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鄒豹君



  1947-1949年任中山大學地理系主任。教授。

  在大學讀書時,拜讀過鄒豹君教授1946年著的《歐洲地理》,收穫很大。該書取材適當,内容豐富,附圖簡要,理論先進,讀起來引人人勝。50年代初期,大學地理讀物稀缺,能讀到這種好書實在難得。

  鄒先生1933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1937年赴英留學,1939年獲利物浦大學碩土。回國之後,歷任北京師大教授、西北大學教授、西北師院教授兼史地學系主任,1947年任中山大學教授兼地理系主任,後去臺灣。1955年臺灣大學地理系成立,鄒先生任臺大教授。1959年去新加坡,任南洋大學教授、地理系主任并兼任該校文學院院長。鄒先生連續在地理教育戰綫工作了近40年,培養了許多地理學方面的人才,爲我國的地理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鄒先生堅信“科學的地理是建國的基本知識”,他擔任繁重的教學工作和行政領導職務並著書立説,熱情宣傳地理學在國家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陸續發表了《歐洲地理》(1946年第一版,1991年修訂版),《地理通論》、《美國與加拿大》、《中東大市場》、《新經濟地理》、《地球星太空船》、《小地貌學原理》、《地理難題答案問》、《美國風趣50州》、《大環境地理學》,編輯出版了《新加坡地理論文集》。這些著作廣泛流行於海内外。

  鄒先生著書有很多特點。一是主題明顯,觀點鮮明,説理清晰,深入淺出。例如在撰寫《小地貌學原理》時,力求要符合“範圍緊”,内容專,理論顯,文字淺,附圖簡,説明短”六個條件。正是由於恰當地把握住這些條件,也不似科普讀物的淺顯,而是主題明確,説理嚴謹,并且將自然科學與文學藝術結合起來,讀來使人興趣盎然。

  二是具有創新精神。“書名創新,理論創新,寫作方法及示意圖也力求有所創新”。《大環境地理學》是他積60年治學經驗而成的一本專著,其中提出許多新的觀點、新的假説、新的理論。例如,(1)在地球星成因問題上,他認爲地球星的形成分爲地核期、地幔期、地殻期三個階段。(2)對於地質史出現三 次大冰期,作者認爲宇宙空間既有暖空,也有冷空,由於地球星跟隨太陽恒星在銀河系中轉動前進,當轉到宇宙的冷空區,就出現冰期。銀河系自轉一周大約需要2.2億年,與三次冰期出現的時間大致符合。(3)作者認爲宇宙間存在惰力,質量由惰力組成,惰力是力的根源,引力藏在惰力之内。這些新觀點、新理論是否成立,尚需進一步驗证。

  鄒先生在學術方面還有許多創新。他認爲中國有史初期文化,屬於小河流域文化,而非大河流域文化;屬於山坡文化,而非平原文化。例如史前文化之主要遺址(仰韶與城子崖)及其史初期之主要文化遺址(安陽、鎬京、曲阜、臨淄),均在山坡地帶,且不在黄河流域範圍之内。他認爲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善於利用山坡的民族。梯田制度實施最早,就是一個極强有力的證明。

  1971年,鄒先生因患白内障雙目失明。不得不停止教學工作。後經割治,一目恢復視力,從此專心學術寫作。

  打倒“四人幫”後,鄒先生曾致函北京師大,表示有回國參加建設的願望。地理系鄔翊光曾復信表示歡迎。後因鄒先生腿疾較重,行動不便,未能成行。

  我雖未見過鄒先生,但多年來一直有書信來往。我曾將師大地理系主編的幾部教材、專著寄給他,請他指教。鄒先生視力不好,但還是對我們寫的文章認真删改,尤其是對《中國自然地理》一書逐句逐段給予指正。有時一連幾日每天一封信,每封信中都是寫三四頁紙,詳細提出十分中肯的修改意見,令我們感動,我們根據他所指出的問題都認真做了增補、改動。

  1993年鄒先生由美國返回上海。我得知消息後,準備去上海探望。但鄒先生來信説:“我知道大陸教師的工資較低,你如因公來滬,可順便來家詳談,不專程來滬。”此後,張蘭生先生去上海時,曾去拜晤,並對地理教育改革等問題進行研討。

  回滬不到半年,鄒先生突然病逝。消息傳來,令人悲痛萬分。鄒先生遺言,將他的藏書贈送北京師大資料室。北京師大資料室現設有鄒豹君教授圖書專櫃,在遺贈圖書上都寫有鄒先生的學術貢獻,以作永久的懷念。

        (趙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