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58年進入中山大學自然地理專業學習與工作,至今已50年有餘。半個世紀對於我幾乎是用了畢生的精力,但對自地專業來説,不算太長,但也不短。50年悠悠歲月,50年風風雨雨,我見证了專業的興旺發達,也見证了專業的舉步爲艱甚至兩度消失兩次恢復。第一次是文化大革命時教師下放干校而停止招生;再次是整個專業轉型爲環境科學系。新陳代謝,不破不立,社會是向前發展的,自地專業1952年建立,到兩次恢復招生都給專業帶來新的發展,恰好形成了從本科到碩士再到博士研究生招生的完整體系。與時俱進展現了自地專業的無限生命力。
50年代,新中國建立初期,百廢待興,國家建設所需要的自然資源缺乏,家底不清。自然地理專業作爲新中國建立的第一批專業,承擔了自然資源野外綜合調查。例如華南熱帶資源綜合考察,橡膠宜林地調查,雅礱江流域綜合考察,海南島西南部資源綜合調查,廣東省土壤普查等。這都是老師帶領學生共同完成,取得了一定成績,爲解放初期國家的恢復與建設、爲國防事業作出了貢獻,也獲得了應有的奬勵。
隨着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與需要,1956年新建了經濟地理專業。1958年地質專業招生,地理系改名地質地理系。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自然地理專業師生進行了綜合自然區劃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同時按照黄秉維先生提出的自然地理研究的三個方向:地表熱量與水分平衡、化學元素遷移與轉换、生物地理群落開展了工作。專業在課程設置上進行了調整,增加了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課的授課時數,開設了三個方向的專業課程與講座,特别是化學課加强了實驗室技能與儀器分析的培訓。還大力開展了相關科學研究和組建新的專業與科研機構。例如河口定位站的研究、化學地理、生物地球化學的研究、廣東省土壤普查與土壤區劃研究、水土流失防治的研究、華南植被與生物群落的研究等十分紅火,大量科研成果涌出。中山大學自然地理專業當時的教學與科研水平均走在國内高校的前列。1959年《地理學報》第5期由中山大學與廣州地理研究所主編,自地63届畢業生有20人進入中國科學院工作就是例证。文化大革命之前,自地專業的畢業生,有成長爲中科院院士、所長,有成爲各高校正付系主任30多人,其中包括北大、南大、天津師大、西南師大等高校地理系正付系主任,這也證明瞭中大自地專業的教學質量。爲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更好地開展教學與科研, 60年代初部分老師新建了氣象專業與河口海岸研究組。
文化大革命期間,教學與科研工作停止,這是巨大損失。文革後,河口海岸研究組與部分老師創建了水文專業,自地專業也恢復了招生,但以環境保護爲主攻方向,這也是國内最早培養環境保護人才的專業。
隨着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環境問題開始明顯,專業師生開始了對環境保護的研究,從環境調查、監測到環境質量現狀評價,再到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規劃以及環境功能區劃、生態規劃等均走在國内高校前列。當時,在環境科學界有“南唐北劉”之説可證明這點,專業除本科招生外,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這提昇了自地專業的教學水平。
隨着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資源問題的突出,專業師生還進行了荒地調查、土地詳查、國土規劃與國土整治等工作。爲了提高教學質量,組織教師編寫了大量的教材,其中潘樹榮主編的《自然地理學》在國内影響最大、使用最廣,使用時間也最長,直到現在還是許多高校考研的指定參考書。當時自地專業的畢業生大多分配到各級環保、國土及其他部門。
隨着國家對環保事業的重視,1994年自然地理專業轉型爲環境科學系,可以説這是幾代老師從事化學地理、環境保護科研與教學的結果,特别是老一輩教師畢生奮鬥的結果,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但有兩點遺憾,其一是國内最早進行環境保護研究與教學的學校,而不是最早成立環境科學系或學院的學校,遲了幾年;其二是在方法上采用了讓自然地理專業消失的做法,真可惜!解放後,中山大學地學的所屬專業(系)基本上由自然地理專業部分老師或畢業生創建,因新建環境科學系而取消自地專業的確不妥。
經過幾年的努力,克服了許多困難,1996年自然地理專業再次恢復招生,按照教育部專業調整改名“地理學”專業。專業恢復招生後的第四年,孕育了“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的招生,之後兩專業才分開招生。地理系昇級爲“學院”後,自然地理專業也昇級,取名爲國土資源與環境系,下設本科專業以“地理科學”專業招生,碩士與博士研究生仍以“自然地理學”專業招生。
90年代,僅僅4位老師重啓自地專業本科招生,可見當時的艱辛,現今自地專業老師還不到10名,擔負了本科、碩士與博士研究生專業齊全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可見負擔之重。但甚感欣慰的是可以一心一意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
隨着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需要,本科專業恢復招生後,開展了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應用研究、生態環境規劃、土地利用規劃與管理、地球化學元素遷移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成果。
從方法論而言,自地科研工作走過了從描述到定性,再到定量的過程,當今自然要素均可量化,在此基礎上對自然地理環境進行預測與設計成爲可能,開展區域自然環境的定向發展與規劃設計的研究,爲建設人類向往的美好自然生態環境作出貢獻,其前景將無限廣闊。
半個世紀的親身經歷,見证了中大自地專業的發展與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息息相關、緊密相扣。與時俱進科學發展,這是自地專業生生不息、生命之源泉。這也是基礎學科專業的優勢,應該十分珍惜。
白雲山高,珠江水長,珠水一浪高過一浪,新人一代勝過一代,青出於藍勝於藍,願自地(地理科學)專業與時俱進,科學發展,世代相傳。
(孫賢國系中山大學自然地理學專業1963届畢業生,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