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自然灾害研究中心成立於1992年,爲直屬學校一級研究中心,掛靠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現任中心主任爲中山大學校長助理、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院長保繼剛教授。
中心整合全校優質科研資源,主要從事自然灾害監測預警、預測預報、風險評估、灾害防禦和應急管理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現有三個科技團隊和一個技術支撑平臺,包括水灾害防禦與應急管理科技團隊、氣象灾害預警預報科技團隊、地質灾害監測及風險管理科技團隊、基於GIS遥感的自然灾害研究與開發支撑平臺,中心還擁有水灾害與水利信息化聯合實驗室和中小尺度暴雨實驗室。
中心自成立以來,承擔了一批國家和省部級研究課題以及爲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項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其中在新一代流域洪水預報方法及關鍵技術、泥石流危險度和風險評價、華南地區臺風數值模擬等方面達到國内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開發的廣州市三防决策支持系統、東莞市内澇監測預警系統、惠州市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等在實際應用中發揮了較大作用,已成爲華南地區自然灾害教學、研究、諮詢與系統開發的重要力量。
一、水灾害防禦與應急管理科技團隊
水灾害防禦與應急管理科技團隊主要從事與水相關的灾害,包括洪水、乾旱、臺風、水質灾害的監測、預警、預報、防禦及應急管理的理論研究、技術創新及水利信息系統的開發工作,團隊負責人爲陳洋波教授。
該團隊以中山大學自然灾害研究中心水灾害與水利信息化聯合實驗室爲依託,形成了一個較爲穩定的研究團隊和特色研究方向。近年來,承擔了包括科技部國際合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在内的各類科研項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了以基於3S技術的水信息平臺爲支撑、以水灾害預警預報爲核心、具有我校及南方特色的研究方向。在新一代流域洪水預報方法及其關鍵技術、水利信息系統開發、水庫優化調度等領域已達國際國内先進水平。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 流域及城市洪澇灾害預警預報技術與方法
> 流域及城市水灾害防治體系、風險管理及政策措施
> 水、旱、風灾防禦决策支持系統設計與開發
> 水庫優化調度(洪水調度、興利調度、生態調度)
> 水環境灾害的監測預警方法及系統設計與開發
> 水信息技術研究與水利信息系統開發
> 灾害事故的人文學理論
二、地質灾害監測及風險管理科技團隊
地質灾害監測及風險管理科技團隊依托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國土資源系的教師及其研究設備開展教學和研究,團隊負責人爲劉希林教授。
該團隊研究人員承擔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在内的各類科研項目20多項,初步形成了以泥石流的形成、運動和成灾機理研究爲基礎,以泥石流運動模型爲支撑,潜在泥石流和滑坡的判識指標,泥石流滑坡的灾害風險分析與風險管理方法爲核心的特色研究方向,在泥石流危險度風險評價研究方面已達到國内先進水平,爲國家山區可持續發展和重大工程安全保障提供了科學决策依據和技術支持。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地質灾害的成因及其機理研究;
> 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監測預警技術及方法
> 地質灾害的綜合防治體系及政策措施
> 地貌灾害過程及評估和預測
> 環境灾害與風險評價
三、氣象灾害預警預報科技團隊
氣象灾害預警預報科技團隊主要由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大氣科學系中小尺度暴雨實驗室和應用氣象教研室部分老師組成,團隊負責人爲林文實副教授。
該團隊對華南暴雨、南海臺風、江南暴雨、華北暴雪、華南霧害、城市大風等灾害性天氣均有較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以MM5中尺度數值模式對各種灾害性天氣進行模擬研究的特色研究方向。該團隊依託的中小尺度暴雨實驗室是中山大學“九五”期間211工程建設項目,擁有一套由SGI O2科學計算工作站和十多臺微機組成的並行運算系統,長期運行着華南數值天氣模式。該實驗室正在使用的可用於灾害性天氣數值模擬的模式有MM5、WRF、GRAPES、ARPS等,所用資料有ECMWF和NCEP再分析資料。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發生各種灾害的天氣氣候背景分析;
> 華南暴雨、南海臺風、江南暴雨、華北暴雪、華南霧害、城市大風等灾害性天氣方面和灰霾等環境灾害的發生發展的機理機制研究;
> 大氣模式和流域水文模式的耦合模型(與水灾害方向合作);
> 城市氣象灾害;
> 雷電灾害的研究,防雷工程的設計;
> 臺風灾害及其灾害鏈;(與水灾害和地質灾害方向合作)
(陳洋波)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