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唐永鑾
湖南東安人
1953-1993年在中山大學地理系任教。教授。
唐先生1944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地理系,先後在四川重慶氣象局、湖南長沙測候站、湖南南岳國立師範學院、湖南大學、中山大學等單位工作。其中在中山大學任教時間最長,至今已達45年。唐先生歷任中山大學地理系自然地理教研室主任、中山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中山大學海洋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唐先生在自然地理、化學地理、環境、海洋和可持續發展等五個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并且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自然地理研究方面,早在50年代初,唐先生翻譯了蘇聯高等學校教材C.B.卡列尼斯剋的《普通地理學原理》,195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後重譯改由地質出版社於1958年重版,此書對當時國内地理學界有很大的影響。
爲了摸清我國橡膠宜林地的北移界綫,唐先生於1957—1964年任中國科學院華南熱帶生物資源綜合考察隊大隊長和技術指導,率領廣東省的大專院校、研究所和有關廳局幾十個單位100多人,在廣西、廣東、福建三省進行自然資源和熱帶生物資源的調查,特别對橡膠宜林地的布局和北移作出了科學的結論,認爲我國橡膠宜林地北界大致在北緯24°N附近,並將24°N以南的華南三省(區)大陸稱爲北熱帶;同時指出在高山之南面,向南開口的馬蹄形的丘陵地可避寒潮,適做橡膠林地;並把定出的橡膠宜林地按1、2、3等級標準進行劃分。這裏,唐先生利用調查取得的第一手資料,根據橡膠的生態條件,運用系統論的理論和方法,分析和揭示出華南三省的自然環境分异規律,進行地區、省和三省的綜合自然區劃。特别是提出華南三省自然環境東西分异規律及其意義(稱爲相性),在全國尚屬首次,對宜林地東西差异原因的分析,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化學地理研究方面,從1960年起,唐先生就在廣東省海南島和珠江三角洲進行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循環、特别是對物質生物循環進行了深入研究。唐先生摒棄了古老地理學的描述性或“拼盤”式的研究方法,引入系統論的理論和方法,把自然環境作爲一個有機整體,即作爲一個大系統,其組成的岩石圈、土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作爲子系統。研究了各種化學元素,特别是營養元素如碳、氮、磷等在各圈層之間及在整個自然環境中遷移轉化的規律。揭露出這些元素及其組合時空的變化。例如珠江三角洲自沿岸灘涂、沿海階地、平原中物質主要組成元素及其組合,呈有規律變化。海南島從北而南,從東而西,從山地到臺地、灘地均有規律變化。這樣使地理學從自然環境的表象研究,深入到本質的研究,從定性研究進入定量研究。爲中國化學地理學的建立提出了系統的理論和研究方法。
另外,唐先生提出了物質生物循環在自然環境的物質循環中起着主宰作用的理論。在海南島的研究中,强調森林生態系統在海南島物質時空變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爲海南島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利用,指出了方向。
按化學地理學基本理論,在熱帶作物生産中提出可采用營養診斷方法,提高産量。在海南島橡膠農場,建議增施鎂肥;在廣東省豐順紫膠場,對紫膠蟲寄主樹,建議增施磷肥,均收到良好增産效果。
1984年中國地理學會向在巴黎召開的國際地理學會聯合會提交英文論文集中收集了唐先生的《中國化學地理》一文,在該文中,他系統闡述了中國化學地理學三十多年來的發展狀况,是中國化學地理進展的一項科學總結。
在環境科學研究方面,唐先生引入邊界層理論和控制論的理論和方法,進行了多項重大項目的研究,撰寫了多本有影響的專著和幾十篇文章,爲中國環境科學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環境科學是新興的邊緣性學科。唐先生自1974年起從事環境保護研究工作。在廣東茂名、深圳、廣州和海南島等地進行了大量實地環境調查和研究工作,查明環境污染現狀,並提出對策,爲環境質量的提高,做出了貢獻。例如茂名市是全國有名的油城,污染較重,在人群健康中曾出現白細胞下降、肝腫大和心律不齊等症狀。有的認爲是環境本底引起,有的認爲由環境污染引起,長期成爲争論問題。1974年在唐先生的主持下,在茂名市進行《茂名市環境本底調查及其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這類研究當時在全國尚屬首次。通過兩年研究,肯定茂名市人群健康中出現的症狀是由環境污染引起。國務院同意此結論並通報全國。促使茂名石油工業公司加强了污染治理。接着唐先生又負責國家環境保護辦公室下達制定《茂名市地方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任務。該標準制定後,由省人民政府頒佈實行,對茂名市工業污染源全面加以控制。該項成果曾得國家環保局(部級)二等奬。自此以後茂名市環境質量不斷改善,人群健康中曾出現的白細胞下降等症狀人數隨之下降。茂名市人民政府對此極爲重視,對上述研究曾予以很高評價:“做了造福於人民的一件大事”。
1976年在昆明市召開的全國環境會議上,唐先生首次提出了一整套環境質量調查和評價的方法,被各省、市環境保護研究工作所采用。該方法包括回顧評價、現狀評價和預測評價。從污染源、大氣、水和食物污染,以及環境污染對生態系統和人群健康的影響,均提出了調查、研究和評價的程序和方法。
根據多年對環境調查的經驗,在環境污染預測預報和環境工程影響評價中,唐先生首次采用流體力學中邊界層理論和應用數學原理建立數學模式,通過計算機模擬,揭示水體和大氣流場和污染物質濃度場時空變化,爲工程項目影響評價奠定了基礎。並對國家許多重大工程建設的環境影響評價進行了研究和評審,如 上海石油化學工程的擴建,寶山鋼鐵廠、廣東大亞灣核電站、浙江秦山核電站、長江三峽和紅水河龍灘水電站、深圳飛機場、廣州珠江電廠、廣州和茂名乙烯工程以及北京、新疆烏魯木齊和廣州大型水泥廠等。根據環境學基本理論,對這些工程廠址的選定、工程設計及其環境保護措施提供决策性意見,有些意見産生了决定性影響,例如深圳白石渡機場的否定,茂名市30萬噸乙烯工程選定在七逕附近飛機嶺,否定秦山核電站加高烟囱的措施、提出環境建設和環境投資理論解决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生態和環境争論的問題,使其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得以通過等。
在國家“七五”環境保護科研攻關課題《廣州市汽車尾氣污染動態規律及對策研究》中,唐先生運用網絡流理論研究汽車尾氣污染,在國内外還是首次。1990年12月在廣州市由學部委員陶詩言、高由禧教授及能源部黄敬儀高級工程師等專家鑒 定,認爲“此項研究在我國首次進行了城市街道網絡汽車尾氣污染的綜合研究,總體上居於國内領先地位,對不同類型街道上流場和濃度場進行了細緻的分析研究,達到了國際同類工作水平。”
唐先生的上述大量研究成果總結在《環境學導論》、《大氣環境學》、《大氣環境化學》等專著中,爲中國環境學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環境學導論》於1992年被評爲國家級優秀教材。
在上述專著中,唐先生提出了下列基本論點:
1.環境學是研究環境質量的形成、變化和發展規律的科學,具體研究物質,特别是污染物質和能量在環境中遷移、轉化和累積過程,這些是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空氣和水是環境中最活躍的部分。邊界層理論(環境流體力學)是研究物質(包括污染物質)在環境中遷移的基礎理論。物質在大氣中轉化,需藉助光化學基本理論。物質在水、土壤和生物中轉化,生物起着主導作用,因此酶化學在環境化學中具有特殊意義。膠體化學也是重要的。建立化學、生物污染模式等,需藉助化學計量學。研究污染物在食物鏈中遷移,需利用生物變流學(Biorheology)。
2.研究環境學需重視普通規律,更重要是研究特殊規律,如污染物在平原、丘陵、海岸帶、海洋、城市和不同氣象條件下遷移、轉化和累積的規律。這樣才有助於實際問題的解决。
在海洋環境學研究方面,唐先生不辭辛勞,組織和指導廣東省海岸帶和海涂調查研究,爲海洋環境學的誕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980年至1987年在全國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調查中,擔任全國環保海化組技術組長,並擔任廣東省調查大隊長,負責實際調查和技術領導工作。經過八年調查研究,從廣東省和全國沿海各省、市環境調查數據和資料,並結合幾十年來海洋調查歷史資料分析研究,總編出《廣東省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調查報告》,總結了廣東省海岸帶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時、空變化規律,並提出開發利用的戰略設想和海岸帶管理和保護的意見。該項調查研究曾獲得廣東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特等奬,名列首位。唐先生主編的《全國海岸帶和海涂資源調查中環境質量報告》和總編的《全國海岸帶和海涂綜合調查中海水化學報告》中,總結出污染物在沿岸和近海遷移擴散的一般規律與海灣和河口的特珠規律,特别對海洋環境有重大影響的問題。如重金屬在生物休内累積機理與赤潮的産生、危害防治等有詳細論述。
《廣東省海岸和海涂資源綜合調查報告》於1986年12月在廣州市進行過成果審查,由河海大學名譽校長嚴愷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河口研究所所長陳吉餘教授和中國科學院林業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宋達泉等負責審查。審查認爲該成果“科學性和實用性强,具有長期的戰略意義”。
中國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調查專業報告集《環境質量調查報告》和《海水化學調查報告》均於1987年6月在廣州市舉行過評審。評審會由南開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戴樹桂教授和國家海洋局大連海洋環保研究所副所長萬方邦研究員等主持,《環境質量調查報告》的評審意見認爲;“這樣大規模、大面積和綜合性環境調查工作在全國尚屬首次。”“調查工作在國内達到先進水平”,該研究“爲我國今後海岸帶環境管理、科學研究以及經濟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海水化學調查報告》評審意見爲“本報告是我國首次獲得統一的、可比的、系統的區域海洋學的水化學資料,這將爲我國沿海開發、海洋管理以及海洋環境保護提供有用的科學依據。”
唐教授曾參加“中國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調查研究”報告的編寫。該項研究於1992年被評爲國家級科學技術進步一等奬,名列11位。
上述廣東省和全國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調查獲得大量的數據和資料,經過整理、分析和研究,揭示中國沿岸和近海環境時空變化的特點,亦發現污染物在沿岸和近海遷移、轉化和累積的基本規律,爲海洋環境學的建立,提供了科學的基礎。
最近十幾年來,唐先生十分關注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和社會環境發生的變化中,出現的環境問題,並運用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它們産生的原因、形成過程及其可能發生的變化,探求解决這些新的環境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并且不是以環境論環境,而是將經濟發展與環境相互緊密聯繫,從它們的對立統一中,尋求其協調發展的途徑。爲此,唐先生在這方面撰寫了不少文章,并且編輯成《中國環境問題的分析及其對策》一書(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1997)。該書包括如下幾個内容:中國環境及其存在問題、海洋經濟與海洋環境、廣東省經濟發展與環境問題、環境政策與研究方法等。
唐先生强調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要堅持“發展與環境協調”的觀點,靠持續發展理論分析問題、解决問題。並認爲中國經濟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那末,經濟與人口、資源與環境必須協調發展。上述書中的25篇文章,相互緊密聯繫搆成一個網絡系統,其核心就是用持續發展理論分析中國特别是廣東省存在的環境問題,以及解决這些問題的對策,找到在高速經濟發展中解决環境問題的切實可行的途徑和辦法。
在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經濟區規劃研究和廣東省東西兩翼區域規劃研究中唐先生擔任顧問組中環境組組長,對這些規劃曾提出過不少寶貴意見,對廣東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起了很好作用。
(《唐永鑾論文選集》編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