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黄玉昆
廣東雲浮人
1953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地理系,1953-1979年在中山大學地理系任教。教授。
當2009年5月17日肖然而至的時候,我們不由得想起這一天是恩師黄玉昆教授辭世五週年的忌日。先生已去,但音容猶在,斯風長存。我們還清楚地記得,當我們作爲研究生聽他講課、跟他出野外進行地質考察的時光,他教我們如何觀察、如何思考;我們更清楚地記得,在2004年他患病住院期間我們去看望他的情景,他在病床上坐起來與我們握手交談,念念不忘的仍是其所承擔的《廣東省科技志·地質篇》的寫作工作。這一切,現在都已成爲永恒的畫面,定格在我們的腦海,已成爲我們永遠難以忘却的記憶和懷念。
一、咬定青山——畢生致力於新搆造和第四紀研究
黄玉昆教授1929年4月14日出生於廣東省雲浮縣安塘鎮雙柏村。其幼年喪父,兒時隨目不識丁的母親和老祖父長大。憑藉勤奮和刻苦,從鄉下考入雲浮縣中和肇慶中學,1949年又以優异的成績考入中山大學地理學系,畢業後留校工作。1954年9月至1956年8月在北京地質學院進修,跟蘇聯專家學習地質學,此後開始了其新搆造學和第四紀地質學的研究和教學。黄玉昆老師長期在中山大學地理學系、地質地理系和地質學系(地球科學系)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和教授。曾經先後兼任普通地質教研室主任、區域地質教研室主任、地質學系副主任、系主任、廣東省地質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地震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地質學會第四紀地質環境地質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地質部普通地質學教材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名譽委員、香港地質學會名譽會員、中國灾害防禦協會理事、中國城市地質研究會理事、國際ICCP-200項研究委員會委員等多項學術職務。因爲其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的突出貢獻,他從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黄玉昆教授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率先開展並一生致力於華南沿海新搆造和第四紀地質的研究。自1963年起,他陸續在《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等刊物發表了《雷州半島第四紀火山活動問題》(1963)、《華南沿海新搆造運動的一些迹象》(1966)、《南海北部沿岸晚第三紀以來地殻運動的基本特徵》(1980)、《南海北部沿岸全新世海面變動與近代地殻運動》(1982)等論著,奠定了其在華南新搆造研究中的領導地位。在他的指導和參與下,系統地完成了華南沿海地區新搆造和第四紀地質的調查。他主持完成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多項科研課題。他與其研究團隊先後用中英文發表科研論文60餘篇,並出版了《西太平洋島弧近代地殻運動》(科學出版社,1985年)、《第四紀海面變化譯文集》(中山大學學報編輯部,1986)、《華南沿海晚新生代地質》(中山大學學報編輯部,1992)、《新搆造學》(廣東省地圖出版社,1996)、《嶺南地質與礦産》(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等論著和譯著,其成果曾分别於1984、1986和1988年獲廣東省高教科技進步奬。其中《南海沿岸近代搆造運動研究》被列入國家重大科研成果(《科學技術研究成果公報》1987年第10期)。他提出的華南沿海新搆造運動和第四紀環境變遷的系列認識,至今仍然是相關研究的重要參考。
二、採玉崑崙——勤奮鑽研鍥而不捨
中國自古就有“金生麗水,玉出昆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説法。在中國文化的歷史長河中,人們常以玉比德,以玉爲寶。爲了採得晶瑩的美玉,需要勇於攀登、鍥而不捨的精神。如果説玉代表地球科學的珍寶,黄老師就是崑崙採玉、鍥而不捨行列中的優秀一員。黄玉昆教授一生勤奮好學,刻苦鑽研。他深感人生之短暫、學術之無窮。因此,學習和研究是他日常生活的最大喜好。
黄玉昆教授酷愛讀書。他讀書非常認真,喜歡做筆記和讀書卡片幫助記憶,把文獻中的關鍵詞句寫在卡片上,以便隨時查閲和復習,時間一長,家裏堆滿了讀書筆記和卡片。他讀書廣泛,除了專業書籍外,對古今中外的政治、歷史、文學、哲學乃至醫學、藝術類書籍也廣爲涉獵。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一家四口人住在一間只有16平方米的小房子裏,僅一張書桌。晚上先要輔導孩子做作業,等孩子休息後,他才開始自己的讀書、備課和研究而至深夜。即使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他仍然大量地閲讀英文、俄文和中文專業文獻,瞭解國際地質學發展的最新動態,仍然堅持科學研究。因此在形勢稍爲好轉的1974年起就在《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上發表了《華南沿海第四紀以來的昇降問題》等研究論文。
他的一生,是與時間賽跑的一生,他總希望在有限的人生裏,探索更多的自然現象,揭示更多的自然規律,把自己的積累更多地留給後人。無論是野外考察還是外出開會,他的行裝裏總是帶着1~2本中文或外文的專業書,晚上休息或 在旅途列車上,一有時間他就會拿出書來閲讀。即使退休以後,他的生活作息仍很有規律,每天早上六點準時起床,泡一杯熱茶後即坐下讀書。他退休後仍筆耕不止,先後出版了《新搆造學》、《嶺南地質與礦産》等專著和多篇中、英文科研論文。由於其在學術界的影響和威望,2004年前又被指派爲《廣東省科技志·地質篇》的主筆,即使在他患病住院期間,仍念念不忘有關科技志的編寫。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呼吸已很困難,還多次要求出院,以便完成手頭的工作。在其2004年5月初出院回家的第二天早上,就挣扎着起來坐到辦公桌前準備寫作,無奈被病魔折磨得十分虚弱的他,竟然連半個小時都難以堅持下去,劇烈的氣喘使他不得不重新躺下,後來又再次入院治療。黄老師雖然最終未能如願以償完成最後的編寫工作而匆匆離去,但他的意志和精神永遠值得我們紀念和學習。
三、學以致用——緊密結合國家建設需求
在重視理論研究的同時,黄玉昆教授還十分重視學科的應用研究和爲社會服務,十分重視科學研究與國家建設需求的緊密結合。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着廣東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他敏鋭地抓住了區域地殻穩定性評價與經濟開發及工程建設密切相關的課題,較早開展了珠江三角洲、深圳、珠海以及整個廣東沿海地區區域地殻穩定性分析和評價的工作。這一期間他與其團隊發表了《南海北部沿岸斷塊區深部搆造與地震活動關系》(1982)、《斷裂搆造對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和發展的控制作用》(1983)、《廣東沿岸區域搆造穩定性分析及評價》(1986)、《從新搆造觀點試論深圳市地殻的穩定性》(1987)和《珠海市區域穩定性的搆造分析》(1991)等研究論文。他將新搆造和第四紀研究應用於區域地殻穩定性評價以及爲廣東大型工程建設的地質技術服務,在這些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就。運用其理論先後指導了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廣東第二核電站選址以及廣東龍門、連平、清遠、坪石、臺山、珠海、深圳、惠州等水利工程的選址和淡水盆地、珠海桂山島等地的地下水資源尋找工作,爲華南重大工程建設和經濟開發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同時也豐富了新搆造學和第四紀研究的内容,解决了理論和生産中出現的問題。
四、良師益友——我們心目中的好老師
黄玉昆教授畢生貢獻於祖國的地質教育和科研事業,幾十年來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爲國家培養了大批的人才,特别是爲中山大學地質學系的復辦和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黄玉昆教授十分重視學科建設,他廣羅人才,扶持新秀。現今地球科學系的許多骨幹教師,都經黄玉昆老師物色和培養。在他領導下,在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建立了從事新搆造和第四紀研究的團隊以及同位素年代學實驗室。這些科研隊伍和實驗室,至今在新搆造和第四紀研究中繼續扮演着重要角色,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黄玉昆教授待人誠懇謙和。作爲他的學生,我們無論是在學期間或畢業留校之後,與他的交流都是討論式的。他對學生和同事既嚴格要求,又體貼關心。當年在批改我們的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過程中,黄老師對文中每一個用語和符號的錯誤都給予指正,對存在的疑點總是約我們交談,對我們的任何一小點進步都給予鼓勵。他知道學生生活相對艱苦,所以每逢節日時他常常邀請我們幾個同學到他家改善一番。我們還清楚地記得,他能做得一手好菜,據説還是“文革”期間在 “五七干校”當伙頭軍時練就的。他做的豉油鷄、沙薑鷄、芋頭扣肉、肉炒鮮笋、炒鮮魷等拿手好菜總是令大家贊不絶口。
黄玉昆教授心胸開闊,高風亮節,不記前嫌,不拘小節。他對别人的優點、好處總是念念不忘;而對别人的缺點、錯誤却從不耿耿於懷,以致黄老師的朋友衆多,其中還有不少忘年之交。他團結同事,善於用人,善於調動和發揮各人之長。因此黄老師麾下的科研團隊能做到人盡其才,綜合力强,除了有本專業——新搆造和第四紀研究的專家外,還常有地貌、水文、岩礦、地球物理、工程地質等各路人才,保证了科研水平和質量。
“襟懷坦盪虚若谷,品格質檏走人生”,這句話也正是黄玉昆教授的真實寫照。在我們心目中,他既是一位良師,也是一位益友。憶我師長,育我實多,先生風範,山高水長。如果説,有一種心靈深處的悸動是感謝,那麽,對黄玉昆老師的感謝,將永遠駐留在我們的心中。
(鄒和平 張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