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前 言
沈燦燊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家(水文學家和水文地理學家)和教育家。先生系廣東東莞虎門人,1924年生。在中山大學地理系讀書期間,師從吴尚時教授和羅開富教授,1949年畢業並獲理學學士學位。之後於中山大學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和教授。沈燦燊教授愛國愛校、工作成績卓著,被中山大學作爲典型標兵提前晋昇爲副教授(1977年職稱恢復後首批被授予高級職稱的2名教師之一);並應邀作爲新中國第一個訪美科學代表團的成員代表中國科學院訪問了美國30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還被教育部批準成爲國内訪問學者導師和研究生導師。曾任地理系水文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代理系主任和校學術委員會委員。1992年起獲國務院特殊津貼。
沈燦燊教授治學嚴謹、論著頗豐且多有新見。其主要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臺風暴潮、降雨産流理論、水土流失保持、區域水文和水資源等領域,在氣象、氣候和生態環境等方面也有所建樹。早在50年代,沈燦燊教授在我國首次地理學學術會議報告的論文《廣東江門地區低塱調查報告》就得到當時中科院竺可楨副院長的肯定,被譽爲我國第一篇血吸蟲區詳細的水文地理論文。60年代初,沈教授開始進行臺風暴潮方面的研究,所發表的《不同類型臺風侵襲珠江三角洲河口引起暴潮增水規律的分析》是最早全面研究珠江河口臺風暴潮的論文;70年代起承擔國家海洋局“華南臺潮研究”重點課題,先後發表了系列性論文10多篇,提出了利用長浪理論來預報臺潮和能進行實時預報和大範圍預報的過程預報方法,其中論文《臺風暴潮過程預報的一種模式的探討》被國家海洋學科組認爲理論和方法新穎、學術價值較高,有3家國内刊物進行轉載,1984年又被國家海洋局用英文全文發表於Collected Oceanic Work。沈燦燊教授在臺風暴潮方面的系列研究成果,不但被同行多次引用,還先後3次獲得了國家和廣東省科技奬。
在降雨産流理論方面,沈燦燊教授根據在華南地區多年的地理考察和研究,獨樹一幟地提出了“景觀産流”的學術觀點,提出除了國内外通用的蓄滿産流和超滲産流兩種類型之外,不同的地理景觀有不同的産流模式,例如在石灰岩岩溶地區和河口三角洲水稻田地區,都屬於既非蓄滿、也非超滲的特殊産流模式。其代表作於1977年在美國Wisconson召開的中美地理學學術討論會宣讀,引起與會學者争論並認可,并發表在The Environment 專刊上。之後結合國家有關重點課題研究發表了《廣西岩溶區的特殊産流模型--特殊下墊面産流機制的探討》等10多篇系列性論文;1985年沈教授所完成的《地理環境對水資源系統效應的研究》成果,被教育部定爲部屬高校1986-2000年基礎研究規劃地理學科重要領域專題報告,並分發到全國有關院校。
廣東丘陵山地多,降雨强度大,20世紀60年代後,水土流失日趨嚴重,沈燦燊教授對此領域也給與較多的關注。1990年沈教授接受了“關於廣東省水土流失調查和治理”等兩項重點科研課題,組織了10多名教師和20多名工程師編寫了《廣東省水土流失調查總結》,對全省水土流失的歷史變化、發生原因、分類特徵以及治理方法作了全面的系統分析和論述。該總結被認爲是我國第一部較完善的省區級水土流失調查總結的研究成果。沈教授所發表的10多篇水土流失研究論文,確立了在該領域的學術領先地位。由於沈燦燊教授在水土流失治理的重大貢獻,1995年被廣東省政府授予 “廣東省水土保持工作先進個人一等奬”。
區域水文和水資源也是沈燦燊教授科研的重點領域之一。沈教授主筆的《珠江河口水文與水利概况》便在全國河口學習班宣讀並被《中國河口研究》文集收録。20世紀70-90年代沈教授對廣東(重點包括粤北喀斯特山區、東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香港和海南等省區的水資源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發表了《海南省水資源的研究》、《廣東省水資源特點和合理開發利用研究》和《香港水資源特徵和供需水量平衡研究》等10多篇系列性論文和專著。其中1988年由繆鴻基、沈燦燊和黄廣耀合作出版的專著《珠江三角洲水土資源》獲得聯合國技術信息促進系統卓越成就奬;論文《珠江三角洲水量平衡及持續利用》在1998年全球華人地理學者學術會議上宣讀。這些科研成果不僅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同時也常因爲有較大的應用價值而被地方有關行政部門作爲重要的决策參考。
沈燦燊教授在氣象、氣候和生態環境的研究也有不少成果,發表了《廣州的氣候》和《廣東的霜凍》等論文。1981年應廣東省科委邀請作爲專家團團長與20多位專家對珠江三角洲進行全面的調查和考察,寫出了《珠江三角洲生態調查報告》,調查成果向廣東省委直接匯報,沈燦燊教授也得到了當時省長劉田夫和副省長葉選平的單獨接見和垂詢;省科委和當時的佛山專署也爲此組織了專門面向幹部的大型學術報告會。
在科研方面的突出成就,奠定了沈燦燊教授在地理學界的學術地位。著名地理學家劉盛佳在《地理學思想史》一書中,將沈燦燊教授與謝家澤、錢寧、郭敬輝等著名學者並列爲我國水文地理學的領軍人物。沈教授曾兼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全國高校水文教學與科學研究會理事長、國家教委高校理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兼教材建設委員會氣象學與水文學科組組長、國家科委海洋學科組組員以及廣東省海洋湖沼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等多個學術職務;還兼任過《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卷·華南篇》主編和水科學進展、水文和生態科學等多個全國性刊物的編委;對我國水文學和水文地理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
沈燦燊教授不僅學術研究成果豐碩,在教學上也善於因材施教。沈教授十分重視教材的建設,其精心編著的《水資源導論》不但參考了大量的國外教科書,也與國内外衆多教授進行交流不斷修改,1990年正式出版後,於1995年被國家教委評爲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二等奬。沈教授在數次訪問美、加、日、法以及香港等地大學後,分别撰文介紹國外教育與科研的理論和實踐;授課時經常將學科的國内外最新研究進展融入課程中,使學生能學到課本以外的知識。沈教授對學生寬嚴並濟,一方面要求學生認真學習,强調學生也要瞭解本專業的國内外研究動態和最新進展;另一方面也投入大量時間對學生進行輔導和交流,及時幫助學生解决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中山大學自然地理專業56級樑必騏校友在回憶録《康樂園求學散記》中寫道:“水文課及其實習都是沈燦燊老師負責,無論是講課或帶實習,他總是笑容可掬、細心指點,與同學的關系相當好”; 李春初在《南國求學雜憶》一文中也有“水文學與水文地理的任課老師是沈燦燊先生,他平易近人,笑容燦爛。在衆多授課老師中,只有沈先生常在晚上深入到學生宿舍爲同學們答疑解難,這在當時很突出”的回憶。在沈燦燊教授的引導下,不少學生最終成爲一些著名大學的科研和教學骨幹。他培養的研究生,除了在高校和科研部門繼續深造和發展之外,也有一些學生畢業工作後逐步成爲重要政府部門的行政負責人。
在學校的科研和教學工作以外,沈燦燊教授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1974-1980年期間,爲兩廣水文系統多次培訓技術幹部,也爲國家海洋局和南海艦隊開辦”臺風暴潮預報”培訓班,提高了基層技術人員的預報水平。例如廣西各主要水文站的學員在參加1976年廣西培訓班後,對廣西建國以來第二次大洪水預報的準確度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得到相關部門的肯定,廣西水電廳爲此專門送來感謝信,表彰沈燦燊教授理論聯繫實際的成果。
沈燦燊教授從事教學和科研50多年,科研成果纍累、學生人才輩出,在學術界和社會都獲得了很高的地位和評價。2003年被中國地理學會評定爲首批終身資深會員;還被選爲廣東省第五、六届人大代表、第七届省人大常委會農村農業委員會委員。
2008年春節期間,沈教授的弟子們在給老師集體拜年後的聚會中,廣州的吴洪杰轉達了深圳的郭雨蓉的提議,争取在沈教授85壽辰時將老師的論著結集出版,此提議得到大家的一致贊同;此後,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也决定在籌備慶祝中山大學地理系成立80週年時爲包括沈燦燊教授在内的4名資深教授出版論文集。於是兩方願望不謀而合,共同合力開展文集編撰工作。
本文集的出版得到大家的大力支持,甘雨鳴教授爲文稿的規範和文集的編排付出了努力,陳爽負責大部分文稿的録入,高海風博士承擔了英文論文的校對,鄭泳碩士爲文集中的附圖、文字校對和排版等作了大量的工作;此外還得到了何亞壽、黄奕華和林錦鳳等同志的大力幫助,在此謹表示衷心的感謝!
沈燦燊教授著述甚多,此次結集出版,擬分上下兩集,上集以論文爲主,下集則以研究報告爲主。由於編輯時間倉促,難免有錯漏之處,還望先生和各方讀者海涵。
陳俊鴻 陳俊合
2009年9月21日於中山大學康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