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加快建設,促進學院各項事業快速發展

  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自2002年成立以來,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思想,堅持以發展爲第一要務,把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作爲學院工作的重點,按照既定的發展目標和要求,扎實推進各項工作,促進學院教學科研等各項事業的快速持續發展。

  一、整合資源,優化結構,搭建服務大平臺

  學院領導班子根據高等教育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我院發展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對事關學院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了認真研究和討論,不斷補充和完善,形成以下共識:

  1、整合建院之初的人、財、物,堅持“引進優秀人才”戰略,在搆築學科梯隊、集聚創新團隊上尋找新思路、推出新舉措,開創了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1)按照“制度留人、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制度選人、制度淘汰人”的思路進行人才選撥。院學科建設的加快,帶來師資隊伍的相對緊張。本届領導班子制訂的人才引進及教師聘任制度强調:不留本院畢業生,注重“頂天”、“立地”的不同情况,即博導、教授聘任向“頂天”的學者傾斜(必須要發表高級别的文章並承擔一定級别的縱向項目),“立地”者看重其社會影響,更看重從中提煉科學問題。按這樣的制度,學院在“十五”期間引進15人:特聘教授1名(黎夏教授,杰出青年、長江學者、985二期平臺負責人);“百人計劃”5名;教授、國外學成回國博士4人;直接引進外籍學者任教國内著名大學博士、博士後 5名。

  (2)做好高層次人才推薦工作。自2005年以來,我院共有2位老師獲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爲適應學院發展不斷調整師資、辦公用房,積極主動争取資源改善實驗條件等

  (1)整合機構,調整師資,凝聚人心,加强平臺建設

  學院成立之後,對原有的6個獨立的教學、科研單位進行調整,把系、所(中心)合併,成立了4個系(城市與區域規劃系、國土資源與環境學系、水資源與環境系、遥感與地理信息工程系)、1個實驗中心(地理學實驗教學中心)、9個研究開發機構(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遥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工程應用中心、河口海岸研究所、土地研究中心、水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規劃設計研究院及廣州中大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和自然灾害研究中心),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這樣,將所有專業教師整合到統一的教學單位和科研單位,便於實施教學管理,也便於進行科研協作。機構的整合過程,實質上也是搭建平臺的過程,也是團結人心、凝聚力量的過程,爲今後的齊心協力謀學院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2) 在辦公用房上,學院采取統一調配的方法,保证每個教授一間、兩個副教授一間、三個講師一間,基本解决了教師的辦公空間難題,改變了以前老師缺乏辦公場所、難以與學生交流的情况,明顯改善了老師們的教學科研條件。

  (3) 在學院辦學條件及財力有限的情况下,積極向學校争取資源,並撥出專款,將南校區原資訊管理系約340平方米改造爲城市規劃系的3個繪圖室,在珠海校區建設300平方米的城市規劃專業繪圖與模型製作室、280平方米的水力學實驗室。學院集中160萬元的“985”項目經費在珠海校區重點建設華南濱海水循環綜合試驗基地,爲教師以及研究生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一個很好的研究平臺。學院還利用“985”項目經費一次性購買300多萬元的外文圖書。上述實驗室和平臺等的建設,有效地促進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並爲未來學院科研工作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進一步提昇辦公室效率,行政幹部、實驗室人員更好地爲教學科研服務

  作爲高校的辦公室人員,必須通過端正學習態度,不斷學習,提高效率,以適應新形勢下的新要求。面對辦公室工作事務雜、任務重的工作性質,做到“眼勤、嘴勤、手勤、腿勤”。努力做到更好的爲廣大教師、學生服務,使辦公更加便捷化、服務更加人性化、管理更加科學化。樹立辦公室的良好形象,進而充分發揮辦公室綜合管理、服務協調的職能作用。爲了促進教育與管理工作的溝通協調和更好的爲教學和科研服務,學院自籌經費爲各系配備了秘書,便於信息及時地傳遞給每位老師,並爲每位老師建立完整的教師檔案。

  學院堅持教學和科研永遠是第一位,學院的中心工作是教學和科研,無論是行政幹部還是實驗室人員,都緊緊圍遶學院的這一中心工作,想方設法爲教學科研争取資源,改善教學科研條件。行政人員從事的是輔助性的工作,行政工作必須從屬於教學和科研工作、是服務於它,這是職業的要求。

  二、完善制度,深化改革,加强交流,促進公平公正和諧

  在學校及學院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全院上下深入學習十七大報告精神,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落實“鞏固、深化、提高、發展”八字方針,堅持發展爲第一要務,積極完善制度,深化改革,爲教學科研營造良好的氛圍。

  1、建立和完善機構,成立學術委員會、聘任委員會等組織。

  爲了保证學院在學術科研、人才引進龢民主監督等方面的公正、公平、公開,學院逐步建立並完善了一系列的機構,如學術委員會、聘任委員會、學位委員會、雙代會等。這些機構的建立與完善,對於凝聚我院師資力量、公平公開公正的教師隊伍培養、培育我院學術科研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2、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更好地爲本科教學、研究生教學、科研管理提供保障

  學院成立之初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在過去七年中每項制度得到了落實,爲適應新形勢下的新要求,不斷的修改與完善各項制度。學院制度的完善,有效地激勵、引導教師專心專意地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其中嚴格的教學管理制度,更是極大的促進了本科教學。通過制度建設,使得學院的各項資源及實驗室、辦公用房等得以公平合理的分配,使得學院教學、科研等各項工作得以正常運轉,形成了干群一心,效率明顯提高。

  除了學院黨政聯席會議議事制度、財務制度、政務公開等一系列的制度外,在教師聘任方面,學院更是嚴格執行制定的人事聘任制度,尤其是建立並完善教師職稱評定“一票否决制”、統一資源分配、教學質量保障等老師們特别關心的制度。

  爲使教學工作管理有章可循,並符合學院的學科特點和具有實際的可操作性,學院制定了《本科教學工作管理細則》、《教學督導員工作細則》、《本科生導師制暫行規定》、《班主任工作細則》等一系列本科教學及相關管理的規章制度,通過這些規章制度規範了教學工作,保证了學院教學工作及其管理的順利進行。

  制定和實施了《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復試録取辦法》、《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關於博士生授予學位發表學術論文的説明》、《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博士研究生培養工作管理補充細則》、《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關於研究生發表學術論文的奬懲規定》和《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研究生奬助金評定方法(細則)》等,通過這些制度規範研究生培養的管理,激勵研究生的學習與研究,從而爲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奠定十分有益的基礎。

  學院爲了鼓勵發表高水平論文,還設立了地理學創新基金,保繼剛院長帶頭捐助10萬元,董玉祥副院長捐助8萬元,周春山副院長捐助5萬元,還有很多老師也表示要捐助。爲用好創新基金,學院制定了《科研創新基金科技論文奬勵辦法》,奬勵每年在國内外高檔次學術期刊上正式發表高水平科研論文的教師,僅2008年一年就發放科技論文奬勵金10.5萬元。這些制度與規章具有鮮明的導向作用,引導教師注重科研尤其是縱向科研項目、重要期刊學術論文,引導學院科研上檔次、上水平、促影響,較好地促進了學院的科研工作的發展。

  3、國内外學術交流頻繁,積極與國際接軌。學術交流是高校教學科研中非常重要的學術活動。幾年來,我院學術交流日漸活躍。2003年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 2 次,2004年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 4次。特别是,中國地理學會2004年度學術年會暨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在我校隆重舉行,這是中國地理學界的一次學術盛會。該次會議的成功舉行對我校地理科學的發展産生了較大影響。2005年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 4次,2006年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 3次。2006年6月在廣州廣東國際大酒店舉行的“亞洲發展中國家的水科學與水資源管理”國際會議,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日本以及香港等32個國家和地區共340人與會,是水科學界的一次盛會。會後由陳曉宏等主編出版了《國際水文科學協會紅皮書IAHS Publ》 第319期(EI源刊)。該次會議的成功舉行對我校水科學的發展産生了較大的影響。我院還承辦了“國際地理聯合會(IGU)跟踪明日的城市委員會2007年學術年會”、“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GIS理論與方法專業委員會2007年學術研討會”和“中國水利學會水資源專業委員會2007年學術研討會”。在2007年7月舉辦“遺産與旅遊”國際研討會。

  由中山大學、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和中國海外地理信息科學協會(CPGIS)聯合主辦的第16届“國際地理信息科學與技術大會暨GIS與城市環境會議”,於2008年6月28日至29日在廣州華泰賓館舉行。此外,學院與德國以科隆大學爲主的國際合作起步並全面展開。2005年我院與德國科隆大學地理系簽訂了全面合作的備忘録。先後開展了教授學術互訪、學生跨國實習(德國學生來中國和中國學生赴德國各2次,中國學生赴加拿大1次)、合作學術研究等交流工作。

  4、不斷加强黨建工作

  院黨委始終圍遶學校、學院中心工作,抓好黨的自身建設和師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爲保证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後勤保障等各項工作任務的完成,爲促進和諧校園建設和學院全面、快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1)抓好思想和組織建設,提高黨員政治素質,夯實黨建工作基礎

  黨委中心組和全體黨員組織開展了學習貫徹落實十六大和十七大會議精神;開展“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在理論學習中,院黨委按照學校黨委要求和布置,制定學習計劃,選定學習内容,結合學院工作,注重實際效果,通過有計劃、分步驟的學習教育活動,使全院黨員提高了思想理論水平,堅定了共産主義信念,在學院改革和發展中發揮自己的模範帶頭作用。

  院黨委成立以來,一直把支部的組織建設放在黨建工作的重要位置,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按照學校黨委要求,我們建立了5個教工黨支部(其中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4個,旅遊學院1個),在學生中則建立了22個黨支部(其中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17個,旅遊學院5個),基本上做到了本科生低年級按照年級建立支部,高年級按班級建立支部,研究生按照專業和班級建立支部。

  爲了加强學生黨支部建設,學院黨委每年進行一次全體學生黨支部幹部培訓會議,還專門安排每個黨支部每學期五百元的活動經費,争創最佳黨日活動。教工黨支部則根據學科特點,積極主動地開展各項活動,如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第一黨支部連續幾年開展“紅色之旅”活動,城市與區域規劃系黨支部、水資源與環境系等教工黨支部等還多次到珠海看望學生。自2005年以來,我院涌現出一批先進集體和個人,2005年院黨委被評爲先進黨委,2007年教工第 2支部(城市與區域規劃系)被評爲學校先進黨支部,董玉祥等12位教師和學生黨員被評爲學校優秀黨員,2005年劉祖發老師被評爲優秀黨支部書記。

  (2)抓好作風建設和廉正建設

  院黨委領導班子成員認真學習中央和省委、學校黨委有關改進工作作風和黨風廉正建設的文件精神,每年組織黨員參加紀律教育月活動,嚴格要求自己,改進工作作風,真正做到了正直做人、乾净做事。幾年來,學院領導班子和黨員幹部,無論是在招生、基建、設備采購等方面,還是在教師職稱聘任、學生評優評奬等方面,都没有出現過營私舞弊、貪贜枉法現象。在全院形成了黨委和行政密切配合、領導與群衆相互支持、學生和老師彼此融洽的和諧氛圍。

  3、不斷擴大民主參政議政和群衆監督制度

  2002年12月成立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分工會,現有會員101人,下設4個工會小組。工會工作是黨的群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院黨委大力支持工會,認真落實工會的職能、職權,引導全院的教職工參與學院的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民主决策的積極性,結合學院的工作,在體制上,分工會主席參加學院的黨政聯席會議和院務會議,參與學院的議事與决策;在工作内容上,通過召開“雙代會”促進院務公開、落實民主監督,使廣大教職工合法的民主權利得到保障。2003年6月順利召開第一届雙代會,審議並通過了《議事决策制度》、《全面推進院務公開工作的意見》、《本科教學管理細則》等制度;2004年在院黨委的領導下,分工會積極組織教職工認真討論教師的聘任條例,及時向學校教代會和人事部門反映教職工的修改意見,使得學院的教師聘任工作順利開展。2005年學校實行管理人員及實驗室人員聘任制,在黨委及聘任委員會的領導下,較順利地實現了各崗位的競争上崗。在工作開展期間,廣大教職工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龢民主監督得到落實,學院的改革也得到廣大教職工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而廣大教職工也從中增强了依法參與學院管理的能力。在教代會前期對學校試行的改革方案和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廣泛徵求意見,不斷修改完善,保證實施效果。2008年10月在珠海召開的學院雙代會上,學院對未來教學、科研等的發展等都進行

  了認真討論,並進一步修改完善了本科教學工作管理細則、本科生導師制暫行規定、關於研究生及進修生經費管理辦法、研究生奬助金評定方法等管理辦法。

  5、加强教學質量監控,圍遶保证教學和學生培養質量這一核心工作采取一系列教學質量監控措施。

  (1)本科生方面:首先,一直堅持學生評教,對教學工作起到了明顯的監督和促進作用。其次繼續實行教學督導員督導,對全院本科教學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和指導;再次,通過“三個一”工程的實施,院系領導直接參與本科教學質量的檢查工作,本科教學質量得到明顯提高。2005學年第二學期學校網上評教結果,學院課程教學評分必修課最高達到全校的第三名,選修課最高達到全校的第四名。2006學年第一學期教學質量評分最高評分達98分,95分以上占到20%,90分以上達60%。

  (2)研究生方面:繼續深化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圍遶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提高創新能力培養以及加强和規範管理開展了相關工作。

  2005年學院新增加了海岸海洋地理學碩、博士點,2007年增加了城市與區域規劃專業碩士點。在招生方面,嚴格按照學校研招辦的規定,規範化和信息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做到了公開和公平。考試命題、考題保密、閲卷、復試、録取、復查等各個環節都更加規範、嚴格;學位研究生生源狀况明顯改善。自2005年以來每年年均招收博士、碩士生120人。

  根據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多元化以及培養類型的變化,學院各個專業根據學科發展以及現實的需要,有針對性的進行了各個專業培養方案的修訂。在培養方案的修訂中,依據學科自身特色與優勢,參考國内外著名大學相關專業的培養方案,以保证和提高培養質量爲目標,以强調學科前沿、重視專業基礎、注重方法和技術的培養與訓練爲基本導向,在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設置中,按照加强學科基礎課程,奠定學科基礎;開設學科前沿課程,提倡研究創新;規範和完善實踐課程,强化技能培養;適當增加選修課程,突出學科特色等思路,進行了學院内各專業研究生培養方案的修訂和課程體系的改革。

  博士生培養方面,特别是人文地理學專業,爲了保证培養質量,學院嚴格把握開題關,對於準備不够充分的學生不予開題。學院嚴格把握時間進度,實行學生定期匯報,教師定期溝通。并且隨時根據培養過程中發生的問題,及時解决。制訂博士生發表論文的有關規定,重點抓博士論文的質量,博士論文送審繼續實行“雙盲”, 鼓勵研究生積極參加科研,多出文章,學院每年拿出3~4萬元進行奬勵。

  三、創新觀念,以人爲本,實現科學大發展

   1、按照現代大學理念辦學

  在近期學校發展戰略規劃中,明確了我校的總體發展戰略目標是:“立足廣東,面向全國,放眼世界,按照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辦學思路,力争到2024年建校100週年時,把我校建設成爲居於國内一流大學前列,具有國際影響的高水平大學。”黄達人校長更是反復强調了“大學是一個學術共同體”、“教授就是大學”、“善待學生”三點。學院面對經濟全球化日益加速、大學教育任務日益加重的形勢,立足現狀,弘思通遠,明確科研主要發展方向。實行專業差异發展戰略;通過機構整合凝聚人心;通過制度建設引導發展;依託人才引進建設梯隊;重點突破提昇科研水平,並積極進行學科平臺建設,奠定科研持續發展基礎。

  2、不斷加强文化建設,領導學院工會、共青團、學生會、研究生會和凝炬基金會等組織,取得了顯著成績

  以人爲本,促進師生個人全面發展,是院黨委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脚點。黨委始終堅持把尊重教師、關愛學生作爲宗旨,熱忱服務全體師生,解决廣大黨員群衆的實際問題,幫助他們成長成才,促進他們良好發展。

  (1)爲豐富教職工的業餘生活,院工會組織開展了大量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每年組織一次的教職工暑期旅遊,秋季或春季郊遊活動。積極組織教工參加學校各種活動,取得了良好成績。2005年在首届國標編隊舞比賽中獲得最佳表演奬。2006年10月份參加“中山大學第四届師生合唱、舞蹈比賽”並榮獲二等奬,11月份組織教工參加“中山大學游泳比賽”,兩位老師分别奪得100米自由泳和50米仰泳、蛙泳第一名的佳績。12月份學院工會榮獲校工會頒發的“最佳文體活動組織奬”;2007年12月份我分工會被中山大學工會授予先進職工小家榮譽稱號,6位老師獲校工會表彰。2007年5月份組隊參加中山大學2007年教職工乒乓球團體賽獲團體第三名,11月份參加中山大學2007年“迎奥運全民健身廣播操比賽”獲三等奬。2008年參加中山大學“陽光體育與奥運同行”春季環校長跑獲最佳風尚奬。通過系列活動的開展,促進了和諧校園、和諧學院的建設。

  (2)加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學生工作取得佳績

  學院成立以來,我院學生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績。較之成立以前,學風逐漸好轉,違紀明顯减少,優秀學生個人和集體不斷涌現。我院涌現出“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一個、全省優良學風標兵班兩個、全省五四紅旗團支部一個等先進集體,獲得全國、全省表彰或奬勵的個人十多人。2005年以來,我院每年均有一個學校優良學風標兵班,2007年04級經濟地理被評爲全省優良學風標兵班;院學生會( 04年、 07年)、研究生會( 06年)被評爲全校先進分會;院團委( 06年)被評爲學校優秀團委,學院學生工作情况總體保持穩定,没有出現學生意外受傷、死亡事件。

   (3)2003年,由學院黨委和行政領導班子倡議並率先捐款成立了兩個基金會。

  一個是關愛教師尤其是離退休教師的“愛心基金會”,一個是資助貧困學生的“凝炬基金會”。據不完全統計,學院成立五年多來,院黨委爲學院建立“愛心基金會”、“凝炬基金會”共獲捐款共57220元,而廣大黨員同學、教師更是踴躍捐款多達數萬元。“愛心基金會”共籌資41320元,資助4名教職工和1名貧困本科學生共13000元。“凝炬基金會”已經籌集捐款近15萬元,資助學生300多人次,基本解决我院貧困生的生活、學習困難。 我們倡導的“團結全體之愛心,相互幫助;傳遞奉獻之精神,回報社會”的“凝炬”宗旨,在高校乃至在社會産生巨大影響,受到學校領導的表彰,也受到新聞媒體的關注和熱烈宣傳,《新華網》、《信息時報》、《新快報》等都有詳細報導。

  3、關注學生,以學生爲本

  (1)堅持教學爲先理念,保证本科教學工作。學院堅持“本科教學是大學老師的立足之本,大學裏没有任何事情比本科教學更重要”。注重本科教學工作在學院的基礎地位,堅持教學與科研並重,通過一系列管理手段和措施,在人、財、物各方面保证本科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想方設法争取支持,積極改善教學條件,通過設立實習基地,改善各專業實驗室條件,較好地滿足了教學及實驗教學的需要。

  (2)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授課水平,積極支持教師申請教學項目。在每次的專業教學計劃編制中,對各專業的課程體系提出了拓寬基礎、加强應用、注重方法的課程體系改革的基本思路,積極支持和鼓勵教師申請學校的教學研究項目,取得了較突出的教學研究成果。學院於2005年主編出版第一本教學研究論文集,發表論文約50篇;“探索地理學複合型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與實踐”項目獲得廣東省教學研究成果一等奬;“地理信息系統”課程被評爲廣東省高校精品課程。2006年有四本教材入選“十一五”國家級教材規劃,3門課程進入學校第二批本科雙語教學課程建設項目立項,城市規劃專業學生獲實踐活動二等奬。

  (3)人才培養特色

  寬基礎:專業以理科爲基礎,逐漸發展爲理科、工科、文科相結合的多樣化專業。

  地理學在學科分類上屬於理科,地理學專業是理科專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是以自然科學爲基礎研究人文現象;城市規劃專業、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是工科專業。基於此,專業訓練必須多學科交叉、滲透和綜合,培養基礎寬廣深厚人才。

  重實踐、强應用:室内與室外相結合:地理學的一個特點就是野外考察與規劃實踐。每一個專業都有野外考察或者規劃實踐鍛煉。學院組織了甘肅河西走廊考察、德國考察、瑞士考察,獲益匪淺。

  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學生直接參加教師的科研項目,使理論知識適時與實際應用相結合。這方面事例甚多,既使教師科研任務得以順利完成,也鍛煉和提高學生科研能力。

  國際化的視野:2005年9月,由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薛德昇、周素紅、袁媛3位老師,德國科隆大學地理系Diterich Soyez教授,Christian Schulz博士帶領的中山大學15位本科生和研究生赴德國進行綜合實習,以城市地理學、區域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爲主題,考察了柏林、波恩、科隆、沃爾夫斯堡、多特蒙德等城市和萊茵-魯爾區域。僅2006年,我院就有8名本科畢業生到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哈佛大學、MIT等國際著名大學攻讀研究生。2008年9月起,學院與德國科隆大學地理系雙方聯合申請的DAAD機搆合作項目(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program)開始啓動,2008及2009學年度,共有4名教師與數十名學生赴德國參加互换培養。通過這些對外教學交流,使師生開闊眼界,增廣見聞,拓寬交流網絡,效益非常明顯。這種國際性教學交流活動,現正進一步擴展和深入,其效果當可預期。

  回首過去的七年,盡管學院的發展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未來的路還很長,學院力争在如下幾個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1)在學科建設上,争取把我院地理學一級學科建設成國家重點學科;繼續多方籌集資金,使“中山大學地理學創新發展基金”更好地支持學科創新;(2)在科研上,應進一步凝煉研究方向,集中研究力量,争取將”廣東省城市化與環境演變空間信息實驗室”成功申報爲廣東省重點實驗室;整合學科優勢,進一步加强承擔國家重大或重點項目、杰出青年基金等縱向課題的能力;加大横向合作,力争承擔更大的有顯示度的研究項目,擴大學院的影響力;在研究成果、獲奬方面,應有新的突破;(3)在人才建設上,要進一步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提高教師教學科研水平。(4)在教學上,要在促進通識教育、强化低年級學生專業基礎、完善一年級實現導師制、三年級結束時確定畢業論文導師等方面,做出進一步的突破,進一步提高教師的職業精神,加强本科教學;(5)在學生培養上,應努力提高學生培養水平,改變部分碩士論文水平下滑的局面,特别關注博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力争實現百篇優秀博士論文零的突破。

  (張元勛 劉祖發 游燕)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