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陳小澄



  廣東南海人

  1938年於中山大學地理系畢業後,留校任教直至1945年。副教授。

  陳小澄(1912—1994),廣東南海人,1912年生,祖居西樵簡村,與我國第一家機器繅絲廠創始人陳啓沅同裏。他本人是越南歸僑。1934年考上中山大學地理系,同班中有何大章、繆鴻基、林嘉秀等,皆爲吴尚時得力弟子。1938年畢業,留校當助教,旋隨中大遷雲南澄江、廣東坪石等地,在吴尚時手下工作多年。1940年以後一度供職於設在曲江的廣東省水電局水文總站,1941年爲吴尚時重新聘回地理系,任講師,直到抗戰勝利。新中國成立後,應聘爲華南師範學院地理系副教授,1974年轉廣州師範學院任教,1994年2月病逝於廣州。生前曾任廣州市政協委員。

  陳小澄長期追隨吴尚時,頗得吴氏學術真諦,在地形、水文地理和地圖學方面甚有心得,尤精研地理教學法,是一位地理教育學者。其論著雖然不多,但以立論嚴謹、見解精到見長。特别是他舌耕多年,桃李滿園,爲華南地理教育作出重要貢獻。   

  陳小澄早年思想活躍,行爲敏捷,處事果斷,甚有膽識,又熱心公益事業,深得吴尚時信任和賞識。在澄江、坪石艱苦歲月裏,他經常主動承擔地理系庶務,例如先期外出考察,探明路綫,聯繫食宿,擔任會議記録,以及各種社會往來等,爲吴尚時分憂解難不少。1941年夏,他隨吴尚時和葉匯教授帶領地理系學生考察樂昌一坪石公路沿綫,給學生講解地形、水文、土壤、植被及其相互關系,明白易懂,學生很滿意。1945年初,吴尚時被日軍圍困於仁化縣境,長達數月,處境非常險惡。陳小澄冒險通過敵人封鎖綫,在扶溪圩旁古夏村找到吴尚時,邀他一起轉赴興寧中大臨時校址,吴氏對此舉深爲感動,兩人關系也非同尋常。故陳小澄所撰論文,多聯名在吴尚時之下,在澄江時期即有《晋寧附近地理考察》(1939年)、《陽宗海地理考察記》(1940年,另有林嘉秀合著)、《玉溪地理考察》(1940年,,另有陳永漢合著》、《雲南中部地形》(一) (1940年,另有林嘉秀合著)等;在坪石時期,則有《讀圖舉例I—‘龍門幅’》(1941年)、《讀圖舉例Ⅱ—‘梅花街’幅》(1941年,另有何大章合著)等。雖然這些文章是以吴尚時爲主完成的,但同樣澆灌了陳氏一番心血,也顯示他在華南地理界初露頭角。1940年,陳小澄在《地理集刊》第五期上發表《羅馬尼亞與德國之野心》譯文,揭露希特勒法西斯德國與羅馬尼亞資産階級賣國政府相互勾結的陰謀和野心,不僅有助於抗日救亡運動,也表現了他出色的外語水平和翻譯技巧。

  新中國成立後,陳小澄主要在地理教育崗位上工作,主講地理教學法等課程,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這就是加强基礎,因材施教,重視實踐,掌握規律。1982年他在《地理教學中的説理法》一文中(見《廣州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82年第1期),針對師範院校地理系學生基礎薄弱、部門地理知識膚淺但綜合地理知識寬廣等特點,提出加强對地理現象規律及其相互關系的認識,以期形成地理現象整體概念和有内在聯繫的各部分概念,達到提高教學質量之目的。他以普通地理教科書中“青海和西藏”一章爲例,從青海和西藏在地史上曾是古海出發,講述兩地地勢上昇,造成氣候變冷、冰雪覆蓋以及消融等變化,流水侵蝕加强,形成各種地形。同樣的原因,除了導致氣候高寒,還産生光照强和時間長、氣候資源豐富、有用礦産多等特點。而這又與當地農業、畜牧業和礦業發展有很大關系。各個地理要素互爲因果,搆成青藏高原地理景觀。這種深入淺出、有理有據、相互聯繫的講解,給學生留下青藏高原的整體、動態和傳承概念,效果非常顯著。他同時繼承和發揚導師吴尚時在實踐中教書育人思想,總結地理教育特點和規律。1984年在廣東省地理學會年會上發表論文《在地理教學中如何發展學生的智能》,從智能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歷史作用出發,指出在地理教學中,既要引導、啓發學生去“學”,即用功讀書,掌握智能,更要讓學生獨立思考,將書本知識化爲自己的知識,從“學”之“引堂”到“思”爲“入室”,最後歸結於“用”,即將學習、思考得到的知識運用於實踐,達到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目的。這樣,學一思一用成爲一個不斷深化、提高的過程,反過來“用”即實踐需要又要求進一步學習和思考,使知識水平達到一個新高度。如此循環往復,辯證發展,就可以培養出一代勝過一代的地理人才。這是陳氏積數十年教學經驗總結出的地理教學法規律。

  陳小澄也很注意在教學中引入新概念,充實教學内容,更新學生知識結構。1988年他與何大章一起,在廣東省地理學會學術討論會上,提交《我國地形對角綫及弧形山脈與水系地貌》論文,指出吴尚時在給學生上地形課時,提出“中華對角綫”概念,即從東北大興安嶺至西南的滇南谷地劃一條綫,把我國分成西北與東南兩大部分,兩者地理景觀明顯不同。又説我國地形呈三級階梯之説,也源於吴尚時。陳氏當然也把這些鮮爲人知的概念教給他的學生。這不僅爲湮没已久的吴尚時這一科學理論抹去歷史灰塵,恢復它的本來面目,而且也是對我國地理教育一項貢獻。

  陳小澄對地圖學有很高修養,熟練地運用地圖進行地理研究。在幾十年教學生涯中,他經常强調要“充分利用地圖”。他的學生在這方面受益匪淺,如廣州地理研究所黄鎮國、陳華堂、傅守祥等都是頗有成就的地理學者,讀圖在他們地理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60年前後,他與黄少敏一起利用讀圖技術,判斷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北部的火山錐每每成群出現,數目超過40個。這成爲後來中國科學院華南綜合科學考察隊確定這一地區火山地貌分佈的重要依據。野外調查的結果也證明他們判讀殊爲準確。

  陳小澄青年時期浪迹天涯,考察祖國山川形勝、人情風物,每有所得,即寫成遊記小品。晚年也樂此不輟。他對家鄉著名風景區西樵山,更情有獨鐘,撰有《冬游西樵山》(見《西樵山志》,廣東人民出版社,1981年)和《西樵山上的南天湖——旱天湖》(廣東省地理學會1981年年會學術論文集,廣東省地理學會印,1982年)等記聞,介紹西樵山諸般風景名勝。其文辭俊逸、清新、隽永,使讀者如歷其境。但它們又不同於一般文人學士之作,而是將地理學原理巧妙地注入文章中,讓讀者得到地理學啓迪,不啻於一次科學旅遊。例如他正確地解釋西樵山上旱天湖成因,是流水侵蝕作用,切割湖口直到湖底,湖水流失殆盡所致。又西樵山多懸崖峭壁,危岩巨石和飛泉瀑布,以及無數洞穴,皆爲數次火山噴發,岩石風化,崩塌和流水冲刷等地球内外營力的相互作用的結果。陳氏無愧爲一位旅遊寫作的高手。  

  (司徒尚紀)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