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地理學與發展研究
許學强 張 蓉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獲得政治獨立。以前由於受宗主國控制,經濟結構單一,發展緩慢,多數處於落後待開發狀態。現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仍大。如何縮小差距,引起了許多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的關注,促成了以發展爲主題的研究方向,形成了發展經濟學和發展社會學。
地理學者提出了“發展地理學”的概念,出版了許多專著,如英國教授P·P·柯特納的《發展的地理學研究》、澳大利亞D·J·裏默和D·K·福布斯的《發展地理學》,從地理學的角度探討不同類型國家的發展問題。本文試圖從空間差异分析來介紹研究地理學對發展的研究。
一、地理學研究發展的立足點——發展的空間差异
所謂發展,是指經濟增長與人均國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國家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有機會獲得教育,參加文娱體育活動,享受醫療保健服務,生活環境舒適等。在實踐應用時,地理研究者常選擇若干重要指標,如人均國民收入、成人識字率,每個醫生的服務人口數、農業勞動力占勞動力的比重等,按國家或地區收集有關資料,分級分類描繪在地圖上,可清晰地看出發展水平的空間分佈差异。從全球來説,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差距顯而易見。
人均收入高的國家其成人識字率、每千人擁有的醫生數、非農業勞動力的比例也較高。
幅員遼闊的大國——印度、巴西、中國、蘇聯、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内各個區域間發展水平的差异一樣存在。從表中可分析出加拿大的兩個發展中心分别在東海岸五大湖邊的安大略/魁北克和西海岸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它們之間是較不發達省份,北部北冰洋邊緣地區也是不發達的。
二、地理學研究發展的核心——解釋發展的空間差异
發展是非常復雜的現象,發展的空間分佈差异形成是多方面因素長期綜合作用的結果。地理學在探索發展空間差异形成原因的過程中,逐步産生了自然環境决定論、技術發展階段論、核心邊緣理論等,其中有的是借用經濟學理論。
1. 自然環境决定論
圖中顯示發達國家在北半球温帶地區形成一環帶狀分佈,在南半球的暖温帶分佈有烏拉圭、阿根廷、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較發達國家。因此有的學者指出發展與自然環境有關,温帶凉爽的氣候有利於發展,而熱帶濕熱氣候阻礙發展。
誠然,熱帶某些自然條件不適經濟發展。與温帶相比,其氣候具有如下特徵:①降雨較多,暴雨頻率高。日降雨量50毫米以上常有,很容易造成洪水,摧毁公路、橋樑和建築物,導致土壤流失,影響農作物正常生長。在旱雨季十分明顯的地區,尤爲嚴重;②高温高濕持續期長,冬温一般在16℃以上,有礙作物生長的雜草、害蟲、細菌與作物共同迅速生長、繁殖;③因上述特徵伴生的土壤腐殖質分解快,有機質易淋失,土壤貧瘠,常缺氮、磷、鉀(新生的冲積土和火山灰堆積土壤例外)。降水、温度和土壤特徵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收成,導致食物供應不足、居民營養不良、體質下降,從而壓抑其創造性發揮。
常濕熱帶礦産資源缺乏是其經濟發展不景氣的另一重要原因。常濕熱帶有稠密的植被和深厚的岩石風化層,没有形成礦産資源的條件。但鋁土礦、鐵鎳礦等少數礦物形成於熱帶淋溶條件;生活條件相當惡劣的熱帶乾燥沙漠也常有豐富的石油資源。
熱帶自然條件不大適合經濟發展。但是不能因此得出自然環境决定論。事實上,相當數量的非熱帶國家,如東南歐和中亞同樣是相對不發達國家,而一些熱帶國家和地區,如新加坡、委内瑞拉却有很高的發展水平。熱帶地區面臨許多難以解决的環境問題,但發達地區同樣有性質不同但嚴重性却相仿的環境問題,北歐和加拿大的嚴寒、美國和蘇聯中部的乾旱以及丹麥等國農業土壤的沼澤化或淋溶,瘧疾、鼠疫也曾使許多歐洲人喪生。
可見,不管熱帶或者温帶,自然條件僅是造成發展水平差异的一個原因。
2.發展階段論
地理學家在解釋發展地區差异時,常借用經濟學發展階段理論。發展階段論是1960年由經濟史學家羅斯托(W·W·Rostow)教授提出的。他通過對當今世界最發達地區——西歐北美發展過程的研究,得出各個國家的發展都必須經歷五個階段。依次是傳統社會、起飛前的準備、起飛,鼎盛和高消費階段。傳統社會技術水平低,社會經濟趨於停滯,重習慣與教條,比較保守。起飛前的準備階段是指在外力推動下,出現富有革新意識的領袖,重點投資建設基礎設施(道路、鐵路、通訊網絡),發展出口穀物的生産和礦産的開發。隨着生産性投資(主要指製造業)的大幅度增加,由此引起國民收入增長超過人口增長,這時起飛就發生了。當增長的影響滲透到經濟各方面時,鼎盛時期則到來。最後,由於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人們都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經濟重點轉向消費品生産,提供更好的福利服務,達到高消費階段。羅斯托認爲發達國家比發展中國家經歷了更多的發展階段,如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瑞士和澳大利亞等國家都已先後經歷了這五個階段,處於高消費階段。而發展中國家尚處於較前的階段,還没進入鼎盛階段。從地理學的觀點,全球發展水平的空間分佈差异正是各個國家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分佈模式。
3.核心邊緣理淪
核心邊緣理論最初也是經濟學家提出。在全球發展水平分佈圖上,西歐北美等發達國家水平明顯地高於其他地區,居於中心位置。其他國家象一圓環圍遶在中心周圍。由此,學者們提出了核心邊緣理論。認爲在全球發展分佈圖中具有一個發達的世界核心與一個落後的世界邊緣,發展的程度與到核心的“可達性”有關。可達性不僅僅指實際距離,更重要的是社會文化背景差距。
十九世紀時,大多數邊緣國家是英、法、荷、美等國的政治殖民地、歐美及美國的權力中心對邊緣地區的投資主要用於開發當地的原材料,特别是礦石以及專門出口的咖啡、橡膠等農産品,形成了過去專門化的經濟結構。長期以來邊緣區的經濟依賴於核心區:它的産品需要賣給核心區,所需要的許多工業品以至農副産品又要核心區供給。本世紀三十年代核心區經濟衰退,邊緣區各國的經濟也幾乎崩潰,一些以畜牧業爲主的歐洲移民後裔國家——加拿大、阿根廷和澳大利亞等,不得不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發展國内工業,使經濟多樣化。其他非移民國家和地區變化不大。
事實上,邊緣區不利於經濟發展。由於就業機會少,服務系統落後,基礎設施不完備,勞動力素質差,邊緣區對富有活力,先進、贏利的經濟活動没有吸引力。相反核心區由於集聚優勢形成經濟吸引力,能進一步增長和經濟更多樣化。因此瑞典經濟學家錢納·邁爾德爾(Gunnar Myrdal)創立經濟發展積聚循環理論(即成功的更成功、落後的更落後)。核心區與邊緣區的明顯差别導致邊緣區那些有才華與雄心大志的人(多爲受過教育的年青人)向核心區遷移,留下的則是年老守舊的人,邊緣區的地位更顯不利。大量事實表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之間的差距正在加大,核心與邊緣的分佈狀態仍將保持。
三、地理學研究發展的目的——改善發展的空間分佈
發展水平差异的存在,發展中國家只有獲得比較發達國家更高的經濟發展速度才有可能縮小這種差距。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發展中國家曾采取了許多措施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鼓勵人民更勤奮工作到限制生育,並努力增加投資,發展基礎設施,促進工業化過程。哪一種手段最可能帶來發展、提高生活水平呢?
一般較多采用的羅斯托的發展階段理論。當基礎設施比較完善,其投資占國民生産總值的10%時,起飛就會發生。作爲發展戰略基本因素是建立富有帶動性的工業部門,爲失業者提供工作,使人均收入有較大的提高。爲此,發展中國家以國内的資金、技術和資源爲基礎,利用國際金融組織(如世界銀行)以及發達國家政府和私人投資者的協助,發展重工業和進口替代品工業。在具體作法上,許多發展中國家仿傚蘇聯的作法,普遍采用4~5年的“發展計劃”,明確規定基礎設施、鄉村發展和某些工業方面的直接投資,説明資金的來源——税收、國外貸款或國際援助。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直接參與發展國内經濟,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則通過各種優惠和限制政策,干預私人企業,迫使其接受計劃指導。
在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過程中,某些國家和地區取得了成功。馬來西亞自1957年獨立以來,工業産值一直以約10%的年遞增率擴大,臺灣、新加坡和南朝鮮成功地借用了日本的發展經驗,正成爲當代工業化國家和地區。拉美的巴西和墨西哥已是世界上重要的製造業國。但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没有産生預期發展動力,貧窮、失業仍然存在,也不象發達國家一樣依次經歷五個發展階段,迅速達到高消費水平。其原因:①資源是有限的,當今西歐北美—般消費者直接或間接消費的資源幾乎是貧窮國家消費者的16倍,以世界現存資源維持全球人口的高消費是不可能的;②歷史不可能重演。英國最初工業化時,幾乎擁有整個世界市場,無競争對手;後來西歐北美諸國關税壁壘,發展本國工業,趕上並超過英國的發展水平;然而,今天的發展中國家的工業面臨整個發達世界的競争,采取關税壁壘發展進口替代品工業,而國内市場畢竟有限,剩餘産品出口又遇到其他國家貿易保護主義和發達國家的競争,難以進入國外市場,限制了工業的發展;③高人口增長率。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發展初期人口大量增加時,通過向美洲和澳洲移民减緩人口壓力。今天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率高,移民困難重重,不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來安排大量過剩的農村人口。
工業化政策受挫,近年來許多發展中國家開始轉向發展農村的小工業等非農業活動,建立小市鎮,帶動農業增長,就地解决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提高整個國家發展水平。改工業化從上到下的戰略,爲從下到上的發展政策。一個國家的發展戰略應是這兩者的結合,但不排除對某一方的重視。
根據核心邊緣理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有相互依賴性。現實中更多表現爲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依賴。例如:發達國家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會影響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市場;發達國家在國際市場以低價傾銷多餘農産品,使發展中國家不得不以更低價銷售同類農産品;發達國家發明代用品(如合成橡膠)可能破壞發展中國家這類産品的出口市場,如此等等。因此,發展中國家需要從發達國家得到的不僅僅是資金和技術援助,更重要的是發達國家采取其他更爲有效的行動,甚至犧牲某些可得利益,給發展中國家發展以實質性的有力支持。
經濟發展問題錯綜復雜,資源豐富(如石油或其他礦産)是發展的有利條件之一,人口衆多,獲得成功的願望、政治的穩定和政府的誠意都是發展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然而,即使在最好的條件下,發展也是長期的漸進的過程,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真正提高水平,改變發展的空問分佈差异。