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卞 沙(W. Panzer)

  德國人

  1931-1932年任地理系主任。教授。

  卞沙據説是克勒脱納介紹來華的。他年紀比克勒脱納年輕些,享壽達86歲,並有三個兒子,長子在廣州出世,故他們夫婦也很懷念這段工作和事業。他1931年6月到任,只做一年系主任,因建系時朱家驊校長已卸任,由許崇清接任,故系主任改用留法的王益崖教授接任。

  卞沙1896年生於慕尼克(Munich),父爲海登堡大學(Heidelberg)語言文學系主任,但鼓勵兒子讀自然科學,使卞沙在佛蘭福克(Franfort)、海登堡、弗來堡(Freiberg)等大學學地形學、地質學、動物學。1920年獲弗來堡大學博士學位。畢業後曾任德國柏林大學講師(1927—1931)、美國加州大學教授(1929—1930)、中山大學教授(1931—1934)。回國後任柏林洪堡德(Humboldt)大學特别講座(1934—1936)。在學時從師區域地理的Krebs,K1ute等人,地質、地貌特精,但思想中心仍是區域研究。故曾爲德國地形學雜誌(Zeitsehrift fur Geomorpho-logie)任助理編輯。

  他在地理系任專職教授二年,故開課較多,據徐俊鳴先生回憶有地貌學、地形圖製作、地景素描(據林超先生1985年回憶)。他教學工作也側重於野外考察方法。除開課主講地形學外,有假期即作長期旅行考察。例如到校不久,即帶學生進行一月的廣東西南部及雷州半島熔岩臺地、北海港等地進行考察,林超、吕逸卿兩位助教參加(據徐俊鳴教授回憶),時爲1931年上半年。下半年本來打算和克勒脱納那樣,遠去湘、桂、滇作長距離的遠程考察,培養學生的野外地理工作能力,也完成他對華南地區深入考察的計劃,這是李希霍芬區域地理思想影響的表現,完成離德國最遠的地區的探測,爲德“生存空間”尋找更開闊的視野,這也是他的前輩拉採爾《政治地理學》的主要内容。而他承繼的老彭克(Albrecht Penck)主要觀點也是這一概念。因爲卞沙回國後亦在柏林大學任特别講席(1934—1936),再轉海德堡大學(1936—1945)也是接區域地理學派赫特納的席位,即1928年赫特納退休,瑟爾希(Johann Solch)接任,卞沙即接瑟爾希手直至戰後才轉勉恩地理研究所工作(1950—1964)直至退休。

  由於當時中大經濟條件不好,華南幾省考察取消,改走短程路綫,故1931年下半年他只能考察西江谷地和北江河谷地貌和香港、九龍海岸地貌。1932年2月(寒假)只能去粤東各地如惠州、汕尾、汕頭等沿岸地區(據吕逸卿先生1978—1980年對本人談話)。卞沙考察後,亦作了香港海岸昇降問題報告,立論新穎,爲當時地學界注重。

  1932年暑期,亦因經費不足,卞氏即自行按自己計劃去前爲德國殖民地的南太平洋島嶼考察,即去新幾内亞及俾斯麥群島旅行考察,回校亦作學術報告(1933年12月)。指出幾内亞沿海爲白人椰子園,内爲熱帶雨林。報告是在理工學院禮堂演講,題爲《新幾内亞的地理及人種》,這兩處均爲戰前德國屬土,今由澳大利亞代管。攝製大量幻燈影片,反映卞沙區域地理思想。這位立過戰功的軍人出身的教授有瞭解這片遠離德國的遠東地方的區域地理情况的思想。

  1932年下學期,因爲“野外考察”這門功課是各年級必修課目。故考察次數多,日期長。如1932年下學期,據《地理季刊》第一捲一期記載,即有下列各次:

  1.1932年10月20日卞沙帶隊,新教授董紹良(留法)帶領考察白雲山地形、客家聚落、本校林場,由農學院阿善羅教授演講森林對環境的影響。由上午7:30至下午4時回校,學生20人,並至摩星嶺考察白雲山四周景觀。

  2.1932年11月8—11日羅浮山考察。卞沙著文介紹羅浮山頂至東江可分五個地景(即今景觀)類型:(一)梯田水稻與山草低山相間地帶;(二)寬廣稻田地景;  (三)廣展“Riede”地景;(四)低稻田、濕地、泛濫地;(五)沿河小沙堤地帶。使同學瞭解在野外劃出不同地景段及其山體的地景剖面,並有文字説明,很受同學歡迎。

  3.卞沙領學生考察黄浦港及珠江三角洲地形,學生18人,11月26日下午乘電船去黄埔,長洲登陸,上旗山,七時許返校。

  4.卞沙帶地貌學學生6人,12月3日考察石牌臺地,研究季風區花崗岩風化程度,早出晚歸(6時許返校)。(上據吕逸卿先生回憶(1978—1980)補充)。

  1933年暑假,考察綏江流域(包括廣寧),然後去臺灣考察(包括上阿裏山),再到日本,基本對東方的情况進行了實地旅行,以補足東亞、東南亞的空白考察地區。菲律賓亦於此時期進行考察。他心中有計劃作環球旅行,故先行解决這難到的東亞、東南亞地區。退休以後,即對德國近鄰的北歐、北非和西亞、東歐和蘇聯作旅行考察。

  卞沙在校對同學關懷亦表現教育家風度,例如聯繫吕逸卿去菲氣象臺進修,幫助葉匯赴德國留學(葉先生博士學位即1938年在海德堡大學取得)。科研方面集中在他的晚年。但在中大已見其水平高超。他寫的《羅浮山區域之地理問題》一文,即介紹野外工作中自然地理剖面圖的製作方法示範。

  在地貌學方面,他在考察香港、九龍等地方後,寫成“香港海有何失序”刊於《廣州官報》(Canton Cazette)上,在廣州“星期四俱樂部”作爲演講的講稿。中文有羅開富譯文刊於《地理學季刊》1卷4期。大意他同意李希霍芬觀點,即華南爲溺谷灣海岸(Rias Coast),但在沿海岸上昇海蝕平臺及海崖并存,在汕尾(1934年2月)亦見隆起沙堤。表示大陸上昇(如雲南)沿海在下沉(如陸架),香港海岸適在昇降運動之軸點,此點稍移,則稍昇稍降的地貌現象立見。今天學者仍重視之。

  其三,臺灣冰川地形的發現亦爲卞沙立下功績之一。卞氏回國後,把臺灣考察所得,寫成《臺灣的冰期》(《Eiszeitspuren auf Formosa》)一文,刊於《冰期科學雜誌》(Zeitschrift fur Gletscher kunde,vol.23.NO.1—3,1935,Berlin),爲卞沙1933年暑期與本校農學院德人阿喜羅同行考察臺灣時,在阿裏山上部拾獲“冰川條痕石礫”而作。建國後李承三教授亦發表文章(1954)同意卞沙意見,但本人與樑希教授(九三學社社長,前林業部長)在阿裏山上部則未有所獲,疑上昇至雪上山頂附近才見到冰川地形,日人稱1號冰鬥(鹿野忠雄)處。

  卞沙晚年轉向從事著作,及到各地旅遊講學。如他的《地貌學》即出版多次,可見是暢銷書(1965、1970、1981年三版)。1963年、1966年兩次去美講學(在Middlebuly College,U S A.)講授《歐洲文化地理》課程。

  晚年,他眼盲了,和我們通訊由夫人代勞,但她仍很歡喜和我們聯繫,説到他收到葉匯寄給他們的全家福照片,使他老人家笑逐顔開。他説他們有三個兒子。

  (曾昭璇)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