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關於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問題的幾點討論



  張樂育

  我國經濟地理學在三十多年來的發展過程中,曾逐步形成經濟地理學是研究生産(或生産力)布局規律的科學這一看法,此觀點一方面促進了經濟地理工作者與生産(力)布局實踐相結合,從而發展了生産(力)布局的應用研究;而另一方面,則由於它混淆了學科研究對象(理論問題)與具體工作任務(實際問題);模糊了經濟地理學的主攻方向,從而削弱了經濟地理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胡光量,陸大壯《區域——經濟地理學研究的核心》(胡兆量、陸大壯:《區域——經濟地理學研究的核心》,《經濟地理》1982年第8期。)一文指出了這一提法中的問題及其對經濟地理學發展帶來的不利後果。1980年楊吾揚曾指出學科“對象與任務統一”帶來的問題,提出“應該放棄把生産(力)布局作爲我們學科的對象,而把它作爲我們學科要解决的一般任務”,并且認爲“不結合實際的經濟地理學或包打生産(力)布局天下的經濟地理學,同樣都是没有前途的”(楊吾揚:《經濟地理學科學和教育的幾個問題》,經濟地理學科學與教育研究會秘書組編印《經濟地理論文選集》(1980年鉛印本),第8頁。 )。這些意見是值得經濟地理工作者重視的。

  本文就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問題,從下述三個方面作一些討論,請讀者批評指正。

  一、必須嚴格區分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定義是一個理論問題,是對經濟地理學研究領域及其内容進行科學抽象概括的結果。經濟地理學作爲一門基礎科學,它和其它基礎科學一樣,只能以客觀事物的某一屬性作爲本學科的研究領域。而實際工作任務總是具體的、復雜的,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和多種屬性。例如工廠布局這樣的具體任務,就包含着復雜的經濟、技術問題,又與各種地理條件、生態系統密切聯繫,因此,不是哪一個學科所能包下來的。城市規劃、區域規劃這樣綜合性的任務就更加是這樣,需要經濟、技術、自然多方面的專業工作者參加,才能完成。總之,理論具有抽象性、概括性,而實際工作任務是具體的、復雜的。

  理論研究需要對豐富的感覺材料進行科學的抽象概括,才能達到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目的。而完成具體工作任務,却需要將抽象的理論和復雜的實際情况結合起來,把理論具體運用於實際。“這是兩個認識的過程:一個是由特殊到一般,一個是由一般到特殊。”(毛澤東:《矛盾論》,《毛澤東選集》一捲本,人民出版社1968年横排本,第285頁。)兩者的目的和方法不同,前者表現爲抽象化,後者表現爲具體化。因此,兩者必須嚴格區分,才有助於基礎科學深入研究事物的某一屬性,達到揭示事物本質和規律的目的。把生産(力)布局這樣的具體工作任務作爲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恰恰就是把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混爲一談。這樣勢必削弱經濟地理學的基礎理論研究。

  斯大林在説明經濟理論和經濟政策的相互關系時,對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關系,曾作了深刻的理論闡述。他指出:“生産力合理組織的問題、國民經濟計劃化的問題等等,並不是政治經濟學的對象,而是領導機關經濟政策的對象。這是兩個不同的領域,不能混爲一談。雅羅申柯同志把這兩種不同的東西混淆起來,所以他碰壁了。政治經濟學是研究人們生産關系發展的規律,經濟政策則由此作出實際結論,把它具體化,在這上面建立自己的日常工作。把經濟政策的問題壓在政治經濟學上,就是葬送這門科學。”(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斯大林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94頁。)生産(力)布局是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内容,是實際工作部門規劃、計劃單位的日常工作,是根據經濟、技術、自然等有關學科的原理和地區的具體情况作出的實際結論,“是領導機關經濟政策(决策)的對象。”我國解放後建設的幾十萬個企業的布局,主要都是由規劃、計劃單位制訂方案,領導機關作出决策的。經濟地理工作者則是以科學工作者身份參與其中部分自然、經濟條件的調查研究,爲制訂布局方案和領導機關决策提供部分科學依據,或者參與制訂布局方案,但不可能把生産(力)布局的全部調查研究和規劃設計的任務包下來,更不是去作决策;最後决策是領導機關的責任。斯大林這一論述闡明的原理對經濟地理學工作者分清理論問題和實際向題,認清學科研究對象具有重要意義,對於認清混淆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的危害具有重要意義。

  二、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科學

  作爲地理學分支學科的經濟地理學,其研究對象應是地理學研究對象的組成部分。

  對於地理學研究對象的認識,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在古代地理學階段,地理學是描述大地的科學:從十九世紀上半葉洪堡德、李特爾開始的近代地理學發展過程中,由於地質學、大地測量學、地球物理學等學科都已相繼發展成爲獨立的科學,於是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子1883年明確提出“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以及與其有成因聯繫的事物和現象的科學。”(轉引自迪金森:《近代地理學創建人》(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96頁。)後來這一提法爲各國許多地理學家所接受,在有關地理學研究對象的論述中,至今仍然在廣泛地引用地球表面這一基本概念。

  一百多年來,許多地理學家爲豐富和發展地球表面的科學概念作出了貢獻。現在對地球表面的認識比李希霍芬時代已經前進了一大步。概括起來説,地球表面是由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和人類圈等五個圈層多種物質成分所組成。它們之間既相互區别,又相互聯繫、相互作用而産生紛繁複雜的地理現象,包括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地理、土壤地理、人種地理、人口地理、聚落地理、經濟地理、政治地理等地理要素。所有這些成分和要素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形成地球表面的統一整體。這個統一整體就是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地球表面的個别成分分别爲地質學、氣象學、生物學、人類學、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等各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所研究。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固然也要研究它的各個成分,但主要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種成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相互制約而産生的地理現象及其規律性,闡述地球表面及其各個組成部分(區域)的結構、特徵及其發展變化和地域分异。换句話説,分别研究地球表面個别成分的各門科學不是地理學,只有研究它們之間相互作用、影響所産生的地理現象的科學,才是地理學。地理學的本質和核心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種成分、要素的相互關系。

  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除了從整體上對它進行研究(普通地理學)和對它的各個組成要素進行研究(部門地理學),還要對它的各個組成部分——區域進行研究(區域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是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地理學的核心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種成分、要素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從而揭示各種地理現象的規律性。地理學的各個分支學科,分别研究地球表面的各個地理要素和地理區域,從而組成整體的地理科學。地球表面各種成分、要素的相互聯繫,是地球表面整體性和地理科學整體性的客觀基礎。

  可是,五十年代蘇聯學術界《關於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問題的討論總結》(蘇聯《哲學問題》編輯部:《關於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問題討論總結》(中譯本),中國科學院《科學通報955年第1期。)寫道:“總結目前的討論,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是兩門獨立的科學,這一原則被認爲是正確的。而且十分明顯,自然地理學是自然科學,而經濟地理學是經濟科學。”《蘇聯地理學會第二届代表大會决議》(《蘇聯地理學會第二届代表大會决議》(中譯本),《地理譯報》1955年第4期。)中説:“自然地理學由自然規律出發研究自然現象,而經濟地理學則從社會規律出發研究社會現象(經濟與人口),這一原理被認爲是正確的。”這些觀點曾在我國廣泛傳播並産生巨大影響。這樣就在地理學領域,把地球表面的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截然分開,看成兩個互不聯繫的系列,分别受互不相干的兩種規律(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所支配,根本否認地球表面是自然和社會兩種因素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形成的統一整體,根本否認地理學的任何統一性。就是説,包括自然和人文因素在内的地球表面整體性不存在了,包括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在内的地理學整體性不存在了。地理學體系只是形式上包括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兩個基本分支”的總體。

  在這種割裂自然與社會之間的聯繫的形而上學觀點支配下,以研究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爲主旨的人文地理學被説成是反動的僞科學,長期造成了對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禁區。

  在這種形而上學觀點的支配下,誰要是説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可以結合在一起,就被認爲是混淆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被扣上“資産階級‘統一地理學’”的帽子,要對之進行批判。所有這些觀點和做法,都是不利於地理學的健康發展的,給地理學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損害。

  六十年代後,蘇聯一些地理學者逐步認識到否定地球表面整體性和地理學整體性的巨大危害。著名地理學家K·K·馬爾科夫1978年在《現代地理學的普通問題》一文中指出:“正是地理環境,或者按照更廣義的理解,正是這種被分成區域綜合體或個别組成要素的地球地理殻整體(更確切地説是包括自然和人文各種成分、要素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形成的地球表面整體——引者注),是一切地理科學的共同研究對象,是普通地理學的對象。如果這個簡單的真理,在它被明確闡述的當時,能够爲大部分蘇聯地理學家所接受,那麽地理學現在一定會處在高得多的發展水平上。但事實恰恰相反,二十多年來,耗費了巨大的精力去推翻這個真理。只是在最近這些年裏,而且還帶着許多保留和顧慮,它開始得到普遍承認。”(K·K·MapxoBl 06mne BoⅡpocH COBpe~eHⅡ0盤reorpa~zz,HBa oqepEa D reorpa~zn,MocKBa.  1978.)蘇聯地理學界六十年代以來雖然開始注重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研究,但至今仍然諱言人文地理學。這也許是一種“保留和顧慮”吧。  

  我國地理學界,在粉粹“四人幫”之後,開始解放思想,冲破形而上學的枷鎖,重新認識地球表面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重申“地理環境的變化發展規律以及人類生産活動和地理環境的關系,本來是地理科學的研究主題。”(吴傳鈞:《在農業地理編寫會議上的總結發言》,1977年。)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思想得到逐步恢復和發展,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得到恢復和發展。現在我們必須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進一步克服地球表面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不可聯繫的形而上學觀點的影響,才有可能把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問題討論清楚。

  〖HT4"H〗    三、經濟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人類經濟活動與各種地理要素相互關系的科學〖HT〗
按照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科學,是研究地理現象即地球表面各種成分、要素相互關系的科學的觀點,就不難理解經濟地理學是研究經濟地理現象即研究地球表面人類經濟活動與其它各種地理成分、要素相互關系的科學。這可以説是近代地理學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觀點,並非新的立論。在我國,本世紀二十年代、三十年代,有的地理學者在近代地理學思想基礎上寫成的經濟地理學著作,就已有這類論述。如王金紱著《中國經濟地理》一書就認爲:“經濟地理學者,研究地理上之各種自然環境,對於人類經濟活動之關系科學也。”(王金紱:《中國經濟地理》上册,北平文化出版社1929年版,第9頁。)傅角今著《世界經濟地理》一書認爲經濟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經濟現象之分佈及其相互關系之科學也。”(傅角今:《世界經濟地理》,商務印書館1943年初版,1947年增訂第4版,第l頁。)從今天的觀點來看,這些表述雖然不够完整、準確,但都包含着研究地球表面人類經濟活動與各種地理成分、要素相互關系的基本思想。

  上述蘇聯五十年代的《討論總結》和《决議》在地球表面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不可聯繫的形而上學觀點支配下,自然不可能把“人類經濟活動與各種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這種符合辯證法原理的提法寫進經濟地理學對象定義中去。然而否定了地球表面人類活動與各種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繫,也就否定掉了地球表面整體性概念,否定了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各個要素相互關系這個核心。所以,“地球表面”一詞在他們的經濟地理學對象定義中完全消失了。《討論總結》中説:“最可接受的經濟地理學對象定義應該認爲是:它是研究生産的地理配置以及各國家各地區生産發展的條件和特點的科學。”《决議》中寫道:經濟地理學“是社會科學,研究生産(理解爲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統一)的地理分佈、各國家各地區生産發展的條件和特點。”這兩個表述中都没有“地球表面”一詞,都不把人類經濟活動與各種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提到研究對象定義的高度。這些觀點曾長期在我國地理學界處於支配地位,使經濟地理學研究偏離地理學方向。

  我國目前流行的“經濟地理學是研究生産(力)布局規律的科學”這一定義,是從上述蘇聯五十年代的《討論總結》和《决議》中的對象定義演變而來的。這個表述的問題就在於没有明確指出研究地球表面這個地理學研究的基本前提,没有抓住地球表面人類經濟活動與各種地理要素相互關系這一研究核心。這是近三十年來忽視區域經濟地理研究和經濟地理學基礎理論研究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經濟地理學是一門基礎科學,同時又帶有一定的應用科學性質。經濟地理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同應用研究的分化還遠没有達到自然科學那種成熟程度。蘇聯十月革命後,經濟地理工作者積極參加了列寧倡導的經濟區劃工作以及後來經濟建設中的各項生産配置工作。三十年代開始,歐美地理學者參加土地利用和城市規劃工作,也在開展應用地理學研究。二次大戰後,隨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城市的重建和城市化過程的發展,東西方地理學工作者普遍參與了生産布局、城市規劃、區域規劃等實際工作。五十年代後,我國經濟地理工作者結合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進行綜合考察和區域經濟地理調查,參加農業區劃、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工作。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爲適應國家經濟建設中生産布局研究的需要,我國多數經濟地理工作者采用研究生産(力)布局這一屬於地理學應用研究方向的提法作爲經濟地理學的對象定義。今後我國經濟地理工作者仍將大量參加生産(力)布局規劃方面的實際調查研究工作,研究生産(力)布局仍然是經濟地理學應用研究的主要方向。把經濟地理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適當加以區分,無疑有助於在不同領域開展研究,有助於把經濟地理學對象問題討論清楚。

  明確了生産(力)布局是具體工作任務,屬於經濟地理學的應用研究方向,人們的認識就比較容易統一到經濟地理學是研究經濟地理現象的規律性即研究地球表面人類經濟活動與各種地理要素相互關系的科學。這是經濟地理學的獨特研究領域,也是經濟地理科學工作者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所在。這樣表述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定義,就可以解决過去長期存在的經濟地理學與某些相鄰的經濟學科都因共同研究生産布局而使界綫混淆的問題。

  這個表述,體現了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種成分、要素相互關系的科學這個共同的基本思想,同時又指出了經濟地理學不同於其它各門地理學分支學科的特點。經濟地理學的各種理論,如地域類型理論、區位理論、地域組合和地域結構理論、地域差异和勞動地域分工理論、地理區劃理論、地理系統理論等都是對經濟地理現象所作的理論概括,是地球表面人類經濟活動與各種地理要素相互關系規律性在認識上的反映,是經濟地理學所特有的理論概念。可見,這樣表述可以概括經濟地理學的基本内容,因而是符合經濟地理學的實際的。

  這個表述,雖然没有“區域”一詞,但其内容實際已經包括在内了。因爲地球表面就是由各個區域所組成的;肯定研究地球表面這個大前提,也就包括研究區域經濟地理在内了。地域差异是地球表面的最重要特徵之一,以地球表面爲研究對象的地理學,除了從整體和各個地理要素對地球表面進行研究外,還必須對地球表面的各個區域進行研究,“像歷史學要在一個朝代、一個時期上下功夫一樣,經濟地理學也要在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上下大力量”。但是,如果只籠統提研究區域,或者區域——經濟地理學的研究核心,没有明確指出用研究地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各種要素相互關系的基本觀點去研究區域,就不可能保证區域研究的地理學方向。因爲區域研究有各種不同的方向。如區域經濟學和區域經濟地理學,兩者内容雖然有所交叉,但它們畢竟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前者是以研究經濟現象、經濟規律爲核心的經濟學分支,後者是以研究地理現象、地理規律爲核心的地理學分支。混淆它們之間的區别,就不利於區域經濟地理的研究。    

  這個表述也没有“生産分佈”一語,但其内容實際也已包含在内了。因爲人類經濟活動就包括生産、交换、消費活動在内。經濟地理包括生産地理、商業地理、消費地理,而且“生産地理”的概念比“生産分佈”的概念含義廣泛。采用這樣的表述有助於克服過去只重視生産的地理分佈,而忽視商業地理、消費地理研究的偏向,克服單純描述分佈現象,而忽視研究經濟活動與各種地理要素相互關系的偏向,從而促進經濟地理學的全面發展。

  小  結

  在經濟地理學領域,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同樣必須嚴格區分,同時理論又必須和實際緊密結合。在經濟地理學發展過程中,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分化,有利於經濟地理學的發展。經濟地理學是研究經濟地理現象的規律性即研究地球表面人類經濟活動與各種地理要素相互關系的科學。生産布局是經濟地理學的應用研究方向。經濟地理工作者參加生産布局各項工作的目的不僅是完成實際任務,還要通過實踐(包括廣大人民群衆的實踐和科學工作者的實踐),總結經驗,研究經濟地理現象的各種形態特徵及其規律性,特别是要從地球表面人類經濟活動與各種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中,揭示它的規律性。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