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水文地理學


  沈燦燊
  
  1935年,中山大學地理系吴尚時翻譯出版法國地理學者M·巴臺爾(M·Parde)《森林與河流》,闡述森林存在與當地降水、蒸發、水土保持,以及整個生態環境關系。吴尚時是將在歐洲處於初創時期環境生態學介紹給中國的學者之一。1940年,吴尚時又譯M·巴臺爾《江河之水文》一書,這是中國第一部關於水文地理方面的專著譯本。全書分兩篇十章,前篇介紹水文與地勢、氣象、岩性關系;後篇介紹江河流量測量與計算方法、使用指標等。是書列舉各類江河流量許多數據,對中國水文地理學和水力資源開發,價值甚高。

  1943年,吴尚時與羅來興、何大章等合撰《湞武二水之水文》、《曲江潦患與預防》、《粤北之水力》等論文,皆着眼於制約湞、武二水的粤北之地質、地勢、地形、氣候、植被等因素,分析兩河水位時間變化,洪潦發生原因、過程、程度和頻率等,並推算出有關數據,爲預報洪潦提供科學依據。作者指出曲江洪潦的原因:一是當地穩定的河道性質,二爲臨時性質之降雨、氣温、蒸發等因素,兩者相互結合,决定了曲江潦患發生時間、過程和强度。《粤北之水力》論文分析了粤北地理環境,指出粤北藴藏巨大水力能源,並具備開發利用的許多有利因素;可開發利用河流有:武水及其各支流,連江、滃江、湞水之錦江等。這都爲粤北防洪治潦、開發水力資源、整治生態環境提供重要參考。吴尚時由於這些開拓性工作和論著,被認爲是中國水文地理學的奠基者。

  1 臺風暴潮研究

  60年代初,中山大學沈燦燊等人開始臺風暴潮研究。當時氣象部門很難準確及時預報臺風路徑及登陸地點。沈燦燊收集大量臺潮水位過程綫資料,發現臺潮增水到達前24~36小時,在過程綫上出現小麯折波動,這種波動大小,反映臺風强弱程度和走向。據此作爲臺潮預報輔助手段,效果很好。筆者指出,小麯折波動是由於臺潮中存在一種比重力波傳播更快的“長浪”在起作用。1975年,沈燦燊發表《華南沿海用長浪理論方法輔助臺風暴潮預報》論文,獲得國内外同行好評,被認爲是中國第一次用長浪理論作臺潮輔助預報的提出者。

  60年代以前,中國臺潮預報,只報當地水文站一個最大增水值和最大水位值,比較簡單。70年代末,沈燦燊將陸地水文中“加裏寧河槽洪水波理論”加以改進和深入,以臺風海區作河槽,以臺風6級風區界作河槽邊界,用無限積分加以積分,建立一套方程組,預報臺潮開始水位—最高水位—降低水位,即作過程綫預報,並推廣及大面積若干個站的過程綫預報,獲得滿意結果。1984年沈燦燊等發表《華南地區臺風暴潮大面積過程預報》論文,即爲這種預報總結,被國内外同行認爲理論新穎,廣爲傳播。

  80年代,中山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共同完成國家重點研究課題“華南臺風暴潮研究”。作者收集大量臺風暴潮資料,作出華南風暴潮類型分類,提出每個類型特點,供研究臺風暴潮參考。

  2 産流理論研究

  60年代開始,沈燦燊在下墊面特殊的粤桂石灰岩地區和海南島花崗岩地區作了大量調查,采用綜合分析等方法,發現在國際水文學者中流行的蓄滿産流和超滲産流兩種類型外,尚有另外産流類型,並於70年代提出“石灰岩滲漏類型”和“花崗岩峭陡山地暴雨類型”,先後發表了《華南區一種特殊産流模型(非Horton)》(1982年)、《Horton産流模型在華南地區適應性》(1984年)等20多篇論文。提出了新的産流機制,認爲不同地理景觀類型,應有不同的産流過程機制,稱爲“景觀産流觀點”,得到國内外同行認可和重視。

  3 區域水文和水文地理

  50年代開始,中山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州地理研究所和珠江水利委員會對廣東各流域進行水文學和水文地理調查研究,發表論文60多篇。如1963年沈燦燊發表《珠江流域逕流類型分析》,提出以逕流月季分配作爲逕流類型的標準,被認爲很有新意。

  50年代,中山大學沈燦燊到廣東一些低塱區調查考察,收集關於這類地區水文和血吸蟲分佈區資料,1963年發表《廣東低塱區水文》論文,勾劃低塱區在廣東分佈、水文特點,提出防治血吸蟲的措施和建議,得到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高度評價。

  1965年,廣州地理研究所羅開富與沈燦燊主編《廣東水文區劃》,將廣東劃分爲粤北夏春汛地帶、粤中夏汛地帶、粤西粤東夏秋汛地帶和海南島秋汛地帶四個一級區、14個二級區和35個三級區,此爲廣東歷史上繼1943年中山大學吴尚時水文分區方案之後,關於廣東水文分區的第二個方案。

  (原載:廣東地理學報導。)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