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喀斯特地區降雨逕流三個模型
沈燦燊 陳俊鴻 高海風
岩溶區水文研究,以往主要放在地下水系統的區分和確定,如Jakuck,White和Shuster等人。而Karanjac,Christrophor等人,則對泉的産水作了研究。近年來,Haridon,Dreiss等人,對岩溶區河流産流作了一些摸索。50年代福卡西維等研究含水層排泄動態,60年代後逐漸形成岩溶水文學,國外經長期研究,證明灰岩中,溶洞與裂隙水相互交錯,只是各處兩者占比例不同,岩溶水層主要特徵是不均一管道水,溶洞發育在水平逕流,呈紊流,灰岩深部緩流以裂隙水爲主。而白雲岩,不純碳酸岩中基本屬於裂隙水,僅在一些裂隙斷裂帶的管道中集流。如D. I. Smith,W. B. white,Karanjac,Altag等人,都有很多文章。近年,D. Grouber的岩溶隨機數學模型,John Gunn水層點補給模型,都使岩溶水文向前推進一步。國内,70年代後期我們開始進行研究,80年代,已有許多高校和水文單位作深入研討,進展很快。
我國岩溶面積200多萬(km)2,其中出露的面積約130萬(km)2,約占總面積13.5%。這些地區地表水奇缺,但有極豐富的地下水,弄清其水資源的産生、轉换,分析其變化規律,能幫助開發利用和管理水資源。本文是我們研究這些地區水資源系列的一部分。
1 一個準概念性岩溶流域水文模型——廣西向水河峰叢窪地和峰林谷地區
岩溶在地貌上可分爲4種型態:喀斯特高原,峰叢窪地,峰林谷地和喀斯特平原。峰叢窪地和峰林谷地是典型的中壯年期岩溶地貌,裂隙溶洞密佈,並最具有岩溶水的明顯特點。其水文系統一般受區域斷裂搆造控制,有發育良好的地下河網,與地表水系相互交錯,流域上游多明暗流交替出現,下游則以明流爲主。下滲現狀在裸露區和覆蓋性岩溶區下層可分爲管道流(滲漏)和細裂
隙中的水流(滲透),二者可以轉化。裂隙水流動緩慢,爲地下水較長期的補給源,而管道流則在雨後迅速排入地下河。當降雨時,大量雨水由溶洞迅速漏入地下,又很快由天窗涌出,來勢汹涌,洪水泛濫,但很快又平復,洪水過程綫急漲、慢落,蒸發,在裸露岩面很快便無水可蒸發,只有裂隙水緩慢地逸散,一般蒸發量較少。由於地表流域與地下流域不一致,故計算時應當考慮流域不閉合的特點。
準概念性岩溶流域水文模型的結構分爲:①不透水面積A0:②裸露岩溶A1;③覆蓋土壤面積A2;④快速逕流蓄量(包括坡面流,快速壤中流和管道流);⑤慢速流(包括慢速流和均匀細裂隙流);⑥枯水地下水出流。它的計算方法:
1.1 不透水面積A0
降水全部化爲直接逕流,然後通過河道水箱調節出流:
Rd-直接逕流;P-雨量;E-蒸發力;K0-直接逕流系數;S0-現存直接逕流蓄量。
1.2 裸露岩區的A1
降水先滿足損耗(截留、填窪、蒸發),一部分成爲坡面流,流入上層水箱,其量與岩溶平均發育程度Kc有關,餘水進入溶洞和裂隙,它的水蓄量SS分别向上水箱(管道流)和下層淺層水箱(細裂隙均匀滲透)排水。
T=P-(STM-ST) Rs=T×Ks ΔSS=T×(1-Ks)
QA11=SS×EA11 QA12=SS×KA12
T—剩餘雨量;STM—最大可能損失量;ST—現在損失量;Rs—坡面流;Ks—坡面發育系數;△SS—溶洞裂隙水蓄量;QA11—溶洞快速流;EA11—出流系數;QA12—細裂隙流;KA12—出流系數;EA1—溶洞裂隙水逸散指數
1.3 覆蓋土壤面積
T=P-(SPM-SP)
土壤面積上,下滲能力曲綫:δ/F=(1-a)(1-e-KP)
土壤毛細水儲量:ΔμZT =∫P01+ΔPP01(1-a)e-KPdp
=μZTM(e-KP01-e-K(p01)+ΔP)
土壤自由水蓄量:μZF=∫P02+ΔPP02adp=aΔP
SPM-最大可能損失量;SP—現在損失量;d/F—土壤下滲容量,等於或小於指定數值P的面積;a-自由水下滲能力部分面積的百分比;e-KP—下滲容量,也是雨量;P01,P02—前期影響雨量;μZTM-最大儲量
1.4 快速逕流蓄量
在上層水箱S1中,Q1=S1 × Ks1;S1=上層水量蓄量;Ks1=出流系數
1.5 慢速流
在下層水箱S2中,Q2=S2×Ks2;S2=下層淺層水箱蓄量;Ks2=出流系數
1.6 枯水地下水出流
在深層水箱S3中,Q3=S3 ×Ks3;S3 =下層深層水箱蓄量;Ks3 =出流系數Q2-Q3=深層滲透量。
河道水箱,上層水箱,下淺層水箱及下層深層水箱總量是斷面出流。參數A0,K0,A1,STM,……等23個,都進行了作用分析、優選和靈敏度分析。模型用於廣西左江二級支流向水河流域,以峰叢窪地及峰林谷地爲主,在35次大小洪水中,27次合格,合格率77.1%,其中優秀34.3%,所有大小洪水都合格,並入優秀範圍,可見模型是可取的。
我們認爲應當着重在産流機制上的研究,應瞭解在不同自然地理條件下的産流過程,要求有大量的野外地理資料,如能建立實驗站,將對岩溶區産流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2 岩溶峰叢流域雨洪産流模型——廣西奇庚江流域産流研究
岩溶峰叢區中,山峰基座相連,成簇狀起伏不斷,岩石上裂隙溶洞發育,地下流域常與地表流域不一致,峰間爲封閉窪地,直徑從幾十米到幾百米,區内土壤覆蓋面積小,雨水滲入裂隙——溶洞介質中,運動規律與水文學中的孔道——裂隙介質中水分運動不同,超滲,蓄滿理論也不適宜。區内地貌組成復雜,不同組合有不同的産流過程,我們將流域作爲一個雨洪系統,再按地理景觀(包括地質)不同,分爲若干個子系統來計算産流,各元件→子系統→系統,經計算機運算,最後綜合得出流域産流結果。
作者認爲,建立岩溶區的産流模型,應分别從集水面積、下滲、蒸發和産流分析。①集水面積:常有“二元結構”,故分爲完全産流單元,地表産流單元和地下産流單元3種。②下滲:在裸露岩石表面只附着一層簿膜水,無滲透,只通過裂隙和溶洞滲漏,滲漏多少視洞的大小、密集程度而不同。下部管道的坡度和水位也影響了滲漏,運動形式有層流、紊流和混合流,這和地質搆造有密切關系。當静止峰雨綫來回擺動,如洞穴漏斗分佈不均一時,則滲漏成大→小→大→小,故雨型對它也有很大影響。在覆蓋岩溶區,有簿土層覆蓋,但土壤疏鬆,極易下滲,當水流到達下層岩溶層時,則按上述情况滲漏。③蒸發:在覆蓋岩溶區,蒸發與土壤蒸發同。在裸露區,經初期蒸發後,岩石只能從細裂隙中作擴散蒸發,蒸發量很少。④産流:因下墊面不同,分爲覆蓋區、裸露區、不透水區和非岩溶區。前兩區的産流經過地表水與地下水分配,表層水與地下水分配,地下産流與補蓄間分配,在3次分配過程中,每次都有産流量和損失量。
在分析了新安江模型,Scramonto模型,Stanford IV模型後,按岩溶流域特點,取其合適的理論和計算,加以補充和修正,作出新的岩溶流域雨洪産流模型。
模型按地貌和地質情况,分爲6個子系統。
可按各個子系統,根據不同情况,進行下列計算:
2.1 産流
sdp—流域窪地蓄水能力;P0—前期影響雨量;P—雨量;e-AP—流域景觀參數,與地質結構及裂隙溶洞有關,AL0—前期損失。
當産流後繼續在下一時段降雨P2時,則
2.2 雨期蒸散發
E=K EM
降雨間歇期蒸發
E=K1EMω0e-K1Em E=EMe-K1EM
K—系數,按季節及雨前情况求出;K1—系數;
w0-時段始流域蓄水量;E—蒸發量;EM—最大蒸發力。
2.3 單元前期平均損失水量
L0=K3ω,ω=E/EMωM
單元蓄水量ωT=ω0eK1EM
K3—外流系數;w—流域滯蓄水量;E—蒸發量;wm—最大蓄水能力;EM—最大蒸發力。
2.4 岩溶滲漏
因難於直接計算,可用水量平衡式求出:
ωT+1=PT-ET+R入T -R出T+ωTe-K1EM
ωT+1=K2(PT-RT)ωTe-K1EM
WT+1—單元平均蓄水;R入T—外流域入流;R出T—流域外流;K2—系數;WT—流域蓄水量;ET—流域蒸發量。
參數A,K,K1,K2,K3及Wm(對覆蓋岩溶區)都用優選法求出。
在廣西奇庚江範團水文站以上流域(都安附近),面積353(km)2主要爲二迭系和石炭系灰岩,局部有石碳系的灰岩夾硅質岩,谷地有第四紀沉積物,多斷裂褶皺,並有東~南西向逆斷層,按6個子系統計算,在54次洪水中,計算結果總合格率爲80.8%,不合格都是小洪水,大洪水都達到優級,説明模型是可取的。曾與不劃分子系數計算,以及單用各種國内外産流模型計算比時,合格率本模型大得多。本模型參數不多,微機可以應用,但岩溶模型製作時,牽涉到地質地理知識面廣,今後應從更綜合的角度去研究。
3 岩溶流域水文模型——廣西灕江流域産流研究
在壯年期的岩溶區内,有峰叢山地、峰林山地、峰叢窪地、谷地和峰林谷地。有大片的裸露區。漏鬥,落水洞星羅棋佈,洞穴和地下河發育,明伏流交替出現,並形成許多盲谷,還有峰林平原,孤峰或殘丘平原分佈,使它有獨特的産流過程。
在岩溶區内常并存有裸露岩溶區,覆蓋性岩溶區和非岩溶區等,其下滲透方式各不相同。在裸露區,大部分降水通過漏鬥、天窗等補給地下河,小部分通過小裂隙入滲,速度與裂隙大小、型態、坡度有關。因此,形成了滲漏與滲透兩種類型。覆蓋性岩溶區,表層土壤不厚,下滲與一般土壤相同,但水流到達岩溶層時,則除如裸露區的滲漏特點外,並常伴生表層流。蒸發過程,在裸露區,覆蓋區也不相同。洪水波形狀、歷時,在三種區内也有很大差异。總之,岩溶區内,産流迅速,集流時間短,洪峰量大,落洪退水緩慢。其産流模型如下:將岩溶區分爲不透水面積A1,非岩溶區面積A2,覆蓋岩溶面積A3,裸露岩溶區A4。在表層以下,模型設置了暗河洞穴,細小裂隙含水層和深層貯水三種元件。
3.1 不透水面積A1
與通常計算方法相同。
即Rd=(P-E)A1
Rd-産流;P—雨量;E—蒸發
3.2 非岩溶面積A2
RNS=(P-LC-△STWC-△FWC)A2,土壤中自由水一部分下滲補給深層水,部分産生壤中流,DZSWI=FSD·SFWC,RSS=FRS·SFWC。 蒸發在扣損量中扣除,不是再從STWC中滿足。
Lc—扣損;△STWC—初滲;△FWC—穩滲;DZSWT—自由水下滲量;FSD—下滲系數;RSS—壤中流;FRS—出流率
3.3 覆蓋岩溶面積A3
多出現在谷地,土層簿,植物少,土層下是岩溶,大溶洞常爲碎岩及土壤填充,而小溶洞裂臀比較發育。降雨先滿足上層扣損,入滲分上層土壤與下層岩溶兩層計算,上層土壤入滲與非岩溶同。
地表逕流RCS=(P-Lc-STWC-SFWC)A3,壤中流Rus=Frc·USWC經土壤層下滲到下層岩溶層的水,岩溶層對降水反應不快,該層入滲水量爲,FuD=PBI·USWC
Frc—出流系數;USWC—土壤中自由水;FuD—岩溶層入滲;PBI—滲透系數
3.4 裸露岩溶面積A4
區内石山、溶洞、裂隙密佈,分佈不均匀,雨後雨水從溶洞流走,迅速又從天窗溢出,河水泛濫,流勢汹涌。雨後不久,又迅速平復,産生的坡面流與地下水流在到達河谷前反復交替,無法分清那些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稱之爲明伏流。本模型設置暗河參數項,如果流域不閉合,則與外流域交换水量。
FSDI(滲漏量)=FK(滲漏系數)〔P-Lc(扣損)〕·A4(面積);
CWC(暗河儲水量)=CWCo(原有儲量)+(P-Lc)A-FSDI·△CW(與外流域交换水量);
RF(明伏流)=FRK(出流系數)·CWC。
蒸發Ed,在Lc中扣除,扣完爲止。
此層岩溶的含水層與A3的同層相通,故
FDC(含水層儲量)=FDCo(原儲量)十FuD(A3下滲至岩溶層水量)+FSDI(本區滲漏量)。
此層所産生的淺層基流有部分繼續下滲,補給深層貯水。
RLE(淺層基流)=CRL(出流系數)·FDC
DZCWI(深層補給)=CLD(滲漏至深層系數)·FDC
深層貯水層補給面廣,DEWC(深層貯水)=DZWC0(原深層水)十DZSWI(淺層補給)十DZCWI(深層補給)。
深層基流RDZ=CRD(出流率)·DZWC
模型中的主要參數如S,A,PBI,CRL,FRK,等等都加以優選率定。
本模型用於灕江陽朔以上流域,在選擇的30場洪水中,總量預報誤差不超過5%的16場,5~6%10場,其餘爲10~20%。洪峰(包括特大洪水4場)誤差在5%以下的9場,5~10%爲12場,其餘爲10~20%,特大洪水的誤差都在5%以内,但有部分(10場)過程綫吻合不够好,總的來説模型是可取的。
4 結束語
喀斯特地區不同的下墊面有各自不同的産流過程,在通用的模式下,應有區别。以上研究表明:
(1)喀斯特地區地表水缺乏,但有極豐富的地下水,若能從産流理論方面去研究,以三水轉换爲準則,摸清其機制和規律,對該地區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改造等方面極有幫助。
(2)喀斯特的産流過程比較復雜,因下墊面的自然地理特徵(地貌、岩石結構、岩層年代等)不同,發生不同的産流機制,故研究時,應從地理學的綜合系統着手。經驗證明,我們提出的“不同的地理環境,有其不同的産流模型”的“景觀産流”觀點是對的。
(3)建議組織多學科的專家,作喀斯特區水資源的研究,并且將地表水研究與地下水研究相結合,提出開發利用,改善生態環境的方案,以改變本區因缺地表水而形成的貧困現狀,制止其惡性循環。
(原載: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