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我對中國丹霞地貌的研究

  丹霞地貌是具有陡崖的陸相紅層地貌。

  1928年,中山大學地質系的兩廣地質調查所馮景蘭、朱翙聲在廣東仁化縣、南雄縣及曲江縣發現了丹霞地貌。1939年,中山大學地質系陳國達把這種與丹霞山性質相同的地貌命名爲“丹霞地貌”。1943-1948年,中山大學地理系吴尚時、曾昭璇對粤北陸相紅層的地質和地貌作了不少研究,雖未用丹霞地貌一詞,但實質上他們研究的都是“丹霞地貌”。這是我們中山大學在學術上的光榮傳統。這種由中山大學學者發現、命名、研究的丹霞地貌,應由中山大學學者繼續加以全面系統的研究,把“丹霞地貌”推向世界。

  我有志於這項研究。1948年,我在廣東省立仲元中學高中畢業,在考完中山大學地理系入學試之後,到江西找父母,經過丹霞山南緣,看見壯麗的“五馬歸槽”五座丹峰,就暗暗下了决心,要研究這種丹霞地貌。1950年, 在吕逸卿、 羅開富老師帶領下,在東莞縣石龍鎮以東的東江南岸實習,看見燕窩一帶的紅色砂岩,經人工采石,形成突兀丹崖,留下深刻印象。1951年,我被臨時抽調參加中央少數民族訪問團,到連南縣訪問瑶胞,途經樂昌坪石時,目睹武江東岸金鷄嶺壯麗奇險的丹峰而難忘。該年樑溥、葉匯等老師帶領我們到惠陽縣澳頭實習,對該處紅色砂礫岩的海蝕崖、海蝕穴等海岸丹霞地貌也留下較深的印象。1958-1960年間,華南熱帶生物資源綜合考察工作在廣東開展,我主持該考察隊地貌組工作,把丹霞地貌作爲廣東省的一種地貌類型,對丹霞地貌下了初步的定義,認爲丹霞地貌“是由水平或變動很輕微的厚層紅色砂岩、礫岩所搆成。因岩層呈塊狀結構和富有易於透水的垂直節理,經流水向下侵蝕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陡峭的峰林或方山地形。”同時對南雄縣楊歷岩丹霞地貌及連縣星子紅岩一帶的丹霞喀斯特地貌作了考察。1965年6月,我與王鴻壽、羅章仁、李春初帶學生到丹霞山實習,我爲丹霞山氣勢磅礴的丹崖緑樹所傾倒,對丹霞地貌坡面發育的研究産生了極濃厚的興趣。1966年6月,我與有關老師正欲帶學生前往丹霞山實習時,“文化大革命”爆發了!我對丹霞地貌的研究便告中斷。但在1967年,在躲避武鬥跑到中山大學南面的五鳳小學期間,我還寫了一部分丹霞地貌坡面發育的文稿。直至1978年2月19日,我在江西贛州用沙波法測贛江推移質輸沙率(欲爲其下游萬安水電站的修建提供推移量資料)後,我又回到丹霞山考察。1979年,我又考察了粤北金鷄嶺、丹霞山及閩北武夷山。寫出了《丹霞地貌坡面發育的一種基本方式》一文,參加1981年8月中國地理學會在山西大同召開的第一次搆造地貌學術討論會。該文把近水平陸相紅層發育的丹霞地貌坡面總結爲“頂平、身陡、麓緩”,把緩傾斜陸相紅層形成的丹霞地貌坡面概括爲“頂斜、身陡、麓緩”。上述的“頂平、頂斜”是受岩層面控制;“身陡”是受沿岩層垂直節理崩塌後退控制;“麓緩”是受崖麓崩積岩塊、岩屑内摩擦角控制。該文在小組討論會上宣讀後,深受好評,並被推薦到大會上宣讀,同時放映了一組質量較高的丹霞地貌彩色幻燈片,給與會代表較深的印象。因參加該次會議的科研部門及高等院校的代表較多,“丹霞地貌”這一學術名詞得以在中國基本統一使用。“頂平、身陡、麓緩”及“頂斜、身陡、麓緩”這二條六字訣,因簡明扼要地反映了丹霞地貌坡面的形態、成因,也被同行學者廣泛引用。

  1982—1989年間,我繼續考察了粤、青、湘、贛、閩等省的丹霞山、金鷄嶺、湟水谷地、崀山、龍虎山、武夷山、羅漢岩、羅田岩等30餘處丹霞地貌,及到大鵬灣秤頭角、大亞灣澳頭等地考察海岸丹霞地貌。

  1989年6月,我已62歲,辦理了離休。離休後,我就可以全力投入中國丹霞地貌的研究。同年,我研究中國丹霞地貌這一研究項目,得到中山大學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1990年,我主持的“丹霞地貌發育機制的研究”這一項目,分别於1990—1994年及1997—1999年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因此,我有條件對中國的丹霞地貌作較大規模的有系統的考察。同年7月13日至10月25日,歷時105天,我對陝西彬縣大佛寺、甘肅平凉市崆峒山、天水市麥積山、永靖炳靈寺、寧夏固原縣西彌山、貴州赤水市十丈洞、四洞溝、習水縣長嵌溝等50處丹霞地貌作了考察。

  1991年7月2—10日,我考察了廣東番禺縣大崗罉塘、靈山龜崗、黄閣騮崗、鳥洲山、大虎、小虎及增城石巷(倚岩寺)、厦石(石嚇山)等8處丹霞地貌。8月7日至11月4日,歷時90天,我與黄瑞紅對黑龍江牡丹江市大牡丹、河北承德市棒槌山、陝西山陽縣漫川關、河南南召縣丹霞山、湖北遠安縣鹿苑寺、鳴鳳山、湖南平江縣楊公寨、浙江江山市江郎山、永康縣方岩、麗水市東西岩、安徽休寧縣齊雲山、江西贛州市通天岩等30多處丹霞地貌作了考察。

  由陳傳康及黄進籌備,於1991年12月9—12日,在廣東仁化縣丹霞山召開第一届丹霞地貌旅遊開發學術討論會並成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研究會”,我被推選爲理事長。當時我認爲研究中國丹霞地貌是一項很大的科學研究任務,靠少數學者是難以完成這一任務的,必須發動全國有志於研究丹霞地貌的學者一齊來研究,才有可能完成這一任務。所以,我就以“丹霞地貌旅遊開發研究會”的名義,分别在福建武夷山(1993)、湖南崀山(1994)、青海坎布拉(1997)、湖南萬佛山(1998)召開了第二、三、四、五届丹霞地貌旅遊開發學術討論會,並出版了會議論文集,使全國各地學者所寫的丹霞地貌論文得以發表交流,大大促進了中國丹霞地貌的研究。同時,從各地代表得知許多丹霞地貌的訊息。1998年我在湖南通道縣萬佛山會議上辭去了丹霞地貌旅遊開發研究會理事長的職務,推薦及選舉彭華爲這一研究會的理事長,他繼續過去的傳統,分别在貴州習水(1999)、福建泰寧(2001)、浙江新昌(2002)、廣西北流(2004)、甘肅張掖(2006)、廣西資源(2007)召開了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届丹霞地貌旅遊開發學術討論會並編輯出版會議論文集(第四、五届會議論文集也由彭華編輯出版),繼續推動中國丹霞地貌的研究。

  爲了申報丹霞山爲國家級地質地貌自然保護區,1992年8月27日至9月9日及11月6日至1993年1月17日,歷時共87天,黄進、吴起俊、彭華、樑百和、朱素琳、樑致榮及李植華等,曾在不同時間先後對丹霞山的地質、地貌及植被等作了考察,再次考察了丹霞山主山洞穴層及測量了它們的尺寸。對該山的丹霞喀斯特地貌及岩石中的CaCO3含量作了分析研究。對丹霞山區的河流階地作了較全面系統研究,並對階地冲積層進行了熱釋光採樣及年齡分析,從而測算出丹霞山區的地殻上昇速率爲0.97米/萬年。1993年5月6—7日,在丹霞山召開丹霞山地質地貌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評審會,經評審通過及補充修改的“丹霞山地質地貌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及有關材料,於該年秋由丹霞山辦公室送往國家環保局。1994年中,上述總體規劃及有關材料又經彭華整理成爲規範的上報材料。同年10月在北京召開的專家評審會上獲全票通過,並於1995年獲國務院批準。

  從1991年至2008年的18年間,在中國不斷發現新的丹霞地貌。我每年總有3—5個月在野外考察丹霞地貌。到2008年11月30日爲止,中國已發現有丹霞地貌的省、市、區共有26個,丹霞地貌共有790處,其中我到實地考察的有784處(占99.24%)。特别是1997年7月9日至12月10日,歷時155天,當時我已70歲,我考察了青海瑪沁縣拉加寺及同德縣河北賽日景峽,内蒙烏拉特後旗川吉及阿拉善左旗北寺,寧夏西吉縣火石寨,甘肅西和縣仇池山、成縣鷄山頂,雲南麗江縣黎明,劍川縣石鐘寺和元謀縣、永德縣及南澗縣土林,四川蘆山縣大崖峽、夾江縣千佛崖及合江縣自懷、佛寶,貴州赤水市及習水縣的長嵌溝、童仙溪,湖北南漳縣水鏡莊(白馬洞),湖南通道縣萬佛山等103處丹霞地貌及土林式丹霞地貌。2008年2月,我研究中國丹霞地貌又得到中山大學的資助。該年4月13—22日及5月19—27日先後兩次到丹霞山補充考察歷時19天。同年7月20日至11月5日,歷時109天,當時我已81歲,仍到實地考察了新疆天山南北的丹霞地貌,也考察了甘肅阿克塞縣阿爾金山北麓阿克塞溝、紅柳溝、柳城子溝,張掖市肅南縣冰溝、大紅山、平山湖、内蒙阿拉善右旗額日布蓋。到蘭州後,請蘭州大學地質系陳致均老師陪同我一齊考察了青海樂都縣裙子山,寧夏中寧縣石空寺,内蒙阿拉善左旗夢幻大峽谷及烏拉特後旗炭窑溝,陝北安塞縣鐮刀灣,山西静樂縣净居寺石窟、洞窪石窟、寧武縣山寨、吉縣壺口瀑布及平陸縣三門峽水庫大壩北岸,安徽六安市洪山寨、皖西大裂谷、嵩寮岩及黄山市花山迷窟,湖北黄岡市東坡赤壁、鄖西縣懸鼓觀、鄖縣城丹江水庫南岸、遠安縣鹿苑寺、鳴鳳山、金家灣、宜都縣大溪水庫、建始縣朝陽觀、恩施市掛榜山,重慶萬州市牛頭岩,貴州赤水市丙安溝、元厚鎮外星人、龍鳳岩,四川納溪縣天仙硐、江安縣杜家寨、南溪縣花岩洞、老塔、紅岩、彭山縣香山仙洞、江津縣寶子山,雲南玉龍縣黎明、元謀縣城西南郊土林式丹霞地貌等。這次共考察丹霞地貌73處,其中有20處是重復考察,否定丹霞地貌24處。發現壺口瀑布是丹霞地貌;看清了龜裂凸包丹霞地貌的成因;也看清了海相紅色石英砂岩地貌(嶂石岩地貌)的層間近垂直節理形成的岩片、岩條、岩塊的稜角峥嶸岩壁與丹霞地貌由風化片狀剥落形成的渾圓岩壁有明顯的區别;明確遠安縣鹿苑寺、鳴鳳山等處岩壁上的節理凸條地貌是丹霞地貌的一種新的類型;看見赤水市元厚鎮龍鳳岩是中國發育得最好的蜂窩狀丹霞地貌;看見赤水市元厚鎮外星人一帶是中國最典型的石蛋型丹霞地貌;黄山市花山迷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地下人工丹霞地貌;山西黎城縣黄崖洞一帶及左權縣麻田鎮西北至石暴溝一帶是海相紅色石英砂岩地貌(嶂石岩地貌)發育得最典型的地區;看見雲南元謀縣城西南郊是紅色湖相沉積層形成典型的土林式丹霞地貌;四川彭山縣的香山仙洞及納溪縣天仙硐的一座洞穴是地下河所形成;已基本查清湖北宜昌市南面長江西岸執笏山南緣在宜都縣長陽縣境内是丹霞喀斯特地貌等,這一次考察丹霞地貌在學術上的收穫還是較大的。幾乎每一次考察,都有不同程度的新收穫。這樣多年大規模系統考察中國丹霞地貌是空前的。這就爲中國丹霞地貌的研究打下了較堅實的基礎。迄今,我已寫了70篇丹霞地貌的文章。

  在研究丹霞地貌的過程中,我還創建了地殻上昇速率、地貌年齡、岩壁後退速率及侵蝕速率這四條定量測算公式。只要按公式的要求在河流階地基座上的古河流冲積層二元結構中的不同部位採樣,用熱釋光或光釋光分析出樣品的年齡及測量採樣點的相對高度,就可以完成地殻上昇速率的定量測算,也可進一步完成地貌年齡、岩壁後退速率及侵蝕速率的定量測算。河流階地是地殻間歇性上昇的真憑實據。在河流階地的古冲積層中進行採樣,對採樣點測量相對高度,進行地殻上昇速率的研究是正確的。這一定量測算,雖然是在研究丹霞地貌的過程中研究出來的,但它完全適用於有河流基座階地,在階地基座上有古河流冲積層二元結構的廣大非丹霞地貌區,具有較重要的科學意義。

  (作者系中山大學地理系1952届畢業生,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