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宇杰學長是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84級自然地理專業的校友,現移居澳大利亞。由於中澳兩國距離遥遠,我們是通過電子郵件與樑校友聯繫的,他欣然接受了我們的采訪邀請,在8月29日接通了我們的電話。
一、憶往昔
在電話裏,我們微微地感受到樑校友的聲音裏略帶激動,也許我們讓樑校友回想起中山大學,回想起當年的人。談到20年前的學校,樑校友最“難忘”的是糟糕的厠所裏常年累積下來的“石鍾乳”,那是一處煞風景的地貌景觀。記得那個時候學校周圍也如同校園内一樣簡陋,今天的北門廣場那時還是泱泱的一片農田。不過那時的樑校友還懂得去搞點娱樂節目,在康樂園裏,樑校友和幾個同學一起組建了“星海音樂學會”社團,每個週末都會請來老師,在電教室講授中國的傳統音樂,豐富自己的大學生活。
説起自己的專業,學長直言在那個年代環保工作是個冷門。那時的人們會在初次見到他們這些搞環保的時候問“您們是環衛工人嗎?”,讓樑校友哭笑不得。大學畢業後,樑校友在廣州環科所工作,因爲專業方向的問題,樑校友説感覺本科的學習缺少在實際工作中可以實際操作的知識,像數學、建模等内容在當年的教學裏很少涉及,而這些又是在工作中常用的“武器”。
從88年工作後的十年裏,樑校友一直從事着環保工作,也見证了這個行業逐漸得到社會認可的過程,當然這期間也伴隨着廣州城市環境質量不斷下降。在實際的工作中,學長説有許多的東西是在學校永遠也學不到的,需要在實際工作中去總結。比如在實際環境規劃中,領導總是希望自己的污染指標可以放寬些,從而可以降低成本,吸引外商來投資。但是這又是對城市發展不利的要求,規劃者要在實際與規劃中博弈,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點,使兩者很好的配合起來。
二、大學之用
1998年,樑校友移民澳大利亞,開始了新的職業生涯。但這個新的開始却不很順利,因爲澳洲環保部門工作職位數量以及工作種類劃分的關系,樑校友在剛到澳大利亞的一年裏都没有找到對口的工作,屢次的找工失敗讓樑校友感到沮喪。但是,機會首先青睞於懂得抓住機會的人,樑校友在失業的苦惱中很快也迎來了轉機,他是國内第一批接觸互聯網的人,是YAHOO郵箱第一批用户。在朋友的介紹下,樑校友自學了半年電腦,考取了微軟的電腦工程師課程,進入了電腦網絡管理領域。如今,事業成功的他已經成爲了公司稀缺的管理人員之一。
在電話裏,樑校友説,在大學應該重點學習的是解决問題的方法,克服困難的能力。正如自己自學電腦課程一樣,所學的知識與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運用以前解决問題的思路是可以很好的學習新的事物的。這種能力可以説是本科教育真正應當授予的,是大學學習的關鍵所在。
三、門内學與門外學
在談論學習心得的時候,樑校友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門内學”往往優於“門外學”。什麽是門内學、門外學呢?以樑校友爲例,樑校友在學習了一年左右電腦課程後就馬上進入了電腦行業,而没有選擇在大學先讀上幾年研究生再出來找工作。他説,進入一個行業之後再對它展開學習往往比在這個行業外學習很多知識然後再進入這個行業有優勢,也就是“門内學”往往優於“門外學”。
一是因爲“門内學”更有針對性,對自己行業真實的瞭解可以使得自己學習那些最需要的最實用的技能直接服務於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門外學”使得長期準備進入到某個行業的人,由於該目標行業的冰封而容易被其甚至相關行業所徹底拒絶。比如2000計算機行業泡沫被擊破,如果樑校友自己是學習研究生,那麽就要推遲到這個時候才開始找工作,那樣難度會大很多。
四、心態使然
在説到我們很關心的與國外社會融合的問題時,樑校友説自己是鐵了心要在這裏生活下去,没有後路所以適應得還是挺好。他説如果一個人總是想着自己在國内條件多麽好,國内多麽舒服,那麽他肯定會遲遲融入不到現在的社會中。這就像許多北方的同學到中山大學來上學一樣,如果總想着自己家的好,就很難適應廣州的生活。
樑校友也説到,雖然自己會關注那些當地人關注的新聞和參與他們的活動(踢球等),但是文化上的巨大差异還是讓他們有些難以徹底融合,但這並不影響到他們彼此建立良好的關系。
最後梁校友建議我們,如果在澳大利亞找工作,最好是做那些實用,方便入手的工作,比如會計等等。
雖然在通話的過程中,樑校友總會説自己不够優秀,但在我看來,樑學長的人生是充滿睿智、平凡和愜意。其實,生活中許多東西的的確確學要慢慢適應,慢慢摸索。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需要不斷地從像樑校友這樣的前輩身上好好學習,學習適應,學會生存。
(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校友尋訪隊)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