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珠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珠江魚類志



  1 前言

  珠江流域在我國境内跨越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和江西等省(區)。干支流總長約一萬一千多公里,整個流域面積超過40多萬平方公里,僅次於長江與黄河,爲我國第三大河。

  珠江不僅長度和面積大,而且魚類資源十分豐富,僅次於長江。過去有不少學者作過江段或局部的調查研究,但都是比較零星,至今還没有一部比較全面叙述整個流域有關魚類的專著。爲了合理地保護和增殖利用魚類資源,加速水産事業發展,爲科研、生産、教學提供一定的資料,1979年科學出版社第二編輯室建議組織有關單位編寫《珠江魚類志》。本工作是在暨南大學生物系主持下,與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共同協作完成的。我們充分利用各單位歷年收藏的和近年補充采集到的標本,並在參考前人工作的基礎上,歷時三年整理成書。

  本書編委會成員有:鄭慈英、鄭葆珊、褚新洛、曹文宣和張志强等5人。由鄭慈英負責文稿的匯總、統稿等工作,後經編委會審定。

  分類系統,基本上是采用Rass與Lindberg(1971)提出的順序,但在鯉亞目則按伍獻文等(1981)提的新分類系統。

  本書僅將我們在珠江河口採的部分海水種納入,没有把引種來的各種羅非魚(Tilapia spp.)、各種胡子鮎(Clarias spp.)、美洲鮰(Ictalurus)、圓腹硭(Pangassius)、原鲃(Probarbus)、爪哇鲃(Puntius)、野鯪(Labeo rohita)、胭脂魚(Myxocyprinus asiaticus)等等放在本書内。

  中山大學地理學系沈燦燊教授在百忙中,爲本書編寫“珠江水域的自然地理概况”。參加繪圖工作有: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張一芳同志、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蔡鳴俊和向波同志、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吴保陸同志等。參加野外考察與采集的除作者外,還有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張衛同志和暨南大學生物學系葉桂瑶老師。調查工作得到各省(區)、地、市、縣、鄉的黨政領導和水産業務幹部的親切關懷和支持;編寫工作得到魚類學前輩伍獻文教授和各編寫單位的黨政和業務部門多方支持和鼓勵,在此表示感謝。

  由於時間短促,采集補點工作做得不够,特别是東江和貴州境内的打邦河,南、北盤江等水域的標本更爲缺乏,所以廣度與深度還是不足的,加上水平有限,遺誤之處實屬難免,懇切希讀者批評指正,使之臻於完善。

  2 珠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珠江原是指廣州到東江口的河段,因靠近廣州的河中有海珠島而得名,後便以之稱整個水系。珠江流域由西江、北江、東江三條大江和珠江三角洲網河區搆成,整個流域形如歪斜的摺扇,而三角洲則像扇上散開的垂絲簇,分成許多大小河汊東流入海。

  珠江流域跨越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江西和湖南等省,位於東經102°15′至115°53′,北緯21°31′至26°29′之間,流域各河系像樹枝形狀,再結合成輻合扇狀,在三水以下的三角洲又呈輻散,流域干支流總長約1萬1千多公里,一般以西江爲主幹流,長約2210公里,整個流域面積爲45.2萬平方公里(其中在越南境内面積1萬平方公里),長度和面積都僅次於長江、黄河,爲我國第三大河。

  珠江幹流發源於雲南省霑益縣馬熊山,源頭有許多天然湖泊,大小數十個,主要的有撫仙湖、星雲湖、陽宗海、杞麓湖、异龍湖、大屯海、長橋海等。湖水多清澈碧緑,透明度較大,其中撫仙湖透明度達7.0-8.5米,星雲湖約1.5米,由於湖泊多在二叠紀石灰岩斷層陷落地帶,故pH值較高,微碱性,硬度較高,如撫仙湖pH值在8.3以上。水温較高,夏季約20 C,冬季在10 C上下,表層和底層水温相差則較大,如撫仙湖南部水深45米處與表層温差達7.3 C,中部100米處,温差達8.8 C,北部150米處温差達9.6 C,温差漸漸變化,未發現温躍層,從水温情况看來,十分適宜於各種浮游生物和水生生物繁殖。

  西江幹流各河段有不同的名稱,上游南盤江和北盤江匯合後稱紅水河,以下會入柳江過大藤峽後稱黔江,匯桂江後在梧州以下始稱西江。西江經過羚羊峽後在思賢滘處與北江溝通,以下便是西、北江三角洲。

  西江較大支流爲鬱江、柳江、北流河、桂江、賀江、羅定江、新興江和入海附近匯入的潭江。

  鬱江上源分爲左右二江,左江發源於越南弄替村,流經克都、高平等地便入我國國境,至龍州後會平而水、明水、黑水後與右江匯合,全長470公里,流域面積32,533平方公里。右江發源於雲南省廣南縣龍山,支流有樂星河、澄碧水、德保水、武鳴河,與左江相匯後流入鬱江。其中武鳴河較大,長162公里,水量亦較多。右江全長418公里,流域面積35,903平方公里。

  柳江發源於貴州獨山縣境内的甲河鎮以上的神仙河橋附近,會鳳欽河等小支流後,便潜入地下,約三公里又冒頭流出,稱都江。與寨蒿河、平永河交匯後稱融江。到柳城鎮後稱柳江,柳江較大支流有龍江和洛清江,前者長391公里,後者長257公里,皆水量豐富。

  桂江又名漓水,發源於廣西興安縣的苗興山,上接靈渠,經靈川、桂林、陽朔、平樂、昭平等地流入西江。支流有小溶江、甘棠河、相思江、陽朔河、荔浦河等十餘條。桂江全長373公里,流域面積19260平方公里。

  蒙江發源於蒙山縣以北貌儀屯山麓,長143公里,集水面積3980平方公里。支流有文圩河、三江河、太平河等。

  賀江發源於湘桂兩省交界的黄沙嶺,流經鐘山、八步、賀街和開建等地,匯入西江。全長344公里,流域面積1180平方公里。支流有桂嶺河、金裝水、漁澇河和東安河等。

  北流江發源於廣西北流縣馬撤堆,經北流、容縣、藤縣匯於西江,全長255公里。支流有楊梅河、黄華河、義昌河和四羅河。

  羅定江發源於廣東省鬱南縣上蓬附近,流經羅定、連灘、右江口匯入西江,全長169公里。支流有平竇水、都水、東水和卑田水等。

  新興江發源於廣東省恩平縣分水坳,全長133公里,流域面積1571平方公里。支流有新興水和羅平水等。

  北江主源叫湞水,發源於江西省信豐縣西溪灣,幹流全長468公里,流域面積4.6萬平方公里,絶大部分在廣東省境内,它的總落差約310米,主要支流有武水、滃江、連江、濱江和綏江。北江中游切過飛來峽和盲仔峽,經過三水後,便流入珠江三角洲。

  武水發源於湖南臨武縣水頭圩,全長224公里,流域面積6450平方公里。支流有黄峰水、白沙水、長樂水和田頭水等,在韶關與湞水相會。

  連江發源於廣東連縣星子圩磨面石,全長265公里,流域面積10,213平方公里。支流有星子河、連山河、犁埠水和青蓮河等。

  滃江發源於廣東滃源縣東北,全長162公里,流域面積9939平方公里,下游出口處有長湖水庫。支流有壩子水、横石水和白沙水等。

  濱江發源於廣東陽山縣白石潭西北山地,全長100公里,流域面積1675平方公里,多高山峻嶺,洪水時暴雨急流,流勢汹涌。

  綏江發源於廣西賀縣湯頭嶺,經廣寧、懷集、四會等縣,全長214公里,流域面積1675平方公里。重要支流有鳳崗水、中州水和龍江等。

  東江發源於江西省尋鄔縣大竹嶺,與南來的定南水相會以後稱東江,在廣東省東部蜒回,幹流全長523公里,集水面積2.8萬平方公里,總落差約440米,會入主流有貝嶺水、浰江、新豐江、秋香江、公莊江、西枝江和增江,以後便在石龍以下形成面積較小的東江三角洲。

  貝嶺水發源於江西省大嵐山東邊,河長140公里,流域面積2480平方公里。支流有新田水、定南水和歷市水等。

  浰江發源於楊梅嶂,全長100公里,流域面積1677平方公里。支流有和平水和貝墩水等。

  秋香江發源於黎頭寨,河長134公里,流域面積1669平方公里。支流有圍坳水、青溪水、南山水和好義水等。

  新豐江發源於玉田點兵,河長163公里,流域面積5813平方公里。支流有連平水、大席水、船塘水和赤溪水等。

  公莊河發源於掌牛嶺,河長82公里,流域面積1197平方公里。支流有東坡水、柏塘水和石壩水等。

  西枝江發源於大窩西南,河長190公里,流域面積4103平方公里。支流有安墩水、樓下水、樑花水和淡水等。

  增江發源於七星嶺,河長203公里,利於面積3144平方公里。支流有藍田水、鐵崗水、永漢水和派潭河等。

  珠江流域位於我國南部低緯季風地區,氣候大致分爲:北部爲中亞熱帶濕潤氣候,西部(滇南)爲北熱帶濕潤氣候,其餘大部分地區則爲南熱帶濕潤氣候,水熱條件十分豐富。

  本流域太陽輻射强,日照多,故年平均温度較高。除北部南嶺山地和西北部高山地區外,都在20 C以上,西江流域沿岸及廣東部分則在22 C左右,左右江谷地則在22 C以上,一月月均温度絶大部分都在10 C以上,可以説全年没有冬季。夏季七月月平均温度多在27 C以上。年極端最低温度除個别年份偶然在零度以下,出現短暫的霜凍外,一般最低温度都在5 C以上。

  珠江流域雨量極爲充沛,由於流域東南部接鄰太平洋及南中國海,西南部靠近印度洋,在印度洋孟加拉灣,一年四季都有大量水汽輸入流域上空,東部太平洋也有豐富水汽輸入,尤以夏季最多,在200毫巴高空以下到地面的大氣層内含水量,東部55-60毫米之間,西部35-55毫米之間。冬季空氣中含水量較少,但東部仍達20-25毫米,西部則爲15-20毫米。春秋兩季,則介於夏冬數量之間。

  珠江流域年均雨量大致在1000-2000毫米之間,廣東蓮花山脈以東地區在1800毫米以上,1600毫米等值綫,經廣東的南雄、韶關、連縣、雲浮、懷集等地,1400毫米等值綫在廣西三江、羅城、柳州、貴縣經過。1200毫米等值綫則在雲南的宣威、陸良、瀘西、硯山等地經過。以西則在1000毫米以下。多雨中心有:清遠——英德區,年均雨量達2279毫米,暴雨地區也較大。桂林區,年均雨量達1900毫米,融安區也達1800毫米,爲流域暴雨中心之一。

  雨量的月分配也極不均匀,南嶺一帶春雨較早,4月下旬便開始降大雨,一般6月上中旬雨量較大,西部昆明,則在5月中下旬開始才雨量增大。7月下旬雨量最大,其餘地區雨量在6-7月間最大。在臺風影響地區,8月常出現特大暴雨。

  珠江流域因處於亞熱帶,太陽輻射强,蒸發量比較大,就年總量而言,各地水面蒸發在850-1400毫米之間,沿海向内陸减少。高值出現在珠江口、東江中游和鬱江中游,這幾處蒸發量都在1300毫米以上。最低值在貴州東南部,約850-1000毫米之間。年内變化:冬季比較低,3月以後便開始增大,至6-7月最大,8月以後又逐漸减少,到1-2月份最小。

  珠江流域的西部和北部是雲貴高原和南嶺山地,地勢爲西北高東南低,全流域山地丘陵面積占90%,本來流域的森林較多,植被覆蓋較好,河流含沙量不大,但由於近年濫伐,森林大量毁滅,許多地方只剩下稀疏的再生林幼樹,且樹種單一,保水保土能力較差,故河水中含沙量年有所增加,枯季 逕流有所减少。流域内廣泛分佈着石灰岩,約占面積50%,主要在廣西境内,廣東連江也有少量石灰岩地區,在石灰岩地區内,岩溶地貌發育很盛,地下河、落水洞、漏鬥、串溝、天生橋很多,並有孤峰,所以風景秀麗。

  由於雨量豐富,故珠江的逕流量也很豐富,多年平均逕流總量爲3412億立方米,相當於長江的1/2,而爲黄河的7倍,以水量而言,居我國河流的第二位。其中西江多年平均流量約2,670億立方米,約占總流量80%,北江爲472億立方米,東江爲272億立方米。珠江流域分爲汛期和枯季兩期,汛期爲4-9月,其流量占全年70-80%,洪水多出現在夏季,下游及珠江三角洲受臺風影響地區,則常常發生較大的秋汛。珠江洪水一般歷時不長,最長不超過半個月,水位過程綫上,起漲快,落水也快。4-9月汛期中,一般出現五次洪水,即:頭造水(農曆3月底)、4月8(農曆)、龍舟水(農曆5月)、慕仙水(農曆7月上旬)和中秋水(農曆8月後),其中以龍舟水最大,中秋水則爲臺風所造成。1915年特大洪水時,整個流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都發生大水灾,洪峰流量西江高要達54,500立方米/秒、北江横石達18,600立方米/秒,堤圍大部分崩潰。

  珠江流域含沙量一般不大,多年平均含沙量爲0.126-0.344公斤/立方米,其中西江爲0.344(梧州),北江爲0.123(石角),東江0.148(博羅),比黄河和長江都少得多。但由於珠江流域年逕流量十分豐富,故輸沙量則不算小,多年平均輸沙量總量爲8.55千萬噸,但仍僅爲黄河的1/16,長江的1/6,其中西江約7,530萬噸,占總輸沙量90%左右,多來自紅水河,顆粒細,含有較豐富的有機質,三角洲一帶農民稱之爲“西紅麩”,不但作爲三角洲河口浮游生物的餌料,並常當作肥料引入灌田。北江年平均輸沙量約595萬噸,約爲總輸沙量5%左右。東江年平均輸沙量約429萬噸,多爲粗沙,占總輸沙量4%左右。當大洪水時,則出現大的含沙量,可爲平時的2倍。這些泥沙,除一部分沿途沉積,一部分被水流帶出海外,其餘多在珠江三角洲河口一帶沉積,使珠江三角洲平均每年向外伸展100米。

  珠江流域河水礦化度一般在50-250毫克/昇之間,水化學類型爲重碳酸鹽鈣組水及碳酸鹽鈉組水,西江中上游由於流經廣大石灰岩地區,故河水礦化度比較高,約在150-200毫克/昇左右,硬度2-3毫克當量/昇,屬重碳酸鹽組水。東北兩江,河水礦化度較低,大部分在100毫克/昇以下,都屬重硫酸鹽鈉組I型水,河水硬度多在1毫克當量/昇以下。

  珠江流域水利資源豐富,初步估計,理論藴藏量達3348.38萬千瓦,裝機容量2,485.03萬瓩,年發電量1,124.76億度,已建成較大電站有:六郎洞、大寨、西津、合面獅、南水、長湖、新豐江、楓樹壩等。此外,還有許多大大小小攔河閘壩和聯圍築閘工程,這些對洄游性魚類生長會有一定影響。

  三水以下的珠江三角洲,沃野千裏,水熱條件十分豐沛,面積共約1萬平方公里,良田約800萬畝,盛産水稻、甘蔗、桑蠶、水果和魚類等。

  珠江三角洲幾千年以來,由於上述的東、北、西三江及海外潮汐帶來大量泥沙,經過機械沉積和絮凝作用,不斷形成海灘,然後圍墾成田。因此,農田不斷增多,河道不斷伸長,沿岸淺水灘坦,生長水草、紅樹林和蘆葦,成爲魚類、蝦、蟹及其它水生生物栖息、繁殖、生長的理想場所。

  珠江三角洲河汊分沓,水流經過8個口門出海,自東而西的口門及其洪水期流量分配爲(以三水馬口站流量爲100%):虎門16.57%,蕉門15.21%,洪奇瀝17.54%,横門12.12% ,磨刀門21.48%,鷄鳴門5.74%,虎跳門4.32%,崖門7.02%。在枯水季節,各口門流量分配則有所改變。

  珠江三角洲潮汐爲不正規半日週期,潮差1-2米,使三角洲沙田能自流排灌,漲潮時含鹽的海水與河流的淡水混合,成爲廣大的鹹淡水區,使適應鹹淡水區的花鱸、鯔、鱭、鰶等等大量繁殖。珠江三角洲潮汐有一個特點,就是口門處進潮流量比較大,但入門後潮差不高,主要是口門内河汊很多,分弱潮量。由於河汊潮流四通八達,漲退不一致,潮流相遇,形成了許多會潮點,會潮點多達20-30處,主要的有三水——小塘會潮點、南華——天河會潮點、紫洞——三多會潮點、石圍塘——大尾角會潮點、陳村——大尾角會潮點等。在會潮點附近,泥沙大量沉積,河道淤淺顯著。

  在一般情况下,東江潮水可影響到石龍,北江影響到三水,西江可以影響到高要。枯水期,東江最大可影響到馬嘶、鐵崗附近,北江可以影響到蘆苞,西江可影響到梧州,洪水期由於逕流特大,潮水只能影響到出海口附近。至於海中鹹水,如在大潮,上游來水量不大,虎門幹流,可上溯達80公里,口門河段咸度可達20‰(洲仔圍)。而横門、洪奇瀝、蕉門等水道因上游水量一般較多,且河底底坡較陡,水深不大,故口門咸度較輕,只9.82‰左右(萬頃沙東),上溯距離只20-40公里,西江由於上游水來量比較大,故鹹潮除崖門外,咸度及上溯距離都比虎門小。東江三角洲,因靠近虎門,故口門咸度與虎門相若。鹹潮所及範圍每因洪水枯季、大潮、小潮而有所不同,變化比較復雜。

  近年來,由於許多工程措施及人類活動,如用炸、電、毒、過小網目的網具等方法捕魚,對水産資源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導致漁産下降。使珠江河口三角洲生態系統平衡失調,原因是多方面和綜合性的。主要有:

  (1)“三廢”帶來的污染   

  由於工業城市不斷發展,廣州、江門、東莞、佛山、中山等地的三廢管理未完善,珠江河水挾帶大量污染物質進入本區,使水質和河道底質都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石油、氯化物、砷、酚、鋅、鋁、銅、鉻、錫、汞、 -666、E-605等物,在一些河段含污量已超過國際衛生規定標準。香港至崖門口一綫底質已形成油污高含量地帶。此外,農田排出的大量高毒化學農藥,使珠江河口生態環境被破壞,珠江口漁場不斷外移,影響了漁業産量。

  (2)過大的聯圍築閘

  珠江三角洲地勢,河網密佈,雨季易患洪澇,沿海地區又有咸害。解放30年來,經過艱巨的水利建設,將原有的低矮破爛的2000多個小圍聯成250個較大的圍,對根除洪、澇、咸灾害,提高生産,有卓見成效。現在規劃又將聯爲36個大圍。但由於聯圍過大,使自流排灌時間縮短,而舊有的排灌系統不相適應,導致圍内農化肥和農藥殘毒無法及時排清,加重圍内水質污染,這些廢水不但貽害圍内魚、蝦及水生生物,如累積後排出河道,使河水遭受污染,影響魚類生長發育。

  (3)過深過大的海灘圍墾

  珠江河口灘涂廣闊,海底地形由淺漸深,多礁石、淺灘,這種潮間帶的淺海地區,是魚類生長、繁殖、栖息的良好場所。如果近岸灘涂淤積到一定程度,則淺海區漸向海外發育,形成新的淺海地帶,合理地圍墾沿岸較高灘涂,既可增加農田面積,又不妨礙漁業發展,是有利的。但目前部分地區往往是過深過大的圍墾,這樣,破壞了魚類生長所需要的自然環境,如淺水區、紅樹林區、水下沙堤等等,都突然消失,且過大過深而又未考慮到生態平衡的抛石圍墾,會使潮流作用减弱,加重淤積,使魚類失去了原有的優良水域,導致魚群大量他遷或死亡,破壞了漁業資源。

  (4)大型的堵海防咸工程

  大型堵海水利工程,如果只從水利方面着想,必然會帶來某些副作用,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

  珠江河口白藤堵海工程,便是一個明顯例子。白藤堤堵塞了泥灣門出口水道,達到了防咸防臺風的目的,但堵堤後,使三角洲各出海口門流量重新分配,鹹淡水分佈和季節分配都發生了變化,海外潮流方向和速度都改變,由於堤壩的阻攔,泥沙加快淤積,使堤外淺海區地形發生了較大變化,加上堤壩没有魚梯和水閘,魚類無法洄游上溯,致使蚝田、魚類産量都受到了較大損失。

  因此,河道中的大型的各種水利工程的興建,在興建前需要考慮工程對生態系統平衡的影響,以免建成後影響水生生物的生長與發育。

  珠江三角洲,由於河汊紛繁,水面面積大,加上口門外淺海面積袤廣,海底地形復雜,潮間帶區極有利於魚類及水生生物生長,如能合理建設利用,將成爲珠江流域一個重要的魚類繁殖基地。

  (原載:珠江魚類志,1998。)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