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談地理科學與地理教育

  中山大學地理系已走過了80週年,其中經歷了新舊兩個中國,遭受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經歷了國家改革開放30年洗禮,真是“白雲山下珠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泪”。在極其曲折和艱辛的歷程中,我們的先輩們一代接一代,兢兢業業地耕耘,爲地理系和地理科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没有他們的苦苦耕耘,就没有我們地理系的今天,這是我們每個後來者必須謹記的。

  本人在中大學習和工作近四十年,伴隨着中大地理系的峥嶸歲月,尤其親身經歷國家改革開放,直接參與中大地理系和地理科學的改革與發展30年,感受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30年來,國家實行改革開放,地理系和地理科學也經歷了改革和發展的歷程。

  衆所周知,上世紀60-70年代,中大地理系和地理科學同全國其他院校地理系一樣,遭受文革的巨大衝擊,又面對國外影響,社會上出現了“地理無用論”、“地理危機論”。在“談地理色變”的形勢下,到了80年代,國内許多高等院校地理系借改革之機紛紛改名、改方向,許多地理工作者也千方百計避開“地理”兩字。

  面對這種形勢,中大地理系不是跟風,否則,就没有今天80週年可慶祝了。

  當時,地理系的教師是采取坐下來,用科學的態度,實事求是地對這門古老的科學進行冷静的反思和認真的總結。大家深刻認識到,傳統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服務方向不明確,停留在傳統的、八股式的現象描述和陳舊的研究方法,是造成“無用”和“危機”的關鍵。大家一致認爲,地理必須改革。

  認識統一以後,接着對原來的教學計劃、教材内容和教學方法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大刀闊斧的吐故納新。就人文地理而言,對一些與專業關系不大的課程作了大幅度删减,增設了城市、規劃、旅遊、經濟等方面的課程。除進一步强調地理學的綜合性、區域性和實踐性外,還特别强調社會性、有用性和可操作性。本人時任管教學的教研室副主任,親自參與和組織這項工作,對當時的一系列改革,迄今仍歷歷在心。

  如上改革是否正確?還有待實踐檢驗。於是,從上世紀80年代初,尤其中期開始,人文地理專業的年輕教師,籍國家改革開放之春風,紛紛走出校門,結合經濟建設的需要,進行了大量的改革實踐。

  實踐的突破口是從抓規劃研究入手,重點集中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參與大量的各類專項規劃研究,如廣東省農業資源調查與農業區劃、廣東省國土規劃、廣東省城鎮體系規劃、廣東省人口發展規劃、廣東省旅遊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規劃,還有諸多城鎮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産業發展與布局規劃,以及環境保護規劃、道路交通規劃等等。

  這一系列規劃的特點,都是結合當時國民經濟發展需要開展的。通過這一系列規劃實踐,讓地理科學成果接受社會檢驗,讓社會認識地理、瞭解地理。這些實踐,有效地推動了人文地理學,尤其城市地理和旅遊地理的發展,奠定了地理工作者參與城市、旅遊等規劃的地位。爲後來城市規劃系和旅遊系的誕生打下基礎,同時也爲地理學從傳統簡單現象描述向規劃、預測方向發展邁開了可喜的一大步。

  “區域研究是地理科學研究的核心”,這是長期以來地理界所共識。但地理科學究竟研究區域中的什麽東西?如何研究?研究的落脚點在哪?這一系列問題却一直没有明確。這是决定地理科學有用還是無用的關鍵。因此,中大人文地理專業教師改革實踐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抓區域發展研究與規劃。

  實踐工作是從順德縣域規劃開始的。敢爲天下先的順德人率先響應國家城鄉建設部、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國家科委和國家民政部1989年9月聯合發出《關於開展縣域規劃工作的意見》的號召,於1989年10月,要求開展順德縣域規劃。以陳烈、倪兆球和司徒尚紀爲首,帶領即將畢業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共28人,開展爲期半年的研究與規劃。

  規劃人員在全面調查的基礎上,根據順德縣從傳統農業、農村區域向工業化、城鎮化快速轉折時期所面臨的突出問題,抓住“集聚——發展”這個主題,理出8個專題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寫出《順德縣域規劃綱要》。

  繼順德之後,南海縣政府也要求開展縣域規劃。我們在認真總結順德規劃經驗基礎上,又組織隊伍對南海縣的發展進行全面研究,制訂縣域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對縣域人口、産業、城鎮體系、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市場體系、旅遊、環保、土地利用等一一進行研究和規劃預測。在縣域規劃基礎上,又對縣内十多個鎮和部份管理區進行規劃,形成了縣域規劃——鎮域規劃——管理區規劃系列成果。

  順德和南海的規劃爲兩縣立市和快速、有序、協調發展打了重要的基礎。目前順德、南海兩地的城市空間發展、區域分工、大型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等的基本格局,基本上是這一輪規劃定下來的。

  如上各類規劃和研究實踐,都得到省、市、縣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認可,産生了很好的社會效應。到了90年代中期,珠三角和廣東省内許多縣、市,都紛紛要我們去給做規劃,教師們再也閑不下來了,不僅不缺項目做,而且再也不用爲尋找學生實習場地而發愁了。

  “地理”逐步得到正名,國内外許多部門和單位聘請我們當規劃技術顧問、兼職研究員或規劃總工程師。地理工作者可以在社會上理直氣壯地幹事發揮作用了。

  許多地理類研究機構,如1985年成立的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也因此而響譽珠三角和省内外,它的成名凝聚了人文地理專業全體教師的心血。1994年成立的中山大學地球與環境科技應用研究中心,以及2000年在此基礎上組建的中山大學規劃設計研究院,在陳烈的帶領下,都在國内外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大量的規劃和研究成果在各地留下深深的足迹。目前,在國内外已建立了諸多規劃和研究基地,有的已長達20多年,先後跟踪了二輪或三輪規劃研究。

  順德和南海等區域規劃的理論和經驗被越南作爲“革新經驗學中國”學習和參觀考察的主要内容之一。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多次請我們給他們的高級官員講課。1994年,陳烈等著的《南海市社會經濟發展研究與規劃》一書,以及有關區域研究與規劃的多篇研究論文被譯成越文,並指定爲他們國家領導幹部和規劃專業技術人員必讀文獻。自1995年始,受他們國家多個部委和省、市的邀請,作爲“中國規劃專家”的身份,參與“紅河三角洲經濟區規劃”,多次組織國内和系内專家赴越開展區域、城市和旅遊區規劃。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迄今仍保持密切的關系。

  除了開展大量的規劃研究外,我們還先後爲越南紅河三角洲、南河省和南定市,國内的廣西、内蒙、安徽、廣東等省區,以及諸多市、縣的區域空間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提出了宏觀戰略决策性的建議,基本都被采納和付諸實施。這證明瞭劉盛佳教授多年前提出的,“從傳統的簡單現象描述向分析研究、規劃預測,以及政府决策諮詢發展,是地理科學改革和發展的方向”的正確性。

  這些年來,沿着這個方向,在樑溥教授、黄秉維院士、吴傳鈞院士等的支持、鼓勵和指導下,我們堅持少説多干,一步一個脚印,終於干出一條寬廣的路子,干出一片廣闊的天地,干出一個地理的“黄金時期”。我們一定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大好形勢。

  我們的規劃理論在越南,在柬埔寨等發展中國家得到認可。中大人文地理工作者通過自己的學術影響,在國外履行“廣泛結交朋友、廣泛建立關系”的任務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應國外的邀請,以“中國規劃專家”的身份,經常給該國的高級官員講課,參與和開展該國的區域發展研究和規劃,城市和旅遊區規劃,這在中山大學校史中,相信是前所未有。

  今天,在慶祝中大地理系成立80週年之際,我們可以自信地説,地理不是危機,而是處處都充滿着生機,地理不是無用,而是到處都要求我們去發揮作用。回顧30年來中大地理系和地理科學的發展,可以無愧地説,我們這代地理人,已爲中大地理系,尤其人文地理的改革和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我堅信,只要廣大地理工作者堅持繼續沿着這個方向,脚踏實地,不斷創新,不會多長時間,在中國的高等院校,將會出現重新給地理系“正名”的形勢。因爲只有退回一步,才能“海闊天空”。

  慶祝中山大學地理系誕生80週年,總結地理科學改革和發展30年實踐,我們的感受是:地理科學可以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直接的作用;地理科學要堅持向分析研究、規劃預測、决策諮詢方向發展;地理科學要有所作爲,除了堅持自身理論和方法的創新,還要不斷吸納相關學科的有關理論和方法;小區域,大戰略,地理要重視小尺度微觀區域的發展研究與規劃;要强化區域性和實踐性,堅持從感性、理性到悟性的認識路綫,因地制宜,與時俱進,爲當地制定相應的發展理念、調控模式和實施方案;區域發展規劃要堅持多學科結合,與當地幹部、群衆和專業技術人員結合,用可持續發展戰略理念作指導,實行研究——參與式規劃一體化。

  中大地理系和地理科學要不斷改革、發展和創新,必須依靠熱愛地理、懂得地理的一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

  爲此,地理系根據不同專業制訂一套相對穩定的教學計劃,與時俱進選用一套好教材,認真編寫好一份教學大綱,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是極端重要的。

  要培養熱愛地理、懂地理的學生,首先要求教師必須對地理科學要有忠誠感;有較好的地理業務修養,懂理論,會實踐;還要有好的教學態度和教學方法。這是對學生産生直接的、永久性影響的大事。

  記得有一位大教育家説過這樣一句話:“培養一個複合型人才比培養一個班的專門人才還難得多”。地理工作者應該把自己鍛煉成複合型人才。要盡最大努力,修身博學,擴大知識量,優化知識結構。尤其要講道德,樹立先“義”後“利”的奉獻精神。

  若能堅持這樣做,地理科學必將步步發展無疑。正如黄秉維院士在《南海市社會經濟發展研究與規劃》一書序言中説:“如全國有好些集體都努力這樣做,我相信地理科學很快就會在中國奠立良好的基礎”。

  (陳 烈系中山大學經濟地理專業1966届畢業生,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