府外圍北伐軍大本營,後被授予陸軍少將軍衔。 外籍人和外文報刊稱他此名,即鮑將軍。
1923年,姚觀順奉命與胡漢民,汪精衛共同籌建陸軍軍官學校。1925年,姚觀順在故鄉小隱村建屋與其父親姚保居住。宋慶齡贈送一匾,書顔“隱廬”。孫中山逝世後,姚觀順任國民革命軍點司令部少將參軍(參謀長李濟深)兼交通處副處長、交通教導營營長。1931年後,姚觀順進入財政部所屬鹽務局工作,後姚觀順在兼任税警總團顧問時,協助十九路軍共同抗日。1946年任税警總團團長。1949年5月,被廣東行轅主任餘漢謀免職,並被監視。同年11月,姚觀順携眷赴香港謀生, 姚觀順曾經營食用蛙養殖失敗。
1952年,姚觀順去葡萄牙屬帝汶島籌建墾殖業,於同年因病逝世。
姚文華(1889—?)
字亮丞。河北沙河人。國民高級將領。
姚文華於1906年10月在保定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畢業。歷任北京政府陸軍部科員、陸軍第九師(師長張錫元)司令部二等參謀等職。1914年10月加入晋軍,任山西陸軍笫十三混成旅(旅長孔庚)司令部參謀長,被北京政府陸軍部授予陸軍上校軍衔。後姚文華任晋北鎮守使署副官長、參謀等職。
之後,姚文華因薩拉齊戰役失利被免職,旋即返回北京,再任北京政府陸軍部科員、科長等職。其曾獲北京政府頒發的五等文虎勛章。
姚葵常(1889—?)
湖北羅田人。國民政府官員。
姚葵常早年赴日本留學,進入日本海軍學校學習,畢業後歸國。
姚葵常歷任上海海軍總司令部處科長、南方臨時政府海軍部參謀官、北京政府海軍部司長、國民政府軍編遣委員會海軍編遣區辦事處委員、東北艦隊司令部秘書長等職。
姚民哀(1889—1940)
原名姚聯,字肖堯、又名姚蘭庵,後改名民哀,字天亶。其筆名、别號、室名還有:鄉下人、社員、小妖等。原籍安徽桐城,曾祖起定居江蘇常熟。戲劇評論家。活動家。
姚民哀年幼時在家鄉求學,高小畢業後當過教師。後跟隨父親學戲演唱,取藝名朱蘭庵。其熟悉各類劇種,曲種,又擅長寫作。民國年初,姚民哀曾參與《小説霸王》雜誌編輯工作。1918年開始在《菊部叢刊》上發表戲曲評論文章。次年起在《申報》上連載《仙韶寸知録》、《丹桂聞歌》等劇評。
姚民哀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就已經成爲上海戲曲評論界之風雲人物。
1922年,姚民哀創辦《戲雜誌》,從多方面反映了上海戲曲活動的狀况。姚民哀在此前後還編過《春聲日報》、《新世界報》、《世界小報》等報刊。
姚禔昌(1889—1962)
别名覺五。安徽桐城人。國民政府官員。
姚禔昌於科舉授法政科舉人。歷任廣州大本營秘書、中國國民黨獨立第五師黨代表、安徽省財政廳廳長等職。1958年,姚禔昌任上海文史館館員。
姚禔昌於1962年逝世,終年七十三歲。
姚洞(1889—1949)
字遠明。廣西桂平人。國民高級將領。 陸軍少將。
姚洞生性機靈,少年時胸懷大志,尤好讀書,涉覽群書,後投筆從戎。民國三年(1914),姚洞時二十五歲,以優异的成績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同届入學的廣西籍有白崇禧(國民陸軍上將,後爲國民黨政府國防部長,)、黄旭初(後任廣西省主席)、葉琪(後任第四集團軍參謀長)、李朝芳(國民陸軍中將, 後任國民陸軍第三十四師師長)、石化龍等同學。姚洞畢業後分赴南粤,隨後轉戰於大江南北。歷任排長、連長、營長等職。民國十六年(1927),回地方軍服務。在桂期間,姚洞整風嚴治,大力剿匪,消滅了大容山匪首石螺頭等匪幫,深受當地百姓讚揚。姚洞深得李宗仁的器重和信任,其曾介紹郭德潔女士與李宗仁相識,二人後結爲夫妻。
抗日戰争爆發後, 姚洞隨桂軍赴上海,於淞滬前綫作戰。因戰鬥英勇連獲昇職,曾任第五戰區司令部後勤處長等職。參加了徐州會戰、臺兒莊戰役等惡戰。隨棗會戰期間,任老河口第五戰區處長上校科長等職。抗日戰争勝利結束後,任軍長、北平行轅辦公室主任等職。領國民陸軍少將銜。
姚洞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去世,終年六十一歲。
姚光(1891—1945)
原名後超,字鳳石,號石子,以號行,又號復廬 。江蘇金山(今上海)人。文獻家。
姚光爲藏書名家高燮的外甥,早年參加辛亥革命,加入南社。後期爲南社領袖,又與舅舅高燮創立國學商兑會。姚光家境富裕,喜愛收藏書籍, 藏書多達五萬餘册。姚光尤留心清人文集足本及金山鄉邦文獻,所藏抄校本達三百餘種。
姚光曾耗巨資力任刊印《南社叢刊》二十二集,。輯《金山衛佚史》、《金山詩征、文征》、《松江郡人遺詩》、《雲間兩河集》及《金山文藝志》。八卷等。 著有《復廬文稿》、《倚劍吹簫樓詩集》、《自在室讀書隨筆》等。
藏書處爲復廬、自在室、懷舊樓、鬆韵草堂、棣華香館、倚劍吹簫樓。
上海解放後,其兒子姚昆群、姚昆田悉數將所藏書籍捐獻予上海市文物保管會,陳毅市長有《復廬藏書致語》,備加褒奬。今存上海圖書館。
姚琮(1891—1977)
别號味辛。浙江瑞安(一説永嘉)人。國民高級將領。陸軍中將。
姚琮於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騎兵科畢業。1908年12月,姚琮在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畢業後,於1909年3月至浙江陸軍混成協(協統蕭星垣)司令部任見習官,後任浙江新軍第二十一鎮(統制吕本元,蕭星垣)第四十一協(協統楊善德)第八十二標(統帶周承炎)排長、浙江新軍軍官教育團(團長蔣尊簋、蕭星垣)教官等職。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姚琮參加光復杭州之役,任浙江新軍起義軍總司令(周承炎)部參謀。1913年考入北京陸軍大學,在學期間,姚琮曾參加討伐袁世凱的秘密軍事活動,1916年畢業後,返回浙江陸軍服務,姚琮歷任暫編浙江陸軍第一師(師長童葆萱,張載楊)第一旅(旅長李煒章)步兵第二團(團長石鐸)團副,隨部赴閩參加護法作戰,任援閩浙軍第一師(師長潘國綱)第二團代理團長等職。姚琮率部駐閩期間,結識正於援閩粤軍作戰部主任的蔣介石,受蔣委托勸説潘國綱(赴閩浙軍師長)支持援閩粤軍未遂。
1920年,姚琮任浙江陸軍第一師(師長陳儀)第一旅(旅長石鐸)第二團團長。同年隨部返回浙江,兼台州戒嚴司令部司令等職。1924年7月隨部參加浙江戰争,戰敗後免職賦閒。1925年應蔣介石書招,姚琮次年南下廣州,聘任黄埔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四期軍事教官,被授予陸軍上校軍衔。
1926年,姚琮任黄埔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辦公室主任,同年7月北伐誓師後, 姚琮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部副官長,隨軍參加北伐時期湘浙贛蘇等省戰事。1927年進佔浙江後,姚琮任北伐軍總司令部警備第一師師長,兼南京要塞司令部司令等職。同年7月蔣介石下野,其率部護送蔣介石赴滬並轉奉化,後被蔣介石勸説返回部隊。
1928年,姚琮任南京特别市警察局局長,後任内政部首都警察廳廳長等職。1930年,姚琮奉派赴日本考察警政,同年夏回國,參與瓦解石友三的策反工作。1932年4月任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第三廳(廳長朱培德)副官處長,不久任笫三廳(廳長賀國光)副廳長等職。1933年冬“福建事變”發生後,其任温州警備司令部司令,參與分裂瓦解第十九路軍的反策工作。姚琮於1936年授陸軍中將銜。獲國民政府頒發的四等寶鼎勛章,同年7月獲國民革命軍誓師十週年紀念勛章,再獲三等寶鼎勛章,即任軍事委員會第三廳代理廳長等職。1937年袂授予等雲麾勛章。
抗日戰争爆發後,姚琮任軍事委員會管理部副部長、代理部長、軍事委員會辦公廳副主任,一度代理主任事宜。1943年曾被國民黨政府任命爲内蒙古宣撫使,未赴任。
抗戰勝利後,姚琮任軍事委員會辦公廳副主任,兼中央復員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1945年獲忠勤勛章。1946年任制憲國民大會代表。1947年獲三等雲麾勛章,當選笫一届國民大會代表。1948年任總統府戰略委員會委員。1949年春到臺灣,繼任“國民大會代表”、“總統府國策顧問”等職。1952年退爲備役,後被選爲姚氏宗親會理事長、旅臺温州同鄉會理事長、臺北浙江同鄉會理事等職。
1977年,姚琮於臺北因病逝世。
姚琮著有《飛雲雜記》、《詩話》、《日本警政考察記》、《簡未齋詩文鈔》等。
姚以俠(1892—?)
號義生、又號儀笙。山西河津人。國民將領。
姚以俠於山西陸軍小學堂,北京清河陸軍第一預備學校畢業、1918年9月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五期砲兵科畢業。
1931年10月,姚以俠任第十七路軍總指揮(楊虎城)砲兵大隊大隊附。1932年12月任陝西第七軍(軍長馮軟哉)司令部參謀,兼任砲兵副指揮等職,率部參加對陝北紅軍和根據地的“圍剿”作戰。
1935年10月,姚以俠任陸軍第四十二師(師長馮欽哉兼)部直屬砲兵第一營營長。1936年12月任陝西第二十七路軍總指揮(馮欽哉)部直局砲兵團團長等職。
西安事變後,姚以俠率部參加中央軍討伐張學良,楊虎城部隊的軍事行動。
姚繼權(1892—?)
别字仲衡。安徽桐城人。國民高級將領。陸軍少將。
姚繼權於安徽陸軍小學堂,南京陸軍第四預備學校、遵義陸軍大學特别班第四期畢業。1916年5月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步兵科畢業,分發安徽陸軍服務。
1928年10月,姚繼權任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兵器教官。1932年10月任南京國民政府參謀本部參謀等職。1938年3月保送陸軍大學特别班學習。1940年4月,姚繼權在遵義畢業。
1943年7月授陸軍步兵上校軍衔,1946年7月,姚繼權被授陸軍少將軍衔,同時退爲備役。
姚鵷雛(1892—1954)
名錫鈞、伯雄,别署宛若、龍公、紅豆詞人。江蘇松江人。作家,書法家。
姚鵷雛曾任進步書局編輯,主編文藝報刊《七襄》、《春聲》及《太平洋報》、《民國日報》、《和申報》等報的副刊。擅長書法,作品饒有淵懿之氣,然而不多作。
姚鵷雛歷任國民政府監察院秘書、監察委員、監察院調查專員、南京市委員會秘書長等職。與當時名流唐雲、白蕉、孫雪泥等交往密切。姚鵷雛同時從事小説創作。爲南社社員,是南社中擅長寫哀情小説的作家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 姚鵷雛曾任松江縣副縣長。
主要作品有《蒼雪詞》、《春奩艷影》、《恨海孤舟記》、《風飐芙蓉記》等。
姚唯(1893—1927)
别號唯先。江西萍鄉人。國民高級將領。
姚唯於江西陸軍小學堂,南京陸軍第四預備學校畢業。1916年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畢業,分發江西陸軍服務。姚唯歷任江西陸軍第二混成旅步兵第四團排長、連長、團副等職。
姚唯後隨贛軍赴粤,任駐粤贛軍總司令(朱培德)部參謀、代理參謀處長等職,隨部參加革命征東軍作戰事宜。
1925年4月,姚唯赴廣州, 歷任黄埔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戰術教官、東征軍第二縱隊支隊參謀主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潮州分校教官、兼學員隊長等職。後隨軍返回廣州。
1926年7月北伐戰争開始時, 姚唯任國民革命軍北伐東路軍第一軍(軍長何應欽)第二師(王懋功,劉峙)第六團(團長陳繼承兼)代理團長兼黨代表、東路軍北伐軍前敵總揮(白崇禧)第二十二師(師長陳繼承)司令部參謀長,兼任師特别黨書記長等職。
姚唯於1927年3月因病去世,英年早逝。
姚行中(1915—? )
姚唯兒子,抗日英雄。
姚行中在萍鄉中學讀書期間,受到父親姚唯(時任黄埔軍校招生辦主任、與葉劍英同室辦公)的愛國思想影響。
1933年,姚行中於萍鄉中學畢業後,到國民軍305師投軍,在時任師長的堂叔姚純(抗日愛國將領、國民黨36軍中將軍長)手下當兵。在姚純的關照下,他先後進入國民黨中央軍校陸軍培訓班、陸軍學校教官研究班和陸軍大學參謀班學習深造。
抗日戰争爆發後,姚行中與戰友們開赴戰場,與日寇進行了殊死戰鬥。期間,他因作戰勇敢、富有謀略而多次昇遷,歷任少尉排長、上尉連長、少校營長等職。
抗戰結束後,姚行中在時任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長官的杜聿明的長官部任中校作戰參謀。1947年9月,杜聿明擬調姚行中任所部某團上校團長,命令他率部與解放軍開戰,但姚行中憑着一腔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愛國良知,毅然辭職返鄉。
姚行中編寫有多部辛亥革命、國民革命和抗日戰争的人物傳記及歷史著作。
姚藩(1893—1949)
别號價垣。湖南醴陵人。國民高級將領。陸軍少將。
姚藩於湖南陸軍小學堂、武昌陸軍第三預備學校畢業。後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輜重兵科深造,於1916年畢業後返回湖南陸軍服務。姚藩歷任瀏陽遊擊司令(何健)部見習官、湘軍第九旅(旅長何健)司令部參謀等職。
1926年夏,姚藩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軍長唐生智)第二師(師長何健)司令部軍官教導隊隊副等職,隨軍參加了北伐戰争。1927年初任第四集團軍第一方面軍第三十五軍(軍長何健)司令部參謀作戰科主任、第三十五軍第二師(師長劉建緒)司令部參謀處處長等職。1929年任陸軍第十九師(師長何健,劉建緒)第十六旅(旅長段珩)第三十一團團長。後任師司令部參謀處處長,隨部隊參加了對湘贛邊區紅軍及根據地“圍剿”作戰。
1931年,姚藩任第四路軍總指揮(何健)部參謀,駐湖南陸軍第二十八軍(軍長劉建緒)司令部參謀處副處長、處長,兼湖南全省幹部訓練團(團長劉建緒)副教育長等職。1935年任湖南第四路軍總指揮(劉建緒)部副參謀長兼任參謀處處長等職。1936年授陸軍上校軍衔,後專任第四路軍總指揮(劉建緒)部高級參謀,兼任軍官教育團副教育長等職。
抗日戰争爆發後, 姚藩任第二十八軍司令部參謀處處長、副參謀長。1937年,姚藩授陸軍少將銜。1937年任第三戰區第十集團軍總司令(劉建緒)部副參謀長,兼任參謀處處長等職。姚藩隨部隊參加淞滬抗戰外圍戰事。1939年任第三戰區浙江温州師管區司令部副司令,兼温州、台州防守司令部司令員等職,負責兵役徵集與訓練事宜。
1946年,姚藩退爲備役,後返回原籍鄉間定居。1949年,姚藩在家鄉因病逝世,終年五十六歲。
姚文采(1893—1958)
原名藴豐。安徽歙縣人。教育家。
姚文采早年入歙縣“崇一學堂”與陶行知同學。後入南京“匯文書院”、及金陵大學學習生物。1914年考入上海郵局任職。後回南京任華中中學生物教師。
1919年陶行知擔任南京高師教務主任後,姚文采受聘兼任該校生物學,解剖學課程。後姚文采努力協助陶行知推進平民教育運動。1923年夏,姚文采協助陶行知創辦南京私立“安徽公學”,解决了徽籍學子在寧昇學讀書的問題,其任副校長,實際上主持該校的日常工作。1926年,姚文采與陶行知合擬《安徽公學生長程序》,計劃在力謀現有初中與高中“内容之充實,基礎之鞏固”後,附設“中心小學”及“中心幼稚園”,再創設女子中、師範科、各科研究院和研究所。
1927年,姚文采又協助陶行知創辦南京“曉莊鄉村試驗師範學校”,開展鄉村教育運動,兼任該校生物指導員,並一直計劃將安徽公學遷至鄉村與曉莊師範合併。
1933年,曉莊學校被封閉後,姚文采繼續在安徽公學實行“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法, 姚文采重視實驗儀器的購置,加强實習課的教學,提倡“手腦並用”。 姚文采重視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要求生活自理,“在勞力上勞心”,克服教育經費拮據的困難,使該校維持不輟。
抗日戰争爆發後,姚文采主持將該校遷到安徽屯溪辦理,參加“生活教育社”。抗戰勝利後,其又主張將學校遷回南京復校。姚文采飽經磨難,始終無悔。
新中國成立後,姚文采將學校完璧交由政府公辦,改名爲“南京市第六中學”。姚文采仍任校長,並致力於提高教學質量。姚文采爲南京市第一届,第二届人大代表。
姚文采於1958逝世,終年65歲。
姚文采著有《解剖學講義》、《生物學講義》等。
姚傳法(1893—1959)
浙江鄞縣人。林學家。
1914年,姚傳法於上海滬江大學理科畢業,後赴美留學。1919年獲俄亥俄州但尼生大學理學碩士學位,1921年獲耶魯大學林學碩士學位。
回國後,姚傳法歷任復旦大學教授、北京農業大學生物係主任、教授、東南大學、滬江大學教授、江蘇省農林局局長、國民政府參議員、立法委員、農林部顧問等職。
姚傳法長於木林學研究,主張以法治林。1928年發起組建中華林學會,任理事長。1929年創辦《林學》雜誌。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南昌大學,華中農學院,南京林學院教授等職。
姚傳法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發表《三種美國白蠟條與一種中國白蠟條木材組織之比較》等論文。
姚國美(1893—1952)
名公裳,號佐卿。江西省南昌人。中醫名家。
姚國美出生醫世之家,自幼家境貧窮。及長大後, 姚國美進江西醫學堂學醫,師學經方大家文霞甫先生。姚國美嗜讀研醫著,尤精奇難雜症,操内、婦、兒科,精寸診察,取法和緩。醫名一時稱著於省内外。
姚國美積極振興中醫事業,曾捐資創建神州國醫藥會江西分會,并兼任會長;其又熱心中醫教育,曾於南昌創辦江西中醫專門學校,親自任教并兼教務主任之職,造就了一批中醫人材。
姚國美著有中醫教材《病理學講義》、《診斷治療學講義》等。
姚純(1894—1940)
原名樹如,别號兼一、别字汝阜。江西萍鄉人。國民高級將領。 陸軍中將。
姚純早年就讀於縣立萍鄉中學堂第二期、南京陸軍入伍生隊、武昌陸軍第三預備學校畢業。1916年8月,姚純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畢業,分發江蘇陸軍服務。後任江蘇陸軍行營巡輯隊見習官,後隨堂兄姚敏返回江西陸軍供職。
1922年秋起,姚純任江西陸軍第一混成旅(旅長賴世璜)第二團(團長姚敏)第一營連長、營長等職。1925年3月到廣州,任建國贛軍第三軍(軍長朱培德)隨營學校教官,兼任學員隊隊長等職。姚純隨部先後參加討伐舊桂係軍閥陸榮廷部和粤軍陳炯明部的作戰。1926年7月任國民革命第三軍(軍長朱培德)第七師(師長王均)第二團營長,隨部參加北伐東路軍閩浙贛等省戰事。1927年春所部贛軍被武漢國民政府改編, 姚純任第十三軍(陳嘉估)第三十七師(師長朱耀華)第一團團長。1928年4月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唐生智)第三十七師師長,率部與桂係集團部隊作戰,戰敗後被整編。1928年9月部隊編遣,任縮編後的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李宗仁)第五師(師長魯滌平)第十五旅(旅長朱耀華)第二十八團團長,同年12月部隊被整編爲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李宗仁)第五師(師長魯滌平)。姚純仍任第十五旅(旅長朱耀華)第二十八團團長等職。
1929年6月,姚純隨桂係軍閥反蔣作戰,戰敗後部隊被中央軍整編,任陸軍第十八師(師長魯滌平)第十四旅旅長等職。1932年4月任陸軍第九十六師師長。1935年10月任陸軍第五師師長等職。
1936年1月,姚純昇陸軍少將軍衔。1936年4月任陸軍第三十六軍(軍長周渾元)副軍長,兼任第五師師長等職。
抗日戰争爆發後,姚純仍任軍事委員會直屬第三預備軍(司令長官龍雲)第三十六軍(軍長周渾元)副軍長、代理軍長,率部參加淞滬會戰。1937年12月昇陸軍中將軍衔,後率部轉移重慶警備。1938年1月任重慶衛戌總司令(劉峙)部等三十六軍軍長,兼任渝南警備司令部司令,擔任警備陪都重慶和川江三峽防務事宜。
1940年4月,姚純率部南下參加桂南戰役,因邕寧失守被撤職,軍長職務由趙錫光接任。
1940年5月初,姚純將軍在廣西上林作戰時因負重傷,後來傷勢嚴重復發不治逝世。
姚醒黄(1894—?)
上海人。國民政府官員。
姚醒黄曾赴美國留學,入紐極寶大學學習,獲農學博士學位。
畢業回國後, 姚醒黄曆任江蘇省第一農業學校教務主任,國民政府農礦部技正,中央大學農學院藝化學組主任兼副教授等職。
姚從吾(1894—1970)
原名士鱉,字占卿。河南省襄城人。歷史學家。
1920年,姚從吾於北京大學畢業,後即進入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姚從吾於1922年赴德國留學專攻歷史方法論,主研匈奴史、蒙古曆以及中西交通史。姚從吾曾任波恩大學東方研究所和柏林大學研究所講師。
1934年回國後,姚從吾任北京大學歷史係教授兼主任。抗日戰争爆發後, 姚從吾任西南大學歷史係教授兼主任。
1946年.姚從吾任河南大學校長。1948年任故宫博物院文獻館館長。1949年去臺灣,任臺灣大學歷史係教授。1958年,姚從吾當選爲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姚從吾通曉蒙文,非常重視歷史資料的整理,完成了《蒙古秘史》第一部全譯本。
姚從吾著作有《姚從吾先生全集》。
姚驪祥(1895—?)
别號珠浦。山西垣曲人。國民高級將領。陸軍少將。
姚驪祥於山西陸軍小學堂、西安第二軍預備學校畢業。1918年9月保定陸軍官軍學校第五期砲兵科畢業。
姚驪祥早年加入西北軍,先後歷任鹿鐘麟部軍、軍師、軍團等司令部參謀等職。西北軍反蔣介石戰敗瓦解後,姚驪祥轉投效閻錫山晋綏軍系列。1934年3月任山西省保安司令(閻錫山)部保安第一旅旅長等職。
1936年8月,姚驪祥被授予陸軍少將軍衔。抗日戰争爆發後,姚驪祥任第二戰區第六集團軍總司令(楊源)部獨立旅第一旅旅長,率部參加忻口會戰和太原保衛戰。1938年初部隊整編,所部編入第二戰區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第三十五軍(軍長傅作義)。董其武接李俊功任該軍第一零一師師長,姚驪祥接董其武任第一零一師第二一八旅旅長等職。
1938年5月下旬,姚驪祥在綏南戰役中。因戰事失利被撤職。後轉任第七集團軍總司令部高級參謀、山西綏靖主任公署高級參謀等職。1943年9月,姚驪祥任軍事委員會軍事參議院參議等職,抗日戰争勝利後被免職。
姚懋勛(1895—?)
别號劍公、又號健公。河北寧河人。國民高級將領。陸軍少將。
姚懋勛於河北縣立高等小學堂、公立商科專門學校畢業。1923年,姚懋勛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九期工兵科畢業。
1935年,姚懋勛授陸軍工兵上校軍衔。1937年任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事參議院諮議。1943年任軍事參議院參議等職。
1946年,姚懋勛被授陸軍少將軍衔,同年退爲備役。
姚北辰(1895—1955)
字嘯青。河南孟津人。國民高級將領。陸軍少將。
姚北辰早年於洛陽縣立干區高等小學堂、洛陽省立第八中學學習。1919年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九期步兵科肆業。即赴日本留學。姚北辰先入日本振武學校完成預科學業,後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三期砲兵科學習。1922年畢業,次年回國。
姚北辰歷任鎮嵩軍總司令(劉鎮華)部講武堂(設於西安)砲兵科教官、鎮嵩軍第二師(師長張治公)第四旅(旅長張治公兼)衛隊營營長。1924年春任陝西陸軍第二師(師長張治公)砲兵第二團團長,駐防河南新安地區。後任陝西省防軍陸軍第二師(師長張治公)步兵笫四旅(旅長武庭麟)第八團團長,隨鎮嵩軍率部參加憨(玉琨),胡(景翼)戰争,戰敗後隨部編入國民聯軍,任國民聯軍總司令(張治公)部步兵第四旅(旅長武庭麟)砲兵團團長等職。
1927年,姚北辰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馮玉祥)第八方面軍(總指揮劉鎮華)第四軍(軍長劉茂恩)直屬砲兵團團長,率部參加對奉係軍閥的作戰。1928年任國民革命軍笫二集團軍北路軍(總指揮鹿鐘麟)第八方面軍(總指揮劉鎮華)第二十三軍(軍長劉鎮華兼)第十混成旅旅長,率部參加第二期北伐戰争豫冀戰區之大名會戰,將奉係軍閥驅逐出關。同年9月部隊整編,姚北辰任宿編後的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馮玉馮)暫編第四師(師長劉茂恩)暫編笫七旅(旅長武庭麟)副旅長,兼任旅司令部參謀長。後任討逆軍第十一路軍(總指揮劉鎮華,劉茂恩)暫編第四師(師長劉茂恩)暫編第七旅代旅長,隨部脱離馮玉祥部轉入閻踢山晋綏軍序列。
1929年隨部脱離閻錫山序列,繼而投靠中央軍,任陸軍第十五軍(軍長劉茂恩)笫六十五師(師長劉茂恩兼)第一九四旅旅長,率部參加對鄂豫皖邊區紅軍及根據地的“圍剿”作戰。
1934年春,姚北辰任贛粤閩湘鄂“剿共軍”預備軍豫皖邊區總指揮(劉鎮華)部第十五軍(軍長劉茂恩)笫了六十四師(師長武庭麟)第一九四旅旅長,率部參加對豫皖邊紅軍的“圍剿”作戰。
1935年4月,姚北辰授陸軍少將軍衔。抗日戰争爆發後,姚北辰任第二戰區北路軍(總指揮劉茂恩)第十五軍(軍長劉茂恩兼)第六十四師(師長武庭麟)副師長,兼任第一九四旅旅長等職,率部參加忻口會戰、晋南會戰和豫中會戰。1939年初任第二戰區第二集團軍(總司令曾萬鐘劉茂恩)第十五軍(軍長劉茂恩武庭麟)副軍長。1940年7月任第二戰區第十四集團軍(總司令劉茂恩)第十五軍(軍長武庭麟)副軍長,兼第六十四師師長,率部參加中條山戰役。
1943年3月,姚北辰隨部轉隸第一戰區,仍任第十四集團軍(總司令劉茂恩)第十五軍(軍長武庭鱗)副軍長兼第六十四師師長。1944年1月免兼第六十四師師長職,1945年1月隨軍轉隸第十一戰區統轄。
抗日戰争勝利後,姚北辰任陸軍總司令部鄭州指揮所第四綏靖區(司令官劉汝明)整編第十五師(師長武庭麟)副師長等職。1947年,姚北辰在河南郟縣被人民解放軍俘虜,後送河北野戰軍邯鄲戰俘管理處學習,獲釋後任華中軍政大學教員等職。
抗美援朝戰争發生後, 姚北辰曾作爲張軫將軍代表隨團赴朝鮮慰問。
姚北辰於1955年4月在武昌人民醫院因病逝世。
姚惠泉(1895—1988)
上海市上海縣人。愛國民主人士。
姚惠泉早年參加辛亥革命,民國後任上海閘北飛虹路小學校長。北伐戰争時期, 姚惠泉參加中國國民黨,任國民黨閘北區分部監察委員、上海市教育局課長兼督學。
1927年,姚惠泉被國民黨開除,後參加中華職業教育社,協助鄒韜奮編輯《教育與職業》月刊和《生活》週刊。姚惠泉歷任總務主任、農村服務部主任、理事及常務理事等職。
“九·一八”事變後,姚惠泉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任上海地方協會幹事。“八·一三”事變後留滬主持職教社上海分社工作,兼任第四中華職業補習學校主任。姚惠泉積極參與抗日宣傳及援助新四軍的活動。1943年,姚惠泉參與組建中國藥物建設公司,任副經理。
抗戰勝利後,姚惠泉當選上海參議院參議員。1946年加入民主建國會。
新中國成立後,姚惠泉歷任蘇南人民代表會議副主席、蘇南行政公署秘書長、蘇南土改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協常務委員、民建中央委員、諮議委員及上海市委常務委員、顧問、上海市工商聯第二輕工業委員會主任、職教社常務理事及上海分社社務委員會主任等職。
1988年,姚惠泉在上海因病逝世,終年93歲。
姚彦(1896—1927)
原名光彦,字文生,號仲雲。湖南省保靖縣人。土家族。革命先烈。
姚彦爲北京大學學生,並加入中國共産黨。1925年,姚彦爲中共北京地委領導人之一。1927年4月,姚彦與李大釗等二十人,同時被奉係軍閥張作霖殺害。
姚玉芙(1896—1966)
又名姚冰,别號冷葒龕主人。江蘇省吴縣人。京劇表演藝術家。
姚玉芙出身船户,七歲始習藝,師事賈洪林,工老生。後改習旦角,先從吴菱仙學戲,後拜陳德霖爲師。 姚玉芙嗓音甜潤嘹亮, 表演細膩大方,京、昆劇皆能,尤以演二旦戲與主角配合嚴謹著稱。
姚玉芙自十九歲始與梅蘭芳合作,長達四十年,同臺者有王鳳卿、薑妙香、龔雲甫、謝寶雲等。 代表劇目有青衣唱工戲《孝感天》、《母女會》、《四郎探母》、《武家坡》、《大登殿》、《落花園》、《祭江》、《祭塔》等。 二旦戲有《西施》、《天女散花》、《斷橋》(飾青蛇)、《鬧學》(飾小姐)、《佳期拷紅》(飾鶯鶯)等。姚玉芙與梅蘭芳關係密切,是梅氏的得力助手, 亦是梅蘭芳班社的總管事(兼)。姚玉芙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息影舞臺,專爲梅蘭芳劇團管事,五十年代中期,調入中央戲曲研究院。
姚中英(1896—1937)
字若珠。廣東省平遠縣人。抗日英烈。國民陸軍少將。
姚中英於黄埔軍校第二期步兵科畢業。後於南京陸軍大學正則班第八期畢業。姚中英參加了兩次東征作戰和北伐戰争。在北伐戰争中,姚中英以智勇雙全,作戰英勇深受上峰賞識,以戰功擢昇爲排長、連長、營長、團長等職。
北伐戰争後,姚中英被選調入南京陸軍大學正則班第八期進修學習,畢業後返回廣東。姚中英歷任廣東軍事政治學校軍官教育班中校教官、廣東編遣區第三師警備團營長、廣東第一集團軍獨立第一師第二旅第六團團副等職。1936年任中央軍校第四分校(廣州分校)上校軍事教官、第四路軍教導旅參謀主任、上校參謀長。
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姚中英時任國民陸軍第一五六師上校團長。在聽到日寇發動全面侵華戰争的消息後, 姚中英憤怒萬分,其當即上書軍事當局,表達自己及部下誓死救國,殺敵立功的决心。
淞滬會戰爆發後,第一五六師奉命開赴上海前綫。姚中英憑藉簡陋的陣地工事和手中落後的武器,冒着日軍陸、海、空三軍砲火的猛烈轟擊,率領部隊堅守陣地,頑强地阻擊日軍的進攻。之後,其以英勇作戰有功晋昇爲第八十三軍第一五六師少將參謀長。
上海淪陷後,姚將軍又奉命率部轉移防守鎮江。當日本侵略軍兵分數路,向南京發起進攻時,布防在鎮江的第一五六師,又被火速調往南京,擔任太平門一綫的守備重任。姚中英與師長親自到前綫視察作戰工事,詳細瞭解情况,指揮部隊調整部署。在戰前動員大會上, 姚中英用保家衛國乃軍人之天職的道理,教育戰士們奮勇殺敵,用鮮血和生命保衛首都。
1937年12月4日,日軍主力在飛機、大砲及坦克的掩護下,向南京發起猛烈的攻擊。我軍抗日將士奮起頑强的抗戰,但終因實力懸殊,以致連失要地。12日,第一五六師扼守的太平門遭到日軍瘋狂的進攻,但一五六師的官兵們寧死不退,與日軍展開肉搏,戰况之慘烈,令人驚心動魄。在血流成河,屍積如山的激戰中,姚將軍不幸身中數彈,壯烈殉國。
戰後,姚將軍的遺骨被祀入故鄉平遠忠烈祠内,後復轉入平遠縣人民公園。
姚東藩(1896—?)
號震籬。遼寧省沈陽人。國民將領。
姚東藩於奉天陸軍小學堂、北京清河陸軍第一預備學校畢業。1919年3月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科畢業,返回東北陸軍服務。
姚東藩歷任東三省陸軍講武堂教官、東北陸軍第五師(師長趙思臻)第十二旅(旅長孫旭昌)第二十一團連長、營長,隨部入關與國民黨及晋軍綏軍作戰,駐軍河北灤縣地區。
國民革命軍第二、三集團軍佔領京津地區後,姚東藩隨部退出河北返回關外駐軍。
1928年6月張作霖遇害後,東北軍整編改師爲旅,姚東藩任東北陸軍步兵第二十五旅(旅長孫旭昌)第二十一團團長等職。1929年8月, 姚東藩接孫旭昌繼任東北陸軍步兵第二十五旅旅長,駐防遼陽地區。
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後,姚東藩隨東北軍入關與馮玉祥、閻錫山反蔣(介石)聯軍作戰,任東北邊防軍第二軍(軍長王樹常)步兵第二十五旅旅長等職。東北軍易幟後統歸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改編。
1931年5月,姚東藩任國民革命軍陸海空軍副司令長官(張學良)行營陸軍獨立步兵第十五旅旅長,駐軍遼寧高橋地區,統轄第六四三、六四四團。同年七月,姚東藩率部再度入關,參加討伐石友三部的作戰,仍任剿逆軍北路集團軍(總司令張學良)第二集團軍(總指揮王樹常)第十五旅旅長,戰後率部駐防天津市郊。
“九一八”事變後,姚東藩率部參加熱河抗戰。1932年春留駐冀察熱與退踞關内的東北軍部隊統一整編,任軍事委員會北平行營(主任張學良)陸軍第五十七軍(軍長何柱國)第一一五師師長等職。1933年12月,姚東藩率部赴豫鄂皖三省邊區,率部參加對紅軍第二十五軍及根據地的“圍剿”作戰。1934年7月17日其所部在河南羅山縣長崗嶺被紅軍圍殲,第一一五師損失4000餘人,後姚東藩被撤除師長職務。
抗日戰争勝利後,姚東藩返回沈陽定居。新中國成立後,姚東藩著有《奉軍沿革》,《天津便衣隊暴動事件真相》,《張學良痛剿天津便衣隊》等。
姚鐵民(1896—1944)
原名廣凱。遼寧海城人。滿族。抗日英烈。
姚鐵民貧農出身,其性格剛直。因不能忍受地主的欺凌, 姚鐵民於1924年投入奉軍。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 姚鐵民深爲國破家亡而痛苦。1936年“西安事變”後 ,姚鐵民毅然離開東北軍,參加中共領導的東北大學生赴南京請願的活動。結果被抓進北平第二監獄,次年冬天越獄成功,奔赴平西抗日根據地,加入八路軍宋時輪部鄧華縱隊,任十一連司務長。1938年任支隊參謀,並於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
姚鐵民智勇雙全,其曾與包森等十八名指戰員一舉消滅了東新莊據點的七十多名日僞軍,開創了冀東抗日鬥争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被譽爲“十八勇士”。
1940年,姚鐵民任遷(西)、遵(化)、興(隆)聯合縣第一任縣長,在長城内外建立村民主政權,發動群衆積極抗日。同年兼任冀東軍分區對敵聯絡一科科長。姚鐵民爲争取僞軍,改造特務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941年,姚鐵民調任“長城工作團”副團長,率領三千多人深入僞滿州國熱河南部山區,開闢了廣大的遊擊區。1942年春節前夕, 姚鐵民組織群衆破壞敵僞交通,一夜之間割斷敵人電綫五十多公里,破壞橋樑十餘座,致使敵人的交通聯絡中斷了半個月之久。
1943年春, 日軍突然包圍我軍根據地,姚鐵民爲了掩護群衆,用火力吸引日軍,不幸被捕。在日軍的利誘和酷刑之下,姚鐵民始終堅貞不屈,次年英勇犧牲。
姚醒吾(1897—1988)
浙江吴興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陸軍少將。
姚醒吾於192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29年參加工農紅軍。在土地革命戰争時期,姚醒吾任紅軍第五縱隊二支隊副官主、紅三團第八軍四師軍需處處長、軍經理處處長、紅三團供給部會計科科長等職。1936年姚醒吾任紅二十九軍供給部部長,並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争時期,姚醒吾任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第二團供給主任、留守兵團供給處財政科科長、供給處副處長、留守兵團供給部副部長。1942年任陝甘寧晋綏聯防軍供給部副部長。1945年任陝甘寧邊區銀行秘書處處長。
解放戰争時期,姚醒吾任旅大辦事處財政委員會主任、遼東軍區供給部副部長。1948年起任東北野戰軍東綫兵團供給部部長、東北軍區軍需部材料局局長。
新中國成立後,姚醒吾任中南軍政委員會輕工業部副部長。1954年任軍區後勤部副部長、1957年任武漢軍區後勤部部長。
1955年,姚醒吾被授予少將軍衔。1988年於湖北武漢逝世。
姚文林(1897—1980)
字南枝。河北省青縣人。近代實業家。
1921年,姚文林於北京大學理學院化學係畢業。1922年赴美國留學,入芝加哥大學化學係深造,翌年獲化學碩士學位。後入伊利諾大學進修,再入美國鋼鐵公司煉焦廠任技術員一年,在美國冶煉公司研究室工作。
1928年,姚文林回國,任東北大學化學係教授。1931年”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後,姚文林轉河北省立工學院製造學係任教授兼主任。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後, 姚文林赴南京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第三部專員,後調軍事委員會屬工礦調整處中南區辦事處任主任等職。駐桂林,並任廣西紡織機械工廠經理。1940年奉兼第四戰區經濟委員會委員。
1944年,姚文林赴美國考察化學重工業。1945年抗戰勝利後, 姚文林奉召回國接收大連肥料廠。後改接收津沽一帶化學工業,合併成立化學工業公司,任總經理,并兼葫蘆島硫酸廠廠長及耀華玻璃股份常務董事。
1948年春,姚文林接任臺灣碱業公司總經理。1949年任資源委員會委員兼工業處處長。1950年臺灣紙業公司董事長。1951年任臺灣碱業公司董事長。
姚文林爲“中國工程師學會”、“中國化學”及“中國化學工程學會”永久會員。1955年及1956年連續兩度當選爲“中國化學會”理事長。
姚文林1966年因病退休。1980年在臺北逝世,終年八十三歲。
姚左唐(1898—1928)
安徽桐城人。革命烈士。
姚佐唐於1922年加入中國共産黨 ,1923年,姚左唐到京漢鐵路彰德站工作,發起成立了彰德工人俱樂部(後改爲彰德工會)。1924年,姚佐唐與李大釗、王荷波等人赴蘇聯莫斯科參加共産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及赤色職工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於1925年回國。
姚佐唐曾任徐州鐵路工會會長。1926年參加北伐軍,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直屬鐵道隊副隊長。1928年,由於叛徒的出賣,姚佐唐被國民黨逮捕,同年在南京雨花臺被殺害。
姚家芳(1899—1935)
湖北英山人。革命英烈。
姚家芳於192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在大革命時期來到廣州學習,參加學生愛國運動。大革命失敗後,姚家芳回到英山,參加了英山“三·二”農民暴動。姚家芳任英山紅軍總指揮部副指揮。
1930年冬,鄂豫皖邊紅軍紅一軍成立隨營學校,姚家芳任校長。1931年紅一軍改稱紅四軍,姚家芳任第十師二十八團團長。姚家芳先後參加戰鬥三十餘次。後調任紅軍學校鄂豫皖第四分校教員。1932年,姚家芳任紅四方面軍二十五軍七十四師師長。
在紅四方面軍主力西征後,姚家芳率部留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堅持鬥争。1933年姚家芳任重新成立的第二十五軍七十五師師長,領導隊伍堅持大别山遊擊戰争。
1935年,姚家芳在皖西戰鬥中英勇犧牲。
姚鎮宇(—1939)
安徽臨泉人。抗日英烈。
姚鎮宇青年時代投身軍旅,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副團長等職。
1937年,姚鎮宇任國民政府軍陸軍第一四三師第八五三團上校團長。
1939年7月,姚鎮宇奉命率部堅守河南明港,與日本侵略軍鏖戰三天三夜。其後,在率領部隊追擊逃躥之敵時,姚團長不幸身中數彈,壯烈殉國。
姚克方(1899—1973)
又名布之。浙江省吴興(今湖州)人。醫學家。
1919年,姚克方在湖南長沙湘雅醫學院學習時,參加了新湖南組織。1924年入吴興福音醫院任醫生、醫師。1931年,姚克方在南京主辦臨時灾民醫院。
1933年,姚克方赴美國留學,入竇克大學研究醫科。1935年回國後,任貴州衛生委員會委員兼技正、醫療防役總隊副隊長、隊長等職。1943年任貴州衛生處處長、高級醫務學校校長、貴陽醫學院教授。
1944年,姚克方赴美國考察衛生工作,並加入美國公共衛生組織,爲組織會員。1945年任南京醫院院長、國民政府視察,任國民黨政府還都接收委員會委員、政府衛生署醫政處處長,1946年去職。
新中國成立後,姚克方到湖北從事醫務工作。1951年參加了抗美援朝,任第二醫療隊隊長。姚克方後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衛生部副部長、中南衛生幹部進修學校校長、湖北省衛生廳廳長、湖北省寄生蟲研究所所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等職。姚克方爲政協第三届,笫四届全國委員會委員,湖北省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湖北省人民政府委員、湖北省政協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湖北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
姚克方於1973年逝世,終年七十四歲。
姚克方著有《吸血蟲病之研究》等。
姚春榮(1899—?)
四川綿竹縣人。女民間美術家。
姚春榮祖父、父母皆爲年畫藝人。其家在衆多作坊中間自成一派,號稱“南路貨”。
姚春榮自幼受家風薰陶,六歲時開始跟父母學習綵繪。十八歲出嫁後獨撑門户。每一年,姚春榮都要繪製萬餘幅門畫到集市上去賣。因爲姚春榮的畫色彩艷麗、明快、筆法熟練,异常出色,故很受畫商和群衆的喜愛。尤其以仕女、兒童畫和戲曲故事畫獨具特色。姚春榮還善於畫門神,對老瞼的開相極爲精熟,是年畫綵繪藝人中的好手。
1989年,姚春榮參加全國首届民間工藝美術佳作評選活動,獲優秀奬。姚春榮曾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展銷活動,有的作品被文化館,藝術館收藏。
姚崧齡(1900—1984)
字仲年,室名後十幸齋。安徽桐城人。落籍貴州貴陽。國民政府官員。
姚崧齡爲姚鼐後人,192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在校時曾任《清華園刊》總經理(總編輯爲蒲薜鳳)姚崧齡留學美國時,先後入芝加哥大學、俄亥俄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姚崧齡於1927年回國。與高淑芳(高閬仙之長女)結婚。姚崧齡歷任廣州中山大學、天津南開大學教授。1931年任上海華東煤礦公司會計處長。1933年任上海商學院教授。1934年入中國銀行總管理處任職,任業務管理第一實幫核、總帳室副主任、主任。
抗日戰争期間,姚崧齡兼任重慶大學會計係教授。1943年任四行(中央、中國、交通和農民銀行)會計處處長。
1947年,姚崧齡赴美國華盛頓任國際貨幣基金會稽核處副處長。數年後仍然返中行,後任外稽核駐紐約辦事。於1957年退休。
姚崧齡於1984年去世。
姚崧齡撰有《中行服務記》、《中國銀行二十四年發展史》、《芮恩施使華經要》、《顔惠慶自傳》(譯)、《影響我國維新的幾個外國人》、《雅爾達會議鑄成的錯誤》等均載臺灣《傳記文學》。姚崧齡編有《張公叔先生年譜(初稿)》(1982年傳記文學社出版)、《陳光甫的一生(初稿)》等。
姚聲望(1900—1942)
原名東焕、又作車焕、又名雄,别號雄一、又號記昌,别字聲望,後以字行。遼寧沈陽人。國民政府官員。
姚聲望於東三省陸軍講武學堂畢業。1923年8月保定軍軍官學校第九期步兵科畢業。返回奉軍服務。姚聲望歷任東北陸軍步兵團連長、營副等職。1925年11月參加郭鬆齡灤州兵變。
1926年春,姚聲望獲官費留學日本航空學校學習。在學習期間接觸共産黨人,後加入中國共産黨,不久又失去聯繫,畢業後回國返奉軍服務。
姚聲望於1928年2月任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部航空處飛行教官。是東北空軍第一批飛行員,兼任航空教導隊隊附,後任東北航空公司令部參謀等職。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姚聲望與李笑天等人應金樹人邀請赴新疆,參與籌建新疆第一支航空隊,任新疆航空學校校長,後兼任駐軍塔城警備司令部司令員等職。
1933年10月奉盛世才之命,姚聲望與陳德立(1934年5月任新疆省政府委員兼財政廳廳長)赴蘇聯莫斯科洽談軍援,並奉命押送部分軍械物資至塔城。1937年10月至1940年12月任新疆伊犁行政區行政長。兼任該區警備司令部司令等職。
1941年6月,姚聲望因授到杜重遠案牽連,被捕入獄嚴刑審訊。姚聲望於1942年春在新疆迪化第二監獄被秘密處决。
姚永政(1901—1985)
浙江紹興人。醫學家。
姚永政1919年畢業於浙江醫藥專門學校。1930年畢業於美國霍布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獲碩士學位。姚永政歷任英國倫敦大學熱帶病衛生學研究員、中央衛生實驗院副院長、國際聯盟會衛生部中國瘧疾諮詢委員、雲南省瘧疾研究所所長等職,爲美國藿布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研究員、聖約翰大學醫學院教授、同濟大學醫學院教授、寄生蟲學館主任,是第二届全國政協委員。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期,姚永政在國内首次發現蛋形瘧原蟲及含有天然感染性無膜鞭毛型杜氏利什曼原蟲的中華白蛉,證實了後者爲黑熱病的傳播媒介。在廣西發現日本吸血蟲的中間宿主—釘螺新種,經國内外專家監定,命名爲“姚氏釘螺”。
四十年代初期,姚永政證實了我國西南山區流行的“瘴氣”病爲惡性瘧疾。
姚永政著作有《實用醫學昆蟲學》、《人體寄生蟲學教範》等。
姚寶猷(1901—1951)
譜名良珍,字健生。廣東平遠人。國民政府官員。愛國人士。
姚寶猷早年畢業於平遠縣立中學,後進入廣東高等師範文史係學習,畢業後分赴福建任教,後任嶺東國民日報社社長。後東渡日本留學,進入東京明浩大學研習歷史。回國後任中山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姚寶猷歷任廣東財政廳參議秘書、浙贛鐵路理事會主任秘書兼鐵路總務處長、國民政府交通部總務處長、工程委員會專門委員、廣東省政府委員、教育廳廳長等職。
1949年,姚寶猷於中山大學任教,後赴香港。1950年由香港回廣州,進入南方大學學習。
1951年在鎮壓反革命運動中,根據廣州市民的檢舉材料,將姚寶猷定爲有反革命破壞活動的文化特務分子, 姚寶猷被判處死刑。
1982年公安部根據歷史事實及檔案,撤消判决,給予平反昭雪,終得申冤正名。
姚寶猷著有《日本神國思想的形成及影響》、《中國絲綢西傳史》、《日本史研究法》、《中國基督教史 》、《中國歷史上氣候變遷之另一研究》、《西漢貨幣之研究》等。
姚乃昆(1902— )
又名祥秀。福建晋江人。華僑領袖。實業家。
姚乃昆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隨父親移居菲律賓。初幫助父親經營椰干業。三十年代中期成立公司,代銷進口香菸。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佔領菲律賓期間,姚乃昆與弟弟姚祖烈合營聯合藥廠,逐漸發達。兄弟倆於五十年代分家。姚乃昆另外經營嘉泰制藥廠有限公司,代理美國麥士克公司抗生素等藥品。
之後,姚乃昆實行多種經營,創建哥倫比亞菸草有限公司, 開辦包裝廠、化工廠、塑料廠、藤廠、南華金絲草行、畜牧場等企業。姚乃昆還投資太平洋銀行,任董事。
姚乃昆歷任菲律賓華商聯合會執行副理事長、常務理事長、常務顧問、菲律賓反共總會副主席、臺灣“僑務委員會”顧問、菲律賓石油公司董事長等職。
姚志修(1902—1934)
安徽省霍丘人。革命先烈。
姚志修於1930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同年參加工農紅軍。在紅一軍、紅四軍部隊做政治工作。姚志修參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各次反“圍剿”作戰。1932年紅四方面軍主力西征後,姚志修留在原地堅持鬥争。同年八月底重建紅二十五軍,任七十五師團政委。姚志修率部參加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中期各次反“圍剿”作戰。1934年4月紅二十五同紅二十八軍合編爲紅二十五軍,姚志修任七十四師政委,指揮部隊轉戰皖西北地區。
1934年7月中旬,姚志修率部在鄂東北參加長岡嶺戰鬥,取得了重大戰果。9月8日,在河南光山斛山寨指揮部隊戰鬥時,姚志修身負重傷,不久犧牲。
姚世昌(1902—1925)
浙江蘭豀人。國民革命先烈。
姚世昌家世代務農。年少時發奮讀書,學習成績優秀。姚世昌於十六歲考入金華省立第七師範學校。1919年“五四遠動”高潮從北京波及金華,1920年學生舉行罷課揭起逐師風潮,姚世昌參加罷課,結果被開除。
1923年,失學的姚世昌到杭州插入省第一師範學校爲旁聽生。1924年初,加入了左派國民黨,他要以軍人身份直接上前綫殺敵爲快。姚世昌經邵力子介紹, 考入黄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
1925年,姚世昌參加了第一次東征經過兩個月的作戰,東征軍打垮了陳炯明。不久,盤踞廣州附近的另一支軍閥劉震鬟因謀叛亂,企圖推翻革命政府,形勢危急,東征軍回師討伐,在工人農民的支持下,同叛軍交戰一天半,平定了叛軍。使廣州革命政府轉危爲安。這次戰鬥中世昌表現英勇,又立戰功。兩次戰鬥有功,姚世昌被提拔爲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三師錢大鈞某連任黨代表。
軍閥陳炯明被擊潰以後,企圖卷土重來。在英國和段祺瑞支持下準備重新進攻廣州。
1925年,國民革命黨進行了第二次東征,十月東征軍攻破陳炯明的老巢惠州,收復東江。姚世昌此前曾寫信給親友説:“我既許身革命,死亡已置之度外,我把我的熱血,换取中國的復興,萬一我犧牲了,這是我的光榮,也是親友的光榮!”在這次戰鬥中,姚世昌身先士卒,衝鋒陷陣,不幸子彈穿胸部,英勇犧牲。當時在農曆九月初十,其屍骸安葬在黄埔長州島上。
姚光鼐(1903—?)
安徽秋浦人。國民政府官員。
姚光鼐爲黄埔軍校第一期學生。其父輩皆從事教育界工作,可謂書香門第。姚光鼐1919年入安徽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因參加省學總會活動,并聯合社會各界懲戒猪仔議員,遭北洋政府安徽省當局通輯綴學。
1924年,姚光鼐由柏文蔚(時任北伐討賊軍第二軍軍長)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同年由薜子祥、廖梓英(均爲北伐討賊軍第二軍駐粤顧問)介紹報考黄埔軍校,編入第一期第一隊學習,後服務社會。姚光鼐歷任國民政府中央振灾委員會委員、秘書、蒙藏委員會秘書等職。
姚漸逵(1903—?)
别號鋤非。湖南省寧鄉人。國民高級將領。陸軍少將。
姚漸逵於黄埔軍校第四期步兵科畢業。廬山中央訓練團暑期班畢業。
後參加北伐戰争。1926年起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二十一師六十二團見習、排長、連長、揚州中學軍訓教官、財政部鹽務緝私處第二緝私隊隊長、漢口市保安總隊第五中隊中隊長、陸軍第二師第五旅上尉服務員、第五十二師六團六連連長、第八十三師四九六團第一營營長、軍委干訓班第一隊隊長。
1933年起任軍委會北平分會政訓處處員、第三十二軍中校參謀、北平市軍事訓練委員會上校副主任、主任。
抗日戰争爆發後,姚漸逵任訓練總監部上校部員、第二戰區平津遊擊少將司令、河南省保安第四團團長、河湖南省保安第五團團長、省保安處科長。
1942年起,姚漸逵任戰時青年訓導團衡陽分團少將副主任、主任。抗戰勝利後,任軍政部將官隊隊員、第一軍官總隊第五大隊少將隊長中央訓練團少將團員、1947年任長沙團管區司令。1948年任湖南省軍管區司令部少將督導委員。
1949年,姚漸逵任第一兵團少將高級參謀。同年參加湖南和平起義。後定居長沙。
姚漸逵著有《湖南和平運動麟爪》等。
姚鐘鼎(1903—1970)
别號甸久,字甸封。貴州榕江人。國民高級將領。陸軍少將。
姚鐘鼎於黄埔軍校第二期輜重科畢業,陸軍大學正則班第九期畢業。
姚鐘鼎兩次參加東征和北伐戰,歷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通訊兵營排長、連長、營長、參謀本部通訊兵團上校團長、軍令部上校參謀、第十軍第三十一師參謀長等職。
抗日戰争爆發後,姚鐘鼎任軍事委員會銓叙廳任免科上校科長、中央軍校第六分校辦公廳少將主任,兼學員登記處處長、軍政部人事處少將處長及銓叙廳人事處少將處長等職。
姚鐘鼎於1945年退役,次年春任聯勤總部人事處長。1949年到臺灣。
1970年,姚鐘鼎在臺北逝世,終年六十七歲。
姚誠德(1903-1939)
陝西蒲城人。國民將領。抗日英烈。
姚誠德成歷任國民陸軍第33集團軍騎9師3團上校團長等職。
1939年隨棗會戰中,姚誠德將軍奉命率領部隊插入敵後方,分段襲擊日軍運輸部隊,姚將軍的部隊就象一把鋒利的尖刀插進日軍的腹部,給敵人以重創。
遭到襲擊的日本侵略軍急調空軍砲兵配合,瘋狂反撲,在激烈的戰鬥中,姚誠德身先士卒,指揮士兵英勇作戰。姚將軍在戰鬥不幸身中數彈,壯烈犧牲。
姚碧澄(1904—1966)
廣東平遠人。内科醫學家。
1934年,姚碧澄於法國裏昂大學醫學院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姚碧澄歷任中山大學醫學院教授兼附屬醫院院長、雲南醫學院教授、附屬醫院副院長。
新中國成立後,姚碧澄歷任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兼内科主任、廣州衛生局局長、廣州醫學院院長、中華醫學會廣東分會副會長等職。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姚碧澄開展肝穿刺膽道造影術和心導管、心血管造影術,這一新技術在國内處於領先的地位。1962年,姚碧澄又采用人工腎等新技術的創新應用,爲新中國的醫療事業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姚碧澄撰有《肝穿刺膽道造影與阻塞性黄疸之診斷上的價值》、《心力衰竭的機理及治療》等論文。
姚國俊(1904—?)
别號元勛, 字軌均。陝西省禮泉人。國民高級將領。 陸軍少將。
姚國俊於黄埔軍校第四期步科畢業。中央訓練團黨政研究班第二期、陸軍大學正則班第九期畢業。姚國俊歷任黄埔軍校入伍生總隊排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中央教導二師連長、營長、副團長等職。
1931年起,姚國俊任關麟征教導第一師上校團長、第二十五師參謀處長、西北“剿總”第二十五師少將參謀長。
抗日戰争爆發後,姚國俊任第二五師副師長、代師長、第二十五師參謀長。1940年任第九戰區第十五集團師總司令部副參謀長、代理副總司令。1943年任第九集團軍第二十五師師長。1944年任第三十八軍副軍長。
1945年, 姚國俊被授陸軍少將銜。其先後參加長城抗戰、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湖南會戰等諸戰役。
1946年起,姚國俊任整編第三十八師中將師長兼第五十五旅旅長。1948年任第三十八軍軍長,次年夏被免職,後調任商洛綏靖區司令部副司令員。
1949年,姚國俊隨第七兵團在成都參加起義。1952年轉業地方工業工作。姚國俊曾任四川省政協委員、省參事室參事。姚國俊後被選爲成都市黄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四川省黄埔軍校同學會理事等。
姚國俊著有《關麟征部在陝甘阻擊紅軍紀實》等。
姚葛民(1904—? )
江西萍鄉人。國民高級將領。陸軍少將。
姚葛民於南京中央軍官學校高等教育班第八期畢業、雲南陸軍講武堂韶關分校第十四期步兵科畢業。姚葛民歷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第十七師連長、營長、第四路軍總指揮部教導團團長、獨立第十旅副旅長等職。
抗日戰争爆發後,姚葛民任第三十六軍第五師上校參謀長、副師長等職。
1948年,姚葛民任新編第三0五師少將師長。在平津戰役中,姚葛民不願兄弟相互殘殺,後向中國人民解放軍投誠。
姚可昆(1904—?)
河北山海關人。女教育工作者。
姚可昆於1921年至1925年期間在天津河北第一女子師範學校就讀。1931年畢業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國文係,留校作研究生,同時任師大附中女教員。1932年赴德國留學,先後在柏林大學、海德大學進修哲學,文學、藝術史。1935年與馮至結婚。
回國後,姚可昆先後在同濟大學、中山大學、北平師範大學任教,爲教授。1950年調北京外語學院德語系任教,擔任係主任、教研室主任等職務。1986年退休。姚可昆曾主編德語大學一年級課本,並參加北京大學西語系德語專業大學二年級課本編寫工作。
1958年,姚可昆主持外語院德語系集體編寫《漢德詞典》。1972年編《新漢德詞典》,任偏委兼顧問,歷時十餘年完成這本大型詞典,獲得了國内外好評。姚可昆還參加編寫《漢德分類詞彚手册》、《漢德成語詞典》。
姚可昆主要譯作有卡羅薩的《引導與同伴》、尼採的《歷史對人生的利弊》、賽汀的《犧牲行》、安恩廓夫的《憶果戈理》、布萊希特的《卡垃爾大娘的走》等。以及與馮至合譯的歌德的長篇小説《維廉麥斯特一學習時代》。
姚名達(0905—1942)
字顯微, 號達人。江西省興國人。目録學家。
1928年,姚名達於清華大學研究院畢業,後留校任教。1930年於商務印書館任編輯。1932年,姚名達創辦了《女子月刊》,開辦女子書店,積極致力於女子平民教育。之後,執教於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和中正大學。
1942年,日軍入侵江西,姚名達率領師生組成戰地服務團,積極參加抗日戰鬥。同年七月,戰地服務團與日軍遭遇,在激烈的戰鬥中,姚名達壯烈殉國。
姚名達著有《目録學》,《中國目録學》,《中國目録學年表》等。爲近代目録研究的重要著作。
姚薇元(1905—1985)
安徽繁昌人。歷史學家。
姚薇元於193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歷史係。1936年獲清華大學研究院歷史所碩士學位。姚薇元曾任中央大學、大夏大學、貴州大學教授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姚薇元歷任湖南大學、武漢大學教授、中國近代教研室主任等職。是湖北省歷史研究會第二届常務理事。
姚薇元專長於中近代史、中古民族史。著有《鴉片戰争》、《鴉片戰争史事考》、《北朝胡姓考》等。
姚秉勛(1905—?)
字柳强。廣西桂林人。國民高級將領。陸軍少將。
姚秉勛於黄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科、陸軍大學將官訓練班畢業。歷任黄埔軍校入伍生部第二步兵團連長、營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中央教導二師團黨代表、師政治部中校主任等職。
1930年後,姚秉勛任湯恩伯第八十九師和第十三軍軍(師)部副官長。1935年任軍事委員會南昌黨政分會少將副主任、第十三軍獨立二師副師長、代師長。
抗日戰争爆發後,姚秉勛積極參加抗戰。歷任第三十一集團軍新編第四十四師師長、第十三軍副軍長等職。姚秉勛先後參加臺兒莊會戰、武漢會戰、鄂北會戰等諸役的戰鬥。1946年起,姚秉勛任青年軍第二零三師副師長、師長、青年軍第二零二師師長、總統參軍處參軍等職。
1948年,姚秉勛被授國民陸軍少將軍衔。1949年到臺灣。
姚駿逸(1906—?)
别號筠一。河南固始人。國民高級將領。陸軍少將。
姚駿逸於黄埔陸軍軍官學校第四期步科畢業。歷任第九十二軍第二十一師參謀長、國防部人事司少將處長等職。1947年,姚駿逸於陸軍大學將官班乙級笫二期畢業。1949年,姚駿逸隨國民黨軍隊去臺灣。
姚域聲(1905—?)
原名昇瀛, 别號江泠。河南浚縣人。國民高級將領。陸軍少將。
姚域聲於黄埔陸軍軍官學校第四期砲科畢業。後於陸軍大學正則班第十二期畢業。姚域聲參加了北伐戰争,歷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砲兵團排長、連長、營長、第十七師砲兵隊隊長、第十二軍團總指揮部砲兵團團長等職。
抗日戰争爆發後,姚域聲擔任第九十二軍上校參謀兼砲兵營營長、砲兵指揮官、第二十一師上校參謀長、副師長等職。1945年後任國防部第二廳人事處副處長。
1948年,姚域聲被授予國民陸軍少將軍衔。1949年到臺灣,任行政公署第一處少將處長、臺灣警備總司令部少將處長等職。姚域聲於1958年退役。
姚克(1905—1991)
原名姚成龍, 又名莘農。原籍安徽歙縣,生於福建厦門。編劇。戲劇學家。
姚克早年在蘇州東吴大學文學院學習,後改讀法學,1931年畢業。姚克曾任上海世界書局英文報社編輯 、英文月刊《天下》主編。1932年向全球各國介紹中國作家,翻譯完成了魯迅《短篇小説選集》的英譯本,並與魯迅成爲交住密切的朋友。1936年任上海明星影片公司編劇委員會副主任。創作了電影劇本《吉人天相》。1937年,姚克到蘇聯莫斯科參加第三届戲劇節後赴美國,在耶魯大學任戲劇研究員。1940年回國,在上海,姚克與黄佐臨組織二苦干劇團。後相繼在天風劇團、藝光劇田、南國藝社任編劇。姚克編寫的話劇有《楚霸王》、《西施》、《秦始皇》、《美人計》、《清宫怨》等。1948年爲上海大同影片公司編寫電影劇本《蝴蝶夢》。
姚克後到香港,先後爲永華、長城、光華等影片公司創作《清宫秘史》、《玫瑰玫瑰我愛你》、《豪門孽債》、《此恨綿綿》、《一代妖姬》等電影劇本。同時執教於香港新亞書院、聯合書院、中文大學。姚克曾任麗的電視臺顧問。
1965年, 姚克赴美,在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太平洋大學任教。後在夏威夷大學從事戲劇研究。
姚克曾將曹禺的劇本《雷雨》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
姚蘇鳳(1905—1974)
原名姚庚夔。江蘇蘇州人。作家。編劇家。
姚蘇鳳1926年畢業於蘇州工業專門學校建築科。曾參與創造蘇州文學團體星社。1926年進入新聞界,曾任《國民日報》,《民報》副刊編輯。1931年,姚蘇鳳任天一影片公司編輯,編寫《歌場春色》、《蕓蘭姑娘》等電影劇本。1932年主編上海《晨報》副刊《每日電影》,大量刊登左冀電影工作者的影評文章。姚蘇鳳曾被譽爲民國時期新鴛鴦蝴蝶派主要作家之一。
1932年任明星電影公司編劇,先後編寫《殘春》、《路柳墻花》、《夜會》等電劇影本,並編導影片《青春綫》。
姚蘇鳳於抗日戰争期間赴香港。1947年在重慶任《新民報》主編。
新中國成立後,姚蘇鳳返回上海,任《新民晚報》副主編。
姚蘇鳳著有《之子於歸》、《火中蓮》等話劇劇本,小説有《鑄夢》等。
姚竹修(1906-1942)
江蘇蘇州人。愛國烈士。
姚竹修爲中國駐菲律賓總領事館隨習領事。在擔任菲律賓國外領事工作期間,積極進行抗日活動。姚竹修曾在新加坡等地從事抗日募捐活動。
1942年馬尼拉淪陷後,姚竹修不幸被日軍所拘捕。被押期間,姚竹修面對殘忍的日寇終英勇不屈。同年4月,姚竹修慘遭日寇殘殺,壯烈犧牲,年僅三十六歲。
姚警塵(1905—1955)
陝西省户縣人。國共官員。
1929年,姚警塵畢業於西安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專修科,曾任户縣鄉村師範校長、石泉、漢陰縣縣長等職。
姚警塵青年時代,受“五四”運動革命思想影響,曾帶領學生搗毁縣黨部,驅逐了國民黨黨務指導委員劉秉漢、許評之和伍步昇。
1930年,姚警塵在楊虎城舉辦的陝西行政人員培訓班受訓。結業後,被派任石泉縣長,後調任漢陰縣長。劭力子由甘肅省調陝西省接楊虎城主政後,姚警塵離開漢陰縣到南鄭縣趙壽山部任中校秘書。期間常爲抗日救亡刊物撰寫文章,激發將士的愛國熱忱,並代趙壽山草擬上呈楊虎城將軍的《抗日意見書》。
1938年秋,姚警塵在西安經吴德峰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歷任三十八軍軍長辦公室中校主任、第四集團軍總部上校秘書、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部機要科長、西北行營少將參議等職。毛澤東在重慶與蔣介石談判期間,他向中央提供了重要情報,曾受到了毛澤東的讚揚。
1947年任解放區西北局秘書、交際處處長等職。建國後,任中央軍委某部辦公廳副主任兼三局局長。1952年和1955年兩次對他作了錯誤的處理,1955年含冤去世。
1982年,先後撤銷了過去兩次對他的錯誤處理决定,爲他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姚喆(1906—1979)
曾用名姚秩章。湖南邵陽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陸軍中將。
姚喆早年任鄉農會協會主席。1928年參加平江起義,1929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土地革命時期,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五大隊司務長、排長、第三師特務連連長、紅三軍團特務團營長、第一師三團團長、師參謀長等職。1934年起任瑞金保衛局總隊部總隊長、紅三軍團司令部作戰科科長。1935年起任紅二十六軍第七十八師參謀長、北路軍參謀長、陝甘寧獨立師師長。
姚吉參加了紅軍長征。抗日戰争時期,擔任八路軍第一二零師三五八旅參謀長。1938年起任大青山支隊參謀長、騎兵支隊副司令員、司令員、綏察行政公署主任。1943年任塞北軍分區司令員。1945年任綏蒙軍司令員。解放戰争期間,姚吉任西北野戰軍第八縱隊司令員。1949年任第一野戰軍第八軍軍長。
新中國成立後,姚喆任綏遠軍區副司令員。1951年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笫二十三兵團副司令員。1956年任高級步兵學校第一副校長、校長。1966年任武漢軍區副司令員。
姚喆於1955年被授陸軍中將軍衔。是第四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政協第五届常委、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姚喆將軍1979年於北京逝世。
姚蓬子(1906—1969)
本名夢生,又叫蓬生、夢聖。浙江省諸暨縣姚公埠人。詩人。作家。
姚蓬子早年畢業於紹興中學後,考入了北京大學。後來在上海光華書局當編輯,以法國象徵派的風格創作詩歌。1926年,姚蓬子翻譯法國作家果爾蒙小説《處女的心》。1927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産黨。1929年出版詩集《銀鈴》。
姚蓬子曾經是左翼作家,當時與魯迅、夏衍等作家一起擔任“左聯”執委。
姚蓬子以英譯本轉譯高爾基的長篇小説《我的童年》。與丁鈴、沈起予一起創辦了《北鬥》,後任《文學熱報》主編。其間出版了短篇小説集《剪影集》。
姚蓬子1933年被捕變節(叛變),發表《姚蓬子脱離共産黨宣言》,以獲取自由。之後在重慶、上海開作家書屋。解放後,姚蓬子曾任上海師範學院中文系兼課教師。
姚蓬子於1956年被公安部定爲叛徒。於1969年病逝於上海,終其頗爲復雜的一生。
姚文元(1931—2005)
上海人。作家。中共高級官員。
姚文元是作家、詩人姚篷子的兒子。1931年出生於上海,1943年進入重慶南開中學,後回上海大同大學一院(今大同中學),高二轉入滬新中學。1948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産黨。
新中國成立以後,姚文元因發表了批判胡風的文章嶄露頭角。後發表了一系列批判’“右派”言論,得到了張春橋、柯慶施的賞識,從《萌芽》編輯部轉任《解放》雜誌編輯部文教組長。其因文章《録以備考》引起毛澤東的注意,並幾次公開指名稱贊。因此,姚文元一躍成爲文化界名人。
姚文元出版的第一本書是雜文集《細流集》,第二本書爲雜文集《在革命的烈火中》,第三本《論文學上的修正主義思潮》及第四本書《革命的軍隊,無敵的戰士—談談(保衛延安)的幾個特色》。
其間,姚文元不斷發表文章,先是打擊王若望、施蟄存、許杰、流沙河、徐中玉、魯莽、王蒙、秦兆陽、鄧友梅、徐懋庸、陸文夫、劉紹棠等“右派”作家,接着又發表文章討伐馮雪鋒、艾青、巴金、周谷城、丁玲等文人,批判巴人的“人性論”。在其任《解放日報》編委兼文藝部主任後,發表了評論“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批判吴晗:“評‘三家村’—<燕山夜話>、<三家村札記>的反動本質”,誣陷鄧拓、廖沫沙、吴晗爲反革命集團。還發表一系列文章攻擊彭真、陸定一、羅瑞卿、楊尚昆,砲打劉少奇、鄧小平、陶鑄“司令部”,借《評水滸》誣陷鄧小平。
姚文元靠批判《海瑞罷官》步入政壇,經江青的力薦得以進入“中央文革小組”。1966年,中共八届十一中全會召開,姚文元成爲“中央文革小組”組員,得以列席會議,首次進入中國政治核心,成爲“中央首長”。1969年,中共第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38歲的姚文元成爲最年輕的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國第八號最高領導人物,後任國務院副總理。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姚文元與王洪文、張春橋、江青一起勾結,組成“四人幫”,瘋狂進行反革命活動,大搞批判打倒文人學者、作家,誣陷,迫害老幹部,圖謀纂黨奪權,捏造了“毛主席臨終囑咐”。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犯下了嚴重的罪行,可謂禍國殃民。人們私下稱其爲“文痞”。
1976年,粉碎“四人幫”時,姚文元被逮捕。1981年經審判,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十年,剥奪政治權利五年。其是“四人幫”之中唯一活着走出牢獄的人。
2005年,姚文元因糖尿病去世,終年七十四歲。
姚廷芳(1906— )
别號欣安。河南淅川人。國民政府官員。
姚廷芳於北京大學文科畢業。歷任河南南陽中學、開封省立師範學校校長、中央軍校第七分校(西安分校)政治教官、軍事委員會西安戰時幹部訓練團政治教官、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幹事、河南省黨部執行委員兼宣傳處處長、三民主義青年團河南支團幹事等職。
1945年,姚駿逸任第四届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7年當選國民大會代表。1949年到臺灣。
姚蔭梅(1907—?)
原名姚艮奇。江蘇蘇州人。彈評演藝家。
姚蔭梅出身評彈世家(母親王小紅),十六歲從唐芝雲習《描金鳳》,繼而從朱耀祥學習《大紅袍》。姚蔭梅曾自編演出《玉連環》、《啼笑因緣》,演出後大爲成功,一時譽滿全滬。
姚蔭梅於1951年參加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後來上海評彈團)。其曾創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改編的長篇有《雙按院》、《方珍珠》,中篇有《獵虎記》等。整理有《玄都求雨》、《汪宣審猴》。姚蔭梅所唱曲調被稱之爲“姚調”。
姚蔭梅曾任上海評彈團藝術顧問等職。
姚新一(1907—1939)
原名唐吉昆, 字瑶。吉林省永吉人。抗日英烈。
姚新一先後於吉林大學和北平弘大學院求學。1929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姚新一回東北以任中學教師,以此爲掩護,從事抗日救亡活動。
姚新一歷任伊蘭區委書記、伊蘭縣委書記、吉東省委秘書長等職 。曾任《救國時報》及《前哨》(非上海左聯刊物《前哨》)編委兼主編。姚新一後來在同日軍作戰時英勇犧牲,年僅三十二歲。
姚文英(1907—?)
字賢欽。江蘇川沙(今上海)人。建築師。
姚文英9歲隨父親於營造工地學習,後入萬國函授學校建築科深造。1930年考入南京市政府工務局任職。1932年轉入導淮委員會。1933年,姚文英進入金陵房産社任建築師。負責修建南京國民政府及建南京山西路住宅區高級住宅。
抗日戰争爆發後,姚文英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航空委員會,任工程師,兼任組長、處長等職。負責爲國民政府軍在大後方趕修眷所。
1949年赴臺灣。姚文英於1956年退休,創立石城建築師事務所。1976年再創建永華預鑄工程公司,任董事長。
姚文英所參加修建澄清湖、日月潭、石門水庫等風景區,獲十大建築師金鼎奬。
姚堯(1907—?)
别字晦農。湖南長沙人。國民將領。
姚堯於中央軍校第六期第一總隊工兵科畢業。1946年任第七十三軍一九三師副師長。1947年在萊蕪戰役中作戰失敗,被中國人民解放軍俘虜。
姚黎天(1907— )
又名家寶, 别號劍文。浙江諸暨人。國民高級將領。陸軍少將。
姚黎天於中央軍校第六期步科畢業、中央陸軍步兵學校第一期畢業、中央訓練團黨政班第四期肄業、陸軍大學將官班第二期畢業。
姚黎天曆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師排、連長、第一師第一旅騎兵隊長、第三十七軍團教導團營長、中央軍校第十三期(第七分校)中校大隊長等職。
抗日戰争爆發後,姚黎天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騎兵旅上校團長、第一騎兵軍第二旅少將旅長等職。1947年,陸軍大學將官班畢業,任騎兵第三軍副軍長。
1948年,姚黎天授陸軍少將銜。1949年向中國人民解放軍投誠。
姚永芳(1908—1977)
廣東大埔縣人。愛國華僑領袖。
姚永芳十六歲時到縣城習商,二十四歲時在汕頭任銀行代辦。赴新加坡先學海外營銷業務,後轉居鑾市自營布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姚永芳在居鑾市創辦南源布莊有限公司,自任主席。後成爲馬來西亞南部經營布匹的巨賈。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姚永芳倡議創建居鑾市大埔同鄉會,被推爲主席,居鑾市客屬公會會長,是星馬有名的華僑領袖。姚永芳歷任新加坡南洋客總名譽董事、新加坡姚氏公會名譽會長、中華商會董事等職。
姚永芳急公好義,慷慨熱心慈善義舉,對馬來西亞社會福利及教育事業均屢作出特殊的貢獻。1966年,姚永芳被馬來西亞最高元首頒賜PPM勛章。1976年獲馬來西亞蘇丹殿下頒授太平局紳(JP)勛銜。其子女均秉承庭訓,皆爲熱心愛國愛鄉之人士。
姚森良(1941— )
廣東省大埔縣人。愛國華僑。
姚森良爲馬來西亞居鑾已故社會名人姚永芳太平局紳長子,姚美良長兄,馬來西亞太平紳士。姚森良早年在居鑾中華高級中學受教育,畢業後繼承父業——南源布莊私人有限公司。
姚森良老成持重,處世認真謹慎,秉承庭訓,知書達理,明辨是非,爲人謙恭有禮,事親至孝,倍受商界前輩及社會各界人士之推崇。姚森良從商不忘公益善舉,熱愛華人教育,尤其致力贊助中華中學清寒子弟助學金,馬來西亞大埔(茶陽)社團聯合總會大學貸學金及居鑾大埔同鄉會奬學金與大學助學金等,姚氏賢昆仲捐資二十五萬元予中華中學,倡建姚永芳行政樓基金。
姚森良認爲鄉團在馬來西亞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他促請華裔應該在教育及商業領域内,配合亞洲局勢之發展。他指出本國比鄰國的條件好,反視其他鄰國人民,許多華裔已被同化,有鑒於此,大家應該珍惜這種機會,致力發揚先賢組織華團的意義和宗旨,瞭解華裔原有的根源。
爲了尋訪祖輩的足迹,在他的推動下,世界多個國家的客家鄉親每年都組團到中國福建寧化石壁村及長汀尋客家的源頭,使寧化石壁成爲客家人的聖地。
姚森良希望華社在推動民族教育事業方面,應全力以赴,他强調,在一個人的畢生事業中,應把子女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平時對子女灌輸正確的思想,鼓勵他們充實自己,對社會有所貢獻,促進國家及社會的繁榮和進步。
姚森良歷任馬來西亞大埔(茶陽)社團聯合總會會長及永久名譽會長、居鑾大埔同鄉會會長及永久名譽會長、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名譽會長、居鑾客家公會署理事長、新加坡茶陽勵志社名譽社長、居鑾中華工商總會署理事長、新加坡姚氏公會名譽會長、居鑾中華中學董事會副董事長、新加坡南洋客屬總會名譽會長、居鑾中華中學學校校友會名譽會長、馬來西亞客家公會聯合會名譽會長暨顧問等職。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