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簡史
在十六國、隋、唐時代,姚氏之姓就已經在甘肅隴西、四川東部及浙江吴興一帶成爲名望之族。但姚氏在宋朝時代仍排列在《百家姓》的一百位以外,排在第一百零一位。
經過多年的繁衍與發展,根據姚姓人口的數量及各方面的綜合統計,姚氏排列在今序《百家姓》中的第六十四位,其中姚姓人口數量大約占全國總人口數量的千分之三十五左右。
得姓始祖:舜帝
發祥之地:姚墟(今山東省甄城縣)。
起源
有關姚姓的起源有兩種説法:
1.出自虞舜。 舜出生在一個叫姚墟的地方,他的後代就以此地爲姓,稱爲姚氏。據説,春秋時期舜的後裔田完建立了田姓齊國。至西漢末年,其裔孫田恢爲了避王莽之亂而逃到了吴郡(今蘇州),第五世孫田敷又改田姓爲姚姓,並遷居吴興武康(今浙江省德清縣)。姚姓尊稱虞舜爲其始祖。
2.另一種説法起源是出自子姓。據史書所載:春秋時有一個國家叫姚國,爲商族的後裔,其後子孫便以國爲姓氏,稱姚氏。
遷徒與分佈:
1.姚姓最早主要在河南、山東、陝西等地區繁衍發展。到秦、漢、兩晋時,姚姓人群已遷播至北方各地以及四川、廣西等廣大地區。
2.唐朝兩次大移民,姚姓人群也隨之移居,移至今福建、江西、廣東等省一帶。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光州固始人,任府兵隊正的姚廉潔也跟隨部隊入閩,成爲姚姓入閩的開拓者。宋朝姚姓人群主要集中在今山東、河北、河南、陝西、浙江、江蘇等地。
3.從明朝開始,姚姓大部分向東南地區遷移。主要集中於今浙江、江蘇一帶,其次分佈於山西、安徽、江西、廣東、廣西等省。
4.清代康熙年間,福建南安人姚承,首次渡海入臺。是最早移居臺灣的大陸姚氏。此後,福建、廣東等地的姚姓人群也有不少遷居到臺灣。
5.從近代開始,有部分姚姓人移居海外。主要分佈於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及歐美的一些國家和地區。
6.除了漢族,在少數民族羌族、苗族、瑶族、水族、白族、滿族、傣族、回族、怒族、壯族、德昂族、拉祜族、納西族、土家族、蒙古族、仡佬族、布朗族和俄羅斯族等數十個少數民族中,都有部分姚姓人群。
帝舜的傳説
鼓叟是一個盲漢,他的妻子偓登氏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嬰兒長得很特别,因爲雙目的眼珠裏有兩只似鳳凰一樣的影子,所以被取名叫重華。
在姚重華少年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不久,父親又娶了後媽乇氏,之後,乇氏爲重華生了一個弟弟,取名叫做象。弟弟象自幼就得到父母的偏愛,而寵愛使象變得自私貪婪,傲慢無禮。重華稍犯些小錯,不僅受到父母的責駡,還要遭到懲罰。可是重華仍然十分孝順父親和後母,盡心照顧好弟弟。并且每一天都是這樣恭敬,没有一絲懈怠。即便如此,後母也不放過重華,糊涂的父親也聽信後媽的話,想方設法害死重華。
重華只有避開父母,他離家出走,來到了一個叫歷山的地方,在這裏居住,自耕自種,也常常回父母家盡孝道,幫助弟弟。無奈他們還是想謀害重華,只是找不到機會。但父母一有事情,就去找重華辦理,而重華總是立即回到他們的身邊。重華年二十二歲的時候,就以孝敬聞名於世。
重華三十歲的那一年,帝堯徵詢部下諸侯的意見,問他們,有誰能够接替他治理天下,結果四岳都同時推薦虞舜(重華)可以委以此任。
於是,帝堯就讓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考查其治家之道。堯帝還讓自己的九個兒子與舜一齊居住,共同辦事,以便考查舜的處事方式和能力。
舜居住在嬀水,言行既成熟瑾慎,也果斷正直。娥皇、女英也没有因身份尊貴而怠慢了舜的親人與鄰居,她們同樣認真嚴格要求自己恪守婦道。帝堯的九個兒子在舜的影響下,都變得真誠和純樸。
當重華在歷山耕種那時,就感化了歷山的人們。人們都不再象從前那樣爲土地的邊界常常發生争奪,反而是對田地邊界的互相謙讓:當重華在雷澤捕魚那時候,當地的人也都受到了感化,不似從前那樣爲捕魚争吵,而是有禮謙讓。當重華居住在河邊做陶器的時候,同樣感化了人們,工匠們所造的陶器都不像以前那樣粗陋,反而都是燒制出精美的陶器。在舜所居住過的地方,一年之内因他的居住而變成了村莊,兩年之後變成了集鎮,三年之後因而變成了都市。
之後,帝堯將特製的衣服和樂器等物賜給了重華,還派人爲其建房屋修糧倉,還賜牛和羊。這樣更引起了父親後母和弟弟的妒忌。他們一心要謀害重華,設了一計:派象到哥哥處,説父親要他回去幫忙修補糧倉。舜當即答應。象回去之後,舜的兩位妻子知道了這件事,預感到這是想殺害舜的陰謀,要阻止已經來不及了。於是,娥皇女英就連夜趕制了一件有五彩圖案的衣服,讓舜穿在身上,説這樣可以逢兇化吉。
第二天,重華穿着這件衣服回父母家,象很高興。他馬上架好梯子,讓哥哥干活,説需要修補糧倉頂部。待重華爬上去之後,象立刻把梯子抽走。重華在上面剛剛幹了一會兒,父親就在下面點火燒糧倉,後媽扇風助勢。原來他們早就在倉庫的四周圍堆備柴草,打算趁機燒死重華。見到濃煙滚滚,重華就問父親是怎麽回事,父親也不做答,重華急忙找路逃開。但是梯子不見了,眼看大火就燒到自已。舜想起了昨夜娥皇、娥英對他講的話,就張開雙臂,縱身一跳,只見那件五彩服像鳥的翅膀一樣張開,讓他飛翔飄然落地,没有一點損傷,終於得以逃脱。
瞽叟見重華没有被燒死,心有不甘。後母更是氣壞了。和象又生一計:象再次到哥哥處,告訴哥哥説:家中的水井太淺了,父母都没水喝了。重華自然知道他們要他回去將水井挖深。
娥皇女英又趕做了一件特别的衣服,讓舜把衣服穿在裏面。重華回到父母家中,後母和弟弟象見到舜没有穿上奇异的衣服,心想:這回總該跑不了吧。重華到井裏面做工,他首先迅速在井壁上打了一個洞口,以便躲藏起來,就在重華剛剛挖了一陣,父親瞽叟和弟弟象立即往井裏填土,後母也趕快往井裏扔石頭。重華一看情况不妙,立刻鑽進井壁的洞裏,脱去了外面的舊衣服,露出了那件有龍圖的甲衫,順着泉眼鑽進去,從附近的井口逃生而去。瞽叟和象忙了半天,終於把井口填滿,後母還將井口壓得很實。
他們很高興,以爲重華這次必死無疑。象説;這主意是我出的。便打算與父母瓜分哥哥的財産。又説:娥皇女英和琴歸我所有,牛羊,糧食歸父親母親。
象跑到哥哥重華那裏,彈着琴,得意忘形。過了一會兒,舜回來了,象見到哥哥毫髮無損,很是喫驚,但也不感到難爲情,假裝説:我很想念哥哥,想到了愁悶痛苦的程度。舜説:是這樣,你還真的不錯啊。自此之後,重華對他們更加小心提防。
後來,帝堯就讓舜推行五典,統領百官,治理國家,結果舜都處理得令人滿意。
以前,高陽氏有八個很有才能的兒子,世人都多得到他們的好處,便稱他們爲“八愷”。高辛氏也有八個很有才華的兒子,世人皆稱他們爲“八元”。這十六個人的後代繁衍多年,形成了十六個部落。世世代代都能保持他們的美德,没有讓他們的美名受到損害。但是,到了堯的時代,却没有任用他們。舜就大膽地重用他們,分别任他們管裏國家水利,國土的職務:“八愷”都按照時間的順序安排好,把事情處理妥當:又任用“八元”到全國各地傳播五倫之教。不久,舉國上下父親仁義,母親慈善,兄姐友愛,弟妹謙恭,長輩尊敬,晚輩孝順。國内安定團結,外族親善華夏。
以前,黄帝有一個不成器的兒子,爲人殘暴,包庇姦邪,天下人都稱他爲“混沌”;少嗥氏也有一個不成器的兒子,憎恨忠直,毁壞誠信,崇尚惡言,天下人都稱他爲“窮奇”:顓頊帝也有一個不成器的兒子,我行我素,不聽教誨,人們都稱他爲“禱杌”。這三個不肖的部族令世人憂憤,但又無可奈何。縉雲氏有一個不成器的後代,貪飲暴食,好吃戀物,天下人都叫他爲“饕餮”都討厭他,把他看作是一種兇殘的動物。
舜在四門接待賓客時,就將這四個部族分别放逐到東南西北四方邊疆,以杜絶壞人壞事。於是四門暢通無阻,人們紛紛互相轉告没有壞人了。
舜進入遮天蔽日的森林裏,即使遭到狂風雷雨,也不會迷失方向。堯就認爲舜確實神奇偉大,足可以將天下託附給他。於是召見舜,對他説:你辦事周到,既有大局觀,又能够守誠信。這樣已經有三年多了,你可以登上帝位了。舜却認爲自己的德行還不够完滿,難以勝任,就推辭不任。
堯在位七十年才得到舜,又過了二十年告老退位。讓舜執政天子令。就在這年的正月初一,舜於文主廟接受堯的禪讓,並舉行了非常隆重的儀式,拜祭了堯的太祖。此時堯已年邁,要求舜親自觀察天文儀器,以校正曆法。舉行特殊之禮禀告上天。用禋祭,禀報天地和四時,遥望名川大山,向衆神舉行祭禮。又收集五等諸侯所持的瑞信,以選擇吉祥的日子。還召見四岳諸侯,給他們頒發瑞信。這年二月,舜向東巡行,到了泰山,舉行大祭,並依次序遥祭了諸山川。舜接見東方諸侯。統一調整了季節,月份和時刻,又統一音律及度量衡稱。舜修明五禮,四玉,三帛,二生,一死,作爲見面時的禮物,以統一風俗習慣。至於各種玉器,待禮衆完畢後即還給進見者,以備下次再使用。
這年五月,舜到南方巡行,八月,舜到西部巡行。十一月,舜到了北方巡行,都象巡行前各方一樣,舉行各種儀式。從北方回來後,舜用一頭公牛作爲祭品,到堯的祖廟,舉行祭禮。
天子每隔五年就要到各地巡行一次,其間四年各諸侯來京朝見天子一次,向天子報告地方治理的情况。天子總結諸侯的政績,用馬車,衣服作奬品賞給有功之臣。
起初,在二十二個州内疏通了河流,並將刑律刻在器物上,因無知而犯了五刑的人,以流放的方式從寬處理。在官府中實行鞭刑。在學校中犯法的,用樸刑。也可用錢幣贖罪。因無意或灾禍犯下的過失,可赦免;如果多次作惡,不思悔改的人,即施刑。但是要慎重,盡量少用刑。
在使用人才的方面,灌兜曾舉薦了共工,而堯説不可用,但讓共工做工程管理的職務,果然。共工驕横放縱。四岳推舉鯀治水,堯也認爲不行,四岳請求讓其一試,但試過後勞而無功,致使天下許多百姓遭受洪水的灾害。南方的三苗部族也多次在江淮荆州地一帶作亂。
舜經過巡行,深入瞭解基本的情况,歸朝之後,舜立即進行處理有關問題。對堯説:請准許把共工流放到了幽陵,讓他治理北狄;把灌兜流放到崇山,讓他去改變南蠻;把三苗遷到三危去,以改變西戎:請把鯀流放到羽山,讓其改變東夷。經過這樣,舜一下子懲治了這四大惡人,使天下百姓都十分信服。
堯早就知道自己的兒子朱丹品行不端,不可承擔治理天下的重任。如果將帝位傳給舜,那麽天下百姓獲益唯朱丹無利。堯説:“總不能損害百姓利益而使一人受益。”
堯退位二十八年之後才駕崩。天下百姓都萬分悲痛。就像死了自已的父母親人一樣。舜爲堯守了三年喪之後,將帝位讓給朱丹。自已則隱居於黄河之南。
但各方諸候朝拜,都是去朝拜舜而不是去朝拜朱丹。平民百姓告狀的都不是去找朱丹而來找舜受理。歌功頌德的人們都是來歌頌舜而不去歌頌朱丹。這種現象出現了很久。舜不得不説:“這可是天意啊!”之後,舜才正式登上帝位。
舜來到文祖廟,同四岳商議。四門暢通無阻,使自己及時對四方之事明白通曉,令二十二州的長官討論帝王應有的美德,即施行仁厚的德行,遠離小人。這樣邊遠的地區民衆也都會臣服。
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陲,益,彭祖等國家棟樑自堯帝時代起,就已受到重用,但一直没有任命職務。
舜問四岳:“有將先帝的事業發揚光大的人才嗎?”都説:“禹掌管水土,將會發揚先帝的功業。”舜説:“好!禹就去掌管水土,一定要努力做好!”禹即叩首拜謝,向稷,契和皋陶謙讓。舜説:“就這樣决定,你去赴任吧。”
舜任命棄爲掌管農事的職務,説:“老百姓在忍饑捱餓,你負責教給他們耕種的技能。”
又任命契爲掌管教化的官員。説“百姓之間不親,官員之間不和順,你負責宣傳五倫道德,注意態度寬和。”
舜任命皋陶擔任管刑的職務,説:“蠻夷侵犯華夏,壞人作惡,你要量刑有度。判處五刑時,分三處地方去執行,五刑改爲流放,要有流放的場所,五種流放的地方分三等;總之,讓百姓明白宣判的罪刑,才能使人信服。”
舜問:“誰能掌管百工?”衆説垂可以勝任。於是,垂被任命掌管百工的官職。
舜繼續問:“誰能掌管高原山林和低地川澤中的草木和百獸?”大家都推薦了益。於是,舜當即任命益。益叩首拜謝,要把職位堆讓給朱虎、熊羆。舜説:“去吧!你適合這個位置。”並命朱虎、熊羆輔佐益的工作。
舜再問四岳:“有誰能擔任掌管祭天,祭地,祭鬼這三禮官職的嗎?”大家都説伯夷可以。舜説:“伯夷,讓你擔任掌管祭祀的職位,你要朝朝暮暮恭敬,并且要嚴肅正直而清潔。”伯夷推讓要把職位讓給夔,龍。舜説:“好!讓夔作掌管音樂一職,授教貴族子弟,耿直而温和,寬厚而嚴格,剛强而不暴虐。不煩瑣,不放縱;詩能表達思想感情,歌有韵律拍節。樂聲要依照歌詞,音律使歌聲協調,這樣,各種樂器的聲音才能協調,不相互干擾。神與人聽了都會愉悦。”
夔説:“我打擊石器,百獸都會跟着起舞。”舜説:“龍,我憎恨惡傷害正直的言論和不道德的行爲。這樣的言行會干擾民衆。我現在任命你作爲傳命和收集命令的官員,負責早晚爲我傳出命令,收集各方意見,一定要真實可信。”
舜説:“你們二十二人,辦事要認真,隨時完成治理天下的大事。”舜實行每三年要考查官員的政績,根據政績,實行官員的提昇或罷黜。隨後,社會各個行業都很興盛。這二十二人都做出了很大的成就。皋陶主管刑法,裁斷公正,民衆都信服他,認爲他的判罰符合實際。伯夷主管禮儀,人們上上下下都相互謙讓,垂主管百工,每一項工程都能出色的完成任務。益主管山川林澤,而山川茂緑,草地開闢耕種有序,棄主管農業,百谷豐收糧有餘;契主管教化,百姓都親善和睦,謙讓有禮;龍主管接待賓客,遠方來了客人,全都以禮相待,没有一個人失禮儀。
其中禹的政績最大,其領導衆人開通了九大山脈,整治了九條大河,劃定了九州的地界,全國各處的官員來朝貢,都没有不適宜的。方圓五千裏,一直延伸至很遠的邊界。其向南方安撫了交阯和北發等部族。向北方發展到了山戎,發,息慎等地,往西征服了戎,析枝,渠庾,氐,羌等部族,往東轄管至長,鳥夷等島嶼領土。四海之内的民衆,都十分擁戴舜的功德。禹還特别製作了樂曲《九韶》,音樂招至了一批珍貴的鳥獸和奇花异草,就連鳳凰也飛過來了。因此,天下大修德政的時代是由舜帝開始的。
舜帝登位後,其車上插着天子的旗幟,回去拜見父親瞽叟和後母乇氏及弟弟象,舜始終恭敬和順,一直遵從兒子應該恪守的綱常。後來,父母也因之而感化從善,弟弟象也因爲哥哥的德行影響改變了。之後,象被封爲諸侯,還做出了一些有益於國家和人們的政績。
重華二十歲時就以孝順聞名天下,三十歲時受到堯的推舉,五十歲的時候施行天子令。在重華五十八歲的時候堯駕崩,其六十一歲時接替堯登上帝位。
舜深知自己的兒子商均難成大器,不足以擔任自己的接班人。因而事先向上天推薦了禹繼承帝位。
舜履行帝王職責三十九年,到南部巡行的時候,於嶺南的蒼梧境内駕崩,其的兩位妻子娥皇女英聞信趕往蒼梧,行至湘水,泪灑翠竹,痛哭不休,極爲悲傷,竟雙雙投河自盡,隨夫而去。
最後,舜帝葬於九疑山,稱之爲零陵。
禹爲舜帝守孝過了三年喪期,將帝位讓於舜帝的兒子商均,可情形就象當初舜將帝位傳給堯的兒子朱丹那時一樣,所有諸侯皆歸附禹,之後禹才登上天子的帝位。
堯的兒子朱丹,舜的兒子商均都擁有自己的封地,奉行祖先的祭祀,許可他們穿自己的衣服,禮樂也可以用他們自己的。他們以賓客的身份來朝見天子,天子也不敢把他們當作手下大臣來看待,以表示天子自己也不敢專有天下。
姚崇(650—721)
本名元崇,字元之。陝州硤石(今河南省三門峽市)人。
姚崇出生於唐高宗永徽元年的一個官宦家庭,他的父親姚懿,爲唐朝官員,曾於貞觀年間任衡州都督職。
姚崇少年時候不拘小節,長大後好學不倦,後經科舉任濮州司倉一職,不久任司刑丞。此時屬武則天天授年間,嚴刑酷法極端嚴重,一時横行天下。但姚崇爲官辦理刑案,審問詳實,執法公正無私,把許多含冤的人從監獄解救出來。姚崇的才能引起上司的重視,他連連晋昇,不久,擔任夏宫郎中,成爲兵部的一名要員。
武則天是一個較有作爲的女皇帝,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發現姚崇是一個非常難得的俊才。當時,契丹國舉兵侵犯大唐,契丹軍隊攻陷了河北省的幾個州,情况相當危急。姚崇及時上書應急對策。武則天見到他的書文剖析周密,論理精到,切中要害,就破格提昇姚崇任兵部侍郎。
在武則天執政的前段時期,奬勵告密,過用刑法,重任周興,來俊臣等人。鬧得滿城風雨,朝廷文臣武將一時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終日。姚崇見到這樣的情形,便直言不諱地對武則天説:“自從垂拱之後,被告密的人家破人亡,很多都是因爲酷吏的無中生有誣告而死,誣告者特别有功,全國可稱爲天羅地網。比以前漢朝的黨錮有過之而無不及。”姚崇還冒死以自身及全家人的性命作擔保,懇求武則天,從今以後收到告發謀反的狀子,就把狀子收藏起來,不必追究。假如以後發現證據。真的有人造反,他甘願承受知而不告之罪。
武則天聽了姚崇的一番話之後,她也不怒,想了一想,反而是高興地説:“以前的宰相,無論是什麽事都表示順從可辦,使我陷進了濫施刑罰的境地。而今天聽到你的話,真是十分難得,這很合我的心意。”武則天還特别賞賜了千兩銀子給姚崇。
聖曆三年(700),武則天提昇姚崇任夏宫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不久,又兼任王府長史。後來,姚崇以母親年老爲由,主動解除侍奉。
過了一個多月之後,武則天又任命姚崇爲夏宫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但姚崇婉拒説:“下臣事相王(李旦),而夏宫原本是管兵馬的職守,下臣不適合管理軍務帶兵打仗。並非下臣貪生怕死,愛惜身命,只是這樣對國家,對相王都没有利益。”武則天聽了姚崇的意見,認爲姚崇講得有道理,於是下詔書改任姚崇爲春宫(禮部)尚書。
姚崇爲官剛直不阿,不畏權勢。當時,武則天的内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二人倚仗武則天,目中無人,横行朝中。長安四(704)年,張易之要把京城裏的十個和尚派往自己修造在河北定州的佛寺。這原本只是一件小事,但是爲了遏制張易之的囂張氣焰。姚崇就是不同意批準這些和尚去定州。張易之幾次請求照顧,而姚崇都是堅决拒絶。這樣,張易之自然會記恨在心。他暗中在武則天面前説了不少有關姚崇的壞話,但武則天心中有數。張易之畢竟是武則天的内寵,她多少都要給其面子。於是,武則天就借突厥侵犯邊境的機會,將姚崇調出京城,任靈武道行軍大總管,後又改任靈武道安撫大使。雖然姚崇還是鳳閣鸞臺三品,但其實已經是徒有其名,却無實權。
在姚崇赴任前,武則天要其推薦宰相的人選,姚崇繼狄仁杰之後,再一次薦舉了張柬之。他認爲張柬之沉厚有謀,能斷大事,本是宰相之才。武則天隨即任命張柬之爲秋宫侍郎,鳳閣鸞臺平章事,即爲宰相之位。
張柬之任宰相後,發現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在朝中跋扈横行,包藏禍心,爲此深感不滿。同時朝中的文武百官又多次上書,要求懲治二張。這樣便促使張柬之下定决心,要收拾二張。但由於武則天的袒護,二張兄弟得以在宫中逍遥法外。
神龍元年(705)正月,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認爲時機已到,着手謀劃誅殺二張兄弟。此時正好姚崇從駐地靈武回京,張柬之十分高興:這無疑是來了一位最好的幫手。經過姚崇與張柬之等密謀,隨即率領羽林軍五百人,直接進入玄武門,終於斬殺了這兩個不法之徒。隨後,又對武則天施加壓力,迫使武則天退位,將帝位讓給太子李顯。
李顯復位後,立即任命姚崇,張柬之爲宰相。又因爲姚崇功殊巨獻,加封姚崇爲樑縣侯,食邑二百户。
武則天遷居到上陽宫後,有一天中宗(李顯)率領文武百官,前往上陽宫問候她的起居生活,王公群臣歡聲笑語,相互慶賀,唯獨姚崇嗚咽流泪。張柬之便勸説:“今日豈公流泪之時,恐怕公禍由此始。”姚崇説:“頃與公誅殺二張,不足言功。但奉事武後爲時已久,突然别離舊主而悲泣,這實乃做人臣之常情,由此獲罪也是心甘情願的。”中宗李顯後來聽到此話,兼之還有同僚别有用心的挑撥離間,中宗便將姚崇調出京都,外任亳州刺史。
姚崇的悲泣固然有留戀君臣曾經的共事之情,同時也由於其料事如神,深謀遠慮。他清醒地認識到:盡管二張兄弟己被誅殺,武則天也已經讓位給太子李顯。但中宗李顯昏庸無爲。武氏家族的勢力依然十分强大,在不久的將來,必定有一場激烈的争權奪位之戰。他自然不願遭到武氏勢力的暗算而成爲犧牲品。所以“以一涕謝諸武而遠引以出”(王夫之語)
果然不出其所料:第二年,武則天的侄兒武三思,在中宗的支持下,削去了張柬之宰相之位及五人的要職實權,並相繼將他們調離京城,結果這五人皆在流放中被害致死,唯獨姚崇自己得以免死。
姚崇罷相之後,這期間先後在亳州,宋州,常州,許州等地當刺史,遠離京都,他雖然密切關注朝廷的情况,但均没有參與朝廷内部的争鬥。而此時的朝廷已是武三思與韋後所掌握,中宗只是傀儡。
太子李重俊對武三思,韋後的所作所爲早有分數,漸積恨在心。他於景龍元年(707)七月,矯發羽林軍,斬殺了武三思及其黨羽數十人。但昏庸的中宗在韋後和自己的女兒安樂公主的包圍,逼迫威脅兼誘惑下,發兵殺死了太子李重俊。
韋後和安樂公主見陰謀得逞後,野心越來越大,兩人又再次合謀毒死了中宗李顯。這樣,朝中大權就完全掌握在她們的手中。而韋後也一心想走武則天的道路。然而好夢不長,李隆基策動禁軍又一次發動了政變,其殺死了韋後,安樂公主及其黨羽。相王李旦在兒子李隆基及妹妹太平公主的扶持下,恢復帝位。即睿宗。並立李隆基爲太子。
睿宗李旦即位後,於元景元年(710)六月,任姚崇爲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姚崇第二次當上宰相。雖然姚崇任宰相之職,但朝中的實權却掌握在武則天的女兒,睿宗的妹妹:太平公主的手裏。她極力干預朝政,野心昭然,决心要走其母武則天之路。
爲了防患於未燃,姚崇與另一位宰相宋璟聯名上奏,提出了幾條建議:一 把岐王李成器,幽王李守禮調離京城,外出任爲刺史;二 把岐王李隆範,薜王李隆業統領的羽林軍的大權交出來,由太子李隆基直接掌握指揮。 三 將太平公主及附馬遷往東都洛陽。但昏庸的睿宗却將姚,宋二人的建議泄露給太平公主。爲此,太平公主大爲震怒,她不甘心滅亡,加緊反撲。在她的鼓動下,掀起了一股反對罷“斜封官”的浪朝。還把矛頭直接指向了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受到了極大的壓力,他非常害怕,爲了争取主動,保住自己。太子違心上奏睿宗,指控姚崇等人挑撥皇上與兄妹之間的關係,應該加以嚴勵懲罰。結果太子保住了自己,姚崇被貶出京都。外任申州,淮南刺史等職。
姚崇在地方官的任職期間,充分發揮其政治的領導才能,其不但政風廉潔,還十分重視農業生産,發展經濟等措施,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後又調任同州刺史。
先天元年(712),睿宗李旦讓位於太子李隆基,即稱玄宗。當時,太平公主已經感到了李隆基對她的威脅,就决定發動政變。但李隆基事先得到手下的告密,即刻先發制人,於開元元年(713)七月,出動羽林軍一舉消滅了太平公主的黨羽,太平公主也被玄宗賜死。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勵精圖治,要振興國家的君主。他决定任用姚崇爲宰相。
先天二年(713),唐玄宗在新來驛講武,按照舊時規定:皇帝出巡,方圓三百裏内州府的長官,必須到來拜見。唐玄宗就密詔姚崇前來拜見。
姚崇到來的時候,唐玄宗正在渭河邊打獵,玄宗立即召見,並問姚崇是否會打獵,姚崇回答説:“少年時期練習過。臣十二歲時,住在廣成澤,以呼唤鷹犬追逐獸類爲樂。張憬藏讓臣長大後應該輔佐天子,不要自暴自棄,所以臣决心讀書,後成爲將相。但臣少時常常帶領一些人去打獵,老了還可以應付。”於是姚崇與玄宗呼鷹放犬,十分熟練,玄宗玩得很高興。獵後,玄宗徵求了姚崇關於對國家治理的意見,姚崇侃侃而談,君臣二人十分投合,不知疲倦。玄宗當即表示要拜姚崇爲宰相,但姚崇並没有馬上應任,而是向玄宗提出了十項建議,希望得到皇上的支持。
姚崇的這十項建議是針對自武則天以來朝廷所經歷的弊政和教訓而提出來的,也是挽救當朝政治衰敗的革新綱領。内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法治,文化和宗教等方面,切中時弊。對急於振興國家的玄宗皇帝來説,無疑是一大良策。玄宗欣然表示贊同,並一一采納。
在渭川,唐玄宗李隆基即任姚崇爲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就這樣,姚崇第三次擔任宰相之職。
姚崇獲得唐玄宗的充分信任和器重,舉凡軍國要事,皇上都要這位宰相商議主决。而開明的玄宗皇帝也爲姚崇施展才能提供了廣闊的政治舞臺。同朝的另一位宰相張説因與姚崇的意見經常不同,玄宗就把張説調出京城,派往地方任刺史。還有另一位宰相劉幽求也主動要求調任閒職。這樣,當朝的宰相只有姚崇和盧懷慎,而姚崇無疑處於支配的地位。姚崇既掌握相權,又手握兵權,是開元年間大刀闊斧革故鼎新的政治家和最高長官。
開元年初,社會動盪不安,局勢混亂。姚崇就首先從整頓吏治入手。他知道自武則天末年以來,皇親國戚多居臺省要職,諸王又掌握禁軍的指揮大權。爲了争權奪利,他們往往勾結朝官,迭相爲亂,多次發生叛亂。自武則天以來,短短的八,九年間,就連續發生了五次政變。
爲了避免這種情况的再次發生,姚崇協助玄宗,於開元二年,把諸王改任外州刺史,並規定諸王“尺任以職事”,“到官但領大綱,自餘州務皆委上佐主之”。從此。諸王只享有爵位,不再掌握軍政實權,因此也失去了興風作浪的資本。
姚崇宰相還規諫皇上:“親屬不任臺省”,所以開元初没有大封皇親國戚。王皇后之父王仁皎,僅歷任將作大監,太僕卿等職。歷史上稱爲“仁皎不干預朝廷政事務”。
姚崇當時身居要職,實權在握,真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最難能可貴的是:他没有以此爲私自及家族謀半點利益,而是專心於治國興天下,整頓綱紀,發展農業生産等各方面。
姚崇還千方百計設法抑制宫宦權臣的勢力彭脹,着手把一些官高勢盛,居功自傲的重臣貶到全國各地方去任州官刺史。這一招損害到許多統治者的利益,遇到了諸多阻力和反對,但姚崇仍然頂住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好在依靠玄宗的極度信賴和重用作爲後盾,歷盡艱難,終於得以實行了這些措施。此舉猶如釜底抽薪一樣,徹底消除了中央政局動亂的隱患源頭,很快就結束了多年來動盪不安的局面。姚崇這個“救時之相”的稱譽也由此而來。在整頓吏治方面,姚崇宰相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自中宗以來,賣官鬻爵,官吏增多,機構龐大。全國除了正員之外,置員外官二千多人。一些富商巨賈只要花錢就可以買做上官,而官多俸多,導致國家開支入不敷出。
於是,在開元年初,姚崇力主大量裁减冗員,罷免了員外官,試官,檢校官。並申明這三種官員,今後如果没有政績和戰功,不經皇上的特别詔令,吏部和兵部都不得録用。同時,還撤消了一些閒散的諸司,監,署等十餘所機構。規定内外文武要員爲一萬八千八百零五人,大大地减少了冗員,從而减輕了國庫的負擔。
開元年初還規定了中央官員與地方官員相互流動的制度。京官有才識者,可以出任都督,刺史等職,而州都督,刺史有大政績者,可入選京官。這樣一來,長期存在的重内官,輕外官的弊端就得到了糾正。
縣令是地方基層的長官,長期不予重視,爲了避免濫用,開元四年(716),唐玄宗親自對新任命的縣令進行了殿試,其中成績卓著者一人擢昇,四十五人不合格,回家讀書,修養。
姚崇薦官取仕,以品德才能兼備者爲主要。如他所薦的廣州都督宋璟,剛正不阿,爲官清廉,是唐代四大賢相之一。姚崇大力整頓吏治,嚴格詮選制度,堅决罷免了以前的“斜封官”。 所謂的“斜封官”就是只要用錢三十萬,無論何人,資歷才能學識如何都可以買官做。他們不經中書,門下等機構批準,直接由皇帝降墨頒下詔書,用斜封交付中書省執行而得名。而這些”斜封官”大多都是富豪商賈,他們根本不懂朝政,但是搜括百姓,貪污賄賂却是輕車路熟,心很手辣。
開元二年(714),申王李成義未經有關部門批準,私自請奏玄宗,把府中的閻楚桂由録事提拔爲參軍。這次私自請託而任官,玄宗雖然已經表示同意,但即遭到姚崇的上疏反對,他説:“臣竊以量材授官,當歸有司,若緣親故之恩,得以官爵爲惠,踵習近事,實紊紀綱。”此事由於姚崇的極力反對,玄宗不得不收回了敕令。
姚崇更重視用法規來約束官吏,對違法亂紀者,即使皇親國戚,也一視同仁,决不寬赦。開元二年(714)正月,薜王李成業的舅舅王仙童倚仗權勢,欺凌百性,受到御史的彈劾,將要依法治罪。薜王就到玄宗處求情,玄宗下令重新審查,意欲寬免。但姚崇即上書玄宗説:“仙童罪狀明白,御史言無所枉,不可縱舍。”結果玄宗只好同意維持原判。
由於姚崇的大力整頓,鐵腕治國,尊重農民百姓,輕賦税,積極發展各個行業。使得開元年初期的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大有進展。
開元四年(716),山東等地連續發生了非常嚴重的蝗蟲灾害。遮天蔽日的蝗蟲所經過的地方,那裏就什麽都被啃光,不留一絲草葉,更别説糧苗莊稼了,這種情景异常驚人。但當地百姓都愚昧無知,認爲這是“天蟲”,不可殺死。農民都是坐以待斃,最多是求助上天顯靈保佑。對此束手無策,眼睁睁地“坐視食苗不敢撲”。
就在滿朝文武百官一籌莫展之際,姚崇上疏玄宗皇帝,主張應想盡辦法及時撲殺蝗蟲。他説:“田地都有耕種的主人,若使其自救自地,百姓不會害怕勞苦。”姚崇還提出了詳細具體的滅蝗措施:“夜中設火,火邊挖坑,且梵且塞,除之可盡。”他認爲:“古代有除之不盡的,主要是人不用命的原因。”
當期時,朝廷上下議論紛紛,大多數官員認爲:“以驅蝗蟲不可。”而姚崇立場堅定,以極少數人對絶大多數争論,其頂住了極大的壓力,排除衆議,力争理據,他大聲説:“庸儒拘泥於咬文嚼字,不知變通……今山東蝗蟲到處成灾,再加上不斷繁殖,實屬稀聞。河北,河南無多貯積,倘不收穫,豈免流離失所,事係安危,不可膠柱。縱使除之不盡,猶勝養以成灾。”爲了消除皇帝的疑慮,堅定玄宗滅殺蝗蟲的决心。姚崇表示:“陛下好生惡殺,此事請不煩出敕,乞容臣出謀處分。若除不得,臣在身官爵,並請削除。”姚崇的這番説話,更加堅定玄宗滅殺蝗蟲的决心。皇上對群臣説:“吾與賢相討論已定,撲蝗之事,敢异議者死。”
姚崇排除干擾,下令撲蝗工作立即展開。他馬上派遣特别御史,任命爲“撲蝗史”。迅速分赴灾區各地,督促地方官員,勒令他們及時盡力撲殺蝗蟲。僅得州一地區就撲獲蝗蟲一十四萬石,而人汴渠順流而下的蝗蟲更是不計其數。
由於朝廷的高度重視,通過宣傳,動員民衆參加撲殺蝗蟲的活動,百姓的積極性很高,連那些對“天蟲不可驅”的人也有了“蝗蟲可滅”的信心。通過上至朝廷高官,下至百姓民衆的齊心奮力撲殺,“蝗蟲是漸止息”。山東,河北,河南等地區免遭了一場滅頂之灾。
經過此事,當朝百官再次領略了姚崇宰相的才幹與膽識,更加折服其遠見的目光和寬闊的胸襟。玄宗皇帝很是慶幸今朝有人。而姚崇的無私與忠誠更加使唐玄宗對他的重用和信任。
有一次,姚崇將朝中的政事交給另一位宰相辦理,離京外出巡視,深入各州府詳細瞭解政府基層龢民間百姓的情况。半個月回來後,但見文件堆積成山,這位宰相不得不將諸事拖着,確實没有能力辦理這些政事。姚崇立即着手解决,他首先明瞭緩急,分清主次,加强政府各個部門之間的溝通合作,快刀斬亂麻。原本計劃需要一個月才能完成的工作,他僅用幾天就徹底解决了,并且很有條理,令人十分滿意,也令到同行上下官員的佩服稱贊。爲此,姚崇還有些得意,就問手下:“我爲相能與誰媲美?”紫微舍人齊浣還没有回答,姚崇又問;“比管仲,晏嬰怎麽樣?”齊浣回答説:“管仲,晏嬰的作法雖然不能施用於後代,但還是很適用於他們的那個時代,而你的作法隨事靈活變通,但似乎比不上他們。你可真正稱得上爲‘救時之相’。”姚崇也高興,投筆而説:“‘救時之相’那是容易做得到嗎?”
唐朝時代盛行道教,佛教。上自帝皇文官武將,無論達官貴人,豪紳富户,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迷神信佛。導致那些貪官猾吏,不仁富賈都佞佛道並從中牟利。他們耗費巨資,大興土木修造道觀佛寺,佔用大量景區和土地。這些寺院擁有特權,不向國家交納賦税和服役。各地寺院紛紛度人爲僧,由於佛道人數的急劇增多,造成了國家財政日益枯竭。
開元二年(714),姚崇上書玄宗,請奏政府裁减和尚道士人數。他説:“但使蒼生安樂,即是福身,何用佞度好人,使壞正法。” 姚崇還列舉了歷代由於迷信神佛而導致身死國破的事例,説明佞佛道實不可取。唐玄宗采納了這一建議,下令裁减道僧尼三萬人,勒令他們還俗從事生産勞動。姚崇還下令禁止百官與僧尼道士來往,禁止鑄造佛像,傳寫經書,禁止建造佛寺;即使修繕舊寺,也要請報批準。這些措施得以實行,對抑止寺院經濟,發展農業生産,增加國家財政收入,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事情往往都是物極必反,盡管姚崇宰相一心一意治政興國,爲開元盛世立下了不朽功勛。畢竟這觸動和損害了朝廷各層官員的利益。姚崇仍然位高權重,正在處於權力的顛峰。但由於兒子的貪賄無爲及諸方面的原因,姚崇清醒地審度時勢,主動辭去了宰相職位。並薦舉廣州都督宋璟繼任其位。玄宗皇帝同意了他的請辭和建議,還授予姚崇開府儀同之司。
雖然姚崇不再擔任宰相,但有關軍國要事,唐玄宗還是與其謀劃,十分重視聽取他的意見。姚崇一貫以天下爲已任,他從不以官高而凌下,不以位尊而專横。其一生多次被貶斥,仍然赤膽忠心,直諫敢言,實爲一位德才兼備的名相。
開元五年(717)春,唐玄宗準備幸巡東都洛陽時,太廟却突然倒塌。皇上因此事問起身邊的大臣,大臣回答説:“三年的喪守没有滿期,不可幸巡。宜修身養性,以謝上天的遣責。”唐玄宗便召見姚崇詢問此事。姚崇回答道:“太廟大殿乃前秦苻堅所修建,年月久遠,木質腐朽,必然會倒塌。但倒塌之日與行期相同,只是巧遇。”姚崇勸玄宗,幸巡東都已經準備就緒,不可誤期。他還主張重建太廟,同樣準時東行幸巡,唐玄宗欣然同意。
開元九年(721)九月,姚崇因病去世,終年七十二歲。
姚崇在病危之際,他還囑咐子孫不要迷信佛道,説:“死者是常,古來不免,所造經像,何所施爲?釋迦之本法,爲了蒼生之大弊,汝等各宜警策。”臨終囑咐不要厚葬:“吾身亡後,可瞼以常服,四時之衣,備一副而已。”
唐玄宗對姚崇宰相的逝世十分悲哀,下令爲姚崇撰寫碑文。贊譽姚崇:
位爲帝之四輔
才爲國之六翮
言爲代之軌物
行爲人之師表
姚淶的故事
姚淶,字維東。浙江省慈豀縣人。明朝嘉靖二年(1523)科舉狀元。
山明水秀,人杰地靈,小村莊藏有奇人。
自幼聰穎,巧遇良師,大維東魁於天下。
弘治六年(1493),進士,左都御史王謨來浙江省慈豀縣私訪。有一天他到了一個叫三才莊的地方,見到這裏山明水秀,心想:既是山清水秀,必定地靈人杰。
於是,王謨便走進了三才莊的一間私塾。他找到教書的先生就問:“你執教這些學生的才學如何?”先生回答:“這些學童才學參差不齊。”王謨又問:“能否讓我當面一試呢?”那先生施禮道:“不瞞大人,請大人賜教。”王謨就吩咐先生讓所有的學生放下書本,準備應考。
王謨對大家説:“今天,我要考一下你們的才學,考試的方法是對對聯,我出上聯,你們對下聯,誰先想好了誰就答。”一聽説是對對聯,先生和學生們都暗地裏高興,因爲先生擅長吟詩作對,而且經常教學生練習。
王謨站起身來,隔着墻頭往外一看:正好有一牧童手拿柳條騎着一頭黄牛從學校旁走過來,見此情景,便有了上聯。説:“大家聽好,我出的上聯是:‘柳枝策牛背’。”王謨剛説完,便有一個高個子學生對道:“棗條戳狗牙。”先生把瞼一沉,狠狠地瞅了學生一眼,王謨笑了笑:“對是對上了,只是欠雅。”高個子學童不服氣:“大人的上聯俗,還望有副不俗的下聯嗎?”王謨聽了,非但没有怪罪,反而笑道:“説得有理,我再出,你來對。”説着,又出了一聯:“前殿走到後殿。”那學生出口便對:“東街跑到西街。”王謨微笑着悄悄地對先生説:“可惜,此生賤才也。”先生見王謨很失望,便上前道:“大人,這個學生平日裏就很浮躁,且好在人前賣弄。請大人再出一對吧,這裏有個高才生一直都没有開口呢,”王謨説:“也好,我就出最後一聯,學生們若再對不好,就由你來對。”王謨環視着學生們和先生説:“三字經,百家姓,茅草小屋一先生,童子七八個。”大家一聽,這上聯難度真是不小啊,正犯愁間,一個瘦弱的學生慢慢地站起來,輕聲説:“大人在上,學生我對上了。”“噢,説來聽聽。”王謨道。學生向前進了一步:“大人,我的下聯是:八大臣,九大卿,金鑾寶殿一朝庭,天下十三省。”這個學生説完後,先生對學生的對答非常滿意,暗暗高興。
王謨微笑着走到這個學生跟前,拉着學生的手説:“對得好,你只要勤奮努力,必成大器。”
臨走前,王謨對此學生説:“你願意做我的書童嗎?我會把你培養成材的。”這個學生就是姚淶。
從此之後,姚淶便跟隨王謨學習。與王謨朝夕相伴,研讀經史,勤學好問的姚淶學識大有長進。姚淶在十九歲時,通過了鄉試。三年後,姚淶進京城通過了會試。隨後,他同七百多名貢生一起參加了殿試。
嘉靖二年(1523)三月十五日,皇榜公開:第一甲第一名 姚淶。
看到殿試結果後,這位自小從村莊裏走出來的學生不禁熱泪盈眶,他轉身跪在與他一起來看榜的王漠跟前道:“學生總算没有辜負恩師的教誨,今日的成績,當歸功於您。”王謨撫摸着姚淶的頭説:“孩子,這都是你一直發奮努力的結果。從今之後,你須要把全部才學用於國家,當竭力爲朝廷,爲皇上效命。”姚淶點頭説:“學生記住了,請恩師放心。”
姚淶高中狀元後,雖然他已經躋身於上流社會,但爲官之道却未能很好“領悟”,終究是書生本性,學識淵博。在大魁天下之後僅一時名聲顯赫,但官不高,權不重,没有多大作爲。
此科進士共有四百一十名,出了不少名人。其中第一甲第三名(榜眼)徐階,官至内閣首輔。
最後,姚淶官至侍讀學士,侍候皇上學習文化,研讀經史。
姚岳祥(1561—1590)
字於定。廣東省化州市長岐鎮長沙姚氏第六世祖。
九重堂構倚三臺,慈幌風清燕賀來。
日上銅龍淑氣轉,煙消金鴨曉光開。
北辰繚繞環仙仗,南極輝煌映壽杯。
獨有虞皇稱大孝,朝朝常見問安回。
明朝萬曆五年丁醜科,沈懋學榜,三甲,翰林院庶吉士,敇封十三省都御史。是明朝化州在京都任職的最年輕的署名進士。
原居化州石龍博金榕根村(即今化州市長岐鎮長沙村),後擇地遷居化州石龍博金村(即今化州市東山區博金村)。
話説一五六一年冬,陝西省延安府定安縣姚守轍教諭的學館門頭忽然産紫而鮮明的茱茵十一莖,其形如車蓋。第八日(即十月十日)午時懷胎十月的守轍夫人誕生一子。因應茱茵之瑞兆而生此子,故初取名紫茱,守轍之友及學生見此孩靈活可愛,皆呼其爲靈芝,後稍長定名岳祥。
姚岳祥出身書香之家,其父姚守轍,字繼姬,由歲貢出任定安縣教諭,敇授修職郎,集注《性理大全》、《資治通鑒》、《四書·五經》;備置明倫書籍,建定安講堂三間,開堂講學。姚岳祥受環境的渲染,在良好的氣氛薰陶下,幼時即過目成誦,出口成詩,頗負大志。以詩立志,寫出下面一首詩:
平生志氣要登科,且把文章奈我何?
書讀五更還未足,詩吟萬句我山河。
洞庭湖體爲磁硯,大地華山當墨磨。
欲把青天爲白紙,將來寫出太平歌。
姚岳祥聰明穎達,爲了實現報效國家,爲國爲民的理想,勤奮好學,三更燈火五更鷄,苦讀聖賢書。十歲即爲明朝隆慶四年庚午科舉人。
姚岳祥“過目成誦”,十歲中舉,人們稱之奇才。時有地方豪門才子李通,自命不凡,很想與岳祥一决高低。某日兩人不期於府城路相遇,李通硬要比才學,姚岳祥執意不過,經雙方商量,决定在公證人的監证下,比試記流水碑文,於是叫人到“去思祠”抬來“千字碑”放於流水河中,然後他們一邊看流水浸碑,一邊記碑文。片時,水淹碑没,於是由公證人取碑於一側,以证對兩人所記之内容。李通聰明,對姚岳祥説:“我大於你,讓你先背,免得人們説我以大欺小。”叫姚岳祥先背碑文,姚岳祥並不推委,於是背道:“公楚武昌人,少負不羈之才,胸懷大志,詩聞遐爾,鄭金比翼,騷史出鉢,抗衡立社……”從頭至尾,只字不漏地背誦出來,李通看了又聽了,只背幾句便語塞了。相比風絀,李通不得不認輸。
據傳有一石碑刻有詩而贊姚岳祥這驚人記憶的。詩如下:
姚公閒遊小蓬萊,山花朵朵迎面開;
流水碑前春色駐,郡城李公愧無才。
明萬曆丁醜(公元1577)年,姚岳祥入京參加秋闈,試畢,騎馬觀賞京都景貌,游至真覺寺,見湖光山色,寺塔村落相映生輝,心曠神怡,不禁脱口吟道:
“塔黄山翠色,交入客請樽。曉入登峰林,秋光匝水村。”
初進京都的姚岳祥覺得處處都新鮮,隨馬而行,沿途觀賞,猛見前面人頭攢動,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岳祥拍馬而至。原來這裏文人墨客及赴京考試的舉子聚在一起,比試五巡聯林,速記於聯。幾個主考官在内作仲裁。詩廊裏面墨字飄香,衆聯林立,數不勝數。參賽者停止聯前,默記聯詞。姚岳祥見詩廊寬闊。策馬入場,從左廊轉至右廊,稍作停留,信步兩轉,隨着一聲“回聯”令下,從賽者連忙舉筆默聯,姚岳祥迅速疾書,默出五十對聯,又馳馬閲聯,未待回聯令下,已將五巡聯林,默出了所有的對聯。仲裁官抓着姚岳祥的手高高舉起,宣佈姚岳祥爲今次速記千聯的魁頭。姚岳祥跑馬閲千聯,時間之短,動作之快,記憶之佳,换來了陣陣掌聲,贊譽聲。
頃刻間,姚岳祥跑馬閲千聯的消息便長翼般在京城傳開了。
姚岳祥萬曆丁醜年秋闈試,榮登進士,授翰林院落庶吉士,是年16歲。小小年紀能高中,朝廷哄動,羡慕稱之“奇才”;嫉妒者耿耿於懷,於是各種挑剔毁譽接蹱而來,有些權臣乾脆叫他“臭乳進士”。
據傳姚岳祥中進是年,神宗皇朱鈞誕辰日,衆臣持壽文出班賀壽,輪到姚岳祥時,他屈膝金階下,手裏没有半紙壽文。那些對他不滿的大臣見狀,暗暗竊喜,認爲姚岳祥手裏没有壽文,到時一定窘態百出。於是一個個睁大眼睛準備看姚岳祥的笑話。豈料姚岳祥參拜三呼皇上萬歲後,鎮定自若説:“吾皇壽誕生逢八月天,壽星高照牛鬥邊。壽香高插金爐内,壽燭輝煌玉案前。壽比南山千古秀,壽如松柏四時堅。壽詩八句君前賀,壽願君皇萬萬年。”語聲剛落,招惹了某些人的嫉妒,他們時時伺機挑剔,以毁其譽。
話説神宗皇朱鈞登基開國號萬曆後,每年每到該日均舉行慶典,舉國歡慶。歷年來都是由一德高望重,學富五車的大臣寫具祝文出班祝皇上基運萬世隆昌的。對姚岳祥不滿的大臣聚而合謀,到慶典日那裏極力“舉薦”新科進士姚岳祥,打他個措手不及,來他個下馬威,泄泄心頭之氣。萬曆六年(1578年)舉國歡慶之日到來了,群臣朝拜皇上後,即要致祝辭了。合謀陷姚岳祥於尷尬之中的大臣們争先般异口同聲“舉薦”姚岳祥致祝辭。
没有絲毫準備的姚岳祥矜持自潔,稍作謙讓後,正正衣冠,理理儀容,爽步出班,禮拜畢,取出一張祝文再禮拜,隨即朗聲而祝,説:
“雷澤呈祥,羲皇永世,龍河獻瑞,山川出人杰,祖宗應神靈,玉體隆神州,知書明禮儀……登基爲國君,簡政廉明爲黎民……壽比四湖,福蓋五嶽……四海來趨,玉帛即同輅車輻輳……皇門萬壽,太和流暢薰蒸宇宙。”
字字珠璣,句句流水行雲,神宗甚爲歡悦,叫姚岳祥呈辭一看,神宗不由一楞,白紙一份,竟昱累牘華章,不禁失聲叫道:“天書,好一份天書,天衣無縫亦無瑕。卿家聰敏,不愧爲廣東大才子。”並以姚岳祥的祝辭向群臣傳閲。咦,白紙?白紙讀祝文?殿下頓時沸騰起來,想不到呢,白紙讀祝文,了不起……讚嘆聲,自愧聲和成一片。
神宗皇平日也聽到某些大臣説姚岳祥的閒話,從“天書文”事看來很必要樹立起姚岳祥的威信,於是散朝時,神宗皇從寶座上下來執着姚岳祥的左手,與之並肩行出金鑾殿,當着衆大臣的面,親自扶姚岳祥上馬,説:“請看朕的南國靈芝……” 一拍馬背,馬即揚塵而去。從此,貶語斂迹,“南國靈芝”名揚神州。
姚岳祥學問精深,辦事幹練,以萬霆無疆頌,玉階祝壽而獲得神宗皇帝的賞識,他雖位居翰林,但常常下查民情,據實寫玉案疏儀(針對時弊,民難而陳己見)等呈皇上,神宗皇閲之异其才,明其志,遂敕封姚岳祥十三省都御史之職,賜尚方寶劍一把,如皇君親臨,特許岳祥出不辭入不拜。
此後,姚岳祥即有太史之稱,執尚方寶劍代君出巡江南各省輔政。
據説,17歲的姚岳祥奉旨到江南各省主考,在江西省時,江西省各官員都瞧不起姚岳祥。在接風洗塵宴上,某府臺借着幾分酒意説:“主考大人,你年紀輕輕,乳味尚存,皇上即委此重任,實乃藺相如、司馬相如,雖相如實不相如呀!”姚岳祥聽出話裏有骨,連忙站起來,向席間衆人一拱手説: “各位大人,魏無忌,孫無忌,你無忌我亦無忌。”説完傾杯而飲。衆官聽罷只好打消作弄姚岳祥的念頭了。
翌日,姚岳祥登場主考,衆舉子見主考官年輕好欺,在場下嘰喳竊語,姚岳祥主考見狀,心裏明白,於是脱口吟道:
遠携書札過江西,裏路花香襯馬蹄。
紅日紛紛頭上過,青雲片片足中泥。
耳聞流水潺潺響,目睹山林處處低。
我是九霄雲外客,山禽野鳥莫多啼。
旁考官者不敢多語,但無才舉子仍然肆無忌憚,甚至出言不雅。姚岳祥視若無睹,命待官買布袋數個,瓦壺數只。於布袋内置物件後與瓦壺一齊掛於考場壁上,又以“不考文,明天跑馬”命題開考。文才子見之摇頭嘆氣,會跑馬圍獵者洋洋自喜,他們均以爲不考文,只跑馬,於是齊齊扔下文房四寶,自動退出考場。主考官姚岳祥當即宣佈:“江西舉子罷考欺君。”率從往其他省。衆舉子自知理虧,連忙隨尾而追,攔路求恕,懇請開場再考。姚主考欣然於路旁的土地壇開科場,以“三土地”爲題開考。舉子們即埋頭作答, 神恩浩盪,陶容萬類,帝澤巍峨,眷顧群生,土地神靈,有求必應……等贊土地神的靈驗或土地廟的美麗。姚主考與陪考官即閲卷,當場宣佈江西無人中舉,就往其他省去。
浙江省官員得知姚岳祥在江西的事情,當姚岳祥等一行人到來時,大小官員列隊相迎,不敢有絲毫迨慢,設大宴,送大禮,請主考大人多多關照。姚岳祥命侍從逐一登記送禮請求關照者姓名後,把禮物收下。考畢,初榜昭示,所有送禮者無一人上榜。衆官紳豪找姚岳祥理論,姚岳祥説:“今次你等用錢財賄賂本官司,想名標榜上,可見你等上次也是用此手段取得功名,故送禮求功名者一概不上榜,但有才者另考以補,無才者報請上級(頭)取消秀才功名,重新取得功名才能參加下科之考。”没有任何商量餘地,官紳豪們恨悻離去。
姚岳祥完成主考任務回朝復命,剛踏入金鑾殿,即有數人出班向神宗皇奏舉姚岳祥的罪狀三條:第一、姚岳祥以酒囊飯袋誨辱舉子,有失斯文,有辱科考;第二、姚岳祥以“不考文”“三土地”戲弄舉子,無視朝廷;第三、姚岳祥借主考之職貪贜枉法,蔑視國法。於情於理必要嚴懲。姚岳祥見江西,浙江兩省在朝爲官者如此説法。於是如實奏説江西省地方官説皇上派他任主考不相宜;舉子臨場起哄,不識詩禮,不能爲才,以探囊取物,擲射壺題考,舉子不懂其義,不能舉一反三,無應變能力,也不能爲才;以“不考文”“三土地”這出自《四書》的兩個典故題開考,舉子無法應答,不懂科典,更不能爲國家之才。至於説誨辱舉子,無視朝廷,只怪對方見識太少,甚至連《四書·五經》都未曾讀過,舉子當時罷考爲欺君之罪。
神宗皇聽罷龍顔大怒:“好一幫酒囊飯袋,從今起江西地區停才三科(九年),洪都城内官降三級,姚愛卿爲國擇才,精挑細揀,實分君憂,爲國棟柱。浙江省賄賂主考的財物早已歸庫,行賄者有罪,就按姚愛卿所奏革其功名或暫不録取作懲戒。這是你省行賄的清單,看個清楚,明白以後該怎麽做!”神宗皇説完,將清單扔於浙江官員面前,拂袖退朝。
被姚岳祥説没有讀過《四書·五經》的江西大臣,聯名請皇上用《四書·五經》的内容考考姚岳祥,如果姚岳祥不能舉一反三,請皇上恩準江西復考。神宗皇同意請求。
某日早朝,神宗皇懷抱燕子一只,神色凝重,從上殿行至下殿,又從下殿行到殿,幾個來回,突然將燕子的頭一擰,翼一折,隨即撕開三塊,將一塊從廳井向天抛去,一塊扔於地下,一塊向門口抛出,問:“衆卿家,此作何解?”衆大臣見皇上反常的舉動,心裏早忐忑不安,此問更不知如何作答,面面相覷。“贛、浙的愛卿,此作何解呢?”江西,浙江的官員摇頭擺手。神宗皇見狀,突然對姚岳祥説:“姚愛卿,你認爲如何?”姚岳祥正正衣冠答道:“冤飛雷天,如虐如冤,上中下拆分三野。”神宗皇拍掌連聲稱妙,“姚愛卿《四書·五經》熟玩在心,以物曉義,舉一反三慧性非凡,確是聰敏蓋世之奇才。贛浙的卿家,你們認爲如何?”相形見絀的江西、浙江官員無話可説,只好附和而贊。
姚岳祥雖然在朝爲官,但時時關心家鄉百姓的疾苦,廣東沿海地方每到夏秋風雨虐行,姚岳祥常常告假還鄉,披蓑頂笠到各村查訪灾情,還親自和鄉民鋪蓋遮風避雨的房屋。由於他查訪村落多,往往誤了返朝的時間,這就給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説三道四的機會了,他們説姚岳祥分心朝務,不守公規,欺騙皇上,實即是借官威回鄉享清福。
一年夏天,姚岳祥又告假還鄉整理屋面,神宗皇説:“姚卿家,你年年回鄉整葺屋面,爲何總不整好?”“皇上,您有所不知,我廣東地方貧窮,但瓦却比宫殿的大得多,所以每年夏秋都要翻翻身(新)才行呀。”“愛卿家鄉的瓦比宫殿的大,年年要翻身,真有意思,你今次一定要帶一些回來給朕見識。”姚岳祥歸鄉里調查完情况後,即以草紙包一些“廣東瓦”回京面聖。和姚岳祥年紀相仿的神宗皇爲瞭見識廣東大瓦,當着群臣的面迫不及待的打開草紙,裏面哪裏有什麽瓦,只有一些爛禾稿,幾條舊竹篾和詩一首:
泥草作籬笆,苦竹夾長茅。
白天日登堂,夜晚星作客。
無風母快樂,有雨兒叫怕。
老少皆作怨,廣東大塊瓦。
皇上對此深表同情,賜銀予廣東沿海地區,拆除泥草籬笆茅稿瓦的房屋,讓百姓用磚瓦重建家園。“廣東大塊瓦”就成爲歷史佳話世代相傳了。
萬曆年間,廣東沿海地區常鬧灾荒。某年皇上派欽差大臣微服調查灾情。當欽差大臣飢腸漉漉時很不容易找到一間小食店,他坐下便點菜,店主爲難的説:“現在是饑荒時節,没有什麽菜,只有芋梗、蝦醬。”欽差覺得蝦醬的名字挺新鮮的,於是便要了蝦醬這道菜。當蝦醬出臺時,一陣香撲鼻而來,一經入口,美味可口。欽差指此乃奇珍,便買了一罐獻給神宗皇。已久久不思飲食的神宗皇聽説蝦醬爲世上奇珍,試嘗之,味道獨特,頗誘人嘴饞。後以醬爲菜,食慾大增,病獲康愈。於是令廣東每年要進貢蝦醬,這可苦了廣東沿海地區的老百姓,因爲灾荒,大多數人逃離,少數留下者以捕蝦搗醬作味换錢爲生。蝦醬作爲貢品,成爲御膳佳肴,官府也層層搜刮其利。姚岳祥看在眼裏,痛在心上,但苦於無法可施。
某日,神宗皇以蝦醬爲菜,請姚岳祥共餐。姚岳祥以筷少少點醬而食,皇上覺得奇怪,問:“此等美味,卿家何以少嘗?”姚岳祥説:“蝦仔醬的原料,要用人作繩頭,皮肉作釣鈎,一根人發才釣一個蝦仔,爲了進貢,百姓的頭髮個個都拔光了。”神宗皇聞言,面露疑色。姚岳祥見狀,連忙請皇上到御花園。神宗皇心想:姚岳祥一定是看出自己對這事有懷疑,從而借機會轉題。在御花園裏,姚岳祥東尋西找,終於停步,請皇上過來,並從人頭上拔頭髮一根給神宗皇,請皇上將頭髮插入鬆沙土小孔中。神宗皇此時明白岳祥的意思了。於是將没有皮肉的一端插進沙孔中,良久才取出,以翼釣有“奇迹”來攻破姚岳祥的“謊言”,但什麽也没釣到。姚岳祥請以皮肉一端試之,果然釣出小蝦(沙蟲)一條,姚岳祥對皇上説平地上的小蟲尚如此,况且大海之蝦呢?進而言之,聖上要進貢蝦醬,地方的官吏呢?神宗皇是個明君,明白姚岳祥的良苦用心是爲國爲民,於是下令,從今以後蝦醬免貢。海産品適當减免税賦。
海産品减税,蝦醬免貢,姚岳祥又爲百姓做了一件好事,百姓念其功,編就一首歌,頌其德:
神宗登基四海名揚,憂國憂民有個岳祥。
花園釣蝦道出真章,御旨一下免貢蝦醬。嘗蝦醬,想岳祥……
姚岳祥以都御史之職,執尚方寶劍出巡江南十三省輔政。到江西南昌微服暗查貪官污吏的劣迹,經過一個多月的查訪以後,查實後即書:
清心本爲道,貪奢不是謀。
直道從心取,精鋼不作鈎。
署名姚岳祥的詩一首,叫侍官呈南昌郡守,南昌郡守看罷,大驚失色道:“當年失運碰上了胎毛未脱的姚主考!今次倒霉暗來了剛好斷奶的姚巡兵!”於是集部屬商量對策,從姚岳祥的作風和詩來看,用金錢講話是絶對不可能的,所以他們决定以洗塵爲名宴請姚岳祥等,將之毒死,然後奏報皇上説姚岳祥等暴病身亡。他們密謀之事被一書童偷泄給姚岳祥知道了。
宴席初開,姚岳祥吟道:
高朋滿座座亦滿, 杯里干坤坤也干。
鴆酒渴解解即渴, 毒飲泉命命歸泉。
郡守一聽高杯鴆毒四字知事已敗露,即癱倒於地。
姚岳祥上奉天意,下順民情,嚴懲貪官污吏,使貪官污吏掉了烏紗帽或丢了性命。
姚岳祥爲江西等省辦了不少實事好事,深受百性擁戴,並贊其“爲官正直”,有歌唱道:
南國靈芝進南昌, 千家萬户迎吉祥……
當官要學姚岳祥, 清政廉明不畏强……
全心爲國爲衆鄉, 百姓銘記姚岳祥……
姚岳祥出巡江南各省輔政,懲除貪官污吏,整頓紀綱之餘,常常遊歷名山大川,即興賦詩甚多,附録三首:
黄山觀日出
霧繞山端對碧天, 天碧對端山繞霧。
霧窮晨曦初露日, 日露初曦晨窮霧。
游那陽山
翠微直上共游翱, 萬丈寒光拂佩刀。
象馬參差懸古石, 龍蛇結窟下奔濤。
浮雲不斷峰陰合, 旭日相將海氣高。
回首蠻荒天地老, 獨憐銅柱古今豪。
過福建關
遍轍諸游復東西, 一路花香襯馬蹄。
觀於大地方知曉, 世事奔波多人爲。
高山展開分左右, 峰巒列出有高低。
三天老樹風聲動, 驚醒閩關百鳥啼。
姚啓聖的故事
姚啓聖全家之奇特
會稽姚尚書啓聖,生而倜儻,以豪聞。少客松江趙太守所,午睡大鼾,童僕竊窺之,則雕虎也。甫冠,以諸生游通州。得權知州事,杖土豪殺之,尋棄官去。游蕭山,遇二健兒掠二女子行,有老父隨之哭,持牽汹汹,公怒,奪佩刀殺二健兒,縱女子去。亡命,隸漢軍。平臺一役,公功獨多。夫人何氏,亦絶有力,舉石臼如無物。公奇之,娶焉。生長子儀,雄偉與公埒。嘗驅駟馬,駕奔車,自後掣之,馬爲之却;挽强弓,百步外可洞四札。以功授知縣,擢部郎,出知開封府,諭以京堂用。自請效力從戎,改總兵,終雲南鶴慶總兵官。天生奇人,萃於一家匪適然也。
《鮚掎亭集》卷十五載:
公生而膂力過人,廣顙長髯,目有芒,如泄電,閃逼人。嘗游於松江守趙君,署中午睡,鼾聲甚厲,僮僕窺之,則雕虎也,大驚。性豪蕩,其使金錢如泥沙。甫冠,以諸生游通州,竟得知州事,既至,立杖土豪殺之。尋棄官去。歸而游於蕭山之郊,有二健卒佩刀驅二女行,一老翁隨哭之,則其父也。公陽呼二卒與之語,且勸以稍與翁金,卒許諾。公出不意,奪其刀,連斃二卒,謂老翁曰:“速以而女去。”然所殺者兵,來迹輔急,遂變姓名亡命江湖間,不得已籍於奉天鑲紅旗下。
又載:初,何夫人絶有力,不止舉臼而已。公聞而奇之,因娶焉。是生長子儀,高七尺,雄偉魁岸,千夫辟易,嘗驅駟馬駕奔車,自後掣之,馬躑躅前却不能自由。輓弓四鈞,百步之外洞數札。畜壯士張黑子,鐘寶,王三痴等十人,嘗置左右,令募兵而教之,酒酣出鬥,無不以一當百。閩人望見先鋒。曰:“是姚公子之旗也。”以從征授知縣,未上,再晋秩,累官尚書刑部郎,改知河南開封府,詔以京堂用。儀以少長軍問,請效力從戎,許之,不次授江南狼山總兵官。尋改湖廣辰沅總兵官,終於雲南鶴慶總兵官。平臺之役,儀已去閩,論者謂其與琅同行,必有所以制之,而惜公之計不出此也。
姚啓聖平臺灣之謡讖
臺灣開於鄭芝龍,順治初,其子成功復往據之,時出没江海成大患。厦門民掘得一碑,文雲:“生女滅鷄,十億相倚”,見者莫能測。
後鄭氏爲姚尚書啓聖所殄滅,乃知十億,兆也。加女,姚也;鄭從酉,鷄也,滅鷄,滅鄭也。鄭氏初起海上,尚書始生,傳四世六十年,而公適爲閩督,遂平臺灣,執鄭克塽以歸。此謡讖之有驗者,然亦我聖清之威德震鑠,師武臣力,有以應之。
姚啓聖其人其事
初,公將授室,聞裏何氏女英异有神力,其父嘗設宴,女出汲,注水三斛,左右手挈其二,而口銜其一以歸,乃聘之。生子儀,年十五,力舉千斤,能驅駟馬駕奔車,自後掣之,馬躑躅不能進。
康熙十二年(1673)冬十二月,吴三桂反。十三年(1674),耿蜻忠亦反。尚可喜初不反,其子尚之信脅反。所在響應,天下震動。公掀然笑曰:“竪子反乎,吾視若等池中蛙耳,何能爲?”。朝命親王某帥禁旅討精忠,與子儀募健兒數百赴軍前,王大喜,令擊紫閬山,楓橋諸賊。悉平之。授温處道僉事,益募兵自爲一旅,進破石塘,奪楊梅岡,威名大振。
公貌魁岸,長髯,目有芒,閃閃逼人。儀更雄偉,長七尺,輓弓四鈞,百步外命中洞甲,結壯士鐘寶,張黑子,趙二,王三痴等十人爲股肱,皆勇冠三軍。公自募牙兵千人,益之以大任之卒爲三千人,皆標悍敢死,無不一當百。儀常帥爲先鋒,故所向披靡。及與國軒戰,國軒大敗,陣斬其將鄭英,劉正璽等十餘人,斬首四千餘級,生擒千二百人,溺死無算,虜茯軍資器不可勝計。國軒奔海澄,於是乘勢復長泰,同安,而賊不敢復出矣。
公善招撫,開修來館以納降,不惜金錢重賄,多行反間,以携其黨。賊無義,輕叛服,啖以利即降。不終歲,將士降者二百餘人。公笑曰:“吾但以賊攻賊,賊亡無日矣。” 然海澄瀕海負險,唇齒厦門,賊因險爲壘,塹重阻深,峻不可犯。金門,海鹽,臭涂,澳門諸島,艨艟相望,守甚固,相持一年不决。公以其間大治水軍,請復設水師提督,而分兵絶其餉道,賊乏食日窘。會吴三桂死,其黨退保雲,貴,賊勢益孤。其五鎮將廖琠,黄靖等以數千人同日降,何遜,鄭奇烈,陳士愷等各以先後降。
力薦施琅謀取臺灣
施琅者,故鄭氏將,其叔曰施福,菜傭也,芝龍並倚任之。琅夙梟雄,爲鄭經所重。因一倖臣欲殺琅,琅遂來降。初以爲水師提督,疑其貳,召入京,罷水師提督。公與賊相拒海澄,計非水師不能克,請復其軍,因薦琅,不用。及金,厦平,中外無復以臺灣事,公獨謀殄滅之。十二年正月,鄭經死,子少,國内亂,因請乘機進取,復以百口薦施琅,朝廷乃使代萬正色。公厚資助之,欲其相輔成功,而琅知鄭氏必亡,乃密疏請獨以師進。二十一年五月,將由銅山,蘇尖開洋,乘南風以攻澎湖。公曰:“乘南風不如北風,蓋澎湖南惟娘媽宫一澳可泊舟,使賊固守未能克,我軍退將無據。若其北,澳甚多,進退俱便。澎湖一下,乘風直搗臺灣,如破竹矣。且時方夏,颶風不時作,不利。”遂不果。二士二年癸亥,琅卒請留公厦門,獨帥師。六月,向澎湖,國軒固守娘媽宫逆戰,殺總兵朱天貴等,將士多戰死。琅敗,漂泊海上,不敢歸。數日,颶風不作,而賊黨吕韜等前密受公檄,自臺灣間使招琅。琅復進,海水頓長,遂克澎湖,蓋天幸也。閏六月,國軒以鄭經子舉臺灣降。鄭氏自明末蟠踞海嶠,歷四世六十餘年經雖敗歸,尚以永曆紀年。至是,而明之年號始絶雲。
降服韓大任
耿精忠之降也,其諸將多畏罪歸經,經遂乘虚盡取興化,邵武。而吴三桂驍將韓大任者,世所稱”小淮陰”也。爲三桂度嶺取吉安,被圍久,援兵不接,突圍由贛入汀,將與經合。公曰:“是雄兒也,不可棄以資賊。”復單騎至其營,説降之。簡其兵,得死士三千,厚養之,即以爲親軍。汀州平。自大任降,而公之威名益盛。
爲治閩滅鄭苦心籌措
十有八年,公念海澄負險,與厦門,金門,海壇湘首尾,不可猝下。乃請復設水師提督,而大開修來館於漳州,不愛官爵,資財,玩好。凡言自鄭氏來者,皆筵致之,使以華轂,鮮衣炫於漳,泉之郊,供張恣其所求。漳,泉之人争相喧述。公時掀髯笑曰:“昔人捐金施間,雖信陵君之親而才,廉頗,李牧之武,亞夫龍且,鐘離昧,周殷之骨鯁,可坐而盡也,况竪子之遊魂乎。” 於是,不終歲,其五鎮大將廖(王典),黄靖,賴祖,金福,廖興以所部降。鄭奇烈,陳士愷等繼之。林毅,許翰等皆被用,鄭氏始上下相猜阻。而簡練諸降將之卒充水師,驟益二萬餘人。乃令巡撫吴公與水師提督萬正色攻二島。
明年正月,官兵逼海壇,鄭氏戈船將朱天貴故受公約,首以所部五樓船三百卒降,遂復海壇。公待天貴厚,以爲親將。竟用其兵盡破十九寨。國軒茫然失恃奔海澄,入厦門。正色進兵逼之,國軒棄厦門,金門,奉經入臺灣。其時,成功之妻董氏尚在堂,數經曰:“汝父之業衰矣,汝輩不才子,吾聞姚公天人也,其更無往。”閩土既平,吏,兵二部列上公功,應加者四百餘級。天子晋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世襲輕車都尉。公子儀都督僉事總兵,世襲騎都尉。
公自入閩,蒿目傷心,謀所以拯彼民者,無所不用其極,如除口卒,革排夫,鋪甲,减刍役,時與悍將驕兵相持。及鄭氏奔入海澄。公言於王曰:“今陸地已無賊,材官蹶張,必不能秣馬而驅之波浪之間,則所重在舟楫,不在鞅靷也。而軍需之乏匱,禁旅所養馬且三萬,一馬日費谷鬥有六昇,計一馬可支十人之食,是撤馬一食,足養水師三十萬人,非但爲民,實爲國也。且禁旅久暴露矣,故不奏愾告閑乎?” 王曰:“極知公言是,然今耿精忠在軍,居然靖南王也。苟精忠不肯還京,其奈之何?”故公連上三疏,朝臣莫不敢主者。及厦門平,請益力,且令客婉説精中,令入朝。天子乃允公詔王班師,但留吴,喇二將以善後,既而盡撤之。而禁旅將驅男婦二萬餘人去,公流涕力請於王,令軍中敢有私携良民者,殺無赦。而公則贖之以金,臨發盡取以還民。禁旅得金,亦各欣然而歸。於是始請開界,公言:“南海一帶,俱有扼塞,城寨可以列成,俱有田可耕,而漁,鹽,蜃,蛤之利尤大。若分屯設衛,令於開墾,得與鮫人,(廷蟲)户參錯而居,所以安内而攘外也。由福清而南,臣已相度經營,了然可措,將開商市,給牛,種,爲國家恤流亡,而收甌脱自然之利,保無患焉。”天子遣一侍郎勘視,亦弗敢主也。公連章任之,乃報可。自撤兵而閩人出湯火之厄,更開界而閩人得耕漁衣食之資,相與狂號喜躍,曰:“姚公活我。” 公乃大造八槳船,艆船,雙篷船,並請詔紅夷夾板船以圖臺灣。
初,鄭經有嬖人施亥者,公密招之,令擒經以自歸。亥諾公而事泄,會經死,其嗣子克塽少,公又結其行人傅爲霖,將用我故臣續順公沈瑞以覆鄭氏。續順公者,其先明將沈志祥,自遼左即歸於我,時已有恭順,懷順,智順三王皆降諍,故以續順爲名,其後出鎮閩,尋移粤。耿逆之反,並其軍遷之饒平。鄭氏攻饒而獲之,遂以入臺。至是,公密約之,糾合十一鎮,刻日將發,事泄,瑞等死。公又購死士入臺,令縛國軒者再。雖皆不克,然鄭氏益以此崩剥不知所爲。
方施琅之叛成功而歸附也,世祖即以爲水師提督駐海澄。成功没,琅以平臺自任,出兵不克,頗疑其貳,召入京,不復用,而水師亦罷。公以布政使奏軍事也,即薦用琅,不報。及爲總督,乃以萬正色任之。至是,請改正色爲陸路,仍以水師用琅,且曰:“臣願以百口保琅必無他。”天子始遣之,既至,厚資給之。是時,閩人皆知鄭氏亡在漏刻 ,公之入臺特過師之枕蓆之上耳。其必用琅者,特以其爲成功故將,欲借之以爲先驅,而虞琅之輒思攘功也,琅至,即密疏以公駐厦門,而已獨以師進,時公已率師出海,見琅疏不懌,自陳請行,詔召公還厦門。
二十一年五月,將由銅山出師,下澎湖,公乘北風,以十月攻湖北。琅主乘南風,及時攻湖南。公曰:“澎湖之南可泊舟者,惟娘媽宫耳,使賊固守未能猝下,我軍進退且失據。若其北,澳甚多,進退皆可依。澎湖下,而臺灣潰矣。且盛夏多颶風,尤宜擇地。”諸大將吴英,林承,林賢,陳龍等皆曰:“姚公言是。”琅諾之,而頗不以爲然‘是年,出師不果’。
次年六月乙亥,琅竟以師行,公又戒之如初,琅竟南行。國軒果守娘媽宫,不可入。丁醜,颶風與潮俱發,我軍前鋒皆爲急流漂散。國軒以精兵二萬自牛心灣出,其將林昇以精兵萬人自鷄籠嶼出,夾攻我軍,集矢於琅之目。琅懼。時官兵泊八罩,其地甚惡。公遣使譙之曰:“不用吾言竟何如矣?雖然勝敗兵家之常,颶風亦當止,吾前所約諸賊將必有至者,汝速赴之。”琅得書且慚且喜,而賊將吕韜等間使果至。琅復進澎湖,水亦驟長。癸未,朱天貴先進,大敗國軒軍,其衆争降,天貴亦死,而國軒由吼門逸去。公遣吏卒以大船運金繒貨米,旁午來軍,且諭琅曰:“凡降卒皆大賚而遣之歸,以携臺人之心。”琅如言行之。
先是,漳浦道士黄性震自臺來降,公以爲千户。性震自言能得國軒要領,公遣之。國軒曾以書密報公,然尤未肯遽降也。至是,性震故泄之,於是國軒君臣自相猜,既敗,欲更出鬥,其下莫爲用,大兵遂由鹿耳門平行而入。七月甲午,國軒以鄭氏降,繳上成功所遺“延平郡王”,“漳國公”, “招討大將軍”, “忠孝伯”, “御營都督”等信印,除道出迎。八月癸亥,大兵前歌後舞,悉入臺灣。
鄭氏之初起也,厦門有浮石,或視其文曰:“生女滅鷄,十億相倚。丁庚小熙。”莫能解也。至是而乃知十億兆者,兆倚女,姚也,酉者,鷄也。成功之賜姓也,蓋歲在酉,天定之矣。雖然公之勛業,豫征於六十年易代之先而不見白乎平成之日。公之才,足促海外之窮奇貳負革面洗心以嚮化,而不能使其同事之寮不負恩而背德。公之智,能豫定大荒風信軍行利鈍之期,而不及料捷奏之居人後,亦何莫非天厄之哉。姑無論平臺之謀盡出於公,平臺之軍器,軍餉,軍裝盡出於公,而琅不過一將之力,且以幾方命違制,致誤軍機,卒之死戰克敵者,皆公部下之士。即令竟出於琅,而亦思以百口保琅者誰乎?是公亦受魏無知之賞矣。則甚琅之忮也。雖然,公之死也,百城驚悼,群聚而哭於都亭,舂不相降,卒有私爲持服者。而漳,泉二府之民,争乞公之遺衣冠,葬之其鄉。福州之民,乞留葬於城外之東山,既不得請,麻衣執紼號洮送者直過仙霞;歸而以私錢爲之建祠,甚且有肖公之影,祀之家者。訖今將七十年,閩人語及公,莫不太息,以爲功之未酬,不以靖海爲里人而右之也,則亦可以見公論之有在矣。
予又聞公之病疽也,始於平厦門之歲。時有鼓山异僧者,善醫,延之既至,曰:“疾不足優也,天之生公,將爲閩疆奏盪平也。今事尚有待,公未死也。”果不逾時而愈。及臺灣既定,疽復發仍延之,則辭曰:“疾不可爲矣,夫閩疆既定,公將死矣,老僧雖在無益也。”嗚呼,孰意責公以閩事,既成而剪其命,天亦謂之何哉。
康熙二年,公疏請旗下開科試士。聖祖曰:“可。” 公以第一人薦,遂知香山縣。甫下車,澳門賊霍侣成披猖甚,督撫不能制,公以計擒之。俄而逃去,公又以兵縛之,澳門始平。論功應得上賞,督撫惡之,反以通海誣之,且將置之死。公夜見平南王尚可喜而訴之,可喜上疏言其枉,督撫皆以是自殺,而公亦罷官客粤中,且無以爲生。時公年五十,見者多嘆其拓落,而公之志浩然。軍事起,五年而建節,五年而成平海之殊勛,幕下士自上客元從,健兒走卒,因之以取高官者,項背相望,亦盛矣哉。既其死,蕭然無儲蓄,諸子賣田以葬,貧如故。予則謂公之没而猶視者,正别有在,而不在乎賞之有無。古人功成辭爵,公亦何必不然,而反以觖望怏怏,公肯之乎?獨是公拔身疏逖之中,驟致登庸,大小六十餘戰,皆親臨之,遂以元樞持節,計功雖足以上報,而未償得一入長安見天子。荷蘭一片土,夙夜魂魄所經營,既以牛酒夾道,望見元老顔色,而未得一履之地也,以觀椎結之同風。累年金革,欲以角巾歸第之後,稽首天子,賜歸剡湖,而竟死於官,則是勞神之所耿耿者爾。
姚啓聖之詩
香山雜咏
一
濕雲愁結暮煙重, 水白沙明何處鐘。
夾岸荻蘆横野色, 大江風雨暗孤踪。
已經去國爲遷客, 猶有悲歌答老農。
千古每多零落恨, 不須此際嘆遭逢。
二
扁舟每渡鐵城陰, 見説農樵出遠岑。
聖主已竟邊界令, 逐臣未盡撫綏心。
幾年共爾栖荆棘, 此日憐餘載鶴琴。
猶幸斯民遠舊業, 莫教寇盗再相侵。
三
無數艨艟犯海波, 我來守土竟如何。
荒陲百事怡情少, 孤島三年血戰多。
獻馘樓頭騰劍氣, 受降城下起饒歌。
彈丸若使勞臣在, 未許漁池復弄戈。
四
地居天末海濱東, 况復遷離盗賊充。
千裏波濤孤枕上 ,萬家饑溺夢魂中。
寒猿泣月移高樹, 宿鳥驚雲過别叢。
莫問當年臨戰伐, 只令憑眺有餘桐。
姚瑩(1785—1853)
字石甫,號明叔,又號展和。安徽桐城人。
姚瑩關心祖國的前途龢民族的命運,他倡導向西方學習。是近代中國愛國志士的先驅者。姚瑩以堅决捍衛祖國的神聖領土臺灣爲己任,以卓越的功勛名垂青史。
關心國運 堅决主戰
姚瑩小時候,受到嚴格的家教,師承祖父—桐城派大師姚鼐。姚瑩出身科舉。嘉慶十三年(1808)登進士第。他致力於經史致用之學,與龔自珍,魏源等人交往投契,甚爲相得。
姚瑩注重現實,關心國家的命運,常常寫文章指陳時事利害。嘉慶二十一年(1816)起,姚瑩爲官福建,先後任平和,龍溪縣令等職。三年後調往臺灣,署海防同知。道光十一年(1831)改發江蘇,歷任元和,武進知縣,遷高郵知州,不久提爲淮南監事同知,護理兩淮鹽運使。其間,姚瑩頗有政績,數次被林則徐,陶澍等著名封疆大吏薦舉,認同他纔可大用。
道光十七年(1837),因姚瑩熟悉地形,被昇任臺灣兵備道。當時,鴉片施入愈烈,危害日深。姚瑩深知道這不啻於國難當頭,因此他堅决支持林則徐的禁煙鬥争。在赴臺灣之前,姚瑩就非常注意細心瞭解西方各國的情况,熟讀過當時不多見的幾本介紹外國的書籍,敏鋭地感到西方殖民勢力的威脅。
姚瑩曾幾次提醒清朝政府注意英國侵略者的野心,早作準備。特别是在禁煙之後,他認爲英國决不會善罷甘休。
果然,英軍於道光十九年(1839)夏季,開始侵犯中國南部海疆。强敵壓境,姚瑩堅决主張抗戰。他知道,臺灣孤懸海外,遠離大陸,無依無靠,戰守極其困難,稍一疏忽,後果不堪設想。但姚瑩堅信民心可用。因此他一到臺灣,就與總兵達洪阿共同協商“預爲守戰計”,積極動員全臺灣省百姓,團結文武官兵,加强籌備海防。命令所屬各級官兵,加緊修整砲臺船隻,鑄造槍砲彈藥,訓練水師,加强巡羅,堅决打擊鴉片走私,防止敵船偷渡。
保衛臺灣名垂青史
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英國艦船四十餘艘及四千兵力到達中國海面,第一次鴉片戰争正式爆發。不出所料,七月十七日,一艘英國侵略軍的雙桅帆船,在臺灣西南游弋了兩天之後,偷偷駛進鹿耳門,伺機泊岸。此時,就在英軍船隻北側的海面上,姚瑩早有準備派出一支戰船,立即向英船開火,槍砲齊鳴,敵船的四周頓時騰起一股股衝天的水柱。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英軍驚慌失措,一邊亂放槍砲,一邊狼狽而逃。
由於姚瑩準備充分,英軍首次侵襲臺灣的陰謀遭到挫敗。英軍懾於臺灣沿岸的嚴密防務,整整一年都不敢冒險犯進
姚瑩並没有因此放鬆自己的警惕,他積極組織防禦,把臺灣十七個重要海口岸和澎湖七個口岸全部重點設防,同時派人或親自巡視察看情况。在姚瑩的主持下,臺灣的防務日漸鞏固。
次年七月,英軍又派遣三桅船三艘,第二次入侵臺灣,但因無機可乘,只好怏怏而退。九月三十日,英軍轉而靠近鷄籠港(今基隆),向我軍海岸砲臺開砲挑戰。我軍奮起還擊,砲火擊中敵艦,敵艦桅杆中斷,死者不計其數。這時,鷄籠附近四鄉居民,“屯丁鄉勇”,守軍水兵集合作戰,圍追堵截敵人,結果大獲全勝。這次交戰共擊斃和俘虜英軍一百六十人,獲新式大砲十尊。十月十九日,英軍再次窺伺鷄籠,聲言必須要救回被俘的軍人。臺灣守軍開砲還擊,軍民協同作戰,終於再次將敵軍擊退。
然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最終還是導致了鴉片戰争的失敗。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主和派妥協投降,把戰争的責任推給了扺抗派。在議和交换戰俘的時候,英國人璞鼎詭稱被姚瑩俘虜,處决的英軍是“遭風難民”,姚瑩抗英之舉實乃“冒功欺國”。清朝大臣怡良等人對此也隨聲附和,姚瑩和達洪阿竟然被坐罪逮問。這個决定一下震驚朝野,多有“見其功,未見其罪”的言論;特别是與姚瑩,達洪阿一起抗戰的臺灣軍民,更是群情激涌,義憤填膺。
道光二十三年(1843)十月,姚瑩被解送入京。在内外輿論的壓力下,道光皇帝也感到了致罪於姚瑩的决定不合情理,便在姚瑩入獄六天之後降旨以同知直隸知州,發往四川效用。不久,又遣姚瑩往西藏任治獄職。往返西藏有六七千裏之遥,道經絶漠,歷盡艱苦。
在西藏任職期間,姚瑩盡管身遭貶謫,環境極其惡劣,他仍然不斷搜集大量有關邊疆的資料,瞭解周邊各國的情况,深讀各族歷朝歷史文化。寫下了長達六十卷的介紹西藏地區,藏外以及西洋各國事况,諸教源流的《康輶紀行》一書。
道光二十八年(1848),姚瑩因病返回原籍,一面求醫治病,一面著書立説。道光三十年(1850),咸豐登上帝位,即重新重用姚瑩,命姚瑩任廣西按察使。咸豐三年(1853),姚瑩因病去世,終年六十六歲。
姚子青寶山保衛戰
淞滬會戰於1937年8月開始打響。8月31日,登陸日軍第三師團第六聯隊在三十架飛機和海軍艦砲協助下,進佔吴淞。9月1日晚,在後續部隊到達後,日軍自瀏河起,經羅店,寶山,獅子林,吴淞,折入藴藻浜,張華浜,江灣,北四川路聯成一綫,實施全綫進攻,使我軍首尾難應,放棄部分陣地。9月2日, 日軍開始猛攻寶山城和張華浜車站。
寶山,地處長江咽喉位置,方圓不足十裏,然而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向南十裏爲吴淞鎮,向西十裏爲獅子林要塞,東,北兩面緊靠長江,地形呈突出狀。登寶山縣城眺望江面,波浪翻滚,遠處海天一色,奇色美景盡收眼底。
負責防守寶山附近的是中國第八十九師,師長夏楚中命令五百八十三團三營守衛寶山縣城。主力沿月浦鎮展開搆築工事。五八八團守備獅子林,月浦,寶山一綫,六連守獅子林砲臺。五八七團在朱宅,孫家樓,顧家油車一帶搆築工事。五八四團在羅店以東韓宅,五鬥涇,界牌橋,土竹園陣地鉗制羅店方向日軍。第八十九師自日軍登陸的第一天開始即與敵人奮勇激戰,屢創敵軍,斃敵第三師團第六聯隊聯隊長倉永辰治大佐,這是日軍在淞滬會戰中陣亡之最高陸軍指揮官。
奉命堅守寶山縣城的五八三團三營,於8月31日從第六師手中接過防務。該營營長姚子青,號中琪,年廿八歲,廣東省平遠縣墩背鄉人。十六歲考入黄浦軍校六期。平時帶一副近視眼鏡,顯得文弱而儒雅,頗有一點書生味道,但打起仗來却异常勇猛。姚子青曾任北伐軍排長,歷任排長,副連長,連長,副營長,屢立戰功。
臨陣前,姚子青營長率全營五百餘將士莊嚴宣誓:“剪滅倭奴兇焰,洗雪國耻,愛我河山,誓與敵人不共戴天,誓與陣地共存亡,”隨即開赴寶山縣城,連夜搶修工事,嚴陣以待。
第九十八師此時已與敵軍惡戰數日,傷亡甚重。至9月2日黄昏時分,全師在死傷過半的情况下不得已作出撒退至月浦東側陣地的决定,以與敵作繼續抗擊戰。日軍步步逼進,增加援兵及重砲,飛機,坦克,從獅子林,吴淞東西夾擊寶山,同時以更兇猛砲火進攻第九十八師。至9月5日終於佔領浦東側陣地,至此,獅子林與吴淞貫通,寶山守軍遂成孤軍。
姚子青當天用電話向第二九四旅旅長方靖報告當前敵情:“敵人在長江口和黄浦江面集中了一百多艘軍艦,敵機也連日低飛偵察,有進攻寶山的可能。”形勢緊急,方靖馬上命令副旅長龔傳文親自到城裏視察城防工事和兵力配備,並要他傳達自己的四條指示:一.趕快加强工事和修築防空掩蔽部。二. 維護通信暢通。 三. 多儲備糧食彈藥。四. 全營没有命令不得離開寶山,要與城共存亡。龔傳文於黄昏時分進城,姚子青陪同他查看了各處情况,龔副旅長對城防工事很滿意。當他看到江面上停泊的日本軍艦時,不禁嘆口氣説:“一個營守一座城。兵力太薄了,要是再增加一個營就好了。”他讓姚子青把東門,北門和南門堵死,只留西門進出,這樣便於集中兵力迎敵,姚營長表示照辦。隨後,姚子青召集所屬四個連長開會,龔副旅長傳達了方旅長的命令。四位連長异口同聲表示:頭可斷,志不可屈,誓與寶山共存亡。
當晚,姚子青營長致電第九十八師師長夏楚中將軍:“誓本與敵皆亡之旨,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奮鬥到底。”
9月5日夜6日凌晨,日本第三師團主力第六十八聯隊在鷹森孝的指揮下,將寶山城團團圍住。艦砲,飛機向城内猛烈轟炸,並向守軍發射硫磺彈。全城頓時變成一片火海,烟霧直冲雲霄。第三營僅憑三門迫擊砲,二十挺機槍和六百條老式步槍,打退了日軍的十幾次進攻。姚子青營長請求增援,夏楚中師長在電話裏告訴他:“第一軍增援部隊已經到達楊行,正在向寶山急進,務必堅持。”殊知日軍用密集砲火封鎖一切通道,援軍根本無法通過。
日寇的攻勢更猛,三十多艘軍艦排砲齊發,飛機大砲輪番轟炸,硫磺燒焦了每一寸土地。姚子青營長再次向方旅長求援,方旅長派去五八七團一個營進行支援,然而還未到達目的地,半路即被日軍發現,在飛機轟炸掃射之下動彈不得。這時,不斷增援的敵人已經圍困了東門和北門。西門及南門也受到攻擊,姚子青只好下令退守城垣。
電話綫早已被炸得不知飛往何處,與外界的聯繫也告斷絶。下午時分,全營僅剩一百餘人,四名連長陣亡了三名,九個排長也只幸存三個。姚子青對剩下的官兵進行了悲壯慟人的講話,他説:“兄弟們,日本鬼子殺我同胞,姦我姐妹,占我國土,欺人太甚。不把日本鬼子驅逐出中國,是每一個中國軍人的奇耻大辱。我可以帶領你們冲出去。你們也跟我一樣:上有老父,下有妻兒。但是,在此國家民族危亡之際,如果我手執武器之軍人尚且苟且媮生,不敢赴湯蹈火,下定必死的决心,何以活着見江東父老?四萬萬婦孺同胞將何以生存?即使苟且活出去,又有何臉面?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如今報仇雪恨的時候到了,弟兄們。豁出去吧,跟日本人拼到底,死了也光彩。”
一席慷慨激昂的動員講話,使聽者無不感動泪流,無不熱血沸騰,剩餘下來的一百多名官兵异口同聲振臂高呼:“人在陣地在”,“誓與寶山共存亡”,“跟小鬼子拼了”。人群中還有人喊道:“誰貪生怕死就是王八蛋。” “對,誰貪生怕死,臨陣逃脱就是王八蛋。”大家齊聲附和:“誰逃跑你就槍斃誰。” 看着一個個渾身塵土,衣服布滿彈孔,眼睛充滿無比堅毅的臉孔,姚子青心底感嘆:這些都是頂天立地,鐵骨錚錚的好男兒啊。他心頭一熱,差點掉下眼泪,接着説:“下定必死的决心方能求生。但仗是惡仗,每一個人都要有做犧牲的準備:打,是死。不打,也是死。不如慷慨赴死。我姚子青絶不後退半步。如果將來誰能活着出去,都要負責向上級報告三營戰績,並負責把其他人的妻兒老小照顧好。我死了,連長負責接替我指揮,連長死了,排長接替,排長死了,班長接替,班長死了,老兵接替。到時候不用請示報告,自動接替就行。”
到7日早晨,日軍以坦克自東門城墻缺口處破城而入,步兵隨即潮水般涌進城内。姚子青和僅存的幾十名士兵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巷戰。乘擊退敵人之機,姚子青營長叫來九連士兵魏建臣,命令他出城向團長報告戰鬥情况。魏建臣乘夜越城而出,因而成爲寶山保衛戰唯一幸存的歷史見證人。
上午十時,姚子青營長與剩餘的官兵全部壯烈殉國。姚營長身中數彈,犧牲前仍然拼盡全力大喊:“弟兄們!殺身成仁!報效國家的時候到了!”
姚子青和第三營官兵血戰寶山,與城共存亡的壯舉,驚天地,泣鬼神。對中華民族之魂和抗戰精神作了最好的詮釋。國民黨《中央日報》發表《吊寶山城中六百義士》之文頌悼他們,蔣介石追授姚子青爲陸軍少將。英文《大美晚報》也著文稱頌:“此次姚營全部殉城其偉大壯烈,實令人内心震動而肅然起敬,此非僅中國人之光榮,其偉績將永垂史册而不朽。”
連兇殘的日本人也爲姚營勇士的不屈精神折服,日軍進城後將死者屍體收殮掩埋,並列隊鳴槍致敬。
寶山保衛戰歷時七天,日軍動用陸,海,空軍力量,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方才佔領寶山。第六八聯隊聯隊長鷹森孝大佐也爲守軍擲彈筒擊中,負了重傷,據事後估算,日軍爲了佔領寶山,僅耗費彈藥一項,價值便超過十萬美元以上。
姚明(1980— )
上海人。籃球運動員。
姚明1980年出生於上海的一個籃球之家,父親姚志源,身高二米零八,爲原上海男子籃球隊主力隊員,曾入選中國國家男子籃球隊集訓名單;母親方鳳娣,身高一米八八,爲原中國國家女子籃球隊主力中鋒。
姚明在四歲進幼兒園時,身高達一米二,七歲就讀一年級時,身高一點五米,九歲讀三年級時,身高達一米七。
姚明於1994年進入上海青年男子籃球隊,十七歲進入CBA聯賽,十八歲參加CBA明星賽,並首次入選國家男子籃球隊集訓名單。2000年, 姚明首次入選國家籃球隊,爲中國奪得亞洲男子籃球錦標賽冠軍;代表中國男籃參加了悉尼奥運會;2004年代表中國男籃參加雅典奥運會;2008年在北京奥運會上,姚明與隊友的表現贏得了對手的尊敬。
2002年,姚明率領上海東方隊在决賽中戰勝了八一火箭隊,奪得CBA聯賽總冠軍。同年,姚明以狀元秀的身份加盟NBA(美國職業籃球聯賽)休斯頓火箭隊,他既是NBA歷史上第一位外籍狀元,也是NBA明星賽首位入選明星的一年新秀的球員。姚明在强手如林的美國籃球界佔有一席之地,成爲許多青少年的夢想。其隨時聽從祖國的召唤和异常慈善的愛心,使其帶給人們的思考早己遠遠超越了體育本身。姚明對籃球的熱愛,對中國的感情,對現在的把握和未來的期待,都將使他注定成爲中國體育和世界籃球的歷史人物……
姚建萍(1967— )
江蘇省蘇州市人。女工藝美術師。
姚建萍1967年出生於一個承古刺綉(蘇綉)傳統世家,她聰慧好學,年幼時開始習藝。
姚建萍中學畢業後從事刺綉工作,後入蘇州美術學院刺綉班學習,並走街串巷叩門虚心請教刺綉技法,幸得徐志慧、顧文霞等名師指授,技藝益精。
姚建萍對刺綉之酷愛近乎”痴迷”,並不斷超越自我。她系統地對沈壽的“仿真銹”、楊守玉的“亂針銹”到朱鳳的“散針”新綉法及任慧賢的“虚實亂針銹”等各流派名家進行了深研細究,博取衆長。同時她又與中外畫家、學者廣結藝緣,交流技法。兼汲取中國畫的“寫意”和西方畫的“寫生”精髓。姚建萍大膽創意求新地把攝影、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不同的風格特點巧妙地融匯於刺綉的針法中,使作品更具形象生動的立體感和透視效果之神韵。從而推動蘇綉技藝水平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爲創立其派系的一代宗師。被當今世人譽爲”刺綉皇后”。將注定成爲刺綉歷史不可或缺的人物。
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姚建萍“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2004年又授予她“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蘇州市木瀆鎮爲她建立\[姚建萍刺綉藝術館\]。姚建萍曾爲中國2004年年度新聞人物、2005年度十大系列藝術英才稱號,並作爲特邀代表出席第四届世界婦女代表大會。同年她還當選爲第八届中國民主聯盟全國委員會委員。2004年\[姚建萍刺綉藝術館\]被評爲“外事旅遊定點單位”、2006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爲“國家文化産業示範基地”。
其中作品《沉思》、《父親》、《偉人的風采》獲1998年首届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展金奬;《蒙娜麗莎》、《泰國活佛》、《英國女皇》等多幅作品先後獲中國民間藝術頂級展金奬、銀奬;作品《父親》還獲中國民聯最高奬:山花奬金奬;作品《高山流水校友情》由南京大學收藏;作品《我愛中華》於2004年搭載衛星遨遊太空,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姚建萍多次在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東莞等省市以及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等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了個人作品展覽,多幅作品被國内國際博物館、展覽館和文化單位收藏。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