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後簡稱中心)是中山大學爲了適應快速發展的中國旅遊業對旅遊科研及教學的需求於2000年成立的專門科研機構。中心旨在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積極學習與借鑒國際旅遊發展的成功經驗、消化吸收國際旅遊研究最新成果的前提下,深入探討中國旅遊發展的自身規律,並以之指導旅遊規劃與管理的實踐,力求在推動國内旅遊研究和旅遊規劃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中心目前是中國地理學會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的掛靠單位。
一、科學研究
中心自成立以來,致力於搭建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平臺,以期爲中國旅遊學術研究的提昇和旅遊研究人才的成長做出積極貢獻。結合旅遊碩博士培養,倡導和踐行學術規範化理念,促使中心學術研究在規範、水準、内容等領域逐漸與國際接軌。通過帶領與指導碩博士的研究,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爲旅遊地理研究作出突出的知識貢獻。此外,積極藉助旅遊規劃實踐工作所提供的研究可進入性,對中國諸多典型旅遊案例地進行長期跟踪研究。在實踐中提昇的理論反過來又成爲進一步指導旅遊實踐工作的理論基石。從理論到實踐,又從實踐到理論的研究範式成爲中山大學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一直秉承和堅持的學術道路。
(一)倡導學術規範,提昇研究水平
事實上,中心成立之初正是中國旅遊研究和旅遊地理研究問題凸顯的時候,面臨的嚴峻現狀爲:理論和研究方法薄弱;規劃與研究不分;學術圈盛行課題意識而非問題意識,多年來形成了以服務於國民經濟建設爲科研的主攻方向,旅遊地理學的應用價值被片面夸大;科研資源嚴重依賴旅遊規劃等實踐應用研究,基礎研究不足,學科獨立性和認同度差;研究内容範圍狹窄等一系列問題。中心領導意識到必須重視學術的規範化,强調只有建立在研究過程規範、成果表達規範、學術評價規範的基礎之上的研究才有助於學術貢獻和知識增長。爲了調動研究者和學生自覺開展規範化學術研究的積極性,中心建立了學位論文評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建設,把對學術規範化的倡導轉化爲實實在在可循依的規章制度加以推動。此外,中心還通過内部的學術討論和外部的學術交流營造濃厚的尊崇規範、强調規範、實踐規範的學術氛圍,最終使規範化的學術研究成爲一種自覺行爲。經過近10年的倡導與踐行,中心的學術規範研究理念已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同,中心的老師和學生也在旅遊研究領域做出了突出的成績。中心主任保繼剛教授於2001年 成爲中國首位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the study of Tourism(國際旅遊研究院)成員(Fellow),2005年被世界旅遊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聘爲專家委員會委員(2005-)。中心研究人員先後獲得了12項國家自然基金、2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3項國家旅遊局科研項目;畢業於中心的博士戴光全、劉俊、左冰及訪問學者及碩士唐雪瓊也分别獲得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1項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見附件二)。中心研究人員及中心校友出版專著10本,譯著1本,論文集1本,會議論文集5本,旅遊規劃案例及研究6本,教材2本,共計發表科研論文369篇。
(二)開闢前沿領域,引領研究方向
在密切關注國際學術前沿領域和借鑒其他學科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在中心所倡導的關注問題、關注前沿的濃郁學術氛圍引領下和所搭建的研究平臺支持下,中心各位研究人員深入剖析中國旅遊發展的現狀與問題,敏鋭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課題,例如社區旅遊、事件旅遊、旅遊影響、城市旅遊、遺産旅遊、會展旅遊、鄉村旅遊、温泉旅遊等。通過指導博、碩士生的學位論文,將這些研究課題發展爲受人關注、成果斐然的研究領域,例如:
2001年,博士生孫九霞開展社區旅遊研究,開闢了中國社區旅遊的新領域;
2001年,博士生戴光全,2003年博士生羅秋菊開展了事件旅遊和會展旅遊的研究,開始了以中國本土案例爲基礎和對會展業發展規律的研究進程。
2001年,博士生張朝枝對遺産旅遊進行研究,開始了中國遺産旅遊研究中問題産生的制度研究;
1999年,碩士生古詩韵,2001年博士生甘萌雨,開始了舊城區遊憩商業區和城市RBD的研究,將國外城市研究的理論引入城市旅遊;
2002-2005年,博士生邱繼勤、車震宇、張驍鳴、左冰等,分别對旅遊小企業、旅遊與村落形態、旅遊對鄉村經濟發展、旅遊投資等進行研究,將旅遊影響研究引向更加深入的階段;
2002,年,博士生巨鵬,2007年博士生李鵬對温泉旅遊進行研究,將温泉旅遊研究從資源開發引入背後深層次的公共資源政府治理的階段。
2006年,碩士生唐雪瓊,2008年碩士生魏雷對旅遊發展中女性地位和男性地位,以及旅遊對雲南少數民族的社會文化影響研究進行探討,拓展了女性主義地理學視野下旅遊研究中的性别探討。
(三)注重理論貢獻,豐富知識成果
創新是中心始終堅持的根本研究目的,並强調研究就要對人類知識的增加有所貢獻。在這一方向指引下,中心各位研究人員懷抱深深的“問題意識”,以深入洞察實際問題并發現具有理論意義的學術問題爲研究目標,借鑒管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理論成果,在主題公園、社區旅遊、事件旅遊、城市旅遊、遺産旅遊、旅遊影響、會展旅遊等衆多領域做出了寶貴的知識貢獻。這些領域的知識貢獻摘要如下:
1. 主題公園:以深圳華僑城主題公園爲案例,深入揭示出主題公園的發展受主客觀因素兩個方面的影響。作爲高投入、高門票爲特點的主題公園,客源市場和交通條件以及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城市旅遊感知形象和主題公園的空間集聚和競争、投資者的决策行爲和政府的决策行爲共同搆成了影響其成功與否的六大主客觀條件,缺少其中任何一個都不能成功。此外,還對中國主題公園整體發展的幾大弊病——政府行爲濃重、將奢侈品當作一般消費品、投資類似賭博等問題也進行了深入揭示。
2. 社區旅遊:在中國不同地區案例調查的基礎上,結合西方學者的案例材料,揭示出中國和西方社區參與旅遊發展在社會意義、所追求的利益點、參與各方的主動性、參與方力量對比以及參與的發展階段等方面均存在不同,以及這種差异背後深層的社會文化原因。提出社區增權是目的地獲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闡明僅將社區參與作爲經濟和技術過程而非政治過程是當前社區參與旅遊發展在實踐中不能取得真正進步的原因,提出個人增權應先於社區增權。
3. 事件旅遊及會展旅遊:事件旅遊方面,通過對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的深入研究,發現事件活動的影響和效應具有時間衰减特點。昆明世博會的影響力具有强烈的旅遊和經濟目的導向、明顯的主題導向和突出的多元化、綜合性特點;影響力空間分佈呈現不連續的面狀延展與點狀分散結合的特點;對微觀和個體、宏觀和總體的影響有區域差异;事件影響的效應的時間分佈先昇後降、舉辦期間的即時影響和效應最爲明顯,短期效應大於長期效應等等。以上差异包含了中國重大事件活動與西方重大事件活動的差异和不同特點。會展旅遊方面則以東莞爲案例,研究展覽會選題定位及運作模式。展覽會的選題定位是展覽會步入良性循環發展軌道的保证,是主辦方有效組織參展商和專業觀衆的前提;把握參展商的行爲特徵,處理各利益相關者關系是招展的有效運作模式;把握專業觀衆的行爲特徵,重視專業觀衆的組織工作室觀衆組織的有效運作模式;主辦方、參展商、專業觀衆相互匹配關系是展覽會良性循環的充要條件。
4. 城市旅遊:從城市旅遊的供給角度入手,研究了廣州、蘇州、昆明等城市的遊憩商業區、城市遊憩結構、環城遊憩帶、事件旅遊影響等;從城市旅遊的需求角度入手,研究了桂林、肇慶、廣東省各城市的客源市場空間結構、城市度假潜在市場、居民潜在出遊力等;綜合兩個角度的深入研究和案例探討,總結了國内城市旅遊目的地的結構與功能、發展動力機制、城市旅遊競争力、旅遊地生命週期、社會經濟影響等重要規律,基本建立起可供後續研究借鑒的完整的概念框架和理論體系。
5. 遺産旅遊:通過對世界自然遺産地武陵源的深入研究發現對於世界遺産地這類特殊公共資源的政府治理,資源處置權的非排他性與制度性監督缺位導致“政府失靈”或“公地悲劇”,也導致了世界遺産地武陵源政府治理的低效。現行世界自然遺産武陵源的管理體制是政府以發展經濟爲目的的强制性制度變遷的結果,這種制度造成了宣傳促銷、招商引資、景區景點基礎建設等政策激勵,這些政策與行爲最終導致了世界遺産武陵源政府治理失靈。
6. 旅遊影響:對國内旅遊經濟運行機制與區域影響模式的如下重要課題進行了研究:1)旅遊小企業的經營與發展問題;2)旅遊對目的地的經濟影響問題;3)旅遊開發對植被的影響;4)旅遊發展對居民學習語言的影響;5)旅遊國民收入分配問題;6)旅遊國債投資績效評估問題;7)旅遊開發背景下的文化變遷;8)旅遊開發對傳統村落形態的影響;9)旅遊開發對傳統村落社區的社會經濟影響;10)旅遊開發對男女社會地位的影響等。對小企業的運行機制的研究表明旅遊小企業對於旅遊目的地經濟發展、社會文化變遷、幫助當地就業方面有着重要的促進作用。對旅遊國債投資績效評估研究揭示了國内旅遊經濟發展過程中收入分配失衡的問題,對投資驅動型增長方式進行了剖析和反思;發現並剖析了旅遊投資中的制度性機會主義的現象及其産生原因。以麗江納西文化爲案例的研究發現旅遊開發背景下的文化變遷是一個多因、多向的互動過程。根據旅遊影響下傳統村落的形態變化的前後差异發現了漸變型、穩定型、突變型和恢復型四種村落形態變化類型以及各自變化的特徵。對西遞如何將社會經濟發展與旅遊要素緊密結合的路徑依賴分析表明,通過將鄉村的空間、觀念和社會關聯等内外部條件的固化、强化、硬化等機制將鄉村社區的社會經濟引入特定的發展路徑。通過旅遊對男女社會地位的影響研究,發現旅遊對瀘沽湖婦女家庭權利管理者的年輕化、男性文化身份的强化等産生影響。
這些知識貢獻凝結成366篇論文和14本專著,其中《旅遊地理學》被評爲國家級精品教材。已發表的學術論文由於其可貴的知識貢獻,成爲各研究領域的奠基性或代表性學術文獻,中心成員學術成果被多次引用,有些甚至單篇引用達32次,“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1998-2009年檢索清楚地説明瞭這一點。
保繼剛,251篇,總計被引721篇次
彭 華, 98篇,總計被引146篇次
陶 偉,54篇,總計被引104篇次
孫九霞,39篇,總計被引64篇次
朱 竑,35篇,總計被引45篇次(旅遊研究類)
張朝枝,28篇,總計被引44篇次
徐紅罡,29篇,總計被引35篇次
張驍鳴,18篇,總計被引21篇次
羅秋菊, 8篇,總計被引10篇次
楊 雲, 3篇,總計被引3篇次
陳志鋼, 2篇,總計被引2篇次
專著、譯著及教材14本,主要著作如下:
1. 孫九霞. 旅遊人類學的社區旅遊與社區參與.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 邱繼勤. 旅遊小企業發展與影響研究——陽朔西街案例. 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3. 張朝枝. 旅遊與遺産保護——基於案例的理論研究.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4. 劉丹萍. 旅遊凝視——中國本土研究.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5. 車震宇. 傳統村落旅遊開發與形態變化.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6. 羅秋菊. 展覽會選題定位及運作模式研究.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7. 張朝枝. 旅遊與遺産保護——政府治理視角的理論與實证. 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6
8. 宗曉蓮. 旅遊開發與文化變遷——以雲南省麗江縣納西族文化爲例.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6
9. 戴光全. 重大事件對城市發展及城市旅遊的影響研究. 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5
10. 保繼剛等著:城市旅遊——原理·案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11. 保繼剛、楚義芳:旅遊地理學(第二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四)强調長期跟踪,積累典型案例
“長期跟踪研究”是中心所倡導的另一項研究理念,認爲只有對研究對象深入調查和長期觀測才能真正把握研究問題和對之擁有深刻見解,這也是地理學“用脚做研究”在旅遊研究中的體現。從2000年開展桂林市的旅遊規劃開始,便持續關注陽朔這樣一個傳統的農業縣在旅遊業帶動下的變遷狀况,每年都進行一次實地調研,跟踪案例地的發展變化。中心現已在陽朔、西雙版納、張家界、喀納斯、開平建立了旅遊研究基地或“博士後研究站”,中心長期對這些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的旅遊目的地跟踪研究。
二、人才培養
人才培養方面,中心自2001年開始在“旅遊管理”和“人文地理旅遊規劃”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截至2009年7月,順利通過答辯並獲得博士學位的博士27人,在讀21人。已畢業的碩士生60人,在讀36人。畢業的27名博士中,除1人在旅遊局做領導職務外,其餘26人皆在中國各高校從事旅遊教學與科研工作。他們執教立言,將中心重視學術、推崇規範的學術觀念廣泛傳播。畢業的60名碩士生主要在規劃機構、中高等院校、旅遊大型企事業等單位工作,其他行業如IT、金融、廣告、房地産、各級公務員等也有學生就職。
中心現有保繼剛、朱竑、徐紅罡3位博士生導師,每年招收6名左右的博士生;碩士生導師4位,陶偉、孫九霞、張朝枝、羅秋菊,每年招收10多名碩士研究生(博士生導師在碩士和博士兩個層次上均招生)。
(一)博士培養
已畢業27人:
2001級:孫九霞、張朝枝、戴光全、李志剛、邱繼勤、甘萌雨
2002級:潘麗麗、劉丹萍、周常春、苗學玲、巨鵬、車震宇、劉小航
2003級:羅秋菊、周玲、黄向、徐文雄、張驍鳴、劉俊
2004級:陳志鋼、楊彦鋒、楊雲、丁紹蓮
2005級:馬曉龍、林清清、左冰
2006級:葉聖濤
在讀 21人:
陳奕濱、餘意峰、黄泰、馬凌、古詩韵、李鵬、項怡嫻、朱峰、孟威、翁時秀、王亞娟、李曉莉、代姗姗、封丹、杜芳娟、劉博、錢麗蕓、李彦輝、陳鋼華、樑增賢、羅芬、曾麗
(二)碩士培養
已畢業60人:
侯靈梅、吴楚之、杜小芳、楊西、賈明明、王永海、鄭丹妮、李杰、張科、陳菲、周丹、王利偉、韓亞林、李俊鵬、劉斯静、陳慧、趙相争、蔣玉飛、蘇波濤、相陣迎、朱俊、孫曉霞、周麗君、劉曉冰、劉迎華、劉雪梅、古詩韵、敖勇、文彤、李麗梅、柳意雲、洪艷、温春陽、田美蓉、程露懸、蘇曉波、袁紅、謝暉、賈蓮蓮、鄭海燕、陳勇、陳嶼、黄琢瑋、張研、林敏慧、吴麗蓉、何然、樑薇、孫曉静、陳浩、姚冶、吴永瑩、魏雷、萬小娟、林婕、鄧路平、崔芳芳、李鵬(碩博連讀)、項怡嫻(碩博連讀)、唐雪瓊、張瑞敏。
在讀36人:
苑坤、彭麗娟、陳曉亮、周權、章倩瀅、吴悦芳、王莎、龐嘉文、馬瑶、馬濤、羅嘉琦、劉悦、林杰勇、盧慧、靳文敏、賀天慈、陳冬婕、南英、陳静復、廖仁静、倪紅思、楊昀、劉暢、張倩帆、蔣運華、孫文静、劉治華、倪明、王花妮、張倩、史甜甜、周志炫、游旺、鄧曾、童娟娟、盧相雨。
(三)訪問學者及博士後
中心先後接受了來自全國各個高校的訪問學者和進修教師20人,博士後1人,課程進修者2人。這些學者回到各自單位後在學術研究方面取得了較大成績。唐雪瓊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她在中心訪學期間確立的“女性地理學”研究方向的基礎上結合所在地旅遊發展實際,先後有兩項研究“旅遊對雲南世居少數民族地區社會文化影響研究——基於女性地理學視角”和“社會轉型與女權文化演進:旅遊發展對雲南世居少數民族婦女地位和社會角色變遷影響研究”分别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立項並資助。
訪問學者和進修教師19:張建麗、曹詩圖、李雲芳、樑錦梅、禹真、許凌、賀輝揚、韋復生、尹曉穎、唐雪瓊、楊阿莉、李炳昌、馬藝芳、廖勤、範雪蓉、楊柳、高風、陸軍、王仕蓮。
博士後:宗曉蓮
交流及課程進修2人:龍江智、馬有明
(四)國際交流
交流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環節,中心自成立以來以訪問學者、聯合培養、短期進修、攻讀學位等多種方式先後派出20多名教師和研究生赴國外著名學府深造。還有孫九霞、張朝枝、羅秋菊等多位老師前往法國、德國等做短期訪問。
1.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黄向、黄泰、孟威、左冰,師從Geffery Wall教授;
2. 加拿大卡爾加裏大學:林清清,師從Donald Getz教授;
3. 德國科隆大學、德國西海岸應用科技大學:項怡嫻,陳菲、王永海、代姗姗、張科、李杰、周丹、龐嘉文,師從Wolfgang Arlt博士;
4.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張驍鳴、餘意峰,師從Roy Ballanty教授;
5. 新西蘭懷卡托大學:馬曉龍,師從Chris Ryan教授;
6. 香港理工大學酒店與旅遊業管理學院:張驍鳴;
7. 日本立教大學:張朝枝、楊西、張科;
8.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鄭丹妮、馬瑶攻讀碩士學位;
9. 荷蘭烏特勒支大學:封丹,師從Bart Wissink博士
中心積極鼓勵、支持老師和學生參加學術會議,近3年來中山大學旅遊研究團隊多次應邀參加了國内外衆多的學術會議和各種學術交流活動(見附六)。
除了鼓勵、選派教師和研究生赴國外交流與學習之外,中心還積極邀請世界各地知名旅遊學者前來舉辦講座和學術研討,近3年來先後有多位世界知名專家到訪中心並與中心師生進行學術交流。以下是近3年來中心邀請的專家的不完全統計:
1. 2009年5月22日,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Alan A. Lew在地理學院301室爲中心師生作題爲“Existential Tourism-The Overseas Chinese Experience”的講座。
2. 2008年11月30日,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地理學院教授Geoffery Wall訪問中心並與中心師生進行座談。
3. 2008年3月17日,日本立教大學安島教授在中心舉辦主題爲“旅遊景觀的記號論”的講座。
4. 2007年5月30日,加拿大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Saint John的研究員Wenmei Li應邀在中心做專題講座“實踐與反思--中西方文化視角看旅遊規劃”。
5. 2007年5月18日Andrew Englen教授在中心做題爲“旅遊小企業”的講座,並與師生座談。
6. 2007年3月12日,美國普渡大學蔡利平教授訪問中山大學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
7. 2006年12月18日,新加坡國立大學地理系Wong Pah Pah 教授在旅遊中心會議室就濱海旅遊問題進行了精彩的演講。
8. 2006年11月20日,北京大學王恩涌教授訪問中大並受聘中心學術顧問。
9. 2006年11月25日,世界旅遊組織(WTO)亞太部主任徐京先生被聘爲中心學術顧問。
三、獲奬
1. 保繼剛、孫九霞論文《社區參與旅遊發展的中西差异》2008年獲中國地理學會吴傳鈞優秀人文地理論文一等奬
2. 彭華(第一完成人)、保繼剛(第三完成人)完成的《丹霞山丹霞地貌風景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項目2007年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奬科技進步二等奬
3. 保繼剛2004年獲南粤優秀教師奬
4. 保繼剛主持編著的《 旅遊地理學》(修訂版)教材 2002年獲教育部優秀教材二等奬
5. 陳傳康優秀旅遊地理學術論文奬
i. 1997年.保繼剛.主題公園發展的影響因素系統分析
ii. 1998年.李貞,保繼剛,覃朝鋒.旅遊開發對丹霞山植被的影響研究
iii. 2000.年. 彭華. 城市旅遊發展動力系統初步探討
iv. 2002年.戴光全,吴必虎.TPC及DLC理論在旅遊産品再開發中的應用—昆明市案例研究
v. 2005年.朱竑,吴旗韜.中國省際及主要旅遊城市旅遊規模
vi. SUN JIUXIA(孫九霞),BAO JIGANG(保繼剛). Anthropological Tourism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Study of Dai Village in Xishuangbanna.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6. 《人文地理》100期優秀論文
i. 保繼剛 旅遊地理學的研究核心 1992年第2期
ii. 徐紅罡 城市旅遊與城市發展的動態模式探討 2005年第1期
iii. 朱竑,封丹,王彬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化地理研究的新趨勢 2008年第2期
三、社會服務
(一)旅遊規劃(86項)
中心是國家旅遊局首批9家旅遊規劃甲級資質單位之一。自中心成立以來,已成功完成了湖北省、湖南省兩個省級規劃;中國著名旅遊城市暨三個旅遊計劃單列市——桂林市、黄山市、蘇州市的規劃;廣東及全國著名旅遊城市(地)西雙版納、韶關市、珠海市、贛州市、惠州市、張家界市、肇慶市、東莞市等城市的規劃;著名景區丹霞山陽元石景區、新疆喀納斯景區、陽朔遇龍河景區等景區規劃;跨區域的國家西部旅遊投資規劃和國家旅遊局大香格裏拉旅遊區規劃等重要區域的旅遊規劃項目86項(附件四)。上述規劃不僅獲得委托方的高度認可,而其在各規劃地實際旅遊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心也因此建立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力,並逐漸摸索出一條在“規劃中發現問題、用研究提昇理論”的“實踐與理論互動前行”的發展道路。
(二)學術會議及研討班
中心從1999年開始連續每兩年舉辦一次國際研討會,至今已舉辦6届,出版會議論文集5本,最近的第六次研討會於2009年7月11-13日在桂林陽朔順利舉行。會議完全按照國際慣例舉辦,已成爲展示中國旅遊研究最新成果、促進學術交流的平臺,成爲中國旅遊學術的品牌會議。通過會議,增强了國内外同行的廣泛溝通,加深了中外學者的學術對話,開闊了國内外學者的學術視野,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旅遊研究的發展。中山大學還於2000年舉辦了“旅遊發展、旅遊規劃及旅遊地理理論與方法”高級研討班,爲中國旅遊地理、旅遊規劃的進一步發展培育人才;還於2009年承辦了第三届全球節事大會暨第三届中國會展教育年會。
1. 城市旅遊國際旅遊研討會(1999年7月13-16日,珠海)
會議由中國地理學會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和珠海市旅遊局聯合主辦,會議的主題是探討城市旅遊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城市發展規劃與城市旅遊的關系、城市旅遊的可持續發展以及21世紀的中國城市旅遊發展等問題。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的110名國内外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圍遶城市旅遊的理論和方法、城市旅遊的市場和消費者行爲等專題進行分組討論,會後出版論文集《城市旅遊的理論與實踐》。
2. 發展中國家旅遊規劃與管理國際研討會(2001年11月11-14日,桂林)
會議由桂林市人民政府、中山大學、中國地理學會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國際地理聯合會旅遊、休閒和全球變化專業組主辦,桂林市旅遊局、中山大學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國際地理聯合會旅遊、休閒和全球變化專業組承辦,桂林工學院、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協辦的一個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意大利、德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馬來西亞、中國香港等14個國家和地區的37名海外學者,130多名國内學者參加了會議。會議共收到120多篇論文,24組分組討論會分别以旅遊規劃、旅遊管理、城市旅遊、旅遊與環境保護、旅遊者行爲研究等爲主題進行研討,會後出版了論文集《發展中國家旅遊規劃與管理》。
3. 事件旅遊及旅遊目的地建設管理國際研討會(2003年11月28-30日,宜昌)
會議由湖北省旅遊局、宜昌市人民政府、中山大學、中國地理學會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國際地理聯合會旅遊遊憩運動專業委員會主辦。會議圍遶事件旅遊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時間旅遊的經濟、社會和形象影響,事件旅遊的開發與管理,目的地建設管理論和管理模式,目的地旅遊競争力和區域經和研究等問題展開探討,并且特别把三峽旅遊和宜昌目的地建設管理作爲專題研究。在受SARS的影響的情况下本次會議仍然有來自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亞、新西蘭、馬來西亞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24名外國專家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同濟大學等50所高校、科研機構的學者共計100餘人參加了會議。會議分别就SARS事件對中國的旅遊影響、三峽工程的旅遊影響、新加坡會展業的經驗教訓、城市旅遊目的地的增長機制、湖北“發現之窗”國際旅遊營銷策劃等五個緊扣研討會主題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大會主題發言。會後出版了論文集《事件旅遊及旅遊目的地建設管理》。
4. 邊境旅遊與社區旅遊國際研討會(2005年7月6-9日,雲南西雙版納)
會議由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中山大學、中國地理學會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國際地理聯合會旅遊遊憩運動專業委員會主辦,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旅遊局、中山大學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承辦。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德國、挪威、荷蘭、西班牙、波蘭、以色列、新加坡、韓國、日本等14個國家和地區的45名海外學者與來自南京大學、中山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厦門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等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共計140多名國内學者參加了會議。大會舉行了兩場主題發言,分爲20組圍遶着邊境旅遊區域合作、邊境旅遊開發與規劃、跨境旅遊發展、傳統村落與社區旅遊、主客關系管理、少數民族地區旅遊發展、城市社區旅遊等主題進行探討,并且特别把西雙版納的邊境和社區旅遊作爲專題研究,會後出版了論文集《社區旅遊與邊境旅遊》。
5. 遺産與旅遊國際研討會(2007年7月7-10日,中山大學)
會議由中山大學、中國地理學會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國際地理聯合會旅遊遊憩運動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山大學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承辦。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德國、挪威、法國、以色列、立陶宛、泰國、印度、馬來西亞、柬埔寨以及中國香港、澳門和臺灣等19個國家和地區的43名海外學者與來自中山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蘭州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90多名國内學者共計140餘人參加了會議。100多篇中外論文、21個小組分别圍遶着旅遊與文化遺産管理、旅遊與自然遺産管理、遺産旅遊者和遺産旅遊理論等主題進行探討,并且把廣東的丹霞山、鼎湖山和開平碉樓作爲專題研究。會後出版了論文集《遺産旅遊:理論與實踐》。
6. 可持續與可替代性旅遊國際研討會(2009年7月11-13日,桂林陽朔)
會議由中山大學、國際地理聯合會旅遊、休閒及全球變化專業委員會、中國地理學會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桂林市旅遊局、美國北亞利桑那州大學主辦,廣西自治區旅遊局、桂林市旅遊局、陽朔縣人民政府、北亞利桑那州大學地理規劃與遊憩系、中山大學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承辦。來自美國、日本、奥地利、挪威等14個國家和地區的28位海外學者與來自中山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56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近200名國内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除主題發言外,大會還安排了十四場專題會議,使與會者圍遶可持續旅遊、可替代性旅遊、社區旅遊、旅遊影響等主題展開全面而深入的思想碰撞。在多場小組會議中,來自國内外知名大學、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及學生代表共同交流了120多篇中外論文。本次會議與前幾次不同的是在大會閉幕式中保繼剛教授和Alan Lew教授代表所有與會嘉賓宣讀了《陽朔宣言》。
7. 旅遊發展、旅遊規劃及旅遊地理理論與方法高級研討班(2000年9月29日-10月7日,中山大學)
研討會由中國地理學會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山大學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承辦,旨在提高我國旅遊研究與實踐水平、掌握國外旅遊研究動態與趨勢、加强國内外交流。來自國内27家單位的58名代表參加了這次研討班。這次高級研討班的授課老師陣容强大,研討内容廣泛,參與研討班的學員代表具有廣泛性。研討班的舉辦有利於國内如火如荼進行的各級旅遊地的旅遊規劃實踐,以及旅遊理論研究的向前發展,對推動我國旅遊研究主題與國外主流研究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也産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8. 第三届全球節事大會暨第三届中國會展教育年會(2009年11月17日-19日,中山大學)
該年會由中國中山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中國國際貿易學會聯合主辦,中山大學旅遊學院與中山大學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旅遊學院、中國國際貿易學會會展專業委員會作爲承辦機構。本次會議共吸引了來自中國、香港、澳門、韓國、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的93名學者和研究生,國際與會者占三分之一。國内代表主要來自廣州、北京、上海等會展業和會展教育較爲發達的城市。除主題發言外,大會還安排了兩場全體會議、十場小組會議,使與會者就領域内的重大問題、熱點問題、前沿問題展開全面而深入的思想碰撞。
已出版會議論文集5本:
1. 保繼剛,潘興連,Geoffery Wall. 城市旅遊的理論與實踐. “城市旅遊國際旅遊研討會”會議論文集.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1
2. 保繼剛,鐘新民,劉德玲主編. 發展中國家旅遊規劃與管理.“發展中國家旅遊規劃與管理國際研討會(桂林)”會議論文集.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3
3. 徐紅罡,Alan A. Lew主編.事件旅遊及旅遊目的地建設管理.“事件旅遊及旅遊目的地建設管理國際研討會(宜昌)”. 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4
4. 保繼剛,徐紅罡,Alan A. Lew主編. 社區旅遊與邊境旅遊. “社區旅遊與邊境旅遊國際研討會(西雙版納)”會議論文集. 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6
5. 保繼剛,徐紅罡,Alan A. Lew主編. 遺産旅遊:理論與實踐.“遺産旅遊國際研討會(廣州)”會議論文集. 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9
(三)旅遊論壇
作爲廣東旅遊文化節的一項主要活動,中心先後兩次承辦了廣東旅遊論壇。兩次論壇的舉辦,不僅搭建了政府、學界與實業界的溝通與聯繫的平臺,促進中國旅遊業尤其是廣東旅遊業的更好發展,而且極大地擴大了中心在旅遊界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對研究成果更好地推向社會起到了積極作用。中心還與張家界市武陵源區旅遊局、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旅遊局聯合舉辦了第一届“中國大學生世界遺産保護論壇”。
1. 旅遊産業化國際論壇(2005年11月28日,中山大學懷士堂)
該論壇由國家旅遊局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中山大學和廣東省旅遊局聯合承辦。該論壇是爲了進一步借鑒國外發達國家和地區旅遊産業發展經驗,促進中國旅遊産業化發展進程,實施旅遊强國戰略,探討中國不同發展區域實施旅遊産業化的模式而舉辦的。廣東各地旅遊局和旅遊企業的代表50多人,20所國内旅遊院校的50多位專家和學者,中山大學的師生代表,及美國、法國等6個國家駐穗領事館的領事及文化參贊,共380人參加了論壇。
2. 廣東開放論壇––現代旅遊業合作與發展(2008年11月28日,廣州麗絲卡爾頓酒店)
廣東開放論壇是爲了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由廣東省政府主辦,中山大學與廣東省旅遊局和鳳凰衛視·鳳凰週刊聯合承辦。論壇旨在回顧歷史、總結經驗,促進廣東旅遊新一輪大發展,推動旅遊産業結構調整和轉型昇級。該論壇是截止達目前規格最高的一次旅遊論壇,廣東省省長黄華華、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世界旅遊組織秘書長佛朗西斯科·弗蘭克裏等出席了論壇。廣東各省直單位領導、21個地級市領導和旅遊局局長、旅遊企業的代表、全國11個相關省市分管旅遊的領導、港澳旅遊部門代表、30所國内旅遊院校專家、學者、21家媒體的代表、中山大學的師生代表及美國、法國等11個國家駐穗領事館的領事及文化參贊,共421人參加了論壇。
3. 中國大學生世界遺産保護論壇(2009年12月28日,張家界市武陵源區)
論壇由湖南省張家界市武陵源區人民政府、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和中國武陵源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共同主辦,湖南張家界市武陵源區旅遊局、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旅遊局、中山大學旅遊學院及旅遊中心承辦,由東南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吉首大學協辦,並有南京大學、上海師範大學等國内知名高校的參與。本次論壇共分爲網絡分會場、高校分會場、和世界遺産地張家界武陵源總會場三部分,收到了180份符合規範的世界遺産保護提案。
(四)學術及社會兼職
中心所取得的突出學術成就與其强烈的社會責任是分不開的。也正因爲如此而被學術界及社會各界廣泛認可,多位學有專長的研究人員被多家學術及政府和社會機構聘任。以下是主要研究者的社會兼職情况:
保繼剛教授的學術及社會兼職情况
1. 世界旅遊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學術委員會委員(2005-)
2. 2001年 成爲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the study of Tourism 會員
3. 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2004-)
4. 中國地理學會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1998-)
5. 全國旅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
6. 中國旅遊研究院學術顧問
7. 東南大學兼職教授(1998-)
8. 華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2009-)
9. 廣州大學兼職教授(2009-)
10. 雲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11. 海南大學客座教授
12. 西南林學院客座教授(2004-)
13. 新疆師範大學兼職教授(2005-)
14. 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客座教授
15. 中國旅遊學術論壇主席(2001-2003)
16. 廣東地理學會理事長(2002-2005)
17. 青海省人民政府顧問
18. 陝西省人民政府旅遊高級顧問(2009-)
19. 山東省旅遊跼顧問
20. 桂林旅遊學會顧問(2005-)
21. 無錫市城市規劃建設專家諮詢委員會諮詢專家(2005-)
22. 無錫市園林發展諮詢顧問(2005-)
23. 黄山市黟縣人民政府高級顧問(2004-)
24. 《人文地理》副主編
25. 《地理研究》編委
26. 《熱帶地理》編委
27. 《規劃師》編委
28. 《經濟地理》編委
29. 《風景園林》編委
30. 《Tourism Geographies》顧問編委
31.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編委
32. 《China Tourism Research》中國區域編輯
朱竑教授的學術及社會兼職情况
中國地理學會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廣東地理學會歷史與文化主任委員
《地理研究》編委
《旅遊學刊》特約學術委員
附件一:中心大事記
1. 2000年,中山大學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成立。
2. 2000年,承擔東莞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這是中心成立以來承擔的第一項旅遊規劃編制任務。
3. 2000年,中心投標成功,承擔中國旅遊計劃單列市蘇州市的旅遊規劃編制任務,這是中心繼1999年承擔桂林的旅遊規劃後再次成爲中國旅遊計劃單列市的規劃編制單位。
4. 2001年 中心主任保繼剛教授成爲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the study of Tourism 會員。
5. 2001年,中心經投標成爲“湖北省旅遊發展總體規劃”的編制單位,這是中心承擔的首個省級旅遊規劃。
6. 2002年,保繼剛“城市旅遊理論體系、結構功能及遊憩商業區研究(2002-2004)(項目批準號:0171027)”獲國家自然基金項目資助,這是中心成立後獲得的首個國家基金項目,也是保繼剛教授第三次獲得國家自然基金的資助。
7. 2002年,首批中心招收的6名博士生入校。
8. 2002年,受國家計委、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國家旅遊局的委托,中心承擔“西部旅遊投資規劃(西南片)”任務,這是中心承擔的首個跨區域的旅遊發展規劃。
9. 2003年,受地方委托,承擔“西雙版納在瀾湄次區域旅遊合作中的發展戰略”規劃任務。
10. 2003年,陶偉“城市遊憩系統空間結構發展研究( 2003-2005 ) ( 項目批準號:40201017 )”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成爲中心除保繼剛教授以外第二個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的學者。
11. 2003年,中心在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設立旅遊休閒學系,並面向全校招收了14名本科生進行立交橋式培養,標誌着中心開始承擔本科日常教學任務。
12. 2004年,中心投標成功,承擔中國旅遊計劃單列市黄山市的旅遊規劃編制任務,這是中心繼1999年承擔桂林、2000年承擔蘇州的旅遊規劃後再次成爲中國旅遊計劃單列市的規劃編制單位。至此,中心承擔了中國所有旅遊計劃單列市的規劃。
13. 2004年,5個第一批中心博士生畢業。他們是戴光全、孫九霞、張朝枝、邱繼琴、甘盟雨。
14. 2005年,中心主任保繼剛教授被聘爲世界旅遊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學術委員會委員(2005-)。
15. 2005年,中心受國家旅遊局委托承擔“新疆喀納斯旅遊區總體規劃”任務,這是中心再次接受國家旅遊局的委托負責著名旅遊地的規劃。
16. 2005年,張朝枝“旅遊發展與世界遺産地資源保護的互動機理及其政策評價模型研究(2005-2007)(批準號:70503007/G0308)”獲國家自然基金項目資助,這是中心畢業的博士獲得的首個國家自然基金項目。
17. 2005年,中山大學旅遊學院成立,並招入第一届四年制本科生。
18. 2005年,中心承擔“河南省旅遊業總體發展規劃”任務,這是中心繼2001年承擔湖北省旅遊規劃後承擔的第二個省級旅遊規劃。
19. 2006年,中心受國家旅遊局委托承擔“香格裏拉生態旅遊區規劃”任務,這是中心第3次接受國家旅遊局的委托負責著名旅遊地的規劃。
20. 2006年接受國家旅遊局委托,負責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國家標準編制2006-2007》項目。
21. 2006年,孫九霞“社區參與旅遊開發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研究(2006-2007),(項目批準號:06BMZ022)”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這是這是中心畢業的博士獲得的首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22. 2007年,張朝枝“旅遊開發與資源保護的利益衝突及其協調政策研究(2007-2008) (項目批準號:07CJY050 )”獲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這是中心首次同時獲國家自然基金與社科基金項目的博士畢業生。
23. 受地方委托,承擔“世界旅遊組織可持續發展指標檢測”項目。
24. 2006年,中心承擔“湖南省旅遊業總體發展規劃”任務,這也是中心承擔的第三個省級旅遊規劃。
25. 2007年,張驍鳴“旅遊發展與鄉村社會經濟空間演化機制研究(2008-2010)(項目批準號:40701042)” 獲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26. 2008年,徐紅罡“復雜理論與旅遊資源依賴型區域發展路徑研究(2009-2011)(項目批準號:40871060)”獲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27. 2009年羅秋菊“我國城市大型活動經濟影響時空效應和結構演變研究(2010-2012)獲國家自然基金項目資助;
28. 2009年陶偉“旅遊業快速發展過程中的歷史城鎮保護:基於微觀城市形態學的研究”獲國家自然基金項目資助。
29. 2008年,中心受桂林市旅遊局委托承擔“桂林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修編”,這是繼1999年中心承擔桂林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10年後再次爲桂林旅遊業發展“把診問脈”。
附件二:中心成員獲得基金資助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12項
1. 保繼剛.旅遊開發的區域效應研究(1993-1995)(項目批準號:49271032)
2. 保繼剛.旅遊地理學的若干理論和方法初步研究(1990-1991)(項目批準號:48900004)
3. 保繼剛.旅遊區域經濟影響評價模型及比較研究 (2005-2007)(項目批準號:40471032)
4. 保繼剛.城市旅遊理論體系、結構功能及遊憩商業區研究(2002-2004)(項目批準號:0171027)
5. 陶偉.城市遊憩系統空間結構發展研究( 2003-2005 )( 項目批準號:40201017 )
6. 朱竑.海島型區域文化的形成及發展研究—以海南島爲例(2004—2006)(項目批準號:40301011)
7. 張朝枝.旅遊發展與世界遺産地資源保護的互動機理及其政策評價模型研究(2005-2007)(項目批準號:70503007/G0308)
8. 朱竑.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化發展演進的地理學解讀——以廣州爲例(2008-2010)(項目批準號:40771067)
9. 張驍鳴.旅遊發展與鄉村社會經濟空間演化機制研究(2008-2010)(項目批準號:40701042)
10. 徐紅罡.復雜理論與旅遊資源依賴型區域發展路徑研究(2009-2011)(項目批準號:40871060)
11. 陶偉.旅遊業快速發展過程中的歷史城鎮保護:基於微觀城市形態學的研究(2010-2012)(項目批準號:40971096)
12. 羅秋菊. 我國城市大型活動經濟影響時空效應和結構演變研究(2010-201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項
1. 孫九霞.社區參與旅遊開發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研究(2006-2007),(項目批準號:06BMZ022)
2. 張朝枝.旅遊開發與資源保護的利益衝突及其協調政策研究(2007-2008),(項目批準號:07CJY050 )
國家旅遊局項目7項(其中科研項目3項)
1. 保繼剛.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標準編制(2006-2007)
2. 保繼剛.國家旅遊局項目:香格裏拉生態旅遊區規劃(2006-2007)
3. 保繼剛.國家旅遊局項目:新疆喀斯特湖旅遊發展規劃(2005-2006)
4. 保繼剛.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國家計委、國家旅遊局:西部旅遊投資規劃(西南片2002-2003)
5. 張朝枝.國家旅遊局科研立項:中國遺産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調查與管理戰略研究(2009)
6. 陳志鋼.國家旅遊局科研立項:旅遊發展與中國典型風景名勝城市土地利用變化研究—基於影響分析的框架(2009)
7. 羅秋菊.國家旅遊局科研立項:我國旅遊交易會發展模式和機制創新研究(2009)
中山大學基金項目9項
1. 保繼剛,城市遊憩系統空間結構的演化及其規劃研究(2000-2001),資助項目號:(020-286-429003)
2. 陶偉.珠江三角洲、滬寧杭地區、北京城市旅遊地生命週期及其調控研究(1999-2000)
3. 朱竑.城市旅遊社會文化影響(2000-2001)
4. 徐紅罡.城市旅遊與交通(2000-2001)
5. 保繼剛.廣東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旅遊開發研究(1992—1993)
6. 保繼剛.大型旅遊設施布局研究──以深圳、珠海爲例(1992—1993)
7. 孫九霞. 粤港澳旅遊合作背景下的廣州城市旅遊成長機制研究(2006-2007)
8. 羅秋菊.百届廣交會發展演進研究:過程、模式及影響因子--基於扎根理論研究方法(2006-2008)
9. 張驍鳴.旅遊發展與鄉村外出勞動力回流的社會經濟解釋(2006-2008)
中山大學二期“985工程”本科教學“博學工程”項目(2008-2010) 4項
1. 孫九霞.《旅遊消費者行爲學》教材建設的實踐與探索
2. 張朝枝.《旅遊景區運營管理》教學資源庫建設
3. 羅秋菊.會展管理專業體驗式教學模式研究
4. 朱竑等.基於素質培養和能力提昇的人文地理學本科生野外實習課程與基地建設
廣東省教育廳“千百十工程”優秀人才培養基金2項
1. 保繼剛.廣州城市旅遊發展研究,批準號:Q02010,2002-2004
2. 朱竑.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改革開放以來大城市文化演變發展的新解讀——以廣州爲例(05ZD790008)
廣東省科技廳攻關項目基金1項
1. 朱竑.廣東科技旅遊資源、産品及市場特徵研究(2004.9-2006.3)(項目批準號:2004B33301026)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1項
1. 徐紅罡.復雜理論與廣東省城市旅遊增長研究(2005.1-2006.12)(項目批準號:04009787)
2. 張朝枝. 文化差异與環境範式轉變對遺産旅遊資源保護的影響研究(2009-2011)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項
1. 羅秋菊. 2010年亞運會提昇廣州城市旅遊形象評價研究(2008-2010)(項目批準號:08E-11)
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2項
1. 朱竑.廣州文化地理研究(2004.10-2006.12)
2. 朱竑.廣州市委宣傳部文化産業發展規劃招標課題:廣州文化産業競争力研究
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啓動基金1項
1. 保繼剛.中國主題公園發展機制研究(1998-1999)
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1項
1. 保繼剛.珠江三角洲城市旅遊地生命週期及其調控研究(2001-2003)(批準號:00101)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1. 朱竑教授入選2007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教育部直屬高校聘請外國專家重點資助項目
1. 保繼剛教授獲“2008年度教育部直屬高校聘請外國專家重點資助項目”。
附件三:中心成立後發表的論文(369篇)
2009年
1. 張驍鳴,保繼剛,旅遊發展與鄉村變遷:“起點—動力”假説. 旅遊學刊,2009(6):19-25
2. 林清清,周玲. 國外葡萄酒旅遊研究進展.旅遊學刊,2009(6):88-96
3. 李鵬,基於人力資本投資的酒店業勞動力遷移研究——珠海、澳門酒店業實证分析. 旅遊學刊,2009(5):80-84
4. 孟威,蘇勤. 歷史城鎮類旅遊地居民交往偏好分化及測度——以周莊爲例. 旅遊學刊,2009(5):54-61
5. 馬凌,社會學視角下的旅遊吸引物及其建構. 旅遊學刊,2009(3):69-75
6. 楊雲. 我國飯店業高管團隊運作過程對企業績效影響的實证研究旅遊學刊,2009(2):46-53
7. 朱竑,周軍,王彬.城市演進視角下的地名文化景觀_以廣州市荔灣區爲例.地理研究,2009,28(3):829-837
8. 馬曉龍,保繼剛.基於DEA的中國級風景名勝區使用效率評價.地理研究,2009,28(3):838-848.
9. 保繼剛,項怡嫻,吴永瑩.北京奥運會對非舉辦地入境旅遊的影響——以桂林陽朔爲例. 人文地理, 2009(2):1-6.
10. 黄向,保繼剛.基於PCI的“中國生態旅遊機會圖譜”適用性評價. 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1):81-86.
11. 朱竑,郭婷,南穎.歷史街區型購物場所顧客滿意度研究——廣州狀元坊案例. 旅遊學刊, 2009(5):48-53
12. 李凡,朱竑.GIS在歷史及文化地理學研究中的應用——國外研究進展綜述. 人文地理, 2009(1):41-47.
13. 薛熙明,唐雪瓊,朱竑. 19世紀以來基督教新教在廣東傳播的自然與社會環境. 熱帶地理, 2009(1):91-95.
14. 薛熙明,朱竑,唐雪瓊.城市宗教景觀的空間布局及演化——以1842年以來的廣州基督教教堂爲例. 人文地理, 2009(1):48-52.
15. 徐紅罡,萬小娟.民族歷史街區的保護和旅遊發展——以西安回民街爲例.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1):80-85.
16. 羅秋菊.大型事件活動提昇舉辦地旅遊形象評價研究. 旅遊學刊. 2009(2):6-7.
17. 彭青,張驍鳴,曾國軍.廣交會與2010年亞運會對廣州酒店空間格局的影響. 地理科學, 2009(2):154-160.
18. 李鵬,朱峰.沙漠化地區的旅遊發展對沙漠化的影響研究——以河西走廊爲例.中國沙漠,2009,29(4):641-647.
19. 朱竑, 郭春蘭. 本土化與全球化在村落演化中的響應: 深圳老福音村的死與生. 地理學報, 2009, 64(8):967-977
20. 張朝枝, 游旺. 遺産申報與社區居民遺産價值認知: 社會表象的視角——開平碉樓與村落案例研究. 旅遊學刊, 2009(07):43-47.
2008年
21. 張朝枝,馬凌等.符號化的“原真”與遺産地商業化——基於烏鎮、周莊的案例研究.旅遊科學,2008,22(5):59-66.
22. 徐紅罡,崔芳芳.廣州城市水文化遺産及保護利用. 雲南地理環境研究,2008,20(5):59-64.
23. 代姗姗,徐紅罡.武陵源旅遊需求預測模型精確性的研究. 旅遊論壇,2008,1(2):283-287.
24. 徐聰榮,張朝枝.廬山世界文化景觀的原真性探討.經濟地理,2008,28(6):1045-1048.
25. 黄向.系統動力學視角下我國自然旅遊資源私有化影響機制研究. 人文地理,2008,28(5):88-94.
26. Honggang Xu, Peiyi Ding, and Jan Packer: Tourism Research in China: Understanding the Unique Cultural Contexts and Complexities.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11(6), pp.473-491.
27. Xiaoming Zhang, Peiyi Ding and Jigang Bao: Income distribution, tourist commercialization, and hukou status: a socioeconomic analysis of tourism in Xidi, China.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11(6), pp.549-566.
28. 保繼剛, 孫九霞.雨崩村社區旅遊: 社區參與方式及其增權意義.旅遊論壇,2008,1(1):58-65
29. 劉俊,保繼剛.三亞亞龍灣度假區開發管理模式研究及啓示.旅遊學刊,2008,23(1):13-18.
30. 馬曉龍,保繼剛.“塌陷”背景下中部旅遊發展的地理學透視.人文地理,2008,23(1):80-87.
31. 朱竑,封丹,王彬.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化地理研究的新趨勢.人文地理,2008,23(2)6-10.
32. 薛熙明,魏雷.廣東基督教文化與嶺南文化之整合研究.熱帶地理,2008,28(1):86-91.
33. 李俊鵬,徐紅罡.路徑依賴中的黄金周制度研究.旅遊學刊,2008,23(3):68-73.
34. 左冰,保繼剛*.1992-2005年中國旅遊業全要素生産率及省際差异.地理學報,2008,63(4):417-427.
35. 左冰,保繼剛.從“社區參與”走向“社區增權”——西方“旅遊增權”理論研究述評.旅遊學刊,2008,23(4):58-63.
36. 薛熙明,朱竑*.民國前廣東教案的時空演變(1584-1910).地理研究,2008,27(3):693-702.
37. 薛熙明,朱竑*.交通對基督教空間擴散的影響研究—以廣東基督教宣教師駐在地的分佈爲例(1807-1920年).熱帶地理,2008,28(3):288-293.
38. 楊雲.高層管理團隊組成特徵與飯店績效關系的實证研究——以湖南、廣東省中高檔星級飯店爲例.旅遊科學,2008,22(1):49-56.
39. 保繼剛,朱峰.中國旅遊本科教育萎縮的問題及出路——對旅遊高等教育30年發展現狀的思考.旅遊學刊,2008,23(5):13-17.
40. 羅秋菊.專業觀衆展覽會參觀動機研究—來自東莞的證據.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47-52,58.
41. 孫九霞,陳浩.粤港澳合作背景下的廣州城市旅遊成長機制研究.思想戰綫,2008,34(3):129-130.
42. 黄向,保繼剛,Stephen Smith.我國自然旅遊資源私有化後果動態管理研究.軟科學,2008,22(.4):88-92.
43. 黄泰,魏向東.城市河流景觀帶水上旅遊綜合開發研究——蘇州環古城河開發案例.中國水運,2008,8(3):216-218.
44. 餘意峰.社區主導型鄉村旅遊發展的博弈論——從個人理性到集體理性.經濟地理. 2008,28(3 )519-522.
45. 保繼剛,左冰.旅遊招商引資中的制度性機會主義行爲解析——西部A地旅遊招商引資個案研究.人文地理,2008,23(3):1-6,91.
46. 黄向.基於管治理論的中央垂直管理型國家公園PAC 模式研究.旅遊學刊,2008,23 (7):72-80.
47. 黄泰,保繼剛,Geoffrey Wall.基於文化空間解讀的城市水上旅遊組織策劃模式研究— 蘇州環城河水上旅遊案例分析.規劃師,2008,24(8):37-40.
48. 唐雪瓊,朱竑,王浩.從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情况看我國女性研究的發展態勢.婦女研究論叢,2008(5):76-82,86.
49. 謝滌湘,朱竑.創意産業的發展構想與老城區更新——以廣州市荔灣區爲例熱帶地理,2008,28(5):450-454,472.
50. 黄泰,保繼剛,周曉芳,Geoffrey Wall.基於WebGIS 的旅遊景區空間智能評價系統研究.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8,24(5):29-32,39.
51. 張驍鳴,楊曉静.節慶文化變遷分析———以狂歡節爲例.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7):56-60,28.
52. 孫九霞.賦權理論與旅遊發展中的社區能力建設.旅遊學刊,2008,23(9 ):22-27.
53. 朱竑,陳曉亮.中國A級旅遊景區空間分佈結構研究.地理科學,2008,28(5):607-615.
54. 楊雲.我國飯店業女性員工的職業發展.經濟管理,2008,(19-20):65-70.
55. 楊雲.不同所有制飯店總經理能力特徵的比較研究.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 19(2): 259-262.
2007年
56. 徐紅罡,相陣迎.珠海旅遊産業集群的案例研究.人文地理,2007,22(6):76-80.
57. 特萊佛.索費爾德( Trevor Sofield) 著,項怡嫻譯.尼泊爾登山旅遊:村莊社區與旅遊發展的影響——以高喜馬拉雅Syabru Besi和Thulo Syabru 村莊爲例.
58.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 2007,29(6):43-49.
59. 保繼剛,劉俊.三亞海濱度假區形態研究——以亞龍灣、大東海、海坡爲例.城市規劃學刊,2007(1):15-18
60. 左冰,李郇,保繼剛.旅遊國民收入及其初次分配格局研究.旅遊學刊,2007,22(1):10-15.
61. 朱竑,許然,韓亞林.明清大陸文化在海南的擴散及海南海島文化的形成.熱帶地理,2007,27(1):86-91
62. 劉俊,保繼剛.英國傳統海濱度假地衰落研究——綜述與啓示.旅遊學刊,2007,22(1):49-54.
63. 龍江智,朱竑.基於TOWS分析的區域旅遊發展戰略規劃——以遼寧鞍山爲例.人文地理,2007,22(1):40-44.
64. 丁紹蓮.我國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旅遊發展動力機制理論探討.生態經濟,2007(1):188-122.
65. 唐學瓊,朱竑.旅遊研究中的性别話題.旅遊學刊,2007,22(2):43-48.
66. 任泉香,朱竑,李鵬.近現代中國女性人才的地理分佈和區域分异.地理學報,2007,62(2):211-220.
67. 馬曉龍.西安市大型零售商業空間結構與市場格局研究.城市規劃,2007,31(2):55-61.
68. 陳志鋼,孫九霞.城市邊緣區鄉村旅遊化動力機制分析—以山東日照城市邊緣區鄉村爲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3):206-209.
69. 丁紹蓮.歐美商業步行街發展演變軌迹及啓示.城市問題,2007(3):85-90.
70. 古璧慎,劉怡君,黄向.臺灣旅遊專業大學生實習的期望與評估研究.旅遊學刊,2007(教育特刊):124-129.
71. 劉俊,保繼剛.國外海濱度假地形態模型研究評介.規劃師,2007(3):92-96.
72. 楊彦鋒,徐紅罡.對我國生態旅遊標準的理論探討.旅遊學刊,2007,22(4):73-79.
73. 張驍鳴.西方社區旅遊概念:誤讀與反思.旅遊科學,2007,21(1):1-6.
74. 王曉曉,張朝枝.遺産旅遊真實性理解差异與遺産地管理.旅遊科學,2007,21(1):13-16,34.
75. 張文敏,張朝枝.參團遊客對旅行社服務質量的期望與感知實績研究.旅遊學刊,2007,22(3)71-76
76. 徐紅罡,羅秋菊.國際會展管理專業的教育模式及其啓示.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18(2):304-308
77. 羅秋菊,保繼剛.專業觀衆參觀展覽會的决策研究——以東莞展覽會爲例.現代管理科學,2007(4):19-22,59.
78. 羅秋菊.參展商參展决策研究——以東莞展覽會爲例.旅遊學刊,2007,22(5):85-90.
79. 陳志鋼,保繼剛.城市邊緣區鄉村旅遊化效應及其意義——以山東日照王家皂村爲例.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26(3):65-70.
80. 朱竑,封丹,韓亞林.中國國際級旅遊目的地建設的重新審視-基於國外旅行商視角.旅遊學刊,2007,22(6):14-19.
81. 馬曉龍.獨立國際旅遊目的地的組織模式與營銷策略—以中國西部爲例.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版),2007,37(2):301-305.
82. 徐紅罡,袁紅.廣州文化生産的旅遊功能研究.城市問題,2007(5):70-74.
83. 張朝枝.世界自然遺産地治理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及其應用—武陵源案例研究.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科),2007,1(1):72-77.
84. 劉俊,保繼剛. 綜合型海濱度假區形態規劃研究. 熱帶地理,2007(4):369-374.
85. 劉俊.中國旅遊度假區治理結構及變遷. 旅遊科學,2007(4):57-62.
86. 張朝枝,徐紅罡.中國世界自然遺産資源管理體制變遷.管理世界,2007(8):52-57,65
87. 劉俊.國外綜合型旅遊度假區研究進展. 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4):614-618.
88. 鄭春霞,陶偉.高校女性教職工日常休閒行爲探析——以廣州高校爲例.人文地理,2007,22(3):65-68.
89. 戴光全,保繼剛.昆明世博會效應的定量估算:本底趨勢綫模型.地理科學,2007,27(4):426-433.
90. 甘萌雨,保繼剛.舊城中心區城市衰落研究——以廣州沿江西區域爲例.人文地理,2007,22(4):55-58.
91. 彭静,朱竑.天主教在廣西沿北部灣地區查、擴散過程中的海島效應和點軸模式.人文地理,2007,22(4):113-118
92. 戴光全,保繼剛.城市節慶活動的整合與可持續發展一昆明爲例.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26(4):58-61.
93. 林婕.基於GPS和GIS的旅遊資源調查與整合應用研究—以湖南洪江爲例.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2007,28(2):44-64.
94. 保繼剛,侯靈梅.非市場競争條件下喀斯特洞穴旅遊競争研究.旅遊科學,2007,21(3):52-58.
95. 岑倩華,陶偉.城市發展建設與遺産保護——從《瀕危世界遺産名録》中得到的啓示.城市規劃,2007(9):71-75.
96. 羅秋菊,保繼剛.專業觀衆展覽會參觀目的及其類型研究.桂林旅遊專科學校學報,2007,18(5):731-735.
97. 左冰.旅遊産業集群:形態、邊界與運行機制.桂林旅遊專科學校學報,2007,18(5):741-745.
98. 馬凌.本真性理論在旅遊研究中的應用.旅遊學刊,2007,22(10):76-81.
99. 王彬,朱竑.明清時期廣東回族來源及分佈.熱帶地理,2007,27(6):574-579.
100. BAO JIGANG,SUN JIUXIA(2007) .Differences i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SPRING,39(3),pp3-8(SSCI刊物);
101. SUN JIUXIA,BAO JIGANG(2007). Anthropological Tourism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Study of Dai Village in Xishuangbanna.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SPRING,39(3),pp9-27(SSCI刊物);
102. SUN JIUXIA ,BAO JIGANG(2007). Anthropological Tourism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Study of Yulong River in Yangshuo.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SPRING,39(3), pp28-49(SSCI刊物) ;
103. SUN JIUXIA,BAO JIGANG(2007). Anthropological Tourism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Study of Arcadia in Yangshuo.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SPRING,39(3),pp50-69(SSCI刊物).
104. 孫九霞.旅遊人類學在中國.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2-11.
105. 孫九霞.新農村發展建設:社區參與旅遊發展的視角.廣西民族研究,2007(4):179-184.
106. 張朝枝,保繼剛.休假制度對遺産旅遊地客流的影響———以武陵源爲例. 地理研究,2007,26(6):1095-1303.
107. Jia Lianlian,Zhuhong, Han Yalin.The Impac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Land Use–The Case Study of Zhapo Resort in Hailing Island.China Tourism Research,2007,3(3/4):355-393.
108. Luo Qiuju.Trade show operation models:characteristics,process,and effectiveness--cases from Dongguan.China Tourism Research,2007,3(3/4):460-501.
109. 保繼剛,朱竑.基於人文地理博士生培養視角看中國人文地理學的未來——以中山 大學爲例. 世界地理研究,2007,16(4):36-41.
2006年
110. 黄向,保繼剛,沃爾.杰弗裏.中國生態旅遊機會圖譜( CECOS)的構建.地理科學,2006,26(5):629-634
111. 謝暉,保繼剛. 旅遊行爲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旅遊學刊,2006,21(1):44-49.
112. 戴光全,保繼剛.‘99世博會對昆明城市形象的影響研究.人文地理,2006,21(1):29-33
113. 劉丹萍,保繼剛.窺視欲、影像記憶與自我認同——西方學界關於旅遊者攝影行爲研究之透視.旅遊學刊.2006,21(4):89-93.
114. 保繼剛,邱繼勤.旅遊小企業與旅遊地社會文化變遷:陽朔西街案例.人文地理,2006,21(2):1-4,54.
115. 孫九霞,保繼剛.社區參與的旅遊人類學研究――陽朔世外桃源案例.廣西民族學院學報, 2006.1:82-90.
116. 孫九霞,保繼剛.旅遊發展與傣族園社區的鄉村都市化.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1:40-44.
117. 張驍鳴.體制精英的個人經驗及其對農村社區旅遊的影響: 皖南X村案例. 中國農村觀察, 2006, (1): 80-88.
118. 朱竑,賈蓮蓮.基於旅遊“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旅遊化”——桂林案例.經濟地理.2006,26(1):151-155.
119. 羅秋菊.東莞厚街鎮會展業影響的社區感知研究.旅遊學刊,2006,21(3):77-82.
120. 楊雲.國外接待業人力資源管理研究評述.旅遊學刊,2006,21(2):82-88.
121. 彭静,朱竑.海島文化研究進展及展望.人文地理,2006,21(2):99-103.
122. 樑藝樺,楊新軍,馬曉龍,旅遊業發展影響因子灰色關聯分析.人文地理,2006,21(2):37-40.
123. 劉小航,黄靖.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交通與對策——日本近畿圈的實踐與啓示. 人文地理,2006,21(1):76-79.
124. 黄向.旅遊資源標準的理論盲點與解决方法. 旅遊學刊,2006,21(1).:9
125. 左冰.旅遊學研究的時空視角:一種概念性理論框架. 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7(1):18-27.43.
126. 周玲.關於制定生態旅遊國家標準的思考.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1):56-59.
127. 徐紅罡,田美蓉. 城市旅遊的增長機制研究.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45(3):95-99 .
128. 保繼剛,孫九霞. 社區參與旅遊發展的中西差异.地理學報,2006,61(4):401-413.
129. 陶偉,岑倩華.歷史城鎮旅遊發展模式比較研究——威尼斯和麗江.城市規劃,2006,30(5):76-82.
130. 邱繼勤.旅遊小企業發展特徵研究—以桂林陽朔西街爲案例.經濟論壇,2006(6):88-91.
131. 車震宇,保繼剛.傳統村落旅遊開發與形態變化研究.規劃師,2006(6):45-60
132. Zhuhong,,Feng Dan,etc. Development model for Island based on the climate advantages -the experiences of Hainan Island, China. in: 2006 Jeju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Island Economies and Future Strategies. Jun29-30, 2006.85-95.
133. 封丹,李鵬,朱竑.國際著名旅遊院系學者研究興趣分析.旅遊學刊,2006,21(6):52-57.
134. 陶偉,林敏慧,劉開萌.城市大型連鎖超市的空間布局模式探析——以廣州“好又多”連鎖超市爲例. 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45(2):97-100.
135. 苗學玲.自駕車旅遊研究的新視角:旅遊網絡論壇的主帖分類研究.商業研究,2006(11):157-162.
136. 劉丹萍,保繼剛.鏡頭壓力下的東道主—西方學界關於旅遊地原住民攝影態度的研究述評.人文地理,2006,20(3):28-33
137. 陶 偉,黄榮慶.城市遊憩商業區空間結構的發展演變及其相關影響因素研究—以廣州爲例.人文地理,2006,20(3):10-13
138. 許然,朱竑. 隋唐至宋元時期開疆文化在海南之擴散.學習與實踐.2006(7):134-142.
139. 保繼剛,張驍鳴.傳統旅遊目的地再發展研究———肇慶案例.熱帶地理,2006,26(2):177-181,191.
140. 徐紅罡.生態旅遊地發展的模型研究.旅遊學刊,2006,21(8):75-80.
141. 馬曉龍.西安旅遊區入境旅遊流時空演變及系統調控.人文地理,2006 21(4):88-93.
142. 朱竑,司徒尚紀.行政建置變更對海南島區域文化歷史發展的影響研究.地理科學,2006,26(4):490-496.
143. 陳志鋼,蔡澤輝.非均衡性旅遊地空間競争中搭便車問題研究.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6,22(5):70-74,80.
144. 甘萌雨,朱竑. 城市遊憩驅動下的傳統社區肌理重構研究——以廣州荔灣湖公園社區爲例,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5):167-172
145. 朱竑,許然.民國時期海南島區域文化的發展.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06(5):20-24.
146. 朱竑,賈蓮蓮.戍邊屯田及現代農墾等政治措施對海南文化發展的作用.人文地理,2006,21(5):55-60.
147. 洪艷,陶偉.遊客對解説媒體的需求研究——以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爲例.旅遊學刊,2006,21(11):43-47
148. 劉迎華,朱竑 海陵島旅遊的社會文化影響研究.旅遊學刊,2006,21(11):36-42
149. 徐文雄,保繼剛.對郊區型第二住宅空間分佈的初步研究——以廣東省佛山市爲例. 規劃師,2006,22(10):71-74.
150. 孫九霞.守土與鄉村社區旅遊參與——農民在社區旅遊中的參與狀態及成因.思想戰綫,2006,32(5):59-64
151. 徐紅罡,袁紅.廣東建立“文化大省”的旅遊需求辨析—— 以廣州市爲例.特區經濟,2006(8):63-65.
152. 羅秋菊,保繼剛.展覽會主題定位與終端客户效益感知---以東莞兩個典型展覽會定性分析爲例.旅遊科學,2006,20(5):48-53.
153. 張朝枝,施帆.會議註册登記表設計及其信息收集的有效性---以上海論壇2005爲例. 旅遊科學,2006,20(5):54-61.
154. Sun,Jiuxia,Bao Jigang.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model of tourism:an empirical study of Yunnan and Guangxi. China Tourism Research,2006,2(1-2):137-145。孫九霞,保繼剛:中國社區參與旅遊發展的模式建構――以雲南、廣西的案例分析爲基礎,《中國旅遊研究》China Tourism Research,2006年6月,第2卷第1-2期,130-136
155. 孫九霞 保繼剛:從缺失到凸顯:社區參與旅遊發展研究脈絡,旅遊學刊2006年第7期,第21卷,63-68
156. 孫九霞:藏區城鎮、農業、牧業社區文化比較研究――以甘南夏河縣爲例,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7月,第17卷;33-41
157. Hong Yan,Tao Wei. Tourists’ Satisfaction of Interpretative Media Based on the Expection Disconfirmation Theory: A Case Study of the Museum of the Mausoleum of Nanyue King. China Tourism Research,2006,2(1-2):146-164.
158. 車震宇,保繼剛.市縣級政策與管理在古村落保護和旅遊中的重要性——以黄山市、大理州和麗江市爲例.建築學報,2006(12):45-47.
159. 許然,朱竑.近年來我國文化變遷研究進展述評.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26(6):29-33.
160. 許然,朱竑,司徒尚紀.文化鋒面的地理學詮釋.人文地理,2006,21(6):27-30.
161. 劉俊.中國傳統海濱度假地衰退研究——以煙臺牟平養馬島爲例[J].旅遊科學,2006(6):35-40.
2005年
162. 保繼剛,龍江智:城市旅遊驅動力的轉化及其實踐意義,地理研究,2005,24(2):274-282.
163. 保繼剛.研究規範———中國旅遊學術研究的基本前提. 旅遊學刊,2005,20(3):7.
164. 保繼剛.中國主題公園的發展反思及國際主題公園進入中國的透視. 風景園林,2005,(2)26-30.
165. 李麗梅、保繼剛:基於旅遊者—目的地相互作用的人地關系研究——以廣西陽朔爲例,中國旅遊研究(China Tourism Research),2005,1(1):4-16.
166. 劉雪梅,徐紅罡,保繼剛.國外城市老文化街區的保護與再開發.現代城市研究,2005,(11):12-21.
167. 徐紅罡 龍江智.城市旅遊地生命週期的模式研究. 城市規劃學刊,2005(2):1-5.
168. 張朝枝,徐紅罡,保繼剛.世界遺産地内索道乘客的特徵、滿意度及其影響——武陵源案例研究.旅遊學刊,2005,20(3):33-37.
169. 宗曉蓮.旅遊地空間商品化的形式與影響研究——以雲南省麗江古城爲例. 旅遊學刊,2005,20(4):30-36
170. 邱繼勤,保繼剛.國外旅遊小企業研究進展.旅遊學刊,2005,20(5):86-92.
171. 朱竑,戴光全. 經濟驅動型城市的旅遊發展模式研究——以廣東東莞市爲例. 旅遊學刊.2005,20(2):41-46.
172. 朱竑,李鵬,吴旗濤.中國世界遺産類旅遊産品的感知度研究.旅遊學刊.2005,20(5):21-25.
173. 朱竑.從五種矛盾論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的國際視野和發展眼光.旅遊學刊,2005(6):8-9.
174. Liu Yinghua,Ma Ling,Zhu Hong.View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Tourism Researches and Their Trends by Comparing the Articles Published on Tourism Tribune and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Tourism. Tourism Tribune,2005.
175. 孫九霞,保繼剛 社區參與的旅遊人類學研究——陽朔遇龍河案例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27(1):85-92
176. 朱竑,田美蓉 歐陽穎..高等院校校園旅遊研究. 人文地理,2005,20(1):45-48.
177. 朱竑,謝滌湘,劉迎華.青藏鐵路對西藏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及其對策.經濟地理.2005,25(6) :910-914
178. 尹曉穎,朱竑,甘萌雨.紅色旅遊産品特點和發展模式研究.人文地理,2005,20(2):34-37,76.
179. 徐紅罡.城市旅遊與城市發展的動態模式探討. 人文地理,2005,20(1):6-9
180. 周長春,戴光全. 大型活動的形象影響研究——以昆明世博會爲例. 人文地理,2005,20(2):38-42
181. 徐紅罡,鄭海燕,保繼剛.城市旅遊地生命週期的系統動態模型.人文地理,2005(5).12-16.
182. 保繼剛,劉雪梅. 房地産開發主導下城市濱水區更新的反思—以廣州濱江東爲例. 規劃師,2005,21(5):107-110.
183. 龍江智,保繼剛.城市旅遊發展的動力:理論分析與案例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15(1):42-46.
184. 宗曉蓮,保繼剛.解構納西古樂神話——對一項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爲文化商品的人類學分析.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5,27(4):28-34.
185. 朱竑,胡麗芳,保繼剛. 三峽旅遊空間拓展影響下的湖北恩施旅遊業發展研究.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版),.2005,44(1):112-116.
186. 宗曉蓮,戴光全.節事旅遊活動中的文化表達及其旅遊影響--國際東巴文化藝術節的旅遊人類學解讀.思想戰綫,2005, l12(2):134-140.
187. 周常春,保繼剛. 肇慶城市旅遊競争力研究——兼論城市旅遊競争力的分析框架. 地域研究與開發,2005,24(2):78-83.
188. 張朝枝,保繼剛.美國與日本世界遺産地管理案例比較與啓示.世界地理研究,2005,14(4):105-112.
189. 劉雪梅,保繼剛. 從利益相關者角度剖析國内外生態旅遊實踐的變形.生態學雜誌.2005,24(3):348-353.
190. 田美蓉著(保繼剛點評). 遊客對歌舞旅遊産品真實性評判研究——以西雙版納傣族歌舞爲例. 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6(1):12-19
191. 徐紅罡.系統基模分析方法在旅遊管理和規劃中的運用. 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6(1):33-38.
192. 徐紅罡.文化遺産旅遊商業化的路徑依賴理論模型. 旅遊科學,2005.19(3):74-79
193. 潘麗麗,徐紅罡. 廣東旅遊度假地空間分佈特徵及其發展趨勢. 地域研究與開發,2005,24(2):65-69
194. 陶偉,黎碧茵.國外遊憩需求研究20年——《Annal tourism research》所反映的學術態勢.熱帶地理,2005,25(2):128-132,137.
195. 陶偉,鐘文輝.城市旅遊地生命週期的系統動態模型.規劃師,2005.21(9):92-95.
196. 張驍鳴. 風景名勝區行政管理體系的國際經驗借鑒. 熱帶地理,2005,25(1):81-86.
197. 張驍鳴. 香港新市鎮與郊野公園發展的空間關系. 城市規劃學刊, 2005, (6): 94-99.
198. 黄向,徐文雄.我國温泉開發模式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規劃師,2005(4):5-8
199. 黄向.徒步旅遊國内外發展特點比較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5,14(3):72-79.
200. 劉俊.博物館遊客行爲研究——以廣州南越王墓博物館爲例. 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6(2):40-44.
201. 劉俊,馬風華.經濟發達地區地方性博物館旅遊發展研究——以廣州南越王墓博物館爲例 旅遊科學 2005.5
202. 李永文,洪艷.洛陽市旅遊形象設計與塑造.河南科技大學學報,2005,23(1):84-87.
203. 羅秋菊,李曉莉會展與酒店效益及配置關系研究——以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爲例.旅遊科學,2005,19(2):66-72.
204. 周常春,唐雪瓊.符號學方法和内容分析法在旅遊手册研究中的應用.生態經濟,2005(6):24-27.
205. 劉小航.深圳市人造旅遊資源客源市場分析及開發利用研究.熱帶地理,2005,25(2):171-175.
206. 苗學玲.“旅遊地形象策劃”的10年: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1994—2003年旅遊地形象研究述評.旅遊科學,2005.19(4):64-70
207. 韓延星,張珂,朱竑.城市職能研究述評.規劃師,2005,21(8):68-70.
208. 唐雪瓊,趙慶紅,賈蓮蓮.經濟欠發達地區縣級城鎮居民休閒時間利用特徵分析——以雲南蒙自縣爲例.雲南地理環境研究,2005.25(4):34-39.
209. 唐雪瓊, 賈蓮蓮,朱竑.經濟欠發達地區縣級城鎮居民休閒活動空間結構分析.熱帶地理,2005,25(4):384-388.
210. 白桂,朱竑.女性旅遊研究的國際視野和國内現狀. 見董玉祥主編,地理學:本科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49-256
211. 章家恩主編,朱竑等副主編.旅遊生態學.北京:化學工程出版社,2005.
212. 朱竑,吴旗韜. 中國省際及主要城市旅遊規模. 地理學報,2005,60(6):919-927.
213. 陶偉,李麗梅.香港城市遊憩商業區空間結構演變模式.城市規劃,2005,29(6):69-75.
214. 楊雲.互動式旅遊地理公選課教學研究.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5.5:1-6
215. 楊雲.近期國外旅遊業人力資源管理研究進展.旅遊科學,2005.6:11-20
216. 黄向.加拿大大學的旅遊相關專業學制教育體系現狀研究.旅遊學刊,2005(SI):47-51
217. 邱繼勤.中外旅遊小企業發展特徵比較. 商業時代 ,2005.36:62-63.
218. Steve Arquitt, Xu Honggang(徐紅罡), Ron Johnstone.A system dynamics analysis of boom and bust in the shrimp aquaculture industry.System Dynamics Review.Volume 21, Issue 4, Date: Winter 2005, Pages: 305-324.
219. 孫九霞.社區參與旅遊發展研究的理論透視,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
220. 孫九霞.社區參與旅遊對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正效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5,4:35-46.
2004年
221. 保繼剛,蘇曉波.歷史城鎮的旅遊商業化研究. 地理學報,2004,59(3):427-436.
222. 保繼剛,張驍鳴.1978年以來中國旅遊地理學的檢討與反思. 地理學報,2004,S1:132-136.
223. 保繼剛,甘萌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旅遊目的地地位變化及因素分析. 地理科學,2004 ,03:365-370.
224. 保繼剛,鄭海燕.蘇州城市旅遊地生命週期的系統動態研究. 規劃師,2004,11:12-16.
225. 孫九霞,保繼剛.社區參與的旅遊人類學研究——以西雙版納傣族園爲例.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6(6):128-137.
226. 張驍鳴,保繼剛.旅遊區域經濟影響評價研究評述,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15(2):38-45.
227. 朱竑,戴光全,保繼剛.歷史文化名城蘇州旅遊産品的創新和發展. 世界地理研究,2004,13(4):94-101.
228. 張朝枝,保繼剛,徐紅罡.旅遊發展與遺産管理研究:公共選擇與制度分析的視角——兼遺産資源管理研究評述 旅遊學刊2004,05:35-40.
229. 張朝枝,保繼剛.國外遺産旅遊與遺産管理研究———綜述與啓示. 旅遊科學,2004,18(4):7-16.
230. 王冠賢.保繼剛.温泉旅遊地特性及空間競争分析——以從化新舊温泉爲例,地域研究與開發,2004,23(6):83-88.
231. Liu Xuemei(劉雪梅), Bao Ji-gang(保繼剛). Unraveling Ecotourism Practice: Problem Analysis Based on Stakeholders.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4, 14(1): 82-89.
232. 邱繼勤,朱竑.川黔渝三角旅遊區聯動開發研究.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04,20(2):78-82.
233. 邱繼勤.區域旅遊聯動開發探討——以川、黔、渝三角地區爲例.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29(4):674-678.
234. 賈蓮蓮,朱竑.近年來商務旅遊研究新進展. 思想戰綫,2004(3):126-130.
235. 朱竑,劉迎華.從《旅遊學刊》和《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的比較看中外旅遊研究的异同和趨向.旅遊學刊. 2004(4):125-128.
236. 宗曉蓮,朱竑.國外旅遊的社會文化影響研究進展. 人文地理,2004,19(4):14-21.
237. 劉迎華,朱竑.中國旅遊影響研究進展及述評. 思想戰綫,2004(6):130-134.
238. 謝滌湘,宋健,魏清泉,朱竑.我國環城緑帶建設初探——以珠三角爲例.城市規劃,2004,28(4):46-49.
239. 朱竑,李鵬,戴光全.科技與旅遊結合模式探析. 廣東科技,2004(4):24-26.
240. 謝滌湘,朱竑.廣東的專業鎮與另類科技旅遊. 廣東科技,2004(4):30-32.
241. 徐紅罡,張朝枝.中外旅遊教育比較分析與啓示. 旅遊學刊,2004(增刊):26-30.
242. 徐紅罡.中國非消費型野生動物旅遊若干問題研究,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4,20(2):83-86.
243. 徐紅罡.旅遊業中的二元結構及公共政策研究,思想戰綫,2004,1:96-100.
244. 巨鵬,徐紅罡.廣州大都市旅遊客源市場需求特徵的對比分析.南方經濟, 2004(12):52-55.
245. 陶偉. 岑倩華.國外遺産旅遊研究17年——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反映的學術態勢,城市規劃匯刊,2004,1:66-72.
246. 鄭春霞,陶 偉. 國外閒暇研究進展——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所反映的學術動態,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15(3):17-21.
247. 羅秋菊, 陶偉. 會展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關系研究——以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 爲例,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 ,3:30-37
248. 車震宇,唐雪瓊.我國中小型湖泊旅遊度假區開發現狀分析. 旅遊學刊,2004 02
249. 蔡曉梅,甘巧玲,張朝枝.廣州飲食文化景觀的空間特徵及其形成機理分析. 社會科學家,2004,02:95-98
250. 李志剛,戴光全.國際會議安全管理初探——以桂林2002博鰲亞洲旅遊論壇爲例. 旅遊學刊,2004,03:72-76
251. 蔡曉梅,張朝枝.SARS對廣州酒店業影響的調查與分析. 華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02:120-127.
252. 孫九霞.現代化背景下的民族認同與民族關系――以海南三亞鳳凰鎮回族爲例.民族研究,2004,3:61-67
253. 劉丹萍.旅遊者、攝影節(比賽)與目的地營銷——某旅遊地案例定性分析. 旅遊學刊,2004,04:57-63
254. 劉俊. 山東省沿海地區節慶旅遊分工研究. 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01:49-65.
255. 劉俊,馬風華,苗學玲.基於期望差异模型的RBD顧客滿意度研究——以廣州市北京路步行商業區爲例. 旅遊學刊,2004,05:14-19.
256. 苗學玲.旅遊商品概念性定義與旅遊紀念品的地方特色. 旅遊學刊,2004,01:27-31.
257. 周玲.旅遊規劃與管理中利益相關者研究進展. 旅遊學刊,2004,06:53-59.
258. 宗曉蓮.旅遊開發背景下東巴文化的新際遇.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6:73-80.
259. 張驍鳴.香港郊野公園的發展與管理. 規劃師,2004,10:90-94.
260. 張驍鳴.旅遊環境容量研究:從理論框架到管理工具. 資源科學,2004,04:78-88.
261. 戴光全.張驍鳴.生態旅遊區容量控制的三維框架. 規劃師,2004,11:101-105.
262. 戴光全.西方事件及事件旅遊研究的方法. 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03:13-21.
263. 戴光全.99中國麗江國際東巴文化藝術節及其旅遊後續效應——節事活動的系列化運作. 社會科學家,2004,03:82-84.
264. 周常春.董武亮.近十年國内休閒與遊憩研究綜述. 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05:5-10
265. 周常春.城市會展業直接經濟影響的對比研究. 思想戰綫,2004,05:89-93.
266. 周常春.城市會展業影響的初步研究——以2003中國國際旅遊交易會爲例. 社會科學家,2004,04:94-96.
267. 吴必虎,黄琢瑋,馬小萌.中國城市周邊鄉村旅遊地空間結構. 地理科學,2004,24(6):757-763
268. 劉小航.廣西桂林旅遊信息化建設研究. 熱帶地理, 2004,24(4):391-395.
269. 劉小航.旅遊目的地信息系統若干問題探討.社會科學家,2004(6):104-106.
2003年
270. 保繼剛, 戴光全. 西方會議會展與會議旅遊——發展簡况、研究簡介與國際機構, 中國會展, 2003, (14): 57-59.
271. Steven Arquitt, Xu Honggang(徐紅罡), and Ron Johnstone Boom-and-Bust Shrimp Aquaculture; a Feebate Policy for Sustainability,. 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nternational Confernce on System Dynamics, New York,USA.
272. 徐紅罡, 保繼剛. 系統動力學原理和方法在旅遊規劃中的運用, 經濟地理, 2003, 5.
273. 徐紅罡. 資源管理的系統基模模式及其討論, 地域研究與開發, 2003, 6:9-13.
274. 朱竑, 李麗梅, 保繼剛. 嶺南四大名園與世界文化遺産, 熱帶地理, 2003, 23(2): 176-179.
275. 陶偉, 李麗梅. 城市遊憩商業區系統SRBD的生長研究——以歷史文化名城蘇州爲例, 旅遊學刊, 2003, 18(3): 43-47.
276. 陶偉, 鐘文輝. 國外城市旅遊研究進展, 城市規劃, 2003, 8: 76-83.
277. 戴光全, 保繼剛. 西方事件及事件旅遊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與啓發(上), 旅遊學刊, 2003, 18(5): 26-34.
278. 戴光全, 保繼剛. 西方事件及事件旅遊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與啓發(下), 旅遊學刊, 2003, 18(6): 113-118.
279. 戴光全. 國際會議市場細分及其特點, 中國會展, 2003,(12): 44-45.
280. 戴光全. 旅遊關系營銷:旅遊營銷創新的一個概念性框架, 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3,14(4): 9-13.
281. 戴光全. 東巴文化藝術節及其旅遊後續效應——節事活動的系列化運作, 第二届麗江國際東巴文化藝術節學術研討會論文, 雲南·麗江,2003.9.25-9.27.
282. 戴光全. 城市節慶·地方品牌·城市形象:理論與案例. 中國城市節慶研討會大會交流報告, 貴州·銅仁, 2003.11.5-11.8.
283. 保繼剛, 孫九霞.風景旅遊區規劃中的社區參與研究——陽朔遇龍河景區案例. 規劃師 2003.6 : 132-138
284. 孫九霞. 節日符號在民族旅遊開發中的運用, 見:周大鳴主編, 21世紀人類學, 民族出版社, 2003.
285. 甘萌雨, 保繼剛. 城市旅遊競争力研究初步, 現代城市研究, 2003, 18(4): 22-25.
286. 鄭海燕, 徐紅罡, 戴光全. 構建旅遊目的地的文化旅遊産品結構體系——以蘇州爲例, 人文地理, 2003, 18(2): 55-59.
287. 車震宇. 民族文化旅遊區整合規劃研究, 規劃師, 2003, 8.
288. 張驍鳴, 戴光全, 保繼剛. 從事件旅遊角度對SARS進行“後危機管理”研究, 旅遊學刊, 2003, 4: 7-8.
289. 張驍鳴. 從區域的角度來理解城市郊區化, 現代城市研究, 2003, 5: 4-9.
290. 孫九霞.“港澳旅遊業比較研究”,餘振主編:雙城記――回歸後港澳的政治、經濟及社會發展》,澳門社會科學學會,2003年.
291. 孫九霞.澳門土生葡人認同解析.《廣西民族研究》,2003,3:104-110.
2002年
292. 保繼剛、柳意雲.武漢市主題公園發展探討.地域研究與開發,2000,19(1):66-69.
293. 保繼剛.珠江三角洲主題公園發展回顧,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11(2):15-19.
294. 丁健、保繼剛. 特類喀斯特洞穴旅遊生命週期探討―以雲南建水燕子洞爲例,中國岩溶,2000,19(3):284-289
295. Liu Xuemei(劉雪梅). Interest groups relationship analysis on ecotourism.First. (in)Asia Pacific Forum for Graduate Students Research in Tourism. Conference proceeding. Publisher: Institute for Tourism Studies, Macao:153-164
296. 保繼剛、鄭海燕、戴光全.桂林國内客源市場的空間結構演變,地理學報,2002,57(1):96-106.
297. 保繼剛、徐紅罡、戴光全.“告别三峽游”的影響及理論解釋. 地理研究,2002,21(5):608-616.
298. 保繼剛、劉雪梅.廣東城市海外旅遊發展動力因子量化分析.旅遊學刊,2002,17(1):44-48.
299. 保繼剛、徐紅罡、李麗梅.從桂林旅遊規劃看中國旅遊規劃的發展. 載:保繼剛、鐘新民、劉德齡主編.發展中國家家旅遊規劃與管理.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2.
300. 鄭海燕、保繼剛. 桂林海外客源市場的空間結構演變. 載:保繼剛、鐘新民、劉德齡主編.發展中國家旅遊規劃與管理.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2
301. 古詩韵、保繼剛.廣州城市遊憩商業區(RBD)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地理科學,2002,22(4):489-494
302. 徐紅罡、李麗梅.區域旅遊規劃中的風險分析與管理. 載:保繼剛、鐘新民、劉德齡主編.發展中國家旅遊規劃與管理.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2
303. 朱竑、柳意雲、保繼剛.老工業城市的旅遊規劃探索. 經濟地理,2002年增刊,P252-257
304. 朱竑、柳意雲、保繼剛.老工業城市的旅遊規劃探索. 經濟地理,2002年增刊,P252-257
305. 朱竑、薛德昇、曹小曙 論歷史時期官吏在海南開疆文化發展中的作用,地理科學,2002(2):144-149
306. 朱竑.開疆文化在海南傳播的方言印证研究.人文地理,2002(2):70-73
307. 陶偉、田銀生、吴霞. 世界遺産中古城研究方法與内容初探.地理研究.2002,21(2). 210-218
308. 陶偉.中國世界遺産地的旅遊研究進展.城市規劃匯刊.2002(3): 54-56.
309. 戴光全、吴必虎.TPC及DLC理論在旅遊産品再開發中的應用——昆明市案例研究.地理科學.2002,22(1):123-128
310. 陶偉、戴光全.區域旅遊發展的“競合模式”探索:以蘇南三鎮爲例.人文地理,2002,17(4):29-33
311. 張朝枝、向風行.旅行社對旅遊者行爲影響的初步研究.旅遊學刊,2002,17(3):35-39
312. 張朝枝、向風行.旅行社對旅遊者决策行爲影響:分析、案例與調查.載:保繼剛、鐘新民、劉德齡主編.發展中國家旅遊規劃與管理.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2
313. 張朝枝.水資源旅遊開發初探.經濟地理(2002增刊).
314. 邱繼勤.峨嵋山生態旅遊開發與山地環境保護. 載:保繼剛、鐘新民、劉德齡主編.發展中國家旅遊規劃與管理.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2
315. 甘萌雨.閒暇生活質量與可持續發展. 載:保繼剛、鐘新民、劉德齡主編.發展中國家旅遊規劃與管理.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2
316. 鄭海燕, 徐紅罡, 戴光全. 構建旅遊目的地的文化旅遊産品結構體系——以蘇州爲例. 人文地理, 2002
317. 張驍鳴、戴光全.恐怖主義活動對目的地國家入境旅遊的影響——以土耳其爲例.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2,13(1).77-82,85
318. 蔡曉梅,張朝枝.青年旅舍在中國的興起.載:張廣瑞,魏小安,劉德謙主編.中國旅遊緑皮書
319. 孫九霞.“澳門文化資源的旅遊價值及開發”.思想戰綫,2002,5:51-55.
2001年
320. 保繼剛, 戴光全. 評《區域旅遊規劃原理》. 地理學報,2001,56(6): 744.
321. 保繼剛、徐紅罡、李麗梅、John Ap:香港迪斯尼樂園對珠江三角洲的影響,旅遊學刊,2001,16(4): 34-38.
322. 徐頌軍、保繼剛.廣東發展農業生態旅遊的條件和區域特徵,經濟地理,2001,21(3):371-375
323. 鄭海燕、保繼剛.廣東省居民潜在出遊力的地區差异分析,地域研究與開發,2001,20(3):70-74
324. Xu Honggang(徐紅罡).Exploring Effective Policies For Underground Water Management In Artificial Oasis: A System Dynamics Of A Case Study Of Yaoba Oasis. Journal of Environment Science Vol.13,No.4,2001
325. 徐紅罡.“生態移民”政策對緩解草原生態壓力的有效性分析.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1(4):24-27
326. 徐紅罡.潜在遊客市場與旅遊産品生命週期——系統動力學模型方法.系統工程,2001,(19)3:69-75
327. 朱竑、司徒尚紀 開疆文化在海南的地域擴散及整合,地理學報,2001(1):99-106
328. 朱竑.從地名看開疆文化在海南島的傳播與擴散,地理科學,2001(1):89-93
329. 朱竑、司徒尚紀 海南地域文化的空間分佈研究,地理研究, 2001(4):464-470
330. 朱竑、曹小曙、司徒尚紀 海南文化特質研究,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4):115-119
331. 朱竑. 海南島文化區域劃分,人文地理,2001(3):44-48
332. 朱竑、薛德昇. 廣東城市化及其發展模式的選擇,熱帶地理,2001(1):17-21
333. 朱竑. 廣東小城鎮發展及其規劃思考. 經濟地理,2001(3):332-336
334. 薛德昇、朱竑、温春陽. 有關鄉村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等幾個概念的再辨析,2001年增刊,城市問題,3-6
335. 陶偉.旅遊資源類型體系分類評價研究——以寧夏回族自治區爲例.乾旱區地理,2001,(24)2. 141-145
336. 田銀生、陶偉. “家世界”搆成中的庭園價值——中國傳統居家環境結構的“二元對立統一律”分析. 新建築,2001.5.15-17
337. 戴光全.基於FFII的城市旅遊景觀塑造:伊春市案例.熱帶地理,2001,(21)3:251-256
338. 戴光全.蘇州市旅遊發展階段分析.“發展中國家家旅遊規劃與管理國際研討會”論文,2001年11月11-14日,桂林 戴光全.旅遊資源創新問題的初步研究.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報,2001,12(1):12-14
339. 孫九霞.珠江三角洲外來企業中的族群與族群關系——以對深圳中成文具廠的調查爲例(下).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1,23(4):39-46
340. 孫九霞.珠江三角洲外來企業中的族群與族群關系——以對深圳中成文具廠的調查爲例(上).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1,23(3):10-21
341. 孫九霞.廣東外來人口對粤文化的吸納與整合.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1,21(5):49-52
342. 張朝枝.蔡曉梅. 論旅行社生態化在西部旅遊開發中的作用.生態經濟,2001(8):47-49
343. 孫九霞.“珠江三角洲企業中的族群與族群關系”(論著精華),《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1年第5期.
344. 孫九霞.“澳門宗教的獨特性研究”,《華南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年第4期.
2000年
345. 保繼剛、朱竑. 珠海市城市旅遊發展規劃研究(綱要),見保繼剛論著《旅遊開發研究—原理、方法、實踐》,北京:科技出版社,2000,P256-273.
346. 保繼剛、柳意雲.武漢市主題公園發展探討.地域研究與開發,2000,19(1):66-69.
347. 保繼剛.珠江三角洲主題公園發展回顧,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11(2):15-19.
348. 丁健、保繼剛. 特類喀斯特洞穴旅遊生命週期探討―以雲南建水燕子洞爲例,中國岩溶,2000,19(3):284-289.
349. 李麗梅、保繼剛.大學生旅遊行爲研究―以中山大學爲例,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11(4):45-49,54.
350. 鄭静、薛德昇、朱竑. 論城市開發區的發展:歷史進程、理論背景及生命週期 世界地理研究,2000,9(2):79-85
351. 曹小曙、朱竑. 歷史時期昆明市城區拓展及結構演變研究,熱帶地理,2000(3):189-194
352. Taowei(陶偉). Tian Yinsheng Study of living fossil of historic cities—taking historic city Ping Yao in world heritage list as an example. The Journal of Chinese Geigraphy 2000,9.237-244
353. 陶偉、郭來喜 寧夏旅遊資源及其功能分區評價研究.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0,(16)1:54-57
354. 陶偉.寧夏旅遊資源與旅遊環境保護研究.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0,(11)1:53-55
355. 陶偉.中國“世界遺産”的可持續旅遊發展研究.旅遊學刊,2000(5):35-41
356. 田銀生、陶偉.城市環境的“宜人性”創造.清華大學學報,2000,40(1):19-23
357. 劉家明、陶偉、郭英之 .傳統民居旅遊開發研究——以平遥古城爲案例.地理研究,2000,(19)3:264-270
358. 戴光全、李明龍.從科學哲學看現代自然地理學研究的對象、内容和方法.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自然科學版).2000,21(4):47-50
359. 李明龍、戴光全.旅遊資源的包裝與景區景點的可持續發展.南昌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00(3):75-78
360. 張朝枝. 生態旅遊的緑色營銷特點及策略.社會科學家,2000,15(6):52-55
361. 張朝枝. 生態旅遊緑色營銷的産品策略分析. 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0,11(4).34-38
362. 張朝枝.蔡曉梅.汽車旅館發展模式初探.飯店世界,2000.3
363. 邱繼勤、李立華、艾南山.瀘州市歷史文化旅遊資源開發探討.西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25(2):180-185
364. 甘萌雨、張捷. 全球化時代的旅遊業.亞太經濟,2000(4):50-51
365. 甘萌雨、張捷.歷史文化名城的旅遊開發.資源開發與市場,2000(2):119-120
366. 文彤.組團旅遊空間規律及影響因素.地域研究與開發,2000,19(3):65-68
367. 李麗梅.大學生旅遊行爲研究-以中山大學爲例.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11(4):45-49,54
368. 孫九霞.“澳門族群與族群文化研究”, 《開放時代》(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2000年第3期.
369. 孫九霞.“民族服飾文化與宗教文化關系初論”,《貴州民族學院學報》(民族學類核心期刊),2000年第4期.
中心成立之前,中心主要成員發表的論文:70篇
1999年
370. 保繼剛、吴必虎、陸林.中國旅遊地理學20年(1978-1998),載《世紀之交的中國地理學》,吴傳鈞、劉昌明、吴履平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71. 保繼剛、朱竑、陳虹.基於雙贏戰略的澳門-珠海旅遊互動發展,熱帶地理,1999,19(4): 348-352.
372. 保繼剛、朱竑.珠海城市旅遊發展,人文地理,1999,14(3):7-12.
373. Zhuhong(朱竑), Xu Yongjian, Shitu Shangji. Recent Advance Of Cultural Geography In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1999,9(4):306-313
374. 朱竑. 珠海—中國最適宜人居的城市,中國國家地理雜誌,1999(1):49-59
375. 保繼剛、朱竑. 珠海城市旅遊發展,人文地理, 1999(3):7-12
376. 朱竑、司徒尚紀. 近年我國文化地理學研究的新進展,地理科學,1999(4):338-343
377. 朱竑、徐永健、司徒尚紀. Recent advance of cultural geography in China, 1999.Vol.9,No.4,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306-313
378. 朱竑. 河湟谷地蘭西大城市帶的發展趨勢研究,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9(1):13-17
379. 曹小曙、朱竑. 破履仍思上遠峰—記司徒尚紀教授,嶺南文史,1999(1):26-27
380. 朱竑、保繼剛. 廣東文化中的弊端對廣州都市旅遊的負面影響. 嶺南文史,1999(3):59-61
381. 朱竑. 地理學家的夢—評《美加十萬裏行記》,光明日報,1999年3月19日“書評週刊”
382. 陶偉、劉鋒、劉家明 寧夏回族民俗旅遊資源開發研究.地理科學進展, 1999,(18)3:279-284
383. 陶偉.中國風景區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模式初探.載:中國旅遊可持續發展研究課題組.中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河北科技出版社,1999:261-264
384. 田銀生、陶偉.場所精神的失落——10~20世紀西方城市空間的一點討論.新建築,1999,(4):61-62
385. 孫九霞. 論影響澳門族群關系的三個主要因素.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1):7-12
1998年
386. 保繼剛.旅遊地生命週期理論與旅遊規劃,建築師,1998(6): 41-50.
387. 保繼剛、古詩韵. 城市RBD初步研究, 規劃師,1998(4):59-65.
388. 保繼剛、朱竑、劉曉冰.珠海市旅遊發展模式及驅動機制研究,特區探索,1998(5): 19-21.
389. 李貞、保繼剛、覃朝峰.旅遊開發對丹霞山植被的影響研究,地理學報,1998,53(6):554-561.
390. 古詩韵、保繼剛.城市旅遊研究進展,旅遊學刊,1998,14(2):15-20.
391. 朱竑、郭建國. 城市規劃中文化因素刍議,熱帶地理,1998(4):311-315
392. 朱竑、司徒尚紀. 香港文化地理初探,嶺南文史,1998(1):4-8
393. 朱竑. 粤瓊旅遊互動互補關系探析,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8(1):172-177
394. 朱竑、楊錫金. 淺談乾旱地區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及開發利用,乾旱區地理,1998(1):57-62
395. 朱竑. 建省以來海南人口變化特徵分析, 海南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4):7-11
396. 範業正、陶偉 .國外旅遊規劃研究進展及主要思想方法.地理科學進展,1998,(17)3:86-92
397. 孫九霞.試論族群與族群認同.中山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2):23-30
1997年
398. 保繼剛.主題公園發展的影響因素系統分析,地理學報,1997,52(3):237-245.
399. 保繼剛.科學認識旅遊業及旅遊規劃,廣東旅遊,1997(2): 16-17.
400. 朱竑. 城市水價格的杠杆調控作用初探,經濟地理,1997(6):62-67.
401. 朱竑. 信息網絡與企業文化,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1997(4):96-101.
402. 孫九霞.華南社區研究的人類學方法論.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1997,19(3):33-36.
1996年
403. Bao Jigang(保繼剛), Theme Parks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China. Abstract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92nd Annual Meeting , Charlotte, North Carolina. 1996
404. Fan Dai, Jigang Bao(保繼剛).The Social Impacts of Tourism: A Case Study in Dali, Yunnan Province,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996(2):132-144
405. 保繼剛、陳雲梅.宗教旅遊開發研究-以廣東南華寺爲例.熱帶地理,1996,16(1):89-96.
406. 保繼剛.深圳市主題公園的發展、客源市場及旅遊者行爲研究. 建築師,1996(70)4:20-26.
407. 劉曉冰、保繼剛.旅遊開發的環境影響研究進展,地理研究,1996,15(4):92-100.
408. 戴凡、保繼剛.旅遊社會影響研究──以大理古城居民學英語態度爲例.人文地理,1996,11(2):37-42.
409. 朱竑、張可榮、張興有. 市場經濟下自然保護區的自然保護和綜合開發—以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爲例,自然資源,1996(4):11-18.
1995年
410. 保繼剛.喀斯特洞穴旅遊開發,地理學報,1995,50(4):353-359.
411. 保繼剛、彭華.旅遊地拓展研究-以丹霞山陽元山景區爲例.地理科學,1995,15(1):63-70.
412. 保繼剛、蔡輝.旅遊開發對南崑山的經濟影響研究 ,人文地理 ,1995,10(2):18-24.
413. 李海東、保繼剛. 漂流專項旅遊開發研究──以廣東樂昌漂流爲例,經濟地理,1995,15(2):108-112.
1994年
414. 保繼剛.大型主題公園布局初步研究,地理研究,1994,13(3):83-89.
415. 保繼剛、彭華. 名山旅遊地空間競争研究一以皖南三大名山爲例. 人文地理,1994,9(2):4-9.
416. 保繼剛.深圳、珠海大型主題公園布局研究, 熱帶地理,1994, 14(3):266-272.
417. 保繼剛.喀斯特石林旅遊開發的空間競争研究, 經濟地理, 1994,14(3):93-96.
418. 保繼剛.廣東小坑國家森林公園旅遊開發可行性研究,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4,10(2): 51-55.
419. 劉舸、保繼剛.都江堰市旅遊區位分析與旅遊業發展研究,經濟地理,1994,14(2):86-88.
1993年
420. 保繼剛、蔡静影. 潮州旅遊業:困境、機遇、發展. 廣東旅遊,1993(12):9-13.
421. 保繼剛. 雲南省旅遊區劃及其分區開發研究,雲南地理環境研究,1993(5): 40-48.
422. 保繼剛. 引力模型在遊客預測中的應用 ,中山大學學報, 1992, 31(4):133-136.
1992年
423. Bao Jigang(保繼剛).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Shenzhen,Technical Program Abstracts of the 27th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Washington, 1992
424. 保繼剛. 論旅遊地理的研究核心,人文地理,1992, 7(2): 11-18.
425. 保繼剛. 深圳市客源市場、賓館酒店與旅遊資源對應開發關系,深圳市旅遊發展規劃(陳傳康等主編),同濟大學出版社,1992,36-59.
1991年
426. 保繼剛.旅遊者空間行爲規律在賓館選址中的意義初探,人文地理,1991,6(3):36-41.
427. 保繼剛、樑飛勇. 海濱沙灘旅遊資源開發的空間競争分析一以茂名市沙灘開發爲例. 經濟地理,1991,11(2):89- 93.
1990年
428. 保繼剛、王雲鵬. 德宏旅遊區位分析及其資源開發研究,德宏經濟,1990年,1、2 期合刊,36-44.
429. 郭來喜、保繼剛. 中國旅遊地理學的回顧與展望,地理研究, 1990,9(1): 78-87.
1989年
430. 保繼剛、楚義芳. 七篇旅遊地理碩士論文評介. 旅遊學刊,1989,4(1):62-66.
431. 保繼剛.首都幾個重要公園遊客量預測,北京旅遊發展戰略 ,北京燕山出版社 , 1989,185-194.
432. 史静一、保繼剛. 遵義旅遊區開發研究, 貴州社會科學,1989(9): 24-28,37.
1988年
433. 保繼剛. 旅遊資源定量評價初探,乾旱區地理,1988,11(3):57-60.
434. 保繼剛、唐新民. 區域旅遊發展戰略理論初探,雲南社會科學,1988年 5期 ,14-19.
435. 保繼剛、周之穗、唐新民. 試析滇中“三湖一山一市"旅遊區開發的層次結構, 雲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文稿,1988年7期,16-22.
436. 保繼剛、周之穗等. 雲南省旅遊業開發, 雲南國土,1988年總第十三期,13-27.
437. 保繼剛、戴金榮. 黔東南旅遊資源開發探討. 貴州社會科學,1988(1):41-45.
438. 陳健昌、保繼剛. 旅遊者行爲研究及其實踐意義,地理研究, 1988,7(3):44-51.
1987年
439. 保繼剛. 頤和園旅遊環境容量研究,中國環境科學, 1987,7(2):32-38.
440. 保繼剛. 旅遊者行爲研究,社會科學家(桂林),1987(6):19-22;另載:人文地理研究(吴傳鈞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294-304.
附件四:中心成立以來承擔的規劃項目(75項)
2009年
1. 地方委托:張家界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修編)
2. 地方委托:武陵源國際旅遊休閒度假建設實施綱要
3. 地方委托:惠東縣旅遊發展規劃
4. 地方委托:萬緑湖中心區規劃
5. 地方委托:萬緑生態旅遊度假區策劃
6. 地方委托:昌都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7. 地方委托:陝西省金絲大峽谷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8. 地方委托:海南島生態旅遊發展戰略
9. 公司委托:海泉灣中期發展策略研究報告
10. 地方委托:安康瀛湖旅遊區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11. 地方委托:通道侗族自治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修編)
12. 地方委托:旅遊業在西藏林芝地區經濟發展的主導影響研究
13. 公司委托:展覽會終端客户行爲偏好研究
2008年
14. 廣東省世博辦:上海世博會廣東館主題陳述研究
15. 地方委托:郴州市汝城温泉旅遊度假區總體規劃
16. 地方委托:新疆喀納斯海流灘、鐵熱克提旅遊分區總體規劃
17. 地方委托:桂林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修編
18. 地方委托:瓊北湛江區域旅遊形象與産品營銷策劃
19. 地方委托:開平市世界遺産保護與旅遊發展研究基地建設合作
20. 地方委托:西藏林芝地區林芝、波密、察隅、墨脱四縣旅遊發展規劃
21. 地方委托:佛山三水區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22. 地方委托:西藏昌都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23. 事業單位:滇西北典型生態旅遊區的規劃特點及有效性研究
24. 地方政府:西遞宏村旅遊發展戰略研究
25. 地方政府:新疆鄯善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26. 地方政府:新疆哈巴河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27. 地方政府:從化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28. 地方政府:廣州市參加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展館案例展示項目前期策劃
29. 公司委托:廣交會區域經濟效應評估研究
2007年
30. 地方委托:廣東惠州市旅遊總體發展規劃修編
31. 地方委托:山東沂源縣旅遊發展整合提昇規劃
32. 地方委托:湖南洪江市旅遊業總體發展規劃及託口旅遊區規劃
33. 地方委托:四川古藺縣美酒河景區、八節洞瀑布景區等系列規劃
34. 地方委托:湖北宜昌“愚人島”項目策劃
35. 地方委托:東湖風景名勝區湖泊游賞功能提昇策略研究
36. 地方委托:從化市生態旅遊概念規劃
37. 地方委托:廣州蘿崗區天鹿湖生態文化旅遊區項目策劃
38. 地方政府:萊城區旅遊發展整合提昇規劃
39. 地方政府:世界遺産(武陵源)保護與旅遊發展研究基地建設合作
2006年
40. 國家旅遊局:香格裏拉生態旅遊區規劃
41. 地方委托:湖南省旅遊業總體發展規劃
42. 地方委托:廣東乳源必背瑶寨旅遊區總體規劃及詳細規劃
43. 地方委托:湖南省武陵源區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44. 地方委托:世界旅遊組織可持續發展指標檢測
2005年
45. 地方委托:從化聯濂溪景區發展規劃
46. 地方委托:廣東省高明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47. 國家旅遊局:新疆喀納斯旅遊區總體規劃
48. 地方委托:廣東省河源萬緑湖自駕車營地旅遊項目策劃
49. 地方委托:廣東省順德新城區順峰山公園旅遊發展研究
50. 地方委托:山東省蒙山旅遊區建設與保護規劃
2004年
51. 地方委托:黄山市旅遊發展規劃
52. 地方委托:江西省贛州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53. 地方委托:肇慶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54. 地方委托:陽朔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55. 地方委托:平沙旅遊區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56. 地方委托:西藏林芝地區某景區總體規劃及服務設施修建性詳細規劃
57. 地方委托:揚州瘦西湖新區旅遊發展策劃
58. 地方委托:河南省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2003年
59. 地方委托:廣東省佛山市南國桃園與鬆崗鎮區關系及旅遊專題研究
60. 地方委托: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合作方: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
61. 地方委托: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山-白雲山-南湖-帽峰山地區建設與保護規劃(合作方:廣州市規劃局城市規劃自動化中心)
62. 地方委托:福建省龍岩市古田生態文化經濟開發區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合作方: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廣州市社會科學研究院)
63. 地方委托:廣東省廣州市西關民居民俗區旅遊發展規劃
64. 地方委托:西雙版納在瀾湄次區域旅遊合作中的發展戰略
65. 地方委托:廣東省廣州市海鷗島旅遊規劃與城市設計競賽(合作方: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
66. 地方委托:廣東省廣州市芳村區世界美食之窗概念策劃
2002年
67. 國家計委、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國家旅遊局:西部旅遊投資規劃(西南片)
68. 地方委托:石梅灣旅遊開發策略及國内市場研究
69. 地方委托:貴州省赤水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70. 地方委托:貴州省赤水市十丈洞景區總體規劃
71. 地方委托:貴州省赤水市四洞溝景區總體規劃
72. 地方委托:貴州省赤水市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竹海國家公園總體規劃
73. 地方委托:陽朔遇龍河景區旅遊開發總體規劃
74. 地方委托:海南五指山生態旅遊區總體規劃
75. 地方委托:甘肅省天水市旅遊總體規劃
2001年
76. 湖北省旅遊局:湖北省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77. 地方委托:虎門威遠島旅遊區概念規劃(與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合作)
78. 地方委托:廣州市鳳凰山旅遊項目概念性規劃(與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合作)
2000年
79. 地方委托:蘇州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80. 地方委托:曲江縣韶石山生態旅遊區總體規劃
81. 地方委托:東莞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82. 地方委托:四川省廣安市旅遊總體規劃
中心成立之前主要成員承擔的規劃(15項)
1999年
83. 地方委托:桂林市旅遊發展戰略研究
84. 地方委托:湖北省黄石市旅遊發展規劃
85. 地方委托:珠海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旅遊規劃
1998年
86. 地方委托:珠海市旅遊發展規劃
1997年
87. 廣東省旅遊局:“廣東省旅遊發展戰略研究”
88. 地方委托:高明市旅遊規劃
1994年
89. 地方委托:韶關市旅遊發展規劃
1993年
90. 地方委托:仁化縣丹霞山陽元石景區旅遊開發可行性研究及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91. 地方委托:南崑山建立國家森林公園可行性研究
1992年
92. 地方委托:曲江縣小坑國家森林公園旅遊開發可行性研究及旅遊開發總體規劃
93. 地方委托:珠海市旅遊資源開發利用規劃
附件五:中心成員獲奬情况
1. 2008年保繼剛教授獲吴傳鈞優秀人文地理論文一等奬。
2. 2008年朱竑教授獲2008年中國地理學會首届陳傳康優秀旅遊地理學術論文奬
3. 2007年保繼剛教授參加完成的《丹霞山丹霞地貌風景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項目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奬科技進步二等奬(彭華教授主持,第3參加人)。
4. 2007朱竑教授獲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奬勵。
5. 2007年朱竑教授獲得第二届《旅遊管理》優秀論文一等奬。
6. 2005年,徐紅罡教授榮獲“第八届青年地理學家科技奬”。
7. 2004年保繼剛教授獲南粤優秀教師奬。
8. 保繼剛教授主持編著的《 旅遊地理學》(修訂版)教材 2002年獲教育部優秀教材二等奬。
9. 保繼剛教授主持編著的《 旅遊地理學》教材1995年獲國家教委第三届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中青年奬。
10. 1997年保繼剛教授獲廣東省旅遊局“爲廣東旅遊争光”奬。
11. 成果“旅遊地理學的若干理論和方法研究”系列論文1993年獲廣東省高教局理論成果科技進步二等奬,保繼剛教授爲第一獲奬者。
12. 1992年保繼剛教授獲中國地理學會首届青年地理科技奬,全國10人獲奬。
13. 1992年保繼剛教授獲廣州市百名教育新秀奬。
14. 1991年保繼剛教授被評爲中山大學先進科學工作者。
15. 保繼剛教授參加完成的《西南地區資源開發與發展戰略研究》成果榮獲199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奬。
16. 保繼剛教授參加完成的《北京市旅遊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總成果於1987年被評爲北京市首届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奬。
附件六:近3年來中心教師參加的國内外學術交流活動
1. 2009年5月12-13日,張朝枝副教授及研究生游旺參加“第六届中國旅遊論壇”。
2. 2008年12月17-19日,保繼剛教授等參加第二届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旅遊趨勢與展望國際論壇。
3. 2008年12月19-20日,保繼剛教授等參加第四届中國人文地理學學術沙龍。
4. 2008年12月26日,香港大學地理系博士生賴坤在中心做了題爲“大型事件如何影響主辦城市旅遊形象——理論模型與實证研究”的講座。
5. 2008年12月6-7日,中心教師羅秋菊副教授、博士生李曉莉、碩士生楊娟、龐嘉文、靳文敏參加了在上海舉辦的“世博會?會展教育與研究國際會議”。
6. 2008年11月28日,中山大學承辦的2008“廣東開放論壇——現代旅遊業合作與發展”盛大開幕,中山大學與廣東省旅遊局在前一日還就雙方的緊密合作框架協議舉行了隆重的簽字儀式。
7. 2008年10月8日—10日,中心2008級博士生封丹同學參加韓國清州大學舉行的第三届中日韓青年地理學家學術研討會。并發表了關於邊界對城市社區影響的學術演講,獲得與會中國地理學會帶隊老師及國際同行的好評。
8. 2008年11月15日,“香港地理日”在香港大學地理系舉辦。受香港大學地理系的邀請,我中心師生參加了此次會議,幾位研究生均進行了學術演講。
9. 2008年6月30日至7月16日,中山大學旅遊學院常務副院長彭青教授與我中心張驍鳴博士前往法國昂熱參加了由昂熱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聯合舉辦的第八届亞洲旅遊研究雙年會(The 8th Biennial Conference on Asian Tourism),並做有關廣交會和亞運會對廣州市酒店業空間布局的影響的發言。
10. 2008年7月14-15日年度地理學界的學術盛會“中國地理學會學術年會”在北國春城長春市舉行,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心主任保繼剛教授參加了本届年會,並在7月15日的旅遊地理分會場進行了題爲“中國旅遊地理研究三十年”的主題演講。
11. 2008年3月24日,保繼剛教授出席“世界遺産地旅遊管理與可持續發展國際會議”,並做了做了題爲“旅遊與遺産保護:黄山經驗”的主題報告。
12. 2008年3月22日上午,“中山大學旅遊學院,中山大學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旅遊發展與遺産保護實習與科研基地”的授牌儀式在世界文化遺産地――自力村碉樓群舉行。
13. 2008年1月18~19日,中心主任保繼剛教授作爲8個學者特邀代表之一參加了於北京召開的2008年全國旅遊工作會議。
14. 2007年11月18日-23日,武陵源區委區政府領導、區旅遊局領導以及部分旅遊景區管理工作人員在旅遊中心進行了爲期一周的交流活動。
15. 2007年11月3-4日,中國地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於在南京舉行,旅遊中心多名師生到南京參加大會。
16. 2007年7月7~10日,“遺産與旅遊”國際研討會在中山大學成功舉辦。本次會議由中山大學、中國地理學會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國際地理聯合會旅遊遊憩運動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山大學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美國北亞裏桑那大學承辦。
17. 2007年8月10日,旅遊發展與世界遺産保護研究基地在武陵源掛牌。
18. 2007年10月2日——5日朱竑教授參加日本熊本第二届中日韓青年地理學家學術研討會
19. 2006年朱竑教授前往韓國濟州島參加海島發展伙計研討會
20. 2006年11月2—5日研究中心張朝枝博士在泰國曼谷出席亞洲遺産管理研究院(UNESCO-ICCROM Asian Academy for Heritage Management)的委員會年會及學術會議。
21. 2006年8月26日—28日,徐紅罡副教授參加了在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大學舉行的Event congress and education formula,並做大會發言。這次會議主要討論節事旅遊的發展和節慶教育。
22. 2006年7月31日——8月6日,徐紅罡副教授和Werner Breitung博士參加了在西班牙的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召開的IGU Commission on Monitoring Cities of Tomorrow,並在會議上發言。
23. 2006年4月徐紅罡副教授和Werner Breitung博士應邀參加2006年國際都市圈發展研討會,并發言。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