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雲:學而優則仕。但是一生能歷過學海,步過仕途的人其實並不多。而今,許學强,從一個城市地理學科的開拓者,到中山大學黨委書記,廣東省教育廳廳長,五十載的峥嶸歲月向我們演繹了一段不一樣的人生旅程……
——題記
精神矍鑠,一身整潔的裝束不失教授的風範,閃亮的雙眸折射出智者的光芒,這就是許老師給我們的第一印象。見面時一聲親切與友善的問候使我們緊張的心情一下子舒緩開來,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
午後的地環大樓顯得格外的寧静,我們的采訪也正是在這寧静的午間開始,從1958年至今,許老師與地理結下了不解之緣,同中大地理學院風雨相伴50載。經過幾十年的沉澱和過濾,那些一直存留於他心底的碎片和回聲,在他口中重新顯現。我們的思緒也隨着許老師娓娓的講述回到了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真切地感受着那段峥嶸歲月……
中山大學,夢想開始的起點
出生於抗戰時期,貧困的家庭環境和動盪的社會不斷的磨礪着他,青春時的他已經成爲一個打不倒的少年。從小學到中學,他一直在把握着生命中的每一個機會,在高考這個人生的轉折點,他用勤奮考上了中山大學地理系。從此,開始與地理結下不解之緣。
記憶的翅膀飛回到那段康樂園的青春歲月,五年成長歷程中的流光碎影對於許老師來説依然歷歷在目,對母校的深情總在不經意間漫溢。大學的經歷其實已經爲他以後的人生打下了一個深厚的基礎。
學習與工作,全面發展促成長
在個人能力方面,許老師在校期間已經做了不少學生工作,從生活委員到學生會主席,大學期間不僅要學習,還要注重個人能力的培養,在收穫了學生工作給他帶來的提昇後,他給了我們現在大學生同樣一個建議。在學習方面,勤奮的性格讓他不斷的吸取着中大老師教給他的每一份知識,六十年代讀書環境的辛苦也許我們很難感覺得到,每天晚上爲了争取時間學習,他哪裏有燈就到哪裏學,甚至在厠所的燭光下,因爲那是他能找到的僅有的燭光……
人生導師,一輩子的財富
説到大學裏對他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他的老師曹廷藩,大學裏的老師不僅授與了他知識,更多的是教會了做人。“持之以恒,久之爲功”,是曹老師送給他的一句話,成了大學時期他的座右銘,一直鞭策着他勤奮做事,務實爲人。也正是憑着這份堅定的信念,許老師使得許多開始並不特别注意他的人慢慢地看到他的努力而最終肯定了他的能力。
當問起大學期間老師對他日後在學術和管理工作上的影響時,許老師陷入了沉思,仿佛思緒又飛回到60年代的課堂上:老師嚴謹的邏輯推理思維;樑溥老師精煉,條理明晰,良好的學科綜合能力;王正憲老師的嚴謹治學,一絲不苟……許老師從他的導師們身上學到了受益一生的東西,而在日後的教學中,他又把這些人生精髓傳授給他的弟子,薪火相傳,共同見证着地院的成長。
留校任教,翻開嶄新篇章
在我們的采訪中,我們試圖尋根溯源——是什麽事情讓這位地理教授决心從事地理的研究,答案在許老師的故事中得到揭曉。1963年,在這些老師的指導下,許老師憑着一份熱情執著,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跑遍了東莞32個公社,深入地研究了東莞居民點的發展、布局,最終完成了自己的滿分本科畢業論文《東莞聚落地理研究》,以優异的成績畢業於中山大學地理系。這篇高質量的本科論文使得許老師對聚落地理産生濃厚興趣,成爲他從事聚落地理研究的起點。
轉眼間畢業臨近,本來希望到中科院工作的許老師被曹廷藩老師留下,在中大地理系任教,從此,他的人生故事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城市地理學——文革後找到的新方向
“教育與生産勞動相結合”口號的提出,1966年“文革”爆發,剛畢業的許老師和其他老師、學生都參加許多課外勞動,這些活動雖然使得課程學習有一定的荒廢,但却給了許老師提高實踐能力的機會。人説,“讀萬卷書,行千裏路”,這一點對學地理的人尤爲重要。真可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文革”十年期間,樂觀向上的許老師並不是一味地抱怨命運的不公,相反,作爲一名地理工作者,他把它當成一個地理實踐的機會。在那期間,地理學的研究重點仍在農業方面,許老師參加了東莞農業區劃、廣東省農業區劃、農作物布局等的研究工作。
直至“文革”後期,受到衝擊的水文專業復辦,許老師調任水文專業教研室主任,迎來包括劉美南老師在内第一批水文專業學生。七十年代初,許老師退出水文專業,到剛成立的經濟地理教研組當主任,與一群老師一起爲經濟地理的未來發展找出路。經過不懈的努力,最後得到了建設部一位處長和司長的表態“城市規劃需要一部分經濟地理畢業生”,這句話使得許老師他們看到經濟地理新的出路。是的,城市地理學,一個地理學研究的空白,他發現的不僅是他科研的新方向,更是地理學發展的新朝陽……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學術科研與教學三十載
找到新出路的許老師開始進行城市規劃的研究和實踐工作,還舉辦了全國首届的城市規劃進修班。1977年,有了三届城市規劃進修班的經驗基礎後,中山大學“經濟地理(城市規劃)”專業正式招生。許老師以自己的成功實踐向世人證明:經濟地理可爲農業服務,也可以爲城市規劃服務。在談到這一點時,許老師繼續補充説:“經濟地理之所以能爲城市規劃服務,是因爲這兩個學科之間有着内在的聯繫。具有綜合性、地域性與政策性三性的經濟地理决定了它能爲城市規劃服務。”他的這一番話引起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共鳴。從這句話中我們看到了年輕時候的許老師在學術上已經具備高度的前瞻性。是的,正是他改變了經濟地理的發展方向,將傳統的經濟地理學與城市地理學、城市規劃相結合,成爲該領域最重要的帶頭人。
在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中,許老師 始終注意隨着社會經濟發展不斷出現的人文地理學現象,把問題的研究、理論的總結與實際政策提出相互結合起來。在研究過程中既有定性的論述,也有定量的論证;既有普遍現象的總結,也有個案的分析,形成了獨具風格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許老師對人文地理學學術思想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城市人口預測,我國城鎮體系研究,中國城市化研究,對外開放與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研究,中國小城鎮研究,城市地理理論研究等領域。
許老師在學術研究上始終和國際接軌,本是學俄語的他,後來還自學了英語。許老師十分注重引進國外先進思想,結合本國實際,應用於我國,總結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城市地理學方面的原理,如城市化,城市體系等。
80年代初,許老師開始頻繁地在國内和國外權威雜誌上發表文章。向國内學者介紹國外先進思想之餘,也向國外人民介紹中國,宣傳中國,這些文章均被國内外學者頻繁引用。對許老師來説,1982-1983兩年在香港的交流學習對其學術研究發展有一定影響。在那裏,許老師不僅可以和香港的學者一起做研究,還成爲内陸和香港交流的橋樑,甚至還是穗港澳交流會的發起人之一。而1983年,許老師出版了《現代城市地理》,成爲國内第二本介紹國内城市地理學方面理論的權威書籍……豐碩的學術成果,使得許老師被譽爲“現代城市地理學創始人之一”,與北大的周一星老師各自撑起人文地理研究的一半天空,城市地理學界尊譽爲“南許北周”。
學而優則仕,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
“南許北周”這一地理學界的尊譽,是對他在學術研究方面成果的巨大肯定,很多人走到這一步也許就這樣停了下來,但九十年代的他又向人生發起了新的挑戰,他從學術道路走上了教育行政道路,開始用自己的能力爲整個廣東省的教育服務。
從中山大學地理系經濟地理教研室主任,地理系主任,地球與環境科學學院院長,到中山大學副校長,中山大學黨委書記,再到廣東省教育廳廳長,全國政協委員。在如此高的榮譽面前,他却顯得低調而謙虚。對他來説,孫中山先生“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是他從事行政工作的訓導。無論身在何方,最重要的是在其位,謀其職,把眼前的事做好。
1992年到2000年任省教育廳廳長期間,許老師主導了諸如“高校體制改革”、“後勤社會化”、“21l工程”、“重點實驗室建設”等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事隔幾年,回顧這些重大改革的可行性,從學生與家長的反饋中我們看到了它們的確是經得起實踐的考驗。
在這十年時間裏,仕途一帆風順的許老師仍然心系本院人文地理學學科的發展。許老師在任廣東省教育廳廳長之時還身兼中山大學黨委書記,公務繁重的他爲了本院的博士點的發展還堅持每周四晚上到學校與學生見面,通過導師組的方式進行交流指導,一個學生可以從不同老師那裏得到針對性的指導,一個老師也可以從學生的匯報中瞭解到學科發展前沿,這種教師學生雙贏模式深深影響了日後弟子周春山、薛德昇等老師指導其學生的教學模式。
駐守地院一綫情,心系師生共發展
時光荏苒,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人文地理學科已發展成爲國内重點學科,綜合實力全國排名第二,僅次於北大地理系。作爲最早的“開荒牛”,目睹着中大地院的成長,許老師自豪之情溢於言表。那是一段艱苦的日子,更是一段光輝的歲月。退休後的他,不變的仍是那份心系地院的情懷。他堅持回到地院給其他老師和學生提供指導與幫助,以期中大地理發展得更加强大。
殷殷寄語: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
一個半小時的采訪就快結束,我們隨着老師的故事,從歷史一直到了現在,臨别時,對於我們現在在母校讀書的同學,許老師更是寄予了深厚的期望:“你們正處在充滿競争和發展機會的時代,你們有更多的選擇。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誰準備了,誰就能上,誰就可以得到更大的發展;誰没有準備,機會到你面前,你只會很茫然,機會便悄悄從你身邊溜走。 而準備的核心就是提高自己的競争力,競争最關鍵的要素是你的能力,而能力指的是你的綜合素質,它的提高不單指理論,知識面的擴充,還需要人品,操行,組織能力,問題的表達能力,協調能力等的提高。現在起就開始培養自己的能力,不要怨天尤人,和人比就要比誰下的工夫多。實力越强,機遇就越多!希望同學們能把握機會,爲自己未來作好準備!”
(采訪者:曾德鍵 王曉珊)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