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附録二文壇掌故

  死姚崇算計活張説(姚崇)  

  姚崇與張説同一時期擔任唐玄宗李隆基的宰相,所謂同行如敵國,兩位宰相常有明争暗鬥,但姚崇常常得勢,因多次攻擊張説而獲勝,所以張説深爲痛恨姚崇。

  姚崇在病重垂危時,告誡幾位兒子説:“同僚張説與我不和,我們之間隔閡很深, 但他自小愛奢侈,尤其愛服飾玩物。待我死了以後,他會以同僚的身分來弔唁的,你們就把我平生的服飾玩物寶貝珍品都安放在靈堂帳前,無意讓他看見。如果他對此不屑一顧,看來是兇多吉少,你們就馬上安排好家事,恐怕將有滅門之灾。若他在觀看,就不必害怕,暗中將這些東西全都送給他,請他爲我寫神道碑。待你們一拿到碑文,即刻謄寫呈交皇上,並備好碑石,及時刻上文章。張説才思不及我敏捷,過幾天肯定會後悔,如果他藉口要將文章修改來取回碑文,你們就給他看刻好了的碑石,並告訴他已將文章進呈皇上。”

  姚崇去世後,張説果然來弔唁,在帳前,他三番幾次地注目那些珍玩。姚崇的兒子們就按照父親生前的教誡行事,一切順利,没幾天,張説就寫好了神道碑文。張説所寫的碑文叙述詳盡,在當時可稱最佳文章。幾天後,張説果然以修改文章爲由,派人前來取回文本。姚崇兒子領來人觀看已刻好的碑石,並相告之文章已經呈進皇上。使者回去給張説復命,張説悔恨得連拍胸堂,嘆道:“死姚崇還能算計活張説,我現在方知自已的才能遠遠比不上他啊!”

                        *唐.鄭處誨《明皇雜録》卷上  

  冠巾使復姓字(姚合)

  唐代寶曆年中,姚合時任錢唐太守(杭州刺史)職。一天, 有一位名叫清塞的僧人慕名來求見,并且帶來了自己的作品請姚合品評。姚合對待清塞十分尊重,也很客氣,他讀了清塞寫的《哭柏岩師》,愛不釋手。姚合真誠地勸清塞還俗,改姓名叫周賀。只是清塞年事已高,在文壇缺乏聲名,最後,清塞還是投靠名山高僧,度過晚年,默默老終。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六  

  昇堂自罰(姚祐)  

  宋代元符年初期,姚佑任杭州州學教授。有一次,姚佑在堂上考學生,出《易》經題爲:“干爲金, 坤亦爲金,何也?” 因爲姚佑的書是福建刻本把“坤爲釜”中的“釜”字漏刻了兩點,所以姚佑誤讀爲“金”字。被提問的學生很疑惑,請教於他,他就想當然地解釋了一通。學生中有人坦誠相告,説官刻本書中的是“坤爲釜”,而不是“金”,姚佑拿來官刻本一對照,果然是個“釜”字,他慚愧至極,當面向學生認錯説:“我所買的書是福建刻本的,是我錯了。”姚佑即刻昇堂自罰。 一點也不護短。

               *宋.朱彧《萍州可談》卷一  

  廣言則多(姚鉉)  

  姚鉉爲宋太平興國八年(983)科舉進士,曾任起居舍人、東京轉運使等職。姚鉉爲人隽雅豪爽,尤具文才。 學生夏竦小時候跟姚鉉學習寫文章。有一次,姚鉉要夏竦寫《水賦》,並規定要寫一萬字,結果夏竦只是寫了三千字。姚鉉很生氣而不看夏竦所寫的文章,對他説:“你爲什麽不從‘水’ 的前後左右來描述呢?這樣就會寫得多了。”夏竦依照老師之言加以增益,寫了六千多字。姚鉉看瞭高興,對夏竦説:“你這個人是可以教的”。後來,夏竦果真成了很善於寫文章的文人,人們都稱贊他的文章。

                   *宋司馬光《湅水記聞》卷三

  注:夏竦(985—1051),字子喬。 宋代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 宋代文人、官員。   

  一、  專力則精,雜學則粗(姚鼐)  

  姚鼐年輕時,受浙中地區盛行詞學的影響,曾一度學作填詞。一天,嘉定的王鳴盛對休寧的戴震(字東原)説:“我過去很畏姚鼐,現在却不畏他了。”戴震問其原因,王鳴盛答道:“他喜好多能,見人家有一專之長,就想自己也兼而有之。爲學若用力專一則精,而雜亂俱學則必粗,所以不足以讓人生畏了。”後來戴震將此話轉告於姚鼐, 姚鼐聽後深爲震驚。從此, 姚鼐矢志不再作詞,而且舍棄了多種其他愛好,潜心研習古文,終於以古文“桐城派”之杰出代表而名著於世。

                 *清.陸以活《冷廬雜識》卷五

                 *清.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卷八

  注: 王鳴盛(1772—1797),字鳳喈,一字禮堂,别字西莊,晚年號西沚 江蘇嘉定(今屬上海)人。 清代史學家、經學家。

  戴震(1724—1777),字東原。 安徽休寧人。 清代思想家。  

  二、  無妨交相師(姚鼐)  

  清代思想家戴震的學問很高深,但不喜歡做别人老師。文學家姚鼐在做舉人時, 很佩服戴震的學問, 要從戴震爲師。戴震寫信給姚鼐,在陳述去掉“老師”這一稱呼時説:“我不僅僅不足以當你的老師,而且學問也不如足下,所以只能斷然敬謝不敏。古代所謂朋友,就是老師的一半,我們不妨相互爲師以求得十分,如果有過錯,就相互規勸。這樣重視人,而不重視虚名,就不失朋友這一稱謂了。”

             *清.段玉栽《戴東原先生年譜》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